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人物赏析
【语文知识点】孔乙己原文赏析和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孔乙己原文赏析和人物形象分析《孔乙己》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这篇小说以一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涵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叙述者“我”实际上又是以一位对社会人生有着丰富体验和深刻认知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口吻,回忆着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一幕幕景象。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世事变迁,当年的小伙计早已人到中年,并远离了鲁镇和咸亨酒店,却仍然对穷困潦倒中的孔乙己及自己在当时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念念不忘,其中复杂的内心隐曲是可想而知的,但作者又刻意隐藏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只是以一种含蓄平淡的口吻徐徐道来,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环境造就人,孔乙己生活在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其性格就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朴实,另一方面他迂腐顽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孔乙己这样性格的人物,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形象。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是双面性的,复杂的,他虽然穷酸、迂腐,但是也有人性的闪光点。
孔乙己善良的一面体现在他教小孩子认字和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的两个细节上。
孔乙己是清朝末年的知识分子,他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条,但是他连秀才都没有考上,又没有功名利禄,生活过得非常穷酸。
孔乙己有着封建教育制度影响下的书生特有的清高本质,没有经济来源,也不愿意从事劳动赚取钱财,端着读书人的架子只能越过越穷。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孔乙己人物性格赏析
孔乙己人物性格赏析作者:彭延鸿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01期内容摘要:说《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白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题材的选材背景是清朝末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中塑造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对孔乙己生活中与周边人所发生的事情进行了叙述,进而以孔乙己悲剧的人生来反映出封建腐朽制度下封建思想对人们精神的摧残与毒害。
关键词:孔乙己人物性格赏析一.孔乙己人物塑造的背景小说《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白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题材的选材背景是清朝末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中塑造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对孔乙己生活中与周边人所发生的事情进行了叙述,进而以孔乙己悲剧的人生来反映出封建腐朽制度下封建思想对人们精神的摧残与毒害。
孔乙己作为小说的人物主人公,作者通过对这一人物的生活状态的描写,从人物的穿着、语言、神态等的细致描写,将人物的形象刻画的可谓是栩栩如生,性格特点格外的鲜明,进而以孔乙己悲剧的人生来影射出封建制度下人情淡薄、思想腐朽麻木的一种生存状态。
二.孔乙己人物性格赏析在这一白话小说中,作者鲁迅在进行人物性格刻画上,主要是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孔乙己的穿着、语言、肖像以及动作神态的描写上来实现的,通过对孔乙己穿着的描写来突出人物整体上的性格特点,即邋遢、懒惰;在肖像描与神态的描写上,能够将主人公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种深入骨髓中的麻木不仁、顽固不化的思想真实地影射出了那一时代下人们的精神状态。
具体的性格分析如下:从孔乙己这一人物的出场说起,作者为孔乙己的出场搭建了一个舞台——鲁镇咸亨酒店,在这一舞台上展现出了孔乙己的全貌。
小说中写到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穿着长衫站又站着喝酒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则反映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站着喝酒则是因为其没有社会地位、穷困潦倒,本属于“短衣帮”的他却又穿着长衫,从他爱摆出读书人架子的表现看,说明他对上层社会有着无限的向往,而且也很要面子。
从孔乙己外貌的描写上,则能够看出孔乙己是一个身材高大的人,但是,他的脸色青白且有伤痕,胡子花白且长衫破旧不堪,在“我”的眼中就好像有十多年都没有洗过、补过一样。
孔乙己中的笑的赏析
孔乙己中的笑的赏析李清照先生曾说:“笑者百愁消,病者寿延长”,笑对人的身心健康可谓有益无害,正如湘绣《正月十五笑谢客》所描述的那样:“宴笑皆有常,乐中究无假”。
元末明初的元曲《西厢记》当中,金圣叹曾经说:“笑最为灵验,一笑可以掩百岁愁”,而李煜先生更把笑描绘成一种奇怪的艺术形式,他就是把传统的笑容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作品当中。
孔乙己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一书中描绘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
虽然他担任的是福康安族军中的大夫,但他调侃的口吻和轻松的性格令人印象深刻,他的笑容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笑容”。
