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之路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究

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究

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究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战略任务。

要实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需要不断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探讨,探究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保护和修复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

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必须加大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

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保护力度,保护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要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

还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二、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要着力发展绿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

可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提高环保技术水平,促进绿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实现产业的绿色化、循环化和低碳化。

三、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环境监测和治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要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环境变化的情况,及时发现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要加强环境治理工作,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水平,确保环境质量的改善和保护。

四、促进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搭建各种形式的宣传平台,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共识。

五、强化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强化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大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保障生态环境的合法权益。

要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和惩治,形成严格的环境法治体系,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加强环境监管,确保法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有效运行。

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

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

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
生态文明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文明。

实践生态文明的路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
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以下是实践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实践生态文明的基础。

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减少污染物
的排放,控制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等的排放,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
测和管理,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二、推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实践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是实践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

要加强对公众的生态教育,提
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素养,培养公民的环保责任感和环保行动力,
推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的共识和行动。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践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和管理,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加强对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五、加强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是实践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国际环保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环保治理,推动国际环保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国际环保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总之,实践生态文明的路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只有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

38 农村·农业·农民2022.8B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韩 幸生态文明Shengtaiwenming 摘 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因此,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完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增强人民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创新产业绿色生产模式,深化世界各国之间绿色交流与合作,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根本价值遵循。

关键词:新时代;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当前,全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充分说明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不仅要求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唯有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一)根本目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同人民在一起,把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坚持群众路线,牢牢依靠人民群众,做到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

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人民群众需求的转变反映出我国目前在生态治理方面仍有不足,如部分产业无法做到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两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从而造成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应继续发挥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坚持群众路线,用心听取民意,全力攻克老百姓集中反映的生态环境难题,坚定不移开展污染防治行动。

我国产业生态化路径研究

我国产业生态化路径研究

我国产业生态化路径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产业生态化转型的严峻挑战。

产业生态化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产业生态化路径的研究路径和主要内容,明确研究问题和假设,以期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产业生态化是指将环保理念融入产业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产业生态化的概念、影响因素、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

然而,关于我国产业生态化路径的研究尚不充分,同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

一方面,现有研究多从宏观层面探讨产业生态化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效果,而对微观层面的企业行为和产业生态化路径的内在研究不足。

另一方面,针对特定产业生态化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对不同产业领域的生态化转型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从微观企业和中观产业两个层面出发,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对各行业企业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其在生态化转型过程中的现状、困境和需求;然后,收集并分析相关行业数据,以揭示产业生态化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结合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我国企业在生态化转型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环保意识不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资金投入短缺、政策支持不充分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加强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完善市场机制,引导绿色投资等。

同时,我们还发现不同行业在生态化转型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挑战。

例如,高能耗行业面临能源结构调整和降耗减排的压力,而服务业则需要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与降低环境影响之间寻求平衡。

因此,我们建议针对不同行业制定差异化的生态化路径和政策措施。

本文从企业和产业两个层面探讨了我国产业生态化路径的研究路径和主要内容,提出了针对不同行业生态化转型的政策建议。

生态修复技术的实践与探索

生态修复技术的实践与探索

生态修复技术的实践与探索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生态系统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使其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功能和结构,或者达到一种更稳定、更健康的状态。

生态修复技术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生态学、土壤学、水文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生态修复技术的实践应用广泛。

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通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修建梯田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

例如,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工程,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黄河的泥沙含量也明显降低。

在湿地生态修复方面,通过恢复湿地的水文条件、重建湿地植被、改善水质等手段,可以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

比如,一些城市通过对城市周边湿地的修复,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矿山生态修复方面,由于采矿活动对土地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需要采取土地复垦、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措施进行修复。

例如,对废弃矿山进行复绿,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同时引入微生物改善土壤结构,使矿山逐渐恢复生机。

在河流生态修复方面,主要包括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改善水质、修复河岸生态等。

比如,拆除不合理的水利设施,恢复河流的弯曲度和流速,种植水生植物,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生态修复技术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

生物技术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具有更强抗逆性和适应性的植物品种,用于生态修复;利用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作用,去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

