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文言虚词分解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讲解.ppt

文言虚词讲解.ppt

(陶渊明《归去来辞》)
51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 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52
不赂者以赂者丧 表原因,由于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凭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而”,才 举以予人,如弃草弃 把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用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58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 “受”等字和它相应。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59
2、 “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 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6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7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对、 到 对
跟、 同

57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 “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 可不译。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五类。

考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是指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与其乃且若)。

一、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

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例如:“以、因”,意思为“拿、凭借、依据”,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因以讽谏。

(《张衡传》)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如:“于、与、因、为、乎”,意思为“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 引出动作的原因;例如:“于、以、为”,意思为“由于、因为”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进学解》)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例如:“于、乎、自、从、缘”,意思为“在、从、到、沿着”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②生乎吾前。

(《师说》)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2.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

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 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①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通“汝”)(《诗经·静女》)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氓》)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项脊轩志》)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文言虚词总结课件ppt课件

文言虚词总结课件ppt课件

①“者”与前的动词(动词短语)或形容词(形容词短语) 结合,整个短语相当于名词或名词短语,“者”可以理解 为“……的人” “……的东西” “……的方法(条件、原因、 结果、情况等)”。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②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 指代人或事物。可以译为“……的东 西” “……的方法(条件、原因、情况、 结果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急击勿失。 毋妄言,族矣。 人无其信,不知其可也。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表示否定禁止的语气: 不、否、匪、毋、勿、 莫、未、非、靡、无 (亡)。翻译为“不” “没有” “不要” “不能“。同时也叫否 定副词。
世以为然,殆虚言也。 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 今兵者不出,得无变生,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名词
动词
词 的 分 类
实词:意义 比较具体的 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拟声词
虚词:不能 单独成句, 意义比较抽 象,有帮助 造句的作用。
副词 连词 助词 叹词 介词
一、文言虚词概说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
(1)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 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
卓尔不群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子路率尔对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人之视几,如见其肝肺然。 貌若甚戚者。
③“然”
“焉” “者” “尔” 用在形容词、副词后面,衬足 可以翻译“……的样子” “……地” 。
(2)有的不用与其他的词语结合,仅作为标志。

文言虚词总结课件ppt课件-44页文档资料

文言虚词总结课件ppt课件-44页文档资料

4、注意特殊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⑴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 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 而》)
“焉”字仅仅兼有“于之” 两字的意思,读音上却不是 “于之”的拼合,于(yū) +之(zhī)≠焉(yān)。
2、乃赏成,献诸抚军。 (《促织》)
时间副词连用,位置放
表示假设性的让步“即使”。“即使朝廷
在句中。
不杀我们,但是戍边的人十个里头肯定有
六七个死去 ”。
⑶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 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 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表示性质、状态或行为动作达到的程度,多用 于修饰形容词和心理动词。
断头置城中,颜色不少变。 夫妻心稍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①程度轻微:少、稍、略等。
可译为“略微” “丝毫”。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侵之弥繁,奉之愈急。 离愁渐远渐无穷。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②加深程度:愈、渐、益、弥、
尤、更。可译为“逐渐” “越 来越” “更加” “尤其“。
子” 。
3、联系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 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 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即古今异义。
项王问:“沛公 安在?”
这里的“安”就是疑问代词,哪 里,哪儿。
《史记-陈涉世家》:嗟 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安“是疑问副词。哪里, 怎样。
⑵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 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文言虚词总结课件ppt课件

文言虚词总结课件ppt课件
③“然” “焉” “者” “尔” 用在形容词、副词后面,衬 可以翻译“……的样子” “……地” 。
(2)有的不用与其他的词语结合,仅作为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孔子云:“何陋之有?”
唯余马首是瞻可也。 唯弈秋之为听。
①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宾语与后面的动词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通常有“……之……” “惟……是……” “惟……之为……”。
急、猝然、猝、立、即。 表示“急忙” “立即” “马上”的意思。
②现在时间:行为正在进行
或变化。
李白乘舟将欲行。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将、方、且、 当、欲。表
示“将 要” ”将 会“ 打算” 的意思。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赵亦终不予秦碧。
终,卒,竟。表示 “最终” 终于 “的意思。
即“何况”。“况”,连词, 况且,何况。用反问的语气
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乃尔译为“这 样”。“仲卿拜了再拜, 回到自己的房中,就这样以死殉情的主 意打定了。
介词:依附于实词或名词性短语共同构成“介词短语”,整 体修饰或补充谓语性词语,表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 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
时间副词连用,位置放
表示假设性的让步“即使”。“即使朝廷
在句中。
不杀我们,但是戍边的人十个里头肯定有
六七个死去 ”。
⑶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 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 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③、将来时间:表示行为动作
即将发生,或最终出现的情况。