孔乙己的笑容,可以说是元曲“西厢记”当中金圣叹所说的笑声,也可以说是李煜所描绘的笑容,它既无声又有声,总是能够融入到孔乙己的情感中。
他的笑容是一种虚幻的声音,犹如一口风,又能把人们笑出真挚的欢笑。
在曹雪芹的小说中,孔乙己经常用善意的讽刺和诙谐调侃来帮助他人摆脱烦恼,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真正的欢乐。
例如,当小鸠从钱塘江里淘金时,孔乙己就可以讽刺他说:“汝唐朝大臣,今日却在江里淘金,不见贵族气度,何不改行拿刀搭笔?”这种轻松而富有哲理的调侃,不仅能够增添小说的幽默,而且也能让读者有一种“悬疑”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感到更加安定快乐。
另外,孔乙己的笑容也容易熟悉,他在经历挫折后,都会平静地笑着说:“自古有情痴,更有无识愚”,当他在被歧视和责备时,他也会对自己的挫折保持乐观的态度,而他的笑容也会变得更加感染力十足。
此外,孔乙己也会在各种社会场合里,用自己的笑容来温暖他人。
例如,当宝玉被误解的时候,孔乙己便会用笑容来安慰他道:“你莫担心!保持坚强,今天少点郁闷,明天就好转。
”这句以宽慰之意调侃而又说出内心深刻的思想,令人感动。
孔乙己的笑容不仅帮助他们摆脱灰暗的生活,也为众人带来欢乐。
他不仅代表着明朝文化,而且还是一个活泼可爱的人物,使得《红楼梦》更具有温馨小资的气息。
总之,孔乙己的笑容既可以使人感到安心,也能给他们带来欢乐。
关于孔乙己形象的分析
关于孔乙己形象的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位标志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形象不仅在小说《孔乙己》中深入人心,也成为了代表中国社会底层的象征。
本文将对孔乙己的形象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首先,孔乙己是一个地位低微、贫穷而又善良纯朴的人。
这一形象通过小说中对孔乙己生活状况的描写得以展现。
他是个衣衫褴褛的酒保,工资微薄,平日里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
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孔乙己并没有因此而丧失自尊和善良品性。
他待人真诚友善,从不以自己的困境为借口去伤害他人。
这种善良的形象使得读者们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与共鸣。
其次,孔乙己的形象也具有自我调侃和自嘲的特点。
他常常以自嘲的口吻形容自己“衣服又破,排场又小,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
这种自嘲的调侃不仅表明他对自身状况的深刻认知,也意味着他对社会的无奈和对命运的嘲讽。
在这个底层人物的善良与自嘲中,鲁迅通过孔乙己的言语和举止,刻画出了一种明亮且信任的内心。
进一步地,孔乙己的形象也反映了社会不公和人情冷漠的现象。
小说中,孔乙己在喧闹而繁忙的酒家工作,周围的人们对他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他只是众多底层劳动人民中的一个普通存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孔乙己的遭遇使人不禁思考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与忽视,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之间的巨大鸿沟。
通过孔乙己这个形象,鲁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唤起读者对社会不公的思考与反思。
最后,孔乙己的形象也具有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自由的向往。
尽管孔乙己的地位低微,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无论是拒绝被莫须有的告发,抑或是在狱中以自己的方式独自喝完酒,孔乙己都表现出对自己不屈的反抗精神。
这种与命运抗争、对自由心灵的追寻,使得孔乙己的形象更加鲜活而有力量。
总的来说,孔乙己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具有多重意义和内涵。
他是一个地位低微贫穷、善良纯朴的人,也是社会不公和人情冷漠的反映,更是一种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自由的向往。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
"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的28篇散文。
这部作品主要描绘了作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通过对各种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1. 阿Q: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位典型人物,他在"阿Q 正传"中首次出现。
阿Q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有着盲目的乐观主义精神,总是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
他的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一些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2. 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位穷困潦倒的书生,他在"孔乙己"这篇散文中出现。
孔乙己的形象代表了那些固守传统,不愿接受新事物的人。
他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3. 父亲:鲁迅在"父亲的病"中描绘了自己的父亲。
这位父亲形象严肃,但内心充满慈爱,他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深深地影响了鲁迅的人生观。
4. 母亲:鲁迅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她在"母亲的教诲"中出现。
她的形象代表了传统女性的忍辱负重和无私付出。
5. 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的乳母,她在"长妈妈和她的狗"中出现。
长妈妈形象慈爱而坚韧,她对鲁迅的照顾和教
