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演示教学

合集下载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1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情感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入手,分析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诗歌意象的分析,作者情感的把握。

难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诗歌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交流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4.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讲解诗歌背景。

5. 应用拓展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美好事物的追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学价值。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写一篇关于《春夜洛城闻笛》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夜洛城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夜晚。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问题,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探究。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新课标语文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品味古诗的思乡怀亲的主旨。

2、掌握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表现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古典诗歌小学背过不少吧?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2、学生背诵以上古诗。

3、背完后老师提示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表达思乡怀亲的感情,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中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初读一遍感知表现主旨的诗句。

4、学生读完后询问这两首诗表现主旨的诗句,教师总结:这两首诗都有“故园”,点出这两首诗的思乡怀亲主题。

二、学习理解:《春夜洛城闻笛》1、教师范读《春夜洛城闻笛》2、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3、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来理解“暗”?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3)谁来解释一下“折柳”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李白在夜晚听到幽幽的笛声,而且正好吹的是《折杨柳》这首歌,唐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由送别的伤感马上想到家乡和亲人。

因此,本诗根据“折柳”的意象来表达“故园情”的。

(4)启发提问:《春夜洛城闻笛》中用了那些词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呢?学生大概会找到“玉笛”、“折柳”,教师板书。

(5)提问,激发创造力:为什么唐人折柳代表送别呢?同学们猜一猜。

这里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地说,教师最后总结两点:(1)、“留”与“柳”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

(2)、柔顺袅娜、随风摆动的柳枝,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分别时恋恋不舍的心。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 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 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4. 能够朗读诗歌,并通过声音表达出诗意;5.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对古文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2. 诗歌内容解读和情感表达3.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分析4. 朗读诗歌三、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描绘春夜美景的音乐或展示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春夜和盛世洛阳的联想和感受。

1. 诗歌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背景,告诉学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描写春夜美景的诗歌。

并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引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

2. 诗歌内容解读和情感表达教师分段解读诗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想象,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等。

通过分析这些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提高鉴赏能力。

4. 朗读诗歌教师可以先示范朗读诗歌,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

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培养他们通过声音表达出诗意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回顾让学生体验到的情感和想象。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文诗,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文诗或现代诗,朗读并写下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还能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通过朗读诗歌,学生能够通过声音表达出诗意。

这样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古文诗的鉴赏能力和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但同时需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适时进行引导和激励。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感受诗歌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难点赏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和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学生:听到这样的笛声,你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诗歌解读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

引导学生理解“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暗”和“满”字的妙处。

让学生思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折柳”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是如何通过这两句表达思乡之情的。

5、诗歌赏析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散入春风满洛城”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笛声的悠扬和感染力。

探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以声衬静,通过笛声的传来衬托出春夜洛城的宁静。

6、情感体会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思乡之情的理解和感受。

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7、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比较李白的其他思乡诗,如《静夜思》,分析它们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与诗歌意境相符的画或者写一篇读后感。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

2. 解析《春夜洛城闻笛》的题目和背景。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李白,让学生对李白有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题目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通过解析诗歌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内容:1. 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春风”、“洛城”、“闻笛”等。

2. 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第三章:诗歌鉴赏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 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如用词、句式等。

2. 让学生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以诗歌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

2. 分享并评价彼此的创作成果。

教学活动:1. 让学生以《春夜洛城闻笛》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

2. 组织学生分享并评价彼此的创作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教学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推荐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

教学活动: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巩固所学知识。

2.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第六章:诗歌背景与文化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历史背景和唐代诗歌文化。

教学内容:1. 介绍唐朝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2. 分析《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文化元素。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

2024年《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

2024年《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

2024年《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背景分析、意象解读和情感体会。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古诗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生平诗中意象的解读和情感体会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难点学生对古诗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和体会古诗鉴赏的实践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出话题:通过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提问激趣:询问学生是否听过笛声,是否有过夜晚听笛的经历,感受如何。

