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学术观点:如何看待玄武门之变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名师制作优质学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玄武门之变(一)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1.劝说李渊反隋;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3. 设立“文学馆”,笼络人才(二)如何看待嫡长子继承制和玄武门之变【学思之窗】1.嫡长子继承制不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
2. 玄武门之变就是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
但是玄武门之变使具有取得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的李世民登上帝位,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
二、“贞观之治”(一)总体表现(含义):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国泰民安。
(二)总体原因: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深信“民惟邦本”的道理,不断调整统治政策。
2.唐太宗的个人作用(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
3.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4.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三)具体表现即具体原因:1.治国思想上: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惟邦本”的道理,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2. 政治方面:⑴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人物: )⑵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⑶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⑷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权。
3. 经济方面: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⑵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⑶提倡节俭戒奢。
4.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⑴唐朝初年的民族形势: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因中原未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⑵表现: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武力征服(史实?)②设立机构,加强管理:对东突厥: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官,可以世袭对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③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④对吐蕃的和亲政策⑶作用:①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揭开了民族关系的新篇章;②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③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玄武门之变历史教育中的案例研究与启示
玄武门之变历史教育中的案例研究与启示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次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626年,是唐朝初年的一场宫廷政变。
本文将通过对玄武门之变的案例研究,探讨其在历史教育中的价值与启示。
一、案例背景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
当时皇太子李建成与第三子李元吉长期对立,两者势力均强大,争夺皇位的斗争愈发激烈。
626年,李建成联合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密谋在玄武门下杀死李世民。
然而,李世民事先得知了这一阴谋,并采取了有效措施以保护自己。
二、事件发展1. 李世民的决策李世民得知阴谋后,决定采取军事手段解决问题。
他利用自己在唐军中的影响力,将忠诚于他的将领团结在一起,同时削弱了李元吉等的实力。
2. 突袭玄武门在事发当天的晚上,李世民组织精锐部队突袭了玄武门,成功地阻止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阴谋。
李建成在战斗中被杀,李元吉则投降。
3. 变法之后的改革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进一步加强了对唐朝的统治。
他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措施,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使唐朝迅速发展成一个富强的国家。
三、历史教育中的案例研究玄武门之变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对历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该案例的研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人物的心理以及事件的影响力,并从中获得启示。
1. 历史背景的理解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朝初年,对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对其背景的理解,了解唐朝建立初期的政治环境以及权力斗争的复杂性。
