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会考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似的椭球体,其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理现象有重要影响。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包括比例尺、图例、方向等基本要素。

3. 地图的类型与应用: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之分,应用于不同的地理学习和研究领域。

二、大气与气候1. 大气的组成与分层: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等。

2.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根据气候特征,气候可分为热带、温带、寒带等类型。

3.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的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三、水文地理1. 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是地球上水资源循环的重要过程。

2.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河流可根据流域面积、流向等特点进行分类。

3. 湖泊与地下水: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地下水在水资源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四、地貌学1. 地貌的形成因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

2. 主要地貌类型: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地貌类型。

3. 地貌与人类活动:地貌对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五、人口与城市化1.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人口迁移是全球现象。

2.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对经济、环境有重要影响。

3. 城市问题与规划:城市化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

六、自然资源与环境1. 自然资源的分类与特点: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具有不同的利用特点。

2.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的重要任务。

七、区域可持续发展1. 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同地区由于资源、环境、政策等因素,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可持续发展旨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高二地理必修二会考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二会考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二会考知识点高二地理必修二的会考是对学生们在地理学科上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检测,它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多个重要领域。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复习和准备,本文将详细介绍必修二中的几个关键知识点。

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

学生们需要理解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导致了昼夜更替、季节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的划分。

此外,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学生应掌握地图的基本元素,如比例尺、图例、方向等,并能够解读和使用各种类型的地图。

自然地理特征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重要的考试内容。

水文循环是自然界中水分子循环的过程,涉及蒸发、凝结、降水等环节。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而土壤则是地球表层的物质,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人文地理现象人文地理现象主要涉及人口、城市、交通、经济活动等方面。

人口分布、迁移、老龄化等问题是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城市规划和发展策略等内容也是考试的重点。

交通网络的布局、交通方式的选择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需要学生们掌握。

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它们的区位因素、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内容是必考的知识点。

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遥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在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生们需要了解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议题。

学生们需要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以及解决措施,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固体废物处理等。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实践也是学生们应该掌握的内容,这涉及到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高中地理会考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会考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构成的。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特征(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转变: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①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步入现代型。

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低而出生率高,目前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绝大部分处于传统型。

③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1)19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主要从欧洲迁移到美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

(2)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人口大量流向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地区。

3.国内人口迁移(1)我国古代:受农业经济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a.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流向:由东部向西部、东北地区。

b.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流量大增;流向:发生明显变化,由中、西部向东部。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备注:要你分析人口转移的原因时,就通过两个方面:迁入地、迁出地,并结合以下三个因素去分析)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②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占主导③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与宗教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要作用,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必修二必考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必考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必考重要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地球的物理现象和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理必修二是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重要部分,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

下面是地理必修二必考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结构和地震活动地球的结构是地理必修二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它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的表层结构。

而地震活动则是地球内部的一种运动形式,也是地球结构的一部分。

在地理必修二中,学生需要掌握地球的各种结构,如地球的核心、地幔和地壳等,以及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影响等。

二、岩石圈和板块构造岩石圈和板块构造是地理必修二的又一重要知识点。

岩石圈是指地球上的固态岩石层,而板块构造是指岩石圈上的地质板块相互运动的现象。

学生需要掌握地球板块构造的相关知识,如板块的分类、板块的移动方式以及板块移动的原因和后果等。

三、天气和气候天气和气候是地理必修二的又一重要知识点。

天气通常指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期内地球上某个地区的气象变化情况,而气候则是指长期的平均气候状况。

地理必修二中,学生需要了解天气和气候的相关知识,如天气现象的分类、气候区划、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等。

四、人口和城市人口和城市也是地理必修二的重要知识点。

在地理必修二中,学生需要了解人口的结构、人口的分布和迁移,以及城市的形成、城市化的过程和城市规划等相关知识。

五、资源和环境资源和环境是地理必修二又一重要知识点,学生需要了解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如石油、煤炭、水资源等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等相关问题。

