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师资队伍简介

合集下载

有文采的语文教研组简介

有文采的语文教研组简介

有文采的语文教研组简介一: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

全组教师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

每一年,我们都有来自各大师范院校的新鲜血液溶入其中。

为此,语文组的老师们以老带新,倾情相授,以新促老,活跃思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路子。

这是一支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队伍。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而且应该是长流长新的“活水”,因此语文组的老师们都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积极地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及进修,主动争取开设校、区的公开课、交流课,参加各类与教学有关的竞赛活动,以期盼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此外,组内老师认真指导学生参加校、县、市、省,乃至国家级的征文比赛,几年来已经硕果累累!这更是一支团结合作、共同提高的队伍。

每周- -次的组内集体备课,组内交流学习、每两周一次的对外学习、开放教学活动、中青年教师的展能课示范课、组内教师相互的听课、毫无保留的评课、网上的平台互动交流,这些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为教师的发展、为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了坚实的发展平台。

组内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良好风气,语文教研组的全体成员勤于耕耘,她们在“教”和“学”上下功夫探求语文教学的最优化。

既着眼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的提升,又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这是我们全体成员一致追求的目标。

在过去的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校级、县级的各项和语文学习相关的活动,以此来力求他们通过活动锻炼和提升自己。

看到学生的作文被刊登在期刊上,看到学生的作文在县里比赛获得很好的名次,我们做语文教师的感到欣慰和自豪。

“路漫漫,其修远兮”,语文组全体教师将齐心协力共同栽培新泾语文之花,使之更艳更美。

二:几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包蕴着语文教育太多的精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弘扬民族文化,又要践行“大语文观",让学生走进文本,更让学生走进文化;让学生走进自然,更让学生走进生活。

长江大学文学院

长江大学文学院
建 有 湖 北 省 普 通 高 校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重 点 研 究基 地 荆 楚 文化 研 究 中
年 心 ,专 门史 学科 是湖 北省 重点 学科 ,具 有硕 士学位 授 予权 。近8 来 ,文
文学遗 学 院 教 师承 担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省级科研项 目近百项 ,在 《


的 师资队伍 。现 有 专任 教  ̄5 人 ,其 中教授 1人 、副教 授2 人 ,具 有博 i7 f J 1 7 士 、硕 士学 位 的教  ̄4 人 。 学 院有 湖 北 省 “ 世 纪 高层 次 人 才 ”4 , i8 f J 新 人 校 级 学 术带 头 人 5 ,校 级 学 术 骨干 3 。 先后 有 4 荣获 曾宪 梓教 育 基 人 人 人 金 奖 ,4 享 受 国务 院颁 发 的政府特 殊 津贴 。 人 现 有 汉语 言 文 学 系 、广 播 电视 新 闻学 系 、历 史 学 系3 教 学 系 ,有 个 研 究 生教 育 、普通 本科 教 育 以及 留学 生教 育 等 多种 层 次 的办 学形 式 。文 学 院汉语 言 文学 专 业是 校 级重 点 专业 ,现 当代 文学 为省级 精 品课 程 ,现 代 汉语 、古 代汉 语 、 中国古 代 文学 、传播 学概 论 、人文 素质 教育 等63 " 1为 校 级精 品课 程 。
产 》、 《 献 》等 期 刊 公 开发 表 论 文 7 0 文 5 多篇 ,其 中一 批 有 影 响 的文章
被《 新华文摘 》、 《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 《 全国高校 文科学
报 文摘 》等报 刊转载 或 复 印。
学院教师著作系列之一 :长江 人文丛书 学院教师著作系列之二 :荆楚文化研究丛书

初中语文教研团队介绍(3篇)

初中语文教研团队介绍(3篇)

第1篇一、团队概述初中语文教研团队是一支充满活力、专业素养过硬的团队,由一群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

团队秉持“以学生为本,以质量为魂”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下将从团队构成、研究方向、工作成果等方面对初中语文教研团队进行详细介绍。

二、团队构成1. 团队成员初中语文教研团队现有成员20人,其中高级教师8人,一级教师10人,二级教师2人。

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合理,既有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也有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

团队成员中,有毕业于国内知名师范院校的硕士、博士,也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在职教师。

2. 教研方向(1)课程与教学研究:关注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研究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3)语文素养教育研究: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语文教育信息化研究:研究语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团队研究方向1. 课程与教学研究团队针对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开展了以下研究:(1)课程内容研究:对初中语文课程内容进行梳理,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

(2)教学策略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评价研究: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质量。

2. 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团队针对阅读与写作教学,开展了以下研究:(1)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写作教学策略研究: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