2. 人物心理分析李世民作为唐太宗,他在玄武门之变中所表现出的果断和决策能力,可以成为学生研究的对象。
通过分析李世民的心理,学生可以了解领导者面对危机时的应对方式,从中汲取经验。
3. 事件的影响与启示玄武门之变对唐朝的历史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标志着李世民成功地阻止了一场政变,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此外,玄武门之变也成为了其他历史时期的政治斗争的重要案例研究。
从中可以看到,领导者的决策和行动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几点思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几点思考张欣然摘要:当前社会中关于“玄武门之变”存在诸多争议,需要在掌握史料基础上对其进行正本清源。
经由历史材料分析,“玄武门之变”是太宗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而发动的,一场早有预谋的斗争的结论,高祖私许太宗为太子属无稽之谈,太子建成的才能虽未必胜过太宗,但本人亦是堪当大任,具有帝王之才。
关键词:玄武门之变;唐高祖;唐太宗;李建成“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由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玄武门之变”一直是历史学、文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尤其是近年来在一些文学作品、影视剧作、通俗读物中更是热度不减,但是其中部分作品对“玄武门之变”的陈述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比如关于“玄武门之变”起因、对李世民的评价等,这些问题的误解,对于我们了解客观历史、汲取历史智慧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关于这些问题的进一步考证和思考,对于正本清源,深化唐史研究,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推进新时代文艺工作守正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被迫自卫还是早有预谋武德九年六月,突厥进犯。
太子建成向高祖建议派齐王李元吉率军北征,秦王府的几位大将尉迟敬德、程知节和秦叔宝等随军出征。
这一建议得到了高祖李渊的批准。
建成嫉妒太宗的军功和威望,一直在找机会谋害他。
于是,建成打算利用在昆明池给太宗饯行的机会,埋伏甲士刺杀太宗。
事情一成,就上奏说太宗在席间暴毙。
太宗很快就从收买的太子下属处得到了消息,连夜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商量应对之法。
众人都劝太宗先发制人,但他不忍骨肉相残,犹豫不决。
直到幕僚们举了舜躲避父亲迫害的例子,太宗才终于被说服[1]。
在这一版本的史料中,“玄武门之变”成了太宗为求自保,无奈进行的反抗之举。
太宗不仅不是弑兄杀弟不仁不义之徒,反而成了因为功高而备受兄弟迫害受害者,引人同情。
然而,这种经过了刻意修改的史料,真的能反映历史真相吗?笔者认为不然。
在唐朝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太宗一直担任主帅,手下谋臣武将众多。
玄武门之变: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政变
玄武门之变: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政变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玄武门之变作为一次关键的政治事件,对唐朝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玄武门之变的背景、准备、经过和影响,探究这一事件的真实历史意义。
一、玄武门之变的背景唐朝建立初期,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已经有了相当的政治经验。
他曾经率军平定了各种叛乱,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然而,在朝廷内部,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权力斗争。
李建成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试图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这种内部矛盾使得李世民处于危险的境地,也加剧了政治局势的紧张程度。
二、玄武门之变的准备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开始积极准备玄武门之变。
他秘密地招募了一支精锐的士兵,并准备了充足的军需物资。
同时,他还与一些忠诚于自己的将领和官员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李世民选择了玄武门作为事变的发生地。
玄武门是唐朝皇宫的入口,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三、玄武门之变的经过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李世民向士兵们发表了一篇激动人心的演讲,鼓舞士气。
第二天清晨,李世民率领士兵们迅速占领了玄武门。
在战斗中,李世民表现出了极强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亲自率军攻占了玄武门。
太子李建成的部队在这次攻击中被迅速击败,李建成也被杀。
随后,李世民控制了皇宫,成为唐朝的实际统治者。
四、玄武门之变的影响玄武门之变的爆发结束了唐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使李世民得以顺利登基。
这次政变加强了唐朝皇室的权力,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首先,玄武门之变改变了唐朝的政治局势。
李世民成功夺取皇位后,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了政治局势。
他清洗了潜在的政治对手,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加强了自己的中央集权。
