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氯碱八十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氯碱八十年

我国氯碱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29年,正是在这一年,著名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先生

在上海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氯碱企业一一天原电化厂,从此揭开了国内氯碱工业从无到有的篇

章。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氯碱工业起步相对滞后,晚于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但是在氯碱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将中国氯碱工业推向国际舞台前列。

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我国氯碱工业发展步伐缓慢。建国前的20年当中,我国只有

10个氯碱厂(点),烧碱最高年产量仅为 1.5万吨,氯产品只有液氯、漂白粉、盐酸、三氯

化铁等简单几种,然而这在当时已实属不易。

建国后,我国氯碱工业与祖国共同成长,国民经济需求的不断扩大带动着氯碱企业规模的壮大。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烧碱产量便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经过漫长的发展

直至21世纪初,我国烧碱、聚氯乙烯生产规模相继跻身世界首位。氯产品的开发也从起初的四五种发展到现如今的二百余种,并逐渐向精细化工与循环经济方向迈进。

资本的不断积累,给予企业足够的空间提升生产技术水平。而在早期的技术革新中,

原化工部同企业技术人员的努力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早期的氯碱人通过向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并加以开发创新,才研发出适合中国氯碱企业生产的技术装置,从而奠定了发展的坚实

基础。团结、自强、创新”的精神感染了一代代氯碱人,促使我们将一个基础十分薄弱的工业,建设成为当今技术先进的化工产业。

八十年的成果固然喜人,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中国氯碱工业仍然任重道远。在经

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氯碱工业将继续秉承老一辈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开发高端产品,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

1929年〜1948年

中国氯碱工业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期。新中国建立前的氯碱厂规模较小,产品品种单一,产量很少。同时,受到当时复杂战争环境的影响,多数氯碱厂均出现停产或搬迁等变故。我国第一家氯碱厂是在1929年,由当时著名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先生在上海创办的天原电化厂。因资金有限,1930年开工初期,烧碱日产量仅有2吨,盐酸和漂白粉各3吨左右。1932 年,原国民党国防部兵工署巩县兵工厂建立了一个氯碱车间,因为抗日战争爆发而内迁至四

川泸州,改称二十三兵工厂。1935年,西北实业公司在太原建立西北电化厂,1937年正式投产。不久后,因七七”事变而停产,之后在日伪统治下复工,改称太原电化厂。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我国共有3家氯碱工厂,烧碱年产量约为4000吨,主要产品包括烧碱、盐酸、

漂白粉、液氯等几种。受战争影响,我国氯碱工业在萌芽时期的发展可谓困难重重。

1949年〜1977年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正式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建国之初,百废待举,工商业等各领域均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受到严重损害,多数氯碱厂物质被

掠夺、设备遭受严重破坏。为满足国家恢复经济建设对烧碱和氯产品的急切需要,全国各氯碱厂在原重工业部化工局的领导下,迅速进行恢复生产和改扩建。原本因战乱而停产的氯碱

厂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重新开始生产。正是在这一时期,氯碱厂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

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烧碱产量从1949年的1.51万吨逐年升高,氯产品种类日渐丰富。1978年〜1999年

1978年,党的^一届三中全会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氯碱产品产量稳步增长。1992年岁首,邓小平同志南巡,揭开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序幕。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进入快

车道,中国氯碱工业也获得了再次发展壮大的新契机。

2000年〜2009年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中国经济开始

迎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2003年受世界经济复苏拉动,中国经济逐步提速,GDP 保持在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需求提升的带动下,各相关产品产量均有所增加,中国氯碱行业迈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此外,受益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一批具有资源优

势的氯碱企业迅速崛起,中国氯碱行业跃居世界氯碱大国行列。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席卷世界各国,我国氯碱行业受累颇深。伴随国内下游需求持续低迷,国外低价货源抢占市场,企业开工负荷普遍降低,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中国氯碱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但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逐步

落实,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氯碱企业已开始积极根据市场变化作出调整,相信凭借着中国经济强大的推动力,必将引领国内氯碱行业率先走出困境。

1929 年1935 年1940 年1940 年1952 年

中国氯碱工业发展大事记

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先生在上海创建中国第一家氯碱厂一一上海天原电化厂。山西化学厂建成,并采用西门子水平隔膜电解槽。