2. 自主预习发放预习材料,要求学生提前了解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学生自主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初步感知诗的情感和意境。

3. 小组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诗中的意象、情感表达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分享交流: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4. 教师讲解示范背景介绍:详细讲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意象解读: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春夜”、“洛城”、“笛声”等,揭示诗的情感内涵。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练习与巩固朗读练习:要求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意象创作:鼓励学生运用诗中的意象进行创作,如写一篇短文或绘制一幅画作。

情感表达: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听笛声的经历和感受,与诗中情感进行对比。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利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环境。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现场完成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听到笛声时的感受和联想。

对学生的短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予改进建议。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深入的背景分析、意象解读和情感体会,并撰写一篇鉴赏报告。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以声传情的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让学生静下心来,感受笛声的美妙。

提问学生:听到这样的笛声,你们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诗意结合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重点讲解“折柳”这一意象的含义,以及它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5、体会情感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进行分析,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思乡之情的理解。

6、赏析手法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笛声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即“以声传情”的表现手法。

举例说明这种手法在其他诗歌中的运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7、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关于思乡的诗歌,进行交流分享。

布置作业,让学生模仿《春夜洛城闻笛》,写一首表达自己某种情感的小诗。

8、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春夜洛城的景象和氛围。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表达手法。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深沉的思乡之情。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然后询问学生听到笛声的感受。

(2)引出课题《春夜洛城闻笛》,介绍诗人李白。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如“谁家玉笛暗飞声”中“暗”字的含义,“散入春风满洛城”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等。

(3)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诗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玉笛”“春风”“洛城”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

(2)探讨诗歌的表达技巧,如以声衬静、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以及它们的表达效果。

(3)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思考诗人是如何在诗歌中表达这种情感的。

5、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听到某种声音而引发思乡之情的经历,分享交流。

(2)展示其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让学生比较它们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6、课堂总结(1)总结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朗读练习: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朗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情感表达。
2.写作练习:根据诗句中的描写手法,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如“夏夜星空”,让学生运用所学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3.课堂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总结归纳
(三)教学设想
1.导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课堂讲解:运用多媒体展示洛城的图片,让学生对洛城有一定的认识。然后逐句讲解诗句,解析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朗读与感悟: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朗读、齐读、小组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分享感悟。
2.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诗句的韵律美,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展示洛城的图片,播放悠扬的笛声,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诗中的意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内涵。
4.描写手法讲解:分析诗句中的描写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对古诗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但在理解古诗深层含义、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事物充满兴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春夜洛城闻笛》这首古诗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抄写诗句:请学生将《春夜洛城闻笛》的诗句抄写三遍,要求书写规范、工整,加强对生字词的记忆。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3.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1. 诗文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生字词的准确运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和创作,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b. 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文朗读:a. 学生自读诗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b.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强调生字词的准确发音。

3. 诗文解析: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境。

b. 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 生字词学习:a.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b. 学生跟读,并进行实际运用。

5.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三、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季节。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以及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对《春夜洛城闻笛》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情况。

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创作。

六、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诗人、夜莺、月光、洛城),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诗文中的场景。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名称:春夜洛城闻笛(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春夜洛城闻笛)计划讲课时间:一课时学情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部编本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后的课外古诗词,该部分所选的四首诗是四位诗歌大家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作为教材第三单元后的课外古诗词内容,一般要求学生学会结合旁注和诗歌解析的助读系统,达到熟读成诵,并且能够默写。

但是,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的三大核心之一,研读课外古诗词能够帮助学生拓展古典诗词的赏读范围,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古诗词无论是在语言形式上还是内容表达上,都与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去甚远,理解较为困难,因此,诗歌学习要在了解诗人及其所处创作环境的基础上,疏通字意,理解诗意,体悟诗情,感悟人生。