这些措施为唐朝的政治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玄武门之变对唐朝的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减免税收、鼓励农业生产和商业交流等。
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商人,促进了唐朝经济的繁荣。
玄武门之变评价(1)
玄武门之变评价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强盛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他在位期间所开启的贞观之治,让后世对他传颂千年。
历史对他的描述大多是正面描写,但是唯有玄武门事变留下让人诟病的机会。
通过玄武门事变,李世民不仅杀害了他的兄长和齐王,还将他的十个侄子也一起杀了。
后世大多对他评价是残暴不仁,不顾手足情谊。
比如王夫之所写说:“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历史为后世文人所写,里面颇多腐儒之言,不能片面的通过道德层次来评价此事。
所以,我将以玄武门之变的道德和对后代历史的影响方面对其客观论述:第一、道德方面唐太宗杀害手足并不是残暴不仁,冷酷无情,而是由当时朝野环境和自己生长环境影响。
要知道在当时形势危急,所有参与事件的人物都命悬一线,内心的道德谴责与生死存亡比较起来是显得微不足道的。
成则生,败则死。
兄弟相残,这是封建社会注定的悲剧,帝王家是没有亲情,只有权利的纷争和人和人之间的怀疑。
明朝朱棣靖难之役,清朝康熙九子夺嫡,西晋八王之乱,这些都是兄弟之争的鲜明代表。
第一点:身在帝王家一个人没有亲情很难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当他们生下来的时候,已经被自己的母亲慢慢的进行教育。
告诉他们:如果你不能做皇帝,而你有这么大的才华,你就会被你的兄弟嫉恨,从而杀害,在这种大的生长环境下已经注定了这个悲剧。
李世民的哥哥对他并无温情一说,李建成与李文吉在战争后因为自己的功名不如李世民,就不断排挤李世民,在战争中也是借用李世民的名义来进行剥削民众。
对于他们而言,李世民不像一个兄弟,而更像一个利用工具,根本没有亲情而言。
西汉名臣晁错,楚汉名将韩信,这些都是为了国家努力奋斗的人,却被当成一个利用的工具,最终被抛弃杀害。
第二点: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所作所为和李渊对于战后赏赐的处理不当推动了李世民的杀心。
在唐朝建立后,李渊作为唐朝的第一任皇帝,李世民在战争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在收获了不少的军心与民心,在选取继承人时,理应偏向李世民,但是李渊却犹豫不决,将李建成立为太子,却将兵权给予李世民。
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件事件。
该事件发生在公元684年,一场由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一众人发动的谋反导致唐太宗李世民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
本次事件从一开始就饱受许多争议。
有些人认为唐太宗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皇位,为了提前准备,在太子达到自己当权的阶段前将其清除。
但是也有一些人持不同的意见,认为玄武门之变是唐太宗为了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不得不进行的一个政治动作,同时也是为了整个政权的安全。
无论怎么样,我们仍然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真分析和了解这件事情的真相。
背景唐太宗和李建成在皇位继承上存在着矛盾。
唐太宗想要李治成为自己的继承者,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却要求唐太宗让太子李建成继承皇位,这导致了整个王朝的不安定。
加上唐朝当时的领土拓展比较迅速,统治时间过长其实也会显得越来越糟糕。
因此,可以说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成因玄武门之变的成因有很多。
唐太宗身边出现了一些事情,让他感到十分的不安。
首先是太子李建成和长子李元吉因为皇位的继承问题而对唐太宗表示了无理取闹的态度。
太子们不喜欢唐太宗的管理方式,他们认为自己必须要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当权人地位,才能真正的为国家做出贡献。
他们的态度让唐太宗感到十分担忧。
其次是唐太宗日益感到自己的执政管理失控。
唐朝当时已经成为了长期统治王朝,在许多领域都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唐太宗认为要完全改革整个国家建设,需要对一些不得已的事情进行切实的应对。
与更改制度和推行新政不同,唐太宗非常重视借力管理,包括要和官员们展开合作和协商,并得到老百姓的一定的支持和理解。
结果在唐太宗的命令下,实施玄武门之变的是元帅魏征。
他召集了副将薛仁贵、骠骑将军李世民和左羽林大将军窦建德等人,一同参与这次行动。
唐太宗精心策划的这次谋变中,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不敌唐军,先后在长安城外、复兴门处被杀害。
唐太宗为了控制局面,也设计让李渊等后代被杀害。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唐朝的政治体制和体制管理都发生了规模和性质都未曾有过的变革。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的原因
必然性原因 偶然性原因
必然性原因
1 、李世民拥有一个人才济济的心腹集团,
他们团结一致,投入战斗,因而致胜。
2
、 李世民能控制玄武门,这是他取胜的最 重要的原因之一。
3 、 李 建 成 本人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过 于 掉 以轻心。
2. 关 于 当时驻守在玄武门的将领常何。陈寅恪根据
现收藏于巴黎图书馆的“常何碑”,在《唐代政治 史述论稿》中之《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一文中断 言,常何本来隶属于李建成,被李世民收买过去了, 所以在玄武门事件中,李建成还以为屯守玄武门的 是自己的心腹,丝毫不加防范,以致李世民有机可 乘。胡如雷先生对此提出反驳。李世民一直对常何 信任有加,非常重用,而在政变前两年将之调到玄 武门任职。则李建成怎会对他视为心腹而不加猜疑 呢?
