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教案讲课教案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知道分米和毫米是什么单位。
2.能够用分米和毫米测量长度。
3.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让学生了解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准确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2.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互相换算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两个小球,一个小球上面标着“分米”,另一个小球上面标着“毫米”。
教师问学生:“这两个小球上标着什么?”学生回答:“一个是分米,一个是毫米。
”教师继续问:“你们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吗?”学生可能会回答:“不知道。
”教师带领学生开始学习分米和毫米。
2. 讲授(1)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把尺子,尺子上面有很多小刻度,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长度,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尺子上的小刻度表示什么吗?”学生可能回答:“表示长度。
”教师继续问:“你们知道这些长度单位的名字吗?”学生可能会说:“不知道。
”教师继续介绍:“这个小刻度代表的是毫米,而这长一点的小刻度代表的是分米。
”(2)用分米和毫米测量长度教师出示一组物品,如橡皮、钢笔、书等,然后让学生选择一样物品,用尺子来测量它的长度,并记录在本子上。
然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张表格,让学生将自己测量的物品的长度填写在表格中。
学生需要注意,对于一些比较短的物品,应该用毫米来测量,而对于比较长的物品,则应该用分米来测量。
(3)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教师出示一组数字,如5分米和50毫米,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换算。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个简单的换算方法:1分米=10毫米。
教师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互相求解并核对答案。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师可以出一些综合性的例题或真实生活问题,让学生运用换算知识去进行解答。
3. 练习1.将以下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分米、毫米、厘米。
2.把140毫米表示成分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相识》教案1教学目标:①使学生相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究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细心、仔细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驾驭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1.直观教学法。
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视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专心体会。
2.练习法。
学生巩固学问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须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相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育学生操作实力。
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实力和实际的应用实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
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简单出错,采纳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育了学生的合作实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打算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二、教学新知1、相识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
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3、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视察,你发觉什么?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视察你发觉。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视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2)分米的相识①分米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
预料学生能知这是1 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师: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先通过让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练习的安排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
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几方面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二、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努力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始终,运用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1)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
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毫米、分米的认识课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能够熟练地进行单位换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认识毫米和分米,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单位换算。
三、教学难点毫米和分米的实际长度观念,以及单位换算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尺子、课件、实践活动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出示尺子,引导学生观察尺子上的刻度,让学生注意到毫米和分米的存在。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吗?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毫米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毫米的长度。
教师可以拿出一些实际物品,如螺丝钉、针等,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2)认识分米教师同样通过课件展示分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分米的长度。
教师可以拿出一些实际物品,如尺子、书等,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3. 实践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用尺子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并用毫米和分米进行记录。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互相交流和讨论,提高测量和记录的准确性。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学生,检查他们对单位换算的掌握程度。
5.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一些有关毫米和分米的作业,如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
作业难度要适中,尽量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学生掌握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能够进行单位换算。
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可以强调毫米和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提高自己的空间观念和测量能力。
七、课后反思教师应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5篇《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尺,软盘。
2.学生准备:彩纸条,剪刀,1分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谈话:(演示课件)有一次课间,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
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
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
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提问: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引导: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厘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枝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说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同时,孩子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又能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设疑:(课件演示)红红又问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者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又该怎样表示它的长度呢?指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探索实践1.认识分米。
(1)量一量。
要求:请你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介绍:一般来说,文具盒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
(边说边板书:20厘米、10厘米)(出示10厘米的彩条)10厘米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
(板书: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 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毫米、分米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毫米、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为后续学习千米的认识以及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测量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 10 毫米,1 分米= 10 厘米,1 米= 10 分米。
教材通过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铅笔的长度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基础,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还比较陌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需要通过直观的操作和具体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 10 毫米,1 分米= 10 厘米,1 米= 10 分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和测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理解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操作发现法。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_小学三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和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并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能够增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的理解,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两个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1.展示毫米和分米的标尺、尺子等测量工具。
