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版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全文原著-古文经典

《黄帝内经》全文原著-古文经典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圣典,对中医学的
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全文原著以古文形式呈现,包含了
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档旨在介绍《黄帝内经》的全文原著内容,以帮助读者更
好地理解和研究这一古文经典。
内容概述:
《黄帝内经》的全文原著包括了四个部分:素问、灵枢、针灸
甲乙经、针灸素问。
其中,素问是最早的篇章,主要介绍了人体的
构造、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形成和治疗方法;灵枢则进一步探讨了
人体的经络、脏腑和病机;针灸甲乙经和针灸素问则集中讨论了针
灸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全文原著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人体结构、生理功能和病机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中医理论和治疗原则,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该经典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妙的
理论,成为了中医学乃至整个人类医学的宝贵财富。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黄帝内经》全文原著,深入了解中医学的
基本理论和医学思维方式,提升自身的医学素养和诊治水平。
同时,也可以从中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注入新的
力量。
总结:
《黄帝内经》全文原著是一部古文经典,包含丰富的中医理论
和实践经验。
通过阅读和学习该经典,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
理论和思想,提升医学素养和诊治水平。
该经典对中医学的发展和
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整个人类医学贡献了宝贵的思想和经验。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包含81篇。
以下是《素问》的完整版:1. 调经论2. 睡眠论3. 右胜论4. 阴阳病机论5. 下经论6. 阴阳离合论7. 穴位论8. 扁鹊解厥论9. 秦问论10. 属要论11. 六气别论12. 阴阳应象大论13. 鳖甲论14. 本神论15. 四时五脏病传论16. 四气调神大论17. 五常政大论18. 八正神明论19. 阴阳阳明阴阳名论20. 脏气法时论21. 逆顺肥瘦论22. 平人气象论23. 瘦人气象论24. 肥人气象论25. 季气无偏论26. 阳明病传论27. 神志藏精论28. 顺气通天论29. 发梦理论述30. 天年论31. 天年三气应象论32. 寿度伤治论33. 真藏病论34. 气交变大论35. 淫邪发正论36. 温病淫邪著形论37. 病能论38. 疵论39. 太阳病文论40. 阴阳应决论41. 小腹阴阳病脉证并治42. 金精论43. 平人法象论44. 诊病法方论45. 风论46. 阴阳相表里论47. 问肢体痛泻48. 疮疡论49. 哀病死生急救论50. 顺气调神论以下是《灵枢》的完整版:1. 本篇2. 寿命大论3. 经脉原远并至分别论4. 五藏使节原形论5. 所行论6. 平人百病解7. 邪气脏腑脉动象论8. 最邪生会论9. 终始论10. 五十营令精微论11. 九针论12. 血痹论13. 四时刺逆论14. 经络论15.分度论16.五十营别论17.汤液醪醴论18.河滑论19.卫气安营论20.内外论21.水穀不食论22.真邪论23.百病生处论24.疾病形气审五年论25.邪气病位论26.邪气病脏论27.脏腑不能形脓论28.呼吸法式论29.奇病论30.问诊篇这是黄帝内经的完整版本,其中《素问》和《灵枢》涵盖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原版

黄帝内经原版《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素问目录南朝·全元起篇卷一,平人气象论第一,决死生篇第二,脏气法时论第三,宣明五气篇第四,经合论第五,调经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第七,凡七篇。
卷二,移精变气论第八,玉版论要篇第九,诊要经终论第十,八正神明论第十一,真邪论第十二,标本病传论第十三,皮部论第十四,气穴论第十五,气府论第十六,骨空论第十七,缪刺论第十八,凡十一篇。
卷三,阴阳离合论第十九,十二脏相使篇第二十,六节藏象论第二十一,阳明脉解篇第二十二,五脏举痛第二十三,长刺节篇第二十四,凡六篇。
卷四,生气通天论第二十五,全匮真言论第二十六,阴阳别论第二十七,经脉别论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第二十九,太阴阳明表里篇第三十,逆调论第三十一,痿论第三十二,凡八篇。
卷五,五脏别论第三十三,汤液醪醴论第三十四,热论第三十五,刺热篇第三十六,评热病论第三十七,疟论第三十八,腹中论第三十九,厥论第四十,病能论第四十一,奇病论第四十二,凡十篇。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黄帝内经原文《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下面是jbys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黄帝内经原文,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希望对你有帮助!本神作者:古代医者一、阐述了广义的“神”,一方面本于先天的父母之精,另一方面又依靠后天的不断补给,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和水谷之精气。
因此,针刺治疗上必须首先掌握人的生命活动情况——“本于神”;在日常养生上,要经常注意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和调摄精神情志活动,否则可能产生各种病变。
二、阐述了神、魂、魄、意、志的意义及其与五脏的关系。
三、叙述各脏因情志不节的影响所发生的病症,指出要根据虚实的不同征候进行调治。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至其淫泆离脏①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②也,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x而不止。
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
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③。
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恍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完整文本-古代著作

《黄帝内经》完整文本-古代著作
简介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中医理
论的基础。
它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黄帝
内经》由多位作者合作完成,包括了黄帝与医家的对话记录,探讨
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内容概述
《黄帝内经》全书涵盖了广泛的医学知识,包括人体结构、病
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等。
它不仅介绍了中医的理论体系,还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素问》部分主要讨论人体生理和阴阳五行的关系,提出了平
衡阴阳的重要性,并介绍了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
《灵枢》部分则更加聚焦于解剖学和病理学方面,详细描述了
人体各个脏器的结构和功能,还探讨了脉象诊断和疾病的分类与治疗。
影响与价值
作为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后世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奠定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后来的医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重要性,这些观念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结语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古代医学著作,它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和学习这部典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治疗方法。
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保持身心的平衡和谐,注重自然与健康的关系。
黄帝内经全篇古文原著免费完整版

黄帝内经全篇古文原著免费完整版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书由
