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新添声杨柳枝辞》的表现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经典MOOC课程第五讲

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辞》

主讲教师:胡可先

五、《新添声杨柳枝辞》的表现手法

温庭筠的《新添声杨柳枝辞》,内在感情浓烈、深沉、缠绵、纤细,外在表现绮错、清丽、秾艳、繁缛,诗中透露出词的消息,而这些特点又是通过巧妙的手法表现的。

其表现方法之一是通过红豆来表现相思和爱情。红豆本为植物,是早期传说的相思树,果实为相思子,故诗人常用来比喻爱情。红豆入诗,始于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象征相思、爱情,是红豆意象的本意。红豆的形象,鲜亮、红艳,红豆的性格,热烈、温润、玲珑、精致、坚贞,也确实是爱情的绝妙象征。王维诗中“此物最相思”之句,意味着红豆象征相思、爱情,已经是盛唐人普遍的默契。①自盛唐以后,红豆逐渐由诗中意象向词中意象转化。

唐词:

和凝《天仙子》:“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

韩偓《玉合》:“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长相忆。”

牛希济《生查子》:“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李珣《南乡子》:“红豆蔲,紫玫瑰,谢娘家接越王台。”

①参邓小军《红豆小史:以王维、杜甫、〈云溪友议〉、钱谦益为中心》,《中国文化》第十九、二十期合刊,第200页。

欧阳炯《南乡子》:“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

欧阳炯《贺圣朝》:“忆昔花间相见后。只凭纤手,暗抛红豆。”宋词:

晏殊《浣溪沙》:“玉窗红豆忆前欢。”

黄庭坚《点绛唇》:“半妆红豆,各自相思瘦。”

刘过《江城子》:“万斛红豆相思子,凭寄与个中人。”

赵崇嶓《归朝欢》:“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

王千秋《满江红》:“红豆恨,归谁促。青鸾梦,惊难续。”

王沂孙《三株媚》:“几度相思,红豆都销,碧丝空袅。”

周密《清平乐》:“一树湘桃飞茜雪,红豆相思渐结。”

黄机《传信玉女》:“双燕乍归,寄与绿笺红豆。”

陈允平《惜分飞》:“双燕归来后,相思叶底寻红豆。”

红豆由诗中意象转化为词中意象,与其蕴涵和附托的爱情、别离等情怀,更适合于词的表达密切相关。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辞》“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外,《锦城曲》:“怨魄未归芳草死, 江头学种相思子。”《酒泉子》:“罗带惹香,犹系别时红豆,泪痕新,金缕旧。”或在乐府诗中用之,或在词中用之,正是诗词融会过程中,运用红豆以暗示爱情的典型篇章。敦煌曲子词《云谣杂曲子》中的《竹枝子》,有“口含红豆相思语,几度遥相许”句,说明将红豆作为词中意象,晚唐时就盛行了,不仅文人词中普遍运用,而且在民间词中也常见到红豆的身影。

其表现方法之二是谐隐的运用和女性口吻的模拟。就谐隐而言,宋人洪迈《容斋三笔》卷一六《乐府诗引喻》云:“自齐梁以来,诗人作《乐府子夜四时歌》之类,每以前句比兴引喻,而后句实言以证之。至唐张祜、李商隐、温庭筠、陆龟蒙亦多此体。……七言亦间有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又有情’,‘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也无’,‘合欢桃核真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是也。近世鄙词如《一落索》数阕,盖效此格,语意亦新工,恨太俗耳,然非才士不能为。”①到了宋人王灼作《碧鸡漫志》就目为词中的侧艳体:“温飞卿号多作侧辞艳曲,其甚者‘合欢桃核真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也无’。”②但清人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对这种手法则颇为褒扬,云:“诗中谐隐,始于古《稾砧》诗,唐贤绝句,间师此意。刘梦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温飞卿‘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古趣盎然,勿病其俚与纤也。”③

