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_读后感_模板

合集下载

基辛格论中 国读后感

基辛格论中 国读后感

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最近读了基辛格的《论中国》这本书,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感触颇多。

基辛格,这位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中国的历史画卷。

他对中国的分析和解读,让我这个对自己国家有着深厚情感的人,有了许多新的思考。

书中,基辛格追溯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从古老的文明起源到现代的崛起,这漫长的历程仿佛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他提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这些思想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爷爷常跟我念叨的那些老祖宗的智慧,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时候懵懵懂懂,只觉得是些顺口的话,如今才明白,那是咱们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

基辛格还详细阐述了中国在近代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挑战。

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到抗日战争的英勇,中国人民走过了一段血与火的道路。

我想起家里长辈讲述他们经历过的那些艰苦岁月,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时刻担心战火的侵袭。

但就是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中国人的脊梁没有弯,大家咬着牙,憋着一股劲儿,硬是挺了过来。

在谈到中国的外交策略时,基辛格分析了中国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谋求和平与发展。

这让我联想到了如今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一带一路”倡议让许多国家受益,中国正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而最让我感触深刻的,是基辛格对于中国人民性格特点的描述。

他说中国人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强大的适应能力。

这一点我太有体会了!就拿这次疫情来说,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医护人员冲在前线,普通人在家自觉隔离,大家一起共渡难关。

还有那些在抗洪救灾中挺身而出的身影,在贫困山区默默奉献的扶贫干部,他们不都是坚韧和适应能力的最好体现吗?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跟着基辛格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看到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国家能有今天的成就,真的是来之不易。

回顾历史,我们有过辉煌,也有过伤痛。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中国读后感(一)中国和美国,地广人稠。

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庞杂;一个发展迅猛,领先世界。

中美两国遥远的地区性差异加上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注定难以相互包容。

因此,如何成功地发展两国的外交关系对所有领导人来说都是一大难题。

就我个人来说,我是始终将利益与意识形态明确区分的。

作为一个党员,我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我也喜欢美国的电影,喜欢超级英雄,甚至还翻译过美剧和动画。

我认为,排除政治因素,这些都是全世界的财富。

在政策方面,中国领导人主张独立自主,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向国外传播意识形态。

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决拥护者,基辛格声称:“美国坚持通过施压和激励来实现价值观的普适性,也就是干涉别国的内政。

”在外交上,中国含蓄而深刻,毛主席一句乍看之下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语往往包涵数层含义,往往令喜欢直来直去的美国人头痛不已。

他们经常煞费苦心,热烈讨论,方能解出此中曲直。

美利坚与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从长期敌对转变为盟友的?答案是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共同反对苏修的霸权主义。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恢复,这是冷战时期改变世界格局的大胆举动,而在这之前,时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为尼克松访华之行打前站。

因此,基辛格身为亲历者,他的描述无疑具有准确性,他所披露的细节也是其它历史书上绝对看不到的。

基辛格是着名的外交家,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

他多次访华,有幸与中国的三代领导人交流切磋,对他们的理解是不同寻常的:他称毛泽东为“哲学王”,周恩来儒雅、随和,他还特别欣赏邓小平的实用、江泽民的灵活,认为这两人都在审时度势,为把中国带出备受孤立的国际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奥巴马2008年竞选团队亚裔事务顾问薛海培认为:“美国进入全民思考中国带来冲击的时刻。

想跟中国干仗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对中国崛起的焦虑,这对美国民众影响很大。

总把新桃换旧符——读基辛格《论中国》一书有感_作文1150字_小学六年级读后感_

总把新桃换旧符——读基辛格《论中国》一书有感_作文1150字_小学六年级读后感_

总把新桃换旧符——读基辛格《论中国》一书有感《论中国》一书是美国前国务卿、“政坛常青树”亨利·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着。

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这是我第一次读那么富有政治色彩的书籍,不习惯之余,我发现外国人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的理解其实很有意思,甚至可谓读到。

他提到,“在历史意识里中国永远都存在着,只需不断统一和复兴,不需创建”这一悖论是中国的一大特色,而他对中国却冠以了“传奇”这一词,在我看来是极其意味深长的。

在我们的传说中,黄帝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开辟华夏的英雄,却只是“重建”而非“创建”中国;无独有偶,被奉为中国文化礼教鼻祖的孔子当年也是宣称他并没有创立新的礼教而是复辟在动乱年代中丢失的旧礼。

起初我疑心这是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是我们国人一代又一代的“怀旧”致使了如许传承——毕竟我们大概是唯一一个能读懂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先人的文籍的民族了,然而就历史来看,我认为基辛格先生作为一个富有“创建”精神的美国人,是无法理解为何我们总是从过去中寻求先进的——一如当年的英国人局限的将中国看作是清政府手下那个东亚病夫,一如他们后来又惊叹于毛周邓们将战国时期的纵横排阖和三国时期的联盟抗强策略用得炉火纯青。

《三国演义》的开篇语“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约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根深蒂固,我们认为这是某种颠扑不破的自然法则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无意之间默认了“天下”这样一个抽象事物名词的永恒性。

看在基辛格先生眼里,那就是“在新的朝代到来前,旧的朝代被认为已不能保护人民的安全或不能满足人民的愿望。

初中读后感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1000字

初中读后感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1000字

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1000字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1000字:了解中国现代史的人都会知道基辛格,他是一位哲学博士,也是政治家,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

