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教材:《初中物理实验教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密度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
2. 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待测物体。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密度概念,复习密度计算公式。
2. 提问:如何测量一个物体的密度?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1.1. 使用天平测量待测物体的质量。
1.2. 将待测物体放入量筒中,记录水面初始位置。
1.3. 向量筒中加水,直至水面覆盖待测物体。
1.4. 记录水面最终位置,计算物体体积。
1.5. 利用密度计算公式,计算物体密度。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实验数据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在黑板上展示。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
3.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密度-质量关系图。
四、总结与拓展(15分钟)1. 总结实验方法和技巧,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2. 提问:密度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提高测量精度?五、布置作业(5分钟)1.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完成密度计算练习。
2. 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让学生掌握了密度计算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对物理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实验数据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对密度-质量关系图的绘制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范文5篇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范文5篇幼教事业是一座大花园,教师的奉献就是其中最美丽的花。
教师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她)永远消耗自己,照亮别人。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范文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范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率。
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
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
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
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
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中学物理教学法《双缝干涉》实验
1、实验名称:光的双缝干涉、光具盘几何光学演示实验2、实验目的:解中学物理教学中对几何光学、光的干涉、衍射实验的要求,熟悉光具盘、双缝干涉实验仪的结构、性能,熟练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培养借助仪器说明书学习独立使用仪器的能力;体会新型光具盘在设计上的特色和尚存在的问题3、实验教学目的:⑴双缝干涉:学会利用双缝干涉原理测量光的波长;培养严谨的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的习惯。
⑵光具盘:学会利用光具盘中的实验仪器验证几何光学中的基本原理。
4、实验教学要求:认识区分常用几何光学仪器和元件,了解它们的特点、光路元和用处;本演示实验光路的安装和调整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掌握一定的实验测量方法。
学会利用双缝干涉原理测量光的波长。
学会利用光具盘中的实验仪器验证几何光学中的基本原理。
5、实验在这一章有什么意义:进一步了解光的性质,明白光的干涉原理和干涉图样的形成。
通过光具盘验证光学的原理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看到这些光学原理所对应的光学现象,理论还要通过实验说话,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光的波动性。
6、实验仪器:j2515型双缝干涉试验仪、j2501-1型光具盘演示仪、学生电源。
7、实验原理:⑴双缝干涉:两条靠的很近的平行双缝,能把一个线光源发出的光分成两束相干光,当这两列相干光在空间相遇时,会出现相互加强或相互减弱的现象,即在光程差等于零或等于波长整数倍的地方,相互加强形成亮点;在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的地方,相互抵消形成暗点。
若在双缝后面置一屏幕,则可以见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⑵光具盘:根据已有光学原理,自行组装光具盘中的光学仪器从而验证所学光学原理对应现象的真实性。
8、 实验的基本方法、基本过程:①按照说明书对实验仪器进行安装,并进行调节使各部分等高共轴。
②在遮光管一端装上观察系统,调节使之出现双缝。
③先观察白色光干涉现象,然后观察单色光并记录.④计算。
9、 数据记录1.红光mmX X L d L d 4171067.6651.1053.22600200.017-⨯≈-⨯=--⨯=∆X ⨯=红λ2.绿光mmL d L d 4171034.56915.953.196002.017-⨯≈-⨯=-X -X ⨯=∆X ⨯=绿λ10、实验教学的应用:利用实验装置测量某种光的波长11、快速调出干涉条纹的方法:①最主要的是调节各部分共轴。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教学大纲学分: 2 学时:36审核人:执笔人:面向专业:物理学一、课程定位教学对象:物理专业本科生;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二、教学目标(一)以现代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先进的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策略,借助现代化视听设备,系统训练高师物理教育学生以物理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基本技能和师生交流与沟通的基本技能。
通过训练使学生经历构建并实施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体验与学生交往和互动的过程.初步掌握基础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
(二)以基础物理实验室为依托,提供开放性,多层次,自主探究式的基础物理实验条件和资源,通过实验教学与训练,发展学生的基础物理实验设计能力,常规教学物理实验的运用能力.低成本物理实验的开发和运用能力。
