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态学笔记

合集下载

云南大学普通生态学笔记(叶辉)

云南大学普通生态学笔记(叶辉)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种群个体存在遗传差异,这种差异构成种群进化的基础。

进化过程可理解为种群基因频率在世代过程中发生变化的过程。

种群个体的基因型及表现型是种群质的特征,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种群基于基因型及表现型的改变,影响其数量或空间的变化。

基因型种群内每一个体的所有基因的组合表现型基因型在环境作用下的外在表现,如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1. 物种基本定义共有遗传基因库,与其它物种在自然条件下具有生殖隔离;形态上的相似性大于种间的相似性;可视为是由内聚因素(生殖、遗传、形态、生态、行为等)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

物种是进化的单位,对不同生境的适应进化可以分化形成新的物种;物种是生态系统的功能单位,在生态系统中占有特定的生态位2 物种的遗传变异与选择2.1 基因、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生物体的遗传信息由基因所携带;在二倍体生物中,每条同源染色体上的座位上有一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可是相同的、或不同的;若两个等位基因相同,该个体在该座位上被称为是纯合的,否则为杂合的;表现型可能由不同座位上的多个基因所控制,如果表现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当两个等位基因在表现型中都得到表达,则该基因称为共显性的;若仅有其中一个等位基因在表达型中得到表达,则该基因为显性基因,而另一个为隐性基因基因库种群内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的总和;个体所携带的基因随死亡或迁出而从基因库中消失,新的基因通过突变或迁入而进入到基因库中基因型频率种群内每个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基因频率不同基因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哈迪-温伯格定律(Hardy-Weinberg Law)在一个巨大且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在没有选择、突变以及迁移等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2.2 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1) 变异变异既是进化的产物又是进化的根据;变异包括遗传物质的变异、基因表达的蛋白质(酶)的变异以及表现型的数量性状的变异;大部分变异是以遗传物质为基础遗传物质的变异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前者如碱基缺失、加成、置换和重排等,基因突变可能会改变所编码的氨基酸;后者包括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改变,如染色体畸变和多倍体形成等表现型数量性状的变异主要受不同环境条件影响的结果;表现型呈多态现象表明该性状由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所控制由于环境选择压力的空间变化导致种群在不同地区发生的变异称为地理变异;表现型特征或等位基因频率逐渐改变的种群为渐变群;如果环境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不连续,则会形成地理亚种,亚种之间可以交配(2)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基于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通过存活力和生殖力反映出来),种群基因型的优胜劣汰的过程;自然选择以种群个体的遗传变异为基础适合度种群或个体遗传特征对环境适应能力的量度,为相同基因型个体的平均生殖率和存活率之积 (W=ml)相对适合度反映不同基因型在适合度上的差异程度;随着相对适合度增大,选择系数减小,自然选择强度下降选择系数(S)可为自然选择强度的指标,由基因型的相对适合度(W)确定的,随后者的下降而线性增强, S=1-W(3)遗传漂变遗传漂变用自然选择不能解释的基因频率变化,在种群中是随机变化,仅偶尔出现;与不能随机交配,基因不能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有关遗传漂变发生于任何种群中,但遗传漂变的作用随种群增大而减小,在小种群中遗传漂变的影响得到放大,可能会改变种群的遗传组成;该类遗传变异可能在种群中固定下来,也可能在种群中消失自然选择与遗传漂变都将推动种群进化自然选择的作用越强,则遗传漂变的作用越弱,当其大于10倍以上时,后者的作用可忽略不计2.3 遗传瓶颈和建立者效应(1)遗传瓶颈当种群数量因某种原因而急剧下降,则可以视为种群正经历数量上的瓶颈;经历数量瓶颈的种群,其基因库减小,遗传变异下降,基因频率也将发生相应变化。

普通生态学第四章种群生态学总结

普通生态学第四章种群生态学总结

普通生态学第四章种群生态学总结第四章生物种群: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特征:数量特征:种群具有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分布特征: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遗传特征: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进化、适应能力种群生态学:就以生物种群及其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群体属性,包括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统计特征、数量动态及调节规律、种群内个体分布及种内、种间关系。

