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三位主要英雄形象论析

合集下载

【赏析】荷马《伊利亚特》 文学考研

【赏析】荷马《伊利亚特》  文学考研

荷马:《伊利亚特》作品内容《伊利亚特》起源于这样的神话故事:不和女神厄里斯在忒提斯女神和米尔弥冬人佩琉斯的婚礼上没有得到邀请,为了报复,她到席中扔下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的女神”。

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与美女神阿佛罗狄忒都想得到它。

宙斯让她们去找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评判。

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佛罗狄忒。

阿佛罗狄忒帮助他把希腊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的妻子、世间最美丽的女子海伦拐回了特洛亚。

战争因此拉开了序幕:以墨涅拉奥斯的弟弟迈锡尼王阿伽门农为首领,包括希腊著名英雄阿喀琉斯、墨涅拉奥斯在内组成的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亚。

当它进行到第十年时,由于阿伽门农抢走了阿喀琉斯的女俘布里塞伊斯,阿喀琉斯一怒之下,率领自己的人马退出战斗,并乞求母亲忒提斯女神求助于宙斯,让希腊联军惨遭失败。

在宙斯的许可下,希腊联军果真受到赫克托耳率领的特洛亚人的猛烈冲杀,不断溃逃。

面对战争的不利形势,阿伽门农心里非常后悔,决意以丰厚的礼物同阿喀琉斯和解,但是遭到拒绝。

在接下来的战斗里,希腊联军方面的将士如阿伽门农等纷纷受伤,而特洛亚人则冲破他们的壁垒,突破抵抗,放火烧了他们的船只。

看到希腊联军悲惨的局面,阿喀琉斯的密友帕特洛克罗斯非常伤心。

他要求阿喀琉斯把铠甲借给他披挂,以此阻止特洛亚人的进攻,让希腊联军稍稍喘息。

阿喀琉斯答应了他的请求,然而帕特洛克罗斯在战场上却被赫克托耳杀死,铠甲也被赫克托耳夺了去。

帕特洛克罗斯的死激起了阿喀琉斯的愤怒,也促成了他和阿伽门农的和好。

他穿着匠神赫菲斯托斯重新为他铸造的铠甲,奔赴战场。

至此,宙斯对特洛亚人的偏爱也告终,奥林波斯众神在他的同意下,也纷纷踏上战地,互相交战并各助一方。

声名远震的阿喀琉斯的强大并没有吓退赫克托耳,他坚持留在城外,终因不敌阿喀琉斯而被杀死,死后他的尸体也遭到了凌辱。

全诗以特洛亚老王普里阿摩斯赎取赫克托耳的遗体并为他举行葬礼而结束。

作品解读《伊利亚特》,又名《伊利昂记》,相传在公元前9世纪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成口头史诗,因此它通常和《奥德塞》一起,被称为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形象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形象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形象对现 代社会的启示
个人品质的塑造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形象
01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形象展现了勇敢、 智慧、忠诚等个人品质
02
在当今社会,这些品质同样具有重 要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品
03
质,增强应对挑战和困难的能力,
成为更好的自己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形象
社会责任的承担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形象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理想人格的体现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形象
1
在古希腊社会中,英雄形象代表着理想的人格 和价值观
2
他们所具有的勇敢、高尚、智慧等品质是人们
所崇尚和追求的
3
通过崇拜和模仿英雄,人们能够不断完善自己 的品质和能力,从而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形象
《荷马史诗 》中的英雄 形象分析
阿基琉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马史诗》中的英雄形象
1
2
3
4
阿基琉斯是《伊利 亚特》中的主要英 雄之一,他具有强 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和鲜明的性格特点
他勇敢无畏,敢于 挑战强大的敌人; 同时他也具有高傲、 易怒和固执的性格
在面对特洛伊王子 赫克托尔的挑战时, 他不顾众人反对, 毅然出战并将其杀 死,展现了他的英
人物
本篇文章将通过分析《荷 马史诗》中的英雄形象, 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历史
和社会意义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的定义与特征
在古希腊文化中,英雄被视为半神半人的存在,他们通常具有超凡的能力和卓越的品质。 在荷马史诗中,英雄形象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英勇无畏:英雄们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危险,都能毫不畏惧 地挺身而出

荷马史诗阿基琉斯人物研究分析

荷马史诗阿基琉斯人物研究分析

荷马史诗阿基琉斯人物分析————————————————————————————————作者:————————————————————————————————日期:冒牌大英雄在《特洛伊战争》这部影片中,描绘了无数英雄形象,但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大英雄阿基琉斯。

影片中,他被塑造成为神勇无畏,连神祗都惧怕三分的独一无二的英雄。

但看过之后,当我回想这个仿若完美的英雄的时候,我却发觉他并非是幻想里驾着七彩祥云的大英雄,他并不完美甚至不高大。

而当我看完《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之后,我更进一步的感觉到,他在我心里很难被称为英雄,甚至有些小人的性格特色。

首先,战争中的阿基琉斯是残忍的,这种残忍不光是对于战场上的敌人,很多时候也是对于自己的同盟兄弟。

对于对手,他从不容情,特别是他因为兄弟的死亡而回到战场后,他更是对特洛伊士兵大开杀戒,无论是著名的英雄还是普通的士兵,他都视同草芥,一茬茬的收割他们的性命,“接着,阿基琉斯扑奔德摩勒昂,安忒诺尔之子,一位骠勇的防战能手,出枪捅在太阳穴上,穿过青铜的颊片,铜盔抵挡不住,青铜的枪尖,长驱直入,砸烂头骨,溅捣出喷飞的脑浆。

(第二十一卷)”不仅如此,阿基琉斯对于敌人不光无视他们的生命甚至要将他们作为人的尊严踩在脚底下,“阿基琉斯踩住他的心口,剥掉他的胸甲,得意洋洋地嚷道:‘躺着吧!……’(第二十一卷)”。

这是英雄吗?这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小人的行径,我几乎看不出来阿基琉斯作为一个人,都不用说英雄的,那颗跳动着的心。

或许有人质疑说,战场上,对敌人哪能容情。

可是阿基琉斯对于同一方的盟友,又有宽容和偏向么?《伊利亚特》的开篇就陈说到,“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愤怒,他的暴怒招致了这场凶险的灾祸,给阿开亚人带来受之不尽的苦难,经许多豪杰强健的魂魄打了哀地斯,而把他们的身躯,作为美食,扔给了狗和兀鸟。

(第一卷)”,已经概括地说明了阿基琉斯对于战友的残忍,他不顾阿开亚人的生命,只因为一己私欲——与阿伽门农争抢一个女奴,便放弃了整整十年的战场上,罔顾所有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的死活,将所有希腊将士推向水深火热的战场中。

