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诊治指南

合集下载

狂犬病防治指南

狂犬病防治指南

狂犬病防治指南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动物传播到人类的疾病),由一种病毒引起。

狂犬病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然后通过咬伤或抓伤,经过与受到感染的唾液密切接触传播至人。

潜伏期狂犬病潜伏期通常为1至3个月,短则不到1周,长则1年以上。

症状狂犬病最初症状是并不典型。

随着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扩散,发展为可致命的进行性脑脊髓炎症。

狂躁性狂犬病患者的症状是机能亢进,躁动,恐水,有时还怕风。

数日后患者因心肺衰竭而死亡。

早瘫性狂犬病约占人类死亡病例总数的30%。

与狂躁性狂犬病相比,其病程不那么剧烈,且通常较长。

从咬伤或抓伤部位开始,肌肉逐渐麻痹。

然后患者渐渐陷入昏迷,最后死亡。

诊断目前尚无检测手段可在出现临床症状前诊断人是否感染狂犬病,而且若不出现恐水、怕风等特异性的狂犬病体征,也很难做出临床诊断。

人类狂犬病可通过各类诊断技术对活体和尸体做出确认,这些技术旨在检测受到感染组织(大脑、皮肤、尿液或唾液)的全病毒、病毒抗原或氨基酸。

现状据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今年上半年犬咬伤病例达到7771例。

XXX近三年来接到有关犬只的投诉数据达到3528条,其中有明确时间、地点及投诉对象的有效投诉为233条。

当爱狗人士对宠物的喜爱,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发生碰撞之时,狗就成了烦心事。

投诉主要集中在遛狗不拴绳和狗咬人。

因此在这里倡议:请养犬人自觉栓养爱犬,并按时给犬只接种狂犬疫苗。

养犬人不得遗弃犬只。

目前,社会上的“流浪犬”、“无主犬”数量激增也是引起狂犬病蔓延的原因之一。

常见的咨询问题遇见野狗怎么办?首先尽量不要招惹动物;狭路相逢时,尽量放缓动作或静止不动,减少对狗的激惹;如果遭到攻击,尽量保护头面。

研究表明,被攻击头面部的伤者预后相对差,且因毁容造成的经济和生理负担很重。

伤情自我识别利用酒精棉球擦拭“伤口”。

如果感到疼痛或不适,说明皮肤粘膜已破损,存在狂犬病毒侵入条件。

此时我们就需要寻求医生帮助。

如无不适,就不需要特殊处理。

如果伤口明显,则要用大量自来水冲洗,至少15分钟,以减少伤口的病毒残留量,同时,利用医用酒精对创面进行消毒,以杀灭病毒。

狂犬病的诊断及预防处置流程

狂犬病的诊断及预防处置流程
➢ 理论基础及方法:诱导狂犬病患者进入深昏迷状态,从而保护机体免受大脑的损害, 以期使患者存活较长的时间,从而让其免疫系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产生抗体对抗病 毒。
➢ 但此方法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已经更新到18年第6版。
狂犬病的预后
死亡率几乎100%。 全球已知超过7名感染狂犬病病毒发病后,成功存活的案例,但患者多
病原学
抵抗力: ✓ 病毒不耐高温,悬液中的病毒经56℃ 30-60分钟或100℃ 2分钟即失
去感染力。 ✓ 脑组织内的狂犬病病毒在常温、自溶条件下,可保持活力7-10天,
4℃可保存2-3周。 ✓ 狂犬病病毒在pH7.2-8.0较为稳定,超过pH8易被灭活。
1:500稀释的季胺类消毒剂、45%-70%乙醇、1%肥皂水以及5%-7%碘溶 液均可在1分钟内灭活病毒,但不易被来苏水(苯酚)溶液灭活。
病原学
Rabies Virus
单股负链病毒目 弹状病毒科 狂犬病病毒 属。呈子弹状,长100-300nm,直径约75nm。
由囊膜(Envelope)和核衣壳 (Nucleocapsid)两部分组成。
2018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分 类结果明确了16种(Species)狂犬病病毒, 我国主要流行RABV。
直接免疫荧光法是狂犬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快速、敏感、特异地检测人 和动物脑组织中的病毒抗原。
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无需使用小鼠,所用时间短(24小时), 目前已被广泛采用,也是我国现行药典规定的检测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的 标准方法之一。
鉴别诊断
破伤风:外伤史,无恐水表现,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病毒性脑膜炎:早期有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以脊髓病变最重,又以脊

狂犬病诊治指南

狂犬病诊治指南

狂犬病诊治指南疾病简介:狂犬病(rabies)乃狂犬病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畜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病兽咬伤而感染。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

狂犬病病因(一)发病原因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病毒形态似子弹,直径75~80nm,长 175~200nm,内层为核壳,含40nm核心,外层为致密的包膜,表面有许多丝状突起,突起物远端为槌状,整个病毒表面呈蜂窝状的六角形结构,病毒的基因组为负链单股RNA,分子量为4.6×106,病毒基因组长11932个核苷酸,其中约91%的核苷酸参与编码五种已知的结构蛋白,即糖蛋白 (GP),包膜基质蛋白(M2P),壳体基质蛋白(M1P),核蛋白(NP)和转录酶蛋白(LP),基因组RNA与180个NP分子结合成核糖核蛋白(ribose nucleoprotein,RNP),使RNA受到良好的保护而不被降解,同时也为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结构基础,M2P是狂犬病毒最小的结构蛋白(分子量仅为25×103),它可连接病毒外膜及膜上GP和核壳,GP是一种典型的跨膜糖蛋白,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同时可诱发宿主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和刺激细胞免疫,对狂犬病病毒的攻击有保护作用,NP为狂犬病毒的群特异性抗原,可使机体产生补体结合抗体,NP诱生的抗狂犬病毒保护力是由各种细胞因子(如抗体,单核因子和淋巴细胞等)参与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还能对中和抗体有促进作用,狂犬病毒GP和NP还可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