《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学生能通过理解诗歌内容快速感知诗歌的主题,但是诗人是如何传递这份浓浓乡愁,让这份愁情传诵千古的艺术特色,则是本首诗歌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工具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唐代是诗歌的时代,也是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李白和杜甫诗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座丰碑。

学生对李白很熟悉,但大多数仅仅局限于“诗仙”的美誉,传诵千古的《静夜思》认知,对于李白的人生遭际和各阶段的诗歌创作内容之间的关系并不了解。

同时,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

但是《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歌,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量,理解诗意并不难,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

鉴于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对诗歌情感的领悟能力,尽可能化大为小,化难为易,意图通过知、读、译、赏的相互串联让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资源李白醉了作者:水风编辑合成枫林霜叶朗诵:枫林霜叶-教育-高清完整正版视频在线观看-优酷.mp4.mp4《李白醉了》是一段视听材料,通过搜索引擎,在优酷视频中下载的资源,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李白的诗意又醉意的一生。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一、导入新课师:大诗人李白二十多岁时就离开四川老家在外游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个春夜,不知何人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

伤感惜别的g折杨柳》曲调,勾起r李白无尽的乡思"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感受一卜诗中的浓浓乡思。

(板书文趣)【设计意图】以抒情的话语钊设诗中画面,引领学生走人诗的意境,为学生感受、理解诗意做好饱垫。

二、朗读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

(1)师配笛子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课件出示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椰,何人/不起/故园情。

(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情感、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生。

(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学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设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案中飒出的呢?它随着春风飒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能不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呢?【设计意图】通过反5.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情味。

同时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为石而深入理解油中的必乡之情⅛U甫垫。

三、品读揣摩诗歌情志1.读出意境画而。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日课件出示(1)怎样理解诗数的题目“春夜洛城闻笛”?(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赛风满洛城”中的“暗”“满”二字应如何理解?(生齐读后,小姐交流、讨论问题.师指导明响〉演设(1)诗人因闻笛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焦出李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铸声落之,已是深夜,诗人难以成寐,忽而传来几搂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了诗人的笠旅忧怀。

(2)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如吹笛者为何人,用此“暗”字,十分恰当。

铸声暗起,似乎专门飞来触动轻旅者的禹愁别绪。

2023年最新-《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精选5篇)

2023年最新-《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精选5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精选5篇)《春夜洛城闻笛》赏析篇一《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接下来一起来赏析这首《春夜洛城闻笛》吧!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
c.你认为诗中的哪种修辞手法最为巧妙?为什么?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描绘,用文字描绘一幅春夜洛城的画面,注意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作品,教师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写作。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手法及情感表达。
b.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
c.这首诗给你带来了哪些启发?
4.拓展研究:请学生分组选择一个诗人,了解其生平、创作背景及代表作品,制作一份PPT,下节课向同学们分享。
要求:PPT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注意把握诗人的创作特点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
5.课后反思: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总结在学习《春夜洛城闻笛》一课中的收获与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6.拓展延伸,提高素养:课后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及其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教学策略:
a.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创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特点,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
2.掌握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修辞手法等,并能运用到实际阅读和写作中。
3.深入挖掘诗中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伊始,通过播放与《春夜洛城闻笛》意境相符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春夜洛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语文《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人教版语文《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教案设计:《春夜洛城闻笛》课程目标:1.知识与理解:o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全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o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其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o了解李白的生平、创作背景及诗歌风格。

2.技能培养:o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会从意象、情感、语言等方面分析诗歌。

o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诗歌的描绘想象诗中的画面和情感。

o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清晰、流畅地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流露出的诗人情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

o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o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文本介绍:《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诗人在春夜洛城听到笛声后,勾起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教师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营造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然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在音乐的陪伴下,你们通常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看看诗人在笛声的陪伴下,想到了什么。

”二、初步阅读与感知(约10分钟)•自主阅读:学生朗读《春夜洛城闻笛》全诗,要求注意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等,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些意象和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描述。

