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生物信息学分析
狂犬病病毒核蛋白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T C GA ATA C G T 3 ( No t I 酶切位 点) 。
1 . 3 病 毒 RN A 的提 取
取狂犬病病 毒 C V S株 致 死 的 小 鼠 1只 , 无 菌 解 剖 取 脑 组织少许 , 加 适 量 含 抗 生 素 的溶 液 研 磨 , 用P B S制 成 1 : 5的 悬液, 反 复 冻 融 。然 后 以 7 5 0 0 r /mi n于 4℃ 离 心 1 0 mi n , 取 上 清液 用 于 提 取 R NA。其 它 步 骤 按 R NA 提 取 试 剂 盒 说 明 书 进行 。获 得 的 R NA 于 一 2 O℃ 保 存 或 直 接 本 研 究对 狂 犬病 病 毒 ( r a b i e s v i r u s ,R V) C VS株 核 蛋 白基 因进 行 了克 隆 与 测 序 , 推 导 出相 应 的 氨 基 酸 序
列 。然 后 采 用 Ga mi e r — Ro b s o n方 法 和 Ch o u — Fa s ma n方 法 预 测 了蛋 白 的 二 级 结 构 , 用 Ky t e - Do o l i t t l e方 法 对 蛋 白 的 亲
水 性 进 行 了 分析 , 用 E mi n i 方 法预 测 了蛋 白的 表 面 可 能 性 , 以J a me s o n — Wo l f 方 法 预 测 了蛋 白的 抗 原 指 数 。 然 后 综 合
分 析 预 测蛋 白 的 B 细胞 抗 原 表 位 。结 果表 明 , 核 蛋 白序 列 的 1 4 3 —1 5 2 、 1 6 6 —1 7 2 、 2 6 3 —2 7 3 、 4 1 1 —4 2 7区域 或 其 附近 最有 可 能是 B 细胞 抗 原 表 位 的优 势 区 域 。 本 结 果 为 狂 犬 病 反 向疫 苗 学 的研 究提 供 了 一 定 的理 论依 据 。 关 键 词 :狂 犬病 毒 ; 核 蛋 白; 二 级 结构 ;B细胞 表住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摘要:狂犬病(Rabie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感染温血动物和人后引起,近年来又有感染上升的趋势。
一种准确、灵敏、快速的实验室检测诊断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
现就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方法(FAT)、快速荧光抑制灶技术(RFFIT)、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荧光定量 RT-PCR,基因芯片技术和恒温扩增技术等狂犬病病毒实验室诊断方法做一综述。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病毒检测方法狂犬病(Rabie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感染温血动物和人后引起,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急性致死性脑脊髓炎,进行性麻痹和最终死亡为主要临床特征。
RV可感染多种温血动物引起死亡,表现为高度嗜神经性。
脑组织感染RV后遭到破坏,使得狂犬病感染的病死率几乎 100%。
据WHO数据显示狂犬病在全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过狂犬病病例。
尽管狂犬病可以通过疫苗免疫进行预防,全世界每年仍有超过 5.5 万人死于该病,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1]。
中国狂犬病疫情较严重,居世界第2位[2~3],近年来,狂犬病疫情呈现回升的趋势[4]。
检测狂犬病抗原抗体、分析狂犬病的流行特点,并建立高效、快速、可靠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此病的流行。
下面主要针对RV的形态特征和分子结构及主要的检测技术进行概述。
1、狂犬病病毒形态特征RV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血清/基因 1 型,单股负链RNA病毒。
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直径为70~80nm,长160~240nm,一端钝圆,另一端平凹,整体呈子弹状[5]。
病毒有双层脂质外膜,其外面镶嵌有1072-1900个8-10nm长的纤突(spike),为糖蛋白,每个糖蛋白呈同源三聚体形式,电镜还显示了糖蛋白具有“头”和“茎”结构。
不同亚型狂犬病毒非结构蛋白的基因结构与功能分析
不同亚型狂犬病毒非结构蛋白的基因结构与功能分析狂犬病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毒性疾病。
目前已知狂犬病毒有两种亚型,即传统亚型和蝙蝠亚型。
两种亚型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在病毒复制和致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这些非结构蛋白的基因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狂犬病毒的病理机制,为狂犬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传统亚型狂犬病毒的非结构蛋白主要包括L、P和N蛋白。
其中,L蛋白是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关键酶,具有RNA聚合酶活性和RNA开花酶活性。
P蛋白是L蛋白的助手,能够与L蛋白形成复合物,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N蛋白则参与了病毒颗粒的形成和包装过程,并能够诱导宿主免疫应答。
相比传统亚型狂犬病毒,蝙蝠亚型狂犬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多样性更加复杂。
蝙蝠亚型狂犬病毒的L蛋白与传统亚型狂犬病毒的L蛋白在基因序列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也造成了两者之间在RNA聚合酶和RNA开花酶活性上的差异。
此外,蝙蝠亚型狂犬病毒的P蛋白和N蛋白也与传统亚型狂犬病毒的相应蛋白存在差异。
蝙蝠亚型狂犬病毒的P蛋白中还存在着一个新颖的功能结构域,称为重要的RNA聚合酶互作(P-MBM)结构域,该结构域可以与L蛋白进行相互作用,从而协同调节RNA聚合酶复合物的形成和功能。
总的来说,非结构蛋白在狂犬病毒的致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同亚型狂犬病毒非结构蛋白的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狂犬病毒的复制过程和致病机制,为狂犬病病毒的防治提供更加深入的理论基础。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全面深入地掌握狂犬病毒的基础生物学特征,为制定针对狂犬病的有效措施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狂犬病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狂犬病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蔡翼虎;王玉芳;严雪仙