用抗狂犬病毒核壳蛋白单克隆抗体可以将狂犬病毒及其相关病毒分为五个血清型:1型-典型的狂犬病攻击病毒标准株(challenge virus standard,CVS);2型-拉哥斯蝙蝠狂犬病毒(logosbat virus);3型-莫可拉原型株(Mokola virus);4型-杜文海原型株(duvenhage virus);5型-包括欧洲蝙蝠狂犬病毒:EBL1和EBL2,基因分型可分六型:即基因1,2,3,4型分别与血清1,2,3,4型相对应,基因5和 6型即为血清5型的EB1和EB2,血清2,3,4,5型和基因2,3,4,5,6型又称为狂犬相关病毒,其中野外分布主要为2,3,4型。

最新狂犬病版指南-新

最新狂犬病版指南-新

PART 01
暴露的定义
暴露的定义
• 真正的暴露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一、接触到狂犬病病毒 二、皮肤有破损或粘膜接触
狂犬病暴露是指—— 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狂犬病的宿主动物咬伤、
抓伤、舔舐粘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直接接触可 能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或者组织。
新版增加:罕见情况下,可通过器官移植或吸入气溶胶而感染狂犬病病毒。
6个月
接触狂犬病病毒的实验室人员风险极高, 建议每6个月监测一次血清中和抗体水平;
免疫程序
2年
兽医、动物疫控部门等, 建议每2年监测一次血清中和抗体水平;
0.5IU
新版增加:当血清中和抗体水平<0.5 IU/ml时需加强接种1剂, 如大于等于0.5IU无需加强。
PART 03
使用禁忌
暴露后无任何禁忌 狂犬病是致死性疾病
ADVICE OF NEW EDITION
新版建议
1、实验室工作人员;2、可能涉及狂犬病病人管理的 医护人员;3、狂犬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4、兽医; 5、动物驯养师;6、经常接触动物的农学院学生等
ADDITIONS OF NEW EDITION - 1
新版增加 - 1
到高危地区旅游的游客,建议进行暴露前免疫
主要查看神经,血管,肌腱等受伤情况,为将来可能的纠纷提供证据
伤口的外伤处置——步骤 2-3
2
保护伤口
用无菌敷料保护伤口
3
伤口周围清洗
用无菌肥皂水清洗伤口周围,范围15cm ,最好是两遍
伤口的外伤处置——步骤 4-5
4
伤口周围消毒
碘酒,酒精或者碘伏消毒伤口周围
5
局部麻醉
损伤较严重的伤口冲洗时很痛苦 注 —— I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暴露或者不严重的III级暴露可以不经过这个步骤

狂犬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狂犬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狂犬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狂犬病(rabies)亦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受狂犬病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狂犬病在我国曾一度得到控制,但近年随着养犬、猫等宠物的迅速增加而缺乏对其严格管理,加之缺乏狂犬病防治知识,狂犬病疫情有所回升。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恐水、恐声、怕风、流涎和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常有典型的恐水症状,故又称恐水症。

一旦发病,死亡率近100%。

中医称狂犬病为“猁犬病”、“癫犬病”、“疯犬病”,对狂犬病最早记载的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详细记载了狂犬病的发病、治法及禁忌等内容。

一、病原学狂犬病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拉沙病毒属,一端圆、另一端扁平,形似子弹,大小约80 nm ×160 nm,病毒中心为单股负链RNA,外为核衣壳和含脂蛋白及糖蛋白的包膜。

狂犬病毒含G、N、L、P、M共5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糖蛋白、核蛋白、转录酶大蛋白、磷蛋白和基质蛋白。

糖蛋白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决定了狂犬病毒的嗜神经性,能刺激抗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

核蛋白是荧光免疫法检测的靶抗原,有助于临床诊断。

狂犬病病毒可接种于鸡胚、鼠脑中,也可在地鼠肾细胞、人二倍体细胞中增殖、传代。

从患者或患病动物直接分离的病毒称为野毒株(wild virus)或街毒株(street strain),致病力强,能在唾液腺中繁殖。

街毒株在动物脑内传代50代后其毒力减弱,对人和犬失去致病能力,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可供制备疫苗,称为固定毒株(fixed strain)。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碘酒、高锰酸钾、乙醇、甲醛等灭活,对热敏感,加热100 ℃2分钟即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狂犬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

(一)传染源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

我国主要传染源是病犬,85%~95%狂犬病由病犬传播,其次是猫、猪、牛、野兽等温血动物。

狂犬病的诊断与治疗

狂犬病的诊断与治疗

狂犬病的诊断与治疗⏹2007年,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的倡议下,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共同发起了“世界狂犬病日”,各国纷纷开展相应宣传活动,“共同努力,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概述⏹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发的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是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因其有恐水特征,故又名恐水症,它是目前病死率最高的疾病。

⏹1881年法国巴斯德认为本病的病原体是极小的生物,1903年Negri在狂犬病人尸脑部发现了包涵体,并命名为Negri小体,直至现在仍然是诊断狂犬病的标准之一。