《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共计81篇。
该书首次倡导了“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四时适应”等理论,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素问》是经典中的核心部分,共计81篇,主要介绍了人体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其中《六节藏象论》、《阴阳别论》、《灵兰秘典论》、《调经论》等篇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体系的各个方面。
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完整而深刻的系统,它主张人体的生理和疾病变化都源于
自然环境的变化。
因此,在养生和治疗疾病中,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协调人体的阴阳、五行、营卫之气,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黄帝内经》以其古老而深刻的中国哲学思想,为祖国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对中
国古代思想、文化、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对全球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产生了
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代人类在面临健康问题时,仍然可以运用《黄帝内经》的理论和方法,探索中医的
精髓,从而实现健康的生活和身体幸福。
因此,读这本书对于我们的生命健康起到极大的
帮助和促进作用。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
黄帝内经是一本中国古代医学经典,由黄帝和他的医学官员所著。
全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计81篇。
下面是其中几篇的摘录: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天有四时,春夏秋冬;地有四方,东西南北;人有四肢,两手两足。
四时相反,阴阳相长。
谨察四时之所在,以养生之道。
四气调神,常在其中。
《素问·五常政大论》
五脏为常,五气为政。
君主者,脉之官也,政之本也;臣下者,官之职也,政之利也。
五脏者,阴阳之府也;五音者,阴阳之道也。
五气者,五味之化也;五色者,五音之宜也。
《灵枢·经脉》
人之命脉,死生之本也。
经脉者,所以邦之脉也。
经脉者,所以输布精气也。
一命之脉,别而独行,各有支纪。
经者,所以行者也;脉者,所以传者也。
经者,筋脉也;脉者,五藏六府之所舍气血也。
命之所行,清静皆在于经。
《灵枢·九支脉》
人之九支脉者,上支者胃,下支者肠,中支者胆,外支者俞,内支者腑,下支者通,揆度者至,内支者入。
经者,所以行者也;脉者,所以传者也。
这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内容,全书详细阐述了人体的结构、功能、疾病的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及鲜读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及鲜读《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奠基之作。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共有五十篇。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原文、译文以及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黄帝内经素问》是《内经》中的第一部分,共有六十六篇。
其中,《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以述说上古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健康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全书通过问题与回答的形式,阐述了人体构造、生理功能、疾病形成及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其语言思辨深邃,文字精练,被称为是中医理论的宝库。
《黄帝内经灵枢》是《内经》中的第二部分,共有八十一篇。
其中,《灵枢·本神》是本书开篇的篇章,讨论了人体的精神活动与精神疾病的病因病机。
全书以经络、穴位、络脉等为基础,详述了人体的构造和运行机制。
它对经络学说的建立和阐述,为中医学的脉学和针灸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早期医学著作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原文使用的是古文汉字,研读过程相对困难。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的一段原文以及相应的译文参考: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考无穷年,制于天地之间。
今释尧舜之道,忘远圣之事,肆意妄行,自令失道,灭其真性,亡其真气,予之疫疠,失之常度,彰我大愚。
愿闻真人之道,何如而可得?”岐伯答曰:“夫道者,不可虚居,虚居则失其所生。
所生者天地,天地者阴阳,阴阳者五行,五行者万物之纲纪。
所以动植穑与水火同宜,庶几无疾病也。
“译文: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有真人,能够掌握天地,把握阴阳,控制呼吸和精气,独立守护神明,肌肉骨骼完整,因此能够长寿,活到无穷年。
现在人们已经抛弃了尧舜的教诲,忽视了古圣的教导,任意妄为,自己失去了正道,破坏了真正的本性,损失了真正的精气,给自己带来疾病之害,失去了身体的平衡,我们这些人真是太愚昧了。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也是中医的根基之一,其原文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下面是完整版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一、素问1.《五运行大论》“天之所以为天者,其高以显,地之所以为地者,其厚以载,四时之运行,日月之明见,五运六气,不可不通。
”“有五脏与其应五时,有五味与其应五脏,有五色与其应五脏,有五音与其应五脏,有五位与其应五方。
”2. 《四气调神大论》“病有三因,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
”“天者,阴阳、寒暑、四时之应也;地者,高下、大小、远近、坚弱之应也。
”3.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天地者,阴阳之体也。
”“动静之数,日月之明,风雨之节,不可不察也。
”4. 《至真要大论》“至真者,道也。
道者,自然之纲纪也。
”“治未病,防已病,此之谓真。
”5. 《调经论》“盖人有五脏六腑,皆藏精神,五脏之气通于上,五腑之气通于下。
”“是故,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6. 《平人气象论》“人有五官五户,皆通于志。
志者,精神之主也。
”“夏为火,火者盛也,故夏气渐炎,水涸土裂,气交于中,故始于心。
”7. 《玉机真脏论》“天食精气,地食精华,精气上升,精华下降。
”“故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立伤骨,此四者不可不察也。
”8. 《八正神明论》“阴阳不和,邪正相摩,则上下相困,脉为病象。
”“太阳为天,少阳为日,阳明为宅,厥阴为门,少阴为炉,太阴为宫。
”二、灵枢1.《本神论》“盖人有五脏、五腑、六腑、七窍、八风、九竅、十二经脉,此为本体。
”“五官五声,声则心使之,神则脾养之,磨则肝助之,味则脾化之,色则肺主之。
”2.《逆顺肥瘦大论》“阴阳不和,邪气乘之,则疾至而不可治。
”“以真气治身者,食饮为本,运动为用。
”3.《经络》“五输:太阳为热,阳明为燥,少阴为寒,太阴为湿,少阳为风。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译文】古代的轩辕黄帝,生来就异常聪灵,还在襁褓之中便能说话,幼年时期思维十分敏捷,理解事物相当迅速,长大以后为人笃实敦厚,做事勤勉英明,在功德成就之际,得到百姓推奉,登上了天子之位。
在公务之余,便向天师岐伯询问道:我听说上古时期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而且行动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到半百,而行动却已都显出衰老的迹象了。
这是由于时代不同了呢,还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期的人,他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遵守天地阴阳的自然规律,适应四季时令的天气变化,饮食有节制,起居有法度,不过度劳作,因此能够使身体与精神和谐统一,从而尽享自然的寿命,活到百岁才离开人世。
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的,把浓酒当作浆汤来饮用,把放纵的行为当作生活的常态,醉酒之后还去妄行房事,在追求嗜欲中使他们的精气衰竭,在纵情声色中使他们的真元耗尽,不懂得保持体内精气的盈满,不能够节制体内精神,一味地追求感官的快乐,违背了生命真正快乐的大道,作息毫无规律,因此活到半百就都出现了衰老的迹象了。
上古时期,对通晓养生之道的圣人的教诲,人们都能遵守。
