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孟子》两章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孟子》两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1、能解释重要词语,翻译重要句子。

2、总结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4、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5、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学习难点:准确理解“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理解;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很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1、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于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孟子,名__________,是战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家。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_______ 以后_______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____________ ,有________之称。

2、《孟子》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叙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二、独立自学:1、朗读课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要求: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注意朗读的节奏、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三、合作互学: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四、合作展示:(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委而去之亲戚畔之池非不深也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翻译下列句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不过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合作探究、展示竞学:
1、本文的论点?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3、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举例:(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层层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六、精讲导学:文章的论证思路: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实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七、小结评学:论证的艺术特色: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

(2)使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八、检测固学:(媒体展示)
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

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
、、并称为“四书”。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4、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5、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6、现代生活中,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7、请写出一句与“人和”相关的名言警句:
二、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
固:1、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三、解释加点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四、翻译句子: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不过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相关的名言警句:
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个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疏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把握文章主题与结构。

背诵全文。

一、独立自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加点词重读)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二、合作互学、展示竞学: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1、读准下面的字。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
2、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③入则无法家拂士④所以动心忍性
3、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合作探究:
1、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2、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又指叙述的六个人,又泛指能担任“大任”的人。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逆境出人才)四、展示竞学:1、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使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使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能够激励人奋发有为。

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

最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五、精讲导学:
1、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

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

独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2、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持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持续改正。

3、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

它能够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

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小结评学:
1、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2、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哪些事例能够证明这个道理?请列举几例。

七、检测固学: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 2.翻译句子:(1)饿其体肤(2)行拂乱其所为(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与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来说,“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4、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5、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其中,思想上要____ ;身体上________;行为上要______ 。

(用原文回答)(2分)
6、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不超过20个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