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古代汉语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3

合集下载

15通论十二:语气词,词头,词尾

15通论十二:语气词,词头,词尾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用于名词前 )
五蠹》 有政若此,国必乱也。——《韩非子 五蠹》 政若此,国必乱也。 《韩非子五蠹 友于兄弟,施于有 为政》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 为政》 《论语为政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其——形容词词头 ——形容词词头 ——动词词头 3、言——动词词头 ——动词词头 4、于——动词词头 ——动词词头 5、薄——动词词头
1、矣、已
矣,是一个表示动态的陈述语气词。 是一个表示动态的陈述语气词。 主要作用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 新的情况告诉人们——“了”。 新的情况告诉人们 了
鸡既鸣矣。——《诗经 齐风 鸡鸣》 齐风鸡鸣 鸡既鸣矣 《诗经齐风 鸡鸣》 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 公输》 《墨子公输 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矣 喻老》 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矣。——《韩非子 喻老》 《韩非子喻老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王力在《汉语史稿》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里将汉语複音词 里将汉语複 的构成归纳为三类:( :(一 连绵字,( ,(二 的构成归纳为三类:(一)连绵字,(二)词根 加词头、பைடு நூலகம்尾,(三)仂语的凝固化。指出:上 加词头、词尾,(三 仂语的凝固化。指出: ,( 古的词头、词尾大部分没有沿用下来, 古的词头、词尾大部分没有沿用下来,而中古以 后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但是,词头、 后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但是,词头、词尾在汉 语中是不多的,在构词法上不占很重要的位置。 语中是不多的,在构词法上不占很重要的位置。 (346页,中华书局,1980)

古代汉语上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上语气词词头词尾

• “哉”也用在特指问、反问或祈使句末,表 疑问语气或祈使语气,但感叹语气仍存在。例 如: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
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庄子·山 木)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 传·僖公五年)
子曰:"沽哉!沽哉!吾待贾者也。"(论 语·子罕)
2)夫
“夫”作语气词,语气与“哉”接近,但要 低沉和缓一些,没有“哉”那么强烈。例如: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许行) 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史记·商君列传)
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后汉书·班超传)
D、感叹语气词
有:哉、夫、兮等。
1)哉 是一个典型的感叹语气词,而且语气强烈, 相当于现代汉语“啊”。例如: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佾)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6)焉
是由指示代词虚化来的语气词。由于作指示 代词时意思是“如此”“这样”,虚化为语气词 后,表示提示语气。例如: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 子·汤问)
于其归焉,用事乎河。(公羊传·定公四年)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
C.疑问语气词
有:乎、与(欤)、邪(耶) 1)乎
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且夫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遊) 吾甚自愧,故夫训道不纯而愚民陷焉。(史 记·孝文本纪) 若夫贤贞信之行者,必将贵不欺之士。(韩 非子·五蠹)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 得也。(孟子·告子上)
2)惟(唯、维) 用于句首或句中。用在句首的有两种语气作用,
是纯粹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可以使用在是 非问、选择问、特指问等疑问句末,大致相 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例如: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①吾君已老矣,已昏矣。
(三)句尾语气词“矣”
②天之弃商久矣。
③王之蔽甚矣。 描写句带上语气词“矣”,就不是单纯描写事物的状态,而是带有陈述一种 事物状态的意思。“矣”字是帮助把这种事物的状态当作新情况来加以陈述。 描写句中用“矣”字,往往带有感叹的意味,特别是当谓语前置时,感叹的 语气更加明显。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从语气的角度来分析,这是感叹句。但是,句子的感叹语气,并不是真正由 “矣”字来承担的,而是由句中其他词语的内涵和整个句式来表达的,“矣” 字仍然是帮助把事物的状态当作新情况来报导。
(一)古代汉语语气词概述
古代汉语常用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与(欤)”、 “邪(耶)”、“哉”等,它们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一个句 尾语气词可以用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比如句尾语气词“也”,既 可以用在判断句中,也可以用在叙述句中,还可以用在疑问句、祈使句 或者感叹句中;因此有的语法学家就根据“也”字用在不同句子中的情 况来确定它所表达的语气作用。“也”字用在判断句中,是表示决定语 气;用在叙述句中,就被认为是表示陈述语气;用在祈使句中,就被认 为是表示命令语气;用在疑问句中,就被认为是表示疑问语气;用在感 叹句中,又被认为是表示感叹语气。句尾语气词“矣”,同样也被认为 既可以表达陈述语气,又可以表示疑问语气或感叹语气等。
(四)句尾语气词“哉”和“夫”
“哉”在大多用在反问句和询问句中,但它们并被表示反问语气或询问 语气,而仍是表示感叹语气。例如:
①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②彼且恶乎待哉?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④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以上反问)
⑤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古汉语中的语气词