他曾任美国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同时也和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建立友谊。

与其说选这本书,不如说是选这位作者。

他的资历之深厚,知识之渊博,对中美文化、历史和关键利益了解之深造就了这本著作。

整本书大致以历史先后为时间轴,讲历史,讲文化,讲政治。

开篇总结中国人对政治、外交和战争的看法。

“在历史的意识里,中国是一个只需要复原,而无需建立的国家”,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国历史上有多少次太平盛世就有多少次天下大乱,形成了一个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中央政府的每一次垮台,都会被重建”,作者将之称为中国人的韧性和创造力,这种品质让中国在一百多年的近代史中获得胜利。

作者特别指出儒家文化、孙子兵法和围棋中“势”的概念对中国重大决策的影响。

儒家学说构建了中华文化的根基,融入每一人的日常,对外我们号称中华正统,其他的都是蛮夷,清朝时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以夷制夷”的战略就是来源于此;《孙子兵法》则是中国军事领域的巨作,读后感.毛泽东的军事战略大半受它的影响;而“势”的概念反映了中西方战略上的差异;中国注重运用计谋达到形势上战略上的胜利,西方看重通过实力的压制取得每一个细节的胜利,从而达到全胜,比如国际象棋。

新中国建立后,书中描写了许多中美间、国际上发生的大事。

朝鲜战争,台海危机,越南战争,对越反击,中美和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纵观下来,通篇讲的是政治上的权衡与决断,每一次看似偶然的突发事件背后都有着对国家利益的权衡,军事上的冲突,外交上的谈判,政治上的妥协每一步都充满决策者的智慧。

中国领导人性格鲜明:毛泽东自信从容,纵论天下大事,喜欢谈论哲学与文学,指引中国未来的方向;周恩来博学儒雅,平易近人,态度和蔼,顾全大局又不忘兼顾细节;邓小平则坦率务实,开门见山,不卑不亢,思维独特。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一)换一个视角看中国吴庆上周看完了亨利·基辛格的著作《论中国》,有一些感想记录在这里。

必须说一句:这些感想未必和基辛格及其著作有啥关系。

中国为什么没有"明治维新"?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中的最大不同,就是佩里将军带着美国"黑船"到日本才一次,日本就开始变法维新。

仅仅几十年后,日本就加入了世界列强之列。

中国受到列强冲击比日本还早几年。

虽然受到列强一次又一次凌辱,也有过变法图新的主张,但迟迟没有开始。

为什么呢?我现在提供一个解释。

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本土历史上几乎没有受到过外来势力的冲击。

因此,日本民族缺乏应对外来冲击的经验。

中华民族就不同了。

中国周边,蛮族林立,历史上不乏突然崛起的豪强,也不乏周边豪强导致中土本帮政权更迭的案例。

历数中国历史上有七个大的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

其中单数的朝代,也就是秦、唐、元、清,是新近来到中原大地的外来民族夺得统治权。

双数的朝代,汉、宋、明,是久居本土的民族从原本外来的民族手中夺回统治权。

中原大地的统治权在外来民族和本土民族之间交替,似乎成为一个规律。

上一朝代,如果本土民族丢掉了统治权,下一朝代一定夺回统治权。

然后呢,下一朝代再丢掉。

这是巧合还是某种未知的规律在起作用,我到现在还不了解。

中华民族不只是在四次朝代更迭当中才受到外来民族的冲击。

翻翻中国历史,可以说外来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冲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中华民族也积累了丰富的应对外来冲击的经验,甚至经历了多次丢失统治权的考验,也挺了过来。

过来人回头看,觉得不过如此。

正因为有如此丰富的应对外来民族冲击的经验,所以当英国人船坚炮利地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处之泰然。

中国人没有丢失安全感,反而对洋人的种种雕虫小技心怀不屑。

不屑不是装出来的。

那时候音译"英吉利"三字,左边都有口字偏旁,意思是"不识王法者,与禽兽无异".于是中国人没有强烈愿望改变自己。

[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5篇

[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5篇

[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5篇论中国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一):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块土地上活了十八年,对中国还是比较了解的。

当读了《论中国》之后,从一个外国人的眼中,又发现了另外一个中国,与我以往的认知大相径庭。

基辛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对于中国的了解和接触不必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少。

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1979年的中美建交都有基辛格的功劳。

多亏基辛格,让中美双方搭建了友谊交流之桥。

多亏基辛格,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在十多年间,我对中国的认识都是透过生活得来,却并没有深入探究自己的祖国。

以前,我也好奇中国为什么是共产党执政,弄不清中国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不明白孔子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屹立千年不倒,想明白中国终将向何方发展。

但是,这些突发奇想只是奇想,我并没有更进一步思考千奇百怪的表象背后潜藏着怎样的缘由。

许多问题在历史课本上,在人们饭后闲谈中,在电视节目的讲授里略有解说,只是不够具体完备,且带有很多主观色彩。

基辛格的《论中国》则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站在一个更加客观和宏观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中国的历史和价值内核。

在史实方面,基辛格是很负责的,冷静客观陈述了中国的历史,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还包括鲜为人知或者少有人提的历史真相。

比如,看完这本书,我不再简单地把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看成盟友,而是更加清楚的理解了两国关系复杂多变相生相杀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

再比如,对于美国出兵朝鲜,我也不再天真认为那是所谓的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这实质上就是二战后全球两大正营的较量和角逐。