三、深入分析与理解(约30分钟)•重点字词与句式分析: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暗飞声”、“散入”、“满洛城”等,提问:“这些字词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它们如何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字词对表现诗歌主题和情感的重要性。

o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诗歌中的其他重点字词和句式,并尝试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掌握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a.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b. 简介诗人李白及其作品《春夜洛城闻笛》。

2. 自主学习(15分钟)a. 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大意。

b.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背景和文化内涵。

3. 诗文解析(2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b. 学生讨论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享学习心得。

4. 朗读和背诵(10分钟)a.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b. 学生自主练习背诵,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b.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三、课后作业设计1. 抄写《春夜洛城闻笛》,并对其进行翻译。

2. 选择一首李白的诗进行鉴赏,分析其艺术特色。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乡愁”的短文。

四、教学评价设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总结学习收获,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学反思设计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六、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诗人情感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春天的夜晚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洛阳夜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洛阳的美丽风光。

提问:你们听说过洛阳吗?谁知道洛阳有什么特色?2. 诗歌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背诵诗歌,教师进行检查。

3. 诗歌解析(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小组合作探讨,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谈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春夜洛城闻笛》,通过朗读、背诵、解析诗歌,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希望大家能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提供其他描写洛阳或春夜的诗歌,如《洛阳城东西》、《春夜喜雨》等,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异同。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优秀教学案例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联?
2. “谁家玉笛暗飞声”这句话中的“玉笛”和“暗飞声”分别象征了什么?
3.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的?
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诗的格律特点,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将诗中的意境转化为具体的画面,提高表达能力。
4.学会运用现代汉语对古诗进行准确、生动的翻译,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组织小组讨论、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朗诵、表演、绘画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对《春夜洛城闻笛》进行翻译,要求用现代汉语表达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2.拓展作业:鼓励学生搜集其他关于思乡的古典诗词,比较其与《春夜洛城闻笛》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创作作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以《春夜洛城闻笛》为灵感,创作一首关于思乡的现代诗或一幅画作,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春夜洛城闻笛》文章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文章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文章教案春夜洛城闻笛文章教案【学科】: 语文【年级】: 初中【课时】: 1-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

3. 通过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复印《春夜洛城闻笛》的诗句,准备黑板和彩笔。

2. 学生准备:课本及笔。

【教学过程】:一、引入:1. 教师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2. 教师用情绪饱满的语调朗读《春夜洛城闻笛》。

二、讲授:1. 教师简要介绍杜牧的生平和他在唐朝的地位。

2. 教师解释《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教师呈现诗句,让学生阅读并体味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思考自己在春夜中会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如何表达。

三、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段诗句,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写成一段描写春夜的文字。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讨论。

【教学辅助】:1. 录音机或音乐播放器。

2. 复印《春夜洛城闻笛》的诗句。

3. 黑板和彩笔。

【板书设计】:《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的作品整理。

2. 阅读其他古代诗歌,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写作练习,学生也得到了一定的写作训练,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文题解说】这是一首李白思乡的诗。

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 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韵, 令人回味无穷。

春夜洛城闻笛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 称为东都。

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 万家灯火渐渐熄灭, 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

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 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

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 陷入了沉思。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 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 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 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 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本课为 1 课时。

1. 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 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 抒发感情的写法。

3. 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 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4. 背诵诗歌。

1.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体会古诗的意境。

2. 运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自主学习。

1.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2.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 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2. 背诵全诗。

【难点】1. 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 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 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感悟想象指导写作小结方法导入一: 歌曲型[ 设计意图] 通过流行歌词《李白》, 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认识, 同时产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课题,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创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

”那么李白都创作了哪些高端的诗歌呢?我们来欣赏一首(出示课题、作者)。

导入二: 激情型[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揭题激趣。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 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 在李白的其他诗中, 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板书文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 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 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 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 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终身不得志。

