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大一统性
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黄文莲古代中国手工业作为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中。
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是与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息息相关的,主要进行生产工具、生活器皿的制造,一直以发达闻名于世,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纵观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历程、突出成就、发展规模、经营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其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晚期,中国的手工业就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上古时代,人们掌握了养蚕缫丝和陶器制造的技术,其中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在陶器生产的基础上,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家庭手工业包括农民家庭手工业和地主家庭手工业两种情况,不但小农的家庭手工业生产十分普遍,而且地主田庄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二、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益细密,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由于古代中国手工业存在着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所以手工业的发展既有国家强大的经济保障,又有民间活跃的竞争因素的促进,再加上不断进步的手工业技术,使得手工业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
如西汉时期,在齐郡设置的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
唐代掌管官营手工业生产的少府监有工匠近两万人,掌管土木工程营建的将作监有工匠一万五千多人。
到明代前期时,官营手工业占用的工匠已多达三十余万人,加上为之服务的民夫,人数更是多达一百八十万人,可见其规模之大。
而民营手工业虽然受到官府的压制,其发展优势也较明显,比如工人生产积极性较高、能够按市场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有活跃的竞争因素等,民营手工业规模渐得以不断扩大,尤其在明朝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逐渐开始取代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成为推动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受此影响,规模较小的家庭手工业也不断发展,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中国在先秦至秦朝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现象,该时期的大一统内容也比较复杂,从政治形式到文化形式,都有深层次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主要从政治形式、社会形式、宗教信仰、文化形式以及经济形式几方面来分析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政治形式方面,先秦至秦朝大一统是由君权制度支配的,君主在政治上拥有最高绝对的权利,但君权的实施也受到宪政制度所制约。
先秦至秦朝时期,君权的实行大体等于奴隶制,由君主拥有奴隶。
另一方面,秦朝是百家制度,以百家统治,以开国君为最高统治者。
国家的统治由县官监督,每县有官府,下辖乡里,由乡里官和乡长管理,比先秦时期的政治结构更加统一和科学。
社会形式方面,先秦至秦朝时期的社会结构以家长制为主,主要出现了分配制和货币制,家长制最基本的原则是家长拥有最高权力,他们有责任管理家庭,为子女安排工作和婚姻。
另一方面,秦朝实行了土地法,把土地归司马氏,实行地主制度,把这种阶级分开了,他们在政治和文化上形成了明显的对立。
宗教信仰方面,先秦时期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太古宗教,人们以尊奉天地为主要的信仰,认为神的存在是实体的,并认为神的力量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
另一方面,秦朝时期宗教信仰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认为人们可以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犹太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也相继出现。
文化形式方面,先秦时期的文化大多采用原始创作方式,以诗、词、歌等口头文学为主,它也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另一方面,秦朝时期文化大大改变,书写文学、史学、哲学、医学等科学文化最为显著,书籍出现大量的发表,像《诗经》、《易经》、《论语》等经典文学也相继出现。
经济形式方面,先秦至秦朝时期的经济形式以农业经济为主,货币制开始出现。
另一方面,秦朝时期经济形式已经开始转型,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为主要支柱,收费也出现,像关税、营税等都是秦朝时期的主要税收。
以上就是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它的影响渗透到政治、社会、宗教信仰、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真题分解》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真题分解》栏目必修1分课汇总(岳麓版)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国家组织能力【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答案】D2018年题组1.(2018.11·浙江高考·5)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周、秦、唐、元)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④③B.①④②③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的统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国的古代艺术【解析】该题可通过关键信息进行判断。
根据“微子受封”可知,①为周代;根据“政事堂、越窑、夜市”可知,②为唐代;根据“木活字”、“赵体”可知,③为元代;根据“象郡、直道、灵渠、小篆”可知,④为秦代,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2017年题组1.(2017.4·浙江高考·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
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皇帝制与郡县制B.郡县制与刺史制C.皇帝制与封国制D.丞相制与刺史制2.(2017·北京高考·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和工艺制作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和工艺制作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和工艺制作自古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技艺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
在古代,手工业和工艺制作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和工艺制作。