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1.种群大小(Size):一个种群的全体数目多少。

密度(Density):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数目;相对密度公式:D=n/a·t 粗密度(Crude Density):是指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是指单位栖息空间(种群实际所占据的有用面积或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密度的测定:绝对密度:(1)普查法:如人口普查2)取样调查法:木本:n/10m2;草本及农作物:n/1m2;水体:n/15ml;动物:标记重捕;相对密度:盖度,频度,丰度…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1)环境中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多少;(2)种群对物质和能量利用效率的高低;(3)生物种群营养级的高低;(4)种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如同化能力的高低等)“饱和点”和最适密度:当环境中拥有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最丰富、环境条件最适应时,某种群可达到该环境下的最大密度,这个密度称为“饱和点”。

维持种群最佳状况的密度,称为最适密度。

拥挤效应:在这个拥挤的环境里,虽然食物、饮水和筑巢材料很丰富,但动物的行为发生了异常。

引起拥挤效应。

2.年龄结构:各个年龄或年龄组在整个种群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形成一定的年龄结构;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对分析种群动态和进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价值从生态学的角度,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衰退型种群。

(1)增长型:种群的年龄结构含有大量的幼年个体和较少的老年个体,幼中年个体除了补充死亡的老年个体外还有剩余,所以这类种群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普通生态学重点总结【精华】

普通生态学重点总结【精华】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三章种群生态学第四章群落生态学第五章生态系统第六章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第七章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第一章绪论一.生态学的定义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E.Haeckel,1866)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生物在其历史条件下的适应;•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种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实则上包含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4个理论主体。

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

(埃尔顿,1927)●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Andrenathes,1954)●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E.P.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马世骏,1980)●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E.P.Odum,1997)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971,Odum,《生态学基础》: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一定地区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间分布。

(2)该地区营养物质和水等非生命物质的质量和分布。

(3)各种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光、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环境对生物的调节(如光周期现象)和生物对环境的调节(如固氮作用)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

●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

1、生态学发展简史(1)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公元16 世纪以前:在我国:公元前1200 年《尔雅》一书,草、木;公元前200 年《管子》“地员篇”;公元前100 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 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本草纲目》。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

普通⽣态学知识点1、⽣态学概念:是研究⽣物⽣存条件、⽣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的是指导⼈与⽣物圈(即⾃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态环境问题:在全球变化中,⽐较严峻的,最引⼈关注的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物多样性的丧失、酸⾬、荒漠化及⽣态安全等⽣态问题。

3、可持续性发展:是指既满⾜现代⼈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满⾜需求的能⼒,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的,⼜要保护好⼈类赖以⽣存的⼤⽓、淡⽔、海洋、⼟地和森林等⾃然资源和环境,使⼦孙后代能够永久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4、系统分析的概念:是在明确研究⽬的和系统边界的基础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及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计算机对系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的研究过程。

5、系统分析的途径:⿊箱法:完全忽略系统的内部结构,只通过输⼊或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征和反应特征的研究途径。

⽩箱法:建⽴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的系统研究⽅法。

灰箱法:对系统的内部结构、功能只了解⼀部分,来研究其整体功能。

6、⽣态系统:是在⼀定时间内、空间范围内,⽣物与⽣存环境、⽣物与⽣物之间的密切联系、相互作⽤,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7、⽣态系统按⼈类对⽣态系统影响程度分为:⾃然⽣态系统、⼈⼯⽣态系统、半⾃然⽣态系统。

(表:不同⽣态系统的⽐较)(3)、防尘固沙,保护农⽥;(4)、净化空⽓,防治污染;(5)、降低噪⾳,美化环境;(6)、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9、农业⽣态系统的特点:①、为提⾼农业⽣态系统的⽣产⼒⽽加⼊⼤量⾮⾃然资源;②、⼈的管理使农业⽣态系统多样性⼤为降低,从⽽使⽣态系统中特定的⾷物产量达到最⼤;③农业⽣态系统的主要植物和动物并⾮完全是⾃然选择下形成的,⽽是在⼈⼯选择下形成的④、农业⽣态系统收到来⾃外部有⽬的地调控,并⾮向⾃然⽣态系统那样,通过内部亚系统的反馈来实现对系统的调控。