谐隐的另一种方法是谐音或谐义双关,《新添声杨柳枝辞》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方法。第一首“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人”谐音“仁”,桃核即桃之心,谓桃核中有仁,谐对方心中别有情人,承接上句“从来旧物不如新”。第二首,“井底点灯深烛伊”,“深烛伊”谐“深嘱伊”,即深深地嘱咐你之意。“共郎长行莫违棋”,“‘长行’谐‘远走高飞’(私奔),‘围棋’谐‘违期’,意即与郎远走高飞双双

① [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09-611页。

②岳珍:《碧鸡漫志校正》卷二,第42页。

③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564页。

私奔,切莫错过约定的时间”①。这里的“长行”又是谐义双关,字面上是做“长行”游戏,背后却隐藏“远走高飞”的意思。

这两首诗模拟主人公的口吻也与词的表现方式有关。温庭筠词喜模拟女子口吻以抒发情感,他的乐府诗也是如此,这表明晚唐诗至温庭筠已日趋词化,词也汲取了诗的某些言情的特点。《新添声杨柳枝辞》则集中了这些特点。两首诗都是模拟女子的口吻,以女子作为诗的主人公。第一首女主人公慨叹自己的命运,因“旧物不如新”,结果造成了对方心中“别有人”。第二首以博戏设喻,以长行与围棋对比,构思新颖,设喻天然,别开生面,女子的神情口吻,跃然纸上。与这二首诗题材相近的《杨柳枝八首》之八也具备这一特点:“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前二句写实,诗中女子听莺语而动离情,机边忆远,停梭垂泪;后二句是女子的想象,塞门萧索,三月无柳,即使有柳,也未觉春归。全诗用意极为深曲,征人不知春天来临,岂能思念闺中自己,又岂知自己苦苦思念着对方?诗情就在闺中人思念对方,而又惧怕对方不思念自己的忧虑中展开,感情真挚,构思奇巧。可见温庭筠诗词的女性化特点,表现在代女性立言,用细巧之辞,写闺阁之事诸方面。在温庭筠身上,完成了诗词的对接与合流,这不能不说是诗歌演变与词体形成过程中的大事。

中国文学史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复杂的情况,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文体的渗透与融会,并逐渐孕育产生了新的文体。词

①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九,第877页。

是由诗分离出来的一种文学体式,至宋代蔚为大观。而这种体式在晚唐时期是诗体传承嬗变的结果,李贺、李商隐与温庭筠是嬗变过程的关捩点。在诸人当中,温庭筠是诗词兼擅的人物,也就更有代表性。要在温庭筠词中找出诗词互渗的典型作品,就莫过于《新添声杨柳枝辞二首》了。这两首诗最能体现出晚唐乐府诗体与词体文学的相互渗透。因此,读温庭筠诗,宜将乐府与近体分开,读温庭筠的词,宜与他的诗作比较。庭筠乐府,在唐诗中独树一帜,为晚唐诗之一变。温庭筠能逐弦吹之音,而致力于乐府,造其境,构其词,创其语,其格局和表现都与词相近,故研究他的乐府诗,可以探寻其对词的影响,这也是晚唐文体转变中诗与词互渗的关键所在。温庭筠的近体诗则与乐府不同,往往自有其体式与风格,尤其是怀古诗,常以沉郁之语抒失意之感与悲愤之情。如“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过陈琳墓》),“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过五丈原》),“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苏武庙》)等。即如写景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也明朗清丽,与其词秾艳之风不同,与乐府之纤细精巧亦有异。至其《新添声杨柳枝辞》,虽符合近体格律,而实为乐府之体,其风格以“婉媚”为主要特征,诗与词在婉约方面风格一致。拓展一步而言,诗词相融与互渗的焦点是风格的秾艳婉媚,其演变过程由李贺、李商隐、温庭筠到韩偓为发展主线,但李贺与李商隐没有词作传世,而温庭筠与韩偓是晚唐的著名词家,也是重要诗人,因而晚唐诗词嬗变的焦点无疑集中到了温庭筠身上,并由韩偓直接传承下来。这也是晚唐诗史、词史值得注意的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