(3)阅读与写作教学评价研究: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

3. 语文素养教育研究团队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开展了以下研究:(1)语文素养内涵研究:明确语文素养的内涵,为语文素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2)语文素养教育方法研究:探索有效的语文素养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苏州大学文学院相关学科导师介绍

苏州大学文学院相关学科导师介绍

苏州大学文学院相关学科导师介绍古代文学教研室杨海明:男,1942.11,文学硕士,教授,博导。

师从著名词学专家唐圭璋先生,长期致力于唐宋词学的研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唐宋词研究。

王钟陵:男,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唐前文学、文学批评。

马亚中:男,1957.9,文学博士,教授,博导。

师从钱仲联先生。

苏州大学中国近代文哲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

周秦:男,1949.1,文学学士,教授,博导。

师从钱仲联先生治清代诗学。

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研究方向:中国昆曲及古典戏剧。

赵杏根:男,1956,文学博士,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先秦诸子、宗教与文学、民俗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

曹林娣:女,1944.8,文学硕士,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导、艺术设计专业博导。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园林文化的教学和研究。

陈桂声:男,1950.9,文学硕士,教授,硕导。

师从朱一玄先生治中国小说史。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话本小说。

黄镇伟:男,1954.10,文学学士,研究馆员,硕导。

研究方向:图书文献学,新闻史,出版与文化传播。

张修龄:男,1951.3,文学学士,副教授,硕导。

苏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明清诗文、近代诗文)。

涂小马:男,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导。

师从钱仲联先生。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文献学。

杨旭辉:男,1972.4,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导。

研究方向:唐宋明清文学。

薛玉坤:男,1971.5,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导。

研究方向:唐宋文学,词学。

钱锡生:女,副教授,硕导。

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新闻学。

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朱栋霖:男,1949.6,文学硕士,教授,博导。

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负责人、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研究方向:戏剧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论。

范培松:男,1943.7,文学学士,教授,博导。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文科基地)专业介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文科基地)专业介绍

⽂学院(国家⽂科基地) ⽂学院(国家⽂科基地)师资⼒量雄厚,“国家⽂科基地教学团队”是⾸批国家教学创新团队。

朱晓进教授和马景仑教授为教学名师,⽂学院中国现当代⽂学和古代汉语为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教授37⼈(其中博⼠⽣导师26⼈),副教授42⼈,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整体实⼒强。

⽂学院设有中国语⾔⽂学系等5个系,设有⽂学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和⼀个中⼼(普通话研究与测试中⼼)。

1995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科基础学科⼈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简称国家⽂科基地)。

⽂学院(国家⽂科基地)学科优势明显,⽂学学科在中国⼤学排⾏榜上综合排名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前列。

中国现当代⽂学为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学、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学为省级重点学科。

拥有中国古代⽂学等12个学科的硕⼠学位授予权和中国语⾔⽂学⼀级学科博⼠学位授予权(内含12个博⼠点),设有中国语⾔⽂学博⼠后流动站,从本科到博⼠后,形成“⼀条龙”⼈才培养体系。

⽂学院(国家⽂科基地)⼀贯重视教学⼯作,拥有2名教学名师,具有⾼级职称的教师100%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全⾯开展教学改⾰和教学研究,努⼒培养学⽣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与韩国、⾹港等国家或地区的多所知名⼤学建⽴了互派留学⽣项⽬,毕业⽣素以专业基础厚、实践能⼒强、综合素质⾼⽽享誉社会。

毕业⽣就业前景⼴阔,近年来,师范类专业毕业⽣供不应求,⾮师范类专业毕业⽣的就业率⼀直保持在96%以上。

▲汉语⾔⽂学(国家⽂科基地班) 南京师范⼤学“国家⽂科基础学科⼈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简称“国家⽂科基地”),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的培养跨世纪中⽂⼈才的基地。

国家⽂科基地班属⾮师范性质的汉语⾔⽂学专业。

四年级上学期进⾏全⾯测评,选拔50%左右的学⽣直接攻读硕⼠学位。

本科阶段教学体制为“2+1+0.5+0.5”模式,前两年为基础段,第3年对学⽣全⾯进⾏科研和专业提⾼训练,第4年上、下学期分别强化科研和实践培养。

本科毕业后不能进⼊研究⽣学习阶段的学⽣正常就业。

诗词教学团队介绍

诗词教学团队介绍

诗词教学团队介绍
一、团队名称:
古典诗词传颂团
二、团队理念:
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古典诗词为载体,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三、团队特色:
1. 专业化教学:团队成员均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深厚诗词功底的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诗词的韵律、意境和内涵。