一、手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早期的社会中,人们开始利用石器、陶器等工具进行生产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汉朝时期,手工业开始蓬勃发展,涵盖了多个领域,如纺织、陶瓷、金属制品等。
这些手工业产业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精湛的工艺制作中国古代的工艺制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著名的工艺品有中国结、马蹄金、漆器等。
这些工艺品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历多道工序,每个工序都需要匠人们的精心打造和细致处理。
无论是雕刻、织造还是烧制,中国古代工艺制作都做到了极致,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三、手工业与文化传承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与文化传承是密不可分的。
许多手工业技艺在传统的工坊中代代相传,通过师徒制度使得技艺得以保留和传承。
这种传统的制作方式不仅保留了古代手工业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通过制作传统手工艺品,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手工业的市场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手工业在当今社会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尽管大规模生产和工业制造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但手工艺制作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魅力。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和技艺对于今天的手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现代手工业的创新和发展与传统手工业相比,现代手工业在技术和创新上有了更多的突破。
例如,利用数控机床等先进设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设计师们融合了现代元素和传统文化,创造出更具时代感的手工艺品。
这种创新和发展使得手工业更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和市场需求。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2024)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设问: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有哪些巩固和发展? 二、整体感知,构建知识框架任务:什么是“大一统”?阅读课文小标题,汉武帝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大一统?大一统: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三. 削弱地方势力 1.背景任务一:阅读史料,说说汉武帝初年在政治上面临怎样困境?材料一:西汉建立后,汉高祖继续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治,又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这些诸侯王封地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
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下令削夺王国的部分封地,划归中央管辖。
公元前154年,吴王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举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朝廷出兵平叛,经过数月的战争,叛乱被平定。
景帝借机收回诸侯王的部分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024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科书材料二:(豪强地主) “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阅材,思考问题研料,理解背景——《史记·平准书》政治困境:①汉武帝即位初期,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
②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
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2.措施任务二:阅读教材、观看视频,汉武帝是如何巧妙破解政治上的困境的?观看视频:何为推恩令措施:①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效果: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教师点拨:巧妙之处:不费一兵一卒,削弱诸侯王势力3.措施与作用任务三:阅读教材,归纳汉武帝在政治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措施:②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效果: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③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效果:这些豪强离开故地,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势力被削弱。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有哪些特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有许多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工艺水平、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以下将从技术、工具、社会地位和经济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一、技术特点中国古代手工业以精湛的技艺而闻名,其中一项重要特点是传统技术的独特性。
古代工匠们通过口述和师徒传承的方式,把技艺代代相传,形成了各个地区独有的工艺风格。
例如,景泰蓝工艺在北京、扬州和成都等地有不同的工艺特色,体现了地方文化的差异性。
二、工具特点中国古代手工业使用的工具多为简单而实用的手工具。
在陶瓷制作中,古代陶工使用手轮和手工刀具完成造型和装饰,这些工具虽然简陋,但能够精准地展现出陶瓷作品的细腻和美感。
木工和铁工等行业也有类似的情况,手工具的灵活性和精确性为古代工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地位特点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手工业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尽管农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手工业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给许多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和谋生的途径。
古代手工艺人在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他们的技能和作品受到尊敬和推崇,并得到社会的支持和保护。
四、经济特点在中国古代社会,手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手工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增加了财富和税收。
手工业作为工商业的基础,对城市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