生态材料的研发也是生态修复技术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

例如,研发具有保水、保肥、透气等功能的新型土壤改良材料,用于提高生态修复的效果。

《2024年北京冬奥会背景下我国冰雪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范文

《2024年北京冬奥会背景下我国冰雪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范文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我国冰雪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篇一一、引言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冰雪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这一背景下,冰雪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不仅关乎体育产业的未来,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结构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推动。

本文旨在探讨北京冬奥会背景下我国冰雪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路径,为冰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冰雪产业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性冰雪产业生态化发展是顺应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冰雪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还能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冬奥会的推动下,我国冰雪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生态化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三、我国冰雪产业发展现状当前,我国冰雪产业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科技投入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利用不够高效、产业链不完整、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等问题。

因此,实现生态化发展是冰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北京冬奥会背景下冰雪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一)政策引导与支持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冰雪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包括但不限于加大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土地利用等政策扶持,同时引导企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生产。

(二)加强科技创新与研发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冰雪产业的生态化水平。

包括开发绿色生产技术、节能减排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推动冰雪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同时,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成果。

(三)完善产业链与生态圈建设构建完整的冰雪产业链,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等方式,推动冰雪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融合发展。

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四)培育绿色消费市场与文化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和参与度。

生态中国社会实践报告

生态中国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提出要构建美丽中国。

为响应国家号召,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发展,我们组织了一支由大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实践团队,开展了生态中国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总结报告。

二、实践背景1. 国家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环保政策,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2. 社会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亟待解决。

3. 实践团队需求作为一支关注生态环保的实践团队,我们希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团队成员的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为推动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三、实践内容1. 环保宣传教育(1)开展环保知识讲座:邀请环保专家为社区居民、学生等群体讲解环保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发放环保宣传资料:制作环保宣传海报、手册等,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

(3)组织环保主题活动:举办植树节、地球日等环保主题活动,引导公众参与环保行动。

2. 环境污染治理(1)调查污染源:对社区、企业、学校等场所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环境污染情况。

(2)开展环境整治:针对污染源,采取清理垃圾、治理污水等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3)宣传环保法规:向公众宣传环保法规,提高环保意识。

3.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1)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向企业、学校等场所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能源消耗。

(2)开展垃圾分类:在社区、学校等地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垃圾分类意识。

(3)回收利用废旧物品:组织志愿者回收废旧物品,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四、实践成果1. 提高了公众环保意识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使更多公众了解环保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2. 改善了环境质量通过环境整治和污染治理,改善了社区、学校等场所的环境质量。

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探析

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探析

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探析生态产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认识和重视,不仅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也是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进生态产业化,成为了当前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生态产业化的必要性1.保障生态环境保护。

由于传统产业的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绿色技术、生态设计等手段,保障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2.增强经济竞争力。

生态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促进就业和财政收入。

生态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4.推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产业转型。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向生态产业的转型,推动绿色发展。

2.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生态产业化。

建立完善的生态产业发展机制和管理体制,采取多种形式的产业合作,促进生态产业规范化和专业化运作。

3.鼓励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

加强科技投入和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态产业技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

4.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生态产业发展体系。

采取市场化手段,完善生态产业产品的供应体系,创新营销模式,拓宽生态产业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

5.加强人才培训和技能提升。

鼓励生态产业的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提高生态产业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生态产业化的实践进展与启示1.东莞市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

东莞市政府以推进绿色经济转型为主题,着力打造生态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聚、技术攻关等多种方式,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2.浙江省的生态旅游产业化。

浙江省通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改善旅游服务等方式,推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并与相关产业进行紧密结合,实现了产业融合和共同发展。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我们指明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方向。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正是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首先体现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上。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等工作,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同时,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也不断完善,加强对环境破坏行为的惩罚力度,形成了多重保护机制。

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还体现在促进绿色发展上。

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我国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低碳产业、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

同时,加强对传统产业和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淘汰和整治,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这些举措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还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坚实支撑。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还体现在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

我国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积极推动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草原恢复等工作。

特别是在扶贫攻坚中,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旅游等方式,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这些举措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为后代子孙留下了绿水青山。