《论中国》的重点,自然在一个“论”字。

透过漫溯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基辛格深入浅出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了中国的社会模型,呈现给读者一个全面清晰的中国面貌。

在整本书的论证中,最触动我的就是对于中国建国后六十年建设进程的解读。

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疑让人难以看清,基辛格透过独到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由浅及深探讨了中国的转型过程,客观评价了中国的建设和改革,论证了中国在今后的世界中将成为一支独立的强大的力量。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篇一: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块土地上活了十八年,对中国还是比较了解的。

当读了《论中国》之后,从一个外国人的眼中,又发现了另外一个中国,与我以往的认知大相径庭。

基辛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对于中国的了解和接触不必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少。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以及1979 年的中美建交都有基辛格的功劳。

多亏基辛格,让中美双方搭建了友谊交流之桥。

多亏基辛格,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在十多年间,我对中国的认识都是通过生活得来,却并没有深入探究自己的祖国。

曾经,我也好奇中国为什么是共产党执政,弄不清中国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不明白孔子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屹立千年不倒,想知道中国终将向何方发展。

但是,这些突发奇想只是奇想,我并没有更进一步思考千奇百怪的表象背后潜藏着怎样的缘由。

许多问题在历史课本上,在人们饭后闲谈中,在电视节目的讲授里略有解说,只是不够具体完备,且带有很多主观色彩。

基辛格的《论中国》则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站在一个更加客观和宏观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中国的历史和价值内核。

在史实方面,基辛格是很负责的,冷静客观陈述了中国的历史,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还包括鲜为人知或者少有人提的历史真相。

比如,看完这本书,我不再简单地把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看成盟友,而是更加清楚的理解了两国关系复杂多变相生相杀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

再比如,对于美国出兵朝鲜,我也不再天真认为那是所谓的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这实质上就是二战后全球两大正营的较量和角逐。

《论中国》的重点,自然在一个”论”字。

通过漫溯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基辛格深入浅出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了中国的社会模型,呈现给读者一个全面清晰的中国面貌。

在整本书的论证中,最触动我的就是对于中国建国后六十年建设进程的解读。

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疑让人难以看清,基辛格透过独到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由浅及深探讨了中国的转型过程,客观评价了中国的建设和改革,论证了中国在今后的世界中将成为一支独立的强大的力量。

「论中国」读后感 心得体会篇

「论中国」读后感 心得体会篇

「论中国」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作者:亨利·基辛格《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

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论中国」读后感心得体会第(1)篇还真是价值观不同,从时间上看中国和美国交集并不多,中国做了多年老大,都不怎么知道美国,结果美国突然变老大了,真理在炮弹射程范围内,自然是有摩擦。

可惜中国人太自尊,太倔强,他不听你的。

他又太大,你不能指望打他一顿解决问题。

他还勤奋努力,兢兢业业,也不干啥出格的事,你能怎么办。

特朗普着急了,我感觉很好笑。

就像英雄联盟,很大的优势非要浪,结果给翻盘了。

贼尴尬,以前美国人很幽默的,我们利用发展中国家帽子占点人家占便宜,也不太在意。

反正也听话。

后面不行了,现在撕破脸,5G华为不让进去。

像极了小孩子说这是我家,你不许进来。

体面是需要实力的,实力不够只能撒泼打滚。

原来美国人真有普世价值观。

还这么固执,也挺有意思的。

领导不好当,要演戏给国民,自己一冲动,外交就GG。

有些理解国家领导人当时的做法,人都长在特殊环境中,你的环境塑造了你,决定了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屈辱怕了,动荡怕了,穷怕了。

怕了就容易极端。

权力的行成很神奇,国家的较量很扯淡。

苏联说垮就垮,美国说打就打,满世界乱打绿苍蝇,觉得自己匡扶正义,尽职尽责。

回头一看,等级差没了,亏了好几波兵线,少了很多经验。

【作文】《论中国》有感

【作文】《论中国》有感
他把中美之间的差异比喻成中国围棋与国际象棋的区别。中国人讲究谋篇布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西方文化,更多是靠实力和数字说话,吃一个子就是一个子,一切都很清楚。而中国的策略往往很混沌,中国人喜欢把几件看似毫无联系的事情联系起来看,运用一种类似于太极拳法的手段,达成自己的目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大棋局,把上下千年看做是大周期。
作为老牌的政治参谋和外交高手,基辛格在这本书里更多的是告诉美国的下一代,曾经的历史,以及为什么要与中国共存,如何共存。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终日被包围在中国人自己的评论里,无论赞美还是谩骂,终究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思。跳出三界,从别人的文化视角看看自身,也是大有裨益的。一、中国的对外策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入骨髓。1.柔弱与强力 看来,基辛格已经非常了解中国文化,他用了势的概念。
就像看一个人一样,如果仅仅是唯利是图,你当然会鄙夷。但如果这个人在唯利是图的同时,像传道士一样在坚守什么,在相信什么,在传播什么,尽管他的很多观点你无法认同,但在你的心里,是不是也会生出一些对这个人的好感呢? 三、两种文明共存共生 就像今年夏天我在北京听到近似戏谑的观点,地球上的不同文明来自不同星球,所以差异巨大,水火不容。中美两个文明确实有太多太多的不同点,可它们都大到谁到吃不掉谁。中美,好像代表着人类成熟文明的两个方向,在根子上具有不同的理念,在一定的时空里,保持并行。让我们看看,最终会怎么样? 殊途同归还是走向毁灭?是一场非常有趣的非常有看点的大戏。
如果能从这样的高度看问题,有许多令西方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2.借力打力,无中生有 在古代,这叫以夷制夷。战后,中国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生存是第一要务。中苏关系不好,可老毛还是邀请赫鲁晓夫回国途中顺访北京,其实双方没有说任何实质性的事情,可就在赫鲁晓夫离开后不久,老毛便开始了炮打金门。让美国人以为是得到苏联支持的,不得不掂量直接干预的后果,结果中国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导读: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一)《论中国(On China)》英文版于2011年出版,中文版2012年10月出版。

