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的几点不同_张国
季风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题目分值得分何谓季风?试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与特点(8分)何谓季风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
季风是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对流现象。
亚洲地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其季风特征主要表现为存在两支主要的季风环流,即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和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并且它们的转换具有暴发性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实短。
一般来说,11月至翌年3月为冬季风时期,6~9月为夏季风时期,4~5月和10月为夏、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
但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有所不同,因而季风的划分也不完全一致。
季风是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变化显著的风系,和风带一样同属行星尺度的环流系统,它的形成是由冬夏季海洋和陆地温度差异所致。
季风在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在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
季风活动范围很广,它影响着地球上1/4的面积和1/2人口的生活。
西太平洋、南亚、东亚、非洲和澳大利亚北部,都是季风活动明显的地区,尤以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最为显著。
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也有小范围季风区,而欧洲和北美洲则没有明显的季风区,只出现一些季风的趋势和季风现象。
冬季,大陆气温比邻近的海洋气温低,大陆上出现冷高压,海洋上出现相应的低压,气流大范围从大陆吹向海洋,形成冬季季风。
冬季季风在北半球盛行北风或东北风,尤其是亚洲东部沿岸,北向季风从中纬度一直延伸到赤道地区,这种季风起源于西伯利亚冷高压,它在向南爆发的过程中,其东亚及南亚产生很强的北风和东北风。
非洲和孟加拉湾地区也有明显的东北风吹到近赤道地区。
东太平洋和南美洲虽有冬季风出现,但不如亚洲地区显著。
夏季,海洋温度相对较低,大陆温度较高,海洋出现高压或原高压加强,大陆出现热低压;这时北半球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尤以印度洋和南亚地区最显著。
西南季风大部分源自南印度洋,在非洲东海岸跨过赤道到达南亚和东亚地区,甚至到达我国华中地区和日本;另一部分东南风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以南或东南风的形式影响我国东部沿海。
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的比较
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的比较
南亚季风,东亚季风,东南亚季风是亚洲季风的子系统,它们的来源,季风成员及其影响地区是不同的:
(1)成员比较;南亚季风源于南半球的马斯克林高压,在东非沿岸越赤道后形成索马里急流,以西南季风形式影响印度,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地区,对印度季风槽的形成和季风降水有很大影响。
东亚季风也有自己的成员:东亚季风起源于澳大利亚高压,在105?-125?E附近越过赤道以后,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区也成为西南急流,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形成热带辐合带,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气流向北又变成西南气流,与北方冷空气活动配合,在长江流域形成梅雨锋。
为区别不同季风气流的来源,将与越赤道气流有关的季风气流称为热带季风,而与副热带高压有关的季风气流称为副热带季风。
在高空,这两支季风环流都伴有较强的偏东气流。
(2)热源比较:从大气热源的分布来看,两个系统各有一个巨大的热源中心位于北半球,各有一个冷源中心位于南半球。
孟加拉湾热源和青藏高原热源与南半球的马斯克林冷源维持了印度季风槽的上升支和南半球的下沉支,组成了印度季风系统的季风经圈的环流;而南海与东亚大陆的热源与澳大利亚的冷源维持了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的上升支和澳大利亚的下沉支,从而组成东亚季风系统经圈环流。
(3)由上述可知: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是两支相互独立的亚洲季
风子系统,它们的分界线大约在100°E附近。
另一方面,这两支季风子系统共存于一个大的季风环流内,是相互作用的。
印度南部西南季风加强东伸,可以影响到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加强那里的西南气流;而南海热带低压或台风西移可以引起孟加拉湾低压的发展,最后影响印度季风。
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
二、气候类型的判断 1. 判断南北半球: 根据气温曲线的形状或最冷月出现的月份
2. 以“温”定“带”: 根据最冷月气温值
3. 以“水”定“型”:
根据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及年降水量
降水量增加和减少是逐步 降水量迅速增加
的 年降水量: 750~ 1000mm
1 500~2000mm北半球 独有
15
(℃)
(℃)
(mm)
27
1650
25
22
27
890
26
77
5.两地的纬度约在 A.15°S~20°S之间 C.25°S~30°S之间
B ) B.15°N~20°N之间 D.25°N~30°N之间
(安徽)甲、乙两地纬度相同,相距500千米。
两地气温、降水资料如下表所示。完成5~6题。
5月~10月
11月~次年4月
G 温带季风气候.