【精品】文言虚词详解(精品收藏)

【精品】文言虚词详解(精品收藏)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ﻫ(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ﻫ(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ﻫ(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ﻫ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ﻫ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ﻫ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ﻫ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ﻫ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ﻫ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ﻫ例如: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ﻫ(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感谢聆听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ﻫ(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18个文言虚词详解精选全文

18个文言虚词详解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详解《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而;二、何;三、乎;四、乃;五、其;六、且;七、若;八、所;九、为;十、焉;十一、也;十二、以;十三、因;十四、于;十五、与;十六、则;十七、者;十八、之。

一、而(一)连词基本认知:“而”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连词,它包括各种语法、逻辑的关系,如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修饰、目的等。

所谓连词,就是连接上下文并且表示某种关系的虚词。

⑴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又,或不译。

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刺秦王》)并列关系的特点是,连词两侧的词语原则上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⑵表承接(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然后。

表承接关系的前后两件事,逻辑上联系比较紧密,时间上有先后关系。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②余闻而愈悲(《狱中杂记》)③(秦)灭滑而还(《崤之战》)④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⑶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还。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⑷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可是、然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④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公输》)⑸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⑹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韩非子》)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⑺表修饰关系(间隔修饰语与被修饰语,即间隔状语和中心词,也可称偏正关系),可译为:地、着、来,或不译。

文言文阅读考点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点聚焦】高考对

文言文阅读考点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点聚焦】高考对

文言文阅读考点2。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点聚焦】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从每年《考试说明》的要求来看,近年来要求越来越降低。

就数量来说,就由1997年的42个,降至2003年的18个。

与文言实词相比,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难度不大,立足于“常见”,着眼于辨析和判断“在文中”的用法。

从近年高考命题来看,对虚词的考查在题型上一般比较稳定,其命题特点主要是:1.采用分组的方式,4组共考查虚词数为4个,题量较充足。

2.每组二句,着重考查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题目的要求往往是: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

3.在考查虚词的同时,并不回避虚词的实词义项。

4.所考查虚词并不局限于《考试说明》中所列的那几十个虚词这一范围。

【高考示例】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

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文言文阅读之二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PPT资料共45页

文言文阅读之二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PPT资料共45页
A 为其不可得而法 B 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C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D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
殇子矣
3、下列各句中“若”字与例句中 “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关山度若飞
B 徐公不若君之美
C 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D 若入前为寿
4、下列句子中,“其”字表示的人 称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游褒禅山记》)
所 名词
代词
表概数
表被动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余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父去里所,复还 (《史记·留侯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
为 动词 廉颇为赵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过秦论》) 2、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 3、草木为之含悲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之 动词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 人称代词
1、与苍梧太守有旧,欲往投之 (《赤壁之战》)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示代词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 1、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2、存者且偷生(《石壕吏》) 句首助词 1、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鸿们宴》)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然 动词
形容词
以须炉火之然也 (《墨子·备穴》)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代词 连词 助词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六国论》)

04 18个文言文虚词重点讲解

04  18个文言文虚词重点讲解

18 个文言文虚词重点讲解简介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

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

文言文中虚词共有十八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分析方法(一)语境辨析法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如下列四个句子中的“焉”: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解析】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解析】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

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

“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解析】“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解析】“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1根据语境辨析虚词是虚词辨析常用的方法之一。

考生如能于此用心体会,自会获益良多。

(二)词性界定法文言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意义和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2007 重庆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荷锄者有菜色/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B.国家建都于北/徘徊于斗牛之间C.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D.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解析】此题答案为 C。

根据语境,“敕群臣尽言无讳”的原因是“灾异屡见”,故 C 组第一个“以”可译为“因为”,是个介词;“蝉蜕于浊秽”的目的就是“浮游尘埃之外”,故第二个“以”可译为“来”,是个连词。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课件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课件

