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三则 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化经典研读 9 《日知录》三则》9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化经典研读 9 《日知录》三则》9

?日知录?三那么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教学方法:设疑法、引导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巧设情境入文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梁启超从一位大思想家的语录中提炼出来的,原话是“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二、知人论世说背景插入视频,结束顾炎武生平与学术思想三、提要钩玄明文意一〕、学文言,知句意检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预习情况二〕、理思路,明观点?文须有益于天下?1、什么样的文章有益于天下?2、作者为什么认为文章要有益于天下?板书:益----------------------------------------损明道、纪政、察民、道善怪力乱神、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引导、帮助、提升、称道迷惑、虚假、抄袭、谄媚真、善、实、美恶乱假丑〔正能量〕〔负能量〕儒家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章要经世致用?著书之难?1、著书应著什么样的书?为什么?2、后人怎样著书?什么原因?〔人心急躁,动机不纯,书无什实用价值〕板书:古人力而能传难----自成一家----所未及不可无----〔贵创新〕今人速而不传端正态度,反对急功近利,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文人之多?1、作者认为唐宋以来的文人太多了吗?2、你认为“李杜〞是“真文人〞吗?你如何看待“精通经术〞与“擅长文学〞这两种文人?经学家也有过分注重章句之学,不顾全篇旨意,舍本逐末的文学家除有他的审美观和个人情感外,还反映社会现实不能一概抹杀。

板书:多----不识经术不通古今----韩愈、刘挚、杨雄、鲁直----立身贵务实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就要识经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经世致用。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9 《日知录》三则》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9 《日知录》三则》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李娥娥教学目标1、理解“经世致用”的内涵。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知识,学习本文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论证手法。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展示法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导入设计由学生较为熟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导入。

二、自主学习,新知发现(一)、了解作者及“经世致用”思想,完善下面资料。

A顾炎武(1613—1682),昆山(今属江苏)人。

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

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

明亡后, 曾游历山东、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形势。

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

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

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B“经世致用”的含义是什么?明确:“经世致用” 经世:经国济世;致用:学用结合。

经世致用的思想源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深有感触地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北宋二程注重实学精神,强调“穷经,将以致用也。

”到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有感于明亡的历史教训,深切意识到徒讲义理的书生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给国家和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因而主张钻研经书要与研究当代社会问题结合起来。

发展后世有魏源、龚自珍及梁启超、孙中山等人。

(二)、研习课文熟读课文,给下面字词注音,结合注释翻译文章,积累文言知识。

无稽之言(ī)剿袭之说( chāo)谀佞之文(ú)(nìng)庶(hù)乎其传也与舛( chuǎn )漏三、合作互补,共同发展(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文须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认为有益之文有哪些益处?无益之文有哪些坏处?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论证方法)?明确:A有益之文:明道、纪政事、察民隐、道善行。

《〈日知录〉三则》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日知录〉三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目标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提高班不作要求)教学重点:1、字词积累,词句翻译。

2、体会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齐声诵读)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正始》梁启超将这段文字概括为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补充: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二马三骡装书。

到了险要的地方,立即叫老士兵询问其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发书核对校正。

有的直接走过平原大野,没有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发书仔细认真复习。

二、学生说我知道的顾炎武。

(历史书上有较详细的介绍)(结合教材P73)师教学参考: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

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李塨、王源等等。

《日知录》三则精品课件

《日知录》三则精品课件

2021/10/10
40
内容小结
古人 力而能传

自成一家
所未及 不可无
对比
今人 速而不传
2021/10/10
41
研读《文人之多》
思考:1.作者认为唐宋以来文人太多了吗? 2.作者是如何批判那些“自命为文人者
”的?作者心中的文人应该有什么标准? 3.引用刘挚、扬子云、黄鲁直的话是为
了说明什么? 4.最后引用《宋史》中的记载,表明了
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
2021/10/10
21
(3)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 故也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 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名声的缘故啊。
(4)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 矣。
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 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 方了。
《精卫》 万事有不平, 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 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 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 我心无绝时。
2021/10/10
15
2021/10/10
(1613—1682),昆山 (今属江苏)人。初名绛, 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 字宁人,另称为亭林先生。 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 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 有《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音学五书》 等。
的?
2021/10/10
24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 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 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 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 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 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 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 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日知录》三则 精品教案