病原学⏹狂犬病毒于1962年首次在电镜下被发现,一年后,对其形态结构进行了描述。

随后在鸡胚组织、神经组织中增殖成功。

⏹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拉沙病毒属,大小约75×180nm,病毒中心为单股负链RNA,狂犬病毒是拉沙病毒属的典型种。

从感染动物或病人中发现的狂犬病毒称野毒株或街毒,街毒经过系列传代称固定毒。

⏹根据对不同毒株的血清学反应和单克隆抗体分析,将狂犬病毒分为5个血清型:⏹1血清Ⅰ型:为典型的狂犬病毒标准攻击毒株;⏹2血清Ⅱ型:拉哥斯蝙蝠病毒,从非洲分离到,包括6个亚型;⏹3血清Ⅲ型:马可拉原型株,在非洲分离出,包括5个亚型;⏹4血清Ⅳ型:杜文海格原型株,首先从南非分离到,以后从南非和中欧的蝙蝠中分离到,含有8个亚型;⏹5血清Ⅴ型:欧洲蝙蝠狂犬病毒。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病犬仍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它传染源还有猫、狼、狐、獾、熊、臭鼬、蝙蝠等动物。

近年来对世界上54个国家和地区狂犬病报告的综合分析表明,因犬所致的狂犬病占57%,野生动物所致占33%,因蝙蝠所致占10%。

⏹国内由狂犬传播者约占80%一90%,其次是猫、猪及牛、马等家畜和野兽如狼、狐、狗獾等温血动物。

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区域主要宿主⏹亚洲狗,猫,猫鼬,⏹非洲狗,豺,猫鼬,狐狸⏹拉丁美洲狗,蝙蝠⏹北美洲臭鼬,浣熊,狐狸,蝙蝠⏹加勒比海地区猫鼬⏹西欧狐狸,蝙蝠⏹东欧狐狸,狗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以感染狂犬病。

狂犬病病理、诊断及治疗

狂犬病病理、诊断及治疗

预防
3.预防接种 ⑴疫苗接种 可用于暴露后预防,也可用于暴露前预防。凡
是被犬咬伤或被其它动物咬伤、抓伤者或医务人 员的皮肤破损处被狂犬病患者唾液污染时,均需 作暴露后预防接种。暴露前预防接种主要用于高 危人群,如兽医、山洞探险者、从事狂犬病毒研 究人员和动物管理人员。暴露后预防:共5次 接 种,每次2ml肌注,在0、3、7、14、30日各注射1 次,严重咬伤者,可于0-6日,每日注射1针,以 后分别于10、14、30、90日个注射1次。暴露前预 防:共3次接种,每次2mL,于0、7、21日进行,23年加强注射1次。
预防
目前狂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病死率100%, 必须加强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对疑似狂犬者,应隔离观察10日。
2.伤口处理 对刚被咬伤者要及时治疗。在咬伤 的当时,先局部挤压、针刺使其尽量出血,再加 肥皂水冲洗创口,后用5%碘酊反复涂擦。除非伤 及大血管需紧急止血外,伤口一般不给予缝合或 包扎,以便排血引流。如有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或免疫血清,则在伤口底部和周围行局部侵润注 射。此外,要注意预防破伤风和细菌感染。
概述
定义: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 神经系统为主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恐水、怕风、狂躁、恐惧不安、流涎和咽 肌痉挛,最终发生瘫痪而危机生命。最大特征恐水、 怕风。
病死率:100%。
狂犬病病原学
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病毒形似子弹,由核 衣壳和包膜组成。核衣壳是由单股负链RNA及其外面 包裹的N蛋白构成。狂犬病毒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 为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 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 制抗体;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可使体内产生补体 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从患者和病兽体内 所分离的病毒称野毒株或街毒株,其特点是毒力强, 经多次兔脑连续传代后成为固定株。固定株毒力降低, 对人和犬失去致病力,但仍然保持其免疫原性,可供 制作疫苗。

狂犬病最新知识及治疗

狂犬病最新知识及治疗

狂犬病最新知识及治疗一、什么是狂犬病?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被病兽咬伤而感染。

理论上讲,所有哺乳类动物都有传播狂犬病毒的风险;高风险传染源:源于犬、猫(包括家养);流浪的其它的哺乳类动物(主要是肉食动物)、蝙蝠、以及已经感染病毒的患者。

被其咬伤、抓伤,或者你未愈伤口接触了他们的分泌物或者排泄物。

狂犬病是目前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死亡率可达100%!二、暴露级别的界定:一级暴露:皮肤完好---认真清洗干净就好二级暴露:无明显出血的咬伤、抓伤,或已有伤口(已经闭合但未完全愈合)接触动物分泌物或排泄物-----伤口处置+疫苗接种三级暴露:伤口处置+疫苗接种+被动免疫制剂(酌情)接触蝙蝠、伤口出血、未愈合伤口接触动物分泌物或排泄物三、临床表现1、潜伏期从感染到发病前无症状的时期,多数为1--3个月,1周以内或1年以上极少。

狂犬病潜伏期无任何征兆,该时期目前尚无可靠的诊断办法。

2、前驱期为2--10天(通常2--4天),最初症状是发热,伤口部位常有疼痛或有异常、原因不明的颤痛、刺痛或灼痛感。

(50%~80%的患者会出现如痒、麻及蚁行感等)。

此时期还可能出现无端的恐惧、焦虑、激动、易怒、神经过敏、失眠或抑郁等症状。

3、急性神经期随着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扩散,患者出现典型的狂犬病临床症状,即狂躁型与麻痹型,一般持续1~3天。

