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的几点不同_张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1~2期
教材新析
38
浅谈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的几点不同
●张国/山东省章丘市圣井中心学校(250220)
季
风气候是亚洲气候的显著特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都是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形成的东亚季风,亚洲大陆与印度洋之间形成的南亚季风,各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大气环流系统,控制着这两个地区的气候。东南亚位于这二者之间,两种季风对它都有影响。不过这两种季风的性质不同,从气候特点来比较,两者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别。
一、季风强度不同
南亚北部有一系列山地,如阿富汗山地、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等使之与中亚及我国青藏高原分开,亚洲大陆的冬季风很难进入印度境内,在10月~次年3月这里没有类似东亚寒潮这样的强冷空气入侵,所以印度凉季的月平均气温要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暖和得多,如印度的新德里和迪布鲁加尔1月平均气温较同纬度的长沙和福州分别高出几度到十几度。正是由于印度北面有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和被称为“世界
屋脊”
的青藏高原作为屏障,所以南亚的冬季风并不显著。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的气候寒冷干燥,是由于从西伯利亚冷高压发散出来的冬季风是强劲的,在它的影响之下,我国成为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冬季最冷的国家。1月平均气温我国东北比同纬度地区平均偏低14~18℃,黄河流域偏低10~14℃,
长江以南偏低8℃,
华南沿海偏低5℃左右,所以我国深受冬季风的控制。在东亚季风区,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得多。冬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东南亚一带时势力已大大减弱,在中南半岛冬、夏季风强度几乎相当。到了南亚,则是夏季风要强于冬季风。
二、季风进退速度不同
南亚夏季风的到来非常迅速,气候学上称之为“季风爆
发”。当旱季末期气温尚在不断增高、印度平原上几乎是酷热难耐的时候,6月中旬前后夏季风突然爆发。南亚夏季风的建
立具有3个明显特点:①低空盛行风转为西南风;②大范围降
水量显著增加;
③季风建立迅速,带有爆发性。在5月中旬以前,夏季风在马来半岛和孟加拉湾南部建立后,迅速向西北方向推进,5月下旬到达中南半岛和孟加拉湾,6月在印度全境爆发,7月推进到巴基斯坦。夏季风的撤退开始于9月,首先在巴
基斯坦西部终止,随后南撤,
10月中旬退到印度中部,德干高原中部至缅甸南部一线迟至11月初,半岛南部到12月初终止。可见南亚夏季风前进非常迅速,而后退缓慢。
相比之下,东亚夏季风到来很慢。4~5月东南季风已抵达广东沿海,6月北跃到江淮地区,直到7月才推进到华北和东北地区,8月下旬夏季风开始南撤,10月中旬全部退出大陆。所以东亚夏季风是进缓退急。与夏季风迅速南撤相伴随的是来得很快的冬季风,势力强大的冬季风只需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即能从东亚北部扩展到我国华南地区。
三、雨季降水成因不同
南亚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风最强的季节,这一方面与我国华北地区降水的情况类似。但和我国南方却不一样,我国的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降水最集中的时期不是在夏季风最盛期,而是在最盛期之前,这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区域降水的主要原因不同而造成的。
印度的北部、半岛的东西两岸和内地多山脉,潮湿的气流沿山坡上升而形成降雨,故降水一般出现在夏季风区内部,多属于地形雨。在背风坡或内陆地区,雨量很快减少。而我国东部季风区,山脉不高,降水主要靠北方来的冷空气和南方来的暖湿空气相遇,致使暖空气抬升而形成,多锋面雨
的性质。
因此,我国东部的降水并不是出现在夏季风内部,而是在冬、夏季风交界的地区出现的。苏东坡的“船棹风”一诗就准确地描写了这一现象:“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
!!!!!!!!!!!!!!!!!!!!!!!!!!!!!!!!!!!!!!!!!!!!!!!!!