古代手工业的范围广泛,包括丝织、木工、陶瓷、制革、铁器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使得古代中国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总结而言,中国古代手工业具有技术精湛、工具简单实用、社会地位崇高和经济重要等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艺术才能和智慧,也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特点通过不断的创新和传承,依然影响着中国当代手工业的发展。
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19世纪初,中国逐渐形成了全国统一市场。
在这个市场上,商品的流通与交易逐渐由单一的本地交易逐步演变成全国范围的贸易交易。
这个时期,经济局面开始向着市场化经济方向发展,新的经济力量逐渐崛起,封建专制的腐败也逐渐显现。
二、明清手工业的发展明代和清代是中国手工业发展的高峰期。
这个时期,中国的手工业规模开始增大,手工业的成熟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制造业比较发达,产品质量上乘。
这个时期,手工业产品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重要产业包括瓷器、纺织品、玉器、金银器等。
这些产业不仅发展规模较大,而且产品品种繁多且质量绝佳。
手工业发展是当时中国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朝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也在逐步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的生产和交换逐渐加强,更多的市场供应了大量、优质的商品。
商品的交换逐渐走向全国范围,一些城镇被开拓成对商品的集散和交易场所。
由于交流和传播途径的增加,把各地生产的商品带到市场的成本逐渐下降。
随着市场范围的逐步扩大,商品经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分工的深化,同时也加快了工业生产的发展。
四、中国市场竞争的特点在19世纪初期的中国,官僚专制制度仍然占据主导,其市场制度明显行政干预较多。
这时候的市场竞争包括(1)私营经济(2)官营经济(3)农村市场。
市场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小商贩和传统手工艺者,在这个市场竞争中,官商两者也没有区分,价格的走势、商品的质量以及供需关系等均有所影响。
从当时制度改革,到现在的市场体制,中国一直在探索一个成熟稳定的市场。
五、市场经济与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非市场经济之间的区别在于货物与服务的供给是否由市场需要来决定。
市场经济是供需关系的体现,商品生产的规模和品质、交易的方式和价格等都是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
而非市场经济则由政府决定生产的规模及容量,产生的物品和服务以及价格价格等不受市场影响,而受政府的决策影响。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是什么中国古代手工业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从技术、艺术和经济角度分析其独特之处。
一、技术特点1. 精湛的工艺技术中国古代手工业注重细致入微的工艺技术,如陶瓷、玉器、丝织等工艺品的制作,追求精雕细琢,注重每一个细节的处理。
例如,官窑的瓷器釉色斑斓、造型优美,丝织品的质地柔软、图案华丽,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精湛的手艺。
2. 传统工艺与创新融合中国古代手工业不仅注重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扬,还不断进行创新与改良。
在纺织业方面,古代中国创造了丝织工艺、织机、印花技术等,使得织物更加丰富多样。
在陶瓷领域,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了青瓷、白瓷、粉彩以及釉下彩等不同的烧制技法,创造出无数种独特的瓷器。
二、艺术特点1. 线条的流畅与和谐中国古代手工业作品注重线条的流畅美感,通过巧妙的线条运用,展现出作品独特的和谐美。
例如,中国古代家具的设计注重线条的曲线与直线的完美结合,传递出一种简洁而高雅的美感。
2. 神秘与精神的表达中国古代手工业作品往往具有神秘的意蕴和深刻的精神内涵。
例如,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常常以祭祀为主题,传递出人们对于神灵崇敬的情感;书法作品则表达出古代文人的意境与情感。
三、经济特点1. 分工合作与市场需求中国古代手工业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生产,并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产品的种类和规格。
例如,古代的织造业中,从养蚕、缫丝、织布、染色到绣制,每一个环节都由专业的工匠完成,形成了庞大的分工体系。
2. 手工业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受到推崇,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手工产品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渠道传入世界各地,成为中国古代与外部世界交流的一种窗口。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为中国在经济和文化交流上取得了重要地位。
总结:中国古代手工业凭借其精湛的工艺技术,独特的艺术表达和繁荣的经济特点,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产业。
初一历史西汉大一统知识点

初一历史西汉大一统知识点西汉大一统是指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以后,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手段,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局面。
这一时期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西汉大一统的主要知识点。
一、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公元前202年,刘邦结束了长达四年的角逐,成功建立了西汉王朝。
他消除了诸侯割据的势力,确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
刘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统治地位,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二、推行封建制度西汉时期,刘邦继续使用封建制度,将国土划分为多个郡县,任命世族为郡县的官员。
这些世族是刘邦的亲信和支持者,通过封赏土地和封爵地位,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贵族集团,也为刘邦的统治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三、设立郡县制度为了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西汉王朝设立了郡县制度。
郡县是政府的基层组织,它们分布在全国各地,负责管理司法、税收和军事等事务。
郡县制度的实施,使得西汉王朝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
四、改革土地制度西汉时期,土地集中在少数世族手中,普通农民的土地被侵占,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汉王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制度改革。
刘邦通过减租减税、保护农民权益等措施,缓解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
五、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西汉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刘邦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改良农田水利。