生态学_的笔记

生态学_的笔记

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中国农业大学《普通生态学》复习重点笔记

中国农业大学《普通生态学》复习重点笔记

专业课复习资料(最新版)封面绪论1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

狭义:生物+环境广义:生物+环境+人+社会+经济生态学核心:保护(就地,迁地,离体)开发(有序,持续)利用(永续利用),发展(是硬道理),可持续发展(人,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全面科学发展观五个体现。

2生态学的发展简史:萌芽时期;创立与发展时期;巩固及学派分化时期;生态系统生态时期;人类生态学时期。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分3类: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组织尺度。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①野外与现场调查;②实验室分析;③模拟实验;④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型;⑤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5生态学方法论:①层次观;②整体观;③系统观;④综合观;⑤进化观。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生物与环境1.1生态因子1.1.1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1]。

生态学中,环境就是生物的栖息地。

环境按性质分为: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按影响分为: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按范围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生物环境一般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⑴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⑵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小环境中的气候称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态学研究更重视小环境。

环境系统概念:它强调把人类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看待,避免人为地将环境分割为互不相关的各个部分,强调环境系统的本质在于各种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普通生态学笔记

普通生态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生态学(Ecology)定义Ecology 源希腊词“Oikos”和“logos”,前者表示住所和栖息地,后者表示学科,原意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

研究生物(organism)及环境(environment)间相互关系的科学(E. Haeckel,1866)。

研究科学的自然历史(C. Elton,1927)。

研究生物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Кашкаров(克什卡洛夫),1954)。

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Andrewartha, 1954)。

研究有机体与生活之地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生物学)(Smith,1966)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相互作用的科学(Krebs,1972, 1978, 1985) 。

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E.P. Odum,1956);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E.P. Odum,1997 )。

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

生物圈生态学研究的最高组织层次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分支学科分子(molecular)个体(individual)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生态系统(ecosystem)景观(landscape)生物圈(biosphere)分子水平及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Moritz (1994) 认为分子生态学是用线粒体DNA (mitochondria DNA)(mtDNA) 的变化来帮助和指导种群动态的研究。

Hoelzel and Dover (1 991 ) 则认为分子生态学是用DNA和蛋白质的特征来研究物种分化、演化及种群生物学等生态学问题。

《分子生态学》杂志(1992)则认为分子生态学是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和种群生物学之间形成的交叉领域,主要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自然种群或人工种群与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转基因生物(或其产物释放)所带来的一系列潜在的生态学问题。

普通生态学第三章生物与环境总结

普通生态学第三章生物与环境总结

普通生态学第三章生物与环境总结第三章个体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及栖息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栖息地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栖息地的适应和生态适应的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

物种(species):是由内在因素(不存在生殖隔离)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生态适应: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从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上作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

个体发育:指生物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生长发育过程;一个物种的性状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程度称为该种的可塑性;系统发育:物种的变异是通过基因型的改变实现的,如果特定的环境因子作用下,变异幅度朝一个方向继续变化,则导致种的分化,这个过程即为系统发育。

环境:广义的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地,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物是环境的主体,主体不同,环境不同。

环境的类型:(1)按环境的主体分类: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环境,其它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均被视为构成人类环境的要素;另一种是以生物为主体的生物环境,即生物体以外的所有要素。

(2)按环境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3)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与否有:原生环境(自然环境),次生环境(半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4)按环境范围大小分为宇宙环境(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趋异适应与生态型:同种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适应叫趋异适应;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型类群叫生态型,趋异适应产生生态型;气候生态型(籼稻与粳稻);土壤生态型(水稻与陆稻);生物生态型(红花碗豆与白花碗豆)2.趋同适应与生活型:不同生物适应相同环境产生了相同的适应叫趋同适应;趋同适应产生的相同生态习性的不同生物类群叫生活型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分为: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学笔记整理

生态学笔记整理

《基础生态学》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按组织层次划为:①个体生态学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①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作用;③阶段性作用;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注意看下这节P20)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①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凤仙花等。

