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第十章系统科学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北大)
牛顿力学的创立与发展
总结词
牛顿力学是物理学史上的里程碑,它通过数学语言描述了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为科学研 究和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详细描述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构建了完整的 经典力学体系。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力学现象,还为后来的物理学、工 程学和天文学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牛顿力学在微观和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 多的便利和效益。
生物科技与医学
生物科技和医学的进步将有助于解决许多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同时,生物科技的发展也 将对农业、环保等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05
CHAPTER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 北大)
目录
CONTENTS
• 科学技术方法论概述 •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概念 •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实践应用 •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哲学思考 •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案例分析 •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挑战与展望
01
CHAPTER
科学技术方法论概述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定义与特点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定义
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01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将进一步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强大
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生物技术的突破
02
随着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的进步,生物领域将迎来更
多突破性成果。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03
面对全球环境问题,科学技术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
护,推动绿色科技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第十章四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三、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某一时期,某一门或一组学科能够率先、较好地解释自然,其理论和 方法就成为当时其他学科的解释性基础和方法论范例,能对其他学科起 推动作用,此学科即成为当时的带头学科。
四、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
由于技术自身逻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性影响,造成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 现为以下技术发展方式。
1950年—— 1000000 人1
970年—— 3200000人
知识的增长与 科学家增长总 数的平方根成 正比。科学家 增长3倍,科 学知识成果增 长1.73倍。
01
02
03
04
05
生产到市场的周期不断缩短: 1885年—1919年:发明到应用 30年;生产到市场7年 1920年—1944年:发明到应用 16年;生产到市场8年 1945年—1964年:发明到应用 9年;生产到市场5年
3、技术贸易
主要指技术的国际贸 易,高技术国际贸易 在发达国家中十分盛 行。
4、境外技术开发
比尔·盖茨访华 随着全球化、国 际化发展,境外 技术开发的趋势 在不断加强。
5、技术联盟合作开发
可以降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 成本和减少风险,同时也可以 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
Microsoft技术中心
第三节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
三是主要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 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包括常设技术 市场、人才中介市场、科技条件市场、 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
03
1962年美国科学史学家普赖斯:《小科学、 大科学》
04
大科学:国家资助的、规模巨大的、拥有先 进的实验技术装备,并对社会、生产、经济、 生活、政治等起着前所未有作用的现代科学。
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
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教案(2012版提纲)
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教案(2012版提纲)绪论第一篇自然观第二篇科学技术方法论第三篇科学技术正文+外章+深度阅读参考文献1.陈喜乐主编:《自然辩证法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2.恩格斯著、于光远等译著:《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
3.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7。
4.(美)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5.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学科第二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第三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重点:什么是哲学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学科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第二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一、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二、寻求自然界的统一解释三、探究科技发展的动因与意义四、消除科学与人文的冲突第三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一、哲学思辨与科技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三、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四、借鉴与探索相结合的方法附注:索卡尔事件深度阅读:关于哲学的思考(一)是否哲学的例解例1.玻尔的互补原理(哲学否)2.盗版的经济分析(否哲学)3.芝诺的运动悖论(是哲学)(二)哲学思维的特点1.以反思为前提与基础2.以逻辑思辨为核心3.以难以验证为特征4.以整体认识为追求(三)关于哲学的二个说法1.哲学即哲学史2.哲学即个人智慧附注之一:芝诺关于运动的四个悖论附注之二:黑格尔关于芝诺运动悖论的解法第一篇自然观第一章自然观的历史演化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三章自然观的发展外一章自然图景的再思考重点:古希腊自然观,哲学物质,自然图景第一章自然观的历史演化第一节西方古代的自然观一、古希腊早期的自然观二、古希腊经典时期的自然观三、希腊化时期和中世纪的自然观四、西方他地的自然观第二节中国自然观的产生与发展一、中国自然观的产生二、中国自然观的发展三、中国自然观的特点第三节近代自然观的主要特征一、以牛顿力学为主的科学基础二、以分析、归纳为主的研究方法三、以静态自然为主的认识对象深度阅读:古希腊自然观介评(一)米利都学派的本原1.泰勒斯的水2.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3.阿那克西米尼的气(二)毕泰戈拉学派的数1.数是万物的本原2.和谐的天体—“科斯摩斯”3.