育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朝花夕拾"中一些主要人物的赏析,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象征意义,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情感。
孔乙己中的社会底层形象
孔乙己中的社会底层形象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备受社会边缘人士的形象。
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与刻画,鲁迅既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困境与不幸遭遇,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分化。
本文将从孔乙己的外貌、性格特点、职业和待遇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凸显孔乙己中的社会底层形象。
孔乙己的外貌暗示着他社会底层的地位。
他身材矮小而弯曲,褪色的衣衫、瘦骨嶙峋的面容,充满着衰老与疲惫。
此外,他的脸上还有许多伤疤与痘疤,这无疑更加凸显了他的贫困之苦和社会底层身份的尴尬。
孔乙己由衣着与面容可以看出他生活在艰难的环境中,是社会底层人士的典型代表。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使他更加与社会底层形象相契合。
他生性懦弱,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反抗压迫与不公,经常遭受欺凌与歧视。
鲁迅先生写道:“有人故意拿月票刺他,他也不敢抗辩一句,只是抱怨说‘不象话’。
”这句话揭示了孔乙己性格的软弱与低人一等的自我认知。
他的懦弱进一步加深了他在社会底层的地位,使得他难以摆脱贫困与痛苦。
孔乙己所从事的卖糖葫芦的职业也凸显了他社会底层形象。
卖糖葫芦是一项底层劳动,虽然孔乙己热爱这份工作,但收入微薄,与其他上层社会阶层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他整日在街头摆摊,不得不依赖别人对他的施舍,生活的无尽辛酸体现了社会底层的边缘化境遇。
与孔乙己的社会底层身份相呼应的,是他在社会中所遭受的待遇。
孔乙己的外貌和性格让人们对他产生了歧视和冷漠。
在小说中,酒肆提醒孔乙己喝酒,以此来维护他们自身的尊严。
“有的翻他白眼;有的用好像恶狗咬他的眼光看他。
”这些描写无不反映出社会底层人士在当时的生活中经常面对的冷漠和压迫。
尽管孔乙己善良且真诚,但社会对于他的歧视和排挤,使得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困境。
综上所述,孔乙己中的社会底层形象在鲁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描绘。
通过对孔乙己外貌、性格、职业和待遇等多个方面的刻画,鲁迅对那个时代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关注和揭示。
孔乙己的形象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被边缘化的底层人士所面对的苦难与困境,这对于深化社会的认知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分析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分析孔乙己是中国作家鲁迅所创作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主要人物。
他是一位贫困潦倒的酒店招待员,人们一般称他为“孔乙己”。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卑而敏感。
孔乙己出身贫寒,生活困顿,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他担心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自卑感非常强烈。
当别人对他开玩笑时,他总是表现得敏感而易怒。
例如,在酒店里有人问他“你是孔乙己吧”,他就感到自己受到了羞辱和侮辱,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恐惧,情绪非常低落。
这种自卑使得他常常沉默寡言,不敢与人多言。
第二,渴望被认可。
尽管孔乙己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感到自卑,但他仍然希望被人们所认可和尊重。
在小说中,当他被酒肆里的“爷爷”们传颂为“书呆子”时,因为得到了别人的赞美和关注,他感到非常高兴和兴奋。
他确信这是他“一生的荣幸”,并在心里为自己鼓掌。
这种渴望被认可的心理,使得他在外人面前表现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自信和自满。
第三,内心柔软善良。
孔乙己虽然经历了生活的压迫和不公,但他的内心依然是柔软而善良的。
当有人替他出头时,他感到非常感激和感动,甚至想为推他的人去请菜。
他也非常关心小狗,对小狗有着深厚的感情。
鲁迅在小说中用“东塍小狗”这一形象来描绘孔乙己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他的柔情。
第四,自我认知能力有限。
虽然孔乙己有自卑感,渴望被认可,但他对自己的现状和经历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他认为自己是“凡夫”,不及别人。
这种有限的自我认知能力,使得他容易接受别人对他的评价和定义,而不能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
他对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缺乏认知和信心,这也是他所处环境中的无奈和困境所带来的产物。
总的来说,孔乙己是一个性格复杂且有矛盾心理的人物。
他自卑、敏感,并渴望被认可,但内心却是柔软善良的。
然而,他对自己的现状和潜力的认知能力有限,容易为环境所动,无法超越现实的困境。
孔乙己的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底层的贫穷、无奈和自卑,具有广泛的社会和人性意义。
鲁迅作品孔乙己赏析
鲁迅作品孔乙己赏析鲁迅作品孔乙己赏析《孔乙己》是我国的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鲁迅作品孔乙己赏析,欢迎阅读!【层次分析】这部作品是我国的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
作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
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序幕(第1—3段),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鲁镇的咸亨酒店。