【期刊名称】《浙江畜牧兽医》
【年(卷),期】2009(34)2
【摘要】狂犬病病毒(RV)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病毒呈杆状,一端扁平,另一端钝圆,长180~250nm,宽75nm,基因组为12kb的单股负链RNA,从3’端至5’端依次为N、Ns、M、G、L五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五种结构蛋白,即核蛋白(N)、磷酸化蛋白(NS)、基质蛋白(M)、糖蛋白(G)和转录酶蛋白(L)。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侵害中
枢神经系统,动物表现极度兴奋,狂燥不安和意识障碍,最后麻痹死亡,所有温血动物均可感染,为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高达100%。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蔡翼虎;王玉芳;严雪仙
【作者单位】桐乡市畜牧兽医局,浙江桐乡,314500;衢州市衢江区畜牧兽医局;衢州
市衢江区畜牧兽医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2.63
【相关文献】
1.猪伪狂犬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于新友;李天芝;高鹏;王金良
2.猪伪狂犬病病毒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顾凡;黄山;刘鹏娟;黄剑波;卓秀萍;朱玲
3.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杨妍梅;冯若飞;马忠仁
4.猪伪狂犬病病毒强毒株鉴别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李娇;谢金文;李峰;沈志强
5.伪狂犬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万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狂犬病病毒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狂犬病病毒培养技术研究进展第一篇:狂犬病病毒培养技术研究进展狂犬病病毒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狂犬病作为一种几乎100%致死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已经存在了4000多年,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可行的控制策略只有暴露前免疫和暴露后预防。
其中暴露前免疫主要是针对动物而言,因为人的狂犬病来源于动物,只要动物的狂犬病免疫预防有效,可完全控制人狂犬病的发生;而暴露后预防主要用于人,因为人一旦被带毒动物咬伤,必须及时进行全程的暴露后预防才能防止感染狂犬病病毒。
不论是暴露前免疫,还是暴露后预防,都离不开安全、有效、廉价的疫苗。
人和兽用狂犬病疫苗的发展,都依赖于病毒培养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微载体、发酵技术和无血清培养基的广泛应用,把狂犬病病毒的增殖滴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使高质量的细胞纯化疫苗逐渐占领市场。
无论是传统的体内培养技术,还是现在的细胞培养技术,以及新型的细胞发酵和生物反应器,目前都广泛应用于狂犬病病毒的实验室研究或疫苗生产。
本文主要就狂犬病病毒培养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体内培养技术体内培养技术利用了狂犬病病毒的嗜神经特性,具有敏感性好的优点,可以提高病毒检测的阳性率,而且易于操作,适用于不具备组织培养条件的实验室。
其中,小鼠脑内接种是实验室最常用的狂犬病诊断和病毒培养技术之一,其他动物如大鼠、羊、兔等,过去主要用于狂犬病神经组织疫苗的生产。
禽胚胎培养技术主要是利用鸭胚和鸡胚进行狂犬病病毒培养,如鸡胚传代致弱的Flury-HEP、Flury-LEP和Kelev毒株。
1.1 脑内培养技术小鼠脑内接种是最常用的狂犬病病毒脑内培养技术,最早用于狂犬病野毒株的分离培养是在1925年[5]。
1955年,该技术开始用于疫苗生产,Fuenjalida和Palacios用新生鼠脑制备出人用组织疫苗(SMBV),该疫苗曾在南美洲使用了40多年,最终因使用后会引起严重的神经综合症而被迫停产[1],但是小鼠脑内接种技术却一直延用至今。
狂犬病ppt课件
02
CATALOGUE
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
狂犬病的临床症状
狂躁型
患者表现出极度狂躁和攻击性, 同时可能伴有畏光、怕水、呼吸 困难等症状。
麻痹型
患者初期出现疲劳、头痛、发热 等症状,随后出现肢体麻痹、面 瘫等症状,最终可能导致呼吸衰 竭。
狂犬病的诊断方法和步骤
01
02
03
04
1. 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是否被犬类或其他动 物咬伤或接触过可能携带病毒
提供即时的免疫保护。
狂犬病人的护理和管理
隔离和观察
狂犬病人应该被隔离,以避免病 毒传播。同时,他们应该被密切 观察,以监测病情的发展和预防
并发症的发生。
疼痛管理
狂犬病人可能会出现疼痛和其他不 适症状,因此需要使用药物来缓解 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
心理支持
狂犬病患者可能会因为病情而感到 恐惧、焦虑和不安,因此需要提供 心理支持,以帮助他们应对病情。
病原学
狂犬病毒是一种弹状病毒,属于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病毒表面有糖蛋白和神经 氨酸酶两种主要成分,其中糖蛋白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与病毒的致病性和 免疫原性密切相关。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
01
02
03
传染源
狂犬病的传染源主要为病 犬,其次是其他携带病毒 的动物,如猫、狼、狐等 。
传播途径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通过咬伤或抓伤传播,病 毒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或 黏膜侵入人体。
狂犬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治愈率
如果狂犬病患者得到了及时的疫苗接种和伤口处理,并且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那么他们的治愈率 通常是非常高的。然而,如果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或者治疗不当,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导致死亡。
预后
狂犬病毒MHC限制性CTL与Th表位的预测与鉴定
