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声声慢》说课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声声叹息声声慢,字字含泪句句愁——《声声慢》说课设计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声叹息声声慢,字字含泪句句愁”的《声声慢》。
(幻灯片1)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设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幻灯片2)《声声慢》是部编版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一首词,本单元要求学生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并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抒发了词人历经国破家亡之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二、说学情(幻灯片3)语文学习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高一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诗歌,经过前几首诗歌的学习,也初步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
但能否更为深入地理解诗歌感情、多层次地鉴赏诗歌,能否将诗人、诗歌放在更广的维度中去观照,则还需进一步引导。
高一的学生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可塑性极强。
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终身受用的财富。
三、说设计(幻灯片4)群文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个文本,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促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关注其语言特点、意义构建、结构特征、写作方法等。
群文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还能极大的提升阅读品质,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教学形式。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学情,也基于群文阅读和比较阅读的教学理念,我将《乱世中的美神》、《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词一阙话古今·东篱把酒黄昏后》等相关文本引入到课堂中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更为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愁情。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幻灯片5)在大量阅读相关文本的基础上,我确立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体悟词人情感;2、鉴赏语言,积累抒情技巧。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声声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声慢》是词人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她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全词围绕一个“愁”字,把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愁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内涵,学会抓住意象品味诗歌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语言,把握本词中的意境以及李清照的婉约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刻体会诗人的愁情。
教学重点: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深刻体会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声声慢·寻寻觅觅宋·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导入课题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诗人臧克家为哪位词人写下的楹联吗?没错,是李清照。
在群芳争艳的宋代词苑中,李清照便是那最独特的一朵,她将少女情怀写作诗: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也把相思之苦熬成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南渡以后,饱尝国破家亡之痛的她,面对着萧瑟秋意,又会写下怎样的绝唱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声声慢》,去体味那绵长无尽的愁思吧。
(板书)关于词人李清照,想必同学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了,有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她呢?好,请你来说,嗯,她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很好,请坐。
那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她的人生经历呢?好,请你来说哦,她早期生活优渥,但是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看来你课下预习的非常到位,老师给你点个赞,请坐。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声声慢(寻寻觅觅)》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 9 课的一首词。
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充分地体现了李清照“豪放”的词风,全词以“声声慢”为题,通过写落叶、飞花、秋风等意象,表达了词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怀念。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李清照的词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她的后期词可能不太熟悉。
他们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教学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这首词,学生可以学习到李清照的语言艺术,如何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学生可以通过对词中意象的解读,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学生可以通过欣赏这首词,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类似的诗词。
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首词,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尝试将其传承下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掌握李清照的语言艺术。
难点:理解词中的意象,提升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词的内容和意境,讲解李清照的语言艺术。
2.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词中的意象进行解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声声慢》的古筝曲,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随后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为学生背景知识铺垫。
李清照(1084-约 1155 年),号易安居士,生于南宋时期的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是我国杰出的女文学家,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她的词作情感丰富,形式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词中之冠”。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
18 岁时,她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两人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声声慢》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
《声声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声慢》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该单的“学习任务”中明确提出“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
《声声慢(寻寻觅觅)》有着深刻的情感意蕴。
所以该词是如何体现如此深刻的情感意蕴,该词具有怎样独特的艺术匠心,就成为教学本词的重点探究任务。
【学情分析】虽然高一学生有一定的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但是由于年纪较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需运用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体会李清照的“愁”情。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识记字音、字义和字情。
2.思维发展与提升:解读意象,领悟景与情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李清照国破家亡的哀愁和坚韧孤高的灵魂。
4.文化传承与理解:品味古代诗歌常见意象的丰富内涵,了解李清照温婉细腻的创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鉴赏的指导。
难点: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
【教法学法】教法:引导法,讲授法。
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课件展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经历,让学生用心感受课件内容,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词人的情感。
二、活动一:口诵心惟品音韵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齐读全词;2.提问:这首词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播放名家范读。
学生活动:1.齐读全词;2.试用一个字来总结全词情感。
3.轻声跟名家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三、活动二:合作探究寻愁情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思考并小组交流课前预习成果:词人如何做到“句句皆现愁”?2.请小组代表分享小组交流成果。
学生活动:1.思考整合自己预习成果,与小组成员交流。
【教案】《声声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案编辑专员回应:教案:《声声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声声慢》的背景和文学地位。