《日知录》三则 精品教案

《日知录》三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具体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吸收本单元课文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作一些社会调查或问题探究,切实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2.通过作者关于作文、做人的论述,让学生体会“经世致用”思想。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经世致用”的内涵。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中南大学的校训: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校训“经世致用”,一是体现了中南大学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色,并与孙中山先生早年为湘雅的题词“学成致1 / 6用”一脉相承。

二是有利于引导中南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这话谁说的?(梁启超)出自哪部著作?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

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

《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

《日知录》三则教案:打造高效学习方法

《日知录》三则教案:打造高效学习方法

《日知录》三则教案:打造高效学习方法。

《日知录》是一本经典的散文集,由清代文学家袁枚所撰,内容涵盖了诸多方面。

其中,袁枚在书中也写了一些关于学习方法的讲解,被认为是非常实用的教育指导今天,我们将结合《日知录》中的三则教案,来探讨如何打造高效学习方法。

一、多读书“人不读书,像废墟”,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同时也是《日知录》中袁枚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

他强调了“虽未必精至一事,然见多闻广,常可得益”。

发现新的知识和事物可以刺激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的大脑处于一个活跃、充满激情的状态。

如果我们从各个方面多读书,吸收各种知识和文化,我们就能够拥有一颗富有创造力的大脑,同时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的任务和问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地读书。

学生应该明确目标,选择与自己专业或兴趣相关的书籍,按照计划进行阅读。

此外,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英语原版书籍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高语言能力的方法。

但是,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的技巧,充分理解并总结书中的重点内容,这样才能为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理解就更是非常重要。

但是,“如盲人捉象,或一字不解”,也是袁枚在《日知录》中提到的难点。

很多时候,我们读完一篇文章,不知如何概括中心思想,难以理解作者的用意,无法获取有用的信息。

这时,要想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技巧:1、了解文章类型和结构:在阅读一篇文章时,首先要确定文章的类型和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方式。

2、摘抄重点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摘抄一些重要的信息或者精华句子,以备后续复习。

3、多思考、反思:通过不断地思考、欣赏文章来加深理解,并尝试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与作者的比较。

4、记笔记: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记录下思考和比较过程中的想法和结论,这有助于后续的回顾和复习。

三、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袁枚在《日知录》中提到的一个学习方法是通过写作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日知录三则》教案

《日知录三则》教案

《日知录三则》教案(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日知录三则》教案三、根据内容的推进,师准备思考讨论题(最好利用学生的问题)1、结合《文须有益于天下》说说自己对“经世致用”思想的认识。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提供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顾炎武其人其事、生活背景及《日知录》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词句。

3.启发学生质疑解惑,把握顾炎武的文论主张,理解作品的社会价值。

4.注重学有所获,引导学生以现代观念审视顾炎武的观点,并结合现实加以评论。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质疑解惑,把握顾炎武的文论主张,理解作品的社会价值。

教学难点:知识迁移,古为今用。

教学工具:PPT、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仰望大师“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同学们,请齐读这两段文字,并概括大意。

师预设:亡国与亡天下之辨,提出“保天下,匹夫有责”的观点。

这就是梁启超先生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出处。

它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

师问:哪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顾炎武和他的作品《日知录》?(师补充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日知录》的内容)教师引入学者评价:“非一世之人,非一世之书”“负经世之志,著资治之书”“独超千古,直接老杜”“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师总结:作为“人师”的顾炎武,在道德理想和文化实践上,都为后代读书人树立了不朽的典型。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经典,聆听大师教诲,感悟一代经师的经世致用思想和治学之道。

二、初读感知疏通文意学生一读正音明句读,二读画疑难通文意。

疑难词句(学生不懂词义的句子及难以理解之处,前者及时解决,后者留待后面研习环节)通文意(要求学生概括文段大意)三、研习文本,悟大师济世情怀《文须有益于天下》1.筛选信息:作者认为有益之文有哪些益处?无益之文有哪些?预设:益处——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无益之文——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

9《日知录》三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9《日知录》三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9 《日知录》三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背景《日知录》是唐代文学家袁宏道所著的一本学习笔记,袁宏道的《日知录》共16卷,是承先启后的《世说新语》和《文选》的学习笔记,记录了唐代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

本教案以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为依据,将帮助学生加深对唐代文化和《日知录》的了解,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日知录》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袁宏道。

2.学习《日知录》中的三则故事,了解其故事情节和背后蕴含的哲理。

3.辨析《日知录》中的语言、文化和艺术特点。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日知录》中的三则故事,分析其蕴含的哲理和意义。