值得一提的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还体现在加强国际合作方面。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等多个场合强调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呼吁各国共同努力,共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这种国际合作的拓展,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是我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一场革命。

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化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化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东北风一致, 形成了强大的 “ 狭管 效应” 加上平潭 岛的地形也是北北东. , 南南西走向, 更加强 了东北风对平潭岛的影响。 平潭岛多年平均风速63 s 7 . m/, 级以上的大风常出现于秋、 舂三季, 冬、 并且多是全岛性的。 风沙地遍布全岛海滨平原和大部分港湾澳 口, 主岛有七大 埔五大洋的风沙地, 面积达6 . 3 m2 其 中芦洋埔为岛内 21 k , 2 最大的沙积平原, 面积3 .3k 。 0 m2 滨海平原有长江澳 、 2 流
与慢行 系统一 生 态低 碳妓 术 应 用” 层 次 生 态化规 划设 计架构 , 等多 全力引领 平 潭 岛绿 色低 碳 发展 之 路 。
[ 词] 平潭 关键
生态化
规划
文章编号: 03 07 2 1) 2 0 4 - 10- 60(02 0 - 0 9 4
中图分类号: 2 7 F 0
文献标识码 : A
2O1 g 2期 2&  ̄
《 展研 究 》 发
平潭综合 实验 区生态化规划的 探索 与 实践
● 苏 莉
[ 内容提要] 设 立 平潭综合实验 区 是福建省委省政 府为 进一步 推动两 岸关系 和平发展 、 更好地造福两岸民
众 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 决策。 平潭受制于海岛的自 然属性, 生态环境较 为脆弱, 所以在规 划建设过程中, 必须 确立生态安 全的基本导向, “ 以 生态宜居岛” 发展 目 标为指引, 建立 “ 生态安全格局一绿 网 蓝网体 系 公共交通 + 一
起一种全局 的、 有责任心的生态观, 并落实到实验区的规划
建 设 中去 。 本文 是笔者在编 制 平潭 综合实 验 区总体 规划 过程 中, 对平潭实验 区生 态化规 划 的一些 探索 与实践 。

城市生态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城市生态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城市生态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变革之一,同时城市变革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城市生态化建设成为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关键手段之一。

本文将就城市生态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探讨。

一、加快推进绿色出行交通是一座城市发展必需的重要方式,但也是污染城市、加重环境压力的主要渠道。

城市绿色交通是健康城市建设的关键点之一,城市道路的绿化以及温馨的人-车-自行车共享道是发展城市绿色交通的相对重要体现。

目前在一些城市,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相分离,同时还有专门的电动车专用道,这些措施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际上,城市绿色交通旨在推进低碳出行,通过发展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方式,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高排放、高污染汽车等方式来实现。

从国外的一些城市而言,一些城市通过发放自行车、暂停发放机动车等的形式,来调动市民低碳出行意识,这种形式具有较高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值得借鉴。

二、加强生态公园共享城市一般离不开繁华的市中心和繁杂的生活区,这些地方通常都是人们生活的重心。

找到人们愿意去的公园和生态洽谈窍门是推进城市绿色化的好方法。

城市公园作为绿色生态系统的缔造者和和谐社会的缔造者,为人们提供了放松、享受生态风光的场所,并成为了推进城市绿色化的重要方式。

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的思路应采取开放与共享的方式,除了设立学术公园、科教园、旅馆公寓等设施,还应设置享受假日的场地,包括文件展览、草地艺术家沙龙、文艺之地等,让公园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和经济带动力。

三、加强城市水生态修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水生态系统被破坏,许多河流和水库被损坏,污染物和化学物质也污染了城市水流。

为了恢复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城市水生态修复必不可少。

具体而言,城市水生态修复应采用土地、水的复合工程方式来恢复城市湿地和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并植入湿地植物、水生植物等,进而调节城市水景和生态环境。

同时,通过运用先进的生态技术,改善违建危旧河道、湖塘、水库、公园等场地中的水环境。

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

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

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构建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来实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那么,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路径来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呢?1. 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首先,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之一是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应该加大对环境法律法规的编制力度,保障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环境法律法规的监督和执法力度,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