2.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能够解读诗人的情感和寓意。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 通过创作和表演,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对人生、爱情和自然的思考,塑造积极的人生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声声慢》是唐代诗人李清照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爱情和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2.2 课文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2.3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声声慢》,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介绍李清照的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对《声声慢》的兴趣。
3.2 课文阅读与分析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诗人的情感和寓意。
3.3 小组讨论与分享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
4.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考察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4.3 创作与表演评估学生的创作和表演能力,考察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声声慢》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相关背景资料提供李清照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寓意。
5.3 朗读与背诵指导提供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声声慢》的朗读比赛,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诗中的情感。
6.2 创意写作让学生根据《声声慢》的题材,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展示对爱情和时光流逝的理解和感悟。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声声慢》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声声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声声慢》的诗句。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词人的生活环境和心情。
(3)分析《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声声慢》。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李清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失去的痛苦的表达。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声声慢》的诗句理解和背诵。
2. 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声声慢》的深层含义和词人的心情。
2. 古典诗词的欣赏和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了解词牌《声声慢》的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声声慢》,理解诗句含义。
(2)让学生分析《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声声慢》的深层含义和词人的心情。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鉴赏(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声声慢》的意境。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声声慢》。
3. 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欣赏和鉴赏,写一篇赏析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声声慢》的理解和背诵情况,以及对古典诗词欣赏的能力。
3. 心得体会评价: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估学生对《声声慢》的深层理解和感受,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案】《声声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案:《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声声慢》的背景和意义,掌握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分析《声声慢》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体会其抒情手法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形式和语言特点。
2. 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抒情手法。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歌背景和作者创作风格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声声慢》的文本分析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用书: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发学生对《声声慢》的兴趣。
二、文本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
2. 分析诗歌的形式特点,如词牌、韵脚等。
3.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情感抒发(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分析抒发情感的手法。
2. 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四、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对诗歌形式和情感抒发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对《声声慢》的回忆。
二、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释其意义和效果。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三、创作实践(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让学生尝试运用《声声慢》的形式和抒情手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诗歌形式和情感抒发的深入理解。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对《声声慢》的整体理解。
二、文学作品鉴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声声慢》进行文学作品鉴赏,分析其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2.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欣赏和感受。
《声声慢》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声声慢》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2)理解《声声慢》的创作背景、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声声慢》。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沦陷、个人命运的痛苦与无奈。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声声慢》。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作品风格。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2)作者情感的细腻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声声慢》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声声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示范朗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5. 练习与反馈:(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朗读展示,给予评价和反馈。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声声慢》。
2. 写一篇关于《声声慢》的赏析文章,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效果。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3.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选取其他表现家国沦陷、个人命运的诗歌,如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与《声声慢》进行对比分析。
(2)引导学生从主题、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体会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声声慢》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声声慢》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声声慢》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经历。
2. 分析《声声慢》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领会《声声慢》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声声慢》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经历。
2. 分析《声声慢》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领会《声声慢》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声声慢》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2. 领会《声声慢》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声声慢》的译文、注释、背景介绍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学生用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经历和《声声慢》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声声慢》,结合注释理解诗句,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声声慢》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声声慢》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课堂展示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声声慢》的内涵。