患者最终死于咽肌痉挛而窒息或呼吸循环衰竭。

四、病毒特性狂犬病病毒的糖蛋白能与乙酰胆碱结合,决定了狂犬病毒的噬神经性。

五、狂犬病的治疗1、最新抗狂犬病毒的的药物:奥木替韦单抗是华北制药研发的一款重组人源抗狂犬病毒单抗注射液,主要用于被狂犬或其它狂犬病毒易感动物咬伤、抓伤患者的被动免疫。

2020年7月,奥木替韦单抗注射液的上市申请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

在奥木替韦单抗获批之前,国内可用于狂犬病毒暴露后预防的被动免疫制剂仅有抗狂犬病血清和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狂犬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狂犬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狂犬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主要病理变化是急性弥漫性脑脊髓变性和炎症性改变,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病死率极高。

人群普遍易感。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潜伏期5日至19年不等,多数为20d到2个月。

注意追寻是否有犬、狼、猫等咬伤史。

2.临床表现典型临床经过可分为三期:(1)前驱期:发病多以低热、头痛、倦怠、恶心、烦躁、恐惧不安开始,继而对疼痛、声、光、风等刺激敏感,有喉部发紧感觉。

具有早期诊断意义的症状是已愈合的伤口及其附近出现麻、痛、痒等异常感觉。

本期持续2~4d。

(2)兴奋期: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发作性喉肌痉挛,患者的神志大多清晰,但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失常。

交感神经常呈兴奋表现,如大量流涎、大汗、心率增快、血压上升、尿潴留,部分男性可反复阴茎勃起。

本期为1~3丸(3)瘫痪期:患者渐趋安静,痉挛发作停止而出现各部肌肉瘫痪,尤以肢体弛缓性瘫痪为多见;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本期持续6~18h0临床还可见到麻痹型狂犬病,无兴奋期表现,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部位疼痛继之全身逐渐瘫痪死亡。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及中性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呈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荧光抗体染色狂犬病毒抗原可呈阳性。

脑组织涂片染色可发现细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内基小体)。

唾液及脑组织可分离出病毒。

【治疗措施】1.对症治疗严密隔离,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和声响。

烦躁者给予苯巴比妥、地西泮等,脑水肿者给20%甘露醇脱水。

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补充足够热量。

4.伤口处理病兽咬伤或抓伤之伤口应立即处理,以20%肥皂水或0.1%苯扎澳锭(新洁尔灭)彻底冲洗伤口,至少半小时,冲洗后用高度白酒或75%乙醇涂擦伤口底部及周围,再以火罐拔毒,三级暴露及伤及头面的二级暴露者应在伤口底部和周围局部浸润注射高效价免疫血清或狂犬免疫球蛋白。

狂犬病急诊鉴别诊疗指南

狂犬病急诊鉴别诊疗指南

狂犬病急诊鉴别诊疗指南【临床表现】1.潜伏期多数3个月以内。

2.前驱期或侵袭期(2~4天) 感冒样症状(低热、食欲不振、恶心、头痛、倦怠、周身不适等),继而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痛敏感,喉头紧缩感。

伤口及附近感觉异常:麻、痒、痛、蚁走感等。

3.兴奋期(1~3天) 高度兴奋状态,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

4.麻痹期(6~18小时) 痉挛停止,渐趋安静,出现弛缓性瘫痪。

整个病程不超过6日,偶见超过l0日者。

【病因及发病机制】国内主要传染源是病犬。

人狂犬病由病犬传染者占80%~90%,次要传染源是病猫和病狼。

病犬、病猫、病狼的唾液中含病毒较多,在发病前数日的潜伏期中即存在。

病毒通过咬伤伤口进入体内。

也可通过黏膜被病兽唾液沾污,肛门被病犬触舔等而感染。

发病的3个阶段:1.局部组织内繁殖期。

2.侵人中枢神经期。

3.向各器官扩散期。

【院前处理】ABC,伤口处理,神志改变或呼吸抑制时及时气管插管。

【急诊科检查】1.常规检查(1)外周血白细胞12000~30000/mm3不等。

(2)尿常规:轻度蛋白尿,管型。

(3)脑脊液:压力稍高,细胞数增高,一般不超过200/mm3,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高,可达200mg%以上,糖、氯化物正常。

(4)血培养。

(5)电解质。

2.免疫学试验3.病毒分离脑组织、脊髓、唾液腺、泪腺、尿液。

多采用组织培养或动物接种。

分离到病毒后,作中和试验加以鉴定。

4胸部X线检查(CXR)。

5.头颅CT。

【诊断】根据被狗或猫咬伤史,咬人动物已被确定有狂犬病,以及突出的临床表现即可作出诊断,免疫荧光试验阳性则可确诊无疑。

【鉴别诊断】需与破伤风、病毒性脑膜脑炎、脊髓灰质炎、谵妄、癔病、精神病及格林巴利等鉴别。

【急诊治疗】1.隔离将患者置于较暗且安静的单人病室,避免音响、光亮、阵风等刺激。

2.伤口处理用含杀毒剂的肥皂水或碘剂清洗伤口,必要时预防破伤风。

3.即刻给予狂犬病免疫球蛋白20Iu/kg(需皮试阴性方可使用),半量伤口注射半量肌内注射(成人三角肌、儿童股外侧肌)。

2023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2023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2023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临床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而暴露后处置是暴露后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