全书617页。

作者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生于德国费尔特市,是犹太人后裔,1938年移居美国。

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曾任美国国务卿。

是美国乃至世界着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

他以根据40多年与中国领导人的交往,50多次对中国的访问,以客观、理性、严谨的态度,撰写了《论中国》。

总体上说,尽管在汉唐元明清都有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但总体上是局部的,有限的,还没有那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与世界在经济上、文化上如此深度、广泛、全面地融入这个世界。

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将来将达到第一位。

中华民族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要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所以我们要认识这个世界,同时也要知道世界在如何看我们。

但是,我们毕竟刚刚开始融入这个世界。

《论中国》提供了国外政治家,特别是从美国政治家的角度对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思维的认识,为我们认识自己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更有益于我们清醒地认识我们自己。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同时为我们在处理与各国关系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对在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的文化如何面对,那些保留发扬,那些扬弃引发深深思考。

基辛格博士首先从晚清时期的中国谈起。

揭示了几千年长期中国农业社会相对稳定、富足的社会之后,在外部世界已经现代化、工业化、全球化的情况下,仍旧坚持保守封闭、愚昧无知、妄自尊大、封建专制的社会状况。

他力图通过清朝到当今时代社会在政治、社会、文化的沿革来认识、了解、揭开中国的神秘面纱。

作为一个外交家,他不是仅仅陈述了朝鲜战争、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而是通过中美关系这一主线,这一系列现象,着重分析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和外交习惯。

论中 国读后感

论中 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在翻开《论中国》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国的认知,就像一幅色彩斑斓但略显模糊的画卷。

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仿佛是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地、却又坚定地将这幅画卷一点点地展开、铺平、擦亮,每一个细节都开始变得清晰而生动。

基辛格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中国。

他的笔触游走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古代的辉煌文明到近代的屈辱与抗争,再到现代的崛起与挑战,这一路走来,中国就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巨人,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书中提到的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那时候的统治者们,以儒家思想为基石,构建起了一套复杂却又精妙的治理体系。

他们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明白百姓的力量如同江河之水,既能托起王朝的巨舟,也能将其瞬间倾覆。

所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成为了许多明智君主的选择。

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在今天的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让我感触特别深的是近代中国那段充满血泪的历史。

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时,我们的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那是一段黑暗的日子,国土被瓜分,尊严被践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中国人民从来都不是会轻易屈服的。

从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无数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抛头颅、洒热血。

他们的英勇事迹,让我热泪盈眶。

我仿佛看到了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前赴后继,喊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口号,冲向敌人的阵地。

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却也唤醒了更多人的觉醒。

而现代中国的崛起,则是一个充满奇迹和拼搏的故事。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科技落后到在诸多领域引领世界潮流,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

就拿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吧,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都算是稀罕物。

可如今,高清大屏的智能电视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

读《论中国》有感

读《论中国》有感

读《论中国》有感第一篇:读《论中国》有感读《论中国》有感《论中国》作者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任美国国务卿,是美国乃至世界着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

作为过去40多年出访中国50余次的资深外交家,基辛格先生从美国政治家的角度诠释了对中国历史、政治、文化、思维的认识,为我们能够更清醒认识中国提供另一个视角,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本人有幸能够拜读基辛格先生的力作,特别对中国文化独特性这一方面收获颇多,对每一个曾经或正在阅读中国历史的人,都值得细细品味。

从辉煌中跌落书前半部分,介绍了中华民族从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沦落为晚清时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中国古人认为历史是衰弱与复兴的循环,即:“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西方认为,历史是走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过程。

清以前中国在人口、疆土面积、生产力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官方记载中,外国到中国觐见皇帝不是为了谈判或谈国事,而是前来领受圣上的教化,使者奉上贡品表明他们对皇帝俯首称臣。

中国派遣的使者不是外交官,而是来自天朝的御史,所以中国古代对待外国的政策通常选择防御,这种政策的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修建长城和以夷制夷。

中国“挟其独特的传统和千年养成的优越感”步入近代,由于长期缺少挑战与突破,对天下即世界情况的知之不多。

200年前,中国的统治者们看到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时带来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时表现得毫无兴趣。

于是,西方借助工业革命的洪流,借助蒸汽机、铁路、新的工业制造和科学方法,几百年来第一次超越了中国,英国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仅仅10年,中国从辉煌中跌落,沦为殖民势力争夺的目标,由此爆发的冲突挑战了中国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我们更陷入了文化焦虑与文化危机,即使在一个世纪后中国振兴后的时代,昔日的创伤仍未愈合。