2. 多样化教学方法:采用朗诵、吟唱、绘画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诗词之美。

3. 实践性教学:组织诗词创作、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诗词鉴赏和创作能力。

4. 跨学科整合:将诗词与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进行整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综合素质。

5. 家校共育: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诗词学习,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四、团队成果:
1. 成功举办多届校园诗词朗诵比赛,激发了学生对诗词的热爱和学习热情。

2. 在各类诗词创作和朗诵比赛中屡获佳绩,展现了团队的教学实力和学生风采。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文学素养,还培养了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4. 团队成员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认可,为学校的诗词教学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参加工作时间
1996.7
最终学历(学位)
博士
专 业
文艺学
高校教龄
14
职 称
讲师
职 务
姓 名
任雪山
年 龄
34
参加工作时间
2000.7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
专 业
文艺学
高校教龄
10
职 称
讲师
职 务
姓 名
张泽鸿
年 龄
33
参加工作时间
2001.7
最终学历(学位)
在读博士
专 业
艺术学
高校教龄
9
职 称
副教授
职 务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题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8获青海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中国诗歌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3作为青海师范大学教材中国散文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3作为青海师范大学教材中国小说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3作为青海师范大学教材中国戏剧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3作为青海师范大学教材中国美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3作为青海师范大学教材外国文学教程新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2安徽省规划教材外国文学名著导读与欣赏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2安徽省规划教材影视艺术欣南方出版社20088合肥学院教材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南方出版社20088合肥学院教材天地文心上册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6上海学悦教育教材安徽省多个院校作为教材天地文心下册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6上海学悦教育教材安徽省多个院校作为教材3
移动电话
15856933697
电子邮件地址
Wangshichao22@
获奖情况(省部级以上)
1、青海省高校首届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2、青海省小岛奖励基金(日本)
3、《幸福论》(独著)获华东地区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二奖,获青海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师资团队介绍

师资团队介绍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研究成果: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获得了多项 专利,主持并参与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
成员二
01
职称:副教授
02
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
03
教育背景:硕士毕业于某知名大学,曾在某大型互联网公司担任技术 专家
04
研究成果:在网络安全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获得了多项发明专 利,主持并参与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
团队成员构成
学历结构
本校师资团队成员的学历结构较为合理,其中博士及以上学 历的教师占60%,硕士学历的教师占30%,本科学历的教师 占10%。
年龄结构
本校师资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35岁以 下的教师占40%,35-50岁的教师占40%,50岁以上的教师 占20%。
团队历史与成就
成立时间
合作项目
与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开展合作 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资 源。
04 未来发展规划
团队建设目标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通过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 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打造一支 高水平的师资团队。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 师德师风,提高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 使命感。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完善实验设备和实践基地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 创新能力。
05 结语
师资团队介绍
总结
本校师资团队由资深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组成,他们拥有 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 育服务。
优秀青年教师
本校优秀青年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教学能力,他们 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武大文学院概况

武大文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文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

教师中教授35人,副教授24人,其中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30人。

研究生和本科生1300余人。

学院下辖中国文学系、汉语言文化系、大学语文部、古籍整理研究所、《长江学术》杂志社、《写作》杂志社、院党政办公室、资料室、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实践教学中心、武汉大学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工作站等机构。

学院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

有国家重点学科一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个(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语言文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为湖北省优势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为湖北省特色学科。

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有: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写作理论与实践、对外汉语教学、国学与汉学、古籍整理与研究等。

开办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和语文教育硕士两个专业学位教育点。

本科专业有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和人文科学试验班﹑国学班(与历史学院﹑哲学学院合办)。

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

此外,学院还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合作在美国宾州创办了孔子学院。

学院有国家汉办设立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导建立的中国语情监测与研究中心、与历史学院和哲学学院合作建设的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有三个校级重点研究基地,即汉语言文学典籍整理与研究中心﹑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以及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中心﹑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心、应用中文研究所﹑写作研究所、明清文学研究所﹑闻一多研究室、黄侃研究室等研究机构。

文学院学术力量雄厚,现有中青年知名学者(按姓氏拼音排列):陈国恩、陈水云、陈顺智、陈文新、程芸、樊星、方长安、冯黎明、冯学锋、赫琳、金宏宇、李建中、卢烈红、罗积勇、骆瑞鹤、刘礼堂、尚永亮、唐铁惠、涂险峰、万献初、王兆鹏、吴天明、吴光正、席嘉、萧国政、萧红、於可训、叶立文、于亭、张箭飞、张杰、张洁、张荣翼、赵世举、赵小琪等教授,他们已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有文采的语文教研组团队简介