WHO认为,及时、科学和彻底的暴露后预防处置能够避免狂犬病的发生。

为指导基层疾控机构做好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狂犬病所致死亡,中国CDC组织专家,参考WHO和美国CDC相关技术指南,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狂犬病防控工作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医疗机构感染科和急诊科等专业人员,并根据使用中反馈的问题和国内外狂犬病研究新进展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一)病原学: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属于单负病毒目(mononegavirales)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1]。

RABV颗粒呈子弹状,长100~300 nm,直径约75 nm。

病毒基因组长约12 kb,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3′~5′端依次编码5种结构蛋白,分别为核蛋白(nucleoprotein,N)、磷蛋白(phosphoprotein,P)、基质蛋白(matrixprotein,M)、糖蛋白(glycoprotein,G)和依赖RNA的RNA多聚酶(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or large protein,L)。

病毒颗粒由囊膜(envelope)和核衣壳(nucleocapsid)两部分组成,基因组RNA及外层紧密盘绕的N、P、L蛋白共同构成具有转录、翻译功能的核衣壳;颗粒外层脂质膜表面镶嵌着G蛋白以三聚体构成的纤突(spike),为病毒中和抗原及与宿主受体结合的部位,M蛋白位于外壳内侧和核衣壳之间,连接内外两部分[1, 2]。

狂犬病的诊断和治疗

狂犬病的诊断和治疗

狂犬病的诊断和治疗狂犬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极其危险的动物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由狗传播,但也可以由其他哺乳动物传播,包括猫、狐狸等。

一旦染上狂犬病,会对人类和动物产生致命的影响,因此在诊断和治疗上非常重要。

本文将着重介绍狂犬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狂犬病的诊断1.临床症状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各异,但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呕吐、震颤、抽搐、偏瘫、嗜睡、兴奋和疯狂等。

这些症状通常出现在感染病毒后的2-8周内。

此外,患者还可能表现出恐水和恐风等症状,这是狂犬病最典型的特征之一。

2.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测试是确定狂犬病的最可靠方法。

通常使用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分析法(RIA)等技术来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狂犬病病毒抗体。

此外,如果有疑问,医生还可以对患者的脑组织样本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病毒。

二、狂犬病的治疗目前,狂犬病的治疗仍然很困难,因此预防措施更为重要。

在出现症状前,必须将患者注射疫苗。

然而,一旦出现症状,治愈的机会就变得非常渺茫。

以下是一些目前可以使用的治疗方法:1. 疫苗预防预防狂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疫苗。

对于狂犬病高发地区常驻或经常前往该地区的人士,建议接种狂犬病疫苗,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2. 免疫球蛋白对于被咬伤或受到其他污染物入侵,而且被认为有可能感染狂犬病的患者,应该在接种疫苗的同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这种球蛋白是一种含有大量抗体的针剂,可以在疫苗产生充分抗体之前提供保护作用。

3. 对症治疗狂犬病的各种症状通常需要个体化对症治疗。

例如,使用药品来减轻疼痛、抑制抽搐和控制呕吐。

此外,由于这种病毒很容易进入脑细胞,通常使用抗病毒药物来减缓疾病的进展,但目前还没有特效疗法。

总之,狂犬病是一种非常危险且难以治愈的病毒性疾病。

通过接种疫苗和注射免疫球蛋白等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一旦出现疑似狂犬病的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只有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才能为患者提供最大的帮助。

医学专题狂犬病诊治范例

医学专题狂犬病诊治范例
概念
狂犬病(rabies)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 是由狂犬病毒所致,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 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人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方式传给人。临床表 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 进行性瘫痪等。病死率几乎100%。
简史
我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左传》上已有记载。 公元前322年,Aristotle认识到人狂犬病与动物狂犬
海马回、脑干及小脑损害最为明显
Negri小体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
潜伏期长短不一,5d至19年或更长,一般为 1~3个月。
影响潜伏期长短的因素:年龄、伤口部位、 伤口深浅、病毒数量及毒力、是否狼、狐等 野生动物咬伤、受伤后是否扩创处理、是否 接种疫苗。
(一)前驱期
常有低热、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 类似感冒,继而出现恐惧不安,烦躁失眠, 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
大量实验证明,狂犬病毒本身对干扰素敏感, 暴露后及时应用干扰素诱生剂或干扰素可能 对实验动物有保护作用。
思考题
1. 狂犬病通过哪些传播途径传染? 2. 狂犬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3. 如何诊断狂犬病? 4. 如何预防狂犬病?
参考书目
1. 丁永详. 狂犬病. 见:斯崇文主编.感染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4,349-353. 2. 潘孝彰. 狂犬病. 见:陈灏珠主编. 实用内科学. 第11版. 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5,354-358. 3. 蔡淑清. 狂犬病. 见:杨绍基主编. 传染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5,97-101. 4. 宁琴. 狂犬病 .见:杨绍基主编. 传染病学. 12. 5. 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试行),2005年7月26日. 6.