C T L表位及 T h表位进行预测并 合成 相关抗原表位 。B A L B / c小 鼠经 狂犬疫苗 免疫后 , 通过淋 巴细胞增 殖实验对 预测 的多肽
进行初 步筛选 。初步筛选 的多肽再利用 E L I S P O T和流式细胞 法进行进 一步筛选 , 检测 指标 主要 包括细胞 因子 I F N - 和 I L _ 4
的分 泌水 平 以及 多 肽对 C D 3 C D 4 /C D 3 C D 8 T细 胞 亚 群 的 影 响情 况 。结 果 : 经 软 件 预 测 获 得 8条 可 能 的 C T L与 T h表 位 ,
多肽合成后经分析各条多肽 纯度 大于 9 0 %。实验验证后证 明 2条多肽 G 表位 , G 。 作为 C T L表位 。结论 : G 及G [ 关键词 ] 狂犬病毒 ; 细胞 表位 ; MH C限制性
p r e d i c t e d e p i t o p e s we r e i n i t i a l l y i d e n t i f i e d b y t h e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o f l y mp h o c y t e s i n B AL B / c mi c e i mmu n i z e d w i t h r a b i e s v i r u s v a c c i n e s .
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
课程:分子免疫学题目: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姓名:朴佳芳学号: ********** 2016年 11月25日狂犬病病毒简介及致病机理摘要狂犬病又称恐水症,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
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为一种古老的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严重脑脊髓炎的烈性人畜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为100%。
我国是狂犬病高发国家,每年的狂犬病病例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属病毒引起,其中作为代表种的RV是引起狂犬病的主要病因。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手段的进步,人们对于Rv的结构、基因功能等有了深入的认识,为狂犬病疫苗的研制和改造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理论依据。
本文结合狂犬病和Rv最新的研究进展,对糖蛋白、细胞凋亡、感染与免疫、复制和转录等致病机理及Rv及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应答方面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毒致病性感染Abstract Rabies, also known as fear of water, for the rabies virus caused by a zoonotic acute infec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ore common in dogs, wolves, cats and other carnivores. Many people infected by the disease beast bite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unique manic, fear of fear, fear of the wind fear of water, salivation and pharyngeal muscle cramps, and finally paralyzed and endanger life as an ancient viola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n cause severe encephalomyelitis of violent human and animal infectious diseases, Once the disease, the mortality rate is almost 100%.China is a high incidence of rabies countries, the number of rabies cases each year after India, ranking second in the world. Rabies is caused by a rabies virus, in which RV as a representative species is the main cause of rabi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methods, people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and gene function of Rv, and accumulated rich data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rabies vaccine.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recent advances in rabies and Rv, and reviewed the pathogenesis of Rv and host cells, such as glycoprotein, apoptosis, infection and immunity,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and the response to virus infection.Keywords: Rabies Rabies virus Pathogenic Infection目录摘要 (1)一、狂犬病病毒的介绍和分类 (3)二、狂犬病毒的特征和传染情况 (4)(一)传染源 (5)(二)传播途径 (5)(三)传播对象 (5)三、狂犬病病毒致病机理 (6)(一)糖蛋白 (6)(二)细胞凋亡 (7)(三)感染与免疫病毒的复制 (7)(四)复制和转录 (8)参考文献 (8)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基础
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基础
狂犬病(Rabies)
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 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呈世界性流行,死亡 率几乎为100%。 每年造成超过55,000人死亡,其中99%在亚 洲,印度具首位,中国第二位。 临床特征是前期神经兴奋,后期意识障碍 ,局部和全身麻痹而死。 因采取疫苗接种及综合防治措施,目前已 有日、韩、马来、澳等36个国家消灭了狂 犬病。
逆轴突运输机制
(Cited from Dietzschold et al., 2005)
小结