当我们再次回顾这段历史时,应该清楚的看到,文化是没有绝对优秀,一个民族要想永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时刻吸收更加优秀的文化成果。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中国基辛格》是一部由美国著名外交政策学者基辛格所著的书籍,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基辛格在中国进行外交工作的经历和对中国的深刻理解。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介绍中国的著作,更是一部揭示国际政治和外交关系的权威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外交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基辛格这位外交大师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在《中国基辛格》中,基辛格以其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的知识,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对中国的古代文明、传统价值观和政治体制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使我对中国的传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基辛格还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对外开放政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

通过这本书,我对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外交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另外,基辛格在书中还介绍了自己在中国进行外交工作的经历和见闻,让我对他这位外交大师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基辛格以其
睿智和果断的外交手腕,成功地推动了美中关系的发展,为两国之
间的合作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这本书,我对基辛格这位
外交领袖的背景和思想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对他的外交智慧和
胆识深表敬佩。

通过阅读《中国基辛格》,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外交政策
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基辛格这位外交大师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揭示中国和国际政治的权威之作,更是一部让人
深思和感慨的好书。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为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中国基辛挌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挌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挌读后感首先呢,我就想啊,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人能在中国被称为像基辛格那样的角色,那他得有多传奇啊。

基辛格那可是在国际关系舞台上翻云覆雨的人物,他那些穿梭外交的故事就像一部超级精彩的谍战大片。

要是中国有这么个类似的人物,那在外交斡旋、国际关系处理上肯定也是充满了各种斗智斗勇的情节。

从书里(咱幻想的书)我能感受到那种对国际关系复杂而微妙的解读。

就像下一盘超级大的围棋,每一步落子都得深思熟虑,而这个“中国基辛格”就得是那个执子的高手。

他得一边看着国内的发展需求、人民的愿望,一边还要在国际上跟那些大国、小国博弈。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在江湖里闯荡,要面对各种门派,还得坚守自己的原则。

而且呢,我觉得这种人物在外交上肯定特别擅长打“太极”。

基辛格当年就是凭借着独特的外交智慧,在美苏之间、中美之间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

咱们这个“中国基辛格”也得这样,面对那些虎视眈眈或者想要合作的国家,得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把力量和智慧结合起来。

不是那种硬碰硬,而是四两拨千斤。

再说说他的影响力吧。

就像基辛格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他在职的时候,他的思想、他的外交遗产一直在影响着美国乃至世界的外交走向。

这个“中国基辛格”也得给中国的外交留下一笔巨大的财富,让后辈们能站在他的肩膀上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当然啦,这都是我读完这本书(其实是自己想象读完后的感受)后的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

不过这也让我更加意识到,无论是谁在外交的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背后都是一个国家的实力、文化和人民的智慧在支撑着。

外交可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那是整个国家力量的一种体现。

我想啊,如果真有这么一本书详细讲述这么一个人物的故事,那可真是能给我们好多启发,让我们明白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该怎么在世界的舞台上更好地展示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还能跟其他国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就像一场盛大的舞会,我们既要跳好自己的舞步,又要和其他舞者配合得恰到好处。

哈哈,这就是我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有趣想法啦。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中国基辛格》是一部由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所著的书籍,通过对中国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基辛格阐述了自己对中国的看法和观点。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的政治历史和外交关系的著作,更是基辛格对中国文化、哲学和思想的深刻解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基辛格这位外交家的深厚智慧和卓越见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基辛格在书中对中国的政治历史和外交关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他以自己在外交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深厚的学识,深入剖析了中国政治体系的演变和外交政策的制定。

基辛格对中国的政治体系和外交政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指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地位日益重要,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

通过对中国政治和外交的深入分析,基辛格揭示了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启示。

其次,基辛格在书中对中国文化、哲学和思想进行了深刻解读。

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研究,揭示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念,以及这些价值观念和世界观念对中国政治和外交的影响。

基辛格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对中国人民的行为和决策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中国的国内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也体现在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中。

通过对中国文化、哲学和思想的深刻解读,基辛格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了解中国的途径,也为我们理解中国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基辛格在书中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和变革进行了展望和预测。

他认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未来的发展和变革将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基辛格指出,中国的发展和变革不仅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有着重大意义,也对世界各国的利益和安全有着重大影响。

基辛格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和变革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展望,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启示,也为我们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和变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中国基辛格》是一本关于中国现代史的著作,作者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基辛格。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分析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基辛格对中国问题的深刻洞察和对中国发展的独特见解,同时也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基辛格对中国历史的分析令我印象深刻。

他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梳理,指出了中国作为一个古老文明的特殊性和独特性。

同时,他也对中国现代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探讨,让我对中国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基辛格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让我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基辛格对中国现实的剖析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和特点。

他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而且中国的崛起对全球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基辛格的分析,我对中国的现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最后,基辛格对中国的发展路径和未来走向的展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他指出中国需要在国内发展和国际事务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

通过对中国未来的展望,我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总的来说,阅读《中国基辛格》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基辛格对中国问题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让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会对中国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也会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基辛格论中 国读后感

基辛格论中 国读后感

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最近读了基辛格的《论中国》,感触还挺多的。

基辛格这老爷子,那可是个厉害人物。

他对中国的观察和分析,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咱们国家的发展和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

书里讲了好多关于中国历史、文化还有外交方面的事儿。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提到中国的那种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坚韧的耐力。