如何看待玄武门之变
【材料一】在军权与军事实力问题上双方的斗争也渐趋尖锐,武德五年
四月在刘黑闼第一次被击败之后,高祖看到当时最严重的山东河北问题 基本解决,就立即召世民回京,“使驰传入朝,乃以兵属齐王元吉。” 不久就罢免了他的陕东道大行台、都督山东河南河北诸军事的职务,由 太子建成取代他,当着武德五年十月刘黑闼的势力第二次席卷河北时, 高祖就“诏太子建成将兵讨黑闼,其陕东道大行台及山东道行军元帅、 河南河北诸州并受建成处分,得以便宜从事。”这是李世民在外统兵大 权中落的一个标志,到了武德九年六月,高祖又利用抗突厥之机将李世 民的心腹骁将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等调离秦府,隶属于元 吉帐下,这样就对李世民的秦府集团从文武两方面实行了釜底抽薪的打 击,致使当吋李世民的处境岌岌可危,由上所述可知,玄武门之变不仅 是世民与建成矛盾发展的结果,也是他与高祖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向高 祖进行的一场夺权斗争。
历史趣谈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回事?与唐太宗有着什么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回事?与唐太宗有着什么关系导语:史上有名的玄武门政变发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是李世民为夺得帝位发动的一场宫廷政变,通过这次政变,他一举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史上有名的玄武门政变发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是李世民为夺得帝位发动的一场宫廷政变,通过这次政变,他一举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迫使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改元贞观。
唐高祖李渊是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在隋末农民起义的大潮中崭露头角,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步步为营,平定天下,建立了李唐王朝。
李世民从小跟着父亲征战天下,经常为高祖充当谋士,所以很受李渊的器重。
但是,按照“立长不立贤”的皇位继承制度,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被立为了太子。
李建成是窦皇后所生,是高祖李渊的长子。
据《新唐书》记载,他“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所从皆博徒大侠。
”所以,虽然他在高祖即位后便被立为太子,实力却不足以服众,地位并不稳固。
而这时候,他的弟弟李世民则显露出了过人的才智和韬略,所以,人心所向,让李建成压力很大。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李建成便拉拢齐王李元吉,一起排挤李世民。
李元吉是高祖李渊的第四个儿子,也是窦皇后所生,因为他生来相貌奇丑,所以刚呱呱坠地就被窦皇后狠心地抛弃了,幸亏有个宫女心善,将他秘密抚养,才活了下来。
武德九年(626)五月,突厥进犯中原,太子李建成主动向高祖推荐弟弟李元吉出战,高祖便答应了。
谁知道,李建成的目的并不在此,而是想以出征为名,削弱李世民的兵权。
当时,李世民手下猛将如云,最有名的当属尉迟恭、秦琼和程咬金了。
可是李元吉却向高祖提出要生活常识分享。
玄武门之变观后感
玄武门之变观后感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大政变。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为了扳倒其佞臣李靖,策划了这次借口赦免太子李建成的政变。
玄武门之变以其血腥和残忍而闻名于世,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曾多次读到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但直到最近,我才真正有机会去感受这场历史事件所散发的力量和寓意。
我曾去过长安,追寻唐朝的繁华与辉煌。
在那座古城中,我仿佛能感受到历史上的兴衰交替和朝代更迭。
站在玄武门广场上,我不禁思考这个地方所见证的残酷场景。
玄武门之变不仅仅是一次亲族之间的残杀,更是一个国家兴衰的象征。
唐太宗虽然通过此次政变巩固了自己的皇位,但这也标志着唐朝走向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盛并不是建立在内部残杀和血腥之上,而是需要稳定和和平。
在观看关于玄武门之变的纪录片时,我看到了更多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
例如,中央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朝臣之间的勾心斗角等等。
这使我反思人类本性中的黑暗面,也让我意识到政权更替的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和无情。
玄武门之变也提醒我,历史不仅是一个人的事业,更是众多人共同创造的结果。
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和观念而努力,但他们往往无法预料到这场政变对整个国家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这使我深入思考,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所做的选择和行为是否也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玄武门之变中的许多人物,比如李建成、李元吉、萧淑妃等,在历史上都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然而,他们的命运和结果是多么不幸。
