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关键字词“鬻、誉、陷,弗、立”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领悟自相矛盾的寓意,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领悟“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体会自相矛盾的寓意。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设疑导入

1.板书并齐读课题,理解课题意思。

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自相矛盾》,这是一篇挺有趣的小古文。有趣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猜故事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寓言故事的兴趣,为之后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感知,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文,教师相机正音

鬻(yù):卖。

吾(wú):我,人称代词。

誉(yù):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弗(fú):不。

3.这是一篇文言文,读好古文,注意它的节奏和韵律尤为重要。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注意断句,读出节奏和韵味。教师范读。

4.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学会读小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为之后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三、对照往释,猜想大意

1.古文距今年代已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请大家借助注释,尝试理解全文的意思,难以理解的语句也可以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检查难句。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并交流重要词句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

四、品读感悟一一楚国人之神气

1、文中讲了谁?(一个楚国人)在干什么?(鬻盾与矛)

鬻:卖。这个楚国人正在卖矛和盾呢。

2.他是怎么吆喝呢?他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可以演一演

3.学生交流。

(1)吾盾之坚:战场上,刀光剑影,剑拔弩张,只有防守好了,刀剑就伤不了你,弓弩就射不到你。而“盾”可以遮蔽身体,躲藏刀剑,防御弓弩,真可谓“战场必备第一屏障”,你说质量如何?当然是顶呱呱啦!“物莫能陷也”。天下最坚固的盾,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2)吾矛之利:“矛”是进攻的武器,长长的柄,尖尖的头,双手握柄,用力直刺,定能让你血战沙场,无人能敌,这可是“战场必备第一利器”啊!这矛怎么样?哈哈,最锐利的矛,什么盾都没办法防得住啊!

4.相机板书:矛——利(无不陷) 盾——坚(莫能陷)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演一演环节,让学生体会文中人物卖盾和矛时的语气、神态、动作,为下文理解寓意作铺垫。)

五、追寻原因——楚人之“弗能应”

1.围观的人,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就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何如:如何,怎么样

围观的人说:“用你的矛戳你的盾,怎么样呀?”

(1)这位楚国人的反应如何?——“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

——无言以对、哑口无言、窘态百出…

(2)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若是盾很坚固,则矛不行;若是矛锋利,戳穿盾,则盾不行。因此,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3)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事情吗?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我们平时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前后矛盾,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理解寓意,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此类现象,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六、简介作者,拓展练习

1.简要介绍韩非子。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的尊称。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我国先秦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

2.推荐阅读《韩非子》中其它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杞人忧天》等。

板书设计:

15.自相矛盾

矛——利(无不陷)

弗能应

盾——坚(莫能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