有文采的语文教研组团队简介

有文采的语文教研组团队简介
这是一个务实求真的团队,这是一个合作拼搏的团队!他们用经典滋养学生干涸的心田,用人文积淀学生的核心素养,用智慧涵养学生能说会写,用润物无声点燃学生未来的希望。

他们就是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语文教研室的8位老师。

语文教研室现有高级教师3人,中级教师3人,初级教师2人。

其中教研组长杨嘉华老师既是市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也是上海市双名工程第三届学员;孔茜老师是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

这个团队年长教师率先垂范,中坚力量勇挑重担,年轻教师虚心好学,大家精诚合作,潜心耕耘职业教育,立德树人。

回首过往,语文教研室载誉满满。

他们中有上海市园丁奖获得者沈珏老师;有全国“文明风采”征文演讲项目的优秀指导教师孔茜、杨嘉华、殷叶青、沈珏老师;有“星光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指导教师杨嘉华、孔茜、肖美婷;有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获奖的年轻教师肖美婷;有所带班级被评为优秀班集体的沈珏、黄惠娜老师……李本方、陈海岭老师也都有自己参赛和辅导学生获奖的荣誉。

语文组的8位教师,个个“能文能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他们积极进行教研,开展“优质课堂”建设,编写校本教材,进行课题研究,参加各级培训……这些正是这个团队务实求真、合作拼搏的证明,也是他们潜心教书育人、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促比赛的体现。

语文组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文明班组”和“学习型班组”。

展望未来,在学校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方针指引下,语文教研室将不断优化学科建设,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初中语文教研组团队介绍(3篇)

初中语文教研组团队介绍(3篇)

第1篇一、团队简介我校初中语文教研组是一个充满活力、团结协作、富有创新精神的团队。

教研组共有教师20人,其中高级教师5人,一级教师8人,二级教师7人。

教研组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辅导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荣获市区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

二、团队理念1. 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以研促教,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我们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我们倡导团结协作的精神,鼓励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团队特色1. 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注重备课,通过集体备课、个人备课、听评课等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强化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

我们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名著、经典文章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 注重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差异。

我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取得进步。

5.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成长。

我们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如专题讲座、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团队成果1. 教学成果显著。

近年来,我校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在各级各类语文竞赛中屡获佳绩。

2. 教研成果丰富。

教研组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承担多项市区级课题研究。

3. 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通过开展各类培训、教研活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团队展望1. 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南京大学文学院

南京大学文学院

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文学院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南京大学下属的学院之一。

作为南京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院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的重要使命。

下面将分别从文学院的历史沿革、学院设置、师资力量、培养体系以及学生发展等方面介绍这个优秀的学院。

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原为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文科教研组,是我国现代高校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

经过多次更名和调整,于1994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

文学院的成立致力于整合各专业学科资源,提高综合实力,促进学科间的交叉研究,推进学科创新。

目前,南京大学文学院下设文学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系、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民俗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室等单位。

这些设置体现了文学院广泛的学科覆盖面和丰富的研究领域。

文学院的师资力量强大,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知识丰富的教师队伍。

其中既有学科领域专家学者,也有青年教师。

师资力量的强大为学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优质的指导。

关于培养体系,文学院实行本科专业培养和研究生培养相结合的模式。

本科教育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研究生教育注重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学院的培养体系融合了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学生是文学院的宝贵财富。

文学院给予学生自由探索和发展的空间,提供各类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的机会。

学生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也为文学院的教学科研添砖加瓦。

总之,南京大学文学院是一所优秀的学院。

它历经百年沧桑,积淀了丰富的学术经验和人才资源。

在未来的发展中,文学院将继续培养更多具有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武大文学院及导师简介

武大文学院及导师简介

武大文学院及导师简介武汉大学文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

教师中教授35人,副教授24人,其中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30人。

研究生和本科生1300余人。

学院下辖中国文学系、汉语言文化系、大学语文部、古籍整理研究所、《长江学术》杂志社、《写作》杂志社、院党政办公室、资料室、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实践教学中心、武汉大学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工作站等机构。

学院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

有国家重点学科一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个(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语言文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为湖北省优势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为湖北省特色学科。

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有: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写作理论与实践、对外汉语教学、国学与汉学、古籍整理与研究等。

开办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和语文教育硕士两个专业学位教育点。

本科专业有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和人文科学试验班﹑国学班(与历史学院﹑哲学学院合办)。

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

此外,学院还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合作在美国宾州创办了孔子学院。

学院有国家汉办设立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导建立的中国语情监测与研究中心、与历史学院和哲学学院合作建设的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有三个校级重点研究基地,即汉语言文学典籍整理与研究中心﹑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以及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中心﹑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心、应用中文研究所﹑写作研究所、明清文学研究所﹑闻一多研究室、黄侃研究室等研究机构。

文学院学术力量雄厚,现有中青年知名学者(按姓氏拼音排列):陈国恩、陈水云、陈顺智、陈文新、程芸、樊星、方长安、冯黎明、冯学锋、赫琳、金宏宇、李建中、卢烈红、罗积勇、骆瑞鹤、刘礼堂、尚永亮、唐铁惠、涂险峰、万献初、王兆鹏、吴天明、吴光正、席嘉、萧国政、萧红、於可训、叶立文、于亭、张箭飞、张杰、张洁、张荣翼、赵世举、赵小琪等教授,他们已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专业教师队伍基本情况一览表 - 湖北大学文学院欢迎你!