简析《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精神

简析《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精神

简析《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精神简析《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精神摘要:本⽂论述了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物奥德修斯在各种艰难险阻和强⼤的敌⼈⾯前勇往直前、永不停息的抗摘要争。

⽆论遇到什么难题和疑惑,奥德修斯依靠⾃⼰的聪明才智,都能冲破重重迷雾,铸就了他不断锐意进取的精神特征。

奥德修斯对故乡和亲⼈的思念情真意切、感⼈肺腑,体现了⼈性伟⼤的坚贞不渝的精神风尚。

关键词:抗争奋⽃进取坚贞不渝 关键词: 奥德修斯是《荷马史诗》中的⼀个典型⼈物形象。

《奥德赛》以描写奥德修斯的活动和经历为主,故事内容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述、回忆、直叙的⼿法描述了奥德修斯在战争后的流亡经历和回归后杀死⽆耻求婚⼈的精彩故事。

根据现存的资料认定荷马⽣活在公元前⼋世纪,以及史诗中所叙述的社会特征,我们可以认为奥德修斯⽣活的时代是奴⾪社会萌芽时期。

例如诗中描述的⼈⼝买卖⾏为、奴⾪已经不再像牲畜那样被随意杀戮。

这就说明了那个时代已经具备奴⾪社会的⼀般特征,但是⼈的⽣存权已经有了很⼤的提⾼和保障。

⼈类早期的⽂明⽆论是东⽅还是西⽅都是⽐较相似的,那是由当时的社会特征所决定的。

⼈类早期社会⽣产⼒还不发达,因此⼈的⽣存是头等⼤事。

不同种族、部落之间为了各⾃的切⾝利益不可避免地要发⽣频繁的战争。

受当时社会⽣产⼒的限制,战争的胜利者必然是⾝强体壮、英勇威武的⼀族。

所以荷马笔下的英雄或王者都是带有神化了的性格坚韧、⾝强体壮的勇⼠,奥德修斯便是其中者之⼀。

⼀、奥德修斯的抗争、奋⽃精神 ⼀、奥德修斯的抗争、奋⽃精神 ⼈要想在世上存活,必须战胜外界和⾃⾝两⼤困难和障碍。

奥德修斯所处的社会时期更是如此,那是⼀个弱⾁强⾷、强者⽣弱者亡的时代。

虽然希腊的阿开亚时代⼈类的⽂明已有些积淀,但是原始部落之间残酷的杀戮还是家常便饭。

⼀场杀戮往往是因为⼀个⼥⼈、⼀件私有财产。

所以荷马史诗中既表现了英雄的崇⾼与伟⼤,也表现了⼈⽣的艰厄。

奥德修斯在克服、战胜外界主要的三个困难中就表现出来了抗争、奋⽃的精神。

史诗《伊利亚特》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史诗《伊利亚特》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史诗《伊利亚特》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一、关于史诗的思想内容《伊利亚特》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

不少评论文章从文本出发,对此作了多侧面的研究。

如邓启龙的《读荷马史诗》一文指出,《伊利亚特》的思想内容包括对社会历史生活的反映、对理想英雄的歌颂、对劳动的热爱,以及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的流露等。

《伊利亚特》的战争观念也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张世君的《论〈伊利亚特〉的战争观念》、唐四艳的《〈伊利亚特〉战争观的成因及其美学意义》、石昭贤的《荷马史诗的思想倾向》和王阳的《荷马的眼光:一个特例》等文章均谈及史诗描写的古希腊时期的战争。

他们认为,《伊利亚特》是世界文学中有关军事题材的第一部巨著。

它在精美的神话外衣的掩盖下,反映了迈锡尼文化后期发生的特洛亚战争。

史诗对于参战的双方都热情歌颂,不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但刘连青在《〈伊利亚特〉的道德意识——兼谈荷马对战争双方的态度》一文中认为,荷马偏爱于希腊联军而憎恶于特洛亚方面,当然他的爱憎是通过场面和情节自然而然地渗透出来的。

刘连青等人的文章还涉及了《伊利亚特》中其他方面的思想内容。

刘文认为,从家庭和夫妻关系上体现的道德意识是这部史诗中“现实主义色彩最为浓厚、思想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

”潘一禾的《爱*欲和文明的冲突——荷马笔下的帕里斯与海伦》一文从独特的视野出发,指出《伊利亚特》中还包括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荷马不仅通过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等民族英雄的功勋战绩,高歌国家的荣誉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而且在对帕里斯和海伦爱情的悉心描述中,咏叹个人的自由选择和真挚恋情。

”二、关于史诗的艺术特色与《伊利亚特》的思想内容相比,它的艺术特色是更具魅力的部分。

马克思认为它作为“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继续供给我们以艺术享受”,杨宪益先生认为它具有“阳刚之美”。

研究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史诗中的人物形象。

研究者的目光大都集中在赫克托耳与阿喀琉斯这两个形象上。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和神祗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和神祗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和神祗摘要:荷马史诗所展示的社会结构是一个由亲属关系和家庭所构成的社会结构。

英雄是这一社会结构的支柱,他们通常英勇善战,但是他们的命运仍受神祗们的支配。

荷马史诗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英雄和神祗形象。

关键词:荷马史诗英雄神祗《荷马史诗》的主题和主角都是英雄。

《伊利亚特》中出现了许多有声有色的描绘战争的场面。

史诗作者以赞赏的笔调描绘英雄们为部落而战的高昂的战斗精神,赞美他们超凡的武艺,强健的体魄和惊人的智慧。

在他们身上,即集中体现了氏族集体所要求的英雄品质,又显示出每个人的个性特征。

特别在阿基琉斯和赫克托耳这两个主要人物身上,使人更触及他们性格的复杂性。

阿基琉斯是海洋女神忒提斯和凡人英雄珀琉斯所生,是特洛伊战争中最伟大的英雄,是第二代英雄中的佼佼者。

阿基琉斯是勇敢的,神谕中,他或者默默无闻一生或者在战场上光荣的死亡,而他毫不犹豫的走上了特洛伊的战场,攻城略地,建立了无数功勋,他自己清楚他将葬身特洛伊城下担仍然挺身出战。

阿基琉斯又是任性的,在主帅阿伽门农抢走他心爱的女奴后,他既不出战也不参与议事,任凭自己的同胞成批地死于特洛伊人的刀箭下,即使后来阿伽门农登门谢罪,他也无动于衷。

同时阿基琉斯又是残酷的,在他的挚友帕特罗克洛斯被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杀死后,他痛不欲生,重上战场为朋友报仇。

冲天的愤怒使他变成杀人的恶魔,见了特洛伊人便杀,根本不分男女老幼,是他们的尸体阻塞了克珊托斯和的河道。

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

在和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哀告说:当决战的一方死亡时,不要凌辱他的尸体。

但阿基琉斯根本不理,在赫克托耳死后残暴的将他的尸体栓在马车后拖着围绕自己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好友陪葬。