数本原说的深远意义(三)赫拉克利特的火与辩证法1.火本原说的进步2.辩证法思想3.晦涩的哲学家(四)爱利亚学派的存在1.塞诺芬尼的“一神”2.巴门尼德的存在3.芝诺悖论(五)德谟克利特的原子1.恩培多克勒的四根与爱和争2.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与努斯3.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与虚空(六)柏拉图的相1.人类的导师2.柏拉图的对话3.柏拉图哲学的基本框架4.“相”客观存在的洞穴比喻5.人治到法治(七)亚里士多德的本体1.希腊哲学集大成者2.论本体3.本体论小结:古希腊自然观发展阶梯另:值得思考的三个普遍性问题附注之一:泰勒斯的几何定律附注之二:毕泰戈拉学派的音乐数附注之三:和谐的天体——“科斯摩斯”附注之四:赫拉克利特的“永恒的活火”附注之五:巴门尼德“存在”范畴的属性附注之六:柏拉图《美诺篇》关于美德的探讨附注之七:柏拉图哲学的基本框架附注之八:“相”客观存在的洞穴比喻附注之九:三个第一本体及其思想转变(唯物论—→唯心论)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恩自然观的产生一、马恩自然观产生的背景二、马恩自然观产生的前期工作三、马恩自然观产生的标志——《自然辩证法》第二节马恩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二、物质的运动性三、运动的规律性四、规律的可认识性第三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苏联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世界他地的发展深度阅读:关于物质的思考(一)恩格斯的物质:作为物质的物质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二)列宁的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三)笔者的物质图解:具体苹果—→苹果—→水果—→植物—→生物—→物质—→(阿派朗、存在)(四)哲学思辨与科学建构例:宇宙的有限与无限附注之一:黑格尔的“物质”附注之二:《公孙龙子·指物论》附注之三:大爆炸宇宙图景第三章自然观的发展第一节自然观的新探索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二、生态自然观三、科学家的自然观四、其它重要自然观第二节自然观的反思一、西方反自然观思潮二、非实在论的主要观点三、实在论与非实在论之争的意义第三节自然观探讨的基本问题一、自然界的统一性二、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及其结构三、自然界的演化形式及其规律四、人与自然的关系附注之一:自然界统一性之科学解——化学元素周期律附注之二:自然界统一性之科学解——超统一理论附注之三:自然界统一性之科学解——宇宙蛋附注之四:自然界演化之科学解——恒星归宿的三种形式附注之五:自然界存在方式之科学解——太阳系及其成员外一章自然图景的再思考一、自然图景的理论基础——黑格尔哲学体系问题:黑格尔哲学体系为什么“头脚倒置”?(一)欧洲近代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1.经验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理性派的主要代表人物3.经验派与理性派论战的三个阶段(二)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1.感性:数学知识何以可能2.知性:自然科学知识何以可能3.理性:形而上学究竟是可能的吗(三)黑格尔的逻辑学二、自然图景案例剖析——自觉辩证法与自发辩证法之辨(一)逻辑斯蒂差分方程中的混沌:决定论与概率论的辨证统一例(二)科克曲线的启示:简单系统产生出复杂行为(三)观念需要更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眼睛乱动模型的误解1.病症的物理表现2.休伯曼的模型3.模型运行结果4.与会者对模型过于简单的烦恼5.传统信念三、当代自然科学自然图景的多元格局及重建维度(一)自然图景的多元格局:时间性、熵、预测性(二)自然图景重建维度1.时间性的发现2.整体论的出现附注之一:康德的教学生涯附注之二:黑格尔——古典哲学的宙斯附注之三:分形几何学应用例:海岸线第二篇科学技术方法论第四章科学认识与科技方法第五章科学发现方法第六章科学抽象方法(上)第七章科学抽象方法(下)第八章理论建构方法第九章技术方法外二章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介评重点:科学问题,科学事实,科学抽象(创造性思维),科学假说第四章科学认识与科技方法第一节科学认识的内涵、结构与功能一、科学认识的内涵二、科学认识的结构三、科学认识的功能第二节科技方法的认识论负载一、牛顿的假说与爱因斯坦的想象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方法论三、费耶拉本德的“什么都行”第三节科技方法的体系结构一、科学发现方法二、科学抽象方法三、理论建构方法四、理论实践方法深度阅读:关于第四章设置的思考(一)问题的提出:方法论,抑或论方法(二)方法论与论方法的结合(三)准(科学)方法论的组合程序另:技术方法第五章科学发现方法第一节科学发现的逻辑结构一、提出科学问题二、发现科学事实三、整理科学事实第二节科学问题一、科学问题的概念与特征二、科学问题的结构与分类(一)科学问题的结构:疑问项+解答域(二)科学问题的分类1.劳丹的分类2.典型分类(1)错误问题改造例:千年平行公理的证明(2)常规问题:希尔伯特提出23个数学问题(3)非常规问题:20世纪初物理学天空中的“两朵乌云”三、科学问题的来源与科研选题(一)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二)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三)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四)科研选题的步骤与原则第三节科学事实一、科学事实的概念二、科学事实的特点三、科学事实的作用第四节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一、科学观察二、科学实验三、观察与实验中的机遇深度阅读:关于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的思考(一)科学事实1.事实Ⅰ2.事实Ⅱ(二)问题的提出: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中的客观事实(三)事例:氢原子的事实认知1.无法直接感知的氢原子2.测不准原理的提示3.一个怪圈:不测量就不能认识客观事实,通过测量认识的事实就不是客观事实(四)结论1.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逻辑前提2.验证了贝克莱的哲学命题:存在就在于被感知3.客观事实假定对科学认识而言是无用的4.科学事实是可错的,客观事实无所谓对错另:法律事实亦类似附注之一:最具争议的25个科学问题附注之二:科学事实确定例:新试验证明中微子不比光速快附注之三:科学事实发现例:大亚湾发现新中微子振荡附注之四:《科学》刊出华南虎争议照片的启示附注之五:汉森的“理论负荷论”(亦称“观察渗透理论”)第六章科学抽象方法(上)第一节科学抽象及其进程一、科学抽象的概念事例:伽利略论单摆(1)传说(2)现实摆运动的影响因素(3)伽利略单摆的影响因素(4)结论:单摆等时性规律的发现二、从科学事实上升到抽象规定三、从抽象规定上升到科学假说四、科学抽象案例:万有引力发现权之争(一)争议的缘起(二)牛顿的思考(三)背景介绍(四)牛顿的独特贡献1.如何测量r值2.用数学证明了“万有引力”的逆命题3.开创科学理性时代(五)笔者的观点1.思想层次:胡克与牛顿对万有引力都有独立的贡献2.科学层次: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唯一发明人第二节科学抽象的逻辑方法一、归纳与演绎二、分析与综合三、类比事例: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类比(1)光波(2)电子(3)物质波附注: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实验四、理想化方法第三节科学抽象的非逻辑方法一、想象二、直觉三、灵感第七章科学抽象方法(下)第四节科学抽象的量化方法一、数学方法二、系统科学方法(一)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1.系统哲学或系统观2.系统理论(1)控制论及其分支(2)信息论及其分支(3)运筹学及其分支(4)以各传统学科为背景的系统理论3.系统工程(二)系统科学方法是现代科学数量化的前提和途径事例:申农信息论有关信息量的数学化(1)公式(2)数学工具(3)信息量(I)(4)申农有关信息量化的选择另:托姆的突变论有关“质变”的量化(三)常用的系统科学方法三、复杂性研究方法事例:牛顿法的复杂边界(1)牛顿迭代法(切线法)(2)迭代计算从“聪明的猜测”开始(3)实例:f(x)=x4-1=0(4)复杂边界图解(5)结论:复杂性是由研究方法缺陷造成的四、科技方法的多重认识论意义(一)数学:以抽象量研究为核心(二)系统:以质量转化研究为核心(三)复杂性:以普适性研究为核心第五节科学抽象的假说方法一、科学假说的概念与特征(一)科学假说的概念(二)科学假说的特征1.科学性2.猜测性3.多样性或易变性二、构造假说的方法论原则(一)解释性原则(二)对应原则(三)可检验性原则三、科学假说的检验(一)逻辑分析及其作用1.逻辑的完备性2.解释力与预见力3.简单性4.检验全称假说本身(二)实践检验及其复杂性1.实践检验的含义(以广义相对论为例)2.