就拿咱们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来说吧。

以前,我老家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子里。

那时候,村里的路都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的。

村里的房子也大多是破旧的土坯房,看上去摇摇欲坠。

可慢慢地,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先是政府说要修路,于是来了一群工人,带着各种机器设备,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那段时间,村里整天都是机器的轰鸣声和人们的吆喝声,热闹得不行。

新路修好的时候,大家都高兴坏了,孩子们在路上跑来跑去,大人们脸上也洋溢着笑容。

但这只是个开始。

接着,又有新的政策下来,说是要发展农业产业。

村里开始组织大家学习新的种植技术,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

一开始,好多人心里都没底,担心这新玩意儿能不能行。

我记得隔壁的王大爷,他一辈子都按照老法子种地,对这些新东西特别抵触。

他总说:“咱祖祖辈辈都这么种,能有啥问题?” 可村里的干部一次次上门给他做工作,给他讲新技术的好处。

后来,王大爷终于心动了,试着种了几亩新的作物。

没想到,那一年的收成特别好,卖的价钱也高。

从那以后,王大爷逢人就说新技术好。

再后来,村里开始搞起了电商。

年轻人在网上把村里的农产品卖出去,生意越来越好。

以前那些只能在村里烂掉的水果、蔬菜,现在都能卖到全国各地。

这一系列的变化,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发展的力量。

就像基辛格说的,中国有着长远的规划和坚定的执行能力。

政府制定了目标,然后一步步去实现,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不放弃。

想想看,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外跑,觉得外面的世界才有机会。

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来了,他们带着新的想法和技术,让村子变得越来越好。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中国基辛格》是一本描写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在中国的经历和对中国的看法的书籍。

基辛格以其独到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外交经验,对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国际地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基辛格这位外交家的卓越智慧和见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基辛格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在书中,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还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指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和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基辛格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赞美和理解,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更加尊重和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次,基辛格对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他指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和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他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基辛格对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分析,我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外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看好中国的未来发展。

最后,基辛格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和国际关系进行了展望和思考。

他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他还指出中国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和合作的国际秩序。

通过基辛格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展望和思考,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和国际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期待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基辛格》,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国际地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基辛格这位外交家的卓越智慧和见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增进了我对中国的了解,也开拓了我的国际视野,让我更加关注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也更加看好中国的未来发展。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论中国基辛格读后感中国基辛格读后感。

《中国》是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客观的视角,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和外交等方面。

作为一名外交家,基辛格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理解,他的著作不仅仅是一部外交著作,更是一部对中国的深刻解读和理解。

在阅读了《中国》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基辛格在《中国》一书中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外交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明白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同时,基辛格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介绍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介绍,我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尊重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次,基辛格在《中国》一书中对中国的现代政治和外交政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对外开放、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通过这部书,我对中国的现代政治和外交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白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面临的挑战。

同时,基辛格对中国的对外关系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中国现代政治和外交政策的介绍,我对中国的现实情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关注和理解中国的发展。

最后,基辛格在《中国》一书中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他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乐观的预测,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通过这部书,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明白了中国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同时,基辛格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期待和关注中国的未来发展。

总之,《中国》这部书让我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和外交等方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关注和期待中国的未来发展。

[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5篇

[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5篇

[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5篇论中国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一):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块土地上活了十八年,对中国还是比较了解的。

当读了《论中国》之后,从一个外国人的眼中,又发现了另外一个中国,与我以往的认知大相径庭。

基辛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对于中国的了解和接触不必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少。

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1979年的中美建交都有基辛格的功劳。

多亏基辛格,让中美双方搭建了友谊交流之桥。

多亏基辛格,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在十多年间,我对中国的认识都是透过生活得来,却并没有深入探究自己的祖国。

以前,我也好奇中国为什么是共产党执政,弄不清中国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不明白孔子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屹立千年不倒,想明白中国终将向何方发展。

但是,这些突发奇想只是奇想,我并没有更进一步思考千奇百怪的表象背后潜藏着怎样的缘由。

许多问题在历史课本上,在人们饭后闲谈中,在电视节目的讲授里略有解说,只是不够具体完备,且带有很多主观色彩。

基辛格的《论中国》则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站在一个更加客观和宏观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中国的历史和价值内核。

在史实方面,基辛格是很负责的,冷静客观陈述了中国的历史,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还包括鲜为人知或者少有人提的历史真相。

比如,看完这本书,我不再简单地把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看成盟友,而是更加清楚的理解了两国关系复杂多变相生相杀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

再比如,对于美国出兵朝鲜,我也不再天真认为那是所谓的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这实质上就是二战后全球两大正营的较量和角逐。

《论中国》的重点,自然在一个“论”字。

透过漫溯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基辛格深入浅出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了中国的社会模型,呈现给读者一个全面清晰的中国面貌。

在整本书的论证中,最触动我的就是对于中国建国后六十年建设进程的解读。

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疑让人难以看清,基辛格透过独到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由浅及深探讨了中国的转型过程,客观评价了中国的建设和改革,论证了中国在今后的世界中将成为一支独立的强大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一)换一个视角看中国吴庆上周看完了亨利·基辛格的著作《论中国》,有一些感想记录在这里。

必须说一句:这些感想未必和基辛格及其著作有啥关系。

中国为什么没有”明治维新”?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中的最大不同,就是佩里将军带着美国”黑船”到日本才一次,日本就开始变法维新。