读下表,判断A、B两地气候类型
1月 4月 7月 10月 全年
气温℃
28 29 26 27 27
A
降水mm
5 107 136 101 982
气温℃
25 25.5 25.9 25.5 25.6
B
降水mm 314 268 156 197 2716
A为 热带草原气候 B为
热带雨林气候
图中北半球四地按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
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
亚热带季风气候1000 温带季风气候500-600
地中海气候 300-1000
少雨型
终年降水稀少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 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气候<250
P40
若下图中纬度数是北纬,则C、F、G点地区各 为什么气候?
浅谈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区分方法_怡改娟
浅谈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区分方法怡改娟(三原县西阳高级中学,陕西三原713807)摘 要:主要应从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特点、特征、风向及控制气团来区别东亚和南亚的季风。
关键词: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区分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04)S1—0133—01所谓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的方向变换的现象,它是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欧亚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其东部又面临着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明显,所以亚洲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区,但东亚和南亚的季风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现比较如下:(1)气候类型.东亚大部分处于北纬30~60度之间,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大部分处于0~30度之间,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2)形成的原因。
东亚季风只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而形成的。
由于亚欧大陆的东部的陆地与太平洋的比热不同(吸热放热能力不同)因此不同季节他们的气温不同,从而气压不同,进而形成了季风。
南亚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除此之外,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南亚季风的重要原因。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也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直射点北移,气压带和风带北移,直射点南移,气压带和风带也南移。
7月,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北移,此时,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达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了南亚、东南亚的西南季风。
(3)盛行风向与气团。
东亚,季受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盛行东南风;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盛行西北风。
南亚,夏季受赤道气团的影响,盛行西南风;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盛行东北风。
(4)气候特点。
东亚,夏季,温带的天气是温和多雨,亚热带的天气是高温多雨。
冬季,温带的天气是寒冷干燥,亚热带的天气是温和少雨。
季风环流形成的气候类型
季风环流形成的气候类型季风环流是指地球上特定地区在一年内由于气压和温度差异的变化而形成的周期性风向变化。
这种环流的形成主要受到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特征的影响。
在季风环流的作用下,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我们来看亚洲地区,这是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和明显的地区之一。
亚洲的季风气候主要分为东亚季风气候和南亚季风气候两种类型。
东亚季风气候主要影响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
夏季,亚洲大陆上升的热空气形成了低压带,而太平洋上形成了高压系统,形成了从海洋向内陆吹的东南季风。
这种季风带来了大量湿润的气流和降水,使得这些地区夏季湿热,冬季干燥。
冬季,气压分布反转,形成了从内陆向海洋吹的西北季风,带来了干燥和寒冷的天气。
南亚季风气候主要影响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地区。
夏季,印度洋上形成了低压系统,而亚洲大陆上形成了高压系统,形成了从海洋向内陆吹的东南季风。
这种季风带来了大量湿润的气流和降水,使得这些地区夏季炎热多雨。
冬季,气压分布反转,形成了从内陆向海洋吹的西北季风,带来了干燥和相对凉爽的天气。
除了亚洲,季风环流还影响了其他地区的气候类型。
例如,非洲地区的撒哈拉沙漠南缘地区就受到了季风的影响,形成了撒哈拉季风气候。
这种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相对凉爽,年降水量较少但分布不均匀。
南美洲的巴西地区也受到了季风的影响,形成了巴西季风气候。
巴西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相对凉爽干燥。
季风带来的大量降水是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总的来说,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气候。
这些气候类型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和研究季风环流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对于预测气候变化和制定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② 热带草原气候 ①热带雨林气候
北半球陆地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D C
BA
B C
B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B 赤道低气压
东北信风带
带与副极地
赤道低气压带
低气压带的
A 形成有何不
东南信风带
同?
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D 极地高气压带
B
极地高气压 带与副热带
高气压带有
C
极地东风带
何差异?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北半球规律: 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
就全球而言:大致是1月南移, 7月北移
小结
三圈环流
全年高温 分旱雨两季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
小结
北 半
1.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球
气压带风带
气 压
成因 的季节移动
中
海陆热力
心 2. 季风
性质差异
环流
分布及特点
三、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 作用:
①调整了全球水热分布
②是形成天气和气候的 重要因素
通过学习,思考三种气候的分布规律、 气候特点、形成原因、分别是什么?