这让我想到人生无常和人的命运无常。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也无法预料到自己的命运会如何展开。
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要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命的舞台上留下一些痕迹。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政变,但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次观察和反思,我更加明白了历史的重要性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历史是一个孕育智慧和警示的宝库,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并发扬光大。
论玄武门之变的历史意义
论玄武门之变的历史意义作者:张位林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03期摘要:玄武门之变是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必然,不可逆转,不可更改,它必将造就了一个辉煌时代。
李世民的睿智,李世民的功绩,注定了他将成为一代枭雄,千古帝王。
李建成和李元吉罪有应得,害人在先却反害己。
李世民的弑兄弟其实是为民除害,推动历史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
关键词:玄武门之变;历史的必然;时代的潮流;逆流玄武门之变是预谋与反预谋,算计与反算计,暗杀与反暗杀的宫庭斗争。
李建成、李元吉勾结谋害李世民,反而成为刀下亡魂,咎由自取。
李世民功高震主,李建成又无战功护身,只好先下手为强。
李世民为什么要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看似弑兄弟,其实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罪有应得。
这也是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必然。
李世民终将为王,不可逆转。
李世民戎马倥偬一生,居功自伟,却不是太子,更不是嫡系。
按照传统习惯,皇位应由嫡长子继承,所以唐高祖即位后,便立李建成为皇太子,这也顺理成章。
然李世民能征善战,智勇兼备,成为唐军的重要领导人,举兵反隋的过程中战功显赫,立下汗马功劳,功不可没。
后又在平定王世充、窦建德之后,唐高祖特任命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偖王之上,并兼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多种官衔与军衔集于一生,谁没有个私心?谁又没有个欲望?谁又没有个这么大的功劳却不能君临天下的睥睨遺撼呢?人生在世,不枉此生。
可以理解,更何况是一位明君,不可多得的国之栋梁!历史恰在这一时期安排这样一个人物出场,不是偶然,是历史的必然。
为什么不是别人,而恰恰是姓李的世民生在当下呢?李世民在多年的征战中结识了众多的绿林豪杰辅以佐之,如秦叔宝、尉迟敬德、徐茂公、程咬金等众多“铁捶帮”。
众好汉也欣赏李世民的为人,是一位圣明的君王,愿意效忠一生。
李世民为人仗义、豪爽,义字当头,都拥戴他。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文治武功一直是人们眼中的焦点。
他生活在隋末唐初的年代,时势造就了他这位英雄,他这位英雄反过来又成就了时势。
玄武门之变探析
玄武门之变探析作者:徐彩虹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8期摘要:武德九年,发生“玄武门之变”。
这场政变有其必然发生的原因: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李世民当时的实力;“太白经天”的出现;政变成功的可能性等方面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政变一、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和“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两条约束保证了皇位继承的顺利完成,它关乎皇位的延续及政局的安危,皇帝的嫡长子被立为太子作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
在建唐之前,李建成便是世子,到了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便被立为太子,李世民则被封秦王。
虽说古代的皇帝继承往往都是由嫡长子继承,但是当嫡长子因某些原因不能继承这个位置,或者是发生政变的情况下,是可以由其他的皇子继位的。
旧唐书中记载,武德五年,李渊对宰相裴寂说,李世民长时间掌握兵权,在外面独断专行,被儒生教坏了,不再像我从前的儿子了。
又在文干反叛的时候,李渊派李世民去平叛,高祖对他说:“此事与建成有牵连,恐响应者众多。
你亲自前去平叛,返回后,我立你为太子,废建成为蜀王,蜀地狭隘,不足为变,如不能侍奉你,取之亦易。
”但是在秦王出发后,由于多人为李建成求情,于是高祖李渊重新下诏令其返京居守,并只是责备他于兄弟之间不相容。
由此可见,李渊在立太子这件事上,其实更加中意的是李建成。
李世民作为一个鼓励高祖起兵的人物,又怎么会被规矩礼法所束缚,从继位以后的修国史等事可窥视一二。