2.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橡皮、书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1.翻开一本书,让学生看一下书的封面上有一条刻度尺。
2.问学生这条尺上标的是什么,采取集体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毫米"。
3.询问学生,你们曾经听说过毫米这个单位吗?了解它的含义吗?随着学生的回答,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讨论和引导,逐渐让学生理解毫米的概念。
Step 2: 引入分米1.继续使用刚才那本书,让学生看看书的背面上又一条刻度尺。
2.问学生这条刻度尺上标的是什么,采取集体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分米"。
3.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分米和毫米的区别和关系。
Step 3: 毫米和分米的比较1.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橡皮、书等。
2.让学生使用刚才展示的毫米尺或尺子来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和学生一起讨论和比较这些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发现并理解毫米和分米的关系。
Step 4: 小结1.对学生进行小结,让他们回答以下问题:毫米和分米分别是用来测量什么的?毫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和补充,确保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Step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可以使用毫米和分米来测量什么,增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应用能力。
2.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测量问题,如:用毫米或分米来测量桌子的长度、用毫米或分米来测量教室的宽度等。
3.分别让学生进行这些测量,然后进行比较和讨论。
Step 6: 课堂作业1.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如:用毫米或分米来测量以下物体的长度:铅笔、橡皮、书。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1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四、教法和学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具准备学生准备:纸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20厘米、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见的接近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公开课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
公开课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讲解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掌握分米和毫米的应用。
第二章:分米和毫米的定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定义。
2.2 教学内容:讲解分米的定义:分米是长度的单位,等于十分之一米。
讲解毫米的定义:毫米是长度的单位,等于千分之一米。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米和毫米的长度。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分米和毫米的定义。
第三章: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2 教学内容:讲解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1分米= 10毫米。
3.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讲解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过程。
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分米和毫米的换算练习。
第四章:实际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2 教学内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应用,如测量身高、长度比较等。
4.3 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长度应用实例。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生活经验。
第五章:总结与评价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分米和毫米的知识。
5.2 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分米和毫米的定义、换算关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3 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分米和毫米的测量工具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米和毫米的测量工具。
6.2 教学内容:介绍分米和毫米的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
6.3 教学方法:展示测量工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用途。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使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 毫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
3. 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 空间观念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2. 难点:培养学生使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的能力,以及空间观念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长度。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毫米和分米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毫米和分米作为单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5. 提问与解答:提问学生关于毫米和分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毫米和分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评价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使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长度的准确性。
3.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毫米和分米的模型或实物,如尺子、针筒等。
2. 准备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物品,如小棒、纸条等。
3. 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实例。
4. 准备练习题和测验题,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毫米和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制作、购物等。
2. 让学生尝试使用其他长度单位,如厘米、米,进行测量和转换。
毫米、分米的认识课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使用尺子和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使用尺子和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和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难点:培养学生使用尺子和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和计算。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演示: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了解毫米和分米的长度。
4. 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尺子和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和计算。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毫米和分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毫米和分米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测量和计算练习,评估学生使用尺子和测量工具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了解其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2. 对于学生在测量和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提高其技能水平。
3.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八、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探索更多长度单位,如厘米、米、千米等,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如测量教室的长、宽、高,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如测量日常物品的长度,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意义,知道毫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
2. 能够运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长度,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毫米和分米的过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毫米和分米。
2. 掌握毫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
3. 运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长度,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意义。
2. 能够运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长度,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1. 毫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
2. 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和计算。
教具:1. 毫米和分米的模型。
2. 测量工具(如尺子)。
3. 计算器。
学具:1. 学生尺。
2. 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让学生观察毫米和分米的模型,引导学生发现毫米和分米的特点,并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运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长度,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4. 交流:引导学生分享测量结果和计算方法,讨论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毫米和分米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7.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毫米和分米,还有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1. 评价内容: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认识程度,以及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践活动参与度等。