狂犬病的诊治及护理

狂犬病的诊治及护理
狂犬病的诊治及护 理
x
目录
01. 狂犬病的认识 02. 狂犬病的诊治 03. 狂犬病的护理
狂犬病的认识
病因及传播途径
病因:病毒感染,主要 是狂犬病病毒
传播途径:通过咬伤、 抓伤、舔舐等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人类、家畜、 潜伏期:一般为1-3个
野生动物等
月,最长可达数年
症状:初期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等,后 期出现恐水、怕风、肌肉抽搐等症状
谢谢
症状及危害
1
症状:发热、 头痛、乏力、
肌肉疼痛等
2
危害:可导致 死亡,死亡率
接近100%
3
传播途径:通 过破损的皮肤 或黏膜接触感 染动物的唾液
4
潜伏期:一般 为1-3个月, 最长可达数年

5
预防措施:接 种疫苗,避免 接触感染动物
预防措施
避免与疑似狂犬病动物 A
接触
避免与流浪动物接触 C 提高对狂犬病的认识, E
定期进行身体检 查,及时发现并
处理异常情况
饮食清淡,避免 刺激性食物
健康教育
01
预防措施:避免接触狂犬 病动物,如狗、猫等
02
疫苗接种:及时接种狂犬 病疫苗,提高免疫力
03
伤口处理:及时清洗、消 毒伤口,避免感染
04
饮食调理:保持饮食清淡, 避免刺激性食物
05
心理辅导:保持良好的心 理状态,避免焦虑和恐惧
了解其传播途径和症状
B 定期为宠物接种狂犬病
疫苗
D 受伤后及时处理伤口,
并尽快就医
狂犬病的诊治
诊断方法
询问病史:了解患者 是否被狗、猫等动物
咬伤或抓伤
临床检查:观察患者 是否有发热、头痛、

狂犬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狂犬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狂犬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病(Hydrophohia),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侵犯神经系统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狂犬病多因被感染的犬、猫或野生动物咬伤而感染的,病死率近乎100%。

本病表现症状典型、独特,基本根据临床即可诊断。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狂犬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机构人员对狂犬病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主要依靠本病流行病学史及典型独特的临床表现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3 诊断标准3.1 流行病学史有被犬、猫或其他宿主动物舔、咬史。

3.2 临床症状3.2.1 愈合的咬伤伤口或周围感觉异常、麻木发痒、刺痛或蚁走感。

出现兴奋、烦躁、恐惧,对外界刺激如风、水、光、声等异常敏感。

3.2.2 “恐水”症状,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流涎、多汗、心律快、血压增高),继而肌肉瘫痪或颅神经瘫痪(失音、失语、心律不齐)。

3.3 实验室检查3.3.1 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抗原: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角膜印片、皮肤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

3.3.2 存活一周以上者做血清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抗体、效价上升者,若曾接种过疫苗,中和抗体效价需超过1∶5000。

3.3.3 死后脑组织标本分离病毒阳性或印片荧光抗体染色阳性或脑组织内检到内基氏小体。

3.4 病例分类3.4.1 临床诊断病例:具备3.1加3.2.1或3.2.2。

3.4.2 确诊病例:具备3.4.1加3.3的任一条。

4 处理原则4.1 将病人严格隔离于较安静、光线较暗的单人病房,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4.2 病人分泌物、排泄物严格消毒处理。

4.3 加强对呼吸、循环等系统并发症的监护。

4.4 对症处理:补充水电解质及热量,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对烦躁不安、痉挛者轮流使用各种镇静剂,如安定、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及冬眠药物等。

有脑水肿给脱水剂。

狂犬病诊疗规范(国家卫健委2021版)

狂犬病诊疗规范(国家卫健委2021版)

狂犬病诊疗规范(国家卫健委2021版)狂犬病是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缺乏特异性治疗,病死率几乎100%。

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人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一、病原学狂犬病病毒属于单股负链病毒目(Mononegavirales)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

2018 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明确的狂犬病病毒属病毒共16 种(Species),划分为 3 个不同的遗传谱系(PhylogroupI-III)。

我国目前主要流行 Rabies virus(RABV),也有 Irkut virus (IRKV)报道,二者均属于遗传谱系I,现有疫苗均可预防。

狂犬病病毒体外存活能力较差,易被脂溶剂等灭活。

二、流行病学全球有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狂犬病流行,大部分病例发生在亚洲和非洲国家,年死亡病例数约 59000 例。

近 10 余年来,我国狂犬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报告病例最多的2007 年,报告 3300 例,而后逐年下降,2020 年报告 202 例。

所有哺乳动物均对狂犬病病毒易感,狂犬病在自然界的储存宿主包括犬、猫等食肉目动物和翼手目动物(蝙蝠)。

猪、马、牛、羊、骆驼等家畜为非狂犬病储存宿主,虽然可感染发病,但传播狂犬病风险较低。

啮齿类和兔形目动物极少感染狂犬病,目前无导致人类狂犬病病例的证据。

人与人之间的狂犬病病毒传播,仅偶见于狂犬病感染者作为供体的组织或器官移植。

犬是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约占95%,其次为猫。

鼬獾、红狐、貉、狼是我国重要的野生狂犬病宿主和传染源。

三、发病机制狂犬病病毒具有高度嗜神经性,病毒自皮肤或黏膜破损处入侵人体后,致病过程可以分为3 个阶段:神经外少量繁殖期、快速逆轴浆移行期、病毒扩散期。

病毒进入伤口后,在被咬伤的肌肉组织中复制,在局部可停留3 天或更久。

狂犬病指南--疾控中心07版

狂犬病指南--疾控中心07版

第三章 预防处置门诊要求.......................................................................................................................15
一、硬件要求 ..................................................................................................................................... 15
(五)特殊人群的暴露后处置 ................................................................................................. 11
(六)其它处置措施 ................................................................................................................. 12
(三)分级处置原则 ................................................................................................................... 2
二、处置程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犬病诊治指南疾病简介:狂犬病(rabies)乃狂犬病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畜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病兽咬伤而感染。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

