孟子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為國家百年之大計,其成可決定歷史文化的存續和國家民族的興亡。孟子亦深知教育之重要,故曰:「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其更進一步強調教的力量強於政治的力量,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論為基礎,此與荀子的教育主張,迥然不同,荀子主性惡,故教育亦以壓制惡性為先,必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以防之,故其原則以教者為重心,其方法則由外制而內斂,由勁士,而為君子,而為聖人。孟子既主張性善說,故其教育思想,皆以性善為出發點,必須存性擴性,保存善端,順乎自然;更須注重教育環境,重視感染作用,一切以居仁由義為依歸,從事品德之涵養,鼓勵學者振奮志氣,向上發展,以臻完善之境地。如此,教育之效果始能見效。於下就孟子的教育意義、教育目的、教育的內容、教育措施與教學方法分別敘論之。

一、教育的意義:

孟子對於教育意涵,乃由人生價值方面來下定義。人生之需求,不只是物質的滿足,尚需精神層次之提升,故他對教育之見解,富有深義。其對教育持著三點積極之意義:

1、人須受教育,否則近於禽獸。

2、教育內容在於明人倫。

3、倘不注重教育,則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國家隨時都可能會喪亡。

二、教育的目的:

孟子肯定人性本善,然人生活動不居,可能導致不善。故孟子認為須以教育匡輔護持,為護持心善,此乃孟子的教育目的。換言之,孟子的教育目標以存養善性,發展個性為前提,既人皆可以為堯舜,學者但能擴充其本有之惻隱、善惡、辭讓、是非四端之天性,進而昇華仁、義、禮、知之四德。其教育目的,亦在養成理想之人格,使人人皆成君子。

三、教育的內容:

於孟子一書中,我們可以歸其教育內容,有四大要項:

1、以聖賢為範的教育:如孟子於萬章下中提及,「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

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以及於盡心下中及「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於孟子篇章中,孟子舉出許多的聖賢,一則以教弟子,一則以勸諸侯,以其樹德修身及為政處事之典範;進而風化社會,以立民模。

2、以歷史為鏡的教育:孟子對歷史非常熟稔,其評論歷代盛衰興亡的道理,為功為罪,皆有鮮

明的評斷,其旨在使當時的諸侯們有所借鏡,以匡時弊。

3、以人倫道德為主的教育: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故其倫理教育,是由「親親」推展至「仁民愛物」。孟子的鄉首德教育特重「義」,因「義」乃是道德的標準,其道德旨趣在於心目中只想學做人,且教育必先施予道德倫常之教,而後才及專才技藝教育。

4、以存養省察為修身的教育:孟子既肯定人性本善,然人的表現卻有不善的一面,他期以人們

保存固有的善心,不至淪於禽獸、小人;進而發揚善心,成為君子、大人。所以他的教育內

涵,著重存養省察,以維善心。

四、教育方法:孟子的教育方法可分成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指導接受者學習時應有的基本態度兩

方面來談:

(一)施教的方法:

1、適應個性:

孟子既主適應個性,因材施教,故其教授方法亦採分類法,而不是採普遍法。於盡心上中提及,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盡心上第四十)孟子認為學者的程度不一,品類不一,故教育之形式也自有不同,應以發展其個性為要,時雨化之者,殆如天地之生萬物,不言而喻,只待啟發即可;成德者輔長其德行;達材者發展其才能;答問者以釋其疑慮;私淑艾者,居不同時,生不同地,未得及門而受業,而聞君子之道於他人,而竊取之以治其學。

2、注重啟發:

教學並不是一味地灌輸學生知識,應是培養學生能自我覺醒,自我檢討。故孟子於告子上篇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此乃教人自成其一己之道。觀孟子對學生之問難請益,亦多用啟發法,而孟子拒曹交之「子歸而求之有餘師」,此不屑之教亦是教誨一例。

3、注重教育環境:

孟子主張教育應注重心性修養,潛移默化,以護得實際功能。惟心性修養,乃內在領悟功夫,而外在環境之感染作用,則又不可忽視。於〈滕文公下〉孟子舉「一傅眾咻,即不能齊語,置之莊嶽,即不能楚語。」此例,來說明環境對人轉移影響之大。人性之保存與喪失,實由所處環境之利與不利使然,處有利之環境,則其性可保存;處不利之環境,則其性即喪失。孟子曰:「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此乃示人以教育須注重「向上性」、「漸進性」,不可囿於既有環境。蓋不進則退,難上易下,理之本然,乃能永保其性,日起有功,止於至善。

4、注重示範教育:

教育之主旨,既在明人倫,然必須由施教者之躬行倡導,始收實效。古者師嚴道尊,政教不分,君師合一,君師之一言一行,足資效法,而後始可收風行草偃之效。於離婁上,孟子曰:「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立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孟子認為教育有其一定之規則,必須使人於規則內自然發展,而非漫無準繩。此外,孟子於盡心上中以羿之教人射、大匠誨人二喻來說明,教育原重在示範,教者本有教無類之精神,使資質不齊者,依所懸之準繩而前進,以收實際之效果。教師既為人師表,必須以身作則,蓋必正己能正人,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也。故孟子曰:「教者必以正。」、「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凡此所引,皆可見孟對示範教育之重視,良師須注重「身教」,「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即是如此。

(二)為學之道:學習者應把握的基本態度

1、自動努力且有自得: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此為勉人自動向上,亦論語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而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