了解计算机在基础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通过与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整合,设计并实施以物理实验为背景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并实施以实验探究为特征的学生学习活动。
初步掌握与基础物理课程教学相适应的实验教学基本技能。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二编中学物理实验研究 (共36学时)第一章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引论1. 1 教学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2 教学物理实验研究的指导思想1.3 物理实验教学的考核与评价第二章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2.1 观察能力2.2 操作能力2.3 编制实验程序与数据处理能力2.4 设计简单实验制作简单仪器的能力实验研究课题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实验研究课题二、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第三章实验教学的方法3. 1 从直接感受中建立物理概念3.2 用探究的方式认识物理规律3.3 激发科学兴趣,通过实验做科学3.4 用实验手段解决物理问题实验研究课题三、测定普适气体恒量R实验研究课题四、电磁学实验实验研究课题五、测量表头的内阻和电源电动势极其内阻第四章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究4.1 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4.2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实施4.3 低成本物理演示实验的意义与设计4.4 演示实验专题研究示例4.5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训练实验研究课题六:一组静电实验实验研究课题七:演示电表的使用与改装实验研究课题八:分光镜的使用与光谱定性分析第五章探究式物理实验的教学策略5.1探究式学习方式及其意义5.2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5.3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5.4实验探究教学示例5.5探究式实验教学专题训练实验研究课题九:弹簧振子的周期与振子质量的关系实验研究课题十:练习使用学生示波器实验研究课题十一:传感器在物理实验上的应用研究第六章学生实验教学研究6.1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目的6.2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要求6.3边学边实验6.4学生分组实验研究示例6.5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的专题训练实验研究课题十二:直流电路实验实验研究课题十三:感应圈和分光镜的应用实验研究课题十四:用双缝实验测定色光波长第七章物理实验设计与研究7.1 实验设汁的目的7.2实验设计的程序7.3实验设计的示例7.4实验设计专题训练实验研究课题十五:验证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实验研究课题十六:测定铅笔心的电阻率第八章课外实验与趣味实验8.l 物理课外实验活动的意义类型和要求8.2物理课外实验设计示例8.3趣味物理实验的类型及其意义8.4趣味物理实验设计示例第九章中学物理实验仪器9.1 中学物理实验仪器的分类9.2 中学物理实验仪器的维护9.3 一些物理常用实验仪器简介9.4 计算机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9.5 中学物理实验仪器的改装与设计附录:选做研究课题:1.用频闪照相法研究物体的运动(平抛,自由落体,斜抛,转动,摆动等) 2.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及纸带数据处理训练3.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及计算阿伏伽德罗常数4.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5.描绘的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6.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7.研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8.研究电动玩具电机的能量转化9.一种测定铜的电化当摄的实验方法10.用万用表探索黑箱中的电学元件11.传感器的简单使用12.热敏元件特性的实验研究13.光敏元件特性的实验研究14.简单温度自动控制实验研究15.伏安法测电阻实验设计与系统误差的研究四、考核方式、方法实验考试,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
高中物理基本实验讲课教案
高中物理基本实验讲课教案
一、实验名称:测量小球自由落体加速度实验
二、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小球在自由落体实验中的运动时间和下落距离,验证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恒定的规律。
三、实验原理:在自由落体实验中,小球的运动轨迹是竖直向下的直线运动,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小球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g=9.8 m/s²。
四、实验仪器:小球、计时器、直尺、实验台
五、实验步骤:
1. 在实验台上固定一根直尺,并将小球放在直尺的顶端。
2. 让小球自由落下,并使用计时器记录小球落下的时间t。
3. 重复实验多次,取得不同的落下时间和对应的落下距离。
4. 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小球的平均加速度。
六、数据处理:
1. 根据公式s=0.5gt²计算小球的下落距离s。
2. 根据公式a=2s/t²计算小球的平均加速度a。
七、实验结果:
1. 小球下落时间和下落距离的数据记录表。
2. 小球的平均加速度计算结果。
八、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小球的加速度近似等于重力加速度g=9.8 m/s²。
九、实验注意事项:
1. 小球下落过程中要保持竖直向下的运动轨迹。
2. 使用计时器时要注意准确记录小球的下落时间。
3. 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对于验证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恒定规律非常重要。
十、教师评价: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高中物理实验课的优质教案
高中物理实验课的优质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外力的关系,探究弹簧力的性质。
实验器材:弹簧、质量挂钩、支撑架、测量尺、弹簧测力计、实验平台
实验原理:当外力作用在弹簧上时,弹簧会产生弹簧力,并伸长一定长度。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力与伸长长度成正比。
实验步骤:
1. 将弹簧挂在支撑架上,并挂上质量挂钩。
2. 使用测量尺测量弹簧的原始长度,并记录下来。
3. 挂上适量的质量挂钩,使弹簧伸长一定长度,并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此时的弹簧力,并