狂犬病病毒RV是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 )狂犬病 病毒属 (Lyssavirus )的模式病毒种。 RV 呈子弹状,长约为 180 nm (60-400 nm) ,直径约 为75 nm (60-85 nm) 。 具有囊膜包被,基因组为12 kbp大小的单股负链 RNA (-ssRNA)。 高度嗜神经性,且逆轴突传播。 含有5个结构基因,从3’到5’依次为N、P、M、G和L。 病 毒 粒 子 大 小 : 5×105—8×105 kDa , 沉 降 系 数 为 600S。
病毒-ssRNA或+ssRNA的提供: 提取病毒基因组 反转录得到cDNA 插入 合适的载体 转入细胞,在外源提供RNA 聚合酶的情况下转录出全长的-ssRNA或 +ssRNA。 病毒三种蛋白的提供: 提取病毒基因组 分别克隆相应的基因 插入合适的载体 转入细胞,表达出相应 的蛋白。
狂犬病毒生物信息学分析
课程论文题目:狂犬病毒ABLV编码核蛋白(N)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课程名称:生物信息学姓名:秦鸽鸽学号:Y132140504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基础兽医学狂犬病毒ABLV编码核蛋白(N)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摘要: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狂犬病病毒基因组是由单股负链、不分节段的RNA组成。
基因组编码病毒的核蛋白(N)、磷酸化蛋白(NS)、基质蛋白(M)、糖蛋白(G)和依赖RNA 的RNA 多聚酶(L)5 个主要结构蛋白。
N蛋白是组成病毒粒子的主要核蛋白,是诱导狂犬病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常用于狂犬病病毒的诊断、分类和流行病学研究。
本文就核蛋白(N)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结构、系统进化关系等进行了预测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核蛋白的一级结构稳定,为亲水性蛋白,有两个跨膜区,ABLV病毒与其它6个基因型的病毒亲缘关系较其他病毒近,但之间又有明显的距离。
关键字狂犬病毒;核蛋白;理化性质;蛋白质结构预测;系统进化分析狂犬病病毒在野生动物(狼、狐狸、鼬鼠、蝙蝠等)及家养动物(狗、猫、牛等)与人之间构成狂犬病的传播环节。
人主要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后感染。
一旦受染,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所有温血动物都可感染,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100%[1],是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之一。
该病流行于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的狂犬病发病率占世界第二位, 仅次于印度[2]。
狂犬病病毒基因组是由11 928 或11 932 个核苷酸组成的单股负链、不分节段的RNA,分子量约4.6×106。
基因组从3′端至5′端的排列依次为N、NS、M、G、L 5 个结构基因,各基因的序列长度分别为1 421、991/804/805、1 675/2 059、2 069、6 429/6 384 个核苷酸,分别编码病毒的核蛋白(N)、磷酸化蛋白(NS)、基质蛋白(M)、糖蛋白(G)和依赖RNA 的RNA 多聚酶(L)5 个主要结构蛋白[3]。
《狂犬病病毒》PPT课件
感染过程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动物咬伤或密切 接触传播给人类,病毒进入人体后, 在伤口附近的肌肉细胞内复制,并通 过神经末梢进入神经系统。
临床表现
狂犬病病毒感染后,患者初期可能出 现发热、头痛、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 ,随着病毒在神经系统的扩散,逐渐 出现恐水、怕风、喉肌痉挛等特异性 症状。
致病机制剖析
病毒与神经细胞的相互作用
免疫应答机制剖析
免疫应答过程
疫苗接种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体液免疫 主要产生中和抗体,阻止病毒在细胞间的传 播;细胞免疫则通过杀伤感染细胞来清除病 毒。
免疫记忆形成
疫苗接种后,机体会形成长期免疫记忆,当 再次接触病毒时,能够迅速启动免疫应答, 有效防止病毒感染。
探索新型狂犬病病毒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发,提高疫苗的保护效果和药物的疗效。
加强狂犬病病毒的监测和防控,降低狂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人类和动物的 生命安全。
THANKS
感谢观看
狂犬病病毒概述
01
02
03
病毒特征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 科,形态呈弹状,核酸类 型为单股负链RNA。
病毒分类
根据病毒遗传特征和致病 性的不同,狂犬病病毒可 分为街毒株和固定毒株。
宿主范围
狂犬病病毒主要感染哺乳 动物,如犬、猫、蝙蝠等 ,人类也可感染。
课件内容与结构
内容
本次PPT课件将涵盖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与诊 断、预防与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病毒遗传特点与变异
遗传特点
狂犬病病毒属于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但易发生点突变。
病毒变异
狂犬病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但变异速度相对较慢,且变异 株的致病性和传播能力可能存在差异。同时,病毒在不同宿主和地域间传播时, 也可能出现适应性进化。
狂犬病病毒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G蛋 白也 是 狂 犬 病 病 毒 唯 一 的表 面 蛋 白, 可结 合 细胞 受体 , 导病 毒侵 入 , 定病 介 决 毒 的致 病性 和 组织 嗜性 , 病毒 的 主要 表面 是 抗原, 且是 R 并 V与 细胞 受体 结合 的结构 , 因 此是 R V的 主要保 护 性抗 原 .能诱 导 产 生 中
r p a a i u ) 分 别 为 基 因 5和 6型 。 o e nb tv r s
狂 犬 病 病 毒 属 弹 状 病 毒 科 (h b R a- d v r d e ,狂 犬病 病 毒 属 (y s vr s 。 o i ia ) L s a i u ) 病 毒颗 粒一 端呈 平坦 或 略 凹状 , 一端 为半 另
3
作 者 简 介 : 伟 燕 (9 0 ) 男 , 肃 甘 谷 人 , 张 18~ , 甘
助 理兽 医师 ,主要从 事动 物卫 生监督 及行 政
执 法工作 。
甘龠葛哎兽厦
的改变 ,可 以 引起 G蛋 白抗原 性 的变 化 , 尤
21 0 2年f 2 6期 总 2)
密结 合 成核 糖 核 蛋 白 (i o u 1 o r t i , r bnce poen
患者 多 因病畜 咬伤 而感 染 ,出现 以恐 水 、 畏
光 、 咽 困难 、 躁 等 为 主要 特 征 的 中枢 神 吞 狂 经 系统感 染症状 。
1 狂 犬 病 病 毒 结 构 及 类 型
1 1 结 构 .