同时,刘邦也重视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六、推行科举制度为了选拔具有政治才能的官员,西汉王朝推行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使得社会上升通道更加公平,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稳定。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千年,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开展对外交流西汉王朝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与匈奴、朝鲜等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同时,西汉也促进了与西域地区的交流,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国的国际交往打下了基础。
总结:西汉大一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为后来的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并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2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史料实证
2.手工业: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3.结合汉武帝时期所铸造的货币,完善这一时期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并回答这些
政策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1)政策:把__铸_币__权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五__铢_钱___;实行__盐__铁__和酒的官营、专卖;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下令对商人征收__车__船_税___。
9.为进行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下活动。请判断该小组研究的课题 是 (C)
活动 查阅文献 观看视频 搜集图片 考察遗址
内容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桓宽《盐铁论》、司马迁《史记》等 《中国通史——北击匈奴、南定吴越》等
五铢钱、尊崇儒术群雕等 陕西茂陵、陕西凤翔县祭天遗址等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七上·P69相关史事
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2)下令将一些
_郡__国__豪__强___迁往京师一带,打破其原有的社会关系。
3.效果:中央大大加强了对_地__方___的控制。
二、推动经济的发展 1.农业 右图为汉代的新型农具,说出它的名称及作用。 除此以外,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发展农业的措施? (1)农具:新型播种工具__耧__车__的发明,大大加快了 播种速度。 (2)其他措施:重视兴修水利,新修建的__六__辅__渠__、 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的 产量。
(2)作用: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__财__政__状况
史料实证
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尊崇儒术
历史解释
右图人物是谁?结合右图人物回答汉武帝
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汉代——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

汉代——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
汉朝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对中国及东亚地区的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
汉朝的统一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此前,中国处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争斗,局面混乱。
当时,汉高祖刘邦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并将全国各地的诸侯国统一。
为了巩固统一,汉高祖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重视教育、加强文化、打击贪污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朝的政治制度汉朝的政治制度为皇帝专制制度,文官武将相互制衡,相互配合,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体系。
汉武帝时期,设置了三公九卿制度,实行诸侯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意识。
汉朝的政治制度具有可贵的民主元素。
汉朝时期,设有议事堂,以大臣讨论政事。
此外,还有宫闱秘书和太史令,掌管历史和编撰大事记。
这种议论政治制度,为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汉朝经济的发展汉朝时期的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为了巩固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调控价格、平衡贸易、对异族进行贸易等,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在农业上,刘邦采取了轻徭薄赋政策,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还开垦了大片土地,提高了耕作水平。
汉朝时期,手工业水平高超,工艺品代表了民族文化的艺术水平,如文物、陶器、青铜器等。
汉朝文化的繁荣汉朝时期,文化繁荣,著名的文化成果有史载版的《汉书》和《后汉书》,还有《汉武大帝东游图》等绘画作品。
此外,汉朝时期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如司马迁、班固、杨雄、高诚等。
汉朝时期,文化的繁荣,是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人才优秀、文化模式成熟、官学的普及、传统文化和异文化的融合等等。
结语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统一政治制度的确立,文化艺术的繁荣,经济的发展等,对中国及周边地区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
秦朝的手工业制造

秦朝的手工业制造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该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手工业制造水平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先进的。
本文将探讨秦朝手工业制造的特点、技术和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I. 发展背景在秦朝,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支柱,但手工业制造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随着国家力量的统一、军事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改革,手工业在秦朝得到了快速发展。
II. 制造工艺1. 工具制造秦朝的手工业制造离不开各种工具的制造。