记录下来。
4. 逐步增加质量挂钩,每次记录下弹簧的伸长长度及相应的弹簧力。
5. 绘制伸长长度与弹簧力的关系曲线。
实验总结: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弹簧力与伸长长度呈线性关系,符合胡克定律。
实验数据的精确性取决于实验者的操作技巧及仪器的精确度。
拓展实验:可以通过改变弹簧的材质、直径或长度等条件,探究弹簧力与这些因素的关系。
思考题:
1. 弹簧力与外力的方向关系是什么?
2. 如果将弹簧剪短一半,对弹簧的弹簧力会有什么影响?
3. 如果在弹簧上增加一个重物,对弹簧力的大小会有什么影响?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弹簧力的性质,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并培养实验数据分
析和实验设计能力。
初中物理动态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动态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动态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原因。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运动和力的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物体受到的力叫做作用力。
2. 运动和力的关系: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和方向)发生变化,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变化。
3. 实验原理:利用弹簧测力计和滑轮组,测量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观察运动状态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运动和力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实验内容。
2. 实验原理讲解:讲解弹簧测力计和滑轮组的原理,以及如何测量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变化。
5. 结论总结: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运动和力的关系。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力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体育竞技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规范性。
2. 学生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运动和力关系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拓展延伸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五、教学资源:1. 弹簧测力计。
2. 滑轮组。
3. 实验记录表格。
4. 相关视频资料。
六、教学建议:1. 实验前,教师应检查实验设备的完好性,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安全,规范操作。
3. 实验后,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适当调整实验难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 结合现实生活,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力的关系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测量工具的使用:米尺、卷尺、尺子等。
2. 测量方法: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换算测量等。
3. 实验原理:物体长度与测量工具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长度单位及测量方法。
2. 介绍本节课的实验目的:测量物体长度,提高测量技巧。
二、实验器材与方法(10分钟)1. 教师展示实验器材:米尺、卷尺、尺子等。
2. 讲解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介绍测量方法: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换算测量等。
三、实验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测量对象(如书本、桌子等)。
2. 组长负责指挥,组员分工合作,进行测量。
3. 记录测量数据,包括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等。
四、实验分析与讨论(10分钟)1.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测量心得。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误差、操作不当等。
3. 讨论如何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五、实验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本次实验的重点内容,强调测量方法的正确运用。
2. 学生自我评价,分享在实验中的收获和不足。
3.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学生,指导需要改进的学生。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实验内容,整理实验报告。
2. 思考实验中涉及到的物理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强调实验安全,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受伤。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了解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
2. 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折射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光的折射现象。
2. 提问: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折射率、入射角、折射角等。
2. 介绍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透明塑料尺、水、玻璃棒、白纸等。
2.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入射角、折射角等。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光的折射现象,验证折射定律。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折射率,并讨论其影响因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发现,概括光的折射现象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拓展与应用(5分钟)1. 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眼镜的制作、光纤通信等。