总结:以上所列出的知识点都是地理必修二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并且都是必考的知识点。

学生需要细心阅读教材,并且理解掌握这些知识点,这样才能在地理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同时,学生也应该深入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加强对地球的认识和了解,以便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

地理高二会考知识点

地理高二会考知识点

地理高二会考知识点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通过学习地理,我们可以了解和认识到地球各个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作为高中生,地理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因此了解地理高二的会考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全面介绍地理高二的会考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地球与地球运动1. 地球的结构与地壳运动-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组成。

-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地貌的形成、板块构造理论、地震和火山活动等。

2. 地球的运动与自然环境- 地球自转与公转:导致地球的昼夜变化、四季交替等自然现象。

- 地球倾斜角度与季节变化:介绍地球倾斜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二、大自然环境1. 气候与气象- 气候要素:温度、降水、风和气压等,介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

- 气候区划:根据气候类型划分不同气候带,了解各气候带的特点。

2. 植被与土壤- 植被分布: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植物群落,根据气候和地形划分不同植被带。

- 土壤类型和特征:不同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和特征,对植物生长和农业产出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人口数量和密度的分布特点,以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介绍城市化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城市规划的目的和原则。

2. 经济地理- 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介绍各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差异,分析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 城乡发展与农业问题:关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 水资源与水污染:介绍全球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以及水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 空气污染与大气环境:了解主要大气污染物和控制措施,介绍全球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

2.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重要性,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 可再生能源与能源转型:介绍可再生能源的种类和利用,探讨能源转型的必要性和挑战。

结语地理高二会考知识点包括地球与地球运动、大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以及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会考考点复习课件(共116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会考考点复习课件(共116张PPT)

知识体系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考点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考点必背
一、三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 高 、死亡率______ 高 、自然增长率 1.原始型:出生率______ 低 。 ______ 低 、自然增长率 高 、死亡率______ 2.传统型:出生率______
低。
【答案】AD
考点2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考点必背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 居住地 在国际或本国范 (1)概念:指一段时间内人的____________ 围内发生改变。 (2)分类:
国界 并改变 住所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越 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 1 年 的迁移活动 国内人口迁移:指在 一国 范围内,人口从一个
移居 的现象 地区向另一个地区________
2.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1)从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实行计
户籍管理 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 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____________
有计划 、__________ 有组织 地进行。 __________ 改革开放 政策的影响, (2)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受____________ 增大 人口迁移的流量__________ ,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高 。 ______
低 、自然增长率 低 、死亡率______ 3.现代型:出生率______ 低 。 ______
二、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现代 型,以________ 欧洲 和________ 北美洲 1.发达地区:已进入_______ 为代表。
传统 型,还未完成向现代 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________

地理会考知识点必修二

地理会考知识点必修二

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人口增长①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a)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的净增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之比,多用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

一般情况下也可以用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

②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b)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受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但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在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因素中需要特别强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出生率的影响,可以为后面的人口增长模式做好铺垫,也为分析具体区域的人口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2、人口增长模式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b)“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低-高“模式:表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低-低-低“模式: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是一种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步入现代人口增长模式,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本知识点上主要掌握两点:1、当前世界各地人口的增长特点与影响因素2、能对关于人口增长的相关图表作出正确分析,相对来说要求考察的是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中国人口在很早以前就居世界各国之首。

在1760年为2亿,1900年为4亿,1954年为6亿,1969年为8亿,1981年已达到10亿,人口增长呈快速增长态势。

实行了计划生育国策后,人口增长放缓。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国人口达到12。

9亿。

估计到21世纪中叶达15-16亿。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选修五】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选修五】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公转示意图)(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地理必修二会考复习资料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增长1、世界人口增长呈“J”型;衡量人口增长快慢: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衡量人口增长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经济越发达,文化教育水平越高,人口增长越慢妇女就业状况越好,出生率越低一般的宗教,都不反对人口增值3、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5、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6、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容量: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生存层面。