此外,应该建立健全环境司法体系,提高环境案件的审理效率和判决公正度,以此来保障环境的合法权益。

2. 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第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也是实践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之一。

绿色经济是指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冲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经济模式。

为了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绿色生产。

同时,应该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和研发,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培育绿色消费市场,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形成。

3. 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推动第三,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推动也是实践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意愿,形成全社会的环保共识。

政府和相关机构要加大对环境教育的投入,培养公众的环保素养和责任感。

同时,科学研究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科研机构和学术界应该加强对环境问题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指导。

4. 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最后,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是实践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政府要加大对国际环保组织和机制的支持和参与,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环保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环保实践。

综上所述,实践生态文明需要多方合力,从加强法制建设、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多个方面入手。

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路径和实践

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路径和实践

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路径和实践在当今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已经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相关联,并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面对生态危机,当务之急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论述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路径和实践。

一、环境治理与绿色技术应用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趋向绿色化,这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减少环境污染,二是优化生产过程,减少资源损耗。

对于企业来说,实施资源整合、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等都是必须要进行的。

例如,对于建筑材料制造企业、耗能成本和人工成本占据了其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比例。

这里可以通过提出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来提高效率并减少污染,从而实现绿色发展。

此外,污染防治是环境治理的关键环节,应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上,赋予社会监督、市场调节等多种手段,以此来加强对污染防控的管理。

二、促进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低碳技术是促进可持续发展,降低碳排放,减少能源的耗损和污染的重要方法。

对于一个社会和国家而言,低碳经济的概念就是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下,低碳经济的推进需要坚定的领导力和深刻的意识,对企业而言,则需要实施节能、减排、复绿等政策。

三、“绿色方案”和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方案”可以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优点是放弃了传统的劳动方式和Transportation方式,采用了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例如,在交通出行方面,绿色出行模式可以通过尽量减少单车燃料的消耗、缓解拥堵、增加交通效率来打造,从而实现生态交通的便捷和便利。

绿色小区建设,绿色食品生产,绿色工厂建设等等也都在推进着生态文明的建设。

四、加强环保教育和社会共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为了发展我们要牺牲一些”,这是许多人的思想,即不在意污染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积极探索生态创建之路力促区域环境、经济“双赢”

积极探索生态创建之路力促区域环境、经济“双赢”
王 嵩
( 阳市 环境保 护局 ,辽宁 沈 阳 1 0 1 ) 沈 1 0 1 摘 要 : 生 态区建设 的 角度 ,结合 沈 阳市和 平 区生 态区创建 工作 实际 ,就生 态 区创 建的 意 义、 区域 从
生态现状 评价 及 生 态区创 建过 程 中产生 的 问题 ,提 出对策 。
关键 词 :生 态 区域 ;创 建 ;分 析 ;对策
1 认 识生 态 区创 建 的重 大 意 义 。是 正确 定 位 生 态
发展 的关 键
效应与品牌效应的角度来看 ,创建生态城 区可 以说
是一个 城市 、一个 城 区争创 品牌 、提升形 象 、扩大
区域对 外开 放知 名度 的重要 手段 ;也是 充分 发挥 区
域资源 优 势、生 态 优 势 ,促 进 经 济 结 构 优 化 调 整 ,提高综合实力 和国际竞争力 ,实施新 型经 j 济发 展模式 的重 大 战略举措 。反 之 ,如果一 个地方 生态环境恶化 ,水体污染 ,空气污浊 ,不仅会使投 资者 望而 生畏 ,而且 本地 资金也 会择境 而走 。由此
要从事环境监察执法工作。

1 一 6
积极 探 索 生态创 建之路 力促 区域环 境 、经 济 “ 赢” 王 嵩 双 规 划 ,分 步实施 ,扎实 推进 ,达 到 人与 自然和谐 发
各 级领 导面前 、必 须思 考 的问题之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 为 中 国乃
可持 续发 展放 在十分 突 出的地位 ”| 。十六 届三 中 5 ] 全会 进一 步强 调 “ 持统 筹 兼顾 ,坚 持 以人 为 本 , 坚
树 立全 面 、协 调 、可持续 的科 学发展 观 ,促进 经济 社 会和 人 的全 面 发展 ” 6。创 建生 态 城 区 ,就是 贯 j