vr s U V ) i u V . 。血 清 I型 的疫 苗株 对其 他血 D
旋 状核 衣壳 , 直径 约 5 m 由单链 R A基 因 0n , N
组 、 核 蛋 白 (u l o r t i ) 大 蛋 白 N cep 0en 、 (a g p o e n 和 磷 酸 化 蛋 白 (h s h — Lr er ti) P opo
32例人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32例人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病(hydrophobic),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人和温血动物以后引起的、一种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因其病死率极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
现将宜宾市自2004年以来发生的、资料较完整的32例狂犬病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疫情数据来自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病例信息来源于各区县上报的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表和狂犬病病例死亡个案调查表。
1.2 分析方法用Excel将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2.1 流行特征2.1.1 地区分布全市十个区县都有狂犬病病例报告,其中宜宾县(8例)、江安县(5例)和筠连县(5例)报告病例较多,其他区县报告病例相对较少。
全部病例都发生于农村地区,城镇无病例报告。
2.1.2 人群分布报告病例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男女性别比为2.2:1。
病例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62岁,其中15-60岁年龄组病例最多,为21人,0-14岁年龄组10人,60岁以上1人。
职业分布集中于农民(23例,占71.88%)、学生(7例,占21.88%)和散居儿童(2例,占6.25%)。
2.1.3 时间分布全年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4-9月为多(23例,占71.88%)。
2.2 病例致伤及处置情况2.2.1 致伤动物致伤动物全部为犬,其中6头为有主或自养犬(只有 1头接种过兽用狂犬病疫苗),其余26头为无主流浪犬,接种史不详。
攻击原因4例为人为嘻逗导致,其余28例为主动攻击。
伤人后,致伤犬10头被捕杀抛弃,10头下落不详,9头被捕杀深埋,3头被捕杀烹食。
2.2.2 病例受伤情况受伤程度按照WHO犬伤暴露分级标准[2],Ⅱ级暴露3例,其余为Ⅲ级暴露。
以单处伤为主,23例,占71.88%,其中上肢12例,下肢7例,头面部位4例。
多部位受伤9例,占28.1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人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分析报告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感染狂⽝病病毒的分析报告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感染狂⽝病病毒的分析报告
作者:何芝菲
作者机构:重庆市潼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重庆潼南402660
来源:⼤科技
年:2019
卷:000
期:003
页码:272-273
页数:2
中图分类:S852.65
正⽂语种:chi
关键词:狂⽝病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摘要:狂⽝病是⼀种由狂⽝病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本试验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例疑似⼈感染狂⽝病病毒的病例分7个时段采集其尿液及唾液标本进⾏实验室检测.结果显⽰,7个唾液样本狂⽝病病毒均为阳性,7个尿液样本中5个样本为阳性,2个样本为阴性,唾液样本Ct值明显优于尿液样本.本试验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应⽤到临床检测狂⽝病病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狂犬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狂犬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冯烨;许炜迪;李文婧;涂长春【摘要】Rabies is a zoonotic disease. While China has made efforts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abie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disease is widened annually.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genetic typing and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rabies virus isolate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its genetic evolution, and the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ormulat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uman rabies.%狂犬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狂犬病防控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狂犬病发病地区呈逐年增多趋势。
本文对狂犬病病毒最新分型以及近年来动物狂犬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了解狂犬病病毒遗传演化趋势,制定有效的狂犬病防控策略奠定基础。