对于一切乘虚而入使人致病的外来邪气,都能适时避开,思想上能清净淡泊,无所欲求,真气深藏体内而和顺不乱,精神持守于内而不耗散,那么病邪又怎么能侵害人的身体呢?正因为如此,他们神志悠闲,无欲无求,心性平和,无忧无虑,身体虽然要劳作,但不过分倦怠。
真气和谐平顺,每个人都能实现愿望。
因而人们能够吃什么都觉得甜美,穿什么都觉得舒适,喜欢他们的习俗,彼此之间并不介意对方地位的高低,民众都很自然淳朴。
因此过度的欲求不会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说也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也无论是贤能的人还是不肖的人,都不去追求酒色的享乐,因而合乎养生之道。
他们都能活过百岁而行动毫无衰老迹象,就是由于他们道德完备而毫无偏颇。
《黄帝内经》全文简介

《黄帝内经》全文简介《黄帝内经》全文简介《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全文简介,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帝内经》,成书约在秦汉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左右。
中医学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宝,越来越引起西方医学界的重视和兴趣。
中医从人的整体着眼,辨证施治,常常能够治愈被西医宣判为不治之症的疾病。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着作。
它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宏大基础。
《黄帝内经》,成书约在秦汉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左右。
它并非出自某人之手,而是医家共同编写的成果。
全书共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包括《素问》和《针经》各九卷。
唐以后,《针经》改称《灵枢》,其内容是以黄帝和岐伯相互问答的形式记载的。
现存本共二十四卷,八十一篇。
《内经》汇集了我国古代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阐述了人体的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提出了病理学说,介绍了三百一十种病症和汤液、针灸、接摩等治疗方法,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内经》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主要的理论是阴阳说和藏府经络说。
阴阳是中医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
《内经》提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中医生理和病理、临床和治疗的总纲。
它强调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强调预防为主,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
《内经》提倡早期治疗,“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指出“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
这些医疗原则在今天仍在施行着。
“藏府经络说”是关于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
藏府包括:(1)五藏,肝、心、脾、肺、肾;(2)六府,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
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筋。
《内经》认为“心主身之血脉”,气血“总流于肺”,血依赖气而运行,气血病变互有影响。
《内经》对人体的体循环和肺循环作了较为正确的论述。
黄帝内经最经典十句话

黄帝内经最经典十句话1.人者,天地之镇也。
2.生之本,本于阴阳。
3.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4.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5.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6.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7.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8.凡治病必察其下。
9.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10.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11.胃不和则卧不安。
12.人饮食、劳倦即伤脾。
13.形寒寒饮则伤肺。
14.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15.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16.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17.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18.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19.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20.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21.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22.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23.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24.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25.膏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26.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27.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28.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29.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30.治病之道,气内为宝。
31.营气之道,内谷为宝。
32.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
33.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34.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35.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36.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
37.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38.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39.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40.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41.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42.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黄帝内经精选名篇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以下是一些精选名篇:
1. 《素问·上古天真论》:论述了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
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论述了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顺应四时气候来调节精神活动。
3. 《素问·生气通天论》:论述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养阳气。
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了阴阳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阴阳理论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5. 《素问·灵兰秘典论》:论述了人体内脏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保养内脏。
6. 《素问·脉要精微论》:论述了脉象的诊断方法和意义,以及如何运用脉象来诊断疾病。