二、秦王的实力唐朝建立的过程中,由于李世民能征善战,立下了莫大军功,掌握了军队,已成为唐军事实上最重要的领导;而李建成身为嫡长子,在被立为太子后,便很少外出打仗,主要在宫内辅佐李渊处理政务。
但唐朝建立初,全国并没有统一,还有许多割据势力要消灭。
而此时在军事方面,李建成只做些配合活动或者是负责规模较小的战争,军功和影响均不及李世民,特别在李世民取得东都之役胜利后,这是唐王朝统一全国的关键所在。
玄武门之变谋略与机遇的完美结合
玄武门之变谋略与机遇的完美结合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
唐朝时期,李渊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成功夺取了政权,开启了唐朝的建立。
这次变故在历史上被广泛研究,其中谋略与机遇的完美结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即通过对玄武门之变的整体梳理以及对关键人物的分析,揭示了谋略与机遇在这一历史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一、玄武门之变的背景概述唐高祖李渊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他是如何认识到当时的机遇呢?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回顾当时的史境,了解变故产生的背景。
《旧唐书》记载,当时的唐高宗太子李治封王失利,被废为庶人,这造成了李治与其父李渊之间的紧张关系。
同时,玄武门宫禁将领们对李渊的统治产生了不满,意图嫁祸于李治。
这些背景因素成为了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催化剂。
二、李渊的谋略在战乱时期,什么样的谋略能够帮助一个政治家抓住机遇?李渊,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不仅机敏地把握了时机,还通过巧妙的策略实现了他的目标。
1. 察言观色的洞察力李渊在玄武门之前,侦查到了宫禁将领们的不满情绪。
他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并运用心理学原理来判断他们的真实想法。
这种洞察力帮助他决定了应对的策略。
2. 心理战的运用李渊深知对手的心理变化对胜利的重要性,因此在玄武门之前采取了巧妙的心理战策略。
他通过故意泄漏一些信息,激发敌人的争斗意愿,并保持了自己内部的稳定。
3. 动员和合纵连横李渊善于运用劝说和拉拢,通过争取到了许多宫禁将领的支持。
他洞悉到分散对手力量的重要性,因此努力动员他周围的人,并与其他势力建立了联盟关系。
三、机遇的契合除了李渊独到的谋略,玄武门之变成功与时机的契合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1. 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特定时期,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造成了机遇的产生。
内部的政治斗争造成了朝廷内部的不稳定,而外部的战火也导致了社会动荡。
这些因素为李渊夺取政权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2. 李渊英雄形象的塑造玄武门之变前,李渊在军事上的精彩表现和高度声望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拥护。
浅析玄武门之变
浅析玄武门之变的原因2010及历史(本)陈忠权学号:201006084001摘要:一场政变也许可以带来一个历史的转折,公元626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大唐王朝刚刚建立统一政权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唐朝历史上的第一次政变,称为“玄武门之变”。
然而这场政变的发生总是有其必然发生的原因,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学习与了解,我将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一、中国古代继承制度,二、当时历史情形,三、历史客观需要。
想通过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到其必然发生的客观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玄武门之变继承制度历史情形客观需要公元626年,一场发生在大唐帝国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玄武门政治流血事件,史称“玄武门之变”。
然而对于历史的事件评析总是有着多种多样的,同样的对于玄武门之变也是评析多样。
鉴于我近年来对历史的学习与了解,我想通过对一些文献的参考来简单分析一下我心中的玄武门之变。
一、从中国古代继承制度分析中国古代,自夏朝就实行了家天下的世袭继承制度,渐渐演化成了西周宗法制(父终子继,兄终弟继)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古代的皇帝继承往往都是嫡长子继承,除非嫡长子因某些原因不能继承这个位置,或者是发生政变。
在历史上通过发生政变而取得皇位的帝王很多,如隋炀帝、李世民等。
然而在唐朝开国之初,秦王李世民在开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实力超过了太子李建成,有能力去做这个政权的统治者。
但受到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影响,只能做个秦王,居于太子李建成之下。