亚 热
北纬 候 30°
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 暖少雨 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冬季。
[答案] C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3.该月份甲地盛行(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10°S左右,该地区被东南信 风控制,所以该月份盛行东南风。
[答案] A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4.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
[解析] 由图可知,①和③均为低纬信风带。二者之间为 赤道低气压带,其控制下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②风带 为南半球西风带,在其吹拂下形成自西向东流动的西风漂流, 为寒流。
[答案] (1)B (2)D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2010年广州二测)读下图,影响多年0℃等温线分 布东西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答案] C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2009年江门调研)读图,回答8~10题。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8.有关a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特有
B.雨热同期
C.盛夏伏旱
D.冬雨夏干
[解析] 图中a地气候7月气温高,且此时降水量大,因此 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
[答案] B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在②风带吹拂下形成的洋流,其类型、性质和方向可能 是( ) A.风海流 暖流 自西北向东南 B.补偿流 寒流 自西南向东北 C.补偿流 寒流 自西向东 D.风海流 寒流 自西向东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2022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复习指导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四节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素养目标】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季节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的地理现象,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大气环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并能运用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分析大气环流对当地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考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移动1.认识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3)成因: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1)写出三圈环流的名称:①低纬环流圈; ②中纬环流圈; ③高纬环流圈。
(2)写出图中气压带、风带的名称。
A赤道低压带,B东北信风带,C副热带高压带,D中纬西风带,E副极地低压带,F极地东风带,G 极地高压带。
(3)观察并总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2021·浙江1月选考)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
完成(1)、(2)题。
(1)图中 ( )A.甲风带的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B.乙气流因受动力因素影响而上升C.丙风向形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D.丁风带为大陆西岸带来充足水汽(2)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A.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B.黄河中游含沙量明显增加C.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D.地中海沿岸地区温和多雨【思维路径】信息解读位置:非洲西部→气候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气流:垂直上升→赤道低气压带;水平气流→吹向赤道→东北信风带和东南信风带综合分析图中垂直上升气流位置位于赤道以北,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判断该季节为北半球的夏季(季节)【解析】(1)选C,(2)选B。
简述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不同之处(5分)
简述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不同之处(5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不同之处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是两种影响亚洲地区气候的重要季风系统。
《气象学与气候学》思考题部分答案 - 副本
华东师大《气象学与气候学》题库1、简述干洁空气的概念及其主要成分。
(答案)2、虚温含义,它可直接测量吗? (答案)3、从大气组成推导大气摩尔质量u=? (答案)4、体积相同、P和T相同的干湿空气重量是否一样? (答案)5、P=1010hPa,e=10hPa,t=27 ℃ ,求 Tv(虚温)。
(答案)6、当气温为25 ℃ ,气压为 1080hPa,相对湿度f=65%时,求e(水汽压)、E(饱和水汽压)、d(饱和差)、a(绝对湿度)、q(比湿)。
(答案)7、若相对湿度f,气压p不变,增温时,绝对湿度a和比湿q前后是否相同? (答案)8、对流层的特征如何,为什么? (答案)9、臭氧层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怎样? (答案)10、某地两时刻f,p相同,当T1>T2时,a,q是否相同? (答案)11、简述静力学方程成立的条件、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答案)12、什么是地面总辐射,与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相比有什么变化? (答案)13、分别涂为黑白色但性质相同的两个物体,在露天下其夜间与白天的表面温度是否相同? (答案)14、温度为20 ℃ 的气块在 r=-0.1 ℃ /100m 的大气中绝热上升或下沉 500m后的温度是多少? 这时气块周围的气层温度是多少,气层是否稳定? (答案)15、求地气系统的短波反射率为0.7时,地气系统的平均平衡温度 (设此系统对长波而言是黑体) 。
(答案)16、为什么云层存在会使白天气温降低,夜间气温升高? (答案)17、同为睛夜静风,清晨但较干燥地区夜间的降温幅度一般总比湿润地区大,这是为什么?(答案)18、假定地球的行星反射率=0.3,地球处于辐射平衡状态时的等效黑体温度应为多少?(答案)19、大气中除贴地层γ,γd外,很少出现γ<γd情况,为什么?(答案)20、大气的特殊量T、Td、(T-Td)各有什么含义?(答案)21、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效应是一回事吗?(答案)22、静力不稳定与潜在不稳定有什么不同。