学校生态化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

学校生态化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

学校生态化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在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培养未来公民的重要使命。

学校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不仅关乎自身的发展,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生态化发展模式的深入探索与实践,对于学校改善校园环境、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生态化发展模式的核心是将生态原则融入学校的日常运营和管理中,包括环境教育、资源管理、校园建设等多个层面。

实施生态化发展模式,首先要从学校的教育理念入手,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促进生态意识的培养。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生态课程、组织生态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资源的有效管理是学校生态化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水、电、气等资源的节约与管理,能够有效减少学校的运营成本,对环境的影响也能减到最低。

例如,学校可以通过采取节水设备、推广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开展生态园建设等举措,推动绿色校园的建设。

在校园建设方面,应优先选择环保材料,注重绿化和空间的合理利用,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

推动学校的生态化发展,离不开校内外的生态文化宣传。

加强对生态环保知识的宣传,可以提高师生、家长以及社区的环保意识。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生态环保主题的讲座、展示活动及线上线下的互动,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其中。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周边社区或其他教育机构联合举办生态主题活动,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让更大范围的人群重视生态建设。

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态实践,是生态化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

学校可以设立环保社团或志愿者团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如组织校园绿植认养、开展垃圾分类、推广低碳出行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还能提升其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生态化发展模式的实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生态环保知识,还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探析

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探析

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探析生态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旨在通过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推进生态产业化需要探索合适的路径,下面是一些可能的思考和探讨。

建立生态产业化的政策体系。

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为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为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清晰的法律和政策框架。

加强生态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

生态产业化需要依靠科技的支撑和推动,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培育生态产业的发展主体。

生态产业化需要有一支具备素质和能力的产业队伍。

政府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生态产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产业的发展,打造多元化的发展主体。

第四,加强生态产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生态产业化需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也需要寻求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机会。

政府可以加强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促进生态产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鼓励生态产业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增加与国际企业的合作和交流。

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体系。

生态产业化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体系,对生态产业发展的情况进行及时监管和评估。

政府可以加强对生态产业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生态产业的发展符合相关要求,并及时纠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涉及政策、技术、主体培育、国际交流和监督等方面。

只有通过多方努力,形成相互配合、互利共赢的格局,才能推动生态产业化的良好发展。

美丽中国的实践与探索 生态文明的成功案例

美丽中国的实践与探索 生态文明的成功案例

美丽中国的实践与探索生态文明的成功案例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这一进程中,中国涌现出了许多成功的实践和探索案例,为世界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典型的案例,探讨其实践经验和取得的成果。

【案例一: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承载着中国五分之一的人口和十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然而,长期以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启动了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实施方案。

该方案包括了水资源管理、生态修复和水污染治理等多个方面,通过限制排污、加强水土保持和推动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

长江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鱼类和其他生物种群的数量也有所恢复,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态环境。

【案例二:天山生态保护和建设】天山山脉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为了保护和恢复天山的生态系统,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限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天山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独特的植物和动物种类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同时,天山地区成为了国内外游客欣赏自然风光和生态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案例三:青海湖生态保护】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世界三大高原湖泊之一。

为了保护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湖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治理,限制工业污染和重点行业的开发等。

同时,中国积极推进湖区的生态补水工程,增加了湖水供给,保持湖泊的水位。

这些措施的落实,使得青海湖的水域面积逐渐恢复,生态系统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作为青藏高原的明珠,青海湖正逐渐恢复其美丽的面貌。

【案例四:宜居城市的建设】宜居城市的建设是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例如,中国通过加大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废水和垃圾的处理率。

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探析

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探析

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探析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生态产业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生态产业化既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又可以促进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协调发展。

本文探析了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主要包括生态产业链优化、政策引导、创新驱动、智能化改造等几个方面。

一、生态产业链优化要推进生态产业化,首先要优化生态产业链。

生态产业链是以生态资源为核心,上下游企业通过技术与市场等多种方式相互联结,构成从生态基础设施开发、生态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产品加工、生态营销、生态旅游等环节组成的产业链。