实践检验的复杂性(1)证实不实(2)证伪不伪(3)判决性实验不判决事例: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的历史检验(1)惠更斯的波动说(2)牛顿的微粒说(3)傅科的判决性实验(4)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第六节科学抽象与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与特点二、创造性思维过程说的方法论意义(一)创造性思维的过程1.问题激发2.孕育构思3.潜伏顿悟4.验证完善(二)阿基米德“顿悟”机制的新研究1.研究过程2.机制解释3.成果评价(三)创造性思维的构成1.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2.收敛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3.意识与潜(下)意识三、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科学抽象(一)人脑是创造性思维的生理基础(二)科学家直播大脑解剖全过程——珍贵大脑被切成2401片深度阅读:有关创造性思维环境的思考——从柏拉图“灵魂回忆说”谈起第八章理论建构方法第一节科学理论及其结构一、科学理论的概念二、科学理论的特征(一)客观真理性(二)普遍性(三)逻辑性附注:假说与理论的差别三、科学理论的结构(一)基本概念(二)基本原理(三)科学推论第二节科学理论体系化方法一、公理化方法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第三节科学理论的评价方法一、逻辑实证方法二、可证伪性方法三、解释与预见性方法第四节科学理论的解释方法一、解释是理论的再建构二、科学解释的类型三、理论解释的D-N模式四、溯逆推理法与因果解释法第九章技术方法第一节技术方法的内涵一、技术方法的概念二、技术方法的本质三、技术方法的特征第二节技术方法的体系结构一、二、三、第三节主要技术方法概述一、技术预测方法二、发明构思方法三、工程设计方法三、技术评估方法外二章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介评一、逻辑实证主义的盛衰二、批判理性主义哲学的崛起(一)破:率先批判逻辑实证主义(二)立:把“证伪”提高到认识论高度(三)问题:不断革命论三、历史学派的三个发展阶段(一)汉森的“理论负荷论”(二)库恩的“科学革命论”1.十五年构思2.两大看点3.范式困境(三)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1.科学研究纲领的结构2.强调科学预见力的决定作用3.提出案例研究方法和科学史的理性重建四、各家争鸣时代(一)费耶拉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二)劳丹的“科学进步观”(三)以“科学发现的逻辑”为中心议题五、科学发现案例研究例:板块镶嵌理论与多元假说方法(一)前期研究1.大陆漂移说2.海底扩张说3.三个工作假说:地球收缩假说—地球膨胀假说—地球内部对流假说(二)威尔逊的研究1.比较收缩说与对流说,提出收缩说具体模式(1)对流说不能解释的地质现象(2)冷却收缩说的合理性(3)根据收缩说提出的地面形成模式2.海底山脉的发现与收缩说的修改3.三个相互竞争假说比较研究(1)1960年认真分析引力衰减假说的可能性(2)用事实比较三个相互竞争假说4.1962年秋认真研究对流说5.提出“变形断层”假说和板块镶嵌理论(1)大陆运动问题的思考(2)预见“变形断层”模式的存在(3)板块镶嵌理论的主要内容(三)多元假说方法第三篇科学技术观第十章科学技术系统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十二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第十三章当代科学技术重大问题探讨外三章科技生产力的发现与发明重点:科技的体系结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十章科学技术系统第一节科学技术的概念一、科学二、技术三、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第二节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一、构建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原则二、科学技术的门类结构三、科学技术的学科结构:教育部2008年《学科分类与代码》(一)一级学科:39(二)二级学科:447(三)三级学科:约447×5=2235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建制一、科学技术活动职业化:科学家与工程师二、科学共同体(一)科学共同体的概念(二)无形建制:科学的精神特质1.普遍主义2.公有主义3.非谋利性4.有组织的怀疑主义附注:违反科学精神的最新案例——2009年的气候门事件(三)科研不端行为的分类1.伪造与篡改2.剽窃与不当署名3.不当获取与使用科研资源4.科研管理失责三、科学技术奖励制度(一)科学发现权(二)技术发明权(三)科技奖励的负面效应深度阅读:英美科技奖励系统实证研究(一)期刊文章评议模式1.样本选择:1948—1956年的《物理学评论》档案2.结果及其解释(1)撰稿人地位与稿件采用率:地位差异与质量差异(2)评议的分配模式:评议人地位通常高于作者(3)两个辅助研究3.最终结论:评议人对论文所运用的评议标准大致是相同的(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评审制度1.研究背景:NSF同行评议系统受到科学共同体和国会两方面的批评2.研究过程3.研究结果(1)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老生俱乐部”(2)申请者的个人属性不影响同行评议的等级(3)项目管理主任的最终决定高度依赖同行专家的评议(4)“积累优势”效应在NSF资助中发生微弱作用4.最终结论:NSF同行评议系统总的来说是公平的(三)英美科学界奖励系统1.英美奖励系统基本上遵循普遍主义规范(1)研究方法(2)统计分析(3)结论:变量之间高度正相关支持普遍主义假设2.两个未得到证实的推测(1)学科成熟度(2)研究集中度3.最终结论:相当程度上证明英美科学界奖励系统按普遍主义规范运行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一节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一、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技术发展的矛盾运动三、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条件一、经济基础二、文化氛围三、政策导向四、法律环境第三节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和规律一、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模式二、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三、科学发展的宏观描述规律(一)带头学科的更替(二)科学发展的指数规律(三)科学中心的转移四、技术发展的基本形式深度阅读:关于自主创新内涵和测度的思考(一)创新意识的觉醒1.熊彼特2.历史演变3.笔者的理解(二)自主创新内涵的界定1.自主创新的主体性2.自主创新的地域性3.自主创新的过程性(三)自主创新测度的构建1.测度指标体系的结构2.研发与服务指标(1)学术论文(2)发明专利(3)技术转移和技术服务3.产业化指标(1)新产品(2)新技术(3)新服务(4)技术扩散4.环境影响指标(1)教育(2)基础设施(3)公众意识第十二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第一节经济支撑功能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马克思(二)邓小平(三)生产力要素说(四)科技第一生产力表达式:(五)质疑(六)笔者的观点(七)不良倾向二、科学技术变革生产关系三、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支柱深度阅读:有关知识经济的思考(一)物质经济与知识经济1.物质经济及其特征(1)理论(2)特征2.知识经济及其未来(1)知识经济的提出(2)典型例证(3)知识经济的未来(二)高技术“高”在哪里?1.高技术的概念2.高技术的特征3.高技术高在垄断(1)人类经济发展四大要素(2)要素的历史稀缺性(3)超额利润来源于对稀缺资源垄断第二节民生保障功能一、提升生活品质二、强化医疗保健三、优化服务质量第三节精神文明功能一、环境美化陶冶情操二、网络信息营造学习型社会三、科技革命扩展人类视野深度阅读:台湾工研院的崛起及其启示(一)政府如何扶持公共科研机构1.改革管理模式,建立官研合作新机制2.加强体制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3.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4.对大陆的启示(二)非营利科研机构如何维持自身发展1.调整发展战略,拓展发展空间2.加强组织管理,提高研发效能3.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体系4.对大陆的启示(三)独立科研机构如何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作用1.实施实验工厂计划,建立新兴产业发展基础2.组建产业研发联盟,实现科技成果“零距离”转移3.鼓励人才流动,加快科技产业化步伐4.