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物理学史光的本性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 光的本性

第十三章 光的本性

光的波动理论在解释光电 效应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后 来,爱因斯坦在普朗克量子化 理论的启发下,提出了光子学 说.
普朗克
爱因斯坦
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五、光子说:
1、爱因斯坦提出的。 2、内容:在空间传播的光是不 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 份叫一个光子。
一个光子的能量:E=hv 3、价值:光子说能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
d

式中d是双缝的间距,L是双缝至屏面的距离。如果用白光做光 源,光屏上出现的干涉图样是彩色条纹
关于公式△x= λ的讨论 (1)相邻亮纹或暗纹的间距△x与双缝到屏的距 离l成正比,与两狭缝之间的距离d成反比. (2)条纹间距与缝本身的宽度无关. (3)条纹间距与光的波长λ成正比.不同颜色的 光的波长不同,所以不同色光条纹间距不同. (4)光的颜色由频率决定.在可见光中,红光频 率最低,紫光频率最高,根据c=λf,真空中红光波 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故在双缝干涉中选用红光, 则条纹间距△x最大,也比较容易观察.
3、各种电磁波的产生机理和特点的区别:
电磁波谱 无线电波 红外线 可见光 紫外线 X射线 γ射线 产生 机理
振荡电 路中自 由电子 的运动
波动性 强 无线 电技 术
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到 激发 热作 用强 红外 遥感
原子的内 原子核 层电子受 受到激 到激发

主要 特性 主要 应用
引起 视觉
摄影
生化作 贯穿 用、杀 本领 菌消毒 强 感光 技术 透视
后表面反射光
前表面反射光
这是用肥皂膜观察到的薄膜干涉现象
2、薄膜干涉: 1、相干光的形成:薄膜的前、后表面反射的 两束光相遇而形成。 2、条纹特点:加强或减弱情况决定于膜厚 与波长 3、劈形膜: 单色光照射:明、暗相间的条纹 白光照射:彩色条纹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光的本性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光的本性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光的本性光的本性(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1.两种学说:微粒说(牛顿)、波动说(惠更斯)〔见第三册P23〕2.双缝干涉:中间为亮条纹;亮条纹位置: =nλ;暗条纹位置: =(2n+1)λ/2(n=0, 1,2,3,、、、);条纹间距{ :路程差(光程差);λ:光的波长;λ/2:光的半波长;d两条狭缝间的距离;l:挡板与屏间的距离}3.光的颜色由光的频率决定,光的频率由光源决定,与介质无关,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光的颜色按频率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助记:紫光的频率大,波长小)4.薄膜干涉:增透膜的厚度是绿光在薄膜中波长的1/4,即增透膜厚度d=λ/4〔见第三册P25〕5.光的衍射:光在没有障碍物的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障碍物的尺寸比光的波长大得多的情况下,光的衍射现象不明显可认为沿直线传播,反之,就不能认为光沿直线传播〔见第三册P27〕6.光的偏振: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横波〔见第三册P32〕7.光的电磁说:光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

电磁波谱(按波长从大到小排列):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γ射线。

红外线、紫外、线伦琴射线的发现和特性、产生机理、实际应用〔见第三册P29〕8.光子说,一个光子的能量E=hν{h:普朗克常量=6.63×10-34J.s,ν:光的频率}9.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mVm2/2=hν-W {mVm2/2:光电子初动能,hν:光子能量,W:金属的逸出功}注:(1)要会区分光的干涉和衍射产生原理、条件、图样及应用,如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单缝衍射、圆孔衍射、圆屏衍射等;(2)其它相关内容:光的本性学说发展史/泊松亮斑/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光谱分析/原子特征谱线〔见第三册P50〕/光电效应的规律光子说〔见第三册P41〕/光电管及其应用/光的波粒二象性〔见第三册P45〕/激光〔见第三册P35〕/物质波〔见第三册P51〕。

中考物理辅导--光的本性(一)

中考物理辅导--光的本性(一)