针对不同行业的需求,秦朝的铁匠们掌握了铸造和锻造技术,制造出了高质量的工具,如铁锤、锯子、锄头等。
这些工具的提升使得农民和其他手工业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2. 纺织业纺织业在秦朝的手工业制造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秦朝的纺织技术主要以手工纺织为主,工匠们通过精细的纺织工艺制作出优质的丝绸和棉布,供应给贵族和上层阶级使用。
这一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就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3. 陶瓷制造秦朝的陶瓷制造水平也颇具特色。
陶瓷制品在秦朝被用于日常生活、农业和建筑等多个领域。
瓷器的制作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高温的窑炉,秦朝的陶瓷制造技术在当时被认为是领先水平。
III. 技术创新1. 模具技术秦朝的手工业制造中,模具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匠们通过制作精确的模具,可以批量生产出相同形状的产品,如陶器、青铜器等。
模具技术的运用在当时被视为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
2. 统一度量衡制度秦朝统一度量衡制度的推行也对手工业制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统一的度量衡标准使得产品的规格一致,增强了贸易的便利性。
此举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和产品的流通。
IV. 社会影响秦朝手工业制造的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经济繁荣秦朝手工业制造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高效的制造工艺使得产品更加丰富和优质,供应不断增加。
手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2. 社会阶层改变秦朝手工业制造的进步使得手工业工匠的地位得到提升。
中国古代手工艺术的特点

中国古代手工艺术的特点中国古代手工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它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中国古代手工艺术以其精湛的工艺、丰富的形式和丰富多样的题材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中国古代手工艺术的特点。
1. 崇尚自然与天人合一:中国古代手工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崇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特别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古代艺术家尊崇自然界的规律和形态,力图在手工艺品中体现出自然的美。
他们通过描绘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创造出绝妙的手工艺品,使观赏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宏伟。
2. 追求精湛的工艺技术:中国古代手工艺术追求工艺的精湛和技术的高超。
古代手工艺师傅们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掌握了独特的工艺技法,并将其传承下来。
他们运用各种材料,如陶瓷、织锦、玉石等,经过反复琢磨和加工,制作出精细、细腻、独特的手工艺品。
3. 注重寓意与象征:中国古代手工艺品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古代艺术家通过手工艺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展现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比如,中国的传统绘画和陶瓷作品中常常出现龙、凤、麒麟等神兽,象征着吉祥、权威和祥瑞。
这些象征物体的运用,使得手工艺品更具有文化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4. 精细的装饰和创新的设计:中国古代手工艺品注重细节,追求精致和精确。
手工艺师傅们常常使用精美的装饰物和精湛的刻划技巧来装饰手工艺品,使其更加美观和独特。
古代手工艺品在设计上非常创新,形式多样,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力。
5. 传统与地域特色的结合:中国古代手工艺术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的烙印。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手工艺品各具特色,体现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比如,四川的巴蜀石雕,山东的毛公鼎铸造等,都是中国古代手工艺术的瑰宝。
6. 手工艺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中国古代手工艺品不仅具备艺术性,更注重其实用性。
古代手工艺师傅们制作的各类器物,如陶瓷器、织锦、木雕等,都是用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
这种功能性与美学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使得古代手工艺品成为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
初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一历史第13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情况,从而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生活有所了解。
本文将对该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一、农业经济的特点与发展中国古代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农业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包括:1. 农业生产方式:古代农民主要采用手工耕种,农具简单,劳动强度大;同时,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2. 人口分布:古代中国人口多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村经济相对发达。
3. 农业技术:古代农业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和简单的农具进行生产,种植技术和灌溉技术逐渐发展。
4. 农业产出:古代农业主要生产粮食、棉花、丝绸等农产品,其中粮食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
二、手工业与商业的兴起1. 手工业的兴起: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作等,手工业的兴起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2. 商业的兴起:古代商业发展逐渐成熟,主要体现在货币的使用、市场的形成和商业网络的建立等方面。
三、国家经济的管理与制度1. 经济财政管理:古代中国的国家机构负责统一计划和管理国家经济,通过赋税、物资调配等方式控制经济活动。
2. 国家垄断经营:古代中国国家对某些行业进行垄断经营,例如铁政、盐政等。
国家垄断经营使国家能够有效地控制市场和经济,增加国家收入。
四、农业经济与手工业、商业的联系与发展1. 农业与手工业:农业生产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材料和市场,手工业产品则满足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2. 农业与商业:农产品的产出和流通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同时商业的兴起也促进了农产品的交流和销售。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兴起,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管理与制度的形成。