仅仅几十年后,日本就加入了世界列强之列。

中国受到列强冲击比日本还早几年。

虽然受到列强一次又一次凌辱,也有过变法图新的主张,但迟迟没有开始。

为什么呢?我现在提供一个解释。

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本土历史上几乎没有受到过外来势力的冲击。

因此,日本民族缺乏应对外来冲击的经验。

中华民族就不同了。

中国周边,蛮族林立,历史上不乏突然崛起的豪强,也不乏周边豪强导致中土本帮政权更迭的案例。

历数中国历史上有七个大的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

其中单数的朝代,也就是秦、唐、元、清,是新近来到中原大地的外来民族夺得统治权。

双数的朝代,汉、宋、明,是久居本土的民族从原本外来的民族手中夺回统治权。

中原大地的统治权在外来民族和本土民族之间交替,似乎成为一个规律。

上一朝代,如果本土民族丢掉了统治权,下一朝代一定夺回统治权。

然后呢,下一朝代再丢掉。

这是巧合还是某种未知的规律在起作用,我到现在还不了解。

中华民族不只是在四次朝代更迭当中才受到外来民族的冲击。

翻翻中国历史,可以说外来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冲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中华民族也积累了丰富的应对外来冲击的经验,甚至经历了多次丢失统治权的考验,也挺了过来。

过来人回头看,觉得不过如此。

正因为有如此丰富的应对外来民族冲击的经验,所以当英国人船坚炮利地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处之泰然。

中国人没有丢失安全感,反而对洋人的种种雕虫小技心怀不屑。

不屑不是装出来的。

那时候音译”英吉利”三字,左边都有口字偏旁,意思是”不识王法者,与禽兽无异”.于是中国人没有强烈愿望改变自己。

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这样难!日本民族正好相反。

正是因为日本民族缺少应对外来民族冲击的经验,所以他们在佩里的黑船面前立即自乱阵脚。

西洋人不费一枪一弹,日本民族就争先恐后地变法图新,屁颠屁颠地脱亚入欧了。

所以,过去的成功经验可能成为走向未来成功的障碍。

中华民族注定会受西方列强冲击?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充满了屈辱。

而记录这些屈辱的近代史教科书,我们这代人从小学到大学翻来覆去地学,学得我从小到大心情都是不那么爽朗。

历史上中华民族有过强大的时候,也有过落后的时候。

中华民族强大的时间远比落后的时间长。

可是中华民族的强大,没有赶上全球化的时代。

如果赶上了,就不会有那么多屈辱。

恰巧在中华民族落后的时候,西方民族开启了全球化的大幕。

这仅仅是巧合吗?现在看来,这不是巧合。

其实,中西方交往注定会在中国落后、西方发达的时候开始,中国注定被整合。

为什么呢?因为中华民族无论衰落还是强大,都不会持续地与外部世界保持交往,包括西方世界。

中华民族比其他民族强大的时候,没有愿望和外部世界交往。

中华民族比其他民族落后的时候,自己没有能力与外部世界交往,先进的民族会来到门前和我们交往。

一个看似例外的情况出现在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达过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比哥伦布早出生80年,郑和用过的宝船比哥伦布航海用的船大很多倍。

不客气地说,中国比欧洲国家早大约一个世纪就可以成为”日不落帝国”.但是,圣上没有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愿望。

而圣上想成就的事业,国库又支撑不起。

郑和总共出海8趟,之后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其他人,再没有去过了。

而哥伦布的航海事业的参与者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

为什么郑和出海不可持续而哥伦布可持续呢?因为郑和出海是皇上的事业,只赔不赚,而且赔很多钱,直到赔得明朝国库无力支撑下一次出海。

据说一位颇具正义感的小官,销毁了郑和用过的所有航海图,终止了这项浪费民脂民膏的事业。

支撑哥伦布航海的是商人的冒险,商人从航海当中赚很多钱,政府也可以收更多税,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航海,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支持航海。

东印度公司就拿着政府的特许,受到政府和军队的保护。

于是,曾经先进的中华民族等待着外部世界先进起来之后远道而来整合自己。

社会主义阵营为什么崩塌得这么快?答案之一是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勾心斗角没有诚信可言。

新中国早期的外交明显受到意识形态影响,只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交朋友。

朝鲜战争之后,中美之间相互敌视,中国失去了外交空间。

中苏交恶之后,外交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被迫开辟第三世界。

新中国的领导人早期对苏联老大哥抱了很高的期望。

建国伊始毛主席就出访苏联,而且时间很长。

但是苏联对中国从一开始就玩起信息不对称。

在斯大林时代,斯大林同意金日成”越过三八线统一朝鲜半岛”的要求,让他找中国同志谈,其实是利用中国对世界的不够了解,让中国承担成本和风险。

在赫鲁晓夫时代,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有关斯大林的报告不让中国知道。

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中国领导人也是吃一堑长一智,并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赫鲁晓夫前脚离开中国,中国军队后脚就炮打金门,美国人以为赫鲁晓夫支持中国这么干。

这场报复过后,社会主义阵营里已经没有什么诚信可言。

名义上处在同一个”阵营”,相互之间的提防不减。

直到中苏直接兵戎相见,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

中苏关系破裂还有一个视角,就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国际交流建立在”同志加兄弟”的”感情”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