古汉语中的语气词

古漢語通論(十四)句首句中語氣詞;詞頭,詞尾(一)句首句中語氣詞語氣詞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虛詞,它們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樣地能起表示語氣的作用。

關於句尾語氣詞,我們講判斷句、敘述句和疑問句的時候,已經大略地談過了。

現在再談句首句中語氣詞。

在這里我們著重討論“夫”“其”“唯”三個字。

(1)夫“夫”(fú)字用於句首,表示要發議論。

它是從指示代詞“夫”字發展來的,已經變成了純粹的語氣詞,不能再解作“這個”或“那個”。

現代漢語裏沒有適當的虛詞可以和它對譯。

下面是用句首語氣詞“夫”字的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

(呂氏春秋·察傳)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

(莊子·列禦寇)&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且夫”“故夫”“今夫”略等於說“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發議論。

例如: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莊子·逍遙遊)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莊子·逍遙遊)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

(論語·季氏)“若夫”則等於“至於”:此雖免於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逍遙遊)(2)其語氣詞“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語氣。

在陳述句或疑問句裏,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裏,它就簡單地表示委婉的語氣,略等於現代漢語句末語氣|詞“吧”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語氣。

例如: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我們恐怕已經變為夷狄了吧!)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孟子·梁惠王上)(那麼齊國大概差不多了吧!)吾其還也。

(左傳僖公三十年)(我還是回去吧。

)其是之謂乎(左傳隱公元年)(大概是說這個吧)其我之謂矣!(左傳宣公二年){(大概就是說我了吧!)(以上是陳述句和疑問句。

古汉语通论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一)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地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地作用.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地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其”唯”三个字•()夫夫”(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地,已经变成了纯粹地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地虚词可以和它对译•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地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失”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论语季氏)若夫”则等於至於”: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其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地语气.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地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字或啊”字所表示地委婉语气.例如: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那么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我还是回去吧•)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大概是说这个吧?)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大概就是说我了吧!)(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您还是向水滨追问吧•)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您可别废弃了先君地事业啊!)(以上是祈使句•)其”字又可加重反问地语气•例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其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张)这种加重反问语气地其”字,往往用在疑问代词地前面•()惟(唯、维)惟”字用在句子地开头,是古人所谓地发语词•在记叙文中,惟”往往用在全文地开始,引出年月日•例如: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尚书泰誓上)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尚书洪范)(祀:年)唯”字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是表示希望•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希望您考虑考虑这个.)唯荆卿留意焉.(战国策燕策)(希望您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唯”字用於句首又可以帮助判断语气.例如《左传僖公四年》: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惟”维”用於句中,也是帮助判断语气.例如: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僖公五年)髧彼两髦,实维我仪.(诗经鄘风柏舟)厥土惟白壤.(尚书禹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除了上述地夫”其”惟(唯、维)”等外,还有许多句首句中语气词.例如尔有母遗,繄我独无”(左传隐公元年),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左传僖公五年),这个繫”字也是句首句中语气词.这些都不一一列举了.(二)词头,词尾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是词地构成部分,其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那种情况下,就真正是有音无义了.(甲)关于词头,我们只讲有”其”言”于”薄”五字.()有有”字作为词头,用于专名地前面.常见地有上古时代地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例如: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尚书召诰)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庄子大宗师)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鲧纳有莘氏女,生禹•(史记夏本纪)有”字又用于某些名词地前面•例如: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孔甲扰于有帝.(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孔甲”夏王;扰”,顺;帝”上帝.)有”字又用于某些形容词地前面.例如: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有忡”等于忡忡,心中不宁地样子.)有洸有溃.(诗经邶风谷风)(有洸有溃”等于洸洸溃溃,形容水激怒溃决地样子.)有”字还有一种特别地用途,在这里顺便讲一讲,就是有”字嵌入数目字地中间,表示整数和零数地关系.在上古时代,十五”也常说成十有五”三百六十六”也常说成三百六十有六”例如:吾十有五而志於学.(论语为政)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论语乡党)舜相尧二十有八载.(孟子万章上)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书经尧典)(期”,一周年.)但是这种用法地有”字不是词头,这是应该注意地.()其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地前面.例如: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邶风击鼓)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雨雪”降雪•雱” ©雪盛地样子.)八月其获,十月陨蘀.(诗经豳风七月)(获”,收获•陨蘀”叶子落下来•)()言言”字用作词头,放在动词地前面•例如: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诗经周南汉广)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召南草虫)()于于”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例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薄薄”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地前面•例如:薄污我私,薄汗我衣•(诗经周南葛覃)薄伐猃狁,至于太原•(诗经小雅六月)此外还有一些词头如载”诞”式”等字,它们地情况比较复杂,不一定都放在动词前面这里就不细讲了•值得注意地是:除有”字外,这些词头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用到(乙)关于词尾,我们着重讲一个然”字•然”字是一个指示代词,表示这样” 那样当然”字放在形容词后面地时候,它地指示性就减轻了,变了词尾地性质•例如:辛垣衍怏然不悦•(战国策赵策)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战国策赵策)硜硜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夫子怃然•(论语微子)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乎”、焉”、如”、尔”等字,用作词尾时,它们地作用和然”字相等•例如: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我心忧伤,惄焉如捣•(诗经小雅小弁)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论语乡党)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这些词尾加在形容词地后面,能增加形象化地色彩•甚至本来不是形容词地,也变为形容词地性质•例如欣”字本来是动词,但欣欣然”却是形容词;单说欣然”也变了形容词,例如《庄子秋水》: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

