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
八年级上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设计)
示范区二中仵强
教学目标
●设计理念
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体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实际出发,补充适当材料,降低教学内容难度,让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让学生在思维水平能接受所学习历史概念,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言,大胆想象,锻炼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向西方学习进行近代化探索的总结篇,中国人民从洋务运动陆续开始从物质、制度、思想文化层面向西方学习,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探索先后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思,为什么有了先进的装备还会惨败,为什么先进的政治制度在中国迟迟建立不起来,于是他们对西方学习进行近代化探索的侧重点调整到了思想文化领域,于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新青年》的创办。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前期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新世纪的曙光。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后期内容和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抽象思维能力依然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方法不断的启发、点拨、纠正。
●教法与学法
1.联系讲解法。这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高阶段。因此,必须联系前三节课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讲述法。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此法。
3.举例分析法。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必须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4.整合教材。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5.切入评价法。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和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但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出任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那么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中国在民主与专制的抉择中将走向何方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这节课的新课内容?[讲授新课][板书]第9课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的创办
首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思考一下,袁世凯上台以后为实现其专制独裁甚至复辟帝制,从事了哪些活动?
[教师总结]: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大搞祭孔、祭天活动;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教师引导]那么袁世凯的行为人民愿意看到吗?请结合辛亥革命的意义谈一谈你的看法?
[教师引导]不愿意,因为辛亥革命使民主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此时向往的是民主,也渴望得到民主。这样在新旧思潮激烈冲突的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面对袁世凯的复古逆流采取了直接的行动来追求自己的民主。在追求民主的先进知识分子中。陈独秀是杰出的一位,那么请大家结合教材概述一下,陈独秀是如何追求民主的。
[学生回答]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教师引导]《青年杂志》从第二卷改名《新青年》,《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那么陈独秀为什么要把这本杂志命名为《新青年》呢?这是因为他把拯救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具有新思想的年轻人身上,那陈独秀会用什么武器来培养和启迪具有新思想的年轻人呢?我们先来看一段
体就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这样陈独秀第一次在中华大地上挥舞起了民主与科学这两面旗帜,同时挥动这两面旗帜的还有胡适、鲁迅、李大钊;
[教师过渡]我们再来看一个新文化运动期间发生的一个故事。
[教师引导]针对故事中的悲剧,新文化的倡导者们又提出了什么主张?
[教师总结]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具体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道德指的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新思想道德;旧道德指的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新文化运
动的倡导者们大力提倡新道德,猛烈抨击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这里解释一下,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三纲充满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上面材料故事的悲剧也就是“夫为妻纲”的带来的,所以三纲应予以批判;而五常“仁、义、礼、智、信”,也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们想一想,客观的说,五常是不是应该区别对待呢?
[教师过渡]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又提出了文学革命,即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改革文学内容。首举文学革命大旗的是胡适先生,1917年他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教师引导]大家已经接触文言文了,那位同学能谈谈自己学习文言文的感受?
[教师引导]难懂,大家认同吗?我再补充一点,还很难背吧。一般文言文结尾都会留下四个字给你们…..背诵全文。大家可能觉得文言文学习很辛苦,那我可要告诉你们,其实你们已经很幸运了。1922年以前的所有教材都是文言文;勾三、股四、玄五。同学们这是什么定理。
[教师总结]很好,大家看到了吧,数学都是文言文啊。那么胡适先生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你们支持还是不支持呢?
[教师过渡]可使用文言文是传统知识分子文化的象征啊!胡适先生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让很多人不能接受,甚至是一些青年学生。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的还有鲁迅,他为我们留下了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教师过渡]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让中国人民看到了
二、新世纪的曙光也使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发展,请大家阅读教材,找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
[教师总结]李大钊热情地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欢呼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为了扩大宣传,他还办了《每周评论》这份报刊,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从此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作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教师引导]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呢?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历史意义。
[教师总结]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