天原电化厂由上海迁至重庆后建立的重庆天原电化厂投产。

沈阳化工厂、汉沽化学厂、天津大沽化工厂分别建成。

锦西化工厂建成水银电解槽,开创了我国生产高纯碱的历史。

1952 年 锦西化工厂建成我国第一套氯化苯生产装置。

国家决定在衢州、武汉、福州、广州、合肥、九江、西安、遵义、常州、南宁、四平、北京、上 海建设13个年产0.75〜3万吨/年规模的氯碱厂,总投资 6.45亿元,并在1959年建成。

锦西化工厂3000吨/年悬浮聚合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建成投产,开创了我国聚氯乙烯工业化生产 的历史。

西、北京、天津、上海、福州、株洲等 7套6000吨/年聚氯乙烯装置投产。

1959年沈阳化工厂建成氯化石蜡-42生产装置。

1962年 武汉市建汉化工厂和上海天原化工厂分别开展

100吨/年乳液聚合法聚氯乙烯中间实验, 后扩建为

500吨/年生产装置。

我国第一套1000A/600V 硅整流器在锦西化工厂诞生。

上海天原化工厂、福州化工厂、杭州电化厂、天津化工厂、无锡电化厂等企业开展了疏松型树脂

试验装置,杭州电化厂“添加特种助剂法生产低残留 VCM 勺悬浮聚氯乙烯”获1984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1978年 齐鲁石化公司和上海氯碱化工总厂分别从日本信越化学公司引进

20万吨/年乙烯氧氯化法制聚氯

乙烯生产装置,分别于 1988、1990年投产。

天津化工厂与锦西化工研究院合作建成第一台

6万安培金属阳极水银电解槽。

8月13日,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在沈阳成立。

1953 年 国家决定重点建设的太原化工厂、四川长寿化工厂、湖南株洲化工厂分别于

1958、1959 年建成。 1956 年 锦西化工厂建成第一台水银整流器。

1956 年 上海天原化工厂开发出漂粉精生产装置。

1957 年 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在上海天原化工厂建成,单槽产量提高 10倍,电耗降低23%。

1958 年 1958 年 1958 年 长寿化工厂建成我国第一套氯丁橡胶生产装置。

1959 年 原化工部化工设计院和锦西化工设计研究分院共同完成

6000吨/年悬浮聚合法生产定型设计,锦 1963 年 1965 年 石墨三合一盐酸合成炉在锦西化工厂投产。

1966 年 自贡鸿鹤化工厂建成天然气热氯化法甲烷氯化物装置。

1973 年 的研究, 并逐步投入生产运行。 1974 年 1974 年 我国首批40台、30平方米金属阳极隔膜电解槽在上海天原化工厂投产。

锦西化工机械厂设计制造出我国第一台

30m 聚合釜,分别在上海天原化工厂和天津化工厂试用。 1976 年 北京化工二厂从德国伍德公司引进

8万吨/年乙烯氧氯化法制氯乙烯生产装置。 1978 年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了容量最大的 C47-I 型金属阳极隔膜电解槽。

1978 年 上海天原化工厂和锦西化工研究院合作,研究聚氯乙烯浆料真空汽提技术,建成 3000吨/年中间 1979 年 上海天原化工厂与上海化工研究院、锦西化工机械厂共同试制出

10万吨/年氯透平压缩机。 1981 年 1981 年 1982 年 吉林电石厂首个三效顺流部分强制循环工艺建成。

1983 年 国家决定停止六六六、滴滴涕的生产。 1984 年 1984 年 在国家计委批准下,北京化工机械厂引进离子膜电解槽生产技术。 武汉市化工研

究所和葛店化工厂合作开发微悬浮聚合法并首次生产出

35吨微悬浮法糊树脂。

1986 年 我国第一套复极式离子膜电解槽烧碱生产的引进装置在甘肃盐锅峡化工厂建成投产。

1986 年 1987 年 锦西化工研究院探索聚氯乙烯球形树脂。

北京化工二厂开发高聚合度聚氯乙烯树脂 P-2500,并于1990年投入批量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 1988 年 国内首套引进20万吨/年烧碱改性隔膜扩张阳极电解槽和四效逆流蒸发装置在齐鲁投产运行。

1988 年 沈阳化工厂引进日本钟渊公司 1万吨/年微悬浮聚合法糊树脂生产装置投产。

1988 年 苏州化工厂首家采用氟利昂制冷机直接液化生产液氯。

1991 年 节能旋风流干燥器。 北京化工二厂研制的旋风干燥器通过北京市鉴定,

清华大学于1994年研制成功并逆流组合式高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