2、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容纳的合理人数,数值小于人口容量,发展层面。

3、环境承载力: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和经济规模。

木桶效应中,木桶的各个木板,一般开说,人口容量的数值是木桶的短板、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地域文化与人口一、文化背景与人口1、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初婚年龄:早婚早育,人口增长快2、宗教:不反对人口增殖二、中国文化与人口1、生育观: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2、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3、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第二章城市与环境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乡村:从事第一产业活动一、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包括地理位置和与周围事物关系两层含义2、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①在临近河流、湖泊、海洋的地方;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区的绿洲有利于形成城市。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全版)本文档旨在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包含最全的信息。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1.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2. 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二章: 内外力与地貌
1. 地球的内外力是地貌形成的原因之一。

2. 内力包括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外力包括风、水、冰等。

3. 地貌是地球外部形状的总和。

第三章: 陆地生态系统
1. 陆地生态系统包含的要素有植被、动物、土壤等。

2. 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会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第四章: 气候与气象
1. 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气象是指短期的天气现象。

2.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

第五章: 水资源与利用
1. 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2.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六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1.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发展模式。

2.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的一些概述,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会考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会考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会考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是必修的课程之一。

而在高一的学习过程中,必修二《地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高考中,地理也是一个常见的考点。

掌握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还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本文将围绕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进行讲解。

一、自然地理学1. 地球与地图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它的形状呈椭球体。

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陆地通常分为大陆和岛屿。

地图是对地球的缩影,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

2. 大气与天气大气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它由氮气、氧气等组成。

天气是短时间内不同地区气温、气压、降水等气象要素的表现。

3. 水资源与地下水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

地下水是地表以下的水资源,它是地下岩石裂隙中的水分。

4. 气候与气象灾害气候是长时间内某地不同季节的天气特征的综合表现。

气象灾害是天气异常导致的自然灾害,如台风、龙卷风等。

二、人文地理学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的居民总数。

城市是人口聚集、经济繁荣、社会发达的地区,它通常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2. 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是指某一地区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决定了区域的发展水平。

3. 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城市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和集聚的过程,它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国家的发展。

4.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环境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下,满足现今与未来世代的需求。

三、地理实践活动1. 考察地理景观与特色地理实践活动是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来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可以选择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考察,了解当地的地理特色和发展状况。

2. 制作地图与图表制作地图和图表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地理信息和统计数据。

高中地理会考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会考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会考必修二复习提纲会考考试非常重要,成绩是直接影响要我们的最终高考成绩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必修二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中地理会考必修二复习提纲必修2知识结构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2、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发达国家增长 (如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增长 (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

3、人口问题: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我国的人口问题:4、人口增长模式①原始型:特点: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分布地区: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落②传统型:特点: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分布地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③现代型:特点: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分布地区:多数发达国家5、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①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目前仍处于型转向型的过渡阶段;B、②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基本实现了从型向型的转变。

二、人口的迁移1、二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是: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迁移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2、我国的人口迁移①改革开放前,主要由沿海迁到边疆迁移原因:受政策影响(国家有组织、有计划的人口迁移)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是:迁移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3、人口迁移的影响①对迁入地的影响:利:人才流入,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弊: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②对迁出地的影响:利: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减小弊:人才、劳动力流失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就业机会等②政治因素:如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③社会文化因素:如宗教、民族等④自然环境因素(生态因素):如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等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指环境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3、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①资源状况(正比)——主要因素②科技发展水平(正比)——影响资源开发数量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比)——影响资源消耗数量④地域的开放程度(正比)——影响区域外资源的输入会考示例:1.图1中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的国家是A.甲B.乙C.丙D.丁2.图1中容易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是A.甲B.乙C.丙D.丁3.人口合理容量A.总是小于环境承载力B.等同于人口容量C.等同于环境承载力D.总是大于环境承载力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一、城市内部主要功能分区及其特点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3、工业区:一般位于城市外围,多靠近河流、公路、铁路等交通便捷地带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①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②交通便捷程度(交通越发达,地租越高)2、历史因素:早期功能分区的延续(如北京故宫)3、社会文化因素:宗教信仰、种族等(如唐人街)4、行政因素:政策、城市规划等三、城市的服务范围特点:(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主要是人口规模)1、小城市级别低,服务种类,服务范围 ;大城市级别高,服务种类,服务范围。