狂犬病病因(一)发病原因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病毒形态似子弹,直径75~80nm,长 175~200nm,内层为核壳,含40nm核心,外层为致密的包膜,表面有许多丝状突起,突起物远端为槌状,整个病毒表面呈蜂窝状的六角形结构,病毒的基因组为负链单股RNA,分子量为4.6×106,病毒基因组长11932个核苷酸,其中约91%的核苷酸参与编码五种已知的结构蛋白,即糖蛋白 (GP),包膜基质蛋白(M2P),壳体基质蛋白(M1P),核蛋白(NP)和转录酶蛋白(LP),基因组RNA与180个NP分子结合成核糖核蛋白(ribose nucleoprotein,RNP),使RNA受到良好的保护而不被降解,同时也为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结构基础,M2P是狂犬病毒最小的结构蛋白(分子量仅为25×103),它可连接病毒外膜及膜上GP和核壳,GP是一种典型的跨膜糖蛋白,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同时可诱发宿主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和刺激细胞免疫,对狂犬病病毒的攻击有保护作用,NP为狂犬病毒的群特异性抗原,可使机体产生补体结合抗体,NP诱生的抗狂犬病毒保护力是由各种细胞因子(如抗体,单核因子和淋巴细胞等)参与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还能对中和抗体有促进作用,狂犬病毒GP和NP还可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

用抗狂犬病毒核壳蛋白单克隆抗体可以将狂犬病毒及其相关病毒分为五个血清型:1型-典型的狂犬病攻击病毒标准株(challenge virus standard,CVS);2型-拉哥斯蝙蝠狂犬病毒(logosbat virus);3型-莫可拉原型株(Mokola virus);4型-杜文海原型株(duvenhage virus);5型-包括欧洲蝙蝠狂犬病毒:EBL1和EBL2,基因分型可分六型:即基因1,2,3,4型分别与血清1,2,3,4型相对应,基因5和 6型即为血清5型的EB1和EB2,血清2,3,4,5型和基因2,3,4,5,6型又称为狂犬相关病毒,其中野外分布主要为2,3,4型。

病毒可接种于鸡胚,鼠脑,也可在地鼠肾细胞及二倍体细胞中培养生长,从人与动物分离的病毒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野毒株,亦是人或动物发病的病原体,称为“街病毒(street virus)”,其特点是毒力强,潜伏期长(脑内接种15~30天以上),能在涎腺中繁殖,各种途径感染后均可使动物发病,街病毒连续在动物脑内传代 (50代以上)后,毒力减低,潜伏期缩短,并固定在3~6天,对人和犬失去致病力,不侵犯唾液,不形成内基体,称为“固定病毒(fixed virus)”,固定病毒虽有减毒变异,但仍保留其主要抗原性,可用于制备狂犬病减毒活疫苗,供预防接种用。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50%~70%乙醇,氯化汞和季胺类化合物如苯扎溴铵等灭活,其悬液经56℃ 30~60min或100℃ 2min即失去活力,但不易被苯酚和甲酚皂溶液杀灭,在冰冻干燥下可保存数年,被感染的组织可保存在50%的甘油内送检。

(二)发病机制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主要通过神经逆行,向心性向中枢传播,一般不入血。

狂犬病发病过程可分为下列3个阶段:1.神经外小量繁殖期病毒自咬伤部位皮肤或黏膜侵入后,首先在局部伤口的横纹肌细胞内小量繁殖,通过和神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侵入附近的末梢神经,从局部伤口至侵入周围神经不短于72h。

2.从周围神经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周围神经的轴索向心性扩散,其速度约5cm/d,在到达背根神经节后,开始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再波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部位的神经元,但亦可在扩散过程中终止于某部位,形成特殊的临床表现。

3.从中枢神经向各器官扩散期即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病毒最多,由于迷走神经核,吞咽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的受损,可发生呼吸肌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患者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甚至突然死亡。

目前认为,病毒的局部存在并非导致临床表现差异的惟一因素,体液免疫及细胞介导免疫早期有保护作用,但当病毒进入神经细胞大量增生后,则免疫介导的损害和发病也有一定关系,免疫抑制小鼠接种狂犬病毒后死亡延迟,被动输入免疫血清或免疫细胞后,则死亡加速,在人类狂犬病,其淋巴细胞对狂犬病毒细胞增生反应为阳性者多为狂躁型,死亡较快,对髓磷脂基础蛋白(MBP)有自身免疫反应者也为狂躁型,病情进展迅速,脑组织中可见由抗体,补体及细胞毒性T 细胞介导的免疫性损害。

【临床表现】潜伏期长短不一为本病的特点之一,大多数在3个月以内发病,超过半年者占4%~10%,超过1年以上者约1%,文献记载最长1例达10年,影响潜伏期长短的因素为年龄(儿童较短),伤口部位(头,面部发病较早),伤口深浅(深者发病早),病毒入侵数量及毒株的毒力,受伤后是否进行了正规的扩创处理和接种狂犬病疫苗预防等,其他如外伤,受寒,过度劳累等均可能促使提前发病。

临床表现可分为狂躁型(脑炎型)及麻痹型(静型)两型,分为下列三期:1.前驱期两型的前驱期相似,在兴奋状态出现前大多数患者有低热,嗜睡,食欲缺乏,少数有恶心,呕吐,头痛(多在枕部),背腰痛,周身不适等;对痛,声,光,风等刺激开始敏感,并有咽喉紧缩感,具有重大诊断意义的早期症候,是已愈合的伤口部位及神经通路上,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虫爬,蚁走等感觉异常,约发生于80% 的病例,这是由于病毒繁殖刺激神经元,特别是感觉神经元而引起,此症状可维持数小时至数天,本期持续1~2天,很少超过4天以上。