②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

③中日照植物:昼夜长短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④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及番薯等。

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①繁殖的光周期现象:长日照动物(鼬,水貂,刺猬,田鼠,雉)短日照动物(羊,鹿,麝)②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如梨小食心虫。

基础生态学笔记

基础生态学笔记

基础生态学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一)绪论+生物与环境名词解释★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尺度(scale):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生态学分为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组织尺度。

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对种群的影响强度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物因子,如食物、天敌等。

★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对种群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物因子,如温度、降水等。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被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s):最小因子+最大因子,都具有限制影响。

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同样因子过量时,也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

对最小因子定律的发展。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食物链湿地营养级生态金字塔物种环境生态因子限制因子生态适应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态型生活型种群协同进化群落优势种建群种季相生态对策耐性定律边缘效应群落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顶极群落生态效率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可持续发展生物监测指示生物有效积温十分之一定律食物网生态位物候霍普金斯定律最大持续产量休眠富集作用富营养化积温人口种群结构二、简答、问答:1、生态系统的特点:(1)具有空间结构;(2)具有时间变化;(3)具有自动调控功能;(4)是开放系统(可不断同外界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控机能: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经过长期的进化适应,逐渐建立了相互协调的关系。

生态系统自动调控机能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2)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的调控。

这些调控常通过反馈调节机制使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达到功能上的协调和动态平衡。

3、生态系统的类型①按环境性质划分: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②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划分:原始森林、荒漠、冻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宇宙飞船、(人工生态系统)人工草场、农田、农业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4、森林生态系统的分类及每种生态系统分布的气候带类型(1)热带雨林:分布于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热带地区,是目前地球上面积最大、对维持人类生存环境作用最大是森林生态系统;(2)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并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

(3)落叶阔叶林:又称夏绿林,分布于中纬度湿润地区。

分布区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年平均气温8—14℃,年降雨量500—1000mm,且多集中在夏季,土壤为褐色土和棕色森林土,较为肥沃。

(4)北方针叶林: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带。

生态学笔记(整理打印版)

生态学笔记(整理打印版)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了解生态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含义和研究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等。

1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径。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4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①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②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③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④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和优化⑤建设生态农业⑥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第二章系统重点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生物构成、环境条件、结构组成与功能、稳定机制、开放程度、生产力、能流特征、养分循环特点及系统服从规律、运行目标等方面的主要区别。

(一)系统1、系统:有互相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2、一个系统的组成,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第二,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4、系统的结构(1)系统的边界:它是区分系统内外的标志。

(2)系统的层次:系统不但由多个组分构成,而且常常由不同的层次构成。

(3)系统组分的量比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数量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4)系统组分的空间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位置排列关系。

5、系统有哪些功能特点?答:系统能产生其组分或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这种特性,通常称作系统的整合特性。

系统的高可靠性质是低可靠原件所没有的。

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一种整体效应,不但反映各组分的独立功能,而且反映出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效应。

这种新效应可能加强各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如:狼群捕猎的例子。

系统的新效应也可能减弱各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如:蜂窝中只能有一个蜂王的例子。

生态学背诵笔记总结

生态学背诵笔记总结

生态学背诵笔记总结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下面是生态学的背诵笔记总结:
1. 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

它包括生物群体、生物种群、生物个体、生物化学循环和能量流动。

2. 环境因素
- 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有物种的竞争、合作和捕食关系。

非生物因素有气候、土壤、水分和光照等。

3. 生态位
-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处环境中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包括物种的生活方式、生境利用和资源利用等。

4. 群落生态学
- 群落生态学研究不同物种在同一地点共同生活的群落,并研
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

5. 能量流动
- 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它起源
于太阳能的输入,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形式在生物之间流动。

6. 生物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在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
的多样性。

它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7. 生态承载力
-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生态系统能够容纳和支持的生物种群数
量和物种多样性的最大值。

它受到环境因素和生物种群交互作用的限制。

8. 生态危机
-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进而影响物种的存活和生活质量。

解决生态危机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以上是生态学的背诵笔记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厦门大学普通生态学考研笔记3