正如曹印双发表在《历史教学》中的《“玄武门之变”史事新解》所述“李世民在他的亲信鼓动先,确定了‘夺嫡图谋’之‘计’。
”①一样,最后为了能走上皇位,不得不打破继承制度的约束,痛下杀手,发动玄武门之变。
二、从当时历史情形分析玄武门之变有着当时的历史情形,往往一些历史情形会引发一些历史必然的事件,所以我们需要回过头去从历史情形中分析其发展的必然性。
我认为玄武门之变之前有两大历史情形。
1.太子李建成在与秦王李世民在功绩对比中失利。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玄武门之变读后感(一)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里面讲了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波澜壮阔的一生。
李世民是一代明君,在他统治的23年中,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这段时间史称“贞观之治”。
但在贞观之治的前夜,发生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夺门之变,史称“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亲手杀死了他的两个亲兄弟,然后逼他父亲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贞观”。
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称他父亲为太上皇。
他之所以能把国家治理得那么好,是因为他能够广泛使用一大批贤能的大臣,君臣之间的关系达到历史上最好。
特别是重用魏徵,像魏徵这样触怒龙颜而面不改色的良臣,实在不多见。
有一次,因为一件事唐太宗和魏徵又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后宫,一见了长孙皇后就说:“总有一天,朕要杀了那个乡巴佬!”皇后说;“哪个人哪?”唐太宗说:“魏徵,还不是那个魏徵,他在群臣面前让朕下不了台!”皇后听了,到后宫换了正装。
太宗大惊到:“你这是何意啊?”皇后说:“魏徵是良臣,我怎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贞观十七年,魏徵逝世。
唐太宗失声痛哭。
哭完以后,太宗说了一句响彻千古的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徵对唐太宗有多么重要。
唐太宗本就贤明,遇到魏徵这样的良臣变得更贤明了。
魏徵触怒龙颜而面不改色的品行是给我最大的震撼。
唐太宗还不冤枉人。
有一次,一个叫杨贞的卫士经过卫洲到长安值班,住在小旅馆里。
第二天,杨贞发现佩刀有血,恰巧头天老板又死了。
许多人都怀疑这件事是杨贞干的。
地方官吏一听把杨贞抓起来准备处死。
但他们又没有处死权,于是就给李世民上信。
李世民觉得奇怪,杨贞与老板素不相识,不可能杀他,就让卫洲府重新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是老板娘和她的情夫一起杀了老板。
这说明李世民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不会让任何人屈死。
2020年人教版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下提升演练[达标检测]1.四位同学围绕“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就如何评价唐太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其中评价最为客观的是()A.李世民杀兄夺位,残忍至极,功绩再大,也不值得肯定B.尽管李世民遭到李建成、李元吉的暗算,他也应该无条件避让C.根据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原则,李世民根本不应该继承帝位D.尽管李世民登基名不正言不顺,但这无法改变他作为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历史地位答案 D解析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从其所处时代及其所具备的历史条件来分析,看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位,虽其不符合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但其在位时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也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对其持肯定态度,故选D项。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D.心存百姓的思想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迁移能力。
唐太宗以栽树为比喻,谈治国的策略,蕴涵着存百姓的民本思想。
A、B、C三项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项。
3.从唐太宗时期开始设置的羁縻府州,是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这一制度()①是唐政府对民族地区实行直接管理的基本形式②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③得到了少数民族首领的拥护④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B解析在羁縻府州,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刺史,并且这些官职世袭,因此,该制度是唐朝对民族地区的一种间接统治的形式,①错误,排除。