2. 引导学生探讨光的折射现象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探究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数据处理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紧凑,可以适当延长课堂时间,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学校物理试验教学方案(5篇)学校物理试验教学方案只是给将来物理教学工作设定的一个大体框架,当然还是需要每个月、每一周、每一天的合理支配和详细实施。
以下是我整理的学校物理试验教学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学校物理试验教学方案【篇1】一、加强理论学习,明确课程目标1、每两周集体学习物理新课程标准,领悟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解读新课程的理念,沟通各自的看法,提高对新课程理解运用的水平。
2、选用学习的理论书籍有:《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学物理》、《老师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同学心理指导》等,以较高专业水平驾驽教学工作。
3、明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制定的依据与意义,紧紧抓住以“同学进展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根本”的两条教学主线。
二、发挥集备作用,理清教学思路1、定期进行学情分析。
随着新学期教学进展,同学在接受新学问过程中,必定会消失各种问题;通过集备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发觉同学存在问题,作为教学工作与教学设计的依据,准时予以解决。
2、理清教学思路。
教学的“大思路”是指理解学校物理教材编写的理念、编写的风格、编写的内容以及编排的体系。
教学的“中思路”是指确定每章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如何让同学有力量自主构建学问。
教学的“小思路”是指较精确定位每节的教学目标,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合理教学设计。
思路理清,教与学才会轻松;避开以其昏昏,示其昭昭。
三、开发利用教材,拓展教学资源1、开发利用教材。
我们不能把教材教条化,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以作适当调整。
对新教材必需有共性的解读,逐步形成目标明确、情景切入、感悟方法、过程理解与应用迁移教学套路。
2、拓展教学资源。
教材作为教与学的载体,但不是的载体;可以猎取不同教材版本、网上资源与相关资源,尤其创设情景引入概念方面,,进行比较取舍。
四、构建教学设计,展现教学风格1、构建教学设计。
新学期,我们必需从静态教学设计向动态教学设计过渡,把同学课堂生成作为教学资源补充,避开不分班级,不分同学,呆板按预案教学。
初中物理实验真实操作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物体下落的原理。
3.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重力的概念和方向。
2. 提问: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二、实验原理讲解(10分钟)1. 讲解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2. 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两人,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2. 测量不同高度下物体下落的时间。
3. 记录实验数据。
四、数据分析(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数据。
2. 引导学生发现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3.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2. 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3. 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尺子、计时器、重物、细线。
2. 实验场地:空旷的教室或实验室。
【教学建议】1. 实验前,教师应检查学生的实验器材是否齐全,确保实验安全。
2.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数据,避免误差。
3.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深刻理解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1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2【目的和要求】学会正确地使用直流伏特计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初中物理含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含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
2.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声音实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
2. 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
2. 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水盆、尺子、泡沫球、布料。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声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传播?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15分钟)1. 实验1:将音叉放入水盆中,观察水花的溅起,感受声音的产生。
2. 实验2:用尺子敲击桌面,观察尺子的振动,感受声音的产生。
3. 讨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15分钟)1. 实验3:将泡沫球放在音叉旁边,观察泡沫球的跳动,感受声音的传播。
2. 实验4:用布料遮住耳朵,靠近音叉,感受声音的传播。
3. 讨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
2. 提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3. 拓展: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环节,让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特别是在使用实验器材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3. 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表的使用方法;2. 学会利用公式 P = UI 计算电功率;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1. 电压表的使用原理: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用于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2. 电流表的使用原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用于测量电路中的电流;3. 电功率计算公式:P = UI,其中 P 表示功率,U 表示电压,I 表示电流。