专业教师队伍基本情况一览表 - 湖北大学文学院欢迎你!

专业教师队伍基本情况一览表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学位所学专业毕业学校 讲授课程 备注宋克夫男 56 教授研究生硕士中国古代文学湖北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博导,湖北名师何新文男 58 教授研究生硕士中国古代文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 博导朱伟明女 54 教授研究生硕士中国古代文学湖北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硕导张震英男 39 教授研究生博士中国古代文学河北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博导王星男 39 副教授研究生博士中国古代文学武汉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硕导童向飞男 38 副教授研究生博士中国古代文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韩晓女 35 副教授研究生博士中国古代文学复旦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硕导何海燕女 36 副教授研究生博士中国古代文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邹福清男 41 讲师研究生博士中国古代文学武汉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彭安湘女 37 讲师研究生博士中国古代文学湖北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刘川鄂男 50 教授研究生博士中国现当代文学武汉大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 博导彭公亮男 47 教授研究生博士在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 硕导周新民男 39 教授研究生博士中国现当代文学武汉大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 硕导 袁苏宁男 53 副教授研究生硕士中国现当代文学湖北大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 硕导 程世洲男 46 讲师研究生硕士中国现当代文学湖北大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阳燕女 40 讲师研究生博士在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湖北大学 影视文学池周平男 44 讲师研究生硕士中国现当代文学湖北大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 刘继林男 35 讲师研究生博士中国现当代文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 周少华女 33 讲师研究生博士中国现当代文学武汉大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石锓男 49 教授研究生博士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古代汉语 博导韩小荆女 38 副教授研究生博士汉语言文字学浙江大学 古代汉语 硕导 金克中男 39 副教授研究生博士汉语言文字学北京大学 古代汉语 硕导黄斌男 46 副教授研究生博士在读汉语言文字学北京大学 古代汉语 硕导张冰女 34 讲师研究生博士汉语言文字学湖北大学 汉语史袁彩云女 48 副教授研究生博士哲学武汉大学 逻辑与思维 硕导曾祥喜女 46 副教授研究生博士在读汉语言文字学湖北大学 现代汉语 硕导周赛华男 42 副教授研究生博士汉语言文字学武汉大学 现代汉语 硕导 陈玲珍女 51 副教授本科学士汉语言文学湖北大学 教师口语李霞女 35 讲师研究生博士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概论吴宝安女 33 讲师研究生博士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华中科技大学现代汉语邱庆山男 37 讲师研究生博士汉语言文字学武汉大学 现代汉语邓杉杉女 27 讲师研究生博士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武汉大学 现代汉语韩丽丹女 33 讲师研究生博士在读汉语言文字学湖北大学 现代汉语王若萱女 34 讲师研究生硕士汉语言文字学湖北大学 教师口语聂运伟男 56 教授研究生硕士文艺学湖北大学 文学概论 硕导 蔚蓝女 55 教授研究生硕士文艺学华中师范大学写作 硕导梁艳萍女 51 教授研究生博士在读文艺学华中师范大学写作 硕导秦为忠男 52 副教授研究生硕士文艺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概论 硕导 余迎胜男 35 副教授研究生硕士文艺学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丁利荣女 38 副教授研究生博士文艺学武汉大学 美学黄晓华男 38 副教授研究生博士中国现当代文学武汉大学 写作唐小娟女 33 讲师研究生博士中国现当代文学武汉大学 应用写作申利锋女 34 讲师研究生博士在读文艺学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潘纪平男 57 教授本科学士汉语言文学湖北大学 语文学科教学论 硕导 柯华桥男 36 讲师研究生硕士语文教学论湖北大学 语文学科教学论陈鑫女 34 讲师研究生博士中国古代文学武汉大学 大学语文余兰兰女 37 讲师研究生博士在读中国古代文学华中师范大学大学语文刘颖男 40 讲师研究生硕士中国现当代文学湖北大学 大学语文周作菊女 39 讲师研究生硕士汉语言文字学湖北大学 大学语文郭康松男 47 教授研究生博士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博导林久贵男 48 副教授研究生博士在读中国古典文献学湖北大学 中国通史 硕导温显贵男 47 副教授研究生博士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硕导杜朝晖女 43 副教授研究生博士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硕导 张志云男 39 副教授研究生博士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柳燕女 36 讲师研究生博士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暨南大学中文系导师