但不可否认阿基琉斯的性格中又有温和善良的成分,他重视友情,在好友死后不顾神谕为好友报仇。

当赫克托耳的父亲跪在他面前泪流满面的哀求赎回自己儿子的尸体时,阿基琉斯忽然想到自己那年迈的父亲是多么珍爱自己,推己及人,竟激动地大哭起来,不仅将赫克托耳的尸体交还普里阿摩斯,而且答应休战十一天,让老王从容的为赫克托耳举行葬礼。

荷马史诗中的人物分析

荷马史诗中的人物分析

荷马史诗中的人物分析——帕里斯第一次接触荷马史诗是通过观看战争大片《特洛伊战争》。

当时并不知道这部大片是根据荷马史诗改编的,但是里面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却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

从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到战争英雄阿克流斯,从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到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帕里斯以及美丽的斯巴达王后海伦,每个人物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段故事都情真意切、扣人心弦。

现在通过学习《外国文学史》这门课程,对荷马史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以下就我个人的观点简单的谈谈其中的一个主角帕里斯。

帕里斯是特洛伊国王的小王子,也是传说中天下最美的美男子。

他一生的经历可以说是几经波折、坎坷不平。

从刚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不幸的。

由于一个不祥的预言,他便被父母抛弃在荒山野岭中,成了一个弃婴。

还好他被一个牧人收养了,要不然他早就葬身虎口了。

长大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得以和父母相认并恢复了特洛伊王子的地位。

故事也在这一刻发生了转机。

倘若他没有恢复特洛伊王子的地位,那接下来他就不可能以这个身份出访希腊,从而也就不会再有他拐走斯巴达王后海伦的事情发生。

但是这并不能保证特洛伊与希腊的战争不会发生。

因为稍微懂得的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帕里斯与海伦的美丽爱情并不是导致这场战争的致命因素,而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线而已。

因为希腊对富裕的特洛伊觊觎已久,对其反动战争并进行侵略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从帕里斯与海伦的爱情来看,他是一个冲冠一怒为红颜、不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典型人物,是一个对爱情十分执着而又敢于追求、勇于争取的人。

他对爱情的这种执着与狂热成就了他与海伦这段世界上最美丽、也是最壮烈的爱情佳话,使爱情这个千古传颂的话题在这基础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特洛伊战争使特洛伊城邦毁于一旦,无数生灵也免遭与难,对特洛伊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但是,即使这样,战争导火线的主角帕里斯也没有因此而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就是历史上提到这次战争,大多数也都把帕里斯当作是美丽爱情故事的主角来赞扬,而并不是把他当作战争的罪人来加以指责和唾骂。

论荷马史诗中英雄的特征

论荷马史诗中英雄的特征

论荷马史诗中英雄的特征摘要:荷马史诗被称为西方思想的“圣经”,是古希腊文学乃至西方文学的源,在文学史上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对后世文学的创作及其他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它刻画了无数深入人心的典型英雄形象,而关于荷马史诗中对于英雄的定义或者说荷马史诗中英雄有什么比较普遍的共同特征一直都是研究的焦点,本文从史诗中典型英雄的表现中去探究荷马史诗中的英雄比较普遍的特征极其现代价值,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荷马史诗英雄特征影响现代价值总的来看,首先荷马史诗中的英雄是人而不是神,并不是完美的;同时荷马史诗中英雄具有身心俱“美”的特征,不仅身形健美,还在性格和行为上追求卓越、崇尚自由、肯定自我和张扬个性、勇担责任。

下面的内容进行详细阐释。

(一)英雄是人而不是神荷马史诗中塑造了很多的英雄形象,而且在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地位崇高以及其战无不胜的能力与神几乎一样,但是归根到底这些英雄还是“有死的凡人”,[2]他们身上的光环终究会消褪,终究逃不出生死,赫克托耳的死就诠释了这一点,这就是英雄与神最大的不同,他们只是被神化的人。

也正因为荷马史诗中的英雄是人而不是神,所以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并不是完美的,在整部荷马史诗中,荷马对于英雄的正面不惜笔墨大为描写和颂扬,同时直面这些英雄们的缺点和弱点,甚至是严肃的批评。

英雄阿喀琉斯勇猛过人,锐不可当;爱憎分明,重情重义。

(二)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具有身形健美的特征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一个典型是就是身形健美,具体的说就是具有自然形体美和力量美,这其实是荷马史诗中英雄迷恋自身的身体价值的一种体现。

我们都知道在古希腊有一种延传至今的活动,那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古希腊人特别喜欢体育运动和竞技活动,这就必然使他们练就强健的体魄,每人都有一副结实匀称的肌肉和线条优美的身躯,而他们也乐于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形体美和力量美,这可以表明古希腊人对于人的身形美的热切关注,而荷马史诗中所塑造的无论是神灵还是人间的英雄,几乎都拥有身形健美的特征,荷马不惜用细致的笔墨描写了墨奈劳斯大腿和小腿的强健匀称、裸骨的线条分明。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浅析《荷马史诗》中的三大英雄人物形象初次接触外国文学,很多思想和行为让我觉得惊讶,甚至难以接受。

天神克洛诺斯为了权力吃掉了自己的孩子,虽带有神话色彩,但也从中可以看出那个时代权利的地位是高于亲情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虽然他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但在我看来仍是不可思议的。

美狄亚杀子惩夫,为了她所谓的“爱情”背叛父亲,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兄弟,最终换来的是丈夫伊阿宋的背叛,她选择报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而她报复的方式却令人发指,虎毒不食子,相信她的做法在绝大部分中国人眼里是荒谬的、可悲的,是大众所抵制的。

而西绪福斯的终点即起点,他一遍一遍地推着石头上山,不能停止,无法休息,这不禁让人怀疑一生有何意义,产生悲观情绪。

培根在《谈读书》中说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西方的著作通过自身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我,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的思想,在难以接受的背后,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看到了西方文化大胆的构思、夸张的想象,也意识到了自身思想的局限和不足。

上古时期,女人只是财产,权利才是王道;在中世纪,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要禁止一切欲望来向上帝赎罪;在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欲望高于一切,歌颂自由的爱情和婚姻;在十七世纪,崇尚理性,个人情欲必须克制。

这样的发展曲线体现着西方社会文明的进步,体现着不同时期的作家高度的自省性,体现着人们对社会真理的勇敢探索。

英雄在各种题材的作品中,我对英雄题材的故事和作品情有独钟。

英雄即指才能勇武过人、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且难以捉摸。

这样的人真的存在吗?人无完人,我想这样的英雄形象在古希腊的神话故事里极为鲜见。

奥德修斯人物形象分析教程文件

奥德修斯人物形象分析教程文件

奥德修斯人物形象分析奥德修斯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摘要:《奥德赛》是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著名作品之一,它塑造了奥德修斯这个希腊英雄的形象,这个半神半人的形象身上既具有神明的超人力量,同时也存在着作为人而不可避免的人性缺陷。