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2篇)

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2篇)

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1、森林资源及现状①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②森林的环境效益: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③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原因: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④森林急剧减少导致的问题: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分布●纬度分布: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地球上现存面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是亚马孙热带雨林。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地球之肺:通过光合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3)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5)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6)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地理必修二会考重点知识点一、城市形态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____%)。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2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2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2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和地转偏向力等现象。

- 地球公转导致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和注记。

- 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 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如方向判断、比例尺计算、地图量算等。

3. 地图的解读与分析- 地形图的阅读,包括等高线、地形类型、坡度等。

- 气候类型分布图的解读,理解气候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资源分布图的分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及其特点。

- 气候类型划分,如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 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水文循环与河流- 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河流的类型、流域特征和河流的水文特性。

- 地下水的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等。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的形成和特征。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过程、类型和分布。

- 植被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人类活动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 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等。

-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规划。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如气候、土壤、市场等。

- 工业的分类、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布局。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性。

- 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 国际贸易的模式、贸易政策和全球化的影响。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气候变化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和分类- 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 地图上的方向表示- 高程和等高线3. 地图的解读与应用- 地图符号的识别- 地图上的距离和面积计算- 地图的综合分析与应用二、自然地理1. 大气和气候- 大气层的结构与成分-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洋流的形成与影响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壳的结构与板块构造- 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植被的分布与生态系统- 土壤侵蚀与保护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与迁移- 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城市问题及其对策2. 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 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地理分布 -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与协调- 交通运输的地理意义3. 环境与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环境问题的地理分析- 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与GIS-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知识- 空间数据分析与地图制作2. 地理信息的应用- 灾害监测与评估- 城市规划与管理- 环境监测与保护五、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实验与实地考察- 地理实验的设计原则- 实地考察的方法与技巧- 数据收集与分析2. 地理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地理知识的跨学科拓展-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需要进行格式设置,例如设置合适的字体和字号、调整段落间距、添加目录和页码等,以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高一地理必修二会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会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会考知识点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通过学习地理可以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以及地理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等内容。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地理必修二是重要的一门课程,下面将介绍高一地理必修二会考的知识点,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部分:自然环境与地理1. 地球的形状与尺寸地球是一个略带扁球形的椭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地球产生了昼夜变化,公转使地球产生了季节变化。

3. 地球的大气圈和气候地球的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大气圈外层。

气候是长期的天气状况,受到纬度、海洋、气候制约等因素影响。

4. 水资源与水循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在地球上以水循环的形式存在。

水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过程。

5. 地球的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貌运动,其中构造运动包括地震和火山活动,地貌运动包括风化、侵蚀和沉积等。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和人口资源1. 人口与聚居人口是指某个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数量,聚居是人口在地理范围内的分布方式,包括点状、线状和面状聚居。

2. 人口迁移与人口密度人口迁移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3.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

4. 经济地理与产业分布经济地理研究地球上各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分布是指产业在地理范围内的空间分布情况,可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5. 资源与环境保护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三部分:宜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了影响,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等,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

地理高一会考知识点必修二

地理高一会考知识点必修二

地理高一会考知识点必修二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在高中阶段,地理作为一门必修科目,对我们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在高一地理课程中,必修二是我们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下面将对地理高一会考知识点必修二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地球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的,这些物质在地球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了解物质的组成和变化是地理学习的基础。