南亚季风气候形成
南亚季风气候形成1、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是:1、东亚季风:亚洲与太平洋之间存在明显的海陆热力差异,冬季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冷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蒙古高压与太平洋低压、赤道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力,并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反气旋,其中的偏北风南下影响亚洲东部大面积地区,这就是东亚的冬季风。
夏季在印度一带形成热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带断裂、保留的海洋上,北太平洋上存在一个高压中心,北太平洋高压中偏南气流影响东亚地区,这就是东亚地区的夏季风。
2、南亚季风: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赤道低气压带移至南半球,亚洲大陆冷高压强大,风由蒙古西伯利亚吹向印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东北风,即亚洲南部的冬季风。
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至北半球,本来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至印度半岛,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西南风,即为南亚的夏季风。
且由于夏季西南风强于冬季东北风,故有西南季风之称。
冬干夏湿是南亚季风的主要气候特征。
□(1)南亚季风气候形成扩展资料:东亚季风异常对中国旱涝和冷害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1982年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组织了有关科学家成立中国季风研究协作组,在国家气象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
并与美国在中美政府间大气科学合作协定下进行东亚季风研究。
发现了亚洲季风中存在一个东亚冬夏季风环流系统,确定了该系统的各个成员,提出该系统和印度季风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
东亚旱涝和冷害主要受东亚季风系统变化的影响,这个观点纠正了过去认为中国季风单纯是印度季风向东延续的概念,为东亚季风的研究建立一个新的科学基础。
2、南亚季风气候大陆性强的原因冬季时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夏季北移.东亚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大陆的气温高于海洋,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冬季则是海洋气温3、东亚的季风气候形成原因是南亚季风形成原因是冬季时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夏季北移.东亚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大陆的气温高于海洋,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冬季则是海洋气温高于大陆,大陆形成高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南亚季风的成因之一也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但还有一点是:夏季的气压带和风带北移,东南信风带也北移,但越过赤道后的地转偏向力改为向右偏,变成了西南风,加强了南亚季风的势力.东亚季风的气候特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南亚季风区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将雨集中,分雨,旱2季.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夏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气温高,受低压控制;海洋气温低,受高压控制。
东亚季风气候和南亚季风气候的特点
东亚季风气候和南亚季风气候的特点1、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差异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主要包括它们的分布位置、成因、基本特征及对区域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等知识,是历年高考试卷常涉及的重要内容,借此考查考生分析、判断、归纳、推理、比较等方面的能力。
复习备考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分布位置:东亚季风主要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包括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南亚季风主要在我国西南地区和印度附近。
2.成因区别:东亚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南亚季风除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外,主要还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
3.风向及源地:东亚:冬季,偏北、西北风,亚欧大陆内部;夏季,偏南、东南风,太平洋。
南亚:冬季,东北风,亚欧大陆;夏季,西南风,印度洋。
4.联系北印度洋流向,以及季风气候区的人类生产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作物类型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冬夏季风向和特点?1、东亚季风冬季风盛行时,东亚地区的气候特征为低温、干燥、少雨;夏季风盛行时则为高温、湿润多雨。
2、南亚季风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至北半球,本来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至印度半岛,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西南风,即为南亚的夏季风。
且由于夏季西南风强于冬季东北风,故有西南季风之称。
冬干夏湿是南亚季风的主要气候特征。
(2)东亚季风气候和南亚季风气候的特点扩展资料:一、东亚季风的成因亚洲与太平洋之间存在明显的海陆热力差异,冬季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冷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蒙古高压与太平洋低压、赤道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力,并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反气旋,其中的偏北风南下影响亚洲东部大面积地区,这就是东亚的冬季风。
夏季在印度一带形成热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带断裂、保留的海洋上,北太平洋上存在一个高压中心,北太平洋高压中偏南气流影响东亚地区,这就是东亚地区的夏季风。
二、季风形成季风是大范围盛行的、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的风系。
随着风向的季节变化,天气和气候也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