本文试图对奥德修斯的人物形象进行一点多方面的分析。

关键词:智勇双全女性人性缺陷残忍流浪奥德修斯与阿喀琉斯、赫拉克勒斯一样,是神与人结合的后裔,孔武有力。

但既然不是完全的神,那么奥德修斯身上自然也有着人性,他并不完美――况且希腊的神祗都不是完美的,也会吵架斗嘴,争风吃醋。

奥德修斯虽然没有阿喀琉斯的脚踵那么致命的缺陷,却也存在着人性中不可避免的缺点。

诺斯罗普・弗莱的巨著《批评的解剖》,把虚构型文学作品分为五种基本模式,奥德修斯理应属于其中的第二类,浪漫传奇中的人物,“他的行动虽然出类拔萃,但他仍被视为人类的一员。

在传奇的主人公出没的天地中,一般的自然规律要暂时让点路:凡对我们常人来说不可思议的超凡勇气和忍耐,对传奇中的英雄说来却十分自然;而具有魔力的武器,会说话的动物、可怕的妖魔和巫婆、具有神奇力量的法宝等等,既然传奇的章法已确定下来。

它们的出现也就合乎情理了。

”这段话很是符合奥德修斯的经历。

奥德修斯作为男一号,在《奥德赛》的第五卷才姗姗出现。

他是伊塔卡岛的国王。

他聪明狡诈,勇敢坚毅,足智多谋。

进攻特洛伊时,他屡出奇招,木马计就是他的杰作。

他堪称一个有勇有谋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此后在十年的海上漂泊中,他无数次与惊涛骇浪、妖魔鬼怪乃至神明对抗,克服难以计数的艰险,在同伴全部丧生后终于辗转回乡。

回乡后,他仍面对着众多求婚者的威胁。

奥德修斯又凭借着武力和计谋铲除了对手,在神明的帮助下重享幸福生活。

一场特洛伊战争让奥林匹斯山的诸神矛盾重重,海神波塞冬就一直看奥德修斯不顺眼,欲除之而后快,但智慧与勇气的化身雅典娜女神则一直站在奥德修斯和他的儿子特勒马科斯身后,多次以化身的形式出现在他们面前,使父子俩的形势转危为安。

外国文学文献综述范文

外国文学文献综述范文

一、关于荷马《伊利亚特》的研究综述研究综述《伊利亚特》,又名《伊利昂记》,相传在公元前9世纪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成口头史诗,因此它通常和《奥德塞》一起,被称为荷马史诗。

此作由学者用文字写定于公元前6世纪。

西方学者对它的研究较早,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都曾表言立说。

在我国,《伊利亚特》于20世纪20年代引起人们的关注。

1924年1月,郑振铎在《小说月报》上最早介绍《伊利亚特》。

此后,文坛出现《伊利亚特》的复述本,如开明书店出版的《伊利亚特的故事》(谢六逸译)和中华书局出版的《依利亚德》(高歌译)等。

现有傅东华译本、罗念生和王焕生合译本、陈中梅译本等。

一、关于史诗的思想内容《伊利亚特》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

不少评论文章从文本出发,对此作了多侧面的研究。

如邓启龙的《读荷马史诗》一文指出,《伊利亚特》的思想内容包括对社会历史生活的反映、对理想英雄的歌颂、对劳动的热爱,以及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的流露等。

《伊利亚特》的战争观念也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张世君的《论〈伊利亚特〉的战争观念》、唐四艳的《〈伊利亚特〉战争观的成因及其美学意义》、石昭贤的《荷马史诗的思想倾向》和王阳的《荷马的眼光:一个特例》等文章均谈及史诗描写的古希腊时期的战争。

他们认为,《伊利亚特》是世界文学中有关军事题材的第一部巨著。

它在精美的神话外衣的掩盖下,反映了迈锡尼文化后期发生的特洛亚战争。

史诗对于参战的双方都热情歌颂,不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但刘连青在《〈伊利亚特〉的道德意识——兼谈荷马对战争双方的态度》一文中认为,荷马偏爱于希腊联军而憎恶于特洛亚方面,当然他的爱憎是通过场面和情节自然而然的渗透出来的。

刘连青等人的文章还涉及了《伊利亚特》中其他方面的思想内容。

刘文认为,从家庭和夫妻关系上体现的道德意识是这部史诗中“现实主义色彩最为浓厚、思想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

”潘一禾的《爱欲和文明的冲突——荷马笔下的帕里斯与海伦》一文从独特的视野出发,指出《伊利亚特》中还包括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荷马不仅通过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等民族英雄的功勋战绩,高歌国家的荣誉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而且在对帕里斯和海伦爱情的悉心描述中,咏叹个人的自由选择和真挚恋情。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形象研究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形象研究

2021年第12期43文学研究《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形象研究樊嘉宁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24一、“传统”英雄赫克托尔赫克托尔是一位大局意识强,骁勇过人,品质高尚的人。

他是特洛伊城的主将,学界学者大都将其归结为“完美”英雄。

这位英雄是特洛伊城的守护者,带领士兵和希腊联军对抗,他不畏强敌,英勇作战,在特洛伊战争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帕里斯掠走王后海伦,赫克托尔对此并不赞同。

特洛伊战争爆发后,众人对海伦埋怨不已,他依旧认可海伦。

赫克托尔没有刻意偏袒,以公平态度看待这一灾难,不改变衡量对错的标准,更没有把战争强加到海伦头上。

赫克托尔明智、果敢,有大局意识,能正确看待灾难和战争。

《伊利亚特》中最振奋人心的战斗之一便是赫克托尔和阿喀琉斯的对决。

阿喀琉斯刀枪不入,母亲是天神,为他求来最好的盾牌和武器,他的车驾由不死神马驾驶。

相反,赫克托尔只是一个平凡英雄,面对不可战胜之敌,他几乎束手无策。

形势危急,面对挑战,赫克托尔清醒知道他不能战胜,会丧命于战场,但他依旧为了国家和人民出战。

这一片段中,气氛非常凝重,战事告急,赫克托尔的妻子恳请不要出战,但他视死如归。

面对阿喀琉斯,他因人民和国家愤然向前,不放弃国家,毅然为荣誉与特洛伊而战。

英雄的落幕也是无比伟大的,特洛伊国王要回赫克托尔尸体后,阿喀琉斯特意为其停战以彰显其丧葬隆重。

赫克托尔没有因为恐惧和害怕畏缩,而是明知前方是死亡也毅然而出。

他明确判断战场形势,面对妻子和孩子温情脉脉,面对战争冷静、悍勇。

赫克托尔符合传统英雄定义,品质备受称赞。

二、“愤怒”英雄阿喀琉斯阿喀琉斯的“愤怒”是连贯《伊利亚特》的重要线索,这位英雄是《荷马史诗》的重要刻画对象。

海洋女神忒提斯是他的母亲,英雄珀琉斯是他的父亲,阿喀琉斯生下来就有所谓的预言指导——上战场就会战死。

面对既定命运,阿喀琉斯毅然上战场,为名誉而战。

阵前,他让敌人闻风丧胆;作为主帅,阿喀琉斯英勇过人又任性暴烈,性格鲜明立体。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引言荷马史诗作为古希腊文学的瑰宝,以其丰富的人物描写和深刻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