2.难点:辨认《日知录》中的语言、文化和艺术特点,并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实际应用和表达。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 自主学习请学生提前阅读《日知录》选取篇目,并在笔记本上整理出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故事寓意等。

2. 教师辅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背景,了解唐代社会的变革与制度,认识袁宏道的学术成就和文学贡献。

3. 课堂互动教师请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发表对《日知录》中三则故事的看法和心得体会,学生之间可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以达到更好的互动效果。

第二课时1. 自主学习请学生在笔记本上收集《日知录》故事中的艺术形式、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等要素,并加以整理和总结。

2. 教师辅导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日知录》和其他文学作品的风格差异,帮助学生理解《日知录》的独特艺术表现方式。

3. 课堂互动教师请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以《日知录》为素材,按照特定主题创作小说、散文或诗歌,促进学生自由创作,拓展学生学术思维能力。

第三课时1. 自主学习请学生在笔记本上总结《日知录》故事中的哲学思想和人生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悟、有所领悟。

2. 教师辅导教师引导学生重温《日知录》三则故事,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背后的哲理和内涵。

3. 课堂互动教师请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各自选取的篇目,通过展示表情、配乐等形式进行音乐化故事讲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9《日知录》三则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9《日知录》三则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究”《〈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以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具体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吸收本单元课文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

2、通过作者关于作文、做人的论述,让学生体会“经世致用”思想。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经世致用”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这话谁说的?(梁启超)出自哪部著作?其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提出的概念。

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来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

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

实际上,《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

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二、研习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说过这样一句话:“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文章关系到治国的伟大功业,流传后代而不朽的盛大事业!这句话可谓将文章的撰写抬高到了极致。

那么,既然写文章关系如此重大,怎样去写文章呢?怎样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呢?咱们一起来看看顾炎武的观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⑨《日知录》三则 教学设计(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⑨《日知录》三则 教学设计(3页)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疏通大意,并能梳理文章结构。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齐声诵读)“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正始》梁启超将这段文字概括为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学生说“我知道的顾炎武”。

(历史书上有较详细的介绍)(结合教材)“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三、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纪政事也:“纪”通“记”剿(chāo)袭菑(zi)畲(shē) 潢(huáng)摭(zhí)我华(huá)而不实我实四、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积累字词,疏通文意,整理结构。

(一)1、齐读《文须有益于天下》,思考文中作者观点是什么?文须有益于天下。

2、作者认为“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

3、小结: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

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

(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二)1、个读《著书之难》,思考著书之难,难在何处?文须有益于天下。

2、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什么?今人做到了吗?为什么?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

日知录

日知录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系列教案经世致用《日知录》三则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讲读法、设疑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由学生较为熟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导入。

二、单元介绍1.了解经世致用的思想“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经世致用思想源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

孔子曾深有感慨地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

如果诵读《诗经》,却不会处理政务,不会开展外交活动,那么,读得再多也是没用的。

他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也就是把对伦理道德的实践看得比知识学习更为重要。

在先秦时期,儒家以天下为己任,以王者之师自居,试图通过“格君心之非”来塑造理想君主,并从而重新建立统一的社会价值系统。

...“经世致用”主要是建构一种合理化的社会秩序和政治形式.北宋以后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想,始于二程(程颢、程颐)。

他们发挥了孔子上面的论述,主张“穷经,将以致用也”(《二程遗书》卷四)。

南宋时期浙东学派的吕祖谦极力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反对理学的空谈之风。

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更是猛烈抨击义理之学,提倡以适用为主的经世思想。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因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傅山、颜元等人的提倡,蔚为大观,形成了一股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社会思潮,发出了“高论百王,不如宪章当代”(徐孚远《明经世文编序》)的呼喊。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九单元《日知录》三则(1)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九单元《日知录》三则(1)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强调为现实服务,是中国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第九单元的单元关键词——“经世致用”,则是有清一代部分学者所积极倡导的一种学术思想。

深切感受到国破家亡痛楚的顾炎武,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斗争,在恢复无望的情形下,遂走学术救国之道。

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经学即理学也”的思想,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

其治学身体力行,注重实际调查。

《日知录》为其倾尽心血之作。

课文节选的《日知录》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集中体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这是他孜孜以求的求实致用思想和精神的写照。

学习这些文章,能够更透彻地理解“经世致用”思想的深刻内涵,感受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在必修教材学习后,具备了一定的古文学习能力。