中考物理辅导--光的本性(一)〔一〕光的本性的学说学说基本内容实验事实提出的迷信家动摇说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方式向外传达光的独立传达、光的反射、折射、杨氏实验、菲涅尔圆盘衍射惠更斯微粒说光是沿直线传达的高速粒子流光的直线传达、反射牛顿电磁说光是一种电磁波光速的测定、光与电磁波的相似性,赫兹实验麦克斯韦光子说光是不延续的一份一份的,光子能量E=hν,光子只能整个的发生、传达、消逝热辐射规律、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波粒二象性光既具有动摇性,又具有粒子性-微观粒子的特性光的干预、衍射、光电效应?(二)光的干预和衍射光的干预:〔1〕发生条件:两束频率相反的光迭加〔2〕干预现象:I.双缝干预〔1801年杨氏实验〕实验装置:单缝〔单孔〕取得频率一定的线〔点光源;双缝〔双孔〕将频率一定的光分红两束条纹特征:单色光:中央亮纹;两侧明暗相间;宽度相等,亮度基本相反;条纹间距〔宽度:ΔX=Lλ/d〕白光:中央为白色;两侧明暗相间的条纹;每条亮纹接近中央为紫色,外侧为白色条纹明暗:距离两缝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为暗条纹;偶数倍为亮条纹II.薄膜干预:相关光的取得:一定频率的光经薄膜前后外表反射,两束频率相反的反射光相迭加条纹特征:单色光:明暗相间白光:彩纹;同一亮条纹薄膜薄处为紫光,厚处为红光运用:反省平面、增透膜〔入射光波长的1/4 ,淡紫色的缘由〕2、光的衍射〔1〕发生条件:孔、缝或阻碍物的尺寸很小,与可见光波长相比差不多或更小时才有清楚的衍射现象〔2〕干预现象:I.单缝衍射:条纹特征:单色光:中央条纹宽而亮;两侧明暗相间的条纹;两侧条纹窄而亮度递减快白光:中央条纹为宽亮的白色条纹;两侧为彩纹,每一亮纹内侧为紫色,外侧为白色条纹观察:游标卡尺的结构、原理、读数方法;缝由0.2mm 变宽时条纹由稀变密II.小孔衍射:孔由大到小:屏上见到的现象:亮斑→小孔成像→衍射花招;单色光:中央亮点大而亮;周围明暗相间圆条纹窄而亮度递减快;白光:中央为白色亮点,周围彩纹;中央亮点大而亮,周围彩纹窄而暗III.不透明圆盘衍射:影的轮廓模糊不清,出现明暗相间的条文,阴影中心有亮斑-泊松亮斑。

光的本性(上课使用)PPT课件

光的本性(上课使用)PPT课件

.
屏幕
8
基本知识点
3、干涉图样的特点:
(1)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2)亮纹间等距、暗纹间等距 (3)两缝S1、S2中垂线与屏幕相交位置是亮条 纹---中央亮纹
提出问题:(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图象?
(2)怎样用波动理论进行解释?
.
9
基本知识点
4、光的干涉图样的成因
双缝干涉中屏上出 现明暗条纹的位置和宽 度与两缝间距离、缝到 屏的距离以及光波的波 长有关。且相邻两明条 纹和相邻两暗条纹之间 的距离是相等的。
列光波,这两列波即是频率相同的相干光波,由于薄
膜的厚度不同,这两列光波的路程差不同。当路程差
为光波波长的整数倍时,则为波峰与波峰相遇,波谷
与波谷相遇,使光波的振动加强,形成亮条纹;当光
波的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则波峰与波谷相遇,
光波的振动减弱,形成暗条纹。
如果用白光照射上述肥皂液薄膜,薄膜就出现各
当薄膜的两个表面上反射光的路程差等于半个波长时,反射回
来的光抵消。从而增强了透射光的强度。显然增透膜的厚度应
该等于光在该介质中波长的1/4。由能量守恒可知,入射光总
强度=反射光总强度+透射光总强度。在膜的厚度等于光波长的
1/4时,光恰好实现波峰与波谷相叠加,实现干涉相消,使其
合振幅接近于零,即反射光的总强度接近于零,从总效果上看,
第十一章
光的本性
.
1
高考考点
1知道人类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 2知道光的双缝干涉现象和薄膜干涉现象; 知道光的衍射现象;知道光是一种波. 3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和光子说的基本 内容;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初步概念
.
2
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

高三物理课件-1光的本性 精品

高三物理课件-1光的本性 精品

M. Planck (1858-1947)
1.实验规律
空腔辐射能量密度
u T
频谱(单色能密度) u , T
u T u , T d
0

1859年 Kirchhoff 定律:黑体辐射频谱仅与温度有关, 与辐射体其他特性无关。
黑体是研究热辐射固有规律的理想辐射体
量子论 (Quantum Theory)
1.波粒二象性 2.量子力学初步
第三章 电磁辐射的粒子性
电磁辐射——光的本性: 微粒说 微粒流 17世纪 Newton
几何光学
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波动说 以太弹性波 干涉和衍射 17世纪 Huygens 波动光学
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19世纪 Maxwell
经典理论的困难: 光照强度和时间决定光电子能量
光强很小,电子需较长时间吸收足够能量才能逸出 1905年 Einstein提出光量子论,解释光电效应
2.光量子论 Planck量子论 辐射场与辐射体交换能量是量子化的, 辐射场本身是连续的。
Einstein光量子论 辐射场由有限数目的能量子组成,能量子 以光速运动,只能整个被吸收和发射。
A. Einstein (1878-1955)
§3.康普顿效应
1912年 Sadler和Meshan发现X射线被物质散射后波长移动
1922-1923
Compton和吴有训分别实验研究
Δ 0 非相干散射(康普顿散射)

Δ 0 相干散射


1.实验规律

Δ 康普顿移动
§2.光电效应
1887年
Hertz发现紫外光照射的阴极容易放电 1900年 Lenard实验证明光照导致金属表面逸出电子 光电子

第四章光的本性是什么?