其中,荷马叙事诗中的英雄形象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探讨荷马史诗中几个重要英雄形象,并分析他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1. 阿喀琉斯 (Achilles)阿喀琉斯是《伊利亚特》中最具代表性的英雄之一。

他被描述为勇猛无敌、机智聪慧,同时也充满矛盾和冲突。

作为特洛伊战争的主要参与者,他身上承载着复仇、荣誉和命运等多重主题。

•象征勇气与力量:阿喀琉斯是战争之神阿瑞斯的后裔,他的战斗能力超群,堪称无敌。

•象征人性复杂性:阿喀琉斯既有强大的战士气概,又被自己的怒气所困扰,他对朋友的死感到深深的悲痛和愤怒。

2. 奥德修斯 (Odysseus)奥德修斯是《奥德赛》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位智勇双全、善于思考和计谋的英雄。

他经历了十年时间的艰难旅程,回到了伊萨卡故乡。

•象征智慧与坚韧:奥德修斯在面对各种挑战时都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决心解决问题。

•象征人类历程:奥德修斯的旅程象征着一个人在追求目标时经历的成长和试炼。

3. 露西娅 (Andromache)露西娅是特洛伊战争期间特洛伊王子埃克塞俄斯(Hector)妻子,《伊利亚特》中她以母性、善良和忍耐性而闻名。

露西娅形象中展现出女性在战争背后起到重要作用的意义。

•象征无私的爱与牺牲:露西娅毫不犹豫地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勇敢地面对战争的残酷现实。

•象征家庭力量与纽带:露西娅在特洛伊战争中成为一道支撑特洛伊家庭的重要纽带。

结论荷马史诗创作中塑造的英雄形象不仅有深刻的个人特质,更代表着特定文化背景下所追求的价值观。

阿喀琉斯、奥德修斯和露西娅等英雄形象分别代表勇气与力量、智慧与坚韧以及家庭力量与纽带。

通过对这些英雄形象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希腊文化中人性复杂性和价值体系。

荷马梗概

荷马梗概

研究综述
《伊利亚特》,又名《伊利昂记》,相传在公元前9世纪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成口头史诗,因此它通常和《奥德塞》一起,被称为荷马史诗。此作由学者用文字写定于公元前6世纪。西方学者对它的研究较早,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都曾表言立说。在我国,《伊利亚特》于20世纪20年代引起人们的关注。1924年1月,郑振铎在《小说月报》上最早介绍《伊利亚特》。此后,文坛出现《伊利亚特》的复述本,如开明பைடு நூலகம்店出版的《伊利亚特的故事》(谢六逸译)和中华书局出版的《依利亚德》(高歌译)等。现有傅东华译本、罗念生和王焕生合译本、陈中梅译本等。
三、关于史诗的比较研究
上述研究分别围绕着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展开,但也有不少学者同时从这两个角度切入,如杨宪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塞〉》、李赋宁的《荷马和他的史话》、李广熙的《漫话荷马史诗》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伊利亚特》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运用比较的眼光进行探讨和分析。
刘连青等人的文章还涉及了《伊利亚特》中其他方面的思想内容。刘文认为,从家庭和夫妻关系上体现的道德意识是这部史诗中“现实主义色彩最为浓厚、思想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潘一禾的《爱欲和文明的冲突——荷马笔下的帕里斯与海伦》一文从独特的视野出发,指出《伊利亚特》中还包括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荷马不仅通过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等民族英雄的功勋战绩,高歌国家的荣誉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而且在对帕里斯和海伦爱情的悉心描述中,咏叹个人的自由选择和真挚恋情。”
参考材料
1、甘运杰:《论荷马史诗的情节结构艺术》,《郑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2、罗念生:《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3期。

浅析《荷马史诗》中的英雄特质

浅析《荷马史诗》中的英雄特质

浅析《荷马史诗》中的英雄特质摘要:《荷马史诗》被称为西方思想的圣经,是古希腊文学乃至西方文学的源,在文学史上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刻画了无数感人至深的英雄形象。

本文将简要分析其中典型的英雄形象探析史诗中英雄的普遍特质。

关键字:《荷马史诗》;英雄形象;英雄特质总的来说,《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大多具有神的血统,不仅外形高大威猛,还在性格和行为上追求卓越、英勇善战、崇尚自由、勇担责任、肯定自我和张扬个性。

但他们是人不是神,也并不都是完美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具有非凡的感染力,才能深入人心。

阿喀琉斯是《荷马史诗》着力刻画的一个英雄人物,史诗用了近一半的文字来刻画这个人物。

据传,阿喀琉斯是人间国王配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所生的儿子。

他拥有健美的肌体、无敌的武艺和忘我战斗的冒险性格。

神谕他有两种命运,或者默默无闻而长寿,或者在战场上光荣的死亡。

阿喀琉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在同特洛伊人交战的战场,他攻城掠地,建立无数战功。

在挚友被杀之后,他痛不欲生,复仇心切。

冲天的愤怒使他变成嗜杀的魔鬼。

他疯狂暴虐地杀害特洛伊的百姓,凌辱赫克托耳的尸体,甚至与河神厮杀,这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勇善斗甚至残暴鲁莽的人物形象。

但笔者觉得阿喀琉斯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杀人狂,在战斗中奋不顾身乃至残暴鲁莽只是他性格的一个重要侧面。

他的残暴是出于对朋友的挚爱,对友谊的珍视。

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阿喀琉斯性格中温和善良的一面。

这种温和善良的本性还表现在当阿波罗把瘟疫射给希腊人并危及很多人的生命时,阿喀琉斯首先站出来召集众人商量挽救同胞的对策;当赫克托儿的父亲跪在他的面前,痛哭地哀求赎回自己儿子的尸体时,他又同情得痛哭流涕。