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是古代中国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初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的总结归纳,相信学生们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演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与技术创新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与技术创新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其手工业与技术创新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制陶、铸铜、制作丝绸等技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技艺不断地发展和创新,终于成为了世界范围内最具实力的手工制造业之一。
从陶瓷到木雕,从丝绸到铜器,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风格、优雅的形态,一直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推崇和欣赏。
中国古代铜器制作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历史价值的手工制造业之一。
自商代开始,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铜的冶炼技术,同时也熟悉了各种铜器制作工具的使用。
铜器的形态丰富,除了生产生活用品外,还有礼器、武器、乐器、器皿等,它们表现出了古人精湛的技艺和独具匠心的造型。
例如,出土的“四羊方尊”(春秋时期)和“马王堆汉墓金银器”堪称中国古代铜器的经典之作,它们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技术创新和手工艺品的魅力。
制陶也是中国古代手工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朝代更替和地域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制陶工艺独步天下。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陶器的加工技艺就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从饮食器皿到土陶玩具,从园林景观到建筑装修,陶器在古代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其制作工艺也千变万化,从骨灰盒到洗漱用品,陶器的规格、大小、形态、质地、图案以及器物的用途都有不同的新妙创意和表达方式。
例如,黄土高原上出土的彩陶、壶口山遗址发现的红陶以及唐代镇窑出产的瓷器等,都代表了中国制陶工艺在古代所进行的不断创新和改进,为世界手工制造业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艺术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手工制造业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始于中国的丝绸制作历经千年而不衰,其成为中国独有技艺和文化象征。
早在公元前27世纪的商朝时期,丝绸便已成为中国的重要外交礼品,其经济和文化价值不可言喻。
从简单的麻姜麻疯绸到奢侈的锦缎、绫罗,丝绸的质地、花样和用途均与时俱进。
其中唐代沉香镇出产的唐传世系带(或称唐千里锦),以及元代五彩张献忠锦等都是中国丝绸手工艺的杰出代表。
第6讲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概况

第6讲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手工业是指古代中国社会中以手工劳动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工业部门。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手工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成为一个极为庞大的体系,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早的手工业活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作和纺织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手工业逐渐与农业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生产体系。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贡献。
在封建社会的时代,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这个时期,农业是绝大多数人的生产方式,而手工业则是贵族和士人的主要生产方式。
封建社会中的手工业活动非常活跃,包括纺织业、瓷器制作、金银器制作等。
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国的丝绸制造业,中国的丝绸制品因其精湛的工艺和高质量而闻名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手工业逐渐开始向城市和中产阶级扩展。
商业的兴起和城市的发展为手工业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和机会。
在宋代,中国手工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宋代以陶瓷器和纺织品制造业最为出色,其制作工艺和品质也达到了历史顶峰。
同时,宋代手工业还涉及到了纸张制造和印刷术的发展,这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代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元代是个多民族混居的时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元代,手工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丝绸制造业、瓷器制作和纺织品制造业成为元代手工业的主要产业。
元代手工业还引入了新的技术和工艺,如马达炼制技术、彩绘技术等,为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迎来了持续发展的黄金时代。
明代手工业的规模大幅度扩张,各类手工业活动如陶瓷、纺织、金银器制作、漆器制作等都有较大发展。
清代手工业的发展继承了明代的成果,并进一步推进了技术和工艺的进步。
清代以造纸工艺、丝绸加工技术和制茶技术的发展而闻名,清代的手工业成为中国手工业历史上的巅峰。
浅谈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大一统性

浅谈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大一统性吴方意摘要: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为什么首先产生于中国,它的产生与中国大一统的社会有无关系?经梳理“四大发明”的起源发展传播的历史脉络,发现“四大发明”的诞生、使用在很多方面都在为统治阶级服务,受统治阶级的支持和严格管理,在某些方面成为统治阶级控制社会的工具。
它的发明、发展无不打上大一统社会的烙印。
关键词:四大发明;古代科技;大一统性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6-0133-03一、四大发明产生的历史背景造纸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古代中国文化传播甚至世界文化传播过程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位置。
关于造纸术的发明,普遍认为是东汉蔡伦于公元105年改进而成。
古书记载:“自古书契多编竹简。
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不便于人伦。