故选B项。
4.唐太宗曾对侍臣说:“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
”他评价的“法师”()A.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B.对传播佛教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C.为唐朝制定了开放的基本政策D.加强了中国和日本、朝鲜的交流答案 B解析题干中的材料是唐太宗对玄奘的评价,故选B项。
再谈玄武门之变
武德五年以前,因李世民的军功卓著,秦府远比东宫和齐府神气。
但是,在以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李世民既无新的战功,又屡遭兄弟的倾轧,秦府逐渐地处于劣势了。
太子李建成一方:以东宫为基本阵营。
有“长林兵”2000人,屯驻在东宫的长林门,谋士有魏征、王珪等。
武将中虽然没有像秦王府中的顶尖人物,但是也有一批忠心武臣。
而且,还有李元吉的齐王府作为联盟。
力量对比李世民一方:以秦王府和天策将军府为基本阵营。
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侯君集、长孙无忌、张公谨等。
另外,秦王府有死士(敢死队)800人,加上众多的谋士与勇将,秦王李世民自然形成了具有相当势力的政治集团李渊的三个儿子,各自拥兵,构成三大集团势力,即太子东宫、秦王府和齐王府。
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争斗中,李元吉倒向谁,就会加强谁的力量,将呈现二比一的形势。
东宫与齐府的联合势力“共倾世民”,对秦府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起初,齐王李元吉与李世民之间友好共事,并肩作战,并无矛盾。
在平定窦建德凯旋归来时,跟随秦王李世民后面的25位大将,领头的就是齐王李元吉,可见李世民对李元吉的器重。
变化的关键在于武德五年底,李元吉跟随李建成讨伐刘黑闼,然后很快就被拉拢过去了。
那么,齐王李元吉为什么会倒向李建成一边去?旧史上是这样解释的:“元吉见秦王有大功,每怀妒害。
”又说:“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
”根据这些记载,齐王李元吉是有政治野心的,他不甘心居于人下,梦想着成为太子进而成为皇帝。
但他又清楚地认识到,就功绩和威望而言,他与两兄长相比简直就是望尘莫及,只要太子和秦王存在,他的希望就是渺茫的,况且自己又不为其父高祖所喜爱。
既然如此,他就必须耍点手腕,打好自己的如意算盘:首先联合太子李建成除掉“眼中钉”秦王李世民,然后再和太子较量。
对付仁厚的太子李建成,取胜的把握会大一点,所以当有人煽动他说“元吉”二字合起来就是个“唐”字时,他不禁有些得意忘形,认为只要除掉李世民,夺得皇位就易如反掌了。
但史学家们却对旧史里的这些记载表示怀疑,他们认为齐王李元吉论其武功威望,不但不能与秦正相提并论,与太子相比亦逊色甚远,根本没有取得继承权的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观点:如何看待玄武门之变
对于玄武门事件,无论历史上的史官、学者,还是当今的史学研究者,都存在着各自的看法。
在唐朝史官的记载中,把玄武门事件说成是正义的事情,而不是出于争权夺利。
唐朝修史官总是把李建成和李元吉加以丑化,对李世民加以粉饰。
《旧唐书》写道:“建成、元吉实为二凶。
中外交构,人神不容。
用晦而明,因忧启圣。
运属于皇(唐太宗),功成守正。
善恶既分,社稷用定。
”宋代以后,由于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观念的加强,对玄武门事件持否定态度的多了。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卷191,特加了案语:“立嫡以长,礼之正也。
”认为唐太宗“推刃同气”,实在是“贻讥千古”的事,表示了惋惜。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更是大骂唐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
当今学者对玄武门之变仍持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种宫廷内兄弟相残之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它是封建专制主义、包括皇权终身制和嫡长继承制的必然产物。
对于封建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应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不能笼统地加以否定。
其实玄武门之变还有立嫡以长还是以功继位的意义。
嫡长制所确定的人选,往往不是贤才,未必有治理国家的能力。
当然,李建成并不是旧史书所记载的那样残忍平庸之辈,他为人宽简仁厚,善于物色人物,在唐初统一战争中也立下了一定的功勋。
但与李世民相比,无论是才能还是战功,都是差一段距离的。
建成长期留守京师,缺乏远见和进取精神。
李世民固然野心勃勃,但是那种雄心奋发、积极向上的气概为其兄弟所没有。
他长期转战疆场,驰骋各地,深入民间,学会了一套老谋深算的本领。
他战功显赫,凭借天策府和文学馆,尽力扩大政治影响。
如果根据立贤的原则,李世民立为太子当更为理想。
但是因长期的嫡长子继承制,这种矛盾只能通过宫廷政变方式来解决。
因此,玄武门之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暴露,另一方面,客观上也是对嫡长继承制的一个挑战。
李世民的胜利,对于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