可见,他的性格中又有细腻善良的一面。

他既率真又固执,既善良宽厚又残暴凶狠,既任性自大又尊敬他人,在一种情境之下,他性格的某一个侧面凸显出来,而在另外一种情境之下,性格中的另一个侧面凸显出来。

英勇的战斗精神、温厚的情感态度和捍卫荣誉的敏感意识有机结合成了一个丰富而完满的人。

荷马史诗阿基琉斯人物分析

荷马史诗阿基琉斯人物分析

冒牌大英雄在《特洛伊战争》这部影片中,描绘了无数英雄形象,但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大英雄阿基琉斯。

影片中,他被塑造成为神勇无畏,连神祗都惧怕三分的独一无二的英雄。

但看过之后,当我回想这个仿若完美的英雄的时候,我却发觉他并非是幻想里驾着七彩祥云的大英雄,他并不完美甚至不高大。

而当我看完《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之后,我更进一步的感觉到,他在我心里很难被称为英雄,甚至有些小人的性格特色。

首先,战争中的阿基琉斯是残忍的,这种残忍不光是对于战场上的敌人,很多时候也是对于自己的同盟兄弟。

对于对手,他从不容情,特别是他因为兄弟的死亡而回到战场后,他更是对特洛伊士兵大开杀戒,无论是著名的英雄还是普通的士兵,他都视同草芥,一茬茬的收割他们的性命,“接着,阿基琉斯扑奔德摩勒昂,安忒诺尔之子,一位骠勇的防战能手,出枪捅在太阳穴上,穿过青铜的颊片,铜盔抵挡不住,青铜的枪尖,长驱直入,砸烂头骨,溅捣出喷飞的脑浆。

(第二十一卷)”不仅如此,阿基琉斯对于敌人不光无视他们的生命甚至要将他们作为人的尊严踩在脚底下,“阿基琉斯踩住他的心口,剥掉他的胸甲,得意洋洋地嚷道:‘躺着吧!……’(第二十一卷)”。

这是英雄吗?这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小人的行径,我几乎看不出来阿基琉斯作为一个人,都不用说英雄的,那颗跳动着的心。

或许有人质疑说,战场上,对敌人哪能容情。

可是阿基琉斯对于同一方的盟友,又有宽容和偏向么?《伊利亚特》的开篇就陈说到,“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愤怒,他的暴怒招致了这场凶险的灾祸,给阿开亚人带来受之不尽的苦难,经许多豪杰强健的魂魄打了哀地斯,而把他们的身躯,作为美食,扔给了狗和兀鸟。

(第一卷)”,已经概括地说明了阿基琉斯对于战友的残忍,他不顾阿开亚人的生命,只因为一己私欲——与阿伽门农争抢一个女奴,便放弃了整整十年的战场上,罔顾所有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的死活,将所有希腊将士推向水深火热的战场中。

在他气愤离开之后,他居然可以眼睁睁的看着,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希腊将领士兵节节败退,几乎被逼回到了停泊的船旁。

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

《荷马史诗》人物形象分析阿基琉斯:1、对荣誉、个人力量的渴望与崇拜。

2、勇猛暴烈,烈火般易怒的性格。

3、放任倨傲,注重个人利益。

4、亦有重情重义的一面。

赫克托耳:勇敢、富有责任感、悲剧性奥德修斯:1、智慧、善用计谋、狡诈2、勇敢、坚韧,能屈能伸3、富有人情味史诗风格:《伊利亚特》离家。

战争,灾难,阳刚之气,语言铿锵有力,男性主题《奥德赛》返乡。

人渴望返回自己的家乡。

归依,和平,安心,温柔,爱,语言柔美抒情,女性主题艺术手法1、题材处理、谋篇布局颇具匠心。

荷马史诗的情节结构很有特色,特别是重点突出,繁简分明。

2、性格刻画鲜明而不乏血肉。

史诗集中刻画了一系列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没有一个是雷同或相似的,主要英雄也没有单一和平面化的,都是血肉丰满,形象鲜明。

3、口诵史诗的特点,使用一整套程式化的语言,相对固定的修饰词、短语和段落,一方面略显单调,另一方面又显示了古代史诗凝重、宏伟、肃穆的格调。

4、富有想象力和生活气息的比喻,善用比喻来描写笔下的人物,尤其是明喻。

5、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手法交相辉映,经常使用烘云托月之法来加强他的主题。

《堂吉诃德》: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岀版的反骑士小说。

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唐·吉诃德原名)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恰”(德·拉曼恰地区的守护者),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

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

回到家乡后死去。

人物形象唐吉可德:《堂吉诃德》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创造了一个典型人物形象。

这个人物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学中数一数二的著名典型,或者说,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学上的原型。

堂吉诃德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丰满和复杂。

奥德修斯人物形象分析

奥德修斯人物形象分析

奥德修斯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摘要:《奥德赛》是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著名作品之一,它塑造了奥德修斯这个希腊英雄的形象,这个半神半人的形象身上既具有神明的超人力量,同时也存在着作为人而不可避免的人性缺陷。

本文试图对奥德修斯的人物形象进行一点多方面的分析。

关键词:智勇双全女性人性缺陷残忍流浪奥德修斯与阿喀琉斯、赫拉克勒斯一样,是神与人结合的后裔,孔武有力。

但既然不是完全的神,那么奥德修斯身上自然也有着人性,他并不完美――况且希腊的神祗都不是完美的,也会吵架斗嘴,争风吃醋。

奥德修斯虽然没有阿喀琉斯的脚踵那么致命的缺陷,却也存在着人性中不可避免的缺点。

诺斯罗普・弗莱的巨著《批评的解剖》,把虚构型文学作品分为五种基本模式,奥德修斯理应属于其中的第二类,浪漫传奇中的人物,“他的行动虽然出类拔萃,但他仍被视为人类的一员。

在传奇的主人公出没的天地中,一般的自然规律要暂时让点路:凡对我们常人来说不可思议的超凡勇气和忍耐,对传奇中的英雄说来却十分自然;而具有魔力的武器,会说话的动物、可怕的妖魔和巫婆、具有神奇力量的法宝等等,既然传奇的章法已确定下来。

它们的出现也就合乎情理了。

”这段话很是符合奥德修斯的经历。

奥德修斯作为男一号,在《奥德赛》的第五卷才姗姗出现。

他是伊塔卡岛的国王。

他聪明狡诈,勇敢坚毅,足智多谋。

进攻特洛伊时,他屡出奇招,木马计就是他的杰作。

他堪称一个有勇有谋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此后在十年的海上漂泊中,他无数次与惊涛骇浪、妖魔鬼怪乃至神明对抗,克服难以计数的艰险,在同伴全部丧生后终于辗转回乡。

回乡后,他仍面对着众多求婚者的威胁。

奥德修斯又凭借着武力和计谋铲除了对手,在神明的帮助下重享幸福生活。

一场特洛伊战争让奥林匹斯山的诸神矛盾重重,海神波塞冬就一直看奥德修斯不顺眼,欲除之而后快,但智慧与勇气的化身雅典娜女神则一直站在奥德修斯和他的儿子特勒马科斯身后,多次以化身的形式出现在他们面前,使父子俩的形势转危为安。