古代汉语常用语气词

古代汉语常用语气词

③ “也”用于复句最后一个分句 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 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例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 路也。 《孟子· 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 公输》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 非子· 初见秦》

⑤ 用于祈使句,表示命令、禁止、 祈使等语气。例如: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 隐 公元年》(表命令) (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史记· 项羽本纪》 (表禁止)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曰: “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 《桃花源记》(表祈使)

“矣”的用法:
①用在叙述句句尾。例如:
鸡既鸣矣。(《诗经· 齐风· 鸡鸣》)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 鸿门
宴》)
②用在复句中的后一分句末尾。
例如: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左传· 宣 公二年》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 语· 宪问》
③用在描写句句尾: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 陈涉世家》 今老矣。《左传· 僖公三十年》 甚矣,汝之不惠!
1.

“也”用于判断句,帮助谓语 进行判断。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 陈 涉世家》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 通江水也。 《巫山、巫峡》
② “也”用于叙述句,表示对 所述情况深信不疑。例如: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 难图也。 《郑伯克段于鄢》 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 《王子坊》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 与“哉”的语气相近的还有 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 “夫”,用在感叹句尾表示感叹, 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 偏于惋惜、悲伤的情绪。如: 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 君不知。”

古代汉语考研_王力古代汉语笔记(通论_复习重点_练习题与答案)

古代汉语考研_王力古代汉语笔记(通论_复习重点_练习题与答案)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的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十二 语气词 和词头、词尾
一、语


附着在句子上帮助表达各种语气的词。有句首语气 词、句中首语气词、句尾首语气词三种。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
乎 ?
1、句尾语气词

基本用法: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判断语气,帮助谓 语进行判断,有肯定、确认意味。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起义》) 用在复句末尾,仍然是表判断语气,进行肯定确认。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

用于句首或句中,表达推测语气。 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晏婴论季氏》)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逍遥游》) 用于祈使句中,表达祈使语气。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齐桓公伐楚》)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用于反问句中,表达反问语气。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李翊书》)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用于句中,表达停顿语气。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季氏将伐颛臾》)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郑伯克段于鄢》)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确认意味。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