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初奏上之,帝善其能,天下咸称蔡侯纸”[1]1025。
实际上,纸张在东汉前已有雏形,蔡伦只是成功改进其生产技术从而流传于世,被称为“蔡侯纸”。
不少文献都说明了纸张早已在东汉之前就出现的事实。
如《汉书·赵飞燕传》中有一段关于宫廷中用纸包裹毒药毒死人的记载:“中有裹药二枚,赫蹄书”[2]1513。
东汉人应劭注“赫蹄”为“薄小纸也”;晋人孟康注为“染纸素令赤而书之”。
据此可认为“赫蹄书”是书写染红了的薄小纸。
《后汉书·贾逵传》记载,建初元年贾逵应诏入宫讲《左氏春秋传》,“令逵自选公羊、严、颜诸高材者二十人,数以《左氏》,与简纸经传各一通。
”[13]482同书卷十的《和熹邓皇后传》记载邓皇后喜好经典,永元十四年立为皇后,“是时,万国贡献,竟求珍丽之物;自后既位,悉令禁绝。
岁时但供纸墨而已”。
可见,纸在中国社会的运用形式普遍且多样。
印刷术分为两种:雕版印刷术与活字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产生于隋代,“开皇十三年,上敕佛经,雕版行世,是刻板书,隋已有之”[4]73。
历史巩固大一统知识点

历史巩固大一统知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统一的时期。
其中,大一统是指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统治全国,将各个地区纳入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
大一统的确立往往标志着国家的强盛与繁荣。
在中国历史中,有几个重要的统一时期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学习。
一、秦朝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了著名的秦朝。
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强力的行动,加强中央集权。
他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和书写系统,并修建了众所周知的万里长城。
秦朝的统一举措为后来的统治者树立了榜样,并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隋朝统一南北隋朝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重要的统一时期。
公元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统一了南北。
隋朝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作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他们修建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连接了中国南北各地。
这使得贸易和交流更加便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隋朝也在军事方面展现了强大的实力,曾多次征服西域和朝鲜半岛。
三、元朝统一多民族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有蒙古族人统治的王朝。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了当时中国境内的多个民族。
元朝实行了开明的政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他们制定了著名的《元律》,统一了法律体系。
元朝也在文化、宗教和经济方面有所贡献,如修建了北京的著名建筑——元大都,为今天的紫禁城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们也在交通、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积极发展。
四、明朝统一汉地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统治的王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完成了对蒙元的推翻,统一了中国。
明朝加强了中央集权,重新恢复了科举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
明朝的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和海外贸易,建立了一系列的海防设施,积极推进海洋探索。
同时,明朝也在文化和艺术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如瓷器、丝绸和木雕等。
总结起来,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对于中国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秦朝、隋朝、元朝和明朝都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秦始皇的手工业发展

秦始皇的手工业发展秦始皇,又称秦始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
他在位期间,积极发展手工业,推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繁荣与发展。
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工艺制造业和纺织业三个方面,探讨秦始皇时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与影响。
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在秦始皇时代,农业是当时国家经济的基础,秦始皇积极推行农业技术的发展,并注重农业生产中的手工业环节。
他加强了农田水利的建设,修筑了大量灌溉渠道,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水平;他还大力推广农具的使用,改良了犁具、铲子等农耕工具,提高了耕作效率。
此外,秦始皇注重农产品的储备和加工,建设了大型的粮仓和农产品储藏场所,以保障国家粮食的供应。
他还推行了制作农耕工具的工坊制度,将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使农耕工具的生产得到了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这些改革措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水平。
二、工艺制造业的兴盛秦始皇时代,不仅农业手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工艺制造业也迎来了繁荣期。
他积极推动各种手工艺品的制造与发展,使得工艺制造业成为当时社会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建设万里长城的过程中,大量砖石的制造和运输就成为了一项巨大的工艺制造工程。
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秦始皇设立砖石制造的工厂,并统一管理和调配各地制砖工的力量。
这种制砖工艺的大规模应用,使得制砖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改进。
此外,在秦始皇时代,青铜器的生产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秦始皇推动了青铜工艺的发展,改进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打造出许多精美的青铜器作品,丰富了艺术和文化。
三、纺织业的兴起在秦始皇时代,纺织业成为了一个繁荣的产业。
秦始皇注重纺织业的发展,大力提倡养蚕和丝织业,推动了中国古代丝织业的繁荣兴起。
秦始皇通过种桑蚕、养蚕织丝的方式,将桑蚕养殖和丝织业与农业结合起来,使养蚕和丝织业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他还规定了文字关于桑蚕的种植、养殖和丝织技术的制度,使生丝的质量和产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大一统性
作者:钱凯胡嘉鸣
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12期