这些情节里隐含着希腊人的某种价值取向,即智慧与勇敢是同样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马史诗三位主要英雄形象论析一、性格完美的悲剧英雄—赫克托耳在西方文学史上,赫克托耳是作为阿喀琉斯的衬托或参照而定位的。

实际上,在《伊利昂纪》中他们分别是交战双方的主将,代表着不同的古代英雄类型。

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赫克托耳是一个富于理性的、成熟的政治军事领袖,是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的古代氏族英雄形象。

阿喀琉斯“冲冠一怒为红颜”,因阿伽门农夺走他的女俘而“愤怒”,任性退出战争,这从个人而言,固然有其充分的理由,但阿喀琉斯却是希腊一方举足轻重的战将,因而这种无视希腊人整体利益而意气用事的结果,导致希腊联军节节溃败,几乎覆亡而赫克托耳以群体利益为重,他作为特洛伊一方的主帅,既身先士卒英勇赴战,对敌我的强弱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又对特洛伊的生死存亡,对母亲、妻子和弟媳海伦皆极富责任感。

众所周知,特洛伊战争的直接起因是赫克托耳的风流弟弟帕里斯诱拐了全希腊最美艳的女子海伦,战争的深层原因则瘫族岭解体阶段异族部落之啦相缄和掠夺财汽赫克托耳虽知因此耐发的战争是己方理曲并有严重的后果,但他并不视海伦为红颜祸水之类的妖孽,而是尊重这位前斯巴达王后恰如其份,毫不怨恨她给全体特洛伊人带来的十年麻烦和毁灭的阴影,表现出感人的男子汉风度和深明大义的英雄襟怀。

尽管赫克托耳就性格而言是比阿喀琉斯更完美的人,但他不幸生于以普力与武功论英雄的荷马史诗时代,因此当他面对着更为神勇一的阿喀琉斯时,他为群体献身的高度责任感便转换成强烈的悲剧色彩他无可选择地走向与阿喀琉斯的决斗,义无反顾地走向死亡在《伊利昂纪》中,有三个女性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强化了赫克托耳「的完美性格中所蕴含的悲剧性前述的海伦、赫卡柏和安德洛玛克。

赫卡柏是赫克托耳之母,她在儿子参战问题上表现出一种豁达大度的战争女神的英雄气概,率领特洛伊妇女在希腊大军兵临城下的困境中祈祷雅典娜赐恩,鼓励儿子英勇杀敌,而阿喀琉斯之母戒提斯虽为女神,言行却与凡间之母无异—一她在战争问题上待阿喀琉斯如同婴儿。

史诗中这两位母亲在儿子决战前夕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赫克托耳无愧于他英雄般的母亲。

赫克托耳之妻安德洛玛克是古希腊文学中著,的悲剧性女性形象、,她对丈夫赫克托耳的态度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同情心。

安德洛玛‘在城楼上观战时提醒丈夫说阿喀琉斯杀死了她的父亲及七个兄弟,对她母亲之死也负有责任,因此,赫克托耳对她而言既是丈夫,同时又是她的父、兄、母,她失掉了赫克托耳就是失掉了生命的一切。

尽管如此,尽管她和赫克托耳都明知阿喀琉斯更强大,明白赫克托耳战死后特洛伊城将陷落,老父老母娇妻弱子将沦为悲惨的奴隶,尽管她曾哭着恳求丈夫不要再重返战场,但他们无法作出其他的选择,因为屈辱地龟缩不出和苟且偷生同样也无法挽救特洛伊国破家亡的厄运,唯有战死沙场方是英雄本色。

在此情境下,赫克托耳毅然挺身而出,“不被特洛伊英勇的儿子们和穿着长袍的特褚伊妇女所耻笑”,履行自己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英勇地战死于阿喀琉斯的枪下。

赫卡柏和安德洛玛克以至亲女性的身份,在男性英雄强弱悬殊的生死决战中站在弱者的一方,这使赫克托耳的慷慨赴死带上了动人心弦的悲剧色彩。

赫克托耳完美的性格,主要表现在出于群体利益的高度责任感和为了个人荣誉而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这是和史诗《伊利昂纪》歌颂对异族进行英勇顽强战斗的英雄的主题吻合一致的。

赫克托耳与阿喀琉斯无疑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古代英雄。

前者富于理性、襟怀大度,后者感情冲动、心胸狭窄前者以群体利益为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后者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率直任性前者让我们感到人性的温情和命运的无奈,后者使我们体味到战争的残酷和昂扬无羁的独立精神。

英雄主义是他们共同的特征,但在某种意义上说,赫克托耳悲壮赴死,要比阿喀琉斯的取胜更为英勇感人。

《伊利昂纪》是西方文学中第一部关于战争与人性的杰作,荷马主要是通过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这两个不同类型的史诗英雄形象,讴歌了古代氏族领袖异彩纷呈的英雄本质。

二、英雄符码及其解构—阿喀琉斯从艺术魅力而言,赫克托耳或许是因为性格太完美,形象过于理想化,故而反而不及缺点纷呈的阿喀琉斯具有感染力。

阿作为典型的西方式的个人英雄,他是西方民族心理一文化的一个缩影。

阿喀琉斯无疑是居于荷马史诗中心地位的一个英雄形象,也是本文论析的焦点人物。

他是人神之子,即阿耳戈英雄拍琉斯和海洋女神芯提斯的儿子,出生时即被母亲捏住脚后跟倒浸在冥河水中,因此全身除脚踵之外,全身刀枪不人。

西谚中遂有“阿喀琉斯之踵,’‘之说,以喻“致命的弱点”。

阿喀琉斯除具有史诗英雄的一般共性如体魄矫健、勇猛善战之外,还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强悍暴烈、凶猛可畏、坦率正直、光明磊落,爱憎分明、重荣誉、讲义气,同时又横蛮任性、报复心强,有点心胸狭窄和自私,一切以个人为中心,是原始氏族首领中蛮勇晓悍的典型。

他的性格复杂性表现在既凶猛任性又富于友情,既残忍暴庆又不失同情心。

史诗以他的“愤怒”为开端,并以此作为贯串全诗的中心发展脉络而他的这种“愤怒”缘于个人利益受损害,即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强夺去他名下的女俘。

阿喀琉斯一怒退出战争,表现出他极其鲜明的爱与憎和率直任性的一面,当然也表现出他心胸狭窄、自私残忍的一面为一女俘而置千百万希腊将士的生命和全局的胜负于不顾,从而导致希腊联军连连惨败,血流成河。