第四章光的本性是什么?
2020/3/20
为什么光的微粒说能统治一百多年? 一方面,当时没有实验能测量介质中的光速,判断
微粒素是否正确,相反波动说还存在不少缺陷。另一方 面,牛顿在力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牛顿哲学思想在社会 上的影响,使得微粒说在一百多年内占统治地位。
值得指出,在这个时期内牛顿也承认对某些光的光 现象(如干涉)纯粹用微粒说无法解释。尤其在他认识 到了光的周期性后,促使他将微粒说与以太振动的思想 结合起来,对干涉条纹作出自己的解释。
2020/3/20
在原点O 处产生亮条纹,其两侧依次产生暗、明相间
的条纹,两条相邻的亮条纹(或暗条纹)的间隔等于

y L
d
2.薄膜和劈尖干涉及其应用 (1)薄膜干涉:肥皂泡或路面上 的油膜所产生的彩色图样,是由 于光在薄膜上、下表面反射回来 的光发生干涉而形成的。
2020/3/20
薄膜干涉
(2)空气劈尖干涉 劈尖干涉:光从极小角度的空气 劈的上、下两个面反射回来,发 生干涉。
光从介质a以入射角θa进入介质b,折射角为θb,则
sina sinb
va vb
nb na
nba
折射率(对黄光)
介质
空气 (标准状况)

光学 水晶 岩盐( 玻璃 (石英) NaCl)

金刚石
折射率n
1.0003
1.33
1.52~ 1.67
1.54
1.54 1.31 2.42
2020/3/20
四、光的全反射
如果工件表面是非常平整的,那么等厚条纹应该是 平行于棱边的一组平行线;
如果工件表面不平整(肉眼不一定能看出),则等 厚条纹就应该是随着工件表面凹凸的分布而出现的一组 形状各异的曲线。

精选-中考物理辅导--光的本性(一)-文档

精选-中考物理辅导--光的本性(一)-文档

中考物理辅导--光的本性(一)(一)光的本性的学说学说基本内容实验事实提出的科学家波动说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光的独立传播、光的反射、折射、杨氏试验、菲涅尔圆盘衍射惠更斯微粒说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高速粒子流光的直线传播、反射牛顿电磁说光是一种电磁波光速的测定、光与电磁波的相似性,赫兹实验麦克斯韦光子说光是不连续的一份一份的,光子能量E=hν,光子只能整个的产生、传播、消失热辐射规律、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波粒二象性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微观粒子的共性光的干涉、衍射、光电效应?(二)光的干涉和衍射光的干涉:(1)产生条件:两束频率相同的光迭加(2)干涉现象:I.双缝干涉(1801年杨氏实验)实验装置:单缝(单孔)获得频率一定的线(点光源;双缝(双孔)将频率一定的光分成两束条纹特征:单色光:中央亮纹;两侧明暗相间;宽度相等,亮度基本相同;条纹间距(宽度:ΔX=Lλ/d)白光:中央为白色;两侧明暗相间的条纹;每条亮纹靠近中央为紫色,外侧为红色条纹明暗:距离两缝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为暗条纹;偶数倍为亮条纹II.薄膜干涉:相干光的获得:一定频率的光经薄膜前后表面反射,两束频率相同的反射光相迭加条纹特征:单色光:明暗相间白光:彩纹;同一亮条纹薄膜薄处为紫光,厚处为红光应用:检查平面、增透膜(入射光波长的1/4 ,淡紫色的原因)2、光的衍射(1)产生条件:孔、缝或障碍物的尺寸很小,与可见光波长相比差不多或更小时才有明显的衍射现象(2)干涉现象:I.单缝衍射:条纹特征:单色光:中央条纹宽而亮;两侧明暗相间的条纹;两侧条纹窄而亮度递减快白光:中央条纹为宽亮的白色条纹;两侧为彩纹,每一亮纹内侧为紫色,外侧为红色条纹观察:游标卡尺的构造、原理、读数方法;缝由0.2mm 变宽时条纹由稀变密II.小孔衍射:孔由大到小:屏上见到的现象:亮斑→小孔成像→衍射花样;单色光:中央亮点大而亮;四周明暗相间圆条纹窄而亮度递减快;白光:中央为白色亮点,四周彩纹;中央亮点大而亮,四周彩纹窄而暗III.不透明圆盘衍射:影的轮廓模糊不清,出现明暗相间的条文,阴影中心有亮斑-泊松亮斑。