1. 地壳地壳是地球上最外面的一层,由岩石和土壤构成。

地壳的组成对地球的地貌、地震、火山等现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岩石和矿产资源岩石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地球表面的固体材料。

不同类型的岩石对于地壳的构成和地质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不同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对于地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3. 水的循环水是地球上重要的物质之一,水的循环影响着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和水资源的分布对于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变化地理学旨在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包括陆地、海洋、气候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1. 陆地陆地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陆地的分布特点、类型分类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对于地理学习至关重要。

2. 海洋海洋是地球表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海洋的形成、分布、特点和利用对于地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的温度、盐度等因素影响着气候的形成和气候变化。

3. 气候气候是地球不同地区在较长时间尺度上的平均天气状况。

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分类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于地理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是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人类的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 农业农业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了解农业的特点、类型、发展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于地理学习至关重要。

2. 工业与城市工业和城市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了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分布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于地理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地理会考知识点高一必修二

地理会考知识点高一必修二

地理会考知识点高一必修二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它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认识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必修二是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关键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高一必修二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自然环境的特征和作用高一必修二的地理课程中,首先介绍了自然环境的特征和作用。

自然环境由自然要素、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问题组成。

自然要素包括地球、大气、水和生物,它们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

自然地理条件则指的是气候、土壤、植被和地貌等因素,它们对环境和生产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地球上的自然灾害是无法避免的,而减少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则是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

高一必修二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以及应对和防范自然灾害的方法。

例如,我们要了解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学习建筑抗震知识,以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性;我们还要了解洪水的成因和预防措施,以减少洪灾的损失。

3. 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在高一必修二的地理课程中,我们了解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

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我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我们需要了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平衡利益,并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划。

4.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系统。

高一必修二的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了解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

例如,我们要了解森林、草原以及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保护方法,以及它们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5. 人口与城市化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和挑战。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1.地球与环境-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是一个有限的生态系统,由大气圈、水圈、陆地和生物圈组成。

-大气圈是地球上大气体的包围层,包括对流圈、平流圈和臭氧层等。

-水圈是地球上的水的总量,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和地下水等。

-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由地壳和地壳下部分组成。

地壳由岩石构成,包括地表的岩石和地下岩石。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2.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地势,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气候是地球其中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降水和风向等。

-植被是地球表面生长的植物总和。

-水文是研究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科学,包括湖泊、河流、地下水和水库等。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岩石颗粒和有机物质的混合物,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动物是地球上具有生命的多细胞有机体。

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城市是指人口较多、发展较为集中、生产和生活功能相对分工较为明确的区域;乡村是指比较集中和发展相对较低的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与发展不平衡: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发达国家人口少。

主要原因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精细化农业与经济地域的关系:精细化农业是指以地域为基础,通过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效益的现代农业。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水资源总量有限,其中大部分是咸水,只有2.5%是淡水,而能够为人类直接利用的只有0.3%。

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水资源丰富,有些地区水资源匮乏。

-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飓风和干旱等。

这些自然灾害不仅数量多发频繁,而且影响范围广泛,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地震和火山喷发多发于板块交界带,洪水、飓风和干旱主要与气候条件有关。

4.国际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國際合作與地理環境保護:國際間通過制定國際環境保護法律、建立國際環境組織推動環境保護工作,在應對氣候變化、砂漠化、污染等方面進行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构成的。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特征(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转变: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①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步入现代型。

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低而出生率高,目前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绝大部分处于传统型。

③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1)19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主要从欧洲迁移到美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

(2)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人口大量流向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地区。

3.国内人口迁移(1)我国古代:受农业经济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a.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流向:由东部向西部、东北地区。

b.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流量大增;流向:发生明显变化,由中、西部向东部。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备注:要你分析人口转移的原因时,就通过两个方面:迁入地、迁出地,并结合以下三个因素去分析)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②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占主导③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与宗教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要作用,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3、人口迁移的影响:①人口移动会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对迁入地而言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但也能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增大人口压力。