暨南大学中文系导师
2
一、学习履历: 1984—1988 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8—1991 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 2003—2005 浙江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职博士 二、研究领域: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小说 三、学术成果(个人专著): 1.《审美的哗变》(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年 11 月) 2.《余华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 月) 3.《永远的质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 9 月) 4.《无边的迁徙》(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4 年 5 月) 5.《清平乐》(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3 年 9 月) 6.《零度疼痛》(花城出版社 2003 年 4 月) 7.《守望先锋》(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5 年 9 月) 8.《中国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即出) 9.《主体性的弥散》(即出) 四、个人编著: 1.《浙江 20 世纪文学史》(本人任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 12 月) 2.《2002 中国短篇小说年选》(本人选编,花城出版社 2003 年 4 月)
3
⒀《谎言是何等的楚楚动人》,《当代作家评论》2005 年第 1 期。 ⒁《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当代作家评论》2004 年第 6 期。 ⒂《1976:特殊历史中的乡村挽歌》,《南方文坛》2005 年第 6 期。 六、荣誉与奖励: 1.2008 年 11 月,获第一届“中国当代批评家奖”。 2.2007 年 10 月,获第四届全国“鲁迅文学奖 文学理论批评奖”。 3.2007 年 12 月,获《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 4.2006 年 11 月,《无边的迁徙》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优秀成果表彰奖。 5.2005 年 12 月,获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浙江省人事厅联合颁发的“第一批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 才”。 6.《想像的溃败与重铸》获《南方文坛》2003 年度优秀论文奖。 7.《陷阱中的写作》获《当代作家评论》2002 年度优秀评论奖。 8.《永远的质疑》获“第八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9.《审美的哗变》获浙江省政府颁发“第四届鲁迅文艺奖?优秀成果奖”。 10.2000 年获全国首届“冯牧文学奖 青年批评家奖”。 七、个人兴趣: 1.阅读闲书。 2.写作随笔与散文。 八、联系方式: 联系电邮:hzg899@ 一、基本信息 女,汉族,江苏宜兴人。 二、学习履历: 1994-1998 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8-2001 年,南京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1-2004 年,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三、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海外华人文学研究和中国当代文学及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四、学术成果: 李 一、专著 亚 1、《故国回望——20 世纪美国华文文学主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 11 月。 萍 二、近 5 年发表学术论文: 副 1. 越界研究的范例——读《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中外论坛》,2006.4。(独立) 教 2. 从“怀乡”到“望乡”——20 世纪美国华文文学中故国情怀的变迁,《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3。(独立) 授 3. 20 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主题比较研究,《暨南学报》(哲社版),2006.3。(独立) 4. 自杀:解脱之途——美国华文作家笔下的死亡,《当代文坛》,2006.2。(独立) 5. “自杀”与“换血”——两代移民作家对生存困境的不同想象,《江苏社会科学》,2006.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 学研究》)全文转载,2006.3。(独立) 6. 美国华文文学中的大陆女性形象,《中国比较文学》,2006.1。(独立) 7. 《论美华英语文学的题材局限》,《暨南学报》,2005.1。(独立) 8. 《优美的惨烈——论严歌苓的“文革”题材小说》,收入论文集《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华文文学——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9,山东文艺出版社。(独立) 9. 《围棋的隐喻-从<围棋少女>看法国华人文学》,《广东社会科学》,2003.5。(独立) 10.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反思与拓展》,《学术研究》,2003.8。全文《反思与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新思考》,刊载于《中

语文教研组教师介绍

语文教研组教师介绍

一、教研组简介语文教研组是学校语文教育工作的核心,主要负责制定语文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开展教研活动、推进教学改革等。

本教研组由一群热爱语文教育事业、富有教学经验和创新精神的教师组成,致力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研组成员1. 张老师张老师,女,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从教以来,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课堂上,她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曾获得市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2. 李老师李老师,男,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他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曾多次参与省级课题研究,并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在课堂上,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3. 王老师王老师,女,本科学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她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曾获得市级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4. 刘老师刘老师,男,本科学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他热爱语文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曾获得市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5. 陈老师陈老师,女,本科学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她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擅长课堂管理和学生心理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6. 赵老师赵老师,男,本科学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他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曾获得市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三、教研组特色1. 教研活动丰富多样本教研组定期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此外,还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拓宽教师的教育视野。