基本用法: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帮助把 事情发展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有报道意味。相当于现代 汉语中的“了”。 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矣”和“也”所表达语气的差异: “也”所表达的语气是静态的,其中无时间因素; “矣”字 则是动态的,其中有时间动程。 “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 的基 本作用是把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告诉别人。
2、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连用后各语气词仍保留自己的语气,但语气的重点一 般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疑问句中的疑问语气是疑问词“几何”表示的,去掉“矣” 字,疑问语气并不消失,就是很好的证明。“矣”字的作用 是表示动态新情况。孩子是成长之中的,到现在年龄多大了。 “已”用作句尾语气词,同“矣”。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史记·货殖列传》)
•乎
• 基本用法:用在疑问句句尾,表达疑问语气。可译为 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夫 基本用法:用于句尾,表感叹语气,但语气较低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三戒》)
• 2.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连用后各语气词仍保留自己的作用,但语气的重点一般 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乎”、“哉”连用(“哉”放在“乎”后)。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 “乎”、“哉”放在其他语气词后连用。
用于测度问句末尾。句中常有“其”、“得无”、“无乃” 等副词表达推测语气。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四年》)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用于感叹句尾。
善哉!技盍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乎”并不表感叹语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 “乎”并不表感叹语气,此句含有问苍天之意)

基本用法: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肯定、确认语气。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起义》) 用在叙述句末尾,表示肯定。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 用在祈使句句尾,表示确定无疑的语气。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用在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确认意味。 南冠而絷者,谁也?(《左传·成公九年》)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
•矣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优质课件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优质课件

• 注意: • 1、也,也可以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语 气。 •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句中语气词“也”使全句语气更加舒缓。 • 2、也,也可以用在复句中前一分句之后, 表示分句之间的停顿。 •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
• 3、句中语气词“也”之前如果是比较简单 的主谓结构,常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之”, 使之成为偏正结构。“也”加强停顿和引起 下文的语气。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 • 4、句中“也”常和“者”结合使用,位于 主语之后,起提示谓语的作用。 • 君子也者,道法之摠要也。《荀子》
• • • • • • • • •
1、“矣”字主要用在叙述句尾,表示陈述语气。 鸡既鸣矣。《诗经》 2、“矣”可以用在形容词为谓语的描写句中。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 3、“矣”还可用在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尾。 年几何矣?《战国策》 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 先生休矣。《战国策》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 句尾语气词“已”和“矣”作用相近, 可理解为“了”。 •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史记》 • 上古“已”和“矣”在语音上并不相同, 所表达的语气也不完全相同。“已”不 是报道新情况,而是表限制语气,即说 话人认为只能如此。
• 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尾语气词:乎、与(欤)、 邪(耶) • 1、可以用在是非问句尾、选择问句尾、特 指问句尾。 • 用于是非问,相当于“吗” •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 • 子非三闾大夫与?《楚辞》 • 用于选择问,相当于“呢” • 夫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原臣》 • 求之欤?抑与之欤?《论语》
• 耳(尔) • 1、用于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 了”,有“不过如此”之义。 •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荀子》 • 2、还可以表示确定语气,作用和“也、矣” 相同,可译为“了”或“呢” • 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公羊传》

古代汉语语气词(共8张PPT)

古代汉语语气词(共8张PPT)

都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
议论
其 句首或 委婉 句中 (主语、 谓语前)
1、用于揣度句中,有推测商量的意思, 相当于“大概、恐怕”
2、用于祈使句中,表示一种委婉的要求, 相当于“还是、希望……”
3、用于反问句中,表示一种委婉的反问
岂 句中
反问和 1、反问句中,相当于“难道”
揣度
2、揣度问句中,相当于“莫非”
夫 句首 感叹、提顿 本身无疑问意味,最常见用于感叹句结尾表感叹;
3、后世多用于祭文开头或仿古
1、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
或句 “啊、吧” 目前最早的语气词出现于商代甲骨文中,西周时期句首语气词较多,春秋战国句末语气词增多
1、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吧”
末 2、用于句首表示提出问题,引人 3、“且夫、故夫、若夫、今夫”都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
作用是提顿,提示和停顿,
是使语气舒缓 这两个词古音相近,只是在先秦古书里出现的场合略有不同。
目前最早的语气词出现于商代甲骨文中,西周时期句首语气词较多,春秋战国句末语气词增多
句首或句中(主语、谓语前) 2、用于句首表示提出问题,引人注意,又称发语词
3、可不译如果出现在问句末尾,
也是表示判断或判断的加强, 不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表示句子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只表达说话人的语气,即对所说的话的态度和方式

