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 说课稿完美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擦力》说课稿

山东师范大学,物电学院,08及物理<2>班,黄露,200800910250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第五章第五节《摩擦力》。

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注重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究活动,如何分析解释身边的摩擦现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反思四个环节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对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通过学习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针对初中生的心里特点,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结合新课标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摩擦力的分类以及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理解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猜想、观察比较、总结归纳等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运用变量控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辩证性的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不断认识客观自然世界,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乐趣。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协作精神.

3、教材的重难点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但要让学生的体验探究过程、提高探究能力,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是很难把握的。所以本节课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为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新知,并使得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摩擦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学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已达到本节课所设立的目标。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实验、观看多媒体演示、互动讨论等教学方法的整合搭配,创设具有现实性、挑战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

大胆猜想与假设,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实验。而对于学生,则通过引导他们主动质疑,自主探究,互动讨论的学习方法。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学工具

演示器材:

筷子、毛巾、玻璃杯、米、玻璃球、橡皮球

学生器材: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块木板、一条毛巾、若干钩码.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实验器材。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课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用新奇实验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演示实验一是用筷子夹玻璃球、橡皮球。

实验现象是:玻璃球不易夹起,橡皮球较易夹起。

这时可提出问题:1.为什么筷子能将球夹起来?2.玻璃球为什么不如橡皮球好夹?

演示实验二是筷子提米。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再次向上提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

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未加水前筷子不能把米提起,加水后就可以了呢?

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演示实验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可以请学生辅助演示。

通过有趣的演示实验,学生的思维将慢慢向摩擦力这个新的概念靠拢。

1、为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摩擦力,可以组织他们动手体验,这里我将它分为四个步骤。

首先.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手运动受到的阻碍。

其次.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手运动受到的阻碍。

再次.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手运动受到的阻碍。

最后. 手悬空在桌面上方,感受桌面对它的阻碍。

学生由此可以总结出摩擦力的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相互挤压;(3)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滑动摩擦。

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归纳总结,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教师则需要

及时强调滑动摩擦在初中《摩擦力》学习中的重要性。并给出滑动摩擦力的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收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同时,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由此自然导入到“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环节。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鼓励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想”,并且对其加以纠正。最后可能被支持的猜想为: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运动速度,接触面的大小。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可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这时候,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设计出探究计划。教师将趁此机会点拨他们: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从而引出“控制变量法”。并且声明控制变量法。

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