学习文言文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1
阅读经典文言文
多读经典文言文作品,理解虚词的使用
背诵文言文句子
2
场景和含义。
通过背诵文言文句子,熟悉虚词的搭配
和用法。
3
参加文言文讲座
参加文言文讲座,深入了解虚词的细节
练习虚词运用
4
和语境。
通过练习,加强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 力。
运用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
熟练掌握文言文虚词的使用,有助于准确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同时,对于 学习现代汉语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有积极的影响。
虚词的分类
虚词可以分为标志位虚词、语气词、关联词和助词 等不同类型。
常见文言文虚词举例
1 标志位虚词
如「之」、「者」等,用来标志名词或动词 的作用关系。
2 语气词
如「乎」、「哉」等,用来表示不同的语气 或感情。
3 关联词
如「而」、「何以」等,用来连接句子或句 子中的成分。
4 助词
如「之」、「所」等,用来补充动词或形容 词的意义。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 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定义和分类,并提供常见虚词的举例。 还将探讨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学习虚词的方法和技巧。最后, 我们将讨论运用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
虚词的定义与分类
什么是虚词?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用来衔接 句子成分或表达语气、关系等。
文言文中虚词的功能与作用
衔接句子成分
虚词帮助衔接句子的主体、宾语、谓语等不同 成分,让句子结构更完整。
引导关系与逻辑
通过虚词的使用,文言文可以更清晰地表达句 子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表达语气与情感

文言虚词分类ppt课件

文言虚词分类ppt课件
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 其:秦王恐其破璧。
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渠: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诸:诸所言着,单于特空绐…….
8
人称复数
※古汉语的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也可在后 面加上“辈、属、曹、等、族、徒、侪 、俦” 字表示多数。“吾辈、吾属、尔曹、尔等” 。
吾属今为之虏矣 若属皆且为所虏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士大夫之族 郯子之徒
疑问代词三大类。
1、人称代词:
第一、第二、第三人称
3
※第一人称代词: 我、吾、余、予、之、其
吾:吾从而师之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余\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4
※此外:“臣、愚、小人”等代替第一人 称时是谦称。
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9
2、指示代词
表示远指、表示近指。
※表示远指:彼、其、夫等。 ※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相当。
彼(那个)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微夫(那)人之力不及此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0
※表示近指:是、斯、之、然、尔、兹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此、这、这个、这样。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之二虫又何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某所,而母立于兹
11
3、疑问代词
代人 谁、孰 (谁、哪一个)
吾孰与徐公美?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人非生而知之,孰(誰)能无惑
代事物 何、胡、恶、(什么)
其间旦暮闻何物 豫州今欲何至 彼且恶乎待哉!
•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 山》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三)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 六 ) 且


2.副词。 标志:主语+且+谓语。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 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 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 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怎 么样”、“怎么办”。

中考语文23个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收藏

中考语文23个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收藏
助词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污染。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某些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实在意义,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
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纷纷地摆在前面的,是太守在举行宴会。
③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早晨进山,傍晚回城。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喝得很少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如: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我们还是回去吧。
连词
表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还是”“是……还是……”如:其然乎?其不然乎?——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
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假如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们的)天资太低下,而是(他们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
表转折,可译为“却”“但(但是)”“可是”“然而”等。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
表因果,可译为“因而”“因此”“所以”,或不译。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连词
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着”“……地”,也可不译。如:

文言虚词词性分类记忆,考点例解

文言虚词词性分类记忆,考点例解

2、顺承(先后)关系: 顺承关系最大特点是
——“不同时” 无论是动作还是事件,都不可能同时完成或者出现,
所以顺承关系也叫做“先后关系” 掷物于窗,旋而走(动作)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事件+形容词) 三思而后行(动作) 3、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最大特点是
——只能用于形容词 操军劳……且久疲矣(形容词)
4、转折关系: (1)必须有“但是”“然而”这样的意思, (2)而且只能用于事件,不能用于动词,尤其
不能用于形容词 于其身也则耻于师(事件)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事件)
5、让步关系: (1)只能用“且”这个连词 (2)让步关系实际是个“虚拟语气”。 死且不惧,酒安足辞哉!
6、修饰关系:
修饰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并列关系,比如:
乃为敌之先驱 窃为大王不敢取 (2)“为”(与现汉一样,意思是“给”、“替”)
谁为大王出此计? (3)“为所”句式
为+人名(国名)+所+动词 为 张三(秦国) 所 杀 被 “所藏之宝,多为主人之藏竖(家奴)所窃” (4)放在句尾,表示疑问
7、何 (1)多么,表感叹 吏呼一何怒!妇哭一何哭! (2)什么,表疑问 尔来何作?何谓诚信也? (3)为什么,表疑问 何复来也?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A凡所宜之书皆集于此 B燕王欲结交于君 C于其身也则耻于师 D或脱身以逃,不得见容于远近
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A窃为大王不敢取也
B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C何故怀瑾握瑜自令放为?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7、于众人之中,不宜有所过 A故余虽愚,卒有所耳闻 B赢政闻姬父为人所杀 C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D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道 不存 主语 谓语
师道之不存,久矣! 主 语 谓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 是( )
A.①②当其.其可.怪欣也于欤所遇《《师兰说亭》集序》
B.①②且臣.为死之且.奈不何避《《鸿鸿门门宴宴》》
C.①②关若.属山皆度若且.为飞所《虏木《兰鸿诗门》宴》
D.②①少或焉师.,焉.月,出或于不东焉山,之小上学而《大赤遗壁赋《》师说》 解析:A 项,代词,他/副词,难道;B 项,副词,将要/副词, 况且;C 项,动词,如同,好像/代词,你们;D 项,均为助词,放 在句中表停顿。 答案:D
B.①②奚猥以以..知微其贱然《也陈《情逍表遥》游 》
C.②①于青.其,身取也之,于则蓝耻,师而焉青于.《蓝师说《》劝学》 D.②①为俯.击仰破之沛间公,军已为.《陈鸿迹门宴《》兰亭集序》 解析:A 项,副词,趁机/连词,于是;B 项,均为介词,凭借; C 项,介词,比/介词,对于;D 项,动词,成为/介词,替,给。 答案:B
解析:A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B 项,代词,你的/ 副词,竟;C 项,表推测,大概/代词,他;D 项,均为疑问代词, 放在动词前,译为“什么”。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 是( )
A.① ②因 因. .击 为沛 长公 句于 《坐琵《琶鸿行门》宴》
文言虚词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 代词的用法。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 是( )
A.①②吾拔尝剑跂撞而而..望破矣之《《劝鸿学门》宴》
B.①②家今祭其无智忘乃.告反乃不.翁能及《示《儿师》说》
C.①②其及.皆其.出所于之此既乎倦《《师兰说亭》集序》 D.①②而大又王来何.羡何.乎操《《赤鸿壁门赋宴》》
文言虚词
第二讲 文言虚词
梳理知识 探究方法
课堂巩 固训练
梳理知识 探究方法
考点分类 点点击破
要点一 明确文言虚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 语境中的意义。新课标全国卷往往在翻译题中兼顾考查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 18 个常见的文 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 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 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 法作用等。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甚惧死 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 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 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 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 归之如流水。
答案:B
(二)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 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 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 “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应用体验]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任末年十四,负笈①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 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②,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
要点二 文言虚词推断 7 法 代入筛选法|句意分析法|标志识别法|句位分析法|语法切入法|词 性界定法|对称分析法
(一)代入筛选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 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 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 2013 年安徽卷中 “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和“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两句,判断句子中 “而”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第二句是我们熟悉的课文《鸿门宴》 中的句子,句中的“而”表转折,译为“却”,把这个用法代入第一 句中,句意讲不通,由此判断两句中的“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结合 语境分析,第一句中的“而”是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 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 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东晋·王嘉《拾遗记》) 注:①笈(jí):书箱。②庵:茅草小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②①门人徒若悦不其学勤,学则,何常以.以成.净衣易之 B.① ②夜 君则 子映 博星 学月 而.而 日.读 参省乎己 C. ① ②暗 此则 则. .缚 岳麻 阳蒿 楼自 之照 大观也 D.②①以题记其.其衣.事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②①人人非甚生忧而饥.知而.之税者敛重 B.①②举斧事斤以以时时..则入人山不林伤劳
C.②①此寡亡人秦闻之仲.续父耳之.言此三者 D.①②皆而朝君幸于.太于.庙赵之王门
解析:A 项,第②句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译为“就”, 将“就”代入第①句,发现讲不通,说的是“百姓很怕饥饿,但是当 前的赋税很重”,应为表转折关系,“却,但是”。B 项,第②句是 《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语句,为介词,“按照”,将此意代入①句, 译为“举事按照时令,百姓就不愁劳顿了”,文意通畅,结合语境进 行判断,两句中的“以”用法相同。以同样方法判断 C 项,第②句 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第①句中的“之”,助词,放在主谓 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 项,第②句中的“于”为介词,“被”, 第①句中的“于”为介词,“在”。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 是( )
A.①②孰失与其.所君与少.,长不《知鸿《门烛宴之》武退秦师》
B.①②入故则木.孝受,绳出则.则直悌《《劝论学语》》
C.①②夫欲人人之之..相无与惑也《难兰矣亭《集师序说》》
D.①②今客者有.吹项洞庄箫拔者剑.舞《《赤鸿壁门赋宴》》 解析:A 项,介词,和/动词,结交,亲附;B 项,连词,两个连 用,表并列关系,就/连词,表承接关系,便;C 项,均为助词,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 项,助词,用在表时间的词语后/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