在这个基础之上,国家之间如果算计不成,那就直接索求。

金日成来中国,要求中国同志支持他进攻南韩。

赫鲁晓夫来中国,要求中国同志让苏联海军使用中国基地、建长波电台。

直到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要求中国向即将崩溃的苏联经济紧急输血。

这种关系,哪能持久。

是什么让中美两国关系迅速改善?关于中美建交的历程,中国人大多听说过一个传奇的版本:乒乓外交。

那就是一个传奇而已。

那么美方的说法呢?据说尼克松抵达中国,在机场见到周恩来的时候说过一句经典老话:”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

只有永恒的利益。

”其实,当年推动中美建交的动力,不是共同的利益,而是共同的敌人。

这个敌人(哪怕只是看起来)如此强大,以至于中美迅速地、不顾一切(例如台湾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地走到一起。

这个敌人就是苏联。

在东北亚,苏联是中国的敌人,它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对中国造成严重的军事威胁。

在全球范围内,苏联也是美国的敌人。

与共同的敌人相比,共同的利益能发挥的作用可以说微不足道。

想想中美之间关于自由贸易(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很容易达成双赢,但是为了利益的分配久拖不决,耽误了不少时间。

直到恐怖分子攻击美国本土,中美两国有了新的共同的敌人,中美自由贸易谈判的僵局才得以打破。

虽然基辛格博士的这部著作没有细说中美在新世纪的外交细节,但这段故事刚刚过去,我们记忆犹新。

与美英、美欧关系相比,中美关系缺少宗教、人文、法治、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共识,因此基础不甚牢固。

那么拿什么维系中美关系呢?利益是选项之一。

最佳利益方案是双赢,偶尔利益输送也不是不可以。

但更奏效的是对抗,找到对抗中的共同的敌人,最有利于中美两国迅速而且紧密地站在一起。

作为参与早期中美外交的主要参与者,基辛格博士有资格权威地讲述那段神秘的历史。

作为中国数位领导人的老朋友,他对那段历史的讲述也会周到考虑到读者的感受。

这本书体现了他的权威,也体现了他的周到。

对读者来说,不仅要读白纸黑字的部分,也要读字里行间的部分。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二)读基辛格《论中国》,论民族自信最近随手翻开基辛格的《论中国》,惊异于一个外国人却对中国理解之深,论断之精的同时,突然间有写一篇论述”民族自信”小文的冲动,作为一个中国文化初学入门者的以备后省之作吧。

很早的时候,我对”中国”的理解只是一个国家,她是我伟大的祖国母亲。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和阅历的丰富,慢慢地,我对”中国”这两个字的理解开始变得扩大化:她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她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带有”唯我独尊,舍我其谁”气势的文化,一种具有”整个宇宙中我为中央,其余皆受我教化,仰我鼻息”气魄的文化,一种含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霸气的文化……这种文化起始于远古,在自古即被称为宇宙中央之地(中国)的土地上,代代相传,繁衍、拓展不息,虽经无数战乱和变革,但这种有气势、有气魄、霸气无比的文化却始终没有断绝。

慢慢地,这种文化深入到生活在此地每一个人的骨髓中,成为支配他们行为的”思想意识形态”基础,他们每个人都相信,只有他们才是世界中心的优质者,他们在人种、物质、精神、文化……所有方面都是最优秀的。

从历史上看,这些自身优秀的人民并不藏私,他们愿意教化”蛮族”,只要”蛮族”一心向善,他们愿意帮助和改造他们,即使在历史上有些时候”蛮族”在统治上占据了主动,而中华优秀的人民从心理和文化上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最终还是以优秀者的身份教化了”蛮族”……无数次后,曾经的”蛮族”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这种长期正面的自我认同,最终造就了中华文明、最终成就了中华民族、最终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建立起了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

这种自信,并非无根之水,她是建立在强大的物质、精神、文化优势基础上的,几千年来,中华大地的富庶、稳定、文明,一直都是世界的最强点,从这个角度上讲,称中国为世界的”中央之地”也确是实至名归。

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自信存在于胸,生活在”中央之地”的人民们,即使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乱世,也始终没有产生过”自我否定”的情绪,所有中华民族的人民都依靠着这种强大的、”思想意识形态”上的自信,使这个优秀的文明世世代代地延续着,就这样,这种专属于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在这片大地上延续了五千年……事物都具有多面性,民族自信也不例外,所以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近代,这种长期积累下来的自信,变得有些过于膨胀,()因此转换成为了自负,在受到另一种文化和秩序冲击的情况下,我们的自信甚至转化成了自卑。

175年前,英国为了争取与中国成为平等关系国家的权利,不惜利用坚船利炮,攻击了已经有些膨胀过度的中国,在这样一次攻击下,中国失去了不少国土,也赔偿了很多金钱。

实事求是的地讲,这些土地丧失、金钱损失在我看来(我相信也在当时和后世许多人看来),其实都不算什么(因为,在中国人的眼中,文化、文明的边界才是国人眼中的边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损失的土地和金钱也都算是”同样的肉烂在一锅里”而已,反正土地还是咱们自己的地盘,金钱也是给了仰我中华文明鼻息的”蛮族”臣民们而已嘛)。

在这次打击中,真正让我们最为受伤的,其实是它击碎了我们的民族自信!英国人也很明白,要想与中国竞争,首先需要从”思想意识形态”角度使英国与中国成为平等关系的国家,这个愿望,终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时得以实现(其以具有在首都北京常设使馆资格为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