对大陆的启示第十三章当代科学技术重大问题探讨第一节科学技术与价值一、科学技术是否价值中立二、科学技术与全球性问题(一)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二)全球性问题的内涵(三)全球性问题的视角三、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社会责任(一)不负责任论(二)一般责任论(三)完全责任论四、社会公众对科技价值的判断第二节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一、科学技术与政治的结合二、政府对科学技术的投入三、科学与民主相互支撑第三节技术创新的社会伦理一、生殖克隆与生命伦理(一)克隆的概念(二)多莉羊事件(法律和道德影响)(三)多莉羊的克隆过程(四)多莉羊引发的生命伦理讨论附注:世界首个“人造生命”诞生,是福是祸?二、基因识别与缺陷歧视(一)人类基因组工程(二)三、代孕母亲与家庭伦理第四节西方: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一、西方哲学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反思二、STS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三、STS成为西方显学的启示外三章科技生产力的发现与发明一、一个实证研究:发明从问世到应用的周期(一)问题的提出(二)几个需规范的概念和时间1.实际应用的含义:样品样机,抑或商业化应用2.如何确定发明问世的时间:以有线电报为例3.如何确定首次商业化的时间:批量生产的第一批产品,抑或稳定连续生产4.哪一年作为“现代社会”的起点:1919年(三)新旧时期的对比1.旧时期:计18项,平均11.2年附注:啤酒瓶盖胶垫是近40年最重要发明2.新时期:计31项,平均19年3.结论:与旧时期相比,新时期技术创新项目从“新的技术思想(发明)问世到首次商业化应用”所经历时间并没有缩短。
自然辩证法第十章工程方法论
科学决策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①严格实行科学的决策程序; ②依靠专家和运用科学的决策技术; ③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决断。
科学决策必须遵循八条准则:
①情报准则:决策应以可靠的,高质量的情报资料为基础。 ②预测准则:决策必须要有远见卓识。 ③科学准则:用科学理论作为决策的指导。 ④系统准则:要考虑涉及到的整个系统和相关系统,还应
第三节 工程的综合集成方法
1、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
1)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的含义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就是指综合集成定性认识达到整体定量
认识的方法。 就其实质而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是将专家群体(各
种有关的专家)、数据和各种信息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种 学科的科学理论和人的经验知识结合起来,用于解决问题。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的内容是:实现信息、知识、智慧的综 合集成。
2、工程系统分析与决策方法
1)工程系统分析的含义 工程系统分析是在对一项工程的系统性认识基础上,为达到预期目
标提出可供选择的最优方案的分析研究过程。
工程系统分析是以工程的整体效益为目标,以寻求解决特定问题的 最佳策略为重点,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凭借价值判断来处理问题的。
工程系统分析为系统设计所提供的成果是: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工程的目标和约束; 工程系统的框架结构和评价基础; 可供进一步加工的工程系统方案等。 工程系统分析提供的成果主要以《系统定义规格说明书》形式表现出来
系统的环境约束系统的环境约束建立概念模型建立概念模型系统的概念模型描述系统必须做系统的概念模型描述系统必须做什么才能是根定义所规定的系统什么才能是根定义所规定的系统将概念模型与现实情境将概念模型与现实情境相比较发现差异相比较发现差异进行模型的修正实施进行模型的修正实施可行可行的和合乎需要的和合乎需要的变革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第十章·系统科学方法论
综合分析后的结论是:第三方案最能确保在短期内最 经济地完成阿波罗计划的全部目标。所以,决定采取第三 方案。结果,在1969年7月16日通过发射阿波罗11号飞船, 终于成功地把两名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如期完成考查任务 后于7月24日返回地面。
13
二、控制论方法
从方法论上看,控制论方法的基本原理概括起来 大致有如下三条。 1、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来刻画系统的行为
3
二、从研究人工技术系统客体的技术科学中 所产生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工程等
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N.Wiener)出版了 《控制论》一书,宣告了控制论这门科学的正 式诞生。 1948年,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数学家申农 (C.E.Shannon)发表了《通讯的数学理论》 一文,标志着信息论的诞生。
7
不管那种定义,对系统概念的理解应包括如下几点:
①、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 ②、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形成一定的 结构。 ③、系统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④、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 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都是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所必 须的。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在 x1 y1 控制论中被概括为“出入”, x2 y2 如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 X(t) Y(t) 系统 输入;系统对环境作用的 xm yn 响应称之为“输出”,系统的 输出集合及其变化,实际上是系统的行为。控制论就是用一 组分别表示输入和输出的时间函数来描述或刻画系统的行为 及其规律的。如果把系统的输出坐标Y(t)看作是对输入值 X(t)作变换的结果,则X(t)与Y(t)之间的关系可以写为:
11
例:美国的“阿波罗计划”
1961年5月25日,美国政府宣布了20世纪60年代末实现 人员登月计划,同时成立了阿波罗计划办公室。办公室根据 指定目标收集大量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已经论证,作出方 案比较,最后为实现登月宇宙飞行提出三个备选方案,给决 策者选择。 第一种方案:直接登月方案; 第二种方案:地球轨道会合方案; 第三种方案:月球轨道会合方案。 决策者对这三种方案,从技术因素、工作进度、成本 费用和研制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比较: 1、在技术因素中,分别考虑了性能、制导精度、通讯 与跟踪、飞行成功率等问题。结论是第一方案在性能、制导 精度、通讯与跟踪方面最佳,第二方案的飞行成功率最差, 仅有第一、第三两方案的2/3的可能性,性能亦最难提高。 第三方案的性能与飞行成功率和第一方案相等,其他方面均 不及第一方案,但优于第二方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十章: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
销 售 量 导入期 成长期 成熟期 衰退期
时
间
联想的技术路线 汉卡——代理PC——自主生产PC——电脑 商 可能的技术路线 汉卡——软汉字系统——软件商
四通的打字机 MS2400——票据打印机——停产 可能的路线 MS240X——电脑生产 失误:技术替代 类似的失误:王安公司
技术预测的可能性 前提: 技术发展是有规律的 人类能够认识这种规律性 技术规律的表现: 技术能力变化的规律性 技术变革的规律性 技术发展是由社会需要与市场需求引发的 新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研究技术创新过程加以预测
技术评估的程序
调查研究 寻找影响 影响分析 排除非容忍性影响 制定改良方案 综合评价
技术评估的四个阶段: 资料准备阶段。 这是评估的准备阶段,包括目的、内容、背景、有关的社会、 经济、环境、资源等。 影响分析阶段。 这是评估的最关键阶段。不仅要找出积极的影响,也要找出 消极的影响,包括次级影响乃至3级或多级影响。对这些影 响进行分析、综合和整理,其性质、内容、程度或规模等。 研究对策阶段。 主要针对非容忍性影响,研究避免或减少这种影响的可能性 和所需条件,以及创造这种条件的可能性。 综合评估阶段。 在以上基础上,需对该项技术的全部影响作系统分析,以权 衡利弊,并与其它技术作比较分析,最后给出该项技术研究 或开发的综合评价。
技术方案设计的分类 工程设计 工业设计 环境设计