2. 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本教研组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语文教学改革。

师资队伍简介模板

师资队伍简介模板

师资队伍简介模板我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学术造诣深厚的教师队伍。

全校现有专任教师XXX人,其中教授XXX人,副教授XXX人,博士生导师XXX人,硕士生导师XXX人。

拥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学术造诣深厚,曾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过重要论文的专家学者。

二、教师团队建设我校始终坚持以人才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环节,通过建立优秀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管理机制等措施,不断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三、教学水平教师们精益求精,积极探索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我校教师多次获得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四、科学研究教师们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近年来,我校教师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大部分论文被SCI、EI收录。

教师们不断参与国家和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其研究成果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五、社会服务我校教师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文化建设,拥有一批公益项目和社会文化项目。

教师们开展的各项服务和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六、国际合作我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推动教师国际化发展。

近年来,我校教师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访问学者等活动。

同时,我校也积极邀请国际知名教授来校讲学、交流,不断拓展国际化视野和交流平台。

七、总结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我校将继续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招聘优秀人才,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以更加优秀的教师团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初中语文教研组老师简介

初中语文教研组老师简介

一、教研组概况我校初中语文教研组是一支团结、务实、创新、进取的团队。

教研组现有教师20名,其中高级教师5名,一级教师8名,二级教师7名。

教研组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教研组成员简介1. 张华,女,中学高级教师,教研组长。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初中语文教学20年。

曾获省级优秀班主任、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成绩优秀。

2. 李明,男,中学一级教师,语文教研组副组长。

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初中语文教学15年。

曾获市级优秀班主任、市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在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 王丽,女,中学二级教师。

毕业于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初中语文教学8年。

曾获校级优秀教师、校级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赵刚,男,中学二级教师。

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初中语文教学7年。

曾获校级优秀教师、校级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5. 刘婷,女,中学二级教师。

毕业于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初中语文教学5年。

曾获校级优秀教师、校级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 陈强,男,中学二级教师。

毕业于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初中语文教学6年。

曾获校级优秀教师、校级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7. 马丽,女,中学二级教师。

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初中语文教学4年。

曾获校级优秀教师、校级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8. 张晓,男,中学二级教师。

华中师范大学师资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师资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师资简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已有百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私立文华文理学院(由文华书院大学部改名建立)中国文学系。

1952年由多所院校合并组建成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

1994年8月,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为主干,正式组建成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自20世纪上半叶开始,就有黄季刚、钱基博、韦卓民、徐嘉瑞、林之棠、包鹭宾、游国恩、李何林、蔡尚思、胡守仁、胡雪、方步瀛、高庆赐、杨潜斋、傅懋勣、石声淮、孙昌熙、阴法鲁等知名学者先后在这里执教,对文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经过数代学人的不断努力,学院形成了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教风,并逐步具备了语言与文学比翼双飞、教学与科研并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色,从而确立了文学院在学界和全国高校中的重要地位。

文学院以其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居于全国高校中文院系前列。

自1953年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2万多名专门人才(含博士、硕士研究生,全日制本、专科生,成人函授、夜大本专科生)。

现有各类在册学生23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5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800余人;现有在岗教职工103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含校内兼职)70人。

教师中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楚天学者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

文学院现下设两个系:中文系、语言学系;五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免费师范)专业、汉语言文学基地班、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汉语言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是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另有三个研究所: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所和1个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建有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汉语言文字学),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文艺学)。

语文教研组团队介绍美篇文章

语文教研组团队介绍美篇文章

语文教研组团队介绍美篇文章
语文教研组团队是一个致力于探索优秀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
普及语文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的群体。

教研组团队由资深教师、教研专家、汉语教育专家组成,他们立
志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落实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方案,探
索具有创新性的语文教学模式,促进语文教学发展。

教研组团队有着深厚的语言学习背景,优质的教学资源,完善的
教学服务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把学生指导的过程中更多的
发挥出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为谨慎、更有条理,从而
达到教学的最大效果。

教研组团队的服务不仅针对每一个学生,也面向社会,特别是在
汉语知识、汉语文化研究等方面为社会提供公众文化服务,为社会各
界提供优质的语言服务。

他们通过广泛的学习模式,努力将语文学习
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我们的语文教研组团队致力于把学生指导的过程中,把所学科目
以一种最好的学习方式传授给学生,然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使
他们取得更大的学习成就。

同时,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我们力求
把学生指导的过程中更多的发挥出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更为谨慎、更有条理,从而达到教学的最大效果。

我们将会一直坚持
不懈地推动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不断
地完善教学模式,推动语文教学水平的更上新台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9
郑一晴