01《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集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集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天气: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2、干洁大气: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3、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傍晚时分最明显。
4、位势高度:是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抬升到某一高度克服重力所作的功。
5、切变线:对流层中层风向风速不连续的区域,两侧温差较小。
6、白贝罗风压定律:自由大气中背风而立,右手高压,左手低压。
7、虚温:在同一压强下,干空气密度等于湿空气密度时,干空气应有的温度。
8、浅薄系统:在温压场对称的系统中,如冷高压和暖低压。
9、位温:把气块沿干绝热过程移到1000百帕时的温度。
10、白贝罗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自由大气中,背风而立,右手高压,左手低压。
11、梯度风:自由大气中,空气作曲线运动时,当气压梯度力、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达到平衡时的风。
1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13、大气环流:指水平尺度在数千公里以上,垂直范围达10km以上,时间尺度在2天以上的大规模空气平均运动。
14、急流:强而窄的气流带,其中心最大风速在对流层上部必须≥30m/s。
15、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16、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7、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增温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谷风。
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
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
2016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东亚和南亚季风气候
1、气压带、风带随 太阳直射点 季节移动而南北 移动 2、就北半球来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说, 。
3、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此时四川省正值冬季 B、此时四川全省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C、此时四川全省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 的最大值 D、此时四川省盛行东南季风
3. 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地球自转)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地球公转) 探究三: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有什么规律性?
夏带和风带
23°26´N
冬 23°26´S 季 南 移
66°34´S
0°
4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观察气 压带、风 带的季节 移动图, 回答下列 问题
东亚和南亚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对比:
东亚季风 风向 冬 季 性质 成因 风向 夏 季 性质 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南亚季风 东北季风 低温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北季风 寒冷干燥
东南季风 暖湿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西南季风 暖湿 气压带、风带位置 的季节移动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季风区的三种气候
季风区的三种气候1、我国有哪三种季风气候我国有三种季风气候,分别是:1. 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在华东沿海地区;2.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在东北三省、华北沿海地区;3.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在雷州半岛、云南南部、海南岛等地区。
我国三种季风气候带示意图:2、归纳中国三大季风气候区,分别包括哪些地形和省份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
位于欧亚大陆的温带东部,具体在华北地区、东北地区、日本本州东北地区、北海道岛、朝鲜半岛大部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冬季气温低于0度,夏季雨水最多。
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
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四季分明,冬夏季风方向变化显著。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
该气候区域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
这类气候以中国东南部最为典型。
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北纬10°至25°之间的大陆东岸。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零星分布于中国台湾南部、广东南部、广西南部、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
气候特点 1、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6℃以上冬半年。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候的对⽐难点11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候的对⽐季风⽓候是中学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以及与⼈类⽣产、⽣活的联系等知识点的考查来考查考⽣对⽓候知识的理解及运⽤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能够很好地体现⽂综⾼考的⽅向,因此在⾼三复习备考时列为重点知识加以训练强化。
●难点磁场读我国甲⼄两地⾃然地理环境剖⾯⽰意图(图11—1),甲、⼄两地相距500千⽶,判断1~2题。