三、实验器材1. 小灯泡一个;2. 电压表一个;3. 电流表一个;4. 滑动变阻器一个;5. 电源一个;6. 导线若干。
四、实验步骤1. 将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依次连接成电路,注意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2. 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泡处于正常发光状态;3. 观察并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4. 根据公式 P = UI 计算小灯泡的功率;5. 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重复步骤 3 和 4,记录多组数据;6.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小灯泡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五、实验注意事项1. 连接电路时,要确保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2. 调节滑动变阻器时,要缓慢进行,避免灯泡亮度突然变化;3. 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时,要准确记录;4. 计算功率时,要确保单位统一;5.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六、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进行实验,观察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2. 邀请同学合作,分别进行实验,比较不同实验者的数据,探讨实验结果的差异;3. 查阅资料,了解实际生活中灯泡的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公式 P = UI 计算电功率,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拓展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讲义
(1)
a2 [
(2)
a3 [
a3
( S 6 S 4 S 2 ) ( S 5 S 3 S1 ) 3T 2
(3)
上述三种计算方法第二种由于仅仅剩下首尾两个数值, 因此不能起到利用多个数据减小 偶然误差的作用,第一种方法是中学常用的方法,第三种方法也是使用的。 图像法 ①根据 v-t 图像,直线斜率就是加速度
2011 级使用 第 4 页 共 41 页
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讲义
物理系
王全
公式法: “逐差法”计算加速度 逐差法的基本原理是容易搞清的,但对纸带数据用“逐差法”进行处理却可以有以下三 种不同的方法。如下图所示的纸带:
为匀加速运动的纸带,O、A、B、C、D、E、F 为时间间隔相等的记数点,间距分别为 S1、 S2、S3、S4、S5、S6 其加速度的平均值可表示为:
打点器工作时,打点针瞬时接触基板, “Y 输入”端的电压也瞬时为零,则示波器屏幕 上的正弦波形上就出现一个缺口,缺口的相位正好对应每个周期内打点针接触基板的时刻 (由于线圈的电感和磁滞等作用, 打点时刻不是在波形曲线的极大和极小位置) , 如图所示。 由于打点针瞬时接触基板,缺口常不很清楚,但能清楚看到对应于 “缺口” 的在 “扫描迹线” 上的一个点,因此,可由这“点”的位置来判断“缺口”的位置。
(2)由视、听觉判断。 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 如果振动片悬端振动幅度较大, 如果打点针直接打 在打点基板上的声音很清脆、恒定,没有强弱或音调的变化,没有“沉重感” ,一般来说, 打点等时性较好。这种方法并不十分可靠,但能做出快捷的判断。 2.电磁打点器点频率稳定性的调整 (1)造成打点频率不稳定的一些原因 振动片除了受到一个永久磁铁所给的随电源的交变周期而周期性变化的磁力作用外, 还 受到一个打点基板所给的周期性的“瞬时”反作用力。只有当这两个力的合力是与交变磁力 相似的交变力或者是一个变化周期稳定的周期性变化的力时, 振动片的振动频率才会稳定才 会与电源频率相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打点器各部件的参数,如永久磁钢的磁场强度、两 磁极的间距、线圈匝数、振动片的弹性系数和长度等等,都要很好地匹配。但是,由于各种 原因,也可能造成打点频率不稳定: ①一些固定部件移位,特别是由于安装不好或固定螺钉松动而使振动片“移位” 。 ②振动片的固有频率发生了变化或与电源频率不一致了。 固有频率的变化主要是有效振 动长度的变化。 ③打点针过长或打歪、损坏等。 一般情况下,调整打点器使之打点频率稳定主要是要解决上述问题。 (2)打点频率的调整。 在固定部件完好、位置正常、打点针无损的情况下,调整打点频率主要是调整振动片的 固有振动频率和打点针长度(即打点针与基板的间距) 。一般来说,振动片的弹性系数,即 振动片上冲压的 V 形槽最好不要改变,因此,调整振动片的固有频率,主要是调整振动片的 有效振动长度。 比较简便的调整方法是:
初中物理实验题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2. 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与物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虚像。
3. 实验操作:放置物体、观察成像、测量距离、分析成像规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平面镜成像的日常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现象的兴趣。
2. 理论讲解:简述平面镜成像的原理,阐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实验操作:a.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平面镜、一个蜡烛、一把刻度尺。
b. 学生将蜡烛点燃,将其放置在平面镜前,观察平面镜中的成像。
c. 学生用刻度尺测量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
d. 学生重复实验,改变物体位置,观察成像变化。
4. 数据分析:学生总结实验数据,分析平面镜成像规律。
5. 结论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强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6. 拓展延伸:讨论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穿衣镜、哈哈镜等。
7.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能力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2. 利用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平面镜成像现象。
3. 运用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操作实验,正确观察成像现象。
2. 学生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平面镜成像规律。