助教
硕士研究生
硕士
郑州大学
80
钟祥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西北师范大学
81
周培佩

讲师
硕士研究生
硕士
华中师范大学
82
周全田

教授
本科
学士
华中师范大学
83
周巍

讲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上海师范大学
84
朱俊伟

讲师
本科
硕士
郑州大学
85
朱刘霞

副教授
本科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
86
朱婷婷

讲师
本科
硕士
河南大学
硕士
安徽师范大学
7
崔晓艾

讲师
硕士研究生
硕士
郑州大学
8
崔娅辉

讲师
硕士研究生
硕士
黑龙江大学
9
丁恩全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
10
董珊珊

讲师
硕士研究生
硕士
广西师范大学
11
董越

讲师
博士在读
硕士
华中师范大学
12
樊义红

讲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南开大学
13
冯庆华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南京大学
14
付静

47
孙晓琴

副教授
本科
学士
河南大学
48
谭泽宁

讲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
49
唐旭东

讲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上海大学
50
万中亚

副教授
本科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
51
王国民

副教授
本科
学士
河南大学
52
王海芳

讲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暨南大学
53
王慧

讲师
本科
硕士
河南大学
54
王骞

讲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武汉大学
55
王剑

魏薇

副教授
本科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
64
邢怀亮

讲师
博士在读
硕士
云南师范大学
65
熊加全

讲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河北大学
66
徐冰

讲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上海大学
67
杨蕾

讲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河南大学
68
杨文森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
硕士
河南大学
69
于素祥

助教
硕士研究生
硕士
福建师范大学
70
苑青松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贵州师大
副教授
本科
硕士
华中师范大学
15
付爽

讲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暨南大学
16
高国俊

讲师
本科
学士
河南大学
17
高恒忠

教授
本科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
18
郭丽

讲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山东大学
19
韩建萍

助教
硕士研究生
硕士
云南师范大学
20
胡进才

副教授
本科
河南大学
21
焦华丽

讲师
硕士研究生
硕士
武汉大学
22
李继华

副教授
本科
硕士

讲师
硕士研究生
硕士
郑州大学
31
娄新红

讲师
本科
学士
郑州大学
32
马衡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
硕士
河南大学
33
孟令花

讲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河南大学
34
米学军

教授
本科
学士
河南大学
35
苗杨

讲师
硕士研究生
硕士
北京大学
36
慕德芳

讲师
本科
硕士
河南大学
37
邱瑞洁

讲师
本科
学士
郑州大学
38
任动

副教授
本科
硕士
河南大学
教授
本科
硕士
河南大学
56
王丽

讲师
本科
硕士
河南师范大学
57
王秋红

讲师
硕士研究生
硕士
南京师范大学
58
王树文

讲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四川大学
59
王宛颍

讲师
硕士研究生
硕士
武汉大学
60
王彦明

讲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福建师范大学
61
王迎吉

副教授
本科
学士
华中师范大学
62
王振顶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
硕士
西华师范大学
63
39
商艳玲

讲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上海师范大学
40
尚景建

讲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首都师范大学
41
石瑛

讲师
硕士研究生
硕士
人民大学
42
宋玮

教授
本科
学士
华中师范大学
43
孙红震

教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华中师范大学
44
孙洪杰

副教授
本科
河南教育学院
45
孙惠敏

助教
硕士研究生
硕士
郑州大学
46
孙喜梅

讲师
本科
硕士
河南师范大学
71
张冬冬

讲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上海师范大学
72
张华莉

副教授
本科
Hale Waihona Puke 硕士河南大学73张慧琼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上海师范大学
74
张莉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浙江大学
75
张鹭

副教授
本科
硕士
华中师范大学
76
张守权

副教授
本科
学士
河南大学
77
张夏凡

助教
硕士研究生
硕士
西南大学
78
张志君

讲师
硕士研究生
硕士
郑州大学
文学院师资队伍简介
发布人:曾振华发布时间:2015-07-21浏览次数: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称
学历
学位
毕业学校
1
包艳杰

讲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南京农业大学
2
曾振华

讲师
本科
硕士
河南大学
3
陈海丽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
硕士
陕西师范大学
4
陈晶晶

助教
硕士研究生
硕士
南京大学
5
陈燕

讲师
硕士研究生
硕士
中山大学
6
褚艳

助教
硕士研究生
华中科技大学
23
李琦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
硕士
河南大学
24
李锐

助教
硕士研究生
硕士
重庆师范大学
25
李瑞华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
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
26
李哲

讲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
27
李治中

副教授
本科
硕士
南京大学
28
刘成勇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博士
武汉大学
29
刘运动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
硕士
云南民族大学
30
刘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