2.兴奋期或痉挛期可分两型,两型的表现不同。

(1)躁狂型狂犬病(Manic type of rabies):国内最多见,国外约占2/3,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有大难临头的预兆感,并对水声,光,风等刺激非常敏感,引起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

恐水是本病的特殊性症状,但不一定每例均有,更不一定在早期出现,典型者饮水,见水,闻流水声,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因此,患者渴极而不敢饮,即使饮也无法下咽,满口流涎,沾污床褥或向四周胡乱喷吐,由于声带痉挛,故吐字不清,声音嘶哑,甚至失音。

怕风亦是本病特有的症状,微风,吹风,穿堂风等都可导致咽肌痉挛,其他如音响,光亮,触动等,也可引起同样发作。

咽肌痉挛发作使患者极度痛苦,不仅无法饮水和进食,而且常伴有辅助呼吸肌痉挛,导致呼吸困难和缺氧,甚或全身进入疼痛性抽搐状态,每次发作后患者仍烦躁不安,并有大量出汗及脱水现象。

此外,由于自主神经功能亢进,患者出现大汗,流涎,体温升高达38℃以上,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扩大,患者表情痛苦,焦急,但神志大多清楚,极少有侵人行为,随着兴奋状态的增长,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失常,谵妄,幻视幻听,冲撞嚎叫等症状,病程进展很快,多在发作中死于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本期持续1~3 天。

(2)麻痹型狂犬病(paralytic rabies):印度及泰国较常见,约占总数1/3,国内报道不到10例,临床上无兴奋期,无恐水症状和吞咽困难,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则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部分或全部肌肉瘫痪,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等,呈现横断性脊髓炎或上升性脊髓麻痹表现,早期用叩诊锤叩击胸肌,可见被叩击隆起,数秒钟后平复,早期仅在叩诊处出现肌水肿与毛发竖立,病程持续4~5天。

3.昏迷期或麻痹期两型狂犬病不易区别,痉挛停止,患者暂趋安静,有时尚可勉强饮水吞食,反应减弱或消失,转为弛缓性瘫痪,其中以肢体软瘫最为多见,眼肌,颜面部及咀嚼肌瘫痪,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合和面部缺少表情,此外,尚有失音,感觉减退,反射消失,瞳孔散大等。

在本期中患者的呼吸逐渐变为微弱或不规则,并可出现潮式呼吸,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心音低钝,四肢厥冷,可迅速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临终前患者多进入昏迷状态,本期持续6~18h。

狂犬病的整个病程,包括前驱期在内,狂躁型平均8天,麻痹型为13天。

狂躁型狂犬病的病变主要在脑干,颈神经或更高部位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型狂犬病的病变则局限于脊髓和延髓,因而造成临床症状的差异。

由吸血蝙蝠啮咬而引起的狂犬病,绝大多数病例不出现兴奋期,也无咽肌痉挛和恐水现象,而以上行性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

【诊断】已属发作阶段的病例,根据患者过去有被狂犬或可疑狂犬或猫,狼,狐等动物咬伤史,诊断即可初步成立,如能了解被咬伤情况及该动物的健康状况,则对诊断本病更有价值,如不能确定咬人的犬或猫是否患狂犬病,应将动物关在笼内饲养,如动物在7~10天内不发病,则一般可排除动物有狂犬病,患者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如兴奋,狂躁,恐水,怕风,咽喉肌痉挛,大量流涎,瘫痪等,即可作出狂犬病的临床诊断,对症状不明显者特别注意有无“三怕”(怕水声,光,风) 现象,必要时用扇风,倒水和亮灯试验,狂躁症状不明显应注意咽肌水肿和毛发竖立现象,如生前免疫学抗原,抗体的检测阳性,死后脑组织动物接种及神经元胞质中发现内氏小体则可确诊。

【预防】鉴于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故应加强预防措施以控制疾病的蔓延,预防接种对防止发病有肯定价值,严格执行犬的管理,可使发病率明显降低。

(一)管理传染源捕杀所有野犬,对必须饲养的猎犬,警犬及实验用犬,应进行登记,并做好预防接种,发现病犬的病猫时立即击毙,以免伤人,咬过人的家犬,家猫应设法捕获,并隔离观察10天,仍存活的动物可确定为非患狂犬病者可解除隔离,对死亡动物应取其脑组织进行检查,并将其焚毁或深埋,切不可剥皮或进食。

(二)伤口处理早期的伤口处理极为重要,人被咬伤后应及时以20%肥皂水充分地清洗伤口,并不断擦拭,伤口较深者尚需用导管伸入,以肥皂水作持续灌注清洗,如有免疫血清,作皮试阴性后,可注入伤口底部和四周,伤口不宜缝合或包扎。

(三)预防接种接种对象为:①被狼,狐等野兽所咬者;②被发病随后死亡(包括观察期内)或下落不明的犬,猫所咬者;③为已被击毙和脑组织已腐败的动物所咬者;④皮肤伤口为狂犬唾液沾污者;⑤伤口在头,颈处,或伤口较大而深者,如咬人动物(指非流行区而言)5日后仍安危无恙,注射即可中止;⑥医务人员的皮肤破损处为狂犬病病人沾污者等,近年来,国内已发现一些被咬伤发生狂犬病而死亡的病列,而犬却安然无恙,经证实该犬的唾液内带毒,故流行区被犬咬伤者均应接种,表1示狂犬病预防接种的适应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