7.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讨论,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9. 评价与反馈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10. 拓展延伸教师推荐与《声声慢》相关的诗词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通过课后拓展阅读和相关练习,评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案】《声声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案】《声声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目标:1. 理解《声声慢》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经历。
2. 分析《声声慢》的诗歌形式、韵律和意象。
3. 解读《声声慢》中的情感和主题。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2. 诗歌形式和韵律分析3.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4. 诗歌情感和主题探讨5. 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训练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李清照和《声声慢》的背景信息。
2.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二、诗歌形式和韵律分析(15分钟)1. 讲解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学生练习朗读诗歌,体会韵律的美感。
三、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15分钟)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描写。
2. 引导学生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四、诗歌情感和主题探讨(15分钟)1.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2. 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3. 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和主题的个人理解。
五、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训练(10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的优点和不足。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鉴赏和评价。
3. 总结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和指导。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诗歌形式和韵律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诗歌情感和主题的解读能力。
教学资源:1. 《声声慢》原文及其注释。
2. 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资料。
3. 诗歌形式和韵律的相关讲解资料。
4.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相关讲解资料。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解读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教案】《声声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2. 诗歌形式和韵律分析3.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4. 诗歌情感和主题探讨5. 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训练6. 诗歌创作和表达技巧分析7. 诗歌翻译和语言特点探讨8. 诗歌应用和拓展思考9. 学生个人诗歌创作展示10. 教学总结和反馈六、诗歌创作和表达技巧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声声慢》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声声慢》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2)理解《声声慢》的背景、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声声慢》的词牌特点、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声声慢》。
(2)分析《声声慢》的词牌特点、韵律和节奏。
(3)理解《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声声慢》中的意象和意境。
(2)深入理解李清照的忧国忧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声声慢》,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中的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声声慢》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李清照的忧国忧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情怀。
(2)让学生谈谈对《声声慢》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声声慢》的词牌特点、意象分析和情感体验。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声声慢》。
2. 写一篇关于《声声慢》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声声慢》中的典型意象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境。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3)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步骤
1.导入(5分钟)
(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声声慢》,提问:“慢”字在诗歌中的意义。
2.朗读与背诵(10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文学背景的掌握: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的分析:学生对于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感悟:学生对于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感知和理解。
-生平背景与诗歌创作的关联:学生对于李清照生平背景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的理解。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语文《声声慢》诗歌解读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声声慢》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声声慢》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声声慢》的背景和作者1.1.2 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1.1.3 品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1.1.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介绍1.2.2 诗歌的形象分析1.2.3 诗歌的语言特色1.2.4 诗歌的情感表达1.2.5 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形象分析和语言特色2.1.2 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品味2.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2.2.2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1 讲授法: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讲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情感表达3.1.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讨论3.1.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写作等方式体验诗歌的美感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使用课件、视频等辅助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3.2.2 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交流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4.1.1 引入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1.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4.2 教学展开4.2.1 讲解诗歌的形象分析和语言特色4.2.2 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品味4.2.3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讨论4.3 教学巩固4.3.1 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歌的印象4.3.2 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和批判能力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朗读和写作等方面的表现5.1.2 学生的作业和写作: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5.1.3 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5.2 教学反馈5.2.1 学生的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5.2.2 教师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6.1.1 推荐与《声声慢》主题相关的其他诗歌和文学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6.1.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风格6.2 文化背景探究6.2.1 介绍与《声声慢》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6.2.2 引导学生探讨文化背景对诗歌创作和鉴赏的影响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诗歌朗诵会7.1.1 学生分组选择《声声慢》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朗诵7.1.2 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7.2 诗歌创作比赛7.2.1 引导学生以《声声慢》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7.2.2 组织学生提交自己的作品,进行评选和展示第八章:作业设计与布置8.1 课堂作业8.1.1 根据课堂内容,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8.1.2 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8.2 课后作业8.2.1 推荐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8.2.2 布置相关的研究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学习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改进9.1 教学效果评估9.1.1 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9.1.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9.2 教学改进措施9.2.1 根据教学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9.2.2 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制定相应的教学辅导措施第十章:教学资源与资料10.1 教学课件与教案10.1.1 制作和完善教学课件,提供清晰的学习内容10.1.2 编写详细的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10.2 学习资料与参考书籍10.2.1 整理和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研究诗歌10.2.2 提供网络资源和学习平台,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第十一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1.1 学生学习情况评估11.1.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