《光的本性》课件

《光的本性》课件
自然光是光波电矢量和磁矢量在垂直 于传播方向平面内呈均匀分布的光, 而偏振光是光波电矢量或磁矢量在某 一特定方向上保持一致的光。
偏振现象的发现
托马斯·杨通过对光的干涉实验发现了 光的偏振现象,并提出了光的波动理 论。
偏振光的应用
光学仪器
01
偏振光在光学仪器中有广泛应用,如偏振眼镜、偏振滤镜等,
可以提高视觉清晰度和色彩饱和度。
总结词
光谱分析实验
详细描述
光谱分析实验是研究物质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重要手段。通过光谱分析实验, 可以了解物质对光的吸收特性和发射特性,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光学性质和结构特 性。
光传播与吸收的实验验证
总结词:散射实验
详细描述:散射实验可以用来研究散射现象和散射规律。通过散射实验,可以了 解散射的程度和规律,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光学特性。
光的传播与吸收
05
光的传播速度
总结词
光速是恒定的
详细描述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299,792,458米,在 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会因介质的折射率而有所不同。
总结词
光速与参考系无关
详细描述
光速是绝对的,不受观察者参考系的影响,无论观察者 以何种速度运动,都不影响光速。
总结词
光速的测量方法
详细描述
光速的测量方法主要有干涉仪法和光频梳技术等,这些 方法可以精确测量光速,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光的吸收与散射
总结词:光的吸收 总结词:光的散射 总结词:散射的应用
详细描述: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因为介质的特性而被 吸收。不同波长的光被吸收的程度不同,这决定了物质 的吸收光谱。
详细描述:光在介质中传播时,除了被吸收外,还会因 为介质中微小颗粒或分子的影响而发生散射。散射的程 度与波长有关,短波长的光更容易被散射。

高二物理会考复习《光的本性》知识点分析

高二物理会考复习《光的本性》知识点分析

《光的本性》知识归类(一) 光相性学说发展简史牛顿支持微粒说惠更斯提出波动说。

到19世纪初,在实验室中观察到光的现象,这是波的特征,无法用微粒说解释,使波动说得到公认。

到19世纪末,又发现了波动说不能解释的新现象(如光电效应等),证实光具有粒子性。

人们终于认识到光具有________性。

(二) 光的波动性1、 光的干涉(1)相干光源的条件是两光源______相同。

获得相干光的办法是:把一个点光源(或线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列光。

如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利用薄膜前后表面的反射光等。

(2)杨氏双缝干涉中出现亮、暗条纹的条件路程差等于波长_____倍;即路程差=2,1,0(=λ±k k ┈)处,出现亮纹。

K=0为______亮纹。

路程差等于半波长的_____倍,即路程差=2)12(λ-±k (k=1,2,3….)处出现暗纹。

明纹之间或暗纹之间的距离总是相等的,在狭缝间距离和狭缝与屏距离都不变的条件下,条纹的间距跟____正比。

在波长不变的条件下,当狭缝与屏的距离增大或狭缝间的距离减小时,条纹的间距________。

(也可由间距公式λ=∆dLx 来说明)。

(3)实例:薄膜干涉:如肥皂泡、水面上或马路上的薄油层、检查精密零件的表面质量。

增透膜的厚度是入射光在薄膜介质中波长的_____时,大大减少了光的反射损失,所以涂有增透膜的光学镜头呈淡紫色。

2、 光的衍射:光离开直线路径绕到障碍物阴影里去的现象,叫光的衍射。

(1)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跟光的波长相比甚至比光的波长还要小。

(2)图样:产生明暗(或彩色)条纹或光环。

3、 光的电磁本性光的____证实光具有波动性。

麦克斯韦首先从理论上提出光是一种电磁波。

赫兹用实验加以证实。

按频率从大到小的顺序组成的电磁波谱,其显著特性及产生机理如下: 无线电波: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

红外线:热作用显著。

物理 第十六章光的本性

物理 第十六章光的本性
由上式可知,只有当照射光的光子能量hν至少与金属中的电子逸出功W相等时,才能产 生光电效应,也就是说,产生光电效应的最低频率
光子说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从而使我们认识到光具有粒子性.
利用光电效应制成的光电元件有着广泛的应用,光电管就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光电元件, 它可以把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而这种转换迅速灵敏.
二、相干光
两个同样的光源发的光,不能满足相干条件.即使同一光源,不同部分发出的光也不是 相干光,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无法看到光的干涉现象.要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必须要获得 相干光.
获得相干光的方法是将同一束光分成两束光.按分光的方法不同,可分为: (1)分割波阵面法,如杨氏双缝等; (2)分割振幅法,如薄膜的干涉等.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创新型规划教材
物理
主讲人:
第十六章 光的本性
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的成功、麦克斯 韦的光的电磁说的提出、光电效应现象的发现 和爱因斯坦光子说的建立,使人们逐步认识到 光的本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第一节 光的干涉
一、光 程
从同一光源发出的单色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光的频率不变,其传播速度v=c/n(c 为光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n为介质的折射率)随介质改变.
图16-8表示光栅的一个截面,a表示每一狭 缝的宽度,b表示两条狭缝之间的距离或刻痕的 宽度,(a+b)叫作光栅常数.当平行单色光垂直 入射于光栅后,经透镜L会聚于屏MN上,呈现各 级衍射条纹.光栅的衍射条纹是单缝衍射多缝干 涉的结果.
第三节 光的偏振
一、波的偏振
让绳上的横波穿过两个狭缝.横波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通过狭缝,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 够通过狭缝的这种现象,叫作波的偏振.
从理论上可以证明:相邻两明亮条纹中心(或暗纹中心)间的距离Δχ为