工程设计的传统方法 1,模型试验设计法 制造相似模型,在其上测量和考察设计对象的性能、 结构、功能等合理程度,然后以实测数据为依据, 对其结构及性能等进行修改,从而使设计达到更加 完善的设计方法 2,常规设计方法 从现有技术规范、技术手段和情报资料中寻找答案 的一种设计方法 3,经验设计法 根据现有机器、零部件长期使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知识进行设计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2节 科研选题
• 一、科研选题、步骤及其重要性 • 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课题 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所需要研究的一个或一组科学问题 。 • 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始步骤,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研的途径和 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 • 科研选题的重要性:它关系到科研的方向、目标、内容,直接影 响到科研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的水平、价值、和发展途径。 如果选题不科学、不合理或不切合实际,将导致整个科学研究工 作无意义,要么长期工作得不到结果,甚至耗费精力,浪费大量 人力、物力和财力。
• 培根强调实验方法,迪卡儿则强调理性方法,把 数学方法和逻辑方法提到首要地位.后来牛顿 (1687年)以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统一 起来在科学史上第一次描绘出一幅完整的机械 自然观。他声称全部用归纳法从实验中推导出 来并用数学的演绎方法加以论证。林耐从大量 感性材料出发,根据植物的生殖器官的不同进 行比较与分析,创立了分类学说。 • (3)现代科学认识和方法
• 三、科学问题的来源 • 最终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但 是,由于科学理论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与自 主性,科学问题还有其他的来源: • 1、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 问题; • 2、从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 3、从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问 题;
• 4、从社会需要同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 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中产生问题。
• 上述5项选题原则,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必要性 原则制约了科学研究的根本方向——为社会和科学自 身的需要服务;创造性原则显示了科学研究的本身特 征—探索未知世界的新现象和新规律;科学性原则体 现了科学研究的内在根据——以科学实践反复检验的 客观规律为基础;可行性原则则表征了科学研究的现 实条件——保证实现预期结果的主观、客观因素;灵 活性原则体现科研工作者对课题的转换的时机、条件、 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把握——决定科研成败的关键。它 们共同限定了可以选择的课题的范围。
自然辩证法11
1、系统: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1)系统,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关系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2)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都可以看作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关系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2、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1914年由美国广告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很快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头脑风暴法也称智慧风暴法,这是一种效果显著的创造性思维技巧。
该法是将10个左右各有所长的人物组成一个小组,让大家在毫无约束的环境里围绕相同的问题自由发表意见,进行争论,通过各自观点和思想的相互撞击,摆脱原来思维方法造成的局限,产生新的观念和思想。
运用头脑风暴法应注意三个基本规则:一是让组内所有成员的所有想法都能得到充分表达;二是鼓励各种思想的碰击;三是在讨论过程中,注意保护那些刚刚萌芽,但尚不完善的新想法。
3、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他们受同样的实践规则和标准所制约,在科学范式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
科学学派和无形学院是科学共同体的两种主要形式。
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首先提出了一套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
科学共同体(community)具有三种含义:科学家整体;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集体;某一学派或具有共同范式的科学家群体。
4、马太效应:即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累积效应。
当一位科学工作者获得了一定的优势(论文、引证、名誉、奖励等)以后,他将会获得更多的优势;而未能获得优势者则相对会变得更加弱势。
在科学技术发展中,“马太效应”不仅体现在科学家个人身上,而且也表现在共同体或国家层面上。
5、技术伦理:技术伦理是围绕着技术所产生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
包括人们在技术发生的伦理关系中应当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尽的道德义务。
它要求维护技术的正面价值,制约技术的负面价值。
6、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指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所做的一种推测性说明。
自然辩证法-第十章 技术认识与技术方法
第十章技术认识与技术方法第一节现代技术认识的特点•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过程和科学、技术、工程的融合•1、①R&D(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研究与开发):为增加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
它是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核心,一般由以下三个环节构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ⅰ基础研究:对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探讨•ⅱ应用研究:技术原理的提出或基于原理的技术发明,其目的是创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ⅲ开发研究: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现实中运用并发展应用研究成果,选择和寻求各种形式的技术原理、方法及工艺方案,使这些方案能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中加以运用•可以把以科学理论为基础、从应用科学到技术开发的过程分解为以下三个阶段:•ⅰ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理论,即形成人工自然的理论与方法。
•ⅱ根据技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制造出产品与工艺,即通过技术理论的实施制造出人工自然。
•ⅲ把新产品或新工艺应用于社会经济,即技术理论的应用。
•★其中第一阶段为应用研究,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为开发研究。
2、工程•①工程:人们综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方法与手段(工程理论),有组织、系统化地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活动,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成果(工程实践)。
工程与技术的联系与区别•ⅰ工程一般强调的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尤其指有较大规模且有着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而技术虽然也指技术活动,但对技术活动的规模没有要求,而且往往强调的是技术活动中的手段和方法。