本篇为选修教材《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一篇必读篇目,言不甚难,意旨深远。

学习本课设计了课前以文言现象的整理与知识背景的梳理为主的预习案,学生需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文献来完成相关问题。

课中,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真正了解蕴含于文中的务实求真、经世致用的思想,明理启智,从而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学习本课,需要研读,需要拓展,需要联系,话题较具理性,学生思理上不易展开。

但可通过组织合作讨论,以培养学生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科学思辨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把握课文内容,了解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

过程和方法:朗读课文,合作研讨,理解课文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能正确看待顾炎武的治学精神,体会其学术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学习“经世致用”的思想,做一个求实致用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顾炎武“经世致用”主张。

【教学难点】体会顾炎“经世致用”思想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设疑法、引导法、合作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巧设情境入文本——激趣导入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导入,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是梁启超从一位大思想家的语录中提炼出来的,原话是“有亡国,有亡天下。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9 《日知录》三则》34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9 《日知录》三则》34

《日知录》三则【教学目标】1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吸收文中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点】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吸收文中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点拨探讨【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他的《病起书怀》中有这样的一句诗“位卑未敢忘忧国”,是说即便身份卑微也不忘关心国家。

国家的兴衰关乎每一个人,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影响了无数仁人志士,有谁知道它出自哪里?“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

那么在顾炎武看来,文人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顾炎武先生的《日知录》三则,去体会他所倡导的学术精神。

二、知识链接1.作者:“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本名绛,乳名藩汉,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学者称亭林先生。

少年时参加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政治上,要求君主分权而治,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观点;文学上,主张“以文匡世”,强调“文须有益于天下”。

诗文多伤时感事之作,表达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对明室的眷怀之情。

2.作品: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3.背景:《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的合集,以考据性文字居多,内容丰富,考证翔实,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全书一千余条,文字最长的五千多字,最短的只有九个字,可见其不拘一格的写作风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它分为经义、政事、世风、礼制、科举、艺文、史法、天象、地理等15类,顾炎武自己则把这部书分为三类:“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

日知录教案(原创)

日知录教案(原创)

日知录教案(原创)第一篇:日知录教案(原创)《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教学方法:讲读法、设疑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这话谁说的?(梁启超)出自哪?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

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

《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

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

二、顾炎武及《日知录》的相关介绍:顾炎武自题《日知录》曰:“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

其有不合,时复改定。

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

积三十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

”(所谓子夏之言,即《论语•子张》中子夏的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三、研习课文:(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1、朗读、疏通文意。

2、分析内容:①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有益之文、无益之文)②小结: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

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

(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③参考译文: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

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多一篇,就多 1一篇的好处啊。

日知录文档

日知录文档

《〈日知录〉三则》公开课教案临涣中学黄彩侠一.教学目标: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

2.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2三.教学时数 2课时四.教学设想:学习中国的文化经典,可以说是一个与先哲对话的过程。

所谓与先哲对话,就是带着问题去探究,从文化经典中寻求启发;对话研读的过程也是从经典中汲取营养的过程。

因此本节课主要是采用对话的教学方式研读经典。

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自主预习疏通文意第2课时(一)导入(略)(二)读经典——与作者对话1.学生简介作者强调:顾炎武的治学思想经世致用:“经世”经国济世;“致用”学用结合。

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

2.检查朗读(三)品经典——与文本对话围绕“益”思考本文1.什么内容的文章是有益之文?2.在作者心目中怎样的文人?怎样的态度才能著有益之文呢?(四)悟经典——与心灵对话有“益”之文承载了作者什么思想(道)?重点研读第三则明确要点:轻空疏不学,以文媚俗的文人轻文采华章重义理崇尚经术,讲究务实宗旨:经学致用补充有关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认为,一种文化学术的价值标准是它的实用性。

先秦时期,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建构一种合理化的社会秩序和政治形式。

南宋时浙东学派中以吕祖谦为首的金华学派提倡经世致用,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反对当时的理学家奢谈心性命理的空疏之学。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

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等。

清初学者在总结明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感明季学风的空疏不实,对国家、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

他们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

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9 《日知录》三则》3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9 《日知录》三则》3

《日知录》三则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教学方法:讲读法、设疑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1了解几个关键词:经世致用、顾炎武、《日知录》;2学习《日知录》两则;3 领悟“经世致用”思想在此两则文段中的体现。

二、了解本单元必知关键词:1从论语中体现“学以致用”思想的语录讲起,引出对“经世致用”思想的介绍。

2由经世致用思想附带对“湖湘精神”进行简单说明3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引出对作者顾炎武及作品《日知录》的介绍。