重难点解析之四:多样的地域文化
【教材简述】
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发生发展的的基础。任何一个区域人
们的生产和生活特点都与自然环境特点息息相关。
教材中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不同地域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都是本节中的难点和重点。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从自然因素(温度带、降水、地形、土壤等)分析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在地理位置上有哪些共同之处,印证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学生搜集整理亚洲文化(主要是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资料,与同学合作交流,开展“我是服装设计师”、“我是小小建筑师”等活动,展示作品并说出设计的理由,强调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解析之五:经济发展的差异
【教材简述】
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差异大,即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差
异也较显著。本节教材的难点有:一是不同的国家由于自然、历史、社会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二是关于三类产业的划分,学生很陌生也很难理解;三是怎样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教学策略】
对比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生活、生产图片,让学生对区
域差异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利用图6.18,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客观认识了解中国在亚洲各国中的位次—分析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例举当地的产业部门,对三类产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读图6.19,介绍三轴坐标系的统计图表的判读方法—完成活动题2—简要分析产业构成差异及原因。
通过总结可以得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惟一标准,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应培养学生学会从地理图表和数据中发现规律,因为这是研究人文地理的重要手段。▲
2010年第1~2期教例选登
39
“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湘教版)
●刘绍春/湖南省桑植县第一中学(427100)
●李岳樵/浙江省嵊州市黄泽中学(312455)
一、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而人类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发展与变化,因此,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地理必修Ⅱ把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放在第一章讲述,就是让学生理解人口问题在人与环境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本章知识是地理必修Ⅱ的基础内容。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也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人口与环境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程标准将人口与环境的内容限定在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的范围内,即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分布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容量和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人口增长及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及人口增长模式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与探究让学生正确理解人口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为正确理解环境与人口容量、人口迁移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首先以“历史上的人口增长”轨迹图和两个活动介绍了世界人口增长史上的速度变化和引起人口增长的原因,然后讲述了三种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背景、基本特点、代表国家或地区以及导致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主导因素。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节教材选用的图表、活动较多。强调学生的读图、析图和处理数据信息技能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表等资料。
二、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和高中地理学习的断层,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薄弱,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欠缺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人口数量的认识,学生由于熟悉而比较容易接受,对于其中的某些知识,学生凭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可以理解,如对人口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概念容易理解,人口增长原因也能很容易想到生产力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发展。但是,这些理解可能是不深入、不全面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将教学目标内容设计转化为身边案例,通过案例探究、读图分析、思考练习,为学生创设一个思维活动、探讨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以获取和深化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通过比较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特征,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和思考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五、教学方法及用具
案例探究法、图表分析法。
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提问)今年是第20个世界人口日,有谁知道世界人口日是哪一天吗?为什么要设立世界人口日(7月11日,联合国当时设立世界人口日主要是为了唤起全民对人口问题及其发展的高度重视)?世界人口日的设立,说明人口问题已经和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一样成为人类社会当今面临的重大问题。这就是今天开始要学习的内容——
—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新课讲授】
(讲解)(大屏幕展示)1999年10月12日是世界60亿人口日,2008年6月世界人口已经达到66.18亿,2008年2月16日中国人口已达13.22亿,目前全世界每年净增人口7700万,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80亿。
板书一、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历程(板书)
风。”三时,为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的是东南季风。此诗句的意思是,在7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长江流域的梅雨反而停止,并出现了伏旱天气。
四、雨季与夏季风的关系不同
南亚雨季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与西南季风的进退有着相当好的对应关系,雨季随着西南季风的爆发而开始,又随着西南季风的撤退而结束。观测资料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佐证,如孟买的降水量,4月小于3毫米,5月也不足20毫米,但6月随着西南季风的爆发,降水突增到520毫米,7月更是超过700毫米。到10月随着西南季风的后退,降水量又急剧减少至80毫米以下。因此,南亚雨季的起讫与西南季风的进退是直接联系的。
在我国东部,雨季的起讫也是与夏季风的活动密切相关。在雨带推进过程中,有两次跃进和三次停滞,先后带来了华南前汛期雨季、长江流域梅雨季和华北雨季。但是,我国南方各地雨季的开始并不完全取决于夏季风,所以夏季降水的分布在不同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别。如华南地区有前汛期和后汛期之分,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除集中在梅雨期外,还有春雨和早秋雨等,因此在我国东部,各地雨季的划分是颇为复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