•ⅱ任何一项工程都包含了若干数量的技术活动,•ⅲ技术与工程不可分离,没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
技术是工程的支撑和基础,工程是技术的载体和应用•ⅳ工程的发展大大扩展了技术使用的范围,推动了技术革新的步伐。
二、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技术认识:它着重于对技术发明和创新的认知过程、结果及其评估的探讨和技术应用后果的哲学反思,是技术创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工程技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技术开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第三编 10
4.社会性 4.社会性
一方面, 一方面,工程技术实践活动要受到社会经济条件 的制约。一种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一项重 大社会工程的决策、设计和建造,首先必须考虑资金、 成本、市场、劳动力和经济效益等因素,若不考虑这 些因素,就可能导致在项目规划、论证和设计上的失 误,进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 误,进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工程技术 另一方面, 实践活动要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自然环 境包括自然资源、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等;社会环境 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科学教 育发展程度、管理能力以及社会法律、政策、道德等。 工程技术实践活动及其方法的运用与这些因素密切相 关。
2.实践经验发明法 2.实践经验发明法
• 这类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经验性、 意外性和偶然性。它不是依靠已有的科学原理 进行的,而是在观察实验中,凭借对经验的总 结或偶然的顿悟所完成的。 • 善于对技术开发和生产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总结, 勤于观察实验,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留心意外现象,勇于探索新问题,积极参与技 术原理的构思和设计,是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 创新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第一节 技术发明方法
技术发明是科学技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在科学发现的基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在科学发现的基 础上,把人们对于自然界认识的成果——自然界的本 础上,把人们对于自然界认识的成果——自然界的本 质和规律转化和提炼为技术原理、技术方法、原理模 型、实物样品等技术发明的成果形式;另一方面,它 为工程技术活动,即把技术发明的成果转化为新产品、 新工艺、新材料、新物品,使其系统化、实物化、产 品化、商品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提供了技术原理、 技术要素等方面的依据。所以,如果说科学发现是科 技术要素等方面的依据。所以,如果说科学发现是科 学技术研究的起点站,那么,技术发明则是科学技术 研究的中转站,而工程建造活动则是人类认识自然、 改造自然的终极目的。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
绪论1,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P1)22,自然辨证法得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P3)2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P12)-24,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2第一编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创立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得发展有怎样得联系?(P23)3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P23)33,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得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27)3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31)35,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基本思想、特征与重大意义?(P39)36*补充,马克思主义得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 37,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得自然科学基础与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P38)3第二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发展:系统自然观1,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得现代自然科学前提。
(P44)2,系统自然观确立得重大意义?(P49)3,什么就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就是自然界物质得普遍存在方式?(P52)4,自然界物质系统得基本特点?(P53)5,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得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得过程?(P59)6,阐释自组织得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得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P65)7,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得无限性?(P67)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发展:生态自然观1,从生态自然观得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就是对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丰富与发展。
(P76)42,如何理解自然界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根基?(P70)3,生态危机得概念及其表现。
(P76)4,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5,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您得想法.(P84)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科学得本质与科学知识得构成1,如何理解科学得本质?(P91)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得特点与相互关系。
(P97)3,什么就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得重要性。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十章 技术发展的动力与模式
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
经济支持系统
信息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
教育支持系统
试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 社会对技术开发的支持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
新目标与旧技术形态功能之间的矛盾
任何时代的技术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引起技术 变革的直接动力又来源于技术内部的基本矛盾,即 技术目标与旧技术形态功能之间的矛盾。社会需要 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求,只有通过新技术目标设定的途径,才能转 化为推动技术发展的现实力量。技术目标是社会需 求的技术表达形式,是对技术发展方向与所创建技 术系统功能所作的设定。一般地说,技术目标表现 为由技术的性能指标、经济与社会效益指标、环境 影响指标等一系列具体指标构成的一个指标体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二、技术演变方向与技术进步模式