摘要:明代是我国手工业最为活跃的时期,经济上开始资本主义萌芽,科技文化上“西学东渐”,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这本书集明末以前农业、手工业之大成,对我国古代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而其中所记载的技术处处都体现着大一统性。
关键词:手工业;宋应星;天工开物;大一统性;
一、宋应星的生平
宋应星,字长庚,明代江西省南昌奉新县北乡人。
宋应星出生在一个逐渐衰败的官宦家庭,虽然经济情况不容乐观,但宋应星依旧受到了良好的传统儒学教育。
在学习期间,专注于“十三经传”,对于“古文自周秦、汉唐及龙门、《左传》、《国语》,下至诸子百家,靡不淹贯,又能排宕渊邃以出之。
”并且在这一时期,宋应星深入学习了“关闽濂洛书”即张载、周敦颐等的理学,并且对书中的内容“无不抉其精液脉络之所存”,这就使得宋应星对传统儒家理学思想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涉猎,其中宋儒理学家的实学思想为往后宋应星创作《天工开物》奠定了思想基础。
宋应星学有所成后,希望通过科举走上仕途。
在参加科举期间,宋应星途径江苏、安徽、河北等多个省份对沿途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作了细致的考察,并对一些机械器具以及匠人的手艺作画,这些都为之后创作《天工开物》作了准备。
崇祯十年,宋应星完成了《天工开物》的创作,并在好友涂绍煃的帮助下刊刻出版④。
崇祯十一年,宋应星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两年后辞官回归故里。
崇祯十六年,镇压红巾军起义,后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知州,但不久挂冠归里。
明朝灭亡入清后,宋应星拒不出仕,遂避世隐居直至去世。
宋应星长期出任帝国官吏,在任期间还镇压起义军,说明其维护帝国统治的意愿根深蒂固,加上其将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因此他的言行都会体现为帝国大一统服务的思想,其所写的《天工开物》也体现着大一统性。
二、宋应星的大一统思想在《天工开物》中的体现
《天工开物》是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来编纂的。
粮食对于古代中国来说是税收的重要部分也是国家得以运转的保障,而宋应星能够深刻意识到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甚至将自家的书斋命名为“家食之问堂”。
一方面宋应星受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影响,例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写到“食为政首”可见重视粮食的传统由来已久,另一方面是受传统的“重农抑
商”的统治思想性影响,只有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才能维持国家的稳定。
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帝国时代,宋应星重视粮食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天工开物》的序中,宋应星这样写到“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横游蓟北。
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
若为士而生东晋之初,南宋之季,其视燕、秦、晋、豫方物,已成夷产;从互市而得裘帽,何殊肃慎之矢也?且夫王孙帝子,生长深宫,御厨玉粒正香,而欲观耒耜;尚宫锦衣方剪,而想象机丝。
当斯时也,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1]宋应星认为国家的大一统,才能构建出全国性的交通和贸易网络,南北的商品才能互相流通,南北的商人士人才能自由出行,南方与北方子之间事与物的差异才能为对方熟知,这样才能组成一个国家。
倘若出生于东晋、南宋这样偏居一隅的朝代,河北、陕西、陕西、河南的商品看作是外国的商品,会将裘皮帽子等看作为肃慎的东西了,这样很明显不利于国家一统。
因此宋应星深刻体会到国家大一统对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可以说大一统性是这本书的基调之一。
在宋应星在写作时,对他所记录的这些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无论是技术本身还是这些技术的作用,都会考虑到它们对于维护国家和统治阶级的利益的作用。
对于一项技术作者都会注意到它对国计民生的影响,有意无意地反映出它对国家统治的意义,宋应星的大一统思想透过文章中的只言片语可谓展现的淋漓尽致,宋应星自身的大一统性决定了《天工开物》这本书的大一统性。
三、以《天工开物》中的粮食种植加工技术为个案分析
《天工开物》中《乃粒》《粹精》这两部分主要讲述的是谷物的种植与加工所以放在一起讨论。
这两篇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将粮食相关技术放在第一个,宋应星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其中涉及的内容也是广而细的。
首先在《乃粒》中,宋应星辩证的批判了先贤忽视稻的观点,之后着重论述了水稻的种类“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
粘者,禾曰稌,米曰糯。
”[2]然后论述了水稻的播种及成长时间特点,之后注重介绍了土壤的保护与翻耕,随后是水稻的灾害和预防技术,最后为了说明水对水稻的重要性还加入了许多的水利技术。
水稻之后是小麦的种植技术及小麦常见的灾害。
然后论述了黍、稷、梁、粟种植技术。
最后说了一下麻、菽的种植技术。
在《粹精》中主要论述了谷物加工技术,宋应星认为谷物加工是“播精而擇粹,其道宁终秘也。
饮食而知味者,食不厌精。
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3]是人们追求精细食物的结果。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天工开物》与《齐民要术》、《王祯农书》等前代农书相比可能广度上有所欠缺,但深度上却远远超过他们。
但是宋应星都把笔墨集中在了稻麦等主要粮食谷物,并且他还在其中记录了大量当时农业器具、水利机械的制作和使用具有相当的史料研究价值。
但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内容。
如在水稻灾害防治中有关于鬼火伤稻的记载“凡苗吐穑之后,暮夜“鬼火”游烧,此六灾也。
”[4]这种迷信的说法在现在看来纯属无稽之谈,这是作
者受限于当时的认知观因此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辩证的看待。
宋应星对于谷物种植的重视,这其实就是他大一统性的体现。
三、余论
《天工开物》中大部分手工业技术都是为统治阶级和维护国家大一统服务的。
《天工开物》作为“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对于前代的手工业技术的总结和收录是具有权威性的。
但由于《天工开物》成书于大明朝行将就木时期,因此在明末没有传播开来。
清朝时期由于书中有“北虏”、“东北夷”等反清字样以及其兄宋应昇《方玉堂集》的反清内容而遭到禁毁,《天工开物》也没有被收入《四库全书》,直到近代《天工开物》的刊本才从日本引入。
如果《天工开物》能够被广泛传播阅览,必定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大一统。
《天工开物》的许多技术现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如其中记载的“失蜡法”现在仍被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的制造,因此该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研究的问题。
笔者做此小论文只为后续对《天工开物》思想及意义的研究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序》,明崇祯十年涂绍煃刊本,第2-3页
[2]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乃粒》,明崇祯十年涂绍煃刊本,第2页
[3]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粹精》,明崇祯十年涂绍煃刊本,第105页
[4]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乃粒》,明崇祯十年涂绍煃刊本,第10-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