3. 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阐述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4. 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有深入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资源:1. 平面镜、蜡烛、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 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3. 课堂练习题。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引导学生正确观察、测量数据。
中学物理实验技能课程大纲2024年
中学物理实验技能课程大纲2024年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中学阶段掌握物理实验技能,提高实验设计与执行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课程内容1. 实验基本技能- 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 基本仪器设备的识别与使用- 准确读取仪器的测量数值和精确度控制2. 实验设计与探究- 学习设计并实施简单物理实验- 学习运用物理原理分析实验现象- 探究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的关联性- 学习进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3. 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学习使用传感器等现代设备采集实验数据- 学习基本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 学习进行数据统计和图表绘制- 学习撰写标准实验报告- 学习描述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结果- 学习分析实验结果并提出改进方案5. 实验中的创新与应用- 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展示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将物理实验应用于实际问题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设计与执行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共同合作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 实践与演练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与实验技巧,通过多次实践与演练提高实验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评价与考核对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方面。
2. 实验操作评价对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规范性、数据采集准确性等进行评价。
3. 实验能力考核通过实验成绩、实验检查等方式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考核。
五、教学资源与支持1.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学校提供符合实验要求的实验设备和材料,并保证其安全和可靠性。
2. 教师指导与辅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指导。
3. 自主学习资源学校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指导书、参考资料和实验报告范例等资源。
六、课程实施与管理本课程由物理教师负责实施与管理,学校应合理安排实验课时和实验课程内容。
七、课程评估与持续改进学校应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实验技能掌握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持续改进。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教材:《初中物理》实验目的:1. 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实验原理: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实验器材:1. 木块2. 小车3. 尺子4. 铅笔5. 毛巾6. 沙子实验步骤:1. 让学生将木块放在小车上,用尺子测量木块和小车的长度,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2. 让学生用手推动小车,使木块向前运动,观察木块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
3.让学生用毛巾铺在小车上,再次用手推动小车,观察木块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
4.让学生在毛巾上撒上沙子,再次用手推动小车,观察木块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
5. 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6. 让学生总结实验结论,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木块和小车碰撞造成伤害。
2. 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3. 实验结束后,要清洁实验器材,整理实验现场。
实验拓展: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如跳远、拍打衣服等。
2. 让学生探讨如何减小惯性带来的危害,如汽车安全带、自行车头盔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对惯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对实验现象观察不够仔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惯性知识。
同时,要加强安全教育,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趣味实验教学活动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趣味实验教学活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和学科知识的丰富,传统枯燥的课堂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渴望。
为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理解,趣味实验教学活动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用于中学生的物理趣味实验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 电磁悬浮实验电磁悬浮是一种利用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力来悬浮物体的实验。
在学校实验室中,可以提供一块磁铁,并借助电流产生磁场。
让学生在磁铁上放置一根导线,并通电,通过调整电流大小和方向,让导线悬浮起来。
这种实验能够直观地展示磁场对物体的作用,并激发学生对电磁现象的兴趣。