3. 评价指标:a. 能正确使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
b. 能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简单的计算。
c. 对毫米和分米有一定的理解,能够解释它们之间的进率。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 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 掌握毫米和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1. 毫米和分米的换算。
教学准备:1. 教材《数学》2. 课件3. 尺子4. 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
2. 提问:你们知道还有其他的长度单位吗?3. 引入新课:毫米和分米。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毫米的概念:毫米是长度的较小单位,1毫米等于1/100米。
2. 讲解分米的概念:分米是长度的较大单位,1分米等于1/10米。
3. 讲解毫米和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1分米等于10毫米。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如:把下列长度换算成毫米:2分米、3厘米、5毫米。
把下列长度换算成分米:100毫米、20厘米、5分米。
2. 教师批改作业,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教师点评学生课堂表现,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用毫米和分米为单位测量并记录教室的长、宽、高。
2. 请用毫米和分米为单位计算并填写下表:长度毫米分米10厘米____ ____20毫米____ ____3分米____ ____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小结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六、实践活动:制作长度尺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毫米和分米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数学》2. 剪刀3. 直尺4. 彩纸5. 胶水教学过程:1. 教师讲解实践活动的要求:制作一个以毫米和分米为单位的长度尺。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精选20篇)《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1页的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四、教具、学具米尺、硬币、直尺、纸条等。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是谁?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了成功,在成功的背后有多少默默无闻、刻苦钻研的科学家,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在研制过程中不能有一点点的失误。
你认为在研制过程中要做些什么工作呢?学生可能答:飞机的性能,驾驶员的技术,准确的测量等。
师:首先得经过精确的测量,丝毫误差都可能导致失败。
(这一环节,加强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复习长度单位:米、厘米问: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什么单位?一米的长度大约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1米大概有多长?1厘米大概有多长?(对已建立的长度观念的复习,为新知作准备.)3、测量纸条的长度。
(创设问题情境)师:同学们拿出纸,看谁能量出纸条的长度?师:这8厘米多,多的又不够1米,用什么单位表示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激发矛盾,提高探究的欲望,为合作探究作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认识“毫米”。
(1)调查研究后,汇报交流,小学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六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六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
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厘米)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
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
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
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板书)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一)认识分米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
(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
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你能换种说法吗?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精选16篇)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精选1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篇1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长度观念,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
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难点:怎样正确使用毫米、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关键:采用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课件、米尺、学生尺、线绳、各种小物体等。
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每组的纸上都画有一条小线段,你们能精确量出它的长度吗?试试看!1、学生分组活动。
2、汇报:量不出小线段的长度。
师:怎样才能量出小线段的长度?生:要是知道一个小格是多长就能量出。
师:你想怎样解决这个疑问?生:看书。
师:请同学打开书60页,自学例1。
点评:有疑才有思,通过量线段这个小环节,教师故意为学生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疑问,积极性非常高!二、合作探究,形成规律。
师:谁能告诉老师一个小格是多长?生:一个小格长1毫米。
师:你能具体说说是怎么规定的吗?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
师: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教师自制课件动态演示)。
师:这是一个放大的1厘米,咱们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格?(一边数,一边动态演示)这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个小格是几毫米?5个小格是几毫米?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那么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师:量一量,一分硬币有多厚?生:1毫米。
师: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以小组为单位,量一量你身边的小物体的长度或厚度,要有分工,有记录,分工明确。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长度测量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2. 学生培养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 毫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
3. 毫米和分米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 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
难点:1.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长度测量和计算。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教具:1. 毫米和分米的模型。
2. 长度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
3. 相关图片和案例。
学具:1. 学生用书。
2. 练习本。
3. 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 游戏:设计相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4. 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延伸1.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理解并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应用。
2.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如测量自己的身高、书桌长度等。
七、教学拓展1. 学生了解其他长度单位,如厘米、米、千米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2. 学生能够进行不同长度单位的换算。
八、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毫米和分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实例。
毫米、分米的认识课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知道1分米=10毫米,能熟练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掌握1分米=10毫米的换算关系。
难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毫米、分米尺子,实物模型。
2. 学具:每人一套长度单位卡片,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有知识,引入毫米、分米的学习。
2. 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引导学生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小刻度,每个小刻度代表1毫米。
(2)认识分米:引导学生发现尺子上有一个大刻度,每个大刻度代表1分米,1分米等于10毫米。
(3)换算关系:讲解1分米=10毫米的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换算过程。
3. 实践应用:(1)学生用卡片进行毫米、分米的换算练习。
(2)教师出示实物,让学生用毫米、分米尺子测量,并说出测量结果。
4. 巩固练习:(1)学生完成练习题,检验对毫米、分米的认识和换算能力。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回答,总结学习情况。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掌握了1分米=10毫米的换算关系。
在实践应用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和换算,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全体学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知识点。
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毫米、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长度、宽度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长度单位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七、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2. 教师点评学生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八、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毫米、分米的认识和换算能力。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实用教案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实用教案:一、教案目标1.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单位;2.学习如何将毫米单位转换为分米单位;3.学习如何将分米单位转换为毫米单位;4.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运用毫米和分米单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毫米和分米单位;2.学习毫米和分米之间的转换关系;3.培养学生使用毫米和分米单位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拿出一些东西,比如说一张纸,一支笔,让学生猜一下这些东西的长度。