向着技术形态丰富和效率提高的方向演变
1. 技术形态的不断丰富
作为主体目的性活动的序列或方式,技术服务于人 类目的性活动,并随着目的的发展而演进。需要或目 的的发展体现在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化两个层面。从横 向拓展的角度看,随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多 样化、复杂化,人的需要或目的的种类不断增多;从 纵向深化的角度看,人的原有需要或目的不断分化, 展现为需要或目的链条的延伸和层次结构的形成。需 要和目的的这一发展特点,客观上要求具体技术形态 的支持。这就是技术效果原则形成的历史背景。
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一、技术的建构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
作为驱动力的技术世界的相干性
自然辩证法-科学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科学方法论1.什么是系统?描述自然系统的基本范畴是什么?答:系统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
系统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
基本范畴:系统的要素:构成系统的组分和组元,单一要素不是系统;系统的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相互联系,排列顺序和组织方式的总和;系统的环境:同要素发生相互作用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系统的功能:系统在于环境相互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行为,特性和能力的总称。
2.说明要素与结构、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答:要素与结构紧密相关,自然系统的性质和功能首先依赖于它的要素,但是结构对于要素有相对独立性,在许多自然系统中,结构对于系统功能的形成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功能由结构决定,但是结构对于功能的决定不是单值决定,一种结构可以对应多种功能,一种功能也可以对应多种结构,另一方面,功能又会对结构发生反作用,功能的发挥有时会损耗结构,一定条件下,又会改进结构。
环境与系统相互作用,实质上就是环境与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
环境还为自然系统提供生存条件,对系统进行选择和控制。
内因:物质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外因: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具体说来,就是环境所起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影响系统的要素状态和结构状态而最终改变系统功能的。
3.什么是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答:整体特征性主要反映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称系统的整体突现规律或系统的整体性原理,指的是系统出现新的性质、新的功能和新的规律,而它们是其构成要素所不具有的,他们是系统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可简单概括喂:“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或“系统质不等于要素质”。
整体性的存在说明任何物质系统在其组成要素和系统整体之间同时存在加和性和非加和性关系。
4.什么是系统的层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层次表征了系统内部的不同等级和水平,揭示了系统之间纵向的或垂直的联系。
自然科学的哲学解释--《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及其意义
自然科学的哲学解释--《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及其意义胡培【摘要】恩格斯通过对到他所处的时代为止的自然运动过程的分析与研究,对蕴含其中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揭示,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
通过对书中所包含的科学假说与理论思维这两个重要的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分析,讨论了恩格斯在科学哲学的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natural movement from the past till his age, Engels revealed the thought of dialectics. These thoughts mainly reflected in his natural science research achievement ofDialectics of Nature. The scientific theoryof hypothesis and theoretical thinking contained in the book are analyzed and Engels’ contr ibu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 is discussed.【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3页(P104-106)【关键词】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假说;理论思维【作者】胡培【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29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然科学以及自然界中广泛而又普遍存在着的辩证的运动规律是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也正是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确定了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并且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2)、白系统:指人们对其要素和结构已经知道得很清楚 的系统; 3)、灰系统:指人们对其要素和结构的认识若明若暗的 系统。
③、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划分,可划分为: 1)、平衡态系统:指系统内部无差异的系统; 2)、近平衡态系统:指系统内部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只能 使线性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系统; 3)、远离平衡态系统:指系统内部差异明显从而使非线 性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系统。
综合分析后的结论是:第三方案最能确保在短期内最 经济地完成阿波罗计划的全部目标。所以,决定采取第三 方案。结果,在1969年7月16日通过发射阿波罗11号飞船, 终于成功地把两名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如期完成考查任务 后于7月24日返回地面。
13
二、控制论方法
从方法论上看,控制论方法的基本原理概括起来 大致有如下三条。
(2)、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 ②、动态原则 ③、最优化原则 ④、模型化原则
11
例:美国的“阿波罗计划”
1961年5月25日,美国政府宣布了20世纪60年代末实现 人员登月计划,同时成立了阿波罗计划办公室。办公室根据 指定目标收集大量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已经论证,作出方 案比较,最后为实现登月宇宙飞行提出三个备选方案,给决 策者选择。
1、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来刻画系统的行为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在 控制论中被概括为“出入”, x1 如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 X(t) x2
输入;系统对环境作用的 响应称之为“输出”,系统的
xm
系统
y1 y2
Y(t)
yn
输出集合及其变化,实际上是系统的行为。控制论就是用一
组分别表示输入和输出的时间函数来描述或刻画系统的行为
第十章 系统科学方法论
引言:系统科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一节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方法 第二节 自组织理论方法