《声声慢》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声声慢》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声声慢》的背景及作者李清照的经历。
(2)能够分析并欣赏李清照的词风及其在《声声慢》中的体现。
(3)能够解读并鉴赏《声声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声声慢》。
(2)学会从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词作风格等多角度分析词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理解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及其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重点1. 《声声慢》的字词释义与句子翻译。
2. 分析李清照的词风及其在《声声慢》中的体现。
3. 解读《声声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声声慢》中复杂意象的理解与分析。
2. 从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深入解读《声声慢》。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声声慢》的原文及其注释、翻译。
2. 学生准备:预习《声声慢》,了解作者李清照及其词作风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提问:《声声慢》的词牌名有何特殊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声声慢》,理解词意。
(2)引导学生关注《声声慢》中的关键词、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声声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声声慢》中的忧国忧民情怀及其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2)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声声慢》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古典文学中的地位。
6. 作业布置(1)翻译《声声慢》中的重点句子。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词人的作品,与《声声慢》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2. 文学鉴赏:让学生欣赏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加深对她的了解和欣赏。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声声慢》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在中国文坛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天真浪漫,浅唱“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哀婉惆怅,低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人比黄花瘦”却也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铮铮铁骨,她大声呐喊“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是谁呢?她就是一代词宗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她的千古名篇《声声慢》。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词的句式、节奏自由灵活的特点;品味词的声韵美;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典故的内涵,把握词的主旨和情感;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声声慢》对愁绪的渲染手法;赏析豪放词和婉约词的不同风格特点;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词中寄托的词人的生命感悟与人生态度。
三、学习提示助读一般认为,豪放和婉约是词的两种典型风格。
品读本课的三首宋词,感受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体会这些词作是如何表现词人不同的思想情感的。
《声声慢》[1](寻寻觅觅)以朴素清新的口语入词,抒写词人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要注意揣摩词人因外物触发的内心波澜,体会词作是如何渲染这种愁绪的。
这首词手法独到[2],起句便用十四个叠字[3],反复诵读,体会叠字中包孕的情感及其递进层次。
与律诗相比,词的声韵、句式、节奏等有着更多的变化,显得更为自由灵活,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点。
四、助读资料(一)作者简介“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好学多才,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词主要是反映她在少女、初为人妇时期的美满生活,表达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对丈夫的相思之情。
这些词格调优美,热情明快,天真活泼,委婉含蓄。
后期的词主要写她在离乱中的孤独生活和国破家亡后的悲苦心情,深厚的故国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使她的作品风格突变,社会意义也随之扩大了。
高中语文《声声慢》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高中语文《声声慢》教教事例【学情剖析】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李清照的代表作,如《如梦令》等,但这些词作大多抒写的是一些闲情,关于她的后期词可说是首次接触,因此要让学生睁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领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剖析】本词被后代誉为“千古绝唱”,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代表作。
相关于先期作品,本作中作者的情绪比较低落,但在难过的低吟中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干。
本词围绕“愁”睁开,运用形象丰富的意象以及各种各种的手法来增强愁绪的发泄。
【教课目的】经过频频朗读,学会抓住叠词、诗歌意象去品尝诗歌感情。
联系作者的平生事迹感知词中悲凉境界,深入体会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教课重难点】1.经过学习《声声慢》,理解此词的思想内容,认识李清照南渡以后的生活对她的创作的影响。
2.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浸透对学生诗歌朗读的指导。
3.让学生由词及人,打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愁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故意蕴和李清照高慢的灵魂。
【教课方法】朗读品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研究相联合【教课媒体】多媒体【教课课时】一课时【教课步骤】一、课前预习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争能背诵,回首李清照的平生事迹和所学的其先期的作品。
二、课文导入——李清照先期代表作《如梦令》(配乐引领学生回想朗诵)从《如梦令》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明确:爽朗开朗快乐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因此她能写出了清爽明快的词作。
但跟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风格截然相反的一首词——《声声慢》。
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
下边,我们先一同来读读这首词。
三、朗诵《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诵)四、整体感知读罢此词,你感觉最深的是什么?——愁五、诗歌赏析——怎样写愁(一)直接写愁李清照起笔就哭道:“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悲惨惨戚戚。
部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声声慢》教学设计
统编新版必修上册《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品析语言,把握意象及愁情;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词作,来体会词作表达的感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词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找出词中重要意象,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提升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品味古代诗歌常见意象的内涵,在学习优秀诗词中体悟、浸染,提升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鉴赏的指导。
教学难点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初读,感知“愁”情1.创设情景、歌曲导入。
播放化用了李清照前期词作《一剪梅》的歌曲《一剪梅》导入。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
走近李清照:请两位同学以李清照的身份来一个自我介绍。
课件展示李清照的简介。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并看注释疏通词义。
乍暖还寒:忽暖忽寒,气候变化无常。
将息:调养、保养。
敌:对付、抵挡。
损:词中相当于“煞”,很、极的意思。
堪:可。
怎生:怎么,怎样。