三、研习课文:(一)学习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要求:1、读,读通句读语气;2、解,互助理解文意;3、悟,讨论体悟文理。

思考讨论:a.本则的观点是什么?文须有益于天下b.怎样的文章才是有“益”的?怎样的文章又是有害的呢?c.文章运用什么方法论述中心论点的?d本则是如何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的?拓展提升:你如何看待“文须有益于天下”这一观点?(二)学习第二则“著书之难”1、读、解 :要注意的字音:舛(chuǎn)漏2、悟-讨论:a著书之难,难在哪里?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什么?b.怎样才能做到“自成一家”?c 举司马温公和马与的例子有何用意?d本则如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拓展提升:从顾炎武的“著书之难”你想到了什么?四、课堂小结:对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和“著书之难”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日知录》三则教学参考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日知录》三则教学参考

《日知录》三则教学参考教学参考0903 1355《日知录》三则教学参考文化背景梁启超在其所著《清代学术概论》中讲到清代学术思潮时,将其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提并论,认为清代学术思潮的兴起,是“对于宋明理学的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并说“当此反动期而从事于‘黎明运动’者,则昆山顾炎武其第一人也”。

虽立论激越卓绝,也不无根据。

北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全盛时期。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使得封建统治阶级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武器来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魏晋以来玄学的兴起,佛学的繁盛,对传统的儒家学说冲击很大,迫使一些学者研究佛、道思想,引申、发展儒学观念,由此形成理学思潮。

理学家批判地吸收了某些禅道思想,普遍关心天道、心性等问题,或者把儒家的纲常伦理原则奉为天理(程朱理学),或者认为人心即理,良知即理(陆王学派),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哲学。

明清时代,科举考试题目出自儒家经典,也沾染上了理学的味道。

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坚决反对满清入主中原,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

嗣母王氏绝食而死,临终嘱他“无仕异代”,他终生遵之。

当大势已去,恢复无望之时,他则洁身自保,多次拒绝清廷的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仕。

在痛苦的反思中,他区分了“亡国”与“亡天下”两个不同的概念,他写道:“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他认为,“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的责任,可以推到国君大臣等“肉食者”身上,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渊源。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

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与施愚山书》)、“经学即理学也”(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的思想,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知录》三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具体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吸收本单元课文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作一些社会调查或问题探究,切实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2.通过作者关于作文、做人的论述,让学生体会“经世致用”思想。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经世致用”的内涵。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中南大学的校训: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校训“经世致用”,一是体现了中南大学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色,并与孙中山先生早年为湘雅的题词“学成致1 / 6用”一脉相承。

二是有利于引导中南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这话谁说的?(梁启超)出自哪部著作?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

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

《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

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

二、简介本单元内容及作者。

本单元涉及的是清代学术,主要介绍古代学者的治学态度,“经典课文”为顾炎武的《<日知录>三则》,而“相关读物”则是章学诚的《浙东学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成的大型学术札记,全书一千多条,最长的五千多字,最短的只有九个字。

节选的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阐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体现了顾炎武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精神。

顾炎武,明末清初人,力主反清复明,拒绝出仕,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身体力行,注重调查实际,不为空言,以天下为己任,力主治学要经世致用(其思想源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

《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积一生学力著成的史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

《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

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致用的思想贯穿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

两文的共同点是“经世致用”。

三、研习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一)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讨论:1.本则观点是什么?2 / 6文须有益于天下2.“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各是什么意义?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明道”是阐明为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善”是体悟人情。

3.本则使用什么论证方法?是怎样论述的?有什么作用?(1)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有益之文和无意之文。

(2)正:有益之文——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益反:无益之文(有何弊端?):怪力乱神、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损(3)正反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4.作者从四个方面列举无益之文的弊端,这四个方面各是什么意义?乱,指悖乱之事,如臣弑君、子弑父之类;神,指鬼神之事。

顾炎武首先把写“怪、力、乱、神”之事的文章斥为“无益”,表明了他正统的儒家思想。

“剿袭”之事。

他鄙弃抄袭古书,顾炎武曾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

他说,当今的人写书,就像当今的人铸钱。

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作废铜铸钱。

铸出的钱,既粗恶,又把古人的传世之宝毁坏,岂不两失?顾炎武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现在,人们仍然常常用顾炎武“采铜于山”的比喻,说明历史研究要重视第一手资料。