李白诗以抒情为主, 诗之风格豪放、洒脱、大气, 清新俊逸, 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他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诗人, 他的大量诗篇, 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 一部分诗抒发其内心的幽怨之气。

有《李太白集》。

2.关于背景: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 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二、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 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 并较熟练地朗读全文, 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 学生自读古诗两遍, 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 抽查学生朗读,相机正音:散(s m)折(zh 8师: 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 当然读好古诗, 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讲究节奏、停顿, 如同唱歌一般。

3. 老师示范读(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地敲打节拍), 学生模仿练读。

4. 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

师: 读古诗除了注意节奏, 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读音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

要理解诗人表达出的情感, 就得学会抓重点词。

如: “暗”要读得低沉、缓慢; “满” ,要读得饱满、延长音; “故园情” ,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

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好吗?5. 师范读, 生练读。

6. 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 我们反复读了几遍诗,你感受到了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 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三、再读古诗, 感悟想象[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 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1. 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学生先自读一、二句, 然后老师播放笛曲《望乡》, 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师: 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生: 思念家乡, 想念亲人。

师: 那你听后心中有什么感受呢?生: 有点想念在远方的爷爷奶奶。

师: 这笛声勾起了许多同学对亲人的思念。

同样,这悠扬的笛声如果在洛阳城响起, 会不会也勾起许多人对亲人的思念呢?生: 当然会。

师: 为什么会?生: 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 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

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师: 不错, 想得合情合理。

“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生: 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 ,所以说“暗”。

师: 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 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 渐渐飘散在洛阳城。

请同学们自悟、自读一、二句。

师: 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的?四人一小组交流并汇报。

生: 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 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

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许, 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

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

生: 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 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 流向远方。

师: 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

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学写作的重点。

师: 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

想象一下这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这笛声又引起了哪些人的感想?生: 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 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

师: 好个通达人情的小精灵呀! 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师出示句子, 生想象补充。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 ”生: 撒向旅店, 旅客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师: 旅店的旁边有什么?生: 茶楼, 撒向茶楼, 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生: 有店铺、人家。

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 人家的旁边呢?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 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

船客来到船头, 仰望着天边的明月。

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师: 是啊, 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

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2. 学习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一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 了解大意。

师: 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

《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1) 理解“折柳”。

生看书中注释。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 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师补充。

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古代离别的时候, 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 “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

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

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 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 其音哀怨幽咽。

(2) 师播放笛曲《折杨柳》, 生闭目欣赏体会。

师: 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话。

例句: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 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 要逮捕那阵浪。

(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浪)蝉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

( 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涛、骇浪)生1: 笛声好像少女低声的哭泣。

生2: 笛声就像家乡的云雾将我缭绕, 仿佛我已梦回故乡。

生3: 笛声是深秋的风, 掀起思乡的波澜, 让人心颤。

师: 在这宁静的春夜,李白独自客居洛阳城, 原来他听到的笛声中有这叙述离愁别苦的《折杨柳》呀! 他的心中会怎样呢?生: 会思念故乡、亲人。

师: 这种情就叫什么情?生: 故园情。

师引读:何人不起--生接读: 故园情。

师:除了诗人李白,还有谁的心中会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师: 总之, 是远离故乡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因为思乡, 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 ;因为思乡,范仲淹“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因为思乡, 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结合自身的感受想一想, 写一写。

生1:这首曲子触动了他孤独伤感的情绪, 使他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

生2:他呆呆地望着窗外。

向西望, 那是他家乡的方向。

他似乎看到一个柔弱的身影在古井边一俯一仰。

那是他母亲在汲水!生3:他不禁流下眼泪, 泪水模糊了他眼前的景象。

生4:他来到窗前, 仰望星空, 深情地吟诵“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他的思绪渐远, 耳边响起的已不是笛子的声音, 而是远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嘘寒问暖, 一句句唠叨饱含了多少深情啊!生5:“唉……” , 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一阵春风吹来, 他收回思绪, 伏案坐下, 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