中考物理辅导--光的本性

中考物理辅导--光的本性

(一)光的本性的学说(二)光的干涉和衍射1、光的干涉:(1)产生条件:两束频率相同的光迭加(2)干涉现象:I.双缝干涉(1801年杨氏实验)实验装置:单缝(单孔)获得频率一定的线(点光源;双缝(双孔)将频率一定的光分成两束条纹特征:单色光:中央亮纹;两侧明暗相间;宽度相等,亮度基本相同;条纹间距(宽度:ΔX=Lλ/d)白光:中央为白色;两侧明暗相间的条纹;每条亮纹靠近中央为紫色,外侧为红色条纹明暗:距离两缝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为暗条纹;偶数倍为亮条纹II.薄膜干涉:相干光的获得:一定频率的光经薄膜前后表面反射,两束频率相同的反射光相迭加条纹特征:单色光:明暗相间白光:彩纹;同一亮条纹薄膜薄处为紫光,厚处为红光应用:检查平面、增透膜(入射光波长的1/4 ,淡紫色的原因)2、光的衍射(1)产生条件:孔、缝或障碍物的尺寸很小,与可见光波长相比差不多或更小时才有明显的衍射现象(2)干涉现象:I.单缝衍射:条纹特征:单色光:中央条纹宽而亮;两侧明暗相间的条纹;两侧条纹窄而亮度递减快白光:中央条纹为宽亮的白色条纹;两侧为彩纹,每一亮纹内侧为紫色,外侧为红色条纹观察:游标卡尺的构造、原理、读数方法;缝由0.2mm变宽时条纹由稀变密II.小孔衍射:孔由大到小:屏上见到的现象:亮斑→小孔成像→衍射花样;单色光:中央亮点大而亮;四周明暗相间圆条纹窄而亮度递减快;白光:中央为白色亮点,四周彩纹;中央亮点大而亮,四周彩纹窄而暗III.不透明圆盘衍射:影的轮廓模糊不清,出现明暗相间的条文,阴影中心有亮斑-泊松亮斑(三)光的电磁本性(四)光电效应:1、意义: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2、实验规律:I.每种金属都有一种极限频率ν0,入射光的ν〉ν0才发出光电子,入射光ν〈ν0不论光照射时间多长,光多强也不能发生光电效应;II.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的ν的增大而增大,与光强无关;III.瞬时发生:入射光照射到金属上到发射电子几乎不需要时间,小于1纳秒;IV.饱和光电流与光强度成正比3、波动说与光电效应的矛盾:波动理论:光的能量由光的强度决定,光的强度又由光的振幅决定,与频率无关;波动理论与光电效应实验的前3条矛盾4、光子说对光电效应的解释:——I. 金属中的一个电子吸收一个光子的全部能量;——II. 逸出功W是从金属表面上逸出的电子克服原子核的引力做的功,W由金属本身的特性决定,对一种金属为定值;III.从能量关系搞清mvm2/2=hν-W(不要求计算)(五)光谱光谱分析:原理:利用明线、吸收光谱中的特征谱线;用途:鉴别物质、确定成分(六)光的波粒二象性1、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有的波动性显著,有的粒子性显著2、物质波:也称德布罗意波,波长λ=h/p.3、波粒二象性中的波是几率波(物质波),不是机械波,也不是电磁波,不是宏观意义中的波;波粒二象性中的粒子也不是宏观意义中的粒子(质点),光子运动既没有一定的轨道,是无规则的,与质点运动不同,不遵从牛顿定律。

光的本性1

光的本性1
但是这种解释与下列现象出现了矛盾:
每种金属都存在着一个极限频率,如果入射光的频率 比极限频率低,那么无论光多么强,照射时间多么长, 都不会从金属中打出光电子;但如果入射光的频率高 于极限频率,即使光不强,当它射到金属表面时也会 立即打出光电子。
(即发生光电效应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而是与频率有关)
几种金属的极限频率γ0和极限波长λ0
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
因为光波的波长很短,只有十分之几 微米,一般的物体都比波长大很多, 因此很难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
在实验 室里如何才能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
只要将障碍物和小孔做得足够小时 也是可以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的
下面观察光射向一个针孔、一条狭 缝、一根细丝时光的衍射现象
单缝衍射实验:
解:(A)是阳光被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经折射、反射后 产生的; (B)是属于薄膜干涉 (C)是棱镜色散 (D)是单缝衍射.
五、光电效应 光子
一、定义:
光电效应现象:光照射金属表面,使金属表面发射电子的现象.
光电效应实验