2. 光的折射实验光的折射是指光线在两种介质界面上传播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通过一个玻璃杯和一些水,可以让学生在水中插入一个铅笔,并观察铅笔在水中的折射现象。
学生可以通过改变插入深度或者改变水的温度,观察折射角的变化。
这个实验可以生动地展示光的折射规律,加深学生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3. 声音传播实验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通过压缩和稀疏传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室或者操场上进行声音传播实验。
每个小组中,安排一名学生发送声音信号,其他组员则站在不同位置接收信号,并记录声音的强度和传播方向。
通过实地实验,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声音传播的效果,并加深对声音传播的了解。
4. 物体自由落体实验自由落体实验是物理学中常见的实验之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体自由下落的规律。
在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不同高度放置一个小球,并用计时器测量小球下落所需的时间。
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和分析,学生可以发现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是恒定的,并深入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趣味实验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物理学知识的魅力。
这种实践性、互动性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物理学习中。
除此之外,这些趣味实验教学活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观察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实践报告中学生(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物理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一次物理教学实践活动。
本文将对我校物理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实践效果及反思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实践活动的开展1. 实践活动背景本次物理教学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活动时间为两周,涉及初中物理课程的多个知识点。
2. 实践活动内容(1)分组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知识点的研究和探究。
(2)实验操作:针对每个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实验结束后,各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总结实验规律。
(4)课堂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实验展示和讲解。
(5)知识竞赛:组织一次物理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实施过程(1)前期准备: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知识点,制定详细的实践活动方案,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
(2)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小组讨论: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规律。
(4)课堂展示:各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实验展示和讲解,其他学生认真聆听,积极参与讨论。
(5)知识竞赛:组织一次物理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践效果1. 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尝试、改进实验方法,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提升了学生的物理素养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物理素养。
4.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加强了交流与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基本要求
会正确使用中学物理实验中的仪器 (表). 知道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 要求,会估算误差并正确选用仪器 (表). 能根据教学要求进行相关实验的教学 设计。
实验一 直线运动研究
主要仪器设备:小车、带滑轮的平板、 钩码、细线、电磁打点计时器、火花 打点计时器、电子节拍器、学生电源 等。
实验八 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 及浮力演示实验研究
主要仪器设备: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 仪、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烧杯、水 槽等
实验九 示教电表的使用及焦 耳定律实验研究
主要仪器设备:示教电表、滑动变阻 器、低压电源、电阻箱、伏特表、万 用电表、演示用温度计、线绕电阻、 量热器、焦耳定律演示器、计时器等。
实验十 电磁感应实验研究
主要仪器设备:直流电源、灯泡、滑 动变阻器、电感、电容、示波器、低 频信号发生器、磁铁、线圈、开关等。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 [实验1] 直线运动研究 [实验2] 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及伏安法测电阻 [实验3] 透镜成像实验研究 [实验4] 投影仪及幻灯机的使用 [实验5] 静电实验研究
[ 实验 6] 胡克定律及微小形变实验研 究 [实验7] 能量转化及守恒演示实验 [ 实验 8] 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及浮力 演示实验研究 [ 实验 9] 示教电表的使用及焦耳定律 实验研究 [实验10] 电磁感应实验研究
实验二 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及 伏安法测电阻
主要仪器设备:直流安培表、伏特表、 滑动变阻器、电阻圈、学生电源、电 键、小灯泡、灯座、电阻等。
实验三 透镜成像实验研究
主要仪器设备:光具座、透镜、光屏、 小灯泡、电源等。
实验四
投影仪及幻灯机的使用
主要仪器设备:投影仪、幻灯机、胶 片、幻灯片、投影气桌、发波水槽等
实验五 静电实验研究
主要仪器设备:感应起电机、验电器、 验电球、有机玻璃棒(附丝绸)、胶 棒(附毛皮)金属网罩等。
实验六 胡克定律及微小形变 实验研究
主要仪器设备:弹簧、弹簧秤、测力 计、刻 能量转化及守恒演示 实验
主要仪器设备:动能和势能演示器、 受迫振动和共振演示器、单摆演示器、 纵、横波演示器、斜面轨道、小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