厦门大学普通生态学考研笔记3

§8 捕食作用? 捕食的性质? Lotka-Voterra捕食者-猎物模型? 捕食者功能反应和数量反应? 草食作用和植物防御? 捕食者和猎物的协同进化捕食的性质? 捕食(predation)可以定义为摄取其它个体的部分或全部作为食物。

捕食者包括:典型的捕食者、草食者、寄生者。

捕食者可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

? 食性的特化与泛化:根据捕食猎物种数的多少,某些捕食者是特化种(specialist),对食物的选择非常强;而另一些是泛化种(generalist),对吃几种类型的猎物。

草食性动物一般比肉食性动物更加特化。

动植物寄生者都是特化种。

Lotka-Voterra捕食者-猎物模型? 猎物在没有捕食者条件下按指数增长? dN/dt=r1N N- 猎物种群密度,t-时间,r1-猎物的种群增长率。

? 捕食者在没有猎物条件下按指数减少? dP/dt=-r2P P-捕食者的种群密度,t-时间,r2-捕食者的种群增长率。

? 当两者共存于一个有限的空间内,捕食者发现和进攻猎物的效率为ε,可称为压力常数,即平均每一捕食者捕杀猎物的常数;捕食者利用猎物而转变为更多捕食者的常数为θ,即捕食效率常数。

? 猎物的种群增长方程:dN/dt=r1N -εPN ...(1)? 捕食者的种群增长方程:dP/dt=-r2P +θNP ...(2)Lotka-Voterra捕食者-猎物模型行为捕食者的功能反应和数量反应? 功能反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每个捕食者可以捕获更多的猎物或可以较快地捕获猎物,这种现象就是捕食者的功能反应。

概念最早由Solomon提出,Holling提出三类功能反应,即I型功能反应、II型功能反应、III功能反应。

? 数量反应:随着猎物密度增加,更多的捕食者将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导致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这种过程称捕食者对于猎物密度增加的数量反应。

食草作用? 食草动物对植物的危害植物受食草动物的“捕食”的危害程度随损害的部位、植物发育的阶段而异。

普通生态学尚玉昌第三版知识点总结

普通生态学尚玉昌第三版知识点总结

普通生态学尚玉昌第三版知识点总结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

2、环境因子: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3、单体生物:个体清楚,基本保持一致的体形,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卵。

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

如鸟类、兽类、昆虫等。

4、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

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

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如水稻、浮萍、树木等。

5、同资源集(种)团:生物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合,即占据相似生态位的物种集合。

6、内禀增长能力:①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的最大增长能力(rm )。

mm最大的瞬时增长率,即内禀增长率或内禀增长能力。

②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记作rm。

)7、生物群落: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地域或生境中的各种生物种群有规律的集合。

8、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

9、生态交错区:①不同的群落之间交错的不同群落中物种共存的地区就称为生态交错区。

②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10、边缘效应:①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

②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1、次级生产:初级生产以外的生态系统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或第二性生产。

基础生态学笔记

基础生态学笔记

基础生态学笔记生态学,听起来好像是那种高深莫测、充满了复杂术语和理论的学科。

但当我真正深入学习之后,才发现它其实就像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周围世界的种种奇妙和有趣。

先来说说我在公园里的一次观察经历吧。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决定到附近的公园去放松一下,顺便也看看能不能从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中发现一些基础生态学的奥秘。

一走进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

草地上的草儿们长得参差不齐,有的高高瘦瘦,像是在努力展示自己的挺拔身姿;有的则矮矮胖胖,看起来憨态可掬。

我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这些小草。

发现它们的叶片有的宽,有的窄;颜色也不尽相同,有的深绿,有的浅绿。

我想,这大概就是它们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吧。

草地上还点缀着各种各样的小花,五颜六色的,别提多好看了。

那些小小的花瓣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有的花瓣边缘带着细微的褶皱,就像姑娘裙摆上的花边;有的花瓣则光滑平整,摸起来滑溜溜的。