图11—11.★★★★有关甲⼄两地⾃然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是亚热带季风⽓候,⼄地是温带季风⽓候B.甲地是温带季风⽓候,⼄地是温带⼤陆性⽓候C.甲地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地典型植被是温带草原D.甲地外⼒作⽤以风⼒侵蚀为主,⼄地⾃然环境适宜芦苇⽣长2.★★★★有关甲⼄两地农业⽣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适宜种植⽢蔗B.⼄地适宜发展畜牧业C.甲地适宜种植天然橡胶D.⼄地适宜种植茶叶3.★★★★★我国⽔旱灾害频繁发⽣的根本原因是()A.地形复杂多样B.南北温差⼤C.冬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D.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4.★★★★当太阳直射点⾃⾚道移到北回归线期间()A.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旱季⾄⾬季的变化B.⽇本⼀直是⾬季C.印度⼤部分地区经历⾃⾬季⾄旱季的变化D.美国洛杉矶地区经历⾃旱季⾄⾬季的变化(2000年⼴东综合能⼒测试卷)5.★★★★★我国冬季风势⼒⽐夏季风强的原因是()A.冬季风的源地离我国近,⽽夏季风则较远B.冬季风影响的范围⽐夏季风⼤C.冬季风的厚度⽐夏季风⼤,可以翻⼭越岭影响到我国南部地区D.冬季海陆热⼒性质差异⽐夏季⼤6.★★★★★读“我国东部地区⼀般年份夏季风的进退情况⽰意图”(图11—2),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区的⾬季每年⼀般起于⽉,⽌于⽉。
(3)图中C、D两地区,较易出现春旱的是地区;另⼀地区不易发⽣春旱的原因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1~2期教材新析38浅谈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的几点不同●张国/山东省章丘市圣井中心学校(250220)季风气候是亚洲气候的显著特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都是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形成的东亚季风,亚洲大陆与印度洋之间形成的南亚季风,各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大气环流系统,控制着这两个地区的气候。
东南亚位于这二者之间,两种季风对它都有影响。
不过这两种季风的性质不同,从气候特点来比较,两者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别。
一、季风强度不同南亚北部有一系列山地,如阿富汗山地、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等使之与中亚及我国青藏高原分开,亚洲大陆的冬季风很难进入印度境内,在10月~次年3月这里没有类似东亚寒潮这样的强冷空气入侵,所以印度凉季的月平均气温要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暖和得多,如印度的新德里和迪布鲁加尔1月平均气温较同纬度的长沙和福州分别高出几度到十几度。
正是由于印度北面有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和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作为屏障,所以南亚的冬季风并不显著。
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的气候寒冷干燥,是由于从西伯利亚冷高压发散出来的冬季风是强劲的,在它的影响之下,我国成为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冬季最冷的国家。
1月平均气温我国东北比同纬度地区平均偏低14~18℃,黄河流域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华南沿海偏低5℃左右,所以我国深受冬季风的控制。
在东亚季风区,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得多。
冬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东南亚一带时势力已大大减弱,在中南半岛冬、夏季风强度几乎相当。
到了南亚,则是夏季风要强于冬季风。
二、季风进退速度不同南亚夏季风的到来非常迅速,气候学上称之为“季风爆发”。
当旱季末期气温尚在不断增高、印度平原上几乎是酷热难耐的时候,6月中旬前后夏季风突然爆发。
南亚夏季风的建立具有3个明显特点:①低空盛行风转为西南风;②大范围降水量显著增加;③季风建立迅速,带有爆发性。
在5月中旬以前,夏季风在马来半岛和孟加拉湾南部建立后,迅速向西北方向推进,5月下旬到达中南半岛和孟加拉湾,6月在印度全境爆发,7月推进到巴基斯坦。
夏季风的撤退开始于9月,首先在巴基斯坦西部终止,随后南撤,10月中旬退到印度中部,德干高原中部至缅甸南部一线迟至11月初,半岛南部到12月初终止。
可见南亚夏季风前进非常迅速,而后退缓慢。
相比之下,东亚夏季风到来很慢。
4~5月东南季风已抵达广东沿海,6月北跃到江淮地区,直到7月才推进到华北和东北地区,8月下旬夏季风开始南撤,10月中旬全部退出大陆。
所以东亚夏季风是进缓退急。
与夏季风迅速南撤相伴随的是来得很快的冬季风,势力强大的冬季风只需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即能从东亚北部扩展到我国华南地区。
三、雨季降水成因不同南亚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风最强的季节,这一方面与我国华北地区降水的情况类似。
但和我国南方却不一样,我国的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降水最集中的时期不是在夏季风最盛期,而是在最盛期之前,这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区域降水的主要原因不同而造成的。
印度的北部、半岛的东西两岸和内地多山脉,潮湿的气流沿山坡上升而形成降雨,故降水一般出现在夏季风区内部,多属于地形雨。
在背风坡或内陆地区,雨量很快减少。
而我国东部季风区,山脉不高,降水主要靠北方来的冷空气和南方来的暖湿空气相遇,致使暖空气抬升而形成,多锋面雨的性质。
因此,我国东部的降水并不是出现在夏季风内部,而是在冬、夏季风交界的地区出现的。
苏东坡的“船棹风”一诗就准确地描写了这一现象:“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重难点解析之四:多样的地域文化【教材简述】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发生发展的的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特点都与自然环境特点息息相关。
教材中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不同地域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都是本节中的难点和重点。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自然因素(温度带、降水、地形、土壤等)分析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在地理位置上有哪些共同之处,印证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学生搜集整理亚洲文化(主要是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资料,与同学合作交流,开展“我是服装设计师”、“我是小小建筑师”等活动,展示作品并说出设计的理由,强调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解析之五:经济发展的差异【教材简述】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差异大,即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差异也较显著。
本节教材的难点有:一是不同的国家由于自然、历史、社会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二是关于三类产业的划分,学生很陌生也很难理解;三是怎样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教学策略】对比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生活、生产图片,让学生对区域差异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利用图6.18,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客观认识了解中国在亚洲各国中的位次—分析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例举当地的产业部门,对三类产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读图6.19,介绍三轴坐标系的统计图表的判读方法—完成活动题2—简要分析产业构成差异及原因。