疑问、反 问、感叹
这两个词古音相近,只是在先秦古书里出 现的场合略有不同。“与(欤)”“邪 (耶)”的疑问语气,较之“乎”要轻得 多,它们更多的是表示一种探询的语气。 即对自己说的话或想法不太确定,需要询 问别人得到确认。

句末 疑问
指示代词之兼疑问语气词乎

句末 感叹(最常 本身无疑问意味,最常见用于感叹

高考古代汉语常用语气词

高考古代汉语常用语气词
① 与“何”、“何以”等配合, 组成“何……为”、“何以…… 为”的格式,表示反问,译成 “为什么……呢” 。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 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 也,何以伐为?”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 以兵为? 《荀子·议兵》
人而已矣,奚以名为? 《列子·杨 朱》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 何择焉? 《孟子·梁惠王上》
子(孔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论语·阳货》
与其杀是僮,与其卖而分,孰若 吾得专焉?柳宗元《童区寄传》
③ 用于感叹句,语气不太强烈, 译作“啊”。例如: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 《论语·泰伯》
(9) 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庄子·外物》:“子何为者 邪?”
④ 用于反问,译成“吗”、 “呢”。例如: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孟 子·滕文公上》
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邪? 《庄子·盗跖》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 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答李翊书 》
(6) 为
“为”(wéi)作语气词,主要 有三种用法:
② 用于选择问,相当于“呢”。 例如: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庄 子·秋水》
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梁惠 王下》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 《战国策·韩策二》

③ 用于特指问,表示疑问语气, 可译成“呢”。例如:
轸不之楚,何归乎? 《史记·陈轸 列传》
《孟子·公孙丑上》:“恶!是何 言也!”
(2) 矣 “矣”和“也”的区别:
“也”表静态,“矣”表动态;
“也”不表示变化过程,只把 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 “矣” 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把事物发 展变化中的状况当作新情况告诉 别人;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一、语气词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等语气。

就印欧语来讲,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屈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达的。

就汉语而言,因为没有词形变化,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一)句尾语气词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这些语气词放在全句的最后,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语气词的数目是有限的,句子所能表达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一个语气词除了它的基本用法之外,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达的语气也往往有所不同。

1、也“也”字位于句尾时,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

例如: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虜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庄子·田子方》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

例如: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诺。

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

例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3、乎,与(欤)、邪(耶)“乎”、“与”、“邪”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3、言、于、薄 作詞頭時,都只用於動詞的前面。如: ①言告師氏,言告言歸。 《詩經•周南•葛覃》 ②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詩經•周南•桃夭》 ③薄汙我私,薄浣我衣。 《詩經•周南•葛覃》
4、然、如、爾、若 用於形容詞後,和形容詞一起充當狀語或謂 語。如: ①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 ②天下晏如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③子路率爾而對。 《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④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經•衛風•氓》
㈤可用于感叹句中 ①善哉,技盖至此乎!《庄子》 ②天乎!吾无罪!《史记》
2、与(欤) 、邪(耶)表示疑问语气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疑问句) ②是谁之过与?《论语· 季氏》(反问句) ③此天下之害與?天下之利與?《墨子•兼愛下》
(选择问句) 以上语气词的疑问语气没有“乎”强烈,带有探 询的语气。 3、固定格式“何以……为”,“何……为”表 示疑问。
五、句尾语气词乎、与(欤) 、邪(耶)
1、㈠乎 –常用于是非问句中 ①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 ②乐正夔一足,信乎? 《吕氏春秋》
㈡还可用于选择问句中 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梁惠王下》 ㈢还可用于特指问句中 ①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 《列子· 汤问》
3、三个语气词连用 ,例如: ①吾罪也乎哉!《左传· 哀公二十五年》
七、句首、句中语气词
1、句首语气词“夫” 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作用发起议论 。 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
―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等固 定格式 ①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 子•逍遙遊》)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③今夫颛臾,固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论语· 季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语气词
附着在句子上帮助表达各种语气的词。

有句首语气词、句中首语气词、句尾首语气词三种。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
1、句尾语气词

●基本用法: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判断语气,帮助谓语进行判断,有肯定、确认意味。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起义》)
●用在复句末尾,仍然是表判断语气,进行肯定确认。