-+

-+
+
-
光电子
∽60V
研究光电效应规律的实验 实验结果:
①光照与光电流几乎同时出 现.(Δt <10-9s)
产生 振荡电 机理 路
原子外层电子受激发
原子内 原子核 层电子 受激发 受激发
特性 波动性 热效应 引起视觉 化学作用 贯穿强 贯穿最


应用 无线电
技术
加热遥感
照明摄影 萤光效应杀 检查探测, 工业探伤
菌感光技术 医用透视 医用治疗 医用消毒
下列现象中哪些是由于光的干涉产生的 A.天空中出现的彩虹 B.肥皂泡在阳光下呈现彩色条纹 C.阳光通过三棱镜形成的彩色光带 D.光线通过一条极窄的缝呈现明暗相间的条纹

光的本性

光的本性

电磁波产生机理
光电效应实验
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电效应实验)
• 在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叫做光 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 • 实验表明:①各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 的频率低于这个频率的光,无论强度如何,照射 时间多长,也不能产生光电效应;②光电子的最 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 的增大而增大;③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 时,光电流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④光电子的产 生几乎是瞬时的. • 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 由于光不仅具有波动性而且还有粒子性,光具有 的这种性质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干涉现象
光的干涉
• 如果光源发出的光是单色光,那么干涉图样是明 暗间隔的条纹.如光源发出的光是白光,那么干涉 图样是彩色条纹. • 双缝干涉的图样特征是相邻两条明条纹或暗条纹 平行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总是相等的.在狭缝间的距 . 离和狭缝与屏之间的距离都不变的条件下,用不 同颜色的光做实验,条纹的间隔是不同的,红光 最宽,紫光最狭。 • 定量研究指出,相邻两明条纹间的间距跟光波的 波长成正比. • *间距=板距/缝距 ×波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光的衍射
光的衍射
• 干涉图像与衍射图像有明显区别,干涉图像 是间隔相等的条纹,衍射图像则为中间特别 明亮而宽的间隔不相等的条纹.
光的衍射
某同学以线状白炽灯为光源,利用游标卡尺两脚间 某同学以线状白炽灯为光源, 形成的狭缝观察光的衍射现象后, 形成的狭缝观察光的衍射现象后,总结出以下几 你认为正确的是() 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若狭缝与灯泡平行,衍射条纹与狭缝平行 若狭缝与灯泡平行, 若狭缝与灯泡平行 • B.若狭缝与灯泡垂直,衍射条纹与狭缝垂直 若狭缝与灯泡垂直, 若狭缝与灯泡垂直 • C.衍射条纹的疏密程度与狭缝的宽度有关 衍射条纹的疏密程度与狭缝的宽度有关 • D.衍射条纹的间距与光的波长有关 衍射条纹的间距与光的波长有关

高三复习第十七章-光的本性

高三复习第十七章-光的本性

第十七章光的本性知识结构连续光谱发射光谱”,q 明线光谱(线状谱)吸收光谱 ------------------------------------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 光、紫外线、伦琴射线、 丫射线•基础回顾1光本性学说发展简史:学说 名称 提出代 表者 内容 实验 基础 能解释的 现象 困难微粒说牛顿光是沿直线传 播的粒子流光的直 线传播光的直进 光的反射无法解释同时发生 反射和折射波动说惠更斯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从 光源向周围传 播光的干 涉和衍 射 光的反射、折 射、干涉和衍 射难以解释光的直 进,真空中光的传 播介质光的电 磁说 麦克斯韦光是一种电磁 波赫兹的 电磁波 实验 许多光的现 象 无法解释光电效应光子说 爱因斯坦光是一种能量 子光电效 应各种光学现 象2.光的波动性(1)光的干涉① 相干光源的条件:两光源频率相同。

获得相干光的办法是: 把一个点光源(或线光源) 发出的光分为两列光。

如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利用薄膜前后表面的反射光等。

② 杨氏双缝干涉中出现亮、暗条纹的条件:路程差等于波长整数倍;即路程差 △ r=k ^k=O 、1、2…)处,出现亮纹。

路程差等于半波L 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 光的粒 子性 电磁波谱光的本性光的波粒二象 性长的奇数倍,即路程差△ r=(2 k+1)二(k=0、1、2…)处出现暗纹。

明纹之间或暗纹之间的距离2总是相等的,狭缝间距离为d,狭缝与屏距离为L,则条纹的间距用公式表示为Ax二丄■。

d③实例:薄膜干涉:如肥皂泡、水面上或马路上的薄油层、检查精密零件的表面质量。

(2) 光的衍射:光离开直线路径绕到障碍物阴影里去的现象,叫光的衍射。

①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跟光的波长相比甚至比光的波长还要小。

②图样:产生明暗(或彩色)条纹或光环。

③光的衍射现象证明光是一种波(3) 光的偏振现象①光的偏振也证明了光是一种波,而且是横波。

各种电磁波中电场E的方向、磁场B的方向和电磁波的传播方向之间,两两互相垂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十:光的波粒二象性人类对光的研究起源很早,但对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漫长的过程。