优化生态产业链,需要加强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协调,提高生态产品的附加值和品质,增加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产业的投入和布局。

生态产业链优化,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生态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统筹,制定完善的生态保护政策,加强对生态产品的标准化认证和品牌推广等。

企业应注重生态产品的创新与设计,提升生态产品品质和品牌,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积极扩大生态产业链格局。

二、政策引导政策引导是推进生态产业化的重要保障。

政策引导可以在方方面面促进生态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陆续使用。

政策引导的具体措施可以是生态补贴、绿色贷款、税收优惠等,可以通过立法、制定具体政策、改革义务等方式来实现。

政策引导的实施需要考虑到政策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政策的科学性要求各项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必须符合科学规律和生态价值,同时不损害经济利益和社会发展;可操作性是指政策应避免出现不可操作或产生不良后果的情况,能够为实现生态产业化目标提供有效制度保障;可持续性则强调政策需符合长期发展趋势,不仅仅是短期效益的服务。

通过政策的引导,能实现生态共建、经济共赢的目标。

三、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推进生态产业化的基础和动力。

生态产业链的发展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创新创业,促进生态科技到产业化的转化。

这既需要科研机构深入研究生态资源、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更需要企业积极探索、吸收新技术和新理念,加强生态产业的研发和转化。

关于推进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的心得与感悟

关于推进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的心得与感悟

推进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的心得与感悟一、绿色生态发展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绿色生态发展越来越重视。

绿色生态发展不仅关乎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更关乎人类的生存和未来。

绿色生态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只有通过绿色生态发展,才能够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我们的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更加清洁、美丽的地球上。

二、绿色生态发展的内涵与特点要推进绿色生态发展,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其内涵与特点。

绿色生态发展不仅仅是简单地保护环境,更需要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关系。

绿色生态发展要求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只有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够推进绿色生态发展。

三、绿色生态发展的路径探索推进绿色生态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发展的路径。

我们需要加强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念。

我们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严惩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

我们还要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生产方式的绿色化。

我们还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生态发展局面。

四、个人观点与感悟我对推进绿色生态发展的心得与感悟是:绿色生态发展是我们时代的使命和责任,也是我们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的责任。

只有坚定地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才能够实现环境的改善和保护,让人类生活在一个更加清洁、美丽的地球上。

作为每个人,我们都应该从自身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同推进绿色生态发展,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总结与回顾:推进绿色生态发展,不仅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唯有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的伟大目标,让地球成为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的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更加清洁、美丽的地球上。

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共4篇)

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共4篇)

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报告(共4篇)第1篇:社会实践报告生态文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2调查报告学院:班级 : 学号:姓名:建设家乡生态文明,共筑美好家园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

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

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只有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我的家乡在药都亳州市,这次实践,经过了解和实地调查,我发现近年来,亳州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走绿色、节约、科技化发展之路,在环境保护上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全区环保工作总体进展情况良好,基本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碧水蓝天“共舞”。

眼下的亳州正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不断抓好涡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水源保护、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工作,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生态亳州”渐行渐近。

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所产生的与生态相关的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近年来,我市也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

我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部门联动新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化开创特色生态化之路的探索与实践推进经济快速发展,无疑是区域经济社会的首要任务。

以什么样的方式促进区域快速发展?这是各行政区域直面的重大问题。

开化作为占有全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要战略地位的区域,独特的地域环境、优越的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关注重视和大力支持。

在这样一个全省特定的生态功能保护区,经济发展又处于低位的欠发达地区,如何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一届又一届的县委、县政府领导,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80年代,我们实施过林农发展战略,90年代,我们确立过主攻工业战略,但始终没有摆脱开山种粮、砍树换钱、资源掠夺式的增长方式。

开化探索和实践生态化发展的路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1997年,我县开始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进而2003年又率先在全国开展生态县建设。

在这十多年中,是我县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坚持以生态示范区、生态县建设为载体,并在生态示范的有效实践中,提出并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兴县”发展战略。