我注意到,有些花朵吸引了好多蜜蜂和蝴蝶。

蜜蜂们在花丛中忙碌地穿梭着,它们的小翅膀扇动得飞快,发出嗡嗡的声音。

蝴蝶呢,则优雅地在花朵间翩翩起舞,一会儿落在这朵花上,一会儿又飞到那朵花上。

我在想,它们是不是在进行一场选美比赛,比一比谁能找到最甜美的花蜜。

再往前走,是一个小池塘。

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

那些小鱼可机灵了,它们一会儿聚在一起,像是在开会商量着什么;一会儿又四散开来,快速地游向远处。

我发现有些小鱼身上有着漂亮的条纹,有的则是单一的颜色。

池塘边还趴着几只青蛙,它们鼓着大大的眼睛,静静地等待着猎物。

突然,一只青蛙猛地伸出舌头,一下子就抓住了一只小飞虫,然后满足地吞咽下去。

我忍不住笑了,心想这青蛙可真是个厉害的猎手。

池塘里还有不少的水草,它们随着水流轻轻摇曳,仿佛在跳着优美的舞蹈。

有的水草长长的,像绿色的丝带;有的则是短短的,像一个个小绒球。

在水草之间,还能看到一些小小的螺蛳,它们缓慢地移动着,身后留下一道细细的痕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笔记)普通生态学2012年12月01日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10级生物科学(师范)普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1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2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2.1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四大学派:英美学派、法瑞学派、北欧学派、前苏联学派。

2.2总体而言,现代生态学发展趋势:★(1)从野外转向室内;(2)从定性走向定量;(3)研究重点从个体转向种群和群落;(4)从自然生态转向污染生态(或非自然生态),进而发展到对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5)从理论走向应用。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要点:生物的环境,环境因子及生态因子,生态因子之间作用特征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1 物种1.1 物种的概念物种功能单元。

1.2 物种的特点(1)物种是由内聚因素(生殖、遗传、生理、行为、相互识别系统等)联系起来的个体集合;(2)物种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3)物种是一个可随时间进化改变得个体集合;(4)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2 环境2.1 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意外的空间,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成为环境因子。

2.2 生境★生境是不同于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生境又称栖息地,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2.3 条件和资源★环境因子可分为条件和资源两类,不可消耗的称为条件,可被消耗的成为资源。

3 生态因子3.1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3.2 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3.3 生态因子的分类★(1)通常分类:①生物因子:有机体(同种和异种);②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

(2)有的学者分为五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3)Simith等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3.4 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1)维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级,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分带性规律,受太阳辐射引起的温度变化影响。

(2)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呈垂直地带分布的规律性变化。

受海拔高度引起的温度变化影响。

(3)经度地带性地球内在因素如大地构造形成地貌和海洋分异引起经度地带性分布。

受水分分布不均匀影响。

3.5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阶段性作用;⑤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2)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①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如氧气。

②Liebig最小因子定律③Shelford耐性定律(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条件,而且生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这就是Shelford 耐性定律。

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可以用种型耐受曲线表示。

④生态福*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福。

主要取决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⑤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适应度)▲驯化:生物在实验/自然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前者需要较短的时间,后者需要较长的时间,有实验驯化与气候驯化。

⑥指示生物A、生物的指示作用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种都留下深刻的环境烙印,因此常用生物作为指示者,反映环境的某些特征。

B、指示生物的相对性指示生物仅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起作用,而在另一时空条件下失去指示意义。

3.6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3.6.1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3.6.1.1 光强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光强的影响①光强随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②光强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强③山的坡向、坡度影响光照强度④四季变化:夏季最大,冬季最小⑤一天变化:中午最大,早晚最小(2)光强对生物的影响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着重要作用②光强与水生植物③陆生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A、阴性植物B、阳性植物C、中性植物3.6.1.2 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光质的变化光质随空间发生变化的一般规律:短波光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强。

(光谱成分:红、橙、黄、绿、青、蓝、紫。

)(2)光质的生态作用①光质与植物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影响不同。

A、生理有效辐射B、生理无效辐射②光质与动物3.6.1.3 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1)日照长度①日照长度是指白昼的持续时数或太阳的可照时数。

②日照长度时空变化北半球:夏至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冬至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2)生物的光周期现象①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中间型植物。