光究竟是波还是粒子?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从十七世纪初开始,至二十世纪初以光的波粒二象性告终,前后共三百多年的时间。

正是这种争论,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并导致了20世纪物理学的重大成就——量子力学的诞生。

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有卓越贡献的自然科学家墨子(生于公元前480-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420-390年左右)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家学派著作的总汇是《墨子》,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墨经》,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

《墨经》中记载了丰富的几何光学知识。

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作出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科学解释,并用此原理解释了物体和投影的关系。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Euclide,公元前330-公元前275)在他的《光学》著作里总结了到他那时为止已有的关于光现象的知识和猜测。

那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在眼睛和被观察物体之间行进的光线是直线;当光线从一个平面反射时,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

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光学家托勒密(Clandius Ptolemaeus,约90~168)最早做了光的折射实验。

托勒密在他的最后一本重要著作《光学》中提出和说明了各种基本原理,他依靠经验发现了折射的规律,绘出了光线以各种入射角从光疏媒介进入水的折射表,但没有由此得出精确的折射定律。

英国科学家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1214-1292)在物理学方面,特别是对于光学的研究极为深刻,他通过实验研究了凸透镜的放大效果以及光的反向和折射规律,证明了虹是太阳光照射空气中的水珠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意大利著名美术家、科学家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以博学多才著称,他在光学、力学、数学和解剖学等方面都有不少创见或发明。

他描述了光是如何通过不同表面反射的,眼睛是如何感觉反射并判断距离的,人类的眼睛是如何接受透视的,以及光投射在物体上是如何产生阴影的。

德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对光的折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于1611年出版了《折射光学》一书。

开普勒的研究表明,对于两种给定的媒质,小于30度的入射角同相应的折射角成近似固定的比,对于玻璃或水晶,这个比约为3:2。

他还表明,这个比对于大的入射角不成立。

开普勒试图通过实验发现精确的折射定律,他的方法虽然是正确的,却没有得到其中有规律性的联系,但开普勒的研究为后来斯涅耳得出折射定律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荷兰数学家威里布里德.斯涅耳(Willebrord Snell Van Roijen 1591-1626)在总结托勒密、开普勒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后做了进一步的实验。

1621年,斯涅耳在实验中注意到了水中的物体看起来象漂浮的现象,由此引出了他对折射现象的研究,并发现了光的折射定律,也称斯涅耳定律,但当时未做任何理论推导,虽然正确,却未正式公布。

1637年,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笛卡儿(Rene Des cartes,1596—1650)在他的《屈光学》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折射定律。

他从一些假设出发,并从理论上进行了推导,即光的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为常数,由此而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

十七世纪中期,物理光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655年,意大利数学家格里马第(Francesco Maria Grimaldi,1618-1663)在实验中让一束光穿过两个小孔后照到暗室里的屏幕上,他发现在投影的边缘有一种明暗条纹的图像,马上联想起了水波的衍射,于是格里马第提出:光可能是一种类似水波的波动,这就是最早的光波动说。

格里马第认为,物体颜色的不同,是因为照射在物体上的光波频率的不同引起的。

格里马第的实验引起了英国物理学家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的兴趣。

他重复了格里马第的工作,并仔细观察了光在肥皂泡里映射出的色彩以及光通过薄云母片而产生的光辉。

他判断,光必定是某种快速的脉冲,提出了“光是以太的一种纵向波”的假说。

根据这一假说,胡克也认为光的颜色是由其频率决定的。

他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Micrographia)一书中明确地支持波动说。

这本著作很快为胡克赢得了世界性的学术声誉,由于他的加入,波动说似乎也在一时占了上风。

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对光学进行研究。

1666年,牛顿在家休假期间用三棱镜进行了著名的色散试验。

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几种颜色的光谱带,再用一块带狭缝的挡板把其他颜色的光挡住,只让一种颜色的光再通过第二个三棱镜,结果出来的只是同样颜色的光,由此发现了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为了验证这个发现,牛顿又设法将几种不同的单色光合成白光,并且计算出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精确地说明了色散现象,揭开了物质的颜色之谜,物质的色彩是不同颜色的光在物体上有不同的反射率和折射率造成的。

公元1672年,牛顿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学会哲学杂志》上。

牛顿的分光试验使几何光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物理光学。

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并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线运动路径。

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1629-1695)是与牛顿同一时代的科学家。

惠更斯发展了光的波动学说,在1678年给巴黎科学院的信和1690年发表的《光论》一书中都阐述了他的光波动原理,即惠更斯原理.他认为每个发光体的微粒把脉冲传给邻近一种弥漫媒质(“以太”)微粒,每个受激微粒都变成一个球形子波的中心.他从弹性碰撞理论出发,认为这样一群微粒虽然本身并不前进,但能同时传播向四面八方行进的脉冲,因而光束彼此交叉而不相互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用作图法解释了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