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借他的盔甲上阵为赫克托耳所杀,这一事件历来被视为《伊利昂纪》全诗情节的重大转折和希腊联军转败为胜的关键或称之为阿喀琉斯的“息怒”—他因好友之死而悲痛,终与阿伽门农捐弃前嫌重上战场,一举扭转颓势或称之为阿喀琉斯的“再愤怒”一一杀死赫克托耳为好友报仇,表现出极重男子汉友情与义气的原型母题,客观上使己方转败为胜,从而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这一切都突出了阿喀琉斯作为史诗英雄大于生活的个人作用他凌驾于群体和历史之上,是举足轻重,可以率意扭转乾坤的西方式的英雄。

《伊利昂纪》的结局部分是耐人寻味的。

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耳后将尸体拖在战车后面狂奔泄愤的场景十分精彩,它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阿喀琉斯既富于友情又暴烈残忍的性格,他甚至还杀死个青年贵族俘虏来为好友陪葬。

但紧接着的特洛伊老王向阿喀琉斯跪求儿子尸体的场景,悄悄地以一种人性温暖的光辉消融了战争的残酷之感。

白发苍苍的特洛伊老王跪在阿喀琉斯脚下,哭泣着请求归还儿子的尸体,并用对阿喀琉斯父亲的回忆来打动他阿喀琉斯被有丧子之痛的老王感动得几乎“流出了眼泪”,终于忍不住为自己的父亲,为亡友帕特洛克罗斯放声大哭,“营帐里一片哭声”。

阿喀琉斯对老王深表同情,归还了赫克托耳的尸体。

这样,阿喀琉斯凶猛、任性、残忍而又不失同情心的复杂性格就充分表现出来了。

正如・格雷所指出的那样,当阿喀琉斯被特洛伊老王所感动将赫克托耳尸体归还时,在那几秒钟内他有如站在了另一种文明的门槛上—荷马以这一情节生动地表现了同情心消弥了“愤怒”,人类的健康情感解构了当时人们所一致遵从的英雄符码。

的。

所谓的英雄是能够正视命运并坦然迎接死亡的人。

三个希腊字可代表当时盛行的英雄符码英雄本色・英雄行为・英雄声誉这里的亦意味着“最优秀者”—战时冲锋陷阵,勇于杀戮,平时是男子汉大丈夫,航海是舵手,能够在各种情境下有最佳表现。

而欲成最优秀者则须以为中介,即通过勇一于开拓冒险的英雄行为成就丰功伟业,赢得声名与价值亡一。

英雄声誉的只能为他人所赐,不能自我涂脂抹粉。

在《伊利昂纪》中,世界或外人对你的看法远比你对自己的看法更重要。

荣誉只能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搏取。

阿喀琉斯诞生之初,他母亲曾预言他有两个迥然相异的命运一是过和平的生活,尽管一生碌碌无为却可获得长寿一是投身战争建功立业而早死,无法享其天年。

阿喀琉斯违背母亲的意旨而毅然选择了后者,表现出不屈服命运,勇敢进取的人类正面本质。

这是古希腊史诗与悲剧的核心精神,影响泽及整个西方文化。

然而阿喀琉斯一旦从战争中退出,便丧失了他的英雄本色,亦即他不再是爱琴海岸的最优秀者了他不再以充盈着冒险精神的英雄行为认搏取功名,就只配穿着女人的裙裤呆在帐蓬里歌咏他人的荣誉厄。

阿伽门农抢去的那个女俘,如同枪、矛等其他东西一样,既早战利品,又是巨的象征。

英雄一旦不思进取,就没有诗人来歌颂他。

因此,阿喀琉斯让好友帕特洛克罗斯穿戴自己的恺甲参战是一种重获荣誉的悲壮的替代性仪式,他因好友之死而复归战场是英雄符码使然。

帕特洛克罗斯是《伊利昂纪》情节转折的枢纽人物,他揭开了史诗最后高潮的序幕他的战死标志着阿喀琉斯象征性地死亡之后获得新生。

尽管神谕告诉过阿喀琉斯,他杀死赫克托耳之后不久自己也将死亡,因此杀死赫克托耳就意味着拥抱死神根据古希腊神话,阿喀琉斯仁归还赫克托耳的尸体后被太阳神阿波罗用箭射中脚踵而死,尽管如此,阿喀琉斯还是毫不踌躇地杀死一了赫克托耳,勇敢地正视了自己的命运,表现出令人惊叹的英雄本色诚然,阿喀琉斯正是古希腊英雄符码的形象论释,但这一形象更动人之处在于对这种英雄符码的解构,在于那种从英雄面具下隐然露出的同情心。

这种同情心的实质是人本主义精神,它以另一条轨迹鲜明地贯串于整个西方文化传统。

阿喀琉斯的形象奇妙地行战争与人性这两种悖离的因素融合为一,从而引起人们的震漂。

这就是这一千古不朽的文学形象的内在奥秘。

三、西方存在哲学的范本—奥德修斯荷马史诗中木马计的策划者奥德修斯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智勇双全的完人形象,这位伊大卡岛的国王以足智多谋,坚毅果敢著称于世,是古代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领袖。

在《伊利昂纪》中,希腊联军凭借“木马计”攻陷特洛伊城后,军事联盟因胜利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解体,大家各自取道回自己的国家。

奥德修斯归途不顺,在海上漂泊历险,十年方还,从而成为《奥德修纪》的主角,并将史诗的场景从《伊利昂纪》中气势磅礴的陆地上的群体民族战争转换到波橘云诡的大海上的个人历险,将关于战争与毁灭的题旨转换成和平与重建一一奥德修斯在后来回到伊大卡岛击败诸求婚者与妻儿重聚,重建了他的王国、他的文明,将充满激扬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的阳刚之美,转换成以神秘莫测的大自然为主要背景的阴柔之美。

如果说《伊利昂纪》是关于阿喀琉斯“愤怒”的故事,那么《奥德修记》则是一个关于奥德修斯加希腊文回家的故事。

奥德修斯回家的故事无疑是古希腊文学中所有关于故事中最详细、最精彩、最著名的一个,它的主题是通过奥德修斯的海上历险和重建家国,歌颂个人凭智慧、刚毅和勇敢战胜自然敌对力量,维护私有财产的斗争以及颂扬妻子对丈夫的忠贞。

奥德修斯在存在哲学意义上是一个经典范本,可以说他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自我异化与回归本真的英雄。

他心思填密,善于自我伪装,富于选择精神。

在荷马笔下,奥德修斯的名字本身就意味着人生的各种痛苦与烦恼。

十年特洛伊战争不仅摧毁了城市与文明,也几乎毁灭了人的正常感情与灵魂,继之而来的十年海上漂泊更使他历经坎坷。

面对着充满危险的世界,他深谙存在的艰难与伪装的必要,因此他似乎总是有意掩盖自我,伪装成陌生人,以虚假的面目出现,与社会、他人相疏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