“谀佞之文”,是指多溢美之辞的书序铭状等。

指出时人著书,为了博得名声,请人写序多至两序、三序甚至四序,由此,顾炎武模仿孔子的口吻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四、研习第二则《著书之难》(一)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讨论:1.从著书的角度,作者肯定了哪些书、否定了哪些书?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著书原则?(1)首肯《孟》《荀》及《老》《庄》等,(2)否定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其“汇而成书”,不自成体系;(3)“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2.作者认为古人中还有谁做到了此原则?作者为何推崇此二人?3 / 6(1)司马光、吴端临;(2)他之所以推崇这两部书,表明了他著书的价值尺度,即都是经世致用著作的典范,是史学著作3.作者认为今人坚持了著书原则吗?原因何在?后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越多。

后世作者创作态度不诚实,动机——“成名”不纯。

4.作者为什么说“著书之难”难在何处?如何理解“后人”“成书太易”?(1)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难”是高标准严要求。

(2)后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也就越多的原因:后世作者,人心不古,把写书看得太容易,成名成家之心迫切──归根结底,还是创作态度诚实与否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动机决定一切5.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文献通考》为例?(1)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著述贵创新”的观点。

(2)引用古例借以与当代著书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6.本则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著书难;古今对比论证。

小结:作者谈古论今,阐述著书原则,表明爱恶褒贬,感叹今人人心不古,“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板书:《孟》《荀》《老》《庄》等,“自成一家言”古人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吕氏春秋》《淮南子》“取诸子之言,汇而成书”(司马光、马贵与:经世致用著作的典范)今人:“愈多”“愈舛漏”“愈不传”——原因:“成书太易”“急于求名” ----著书难。

【作业布置】辩论:A:读书人应该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B:读书人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第二课时】4 / 6一、研习第三则。

(一)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讨论:1.作者开篇就慨叹“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文人多,不好吗?为什么单说“唐宋以下”?怎样才是真正的文人?(1)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

(2)作者认为文人多是因为有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的“文人”滥竽充数;表明了作者关心社会现实和尊古复古的思想。

(3)真正文人:识经术,通古今。

2.韩愈之诗是什么意思?强调“经训”是学问的根本,博古通今是治学之基石,舍此如“潢潦”,朝满夕涸,不但学问做不成,安生立命也陷入困境。

3.作者引用韩愈和刘挚的话有什么作用?借他们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轻蔑文采华意来宣扬经世致用的思想。

虽然不免偏激,却切中时弊。

4.作者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目的何在?继续说明务实与尚华的关系,扬雄对别人赏其文辞而不赏其义理痛心疾首,黄庭坚指出以文才的高低作为选拔奖掖后生的标准,是助长了华而不实的社会风气。

5.作者引用本朝掌故——空同的辩驳,作用是什么?证明前文“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6.最后一段,作者引用欧阳修的话,表明了什么?表明了作者崇尚实用的思想。

7.本则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板书:文人:识经术、通古今:韩愈、刘挚、扬雄、黄庭坚、欧阳修——引证法文人之多(经世致用)假文人:华而不实:空同辩驳——例证法(注重文采)二、探究:评价“经世致用”的现实意义。

1.“经世致用”思想在近代中国,特别是湖湘文化中有何发展?近代以来,自曾国藩、左宗棠以及黄兴、蔡锷身上,我们看到湖湘文化的影响,而毛泽5 / 6东、刘少奇等人将湖湘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湖湘文化的勇于艰苦创业,勤于开拓创新,乐于牺牲奉献,善于包容互补,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和济世救民精神,在毛泽东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经世致用”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有何意义?纯文学、纯文人是不是没有用处?(讨论)三、讨论:比较本课所选三则札记在主旨、语言上的异同?内容相关,主旨相同:都是宣传经世致用的精神,识经术,通古今。

而二、三则在立论上不同:《著书之难》以著述为话题,从正面立论,“难”是高标准严要求,与“后人之书”的“易”作对比;《文人之多》以人为话题,从反面立论,说假“文人”多,揭示真“文人”少。

语言风格不同:第一则立论鲜明,锋芒毕露;第二则委婉曲折,叙议结合;第三则感情炽烈声势夺人。

【第三课时】辅导学生自读《浙东学术》。

1.简单介绍此文背景及章学诚与顾炎武的学术渊源、立论异同,并重点指出学术的共同之处:经世致用。

(详见教参,略)2.学生自读课文。

6 /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