通过总结可以得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惟一标准,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应培养学生学会从地理图表和数据中发现规律,因为这是研究人文地理的重要手段。
▲2010年第1~2期教例选登39“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湘教版)●刘绍春/湖南省桑植县第一中学(427100)●李岳樵/浙江省嵊州市黄泽中学(312455)一、教材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而人类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发展与变化,因此,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
地理必修Ⅱ把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放在第一章讲述,就是让学生理解人口问题在人与环境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本章知识是地理必修Ⅱ的基础内容。
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也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人口与环境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课程标准将人口与环境的内容限定在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的范围内,即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分布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容量和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人口增长及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及人口增长模式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与探究让学生正确理解人口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为正确理解环境与人口容量、人口迁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首先以“历史上的人口增长”轨迹图和两个活动介绍了世界人口增长史上的速度变化和引起人口增长的原因,然后讲述了三种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背景、基本特点、代表国家或地区以及导致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主导因素。
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节教材选用的图表、活动较多。
强调学生的读图、析图和处理数据信息技能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表等资料。
二、学情分析由于初中和高中地理学习的断层,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薄弱,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欠缺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人口数量的认识,学生由于熟悉而比较容易接受,对于其中的某些知识,学生凭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可以理解,如对人口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概念容易理解,人口增长原因也能很容易想到生产力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发展。
但是,这些理解可能是不深入、不全面的。
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将教学目标内容设计转化为身边案例,通过案例探究、读图分析、思考练习,为学生创设一个思维活动、探讨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以获取和深化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通过比较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特征,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和思考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五、教学方法及用具案例探究法、图表分析法。
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提问)今年是第20个世界人口日,有谁知道世界人口日是哪一天吗?为什么要设立世界人口日(7月11日,联合国当时设立世界人口日主要是为了唤起全民对人口问题及其发展的高度重视)?世界人口日的设立,说明人口问题已经和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一样成为人类社会当今面临的重大问题。
这就是今天开始要学习的内容———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新课讲授】(讲解)(大屏幕展示)1999年10月12日是世界60亿人口日,2008年6月世界人口已经达到66.18亿,2008年2月16日中国人口已达13.22亿,目前全世界每年净增人口7700万,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80亿。
板书一、人口增长1.人口增长历程(板书)风。
”三时,为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的是东南季风。
此诗句的意思是,在7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长江流域的梅雨反而停止,并出现了伏旱天气。
四、雨季与夏季风的关系不同南亚雨季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与西南季风的进退有着相当好的对应关系,雨季随着西南季风的爆发而开始,又随着西南季风的撤退而结束。
观测资料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佐证,如孟买的降水量,4月小于3毫米,5月也不足20毫米,但6月随着西南季风的爆发,降水突增到520毫米,7月更是超过700毫米。
到10月随着西南季风的后退,降水量又急剧减少至80毫米以下。
因此,南亚雨季的起讫与西南季风的进退是直接联系的。
在我国东部,雨季的起讫也是与夏季风的活动密切相关。
在雨带推进过程中,有两次跃进和三次停滞,先后带来了华南前汛期雨季、长江流域梅雨季和华北雨季。
但是,我国南方各地雨季的开始并不完全取决于夏季风,所以夏季降水的分布在不同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别。
如华南地区有前汛期和后汛期之分,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除集中在梅雨期外,还有春雨和早秋雨等,因此在我国东部,各地雨季的划分是颇为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