客观地说,开化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到战略层面引领发展,把生态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目标,把环境保护作为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手段,在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模式上实现了重大转换,不仅使钱江源头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而且产业空间布局更趋合理,产业结构实现了战略性转变,生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成功之路,一条切合山区差异化发展的生态化道路。

实践证明,十三年的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县建设,开化与全省经济增长的位势差正在加速缩小,区域趋势差发生重大变动,产业结构显现出活力和潜能,按照生态功能区定位的生产力空间布局更具科学合理性,整体经济发展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的高速增长时期。

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得分,自2005年以来一直稳居全市前列。

200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78亿元,财政总收入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15元。

在经济发展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出境水质由1997年的Ⅴ类提高到现在的Ⅱ类水质,森林覆盖率高达79.6%,大气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一、二级水平,在全国、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排序中,我县的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分别名列第16位和第8位。

一、决策层的生态执政理念,是持续推进生态化建设的前提没有坚定科学的执政理念,没有坚信的决心,也就没有办大事的决策。

开化位于钱塘江的发源地,独特的生态地理区位,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全省劳动地域分工的客观规律,要求我们在发展理念、战略取向、目标定位、产业导向、环境保护等方面要突出生态属性。

开化的根本在生态、品牌在生态、形象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也在生态。

生态是开化长期稳定的区际自然差异和比较优势。

同时,现有的生产基础和条件优势在“两硅”产业。

这是开化总结多年经济发展滞缓、生态遭受破坏的惨痛教训、全面深刻审视县情,站在发挥比较优势的高地,加快开化发展的明智定位。

“生态是重要生产力”、“保护钱江源是第一责任”,这是十余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综合集成的执政理念,并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这些理念,是开化整体生态战略系统构成的成因,也是开化始终坚持把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县建设作为发展主载体的缘由。

二、坚持从构筑战略系统层面,促进环境与发展高度融合一是从宏观层面定位生态战略取向,是确保生态化建设全局性、长期性实施的关键。

理念的升华,必然上升到全局性的战略指导。

战略是左右决策方向、影响政策制定、决定工作成败的基础和关键。

1998年,开化在全国率先作出并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实行了由主攻工业战略向“生态立县”战略升级。

这一战略的确立,不仅明确了开化发展的通途是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而且明确在全省的战略分工问题。

生态立县战略,它符合全省发展的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布局和生态功能区划、资源和市场总配置的总要求,也是“长三角”区域劳动地域分工的必然要求。

实践证明,这一战略的定位,十多年来,深深地为开化的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注入生机,而且也从未有过比“生态立县”战略这样深入人心、根植于民、具有广泛的动员效应和实践效应。

二是坚持从发展方式上选择生态发展模式,这是引领开化产业发展和调整的战略举措。

早在1998年,开化就提出发展生态经济的思路。

2001年,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城市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五大构架,正式列入发展规划。

同时,县委、县政府组织编制了五大构架操作版,多年来,一直坚持每年每一构架筛选10个以上重点项目(简称县510重点工程)进行实施。

这一超前的发展模式转换,使生态经济成为开化近几年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要实现生态战略的有效付诸实施,必须坚持生态规划经济化、经济规划生态化。

开化的规划,不论是生态类还是经济类规划,都以其高度的综合性、保护与发展高度融合为出发点,以生态经济强县和国家级生态县为目标,以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主题,以保护钱江源生态安全为根本。

因而具有较强的认同性、指导性、可操作性。

2000年原省计经委指导编制、主持论证并作为全省试点示范的《钱江源头(开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2003年省生态办主持论证的全国第一个《浙江省开化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十五”和“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都以发展大局的高度、全新的思路、战略的层面、生态经济的框架、全省和全国生态示范的要求,超前进行了规划,为开化的决策、发展模式的转换、产业结构的调整、空间布局的重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统一全县上下共识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三、坚持用环保手段,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发展模式的转换,最终要归结到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也必然带来实践的超越。

产业结构实现了由过去以高耗、低效的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体,向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转型。

2008年,开化被省命名为“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先进县”、“硅材料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硅产业被列入全省规划拟培育的十个全国先进制造业、全省“十大”块状产业质量提升计划。