②动物的光周期现象3.6.2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任何生物都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活动,温度是对生物影响最为明显的环境因素之一。

3.6.2.1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1)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生物的三基点温度★温度对生物作用可分为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即生物的三基点温度。

①当环境温度在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之间时,生物体内的生理变化反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代谢活动加强,从而加快生长发育的速度;②当环境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后,参与生理变化的酶系统受到影响,代谢活动受阻,势必影响到生物正常的生长发育;③当环境温度低于最低温度或是高于最高温度,生物将受到严重危害,甚至死亡;④不同生物的三基点温度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生物不同发育阶段能忍受的温度范围也有很大差异。

▲生物零度植物或变温动物,其发育是从某一温度开始的,而不是从0℃开始,生物开始发育的温度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即生物零度。

▲发育速率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

(2)温度对生物发育的影响及有效积温法则①温度与发育的关系一方面体现在某些植物经过一个低温“春化”阶段,才能开花结果,完成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反映在有效积温法则上。

②有效积温法则★A、主要含义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B、公式K = N(T- T0)式中:K——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它是一个常数T——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T0——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最低临界温度(生物零度,℃)N——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天数,d)3.6.2.2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1)生物对低温的适应①低温危害温度低于一定数值,生物便会受害,这个数值称为临界温度。

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

低温对生物的危害可分为寒害和冻害两种。

A、寒害寒害是指温度在0℃以上对喜温植物造成的伤害,植物寒害的主要原因有蛋白质合成受阻、碳水化合物减少和代谢紊乱等。

B、冻害冻害是指0℃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

植物在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时,会在细胞间隙形成冰晶,原生质因此而失水破损。

极端低温对动物的致死作用主要是体液的冰冻和结晶,使原生质受到机械损伤,蛋白质脱水变性。

②植物对低温的适应A、形态适应B、生理适应C、行为适应A、形态结构对低温的适应a、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小。

b、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

B、生理适应a、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的保持恒定的体温;b、在低温环境下减少身体散热的另一种适应为大大降温身体终端部位的温度,而身体中央的温度血液很少流到这些部位。

C、行为适应a、休眠(抗寒)b、迁徙(避寒)(2)生物对高温的适应①高温危害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

A、高温对植物的危害高温可以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是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破坏植物的分子水分平衡,促使蛋白质凝固、脂类溶解,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的积累。

B、高温对动物的危害高温主要是破坏酶的活性,是蛋白质凝固变性,造成缺氧、排泄功能失调和神经系统麻痹等。

(动物对高温的忍受能力因种而异,一般哺乳动物不能忍受42℃以上的高温,鸟类不能忍受48℃以上的高温。

)②植物对高温的适应A、形态适应a、有些植物具有密绒毛或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b、有些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大部分光线;c、有些植物叶片垂直排列,或高温下叶片折叠,减少吸光面积等。

B、生理适应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有利于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力,蒸腾作用避免值。

A、夏眠B、穴居C、昼伏夜出3.6.2.3 物候节律(1)物候物候是指生物生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例如大多数植物春天发芽,夏季开花,秋天结实,冬季休眠。

(2)物候学物候学是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3.6.2.4 休眠(1)休眠休眠是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于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2)休眠的好处①忍耐较宽的生态福②减少能量消耗3.6.3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3.6.3.1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①水是任何生物体重要组成部分;②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③水对稳定的温度环境有重要意义;④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⑤水使植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

(2)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3.6.3.2 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植物依其对水分需求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型:(1)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2)陆生植物:湿生植物、旱生植物、中生植物。

3.6.4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3.6.4.1 土壤的生态学意义(1)土壤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土壤中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线虫、蚯蚓、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少数高等动物。

(2)土壤是生物进化的过度环境土壤中既有空气、又有水分,正好成为生物进化过程的过度环境。

(3)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土壤提供了植物生活的空间、水分和必需的矿质元素。

(4)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土壤中大量的微生物和小型动物对污染都具有分化能力。

3.6.4.2 土壤质地与结构对生物的影响(1)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项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2)根据土壤质地可把土壤分为砂土、壤土、粘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