【期刊名称】《传染病信息》【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4页(P45-48)【关键词】狂犬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基因型【作者】冯烨;许炜迪;李文婧;涂长春【作者单位】130122 长春,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吉林省人兽共患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130122 长春,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吉林省人兽共患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130122 长春,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吉林省人兽共患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130122 长春,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吉林省人兽共患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3.9狂犬病是一种所有温血动物易感的烈性人兽共患病,一旦发病,病死率为100%。
重庆狂犬抗体检测_狂犬病感染动物来源分析
狂犬病感染动物来源分析泓域健康(MacroAreas Health)致力于健康管理模式的集成与创新,专注于“狂犬病中和抗体检测”、“HPV中和抗体检测”等疫苗接种后效果评价的管理与运营,利用“医疗服务+互联网、健康服务+大数据”平台,应用于各级公立医院及医疗机构,打造智慧健康管理服务产品体系,以传统医疗机构为基础,撬动医疗服务资源向健康管理服务延伸。
一、狂犬病感染动物来源狂犬病在自然界的储存宿主动物包括食肉目动物和翼手目动物,狐、狼、豺、鼬獾、貉、臭鼬、浣熊、猫鼬和蝙蝠等也是狂犬病的自然储存宿主,均可感染狂犬病病毒成为传染源,进而感染猪、牛、羊和马等家畜。
狂犬病易感动物主要包括犬科、猫科及翼手目动物,禽类、鱼类、昆虫、蜥蛎、龟和蛇等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病毒。
全球范围内,99%的人间狂犬病是由犬引起,特别是亚洲、非洲等狂犬病流行区,犬是引起人间狂犬病的最主要原因。
犬狂犬病疫情控制较好的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及部分拉丁美洲国家的传染源为蝙蝠、狐、豺、狨猴、猫鼬和浣熊等野生动物。
宿主动物中,蝙蝠较为特殊,由于蝙蝠暴露可能为极难察觉的细微咬伤或损伤,从而导致暴露风险大为提高。
WHO及美国CDC均将蝙蝠暴露归类为严重暴露,要求将其按照III级暴露进行处置。
美国和加拿大1950-2007年间56例蝙蝠导致的人间狂犬病病例中,有明确咬伤史者仅22例(39%);与蝙蝠直接接触而无咬伤(如触摸蝙蝠)者9例(16%);有6例(11%)并无明确接触史,仅发现房间内有蝙蝠;而无直接接触者为19例(34%)。
WHO指出,对北美洲和欧洲狂犬病流行地区的野生和家栖啮齿类动物的大规模检测显示,此类动物极少感染狂犬病,狂犬病病毒终端溢出性感染仅为偶发事件,说明此类动物并非狂犬病的贮存宿主,也不参与该疾病的流行和传播。
美国CDC也指出,啮齿类(尤其小型啮齿类,如:花栗鼠、松鼠、小鼠、大鼠、豚鼠、沙鼠、仓鼠)和兔形目(包括家兔和野兔)极少感染狂犬病,也未发现此类动物导致人间狂犬病的证据。
关于狂犬病的实验报告
关于狂犬病的实验报告狂犬病(Rabies)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常通过受感染的动物的唾液传播给人类。
狂犬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轻度恶心、喉咙痛以及神经功能紊乱,最终导致神经系统的损伤和死亡。
为了研究狂犬病的传播和病毒感染机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首先,我们选择了一组小鼠作为研究对象。
这些小鼠被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实验组中,我们注射了一定量的狂犬病病毒进入小鼠体内,而对照组则注射了无病毒的生理盐水。
随后,我们观察了小鼠的症状和临床表现,以确定病毒感染的发展过程。
实验的第一天,我们注意到实验组的小鼠开始出现不寻常的行为和神经功能异常。
它们表现出不正常的活动性,如不停地盘旋、站立或着迷地追逐无形的物体。
与此同时,对照组的小鼠没有显示出任何症状。
过了几天,实验组的小鼠症状变得更加严重。
它们出现抽搐、口水增多和消化问题。
此外,它们变得极其警觉,在被触摸或者噪音刺激时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然而,对照组的小鼠仍然保持正常的行为模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注意到实验组的小鼠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的损伤症状。
它们的运动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并出现瘫痪。
最终,在实验组的小鼠中,我们观察到死亡的发生。
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观察,我们确认了狂犬病病毒对小鼠的感染能力以及感染后的严重影响。
这些实验结果不仅揭示了狂犬病的传播和感染机制,也为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总结而言,我们的实验结果展示了狂犬病病毒对小鼠的致命效应,从而说明该病毒的危害性和传播能力。
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狂犬病的发展过程,为疫苗研发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河南省9株狂犬病毒的N基因序列分析
【 键 词 】 狂犬 病 毒 ; N 基 因 ; 遗 传 特 征 ; 河南 省 关
【 图分 类 号 】 R 3 3 9 中 7 . 【 献 标 志 码 】 A 文
An l s s o g n e u nc f9 r bis v r s a y e n N e e s q e e o a e i u
g n e u n e f9 r be iu e e ie r m e a rvn ewe ea l id b e es q e c so a isvr s sd rv dfo H n n p o c r mpi e yRT- e td PCR,a d t e i f n se - n h n
(Ke a oa o yo Pu lcHe l a ey,Mi ity o Ed c t n De a t n f Ep d milg yL b r tr f bi a t S f t h n sr f u ai — p rme to i e oo y,S h o f o col o