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韩非子·初见秦》)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确认意味。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

●基本用法: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帮助把事情发展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有
报道意味。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鸡既鸣矣。

(《诗经·齐风·鸡鸣》)
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鸿门宴》)
●用于描写句尾,仍表陈述语气,帮助报道新情况。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

(《谷梁传·僖公十年》)
王之蔽甚矣。

(《战国策·齐策一》)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陈述语气。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矣”和“也”所表达语气的差异:
●“也”所表达的语气是静态的,其中无时间因素;“矣”字则是动态的,其中有时间动
程。

●“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的基本作用是把事物发展中出现
的新情况告诉别人。

●基本用法:用在疑问句句尾,表达疑问语气。

可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是非问: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选择问: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
●特指问:
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
●用于反问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

反诘语气靠疑问代词、否定词或“岂”、“宁”、“况”
等字表达。

安得无乱乎?(《韩非子·显学》)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狐假虎威》)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于测度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

推测语气靠“其”、“得无”、“无乃”等词语表达。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四年》)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用于感叹句尾,表达感叹语气。

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附:与(欤)、邪(耶)
●基本用法:用于疑问句尾,表达疑问语气,相当于“乎”。

但多数情况下语气不强烈,
有猜测探寻意味。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子何为者邪?(《庄子·外物》)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商君列传》)
●用于反问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

反诘语气靠疑“岂”、“独”等字表达。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许行》)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基本用法:用于感叹句尾,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


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大哉!尧之为君!(《孟子·许行》)
●用于反问句尾,仍表感叹语气。

反问语气靠疑问代词或“岂”等表达出来。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触龙说赵太后》)
附:夫
●基本用法:用于感叹句尾,表感叹语气,但语气较低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三戒》)
2、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连用后各语气词仍保留自己的语气,但语气的重点一般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乎”、“哉”连用(“哉”放在“乎”后)。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
●“乎”、“哉”放在其他语气词后连用。

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汝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
●“矣”、“已”、“与”、“邪”、“夫”放在其他语气词后连用。

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荀子·议兵》)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侍坐》)
●三个语气词连用。

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女得人焉耳乎?(《论语·雍也》)
3、句首与句中语气词

●基本用法: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以引起下文,前人称之为“发语词”。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夫将者,国之辅也。

(《孙子·谋攻》)
●“且夫”、“故夫”、“若夫”、“今夫”也表要发议论。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逍遥游》)
故夫仕宦失地,难以观德。

(《论衡·状留》)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
今夫螟、螣、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数年不食。

(《商君书·农战》)
惟(维、唯)
●用于句首,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

唯赤则非邦也与?(《论语·侍坐》)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诗经·召南·鹊巢》)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书经·泰誓上》)
●用于句首,表示期望语气。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
唯大王与群臣熟计之。

(《史记·廉蔺列传》)
●用于句中引出谓语。

蚩尤惟始作乱。

(《书经·吕刑》)
厥土惟白壤。

(《书经·禹贡》)

●用于句首或句中,表达推测语气。

齐其为陈氏矣。

(《左传·晏婴论季氏》)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逍遥游》)
●用于祈使句中,表达祈使语气。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齐桓公伐楚》)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用于反问句中,表达反问语气。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用于句中,表达停顿语气。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季氏将伐颛臾》)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郑伯克段于鄢》)
二、词头、词尾
1、词头
词头即前缀,词尾即后缀,一般均不表示什么含义,只起一定的补充音节的作用。

有些词头、词尾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基本用法:用于专有名词前。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

(《书经·召诰》)
禹攻有扈。

(《庄子·人间世》)
●用于普通名词前。

予欲左右有民。

(《书经·皋陶谟》)
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诗经·小雅·巷伯》)
●用于形容词前。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诗经·邶风·击鼓》)
●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前。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经·唐风·扬之水》)其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诗经·邶风·北风》)言、于、薄
●用于动词之前。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诗经·周南·葛覃》)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诗经·周南·葛覃》)
2、词尾
然、如、尔、若
●用于形容词后,可译为“……的样子”。

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
天下晏如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子路率尔而对。

(《论语·侍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卫风·氓》)
潸焉出涕。

(《诗经·小雅·大东》)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