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合集下载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解析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解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新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解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的一首词。

当时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路,并遭到排挤和压抑,一腔愁绪无法排遣。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比,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

少年时代,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登高望远不知愁苦。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虽然亲历了人民的苦难,却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却“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及赏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一:问题及答案。

(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2)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4分)参考答案:(1)本词的上下片里的“愁”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4分)(2)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

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4分)二:问题及答案(1)这首词运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字。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3)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参考答案(1)对比/愁(2)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危机,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

(3)秋色入心即为“愁”,愁而不能直说和尽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

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令人愁绝。

赏析: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及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一:问题及答案。

(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2)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4分)
参考答案:
(1)本词的上下片里的“愁”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4分)
二:问题及答案
(1)这首词运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字。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意思-赏析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意思-赏析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丑奴儿·书博山
道中壁》意思|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析二
作者:佚名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
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名师《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理解性默写、鉴赏习题(含答案)

名师《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理解性默写、鉴赏习题(含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二、背景: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

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三、文学鉴赏: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

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

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诗词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诗词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诗词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能够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但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但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能够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能够被赶出去的。

所以,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个叠句的使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及赏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一:问题及答案。

(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2)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4分)参考答案:(1)本词的上下片里的“愁”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4分)(2)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

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4分)二:问题及答案(1)这首词运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字。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3)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参考答案(1)对比/愁(2)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危机,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

《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二〇二二年五月一日)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一“少年”是指多少岁?10周岁到18周岁上下的未成年人。

这段时间为何“不识愁滋味”?因为有志同道合的党怀英,两人都是诗词的爱好者,可以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为了能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才去登楼找灵感,假装多愁伤感,并非真的多愁。

有了新词,之前的愁瞬间转为喜乐,忧愁马上烟消云散。

“而今”是多少岁?应该在劾落职之后。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作者被劾落职,这年,他42岁,从这年到嘉泰三年(1203)春,共22年,他一直处于失业又失志状态。

为何“识尽愁滋味”?绍兴三十二年(1162),作者23岁,率领49人夜袭金营,于5万敌营中生擒叛将张安国于南宋。

1:5000,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声名大振,可堪“赵子龙”﹑“岳飞”再世,可岳飞刚好死在赵构手中,作者自然不让他放心﹑安心,所以就安排作者从事江阴签判。

签判是个什么官?宋朝在各州府选派京官充任判官时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掌诸案文移事务。

换言之,武官从事文官事务。

这就是愁的开始了。

绍兴三十二年(1162)——淳熙八年(1181)冬,从23岁到42岁,共20年,一直为朝廷出力,但都不是直接抗金,而是做地方的守臣(非攻臣),自己恢复中原的理想一直没实现,所以郁结成愁,继而成“疾”,此“疾”一生未“弃”,可见有多“辛”!淳熙八年(1181)冬——嘉泰三年(1203)春,从42岁到64岁,共22年,一直闲居,失业又失志。

人说“男人四十一枝花”,正是鲜花怒放之时,可他却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凋谢了,自然这期间的愁已达到人生的顶峰了。

这首词就是在这段时间写的。

二全文以愁为主线,上阙是强说愁,下阙是强不说愁。

前者是闲愁,后者是哀愁;上片是矫情的愁,下片是真实的愁;少年是主动寻愁,壮年是被愁所寻。

超越生命的成熟——《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虞美人·听雨》比较阅读

超越生命的成熟——《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虞美人·听雨》比较阅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宋代〕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及注释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

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

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二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却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却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却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深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却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深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愁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愁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却点所谓“愁情”,他是“知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知上层楼”,这却叠句的运用,避开了却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及赏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及赏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翻译: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作者简介: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三组对比,表现了作者尝遍辛酸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重点赏析: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

下片写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运用对比,词中将“少年”时和“而今”对比,将“不识”与“识尽”对比,将“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在自嘲自讽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阅读答案与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阅读答案与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阅读答案与赏析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相关资料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题1、“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结果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

“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解是:心中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说,只好找个话头,说说这天凉的秋天吧!2、《丑奴儿》中词人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

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仇。

3、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答: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

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文注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文注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二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赏析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 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①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①强(qiang抢):勉强地,硬要。

【译文】少年时代不懂得什么叫忧愁,常常喜欢登上高楼,常常喜欢登上高楼,为了写首新词就硬说自己很忧愁。

如今已经尝够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忧愁却不愿开口,想说忧愁却不愿开口,只好赞上一句:“天气凉爽好个金秋!”【集评】明·卓人月、徐士俊:“前是强说,后是强不说。

”(《古今词统》卷四)现代·俞平伯:“今昔对比,含蓄而又分明。

中间用叠句转折。

末句似近滑,于极极流利中仍见此老倔强的意志。

将烈士暮年之感恰好写为长短句,‘粗豪’云云殆不足以尽稼轩。

‘秋’仍绾合‘愁’字,如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唐宋词选释》下卷)【赏析】此词以咏“愁”为中心,通过少年时与“而今”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愁”的相异体会,阐发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使人具体地感受到了忧患余生的辛酸况味。

上片先写少年时的所谓“愁”,表明年青人往往因涉世未深而不懂得人生的艰难。

作者以自嘲的态度写这种少年时代的假愁和闲愁的目的,是为了反衬如今烈士暮年的真愁与深愁。

下片以“而今”一词作有力的转折,来写现在——饱经忧患的中老年之愁。

真正知道了愁反而不愿说,这是多么深沉的痛苦!然而作者之意尚不止此。

秋天在愁人心目中是衰老没落的象证。

作者晚岁逢秋,本极凄凉,但他对此举不以悲叹出之,反而出人意表地结以轻松滑稽的欣赏之语:“天凉好个秋!”至深之情,却以至淡之语表之,含蓄而又分明,更加耐人寻味。

从这里读者可以更加深透地理解稼轩倔强而诙谐的豪士性格。

南宋-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宋-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年至年间。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辛弃疾中年后曾长期赋闲,隐居江西上饶一带,博山是他经常游玩的地方。

他有两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这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以“登高说愁”为议题,写出了少年与成年两种人生感受。

少年时代,不谙世事,喜欢登高,为写“新词”,没有愁苦,勉强“说愁”;成年以后,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

“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作者反复品味着“愁滋味”,在自嘲自讽之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翻译: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想当年年少时我不懂什么是忧愁,闲来时喜欢登上高楼,我喜欢登上高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为写新词无愁也要勉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现在尝到了悲伤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来。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想说却说不出来,但说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注释校对自《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博山,在今江西广丰西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第1篇一、写作背景: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始终闲居十年。

《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词文赏析: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

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怜悯,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布满激情的。

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

是一种肤浅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

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缘由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A、境况的残酷。

统治者到处排挤、打击他,他到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B、更主要的缘由是,一生理想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

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绝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纳应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愁闷和愤激之情。

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

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无限的愁情。

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书博山道中壁赏析01散译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层楼:高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赋:写。

✦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却道天凉好个秋。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道:说。

02解读✦丑奴儿:词牌名。

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

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是兼有歌舞的大曲。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

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03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

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
点而无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

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

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