(复旦 大学 公 共 卫 生 学 院 流 行 病学 教研 室 一 共 卫 生 安 全 教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公
【 要 】 目的 摘
分 析 河 南 省 9株 狂 犬 病 毒 的核 蛋 白基 因序 列 , 讨 狂 犬 病 毒 流 行 株 毒 力 与 致 病 性 的 可 能 变 异 。 探 9株 狂 犬 病 毒 核 蛋 白在 核 苷 酸 及
基 酸 同源 性 范 围 分 别 为 8 . ~ 8 . 和 9 . % ~9 . % ; 已知 的基 因 1 狂 犬 病 毒 比较 , 病 毒 核 蛋 白 44 79 42 73 与 型 9株
氨 基 酸 序 列 发 生 了若 干 位 点 的取 代 。 结论 9株 河 南 省 狂 犬 病 毒 流 行 株 均 属 基 因 1型 , 核 蛋 白 在 基 因 的核 苷 其 酸 及 推 导 的 氨基 酸水 平上 均有 变异 , 些 变 异 可 能 影 响 疫 苗 对 流 行 株 所 致 狂 犬 病 的保 护 效 果 。 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题目:狂犬病毒ABLV编码核蛋白(N)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课程名称:生物信息学姓名:秦鸽鸽学号:Y132140504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基础兽医学狂犬病毒ABLV编码核蛋白(N)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摘要: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狂犬病病毒基因组是由单股负链、不分节段的RNA组成。
基因组编码病毒的核蛋白(N)、磷酸化蛋白(NS)、基质蛋白(M)、糖蛋白(G)和依赖RNA 的RNA 多聚酶(L)5 个主要结构蛋白。
N蛋白是组成病毒粒子的主要核蛋白,是诱导狂犬病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常用于狂犬病病毒的诊断、分类和流行病学研究。
本文就核蛋白(N)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结构、系统进化关系等进行了预测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核蛋白的一级结构稳定,为亲水性蛋白,有两个跨膜区,ABLV病毒与其它6个基因型的病毒亲缘关系较其他病毒近,但之间又有明显的距离。
关键字狂犬病毒;核蛋白;理化性质;蛋白质结构预测;系统进化分析狂犬病病毒在野生动物(狼、狐狸、鼬鼠、蝙蝠等)及家养动物(狗、猫、牛等)与人之间构成狂犬病的传播环节。
人主要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后感染。
一旦受染,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所有温血动物都可感染,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100%[1],是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之一。
该病流行于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的狂犬病发病率占世界第二位, 仅次于印度[2]。
狂犬病病毒基因组是由11 928 或11 932 个核苷酸组成的单股负链、不分节段的RNA,分子量约4.6×106。
基因组从3′端至5′端的排列依次为N、NS、M、G、L 5 个结构基因,各基因的序列长度分别为1 421、991/804/805、1675/2 059、2 069、6 429/6 384 个核苷酸,分别编码病毒的核蛋白(N)、磷酸化蛋白(NS)、基质蛋白(M)、糖蛋白(G)和依赖RNA 的RNA 多聚酶(L)5 个主要结构蛋白[3]。
N蛋白是组成病毒粒子的主要核蛋白,是诱导狂犬病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常用于狂犬病病毒的诊断、分类和流行病学研究。
1993 年Bourhy [4]等人根据狂犬病毒属N基因的氨基酸和核苷酸相似的百分率,将狂犬病毒属分为6种基因型:基因型l(CVS原型株)、基因型2(Lagos -bat病毒原型株)、基因型3(Mokola 病毒原型株)、基因型4(Duvenhage 病毒原型株)、基因型5(EBL1欧洲蝙蝠狂犬病毒)、基因型6(EBL2)。
1996 年7 月,澳大利亚首次报道了发现于果蝠体内的Lyssavirus,被定为基因7 型,即ABLV[5]。
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的小鼠耳蝠(Myotis blythi)中分离到Aravan 病毒,对其N基因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它与已知的7 个基因型的病毒均有明显区别,MAbs 检测其抗原特性与其他类型的病毒也有区别,因此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基因型[4]。
因而本文章对狂犬病毒的7个基因型的毒株做些简单的生物信息学的分析研究,进而推断出其间的联系。
1 材料和方法1.1 基因序列的获得从Gene Bank上检索狂犬病病毒基因型l(CVS原型株)、基因型2(Lagos-bat病毒原型株)、基因型3(Mokola 病毒原型株)、基因型4(Duvenhage病毒原型株)、基因型5(EBL1欧洲蝙蝠狂犬病毒)、基因型6(EBL2)、基因型7(ABLV)、印第安娜州的水泡性口炎病毒、麻疹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Rio Mamore病毒、传染性鲑鱼贫血病毒、人类冠状病毒229E、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编码核蛋白的基因序列和其氨基酸序列。
1.2 ABLV核蛋白的理化性质、跨膜区、结构域及结构预测对Gene Bank上下载狂犬病毒的不同基因型分离毒株核蛋白基因序列及其核蛋白氨基酸序列。
采用在线软件Protparam和Protscal ( http: / /www. expasy. ch /tools /protscale.html) 对其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疏水性进行分析。
核蛋白跨膜区分析用工具TMpred;蛋白质二级结构的预测采用CFSSP工具分析(/tool/chou-fasman/);结构域采用InterPro工具分析;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采用SWISS-MODEL/Phyre。