4.用现代语言改写这首词。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一切清冷惨淡,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凄凉。
乍暖还寒的季节里最难休息调养。
饮下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傍晚之时骤降的冷风寒意。
南飞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尤感伤心的是,原来却是旧时相识。
园中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萎殆尽。
如今还有谁能与我共同采摘呢?静坐窗前,独自一人怎能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沥沥,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在点点滴滴敲打不停。
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尽?5.思考:这首词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字是哪一个?愁。
全词的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二、研读,品味“愁”心1.体会“愁”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声声慢》的微课教学设计一般“愁”字别样情——《声声慢》的教学设计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而不同的教学设计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绎来说至关重要。
对于《声声慢》这一课的教学,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师教法、学生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1、单元解读《声声慢》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即“笔落惊风雨”专题,这个专题重点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形态之一二,所选皆为唐宋诗词文的名篇杰作,分为三个板块,《声声慢》所在的“词别是一家”板块选择了四首婉约派词作,代表着一代文学之盛的宋词,或蕴藉含蓄,典雅秾丽,或疏放恣肆,酣畅淋漓,使我们为之情志向往。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2、课文特点《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李清照作为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为主,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为敏感与细腻,而《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二、学情分析(包括三维目标整合及重难点确立)1、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与众不同的学科,它时时震撼学生的内心,常常牵动学生的真情,而三维目标的整合正是这样一个发挥教育功能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个活动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传授新知识时,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接教学对策。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
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高一的学生心理上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可塑性极强。
2、三维目标:根据学情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结合本词的特点,我确立三维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3、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教师教法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教育实践也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作为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使用的方法应是诵读法。
①诵读感悟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
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
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作为教师的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教师可以做示范背诵,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
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结合学讲计划,结合导学案的“问题导学,互助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分成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启发。
在教学中设计有有梯度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③比较分析法。
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④多媒体“情境法”。
通过多媒体和mp3的展示,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构想:以对联“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贯穿全文,结合词人生平大事,比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通过意象的解读领会此词的“愁”的内涵。
四、学生学法:有人说,课堂好比战场,教师是统帅,学生是士兵,统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
学生的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相长,鉴于教师的教法,学生可采取如下的学法。
1、诵读法。
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让文字发出丁丁咚咚的有如天籁般的音乐声响,是一件美妙无比的事情,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从而感染学生,使他们更进一步的接受美的熏陶。
2、圈点法:不懂笔墨不读书,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课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
要学生学会圈划并批注,勾出疑难及哲理名句。
3、讨论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4、练习法: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结合导学案的练习,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关键在一个“精”字。
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
现在我们先来听一段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这首歌的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李清照《一剪梅》)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中,李清照的情绪若用一个字概括,是何字?(愁)如果在这个愁字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是怎样一种愁?(闲愁,闺愁)在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表现的是一种闲愁、闺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看看写的又是什么愁?(板书:声声慢,李清照)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
2、朗读训练,初步感知。
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
通过学生齐读、录音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
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通过这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
这次第,是指什么时候呢?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写此词时的情形。
(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终年49岁。
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奔波。
1131年: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李清照写此词时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经历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写此词的?(国家灭亡,失去丈夫,颠沛流离)正是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自己的愁思。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3、鉴赏意象,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这样写到:“语文教学应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
自渎课文,找出意象。
(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为什么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酒的诗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由此我们可知酒是“愁”的象征。
“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里的风是什么季节的风?(秋风)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风指秋风的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由此我们可知秋风能渲染愁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为什么是“旧时相识”?(大雁从北飞到南方的,词人也是由北向南来的;而且鸿雁曾经为她和丈夫穿过书信。
)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雁的诗句以及其他诗人作品中含雁的诗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由此我们可知过雁象征离愁。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黄花的诗句?“黄花”一般喻指什么呢?(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对于满地黄花堆积,你们怎么理解?(花开得盛:花凋谢在地。
理解为花开之盛则是以乐景哀情反衬;理解为花凋谢在地则是以花喻人正衬,写出词人的凄苦忧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梧桐的诗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由此我们可知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