对迁出地而言加强对外联系,缓解人口压力,增加收入,但也造成人才流失。

②人口移动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人口移动,大大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

其中资源是主要因素。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的定义: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即最适应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人口问题: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类型:a.住宅区:特点: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比重)。

分化: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

b.商业区: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形状:点状、条状;中心商务区(CBD):商业活动中心与服务中心。

c.工业区:工业活动的特点:专业化程度高、协作性强;位置:靠近河流、铁路、公路。

高级与低级住宅分化;高级与低高级住宅区城缘与高坡、文系低内城、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型模式。

(书本22页)2.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影响因素)a.表现: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里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决定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b.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c.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2)收入不同: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3)知名度高低。

(4)种族或宗教团体(西方城市)。

(5)历史原因。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2. 城市等级体系的分布(1)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同一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互无关系。

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标志(判断城市化水平的高低)(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城市数量的增多(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动力(1)推力因素: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②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③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拉力因素:①城市就业机会多;②城市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高;③文化设施齐全;④城市交通便捷。

1.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1)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进入后期成熟阶段。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1)生物多样性减少(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影响。

(4)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

第二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农业生产所选择的地理位置2、农业主要的区位因素:光热水土地,政交市劳技(备注:要求分析一个地方农业区位选择的好坏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区位因素进行分析。

务必把上述的知识点记住)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1)分布地区:东南部和西南部。

(2)区位因素: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条件较好、气候温暖、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

(3)生产模式:“土—草—畜—市场”。

(4)措施:天然草场改良为半人工草场;播种优质豆科牧草并施肥。

(备注:分析农业区位特点方法:通过机械化水平高(低),商品率大(小),生产规模大(小)分析农业区位的条件:光热水土地,政交市劳技)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要求:务必把各种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布区,区位条件,区位特点掌握)一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亚洲季风区主要作物:水稻主要特点: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4、水利工程量大区位条件:1、高温多雨气候;2、地势低平;3、人口稠密;4、人多地少,粮食需求大二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主要作物:小麦、玉米等主要特点:1、生产规模大;2、商品率高;2、机械化水平高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2、市场广阔;3、地广人稀;4、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乳蓄业)一大牧场放牧业(面向市场)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农产品:牛(美国与阿根廷)、羊(澳大利亚)主要特点:1、生产规模大;2、商品率高;3、专业化程度高区位条件: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2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3、距离海港近二乳蓄业分布地区: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其制品区位特点:1、商品率高;2、机械化水平低;3、集约化程度高;4、多分布在大城市周边区位条件:气候温和,潮湿,拥有适宜的多字牧草生长第三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备注:分析工业选择是否合适的时候:可以通过以下的工业区位因素进行分析)一工业区位因素1.主要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能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国内、国外)、政策、运输、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等。

的构成也就不一样。

因此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

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长甜菜制糖厂、甘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二、工业区位的选择1.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1)交通和科技的进步降低了对原料、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3)政策因素(4)决策者行为三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1)污染重的工业污染空气——工厂布局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郊外。

污染水源——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2)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业建成后,与之有建设,与它配套,2.工业地域: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为工业地域。

3、工业联系: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空间利用上的联系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的概念:工业分散是指具有联系的工厂在地理位置上趋远的现象。

2.工业分散的成因:在各地寻找最优区位。

3.工业分散的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1、分布区:英国的中部、德国的鲁尔区、我国辽中南、美国东北部2、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区(如果叫你分析其他老工区的情况可以借鉴以下给出的信息材料)(1)发展的背景:丰富的煤炭资源;便捷的水陆交通运输;离铁矿较近;充沛的水源;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长期局限于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污染带来的问题。

(3)整治措施: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二、新工业区1、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为例——特点总结:小轻同专分①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雇员一般在250人以下。

②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艺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轻工业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