1. 3 ABLV与其它基因型的狂犬病毒系统进化分析比较对已经提交Gene Bank的狂犬病毒7个不同基因型的病毒ABLV、cvs、Duvenhage、EBL1、EBL2、Lagos-bat、Mokola的核蛋白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通过CLUSTALX 对序列进行比对,然后采用MEGA 5.10 软件基于NJ ( neighbor-joining) 法构建系统进化树,自举分析通过1000次循环实现。
2 结果2.1 ABLV核蛋白的理化性质及结构预测2.1.1 ABLV核蛋白理化性质核蛋白包含1353个核苷酸,编码450个氨基酸,氨基酸组成见图1,分子量为50.6763kDa,理论等电点为6.04,氨基酸组成为Ala (A) 33、Arg (R) 23、Asn (N) 20、Asp (D) 26、Cys (C) 6、Gln (Q) 11、Glu (E) 30、Gly (G) 29、His (H) 11、Ile (I) 29、Leu (L) 33、Lys (K) 26、Met (M) 12、Phe (F) 26、Pro (P) 16、Ser (S) 38、Thr (T) 29、Trp (W) 3、Tyr (Y) 21、Val (V) 26,蓝色区为可能的起始密码子,即为ATG,红色为终止密码子即为ATT,含强酸性氨基酸(Asp,Glu)56个,强碱性氨基酸(Arg,Lys)49个,消光系数在体外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的半衰期为30小时,在酵母中的半衰期大于20分钟,在细菌中的半衰期大于10小时。
蛋白质的不稳定指数为35.51,表明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稳定。
脂肪指数为77.82。
总平均亲水性值为-0.297,核蛋白为亲水性蛋白,核蛋白含有较多的亲水性区域,分布较为均匀,其中25-50,150-175,260-280,350-400区段亲水性较高,表明这几个区域作为抗原表位的可能性较大。
结果见图2。
图1 ABLV核蛋白基因序列及对应的氨基酸序列Fig.1 Animo acid sequence and gene sequence of the N of ABLV图2 ABLV核蛋白的疏水性分析Fig.2 The hydrophobicity analysis of the N of AB LV2.1.2 跨膜区分析利用TMpred工具,得出的结果,如图3,可以分析到ABLV基因型的狂犬病毒核蛋白的氨基酸从343-365之间可能有跨膜螺旋。
图4,表明其跨膜区可能在350-400之间。
而利用TMHMM 工具,如图5,可能存在的跨膜区为200-250和300-350。
图3 ABLV核蛋白中可能存在的跨膜区分析Fig.3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membrane of ABLV nucleoprotein图4ABLV核蛋白中可能存在的跨膜区分析Fig.4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membrane of ABLV nucleoprotein图5 ABLV核蛋白可能存在的跨膜区分析Fig.5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membrane of ABLV nucleoprotein2.1.2 结构域分析所有的单股负链RNA病毒都包含完全由核蛋白包裹病毒基因组成的核糖核蛋白复合体。
核蛋白和单链RNA的复合体结构包括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和狂犬病病毒(RABV)两种弹状病毒家族成员。
N-端的结构域为45-230,N-端结构域的羟基末端存在一个RNA结合域,即N-端延伸到C-端的环状结构是RNA结合域。
C-端的结构域为233-447,具体作用还不清楚。
图6 ABLV核蛋白的结构域分析Fig.6 the analysis of the the structural domain of ABLV nucleoprotein2.1.3 ABLV核蛋白的二级及三级结构预测二级结构在线预测结果表明,核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62.4%、β-折叠占37.6%、无规则卷曲占12.2%,见图7。
利用SWISS-MODEL进行三维结构预测,但是没有与其相似的三级结构。
利用Phyre对氨基酸序列进行三级结构预测,能选出相近的三级结构,如图8和9。
图8中蓝色箭头表示β-折叠;绿色螺旋表示α-螺旋;其他氨基酸序列都为无规则卷曲。
图9中枚红色为α-螺旋;黄色箭头为β-折叠;其他区域为无规则卷曲。
图7 VP1二级结构预测Fig. 7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forecast图8 ABLV核蛋白与已知类似序列的比对Fig.8 the alignment of ABLV nucleoprotein with known similar sequence图9 ABLV核蛋白三级结构预测Fig.9 the tertiary structure prediction of ABLV nucleoprotein2.2 多序列比对分析及系统进化树2.2.1病毒核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对狂犬病毒ABLV的核蛋白氨基酸序列和其他从Gene Bank下载的病毒的核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多个序列比对。
利用MEGA 5.10软件构建NJ进化树(图10)。
图上的英文名对应中文名依次为7个基因型的狂犬病毒、印第安娜州的水泡性口炎病毒、麻疹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Rio Mamore病毒、传染性鲑鱼贫血病毒、人类冠状病毒229E、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从图上可以看出7个基因型的狂犬病毒的亲缘关系比其它病毒的关系近;7个基因型的狂犬病毒、印第安娜州的水泡性口炎病毒、麻疹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与Rio Mamore病毒、传染性鲑鱼贫血病毒、人类冠状病毒229E、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为两大类病毒,即亲缘关系较远,其中印第安娜州的水泡性口炎病毒与7个基因型的狂犬病毒的亲缘关系最近;麻疹病毒与小反刍兽疫病毒和人类冠状病毒229E、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亲缘关系比7个基因型的狂犬病毒之间的近,其他的之间较远。
图10 病毒核蛋白系统进化树(节点处数字表示重复1000次的Bootstrap值)Fig.10 Phylogenetic tree of the virus nucleoprotein3 分析讨论近年来, 在我国不同地区出现了狂犬病发病潜伏期变短等新的流行特征,这可能意味着我国流行的街毒的毒力与致病性有增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