1
引言:系统科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系统的概念萌芽于古代。
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态的系统科学,在二十世纪 四十年代前后才开始发展起来,是生物学、统计 物理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数理逻辑、自动 控制、电子技术和无线电通讯等多种学科和技术 相互渗透的产物。从系统科学各个分支和流派的 理论渊源来看,主要是通过如下三条途径产生和 发展起来的:
此外,还可以从其他各种角度进行多种划分。
10
2、系统方法及其基本原则
(1)、什么是系统方法?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
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 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 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 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21
“自稳”和“自组”控制原理,为我们认识和把握自然 界和社会系统中的各种自稳和自组现象提供了一种有效模式。 例如,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都有其自组控制机制,而科学解 释或技术改进都有其自稳控制机制。
不管是负反馈还是正反馈,反馈控制方法的一般原理, 可用反馈控制图表示如下:
干 扰
输入 控制器
控制信号 执行机构 控制作用 控制对象 输出
18
3、通过正反馈进行自组控制
在机器、生物、人类和社会系统中,常常存 在着另一类“自组控制现象”。这种自组控制常 常表现为系统对原来稳定态的偏离和对一个新的 未知的稳定态的探索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基于一 种正反馈机制完成的。
如电子线路中振荡器的起振过程、生物从鱼 类进化到两栖类等。
19
上述控制中,我们可以从方法论上概括出如下的“通
3
二、从研究人工技术系统客体的技术科学中 所产生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工程等
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N.Wiener)出版了 《控制论》一书,宣告了控制论这门科学的正 式诞生。
1948年,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数学家申农 (C.E.Shannon)发表了《通讯的数学理论》 一文,标志着信息论的诞生。
16
2、通过负反馈进行自稳控制
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反过来作用于输入,从而影响再输 出的过程。如果加强了再输出,称为正反馈;如果减弱了再 输出,则称未负反馈。这里讲负反馈。
在机器、生物、人类和社会系统中,常常存在着一类 “自稳控制现象”。这种自稳控制现象表现为两种情况:
(1)、系统对某一预定目标值(稳定态)的追求。
7
不管那种定义,对系统概念的理解应包括如下几点:
①、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 ②、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形成一定的 结构。 ③、系统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④、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 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都是完备地规定一个系统所必 须的。
15
输入
黑箱
输出
说
明
黑
箱
结
构
黑箱方
和 机
法示意 理图:来自考察黑箱可供选择的黑箱模型 是
确立黑箱模型
否 应用
现代控制论又进了一步,它对一个未知其内部结构的系统不满足于找出 反映它的输入、输出关系的数值表,而且还要进一步找出输入、输出和 系统状态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它们的数学模型即系统状态方程,从而 更有效地刻画系统的行为,这种方法就是系统辨识。
及其规律的。如果把系统的输出坐标Y(t)看作是对输入值 X(t)作变换的结果,则X(t)与Y(t)之间的关系可以写为:
14
Y(t) = T[X(t)]
或[y1(t),y2(t),······,yn(t)]=T[x1(t),x2(t),······,xm(t)] 其中T为变换算子。控制论方法就在于考察系统的输入集合 {X(t)}和输出集合{Y(t)}的因果关系,考察当环境给予 系统某一输入时系统会出现什么样的输出的规律性,从而刻 画出系统的行为及其规律性。这就是用系统的输入—输出来 刻画系统的行为的方法论原理。
“黑箱方法”和“系统辨识方法”就是从这条基本原理 中派生出来的具体方法。所谓黑箱是指这样一种系统,我们 只能得到它的输入和输出值,而不知道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 黑箱方法就是在系统的内部结构不知道或不可能知道的情况 下,通过研究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即给系统以某种输入 看它会出现什么输出,从而推出有关系统行为的一些规律性 结论。只要考察足够长的时间,而且必要的话还可以借助功 能模拟方法建立它的模型做一些主动实验,那么就可以充分 地了解这个系统,从而由输入的某些已知变化去预测输出的 相应变化,并通过模型的结构推知原型结构情况之一、二。
8
(2)、系统的分类
对于系统的分类,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从 而可以划分为许多各种不同的类型,如: ①、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划分,可划分为: 1)、孤立系统:指与环境交换的物质和能量很少以至对研究 目的来说可以忽略不计的系统; 2)、封闭系统:指与环境仅有能量交换的系统; 3)、开放系统:指与环境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的系统。 [2)和3)在物理学上统称为开放系统]
过正反馈进行自组控制”的原理:如图,如果当环境对系
统的干扰超过某一临界值时,系统原来的稳定态受到严重 的破坏,这时系统试图通过负反馈恢复到原来的稳定态已 无意义。系统为了要维持自己的正常职能达到对环境干扰 的适应,就必须改变这个
系统的结构及其行为方式, E2
即系统必须“重组”其内部
E
•
约束力,根据反馈回路探
索出新的稳定态 E 的位
E
置,使系统在该状态点上
稳定下来,从而达到对环
境干扰的适应。
0
E1
20
显然这种探索新的未知的稳定态 E 的过程, 实际上是偏离原来的稳定态 E 的过程,因此在 这种控制过程中用到的反馈回路是正反馈回路。 系统在探索新的稳定态时,由于这种新的稳定态 的位置是未知的,因此系统犹豫不决地奔走在各 种状态之间,即系统的调节不是呈现出一种确定 型,而是一种马尔可夫随机型。当它没有找到这 个新的稳定态点时,它总会继续改变它所处的状 态,直到它碰到这个新的稳定态位置时为止。所 以这种自组控制呈现出一种“边试边改”的特征, 这儿的“试”应该是多次的持续不断的试,而不 是单独一次的试。这种“边试边改”就是“探 索”,就是“选择”。
4
三、从研究非生物界物理系统客体的物理学中 所产生的非平衡理论,如耗散结构和协同学
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I.Prigogine)经 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于1969年提出了“耗散结 构理论”。
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Haken)提出了“协同 学”。1971年他提出协同的概念,1976年系统 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发表了《协同学导论》, 还著有《高等协同学》等。
12
2、从难易程度看,第一方案要求研制大型运载火箭; 第二方案要求研制贮箱系统、液氧传输系统和大型月球着 陆舱,还要解决载人飞行器与无人飞行器对接问题;第三 方案要求研制月球轨道交接技术和载人飞行器。结论是第 三方案比较容易。
3、从费用和进度上看,根据保守的计算,第三方案可 能比前两方案提前几个月完成,而且研制费用可以比前两 方案低10﹪。
第一种方案:直接登月方案;
第二种方案:地球轨道会合方案;
第三种方案:月球轨道会合方案。
决策者对这三种方案,从技术因素、工作进度、成本 费用和研制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比较:
1、在技术因素中,分别考虑了性能、制导精度、通讯 与跟踪、飞行成功率等问题。结论是第一方案在性能、制导 精度、通讯与跟踪方面最佳,第二方案的飞行成功率最差, 仅有第一、第三两方案的2/3的可能性,性能亦最难提高。 第三方案的性能与飞行成功率和第一方案相等,其他方面均 不及第一方案,但优于第二方案。
统的稳定态E点 已知而
系统现时的状E(态t) 尚未 达到这一点时,或者当系 统已达到稳定E点 但因 内外扰动的影响致使系统 又偏离了原来的稳定态时, 系统通过控制机构和负反 馈回路,根据系统的实际 状态E(t) 与稳定态E 偏 离的信息反馈,对系统的 行为进行控制,使它达到 或恢复到原来的稳定态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