电光源、绿色食品加工等两个产业被列入全省规划拟培育的十个省级先进制造业基地。

万向硅峰被评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100强”。

一是主动超前关停污染较重、能耗较高、产能淘汰的产业和企业。

从1997年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县建设以来,我县以铁的决心,前所未有的力度,空前的代价,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

全县累计关闭“十五小”、“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企业208家,全县小水泥、小石灰窑、小火电、小造纸、小电镀、小化工、小原煤、非法石煤矿、土法炼硫、硫磺矿开采、小酿造等企业全部关闭,直接经济损失18.4亿元,每年减少利税3.67亿元,但为开化发展“两硅”、糖醇等优质项目腾出了大量的环境空间。

同时,致力于推进“产业越坎升级”和循环经济发展。

2003-2005年,由于水泥厂关停等因素影响,全县工业用电量连续负增长,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我们加快引进和扶持了一批有机硅、硅电子、糖醇等高新技术项目,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年均增长达到30%、利税年均增长25%。

完成了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清华化工公司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综合治理环保项目,实施了合成材料公司、鑫源精细化工公司有机硅废渣综合利用、通利照明器材公司玻璃拉管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在培育有机硅和电光源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循环经济产业上取得重大进展。

二是强力推进环境污染整治,为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

我县是省确定的“营养物质保持”主导生态功能区域,是省“811”污染整治氨氮治理重点区域之一。

近三年,氨氮治理取得重大突破。

清华化工、合成材料2家省控氨氮重点排放企业,突破传统的治理模式,采用循环型零排放工艺技术,大部分废水循环回用,实现了废水既达标又减量排放,一举从省氨氮监管企业跃为“811”氨氮整治典范。

同时,在大气污染治理上也取得重大突破。

小火电、原煤矿、小水泥、石煤型石灰窑等高排放二氧化硫行业企业,都全部关闭,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到3.27千克,已经低于国家级生态县指标考核标准。

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下降到4.7千克,接近国家级生态县考核标准。

目前,我县实际排放的化学需氧量不到2000吨,大大低于马金溪干流环境容量。

三是严格实行绿色门槛环境准入制度,从建设项目源头杜绝新的污染源。

在控制新污染源上,开化实行了比其它地区更为严格的建设项目准入制度。

对所有建设项目都严格按照生态功能区进行审批。

在《开化生态县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项目落地决策咨询制度、招商引资政策中,都明确规定了“绿色门槛”,实行环保一栗否决制,严禁引进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和浪费土地类项目,对化工、医药、造纸、制革、印染、冶炼、水泥、味精等重点污染项目,实行了禁入制。

五年来我县共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开化生态功能区要求的项目200多个,有效的维护了钱江源头的生态安全。

四是强化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措施,推进产业项目生态化。

通过强化治旧控新、园区生态化改造、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设施和重点减排项目建设措施,废水回用、循环用水、综合利用已经成为近年建设项目业主普遍追求的目标。

全县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2家,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6家。

清华化工公司在氮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如二氧化碳、氢气、硫磺等等废物均得到了有效回收利用,建成了年产2万吨食品级二氧化碳项目。

开化合成材料公司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沸物生产气相法白炭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促进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新建项目,优先支持循环经济型、无污染或低污染、低消耗、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环保型项目,积极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

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论证和审批、环保“三同时”设计方案把关上,贯彻循环经济的理念,体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从源头落实新建项目节能减排措施。

推广环保新技术、新工艺,促成企业采用中水回用、锅炉脱硫、零排放等新工艺技术。

禁止审批新建污染严重的化工、医药、农药等项目,严格控制化工企业改扩建,严格执行环评法与环保“三同时”制度,对未通过环保验收的项目一律不得投入生产。

基于开化产业、企业连续多年的“关停淘汰”,结构性污染已经比较小,工业产业污染量削减的空间不大的实际,从去年起,开化大力实施百村减排工程,把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的重点从工业向广大农村延伸。

四、强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质量取得历史性突破短短几年,在生态省建设的催生下,生态创建和“十百”工程强力向农村推进,我县农村成为环境整治新的主战场。

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户用沼气池建设,开展早、动作大、模式新、机制活,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全省的示范样板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