惠更斯提出了光波面在媒体中传播的惠更斯原理,打破了当时流行的光的微粒学说。

牛顿的“微粒说”与惠更斯的“波动说”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并由此而产生激烈的争议和探讨,科学家们就光是波动还是微粒这一问题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因牛顿在学术界的权威和盛名,“微粒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oung,1773-1829)对牛顿的光学理论产生了怀疑。

杨氏在1800年写成的论文《关于光和声的实验和问题》中,把光和声进行类比,因为二者在重叠后都有加强或减弱的现象,他认为光是在以太流中传播的弹性振动,并指出光是以纵波形式传播的。

他同时指出光的不同颜色和声的不同频率是相似的。

在经过百年的沉默之后,波动学说终于重新发出了它的呐喊;光学界沉闷的空气再度活跃起来。

1801年,杨氏进行了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实验所使用的白屏上明暗相间的黑白条纹证明了光的干涉现象,从而证明了光是一种波。

杨氏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哲学会刊》上发表论文,首次提出了光的干涉的概念和光的干涉定律。

1803年,杨氏在《物理光学的实验和计算》论文中根据光的干涉定律对光的衍射现象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他认为衍射是由直射光束与反射光束干涉形成的,虽然这种解释不完全正确,但在波动学说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杨氏的理论激起了牛顿学派对光学研究的兴趣。

1808年,法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de Laplace,1749-1827)用微粒说分析了光的双折射线现象,批驳了杨氏的波动说。

1809年,法国物理学家及军事工程师马吕斯(Etienne Louis Malus,1775-1812)在试验中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

在进一步研究光的简单折射中的偏振时,他发现光在折射时是部分偏振的。

因为惠更斯曾提出过光是一种纵波,而纵波不可能发生这样的偏振,这一发现成为了反对波动说的有利证据。

1811年,苏格兰物理学家布儒斯特(David Brewster,1781-1868)在研究光的偏振现象时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的经验定律。

光的偏振现象和偏振定律的发现,使当时的波动说陷入了困境,使物理光学的研究更朝向有利于微粒说的方向发展。

面对这种情况,杨氏对光学再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817年,他放弃了惠更斯的光是一种纵波的说法,提出了光是一种横波的假说,比较成功的解释了光的偏振现象。

吸收了一些牛顿派的看法之后,他又建立了新的波动说理论。

杨氏把他的新看法写信告诉了牛顿派的法国科学家阿拉果(Dominique Francois Jean Arago,1786-1853)。

阿拉果早年遵循微粒说观点研究光学,认为光和热、电、磁一样,都是由无重量的微粒构成的流体,它们受物质分子的短程引力和斥力的作用,产生反射、折射、双折射等各种光学现象;对分子相同的物质,折射率将和密度成正比。

阿拉果在学习期间就与法国物理学家毕奥(Jean Baptiste Biot, 1774-1862)合作研究光在地球大气中的折射,以证明拉普拉斯在天体力学中提出的大气由氧和氮的同心环组成、密度随海拔变动的公式。

阿拉果用实验证明,温度和压强影响大气折射,而空气温度及二氧化碳的含量可以忽略。

马吕斯发现光的偏振现象后,阿拉果就用偏振光以不同的入射角度投向各气态、液态和晶态物质,结果发现了旋光现象。

1813年起阿拉果对微粒说的信仰发生了动摇,他参与测定了许多液体和固体折射率,发现根本不存在微粒说所述的和密度成正比的关系;此外,他还认识到杨氏1801年的干涉理论能更好地解释色偏振等实验事实。

法国物理学家菲涅耳(Augustin-Jean Fresnel,1788~1827)1815年就试图复兴惠更斯的波动说,但他当时还不知道杨氏关于衍射的论文,他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出是各种波的互相干涉使合成波具有显著的强度。

后来阿拉果告诉了他杨氏新提出的关于光是一种横波的理论,从此菲涅耳以杨氏理论为基础开始了他的研究。

1819年,菲涅耳成功的完成了对由两个平面镜所产生的相干光源进行的光的干涉实验,继杨氏干涉实验之后再次证明了光的波动说。

在对光的传播方向进行定性实验之后,非涅耳与转向波动说的阿拉果一道建立了光波的横向传播理论。

1814年,德国天文学家夫琅和费(Joseph V on Fraunhofer,1787~1826)在重复做牛顿分解太阳光的实验时,在一间小黑屋子的窗板上开了一条狭缝,让太阳光通过这条缝射入屋子里,成为一条扁扁的光束,再让光束经过三棱镜,变成了宽大的扇形落到对面的白墙上,成为从红到紫的光带,他意外地发现了太阳光谱中的一些重要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