这些名篇涵盖了中医理论的基本内容,对于理解中医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2)黄帝内经原文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疵,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
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
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
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汉代在轩辕丘旁建有轩 辕故里祠,至今犹存。 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 西北.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 世界客属第十八届 恳亲大会“根在中原” 拜祖大典和丙戌年拜 祖大典都在黄帝故里 举办。自2006年4月1 日,黄帝故里景区免 费对游客开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黄帝内经》包括《素 问》81篇和《灵枢》81 篇,各9卷。 《黄帝内 经》内容十分丰富,
《素问》偏重人体生理、
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
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
基本理论;《灵枢》则
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 经络、腧穴针灸等等。
•
一库巨“部础医理确 部中著黄冠和药论立 医现,帝以源学体了 学存是”中泉发系中 典成我之华。展,医 籍书国名民也的成学 。最医的族是理为独
早学传先第论中特 的宝世祖一基国的
•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 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 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 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 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 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 《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 奠基之作。
•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 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 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 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 《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 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 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 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 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 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 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 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 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 验、 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 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 父亲:少典(名为祁昆) • 母亲:附宝 妻子: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
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 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次妃方雷氏 女,名女节,次妃彤鱼氏女,次妃名嫫母,班 在三人之下,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 帝敬重。 • 臣属:炎帝、应龙、风伯、雨师、天女、仓颉、 风后、伶伦、力牧、常先、大鸿 神皇 女魃等 • 子孙: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 被分封得姓。
•
地观地质分将唯《 联念相“,人物黄 系指参气宇看的帝 在导””宙作气内 一下、形万整一经 起,“成物个元》 。将与的皆物论接
人日。是质的受 与月在由世哲了 自相“其界学我 然应人原的思国 紧”与初一想古 密的天物部,代
• 《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 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
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
传说中的黄帝
•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 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 盟首领。黄帝是少典之子,本 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 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 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 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 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 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 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 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 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 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 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 先祖。传说中远古时代中华民 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 中心,里面讲了医学、
天文学、地理学、心理
学、社会学,还有哲学、
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
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 书。
•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 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 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 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 “脉象学说”“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病因学 说”“病机学说”、“病症”、 “诊法”、论治及“养生学”、 “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 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 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 代天人合一思想。
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
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
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
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 远影响。
中文名:公孙轩辕 英文名:Yellow emperor
号称:黄帝 国籍:中国 主要成就:
故里:轩辕丘 葬地:陕西省延安府黄陵县桥山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前2697年 逝世日期:前2599 年:
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首先统一中华民族 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
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