然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张表格,上面列出毫米和分米这两个单位,然后让学生说出这些东西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多少分米。
2.认识毫米和分米单位教师可以利用图表和实物来让学生认识毫米和分米单位。
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准备一些物品,让学生估算出它们的长度,然后从中学习认识怎样使用毫米和分米单位来测量物品的长度。
3.学习毫米和分米之间的转换关系在教学转换关系时,教师可以使用例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毫米和分米之间的转换。
比如,如果一个学生把一支笔的长度测量为18毫米,则把该长度转换为分米需要将18毫米除以10,即1.8分米;反之,如果一个学生测量一支笔的长度为1.8分米,则将1.8分米乘以10就可以得到18毫米。
4.锻炼学习技能在教学完毕后,可以其余时间再课堂上进行一些针对毫米和分米单位的练习,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些长度的乘除数学问题,或者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一些图形并计算它们的长度等等。
四、教学方法1.讲解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来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方法。
2.体验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和图表来让学生体验毫米和分米单位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3.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让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互相联想,完成互动小组任务等等。
五、教学建议1.让学生多多练习毫米和分米的学习需要进行反复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多的练习题,以便于他们能够进行反复实践和巩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授课的年级:三年级(上)授课人:XXX计划课时:2课时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中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
2.教学内容的地位及作用《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其实际应用非常广泛,在数学教学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对接下来学习千米,线段长短、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及公式的推导有着重要的意义。
3.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教材编写意图、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让学生能正确认识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并能正确认识毫米、厘米和分米三者之间的关系。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⑶情感目标: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的习惯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难点⑴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测量生活中的一些物品。
⑵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
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并能正确深刻地理解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5.教学准备:根据本堂课的设计,我准备了如下教具、学具:教师准备一把米尺,每位学生准备一把直尺和一枚一分或一角的硬币等。
二、说教法、学法1.说学生情况、教学及选择依据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直观教学法和练习法。
⑴运用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物体长度帮助记忆。
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
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⑵练习法。
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
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并准确测量的反复练习,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2.说学法指导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⑴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⑵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
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
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3.说教学特色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做中学。
三、说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认识毫米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小朋友方可入内。
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身高是多少,并判断自己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习情绪,做好学习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两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准备)2.实践探索,获取新知⑴教师:现在大家都知道了1厘米大约有多长了,现在就请同学们估一估数学书厚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⑵估测之后请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
⑶同学们测量得到数学书的厚不到1 厘米。
那么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 厘米,那是多少?不到1厘米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教师板书: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 厘米)⑷教师: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不到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并认真观察测量值,产生疑惑,引发思考,教师进而进入新的测量单位:“毫米”。
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⑸建立毫米的表象教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
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教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
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
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⑹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
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平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3.应用新知,培养能力谈话:通过学习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再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数学书的长度、宽度、厚度,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
接下去再把尺子靠近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
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的长度、宽度、厚度到底是多少?(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测量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教师:请你像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习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
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
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第二课时:认识分米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问:上一堂课学习了比“厘米”小的测量单位是什么?学生给出答案:“毫米”。
教师:比“厘米”小的测量单位是“毫米”,那么我们生活中要测量比数学课本大一些的物品,比如咱们课桌的宽度,又可以用什么测量单位?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测量课桌的宽度比较合适。
(将厘米作为中间桥梁,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像:如果有一个长度单位能比“米”小比“厘米”大就好了。
)2.实践探索,获取新知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的宽度时,用米、厘米、毫米作单位都不合适,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⑴引导学生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将分米卡上的1分米与10厘米作比较。
(PPT展示)⑵让学生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
(板书)学生作出回答:1分米有10个1厘米。
教师给出结论:1分米=10厘米(板书)⑶应用分米估测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毫米教学类似。
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⑷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谈话:同学们通过两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左往右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
小结:因为各国习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3.运用新知,培养能力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习题: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错误的请说明理由并改正。
①蜡笔长6 毫米。
(×)正确的单位为厘米②课桌高7 米。
(×)正确的单位为分米③粉笔长75 分米。
(×)正确的单位为毫米这些练习题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学生更容易产生直观感觉从而将几个测量单位掌握得更牢固。
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4.课堂总结师:两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5.拓展延伸,发展能力设置作业超市,共有三类练习题,A类为必选题,B类和C类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一类完成。
A类、基础练习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铅笔长约2(),还可以说成是20()。
(2)跳绳长约2()。
(3)黑板长约40(),也就是4()。
(4)水杯高约15()。
(5)一枚1角的硬币厚约1()。
(6)遂宁市今年八月的降雨量是133()。
2、填上合适的数字1米=()分米 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1米=()毫米1米=()毫米1分米=()毫米B类、解决问题1、一根绳子剪成相等的5段后,每段长3米,这根绳子原来有多长?2、一根木头,截去一部分后,现在长2分米,这根木头截去了多少?C类、实践操作各搜集五个生活中不超过1厘米的物品和不超过1米的物品,并量一量具体的值,将所量物体的名称及数值写在作业本上。
四、说板书科学的板书设计对学生全面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节课我的板书力求体现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又同时做到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起到帮助作用。
为此我做了如下的板书设计:五、说学习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