第一层(第4—9段),写孔乙己的身份、地位、经历、言行、性格,是小说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四段首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承接上文,开始具体描写主人公孔乙己。
这句描写出孔乙己的奇特身份,揭示了他的社会地位,意义含蓄而深长。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的生活经济情况和社会地位,与小说开头所说的喝酒主顾中的“短衣帮”差不多。
但孔乙己又是“穿长衫”的,这又含蓄说明了他是“读书人”,虽穷可又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死要面子,受封建文化教育之毒很深,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因而,成为“唯一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
这“唯一”就标示了他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独特的性格与身份,他欲“上”不能,居“下”又不甘心,和酒店主顾中的上层人和下层人都不一样。
文章接着细致描写孔乙己的肖像。
逐步刻画他的性格特征。
“身材很高大”,表明他原本具有谋生的条件;“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表明他生活状况不好,时常遭受生活的折磨和别人的欺辱;接着,写孔乙己到店后,酒客们揭他的短取笑他。
他先是不答,当人们一次又一次揭他的“伤疤”、取笑他时,要面子的孔乙己不得不起来分辨说:“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他争辩的结果是“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小说《孔乙己》人物形象赏析
小说《孔乙己》人物形象赏析内容摘要:孔乙己是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形象,他生活在清朝末年,深受封建教育思想毒害,又没有进学,是一个既不幸又很不争气的人。
小伙计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也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
小说以一个12岁的孩子的口吻叙述故事,反映生活,更能体现情节内容的真实性。
围绕在孔乙己身边的一群人中,掌柜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他以取笑孔乙己为乐,把孔乙己的遭遇当做笑料,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
制造孔乙己悲剧的还有残忍狠毒的丁举人,他和孔乙己都是读书人,在科举考试的阶梯上,他爬上去了,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就肆意毒打没爬上去的孔乙己,以致“打折了腿”,所以笔者认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的归罪于封建科举制度,诸如当时社会,国民,对孔乙己的不接纳,孔乙己自身鄙视劳动,不会营生等。
关键词:孔乙己,人物形象《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是一篇典范的白话文作品。
小说以清朝末年鲁镇的咸亨酒店为背景,成功的塑造了孔乙己,“我”,掌柜,丁举人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斑斓多姿的《孔乙己》人物画廊,一睹他们的风采。
一、可悲又可叹的孔乙己小说以“孔乙己”为题,无疑,孔乙己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即主人公。
孔乙己是一个生活在清朝末年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由于深受封建教育思想毒害,又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后来无以为生计,越来越穷,以致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咸亨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
从而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许多问题,诸如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社会的人情冷漠,等等。
为了孔乙己的出场,作者在一开始就为他搭起一个“表演的舞台”:鲁镇的咸亨酒店。
你可不要小看这酒店,它可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宿影,真可谓“小酒店,大社会”。
光临酒店的酒客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短衣帮,一类是穿长衫的。
喝酒的方式也不同:前者是“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钱,买一碗酒……。
靠柜台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孔乙己的性格具有两面性。
既有迂腐、穷酸的一面,令人可悲可笑;又有善良、诚实的一面,令人同情、怜悯,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样就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血肉丰满。
值得郑重指出的是,孔乙己的悲剧不仅是性格悲剧、个人悲剧,而且也是社会悲剧。
用鲁迅的话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1、孔乙己主要是穷酸迂腐的性格特征。
鲁迅写孔乙己,主要写他的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
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读过书,一心想向上爬,但他却连一个秀才也没有考上,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弄得人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且还教育人们轻视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自然越过越穷,弄得将要讨饭的地步。
但讨饭太不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愿意干,所以就只好偷。
这种人在社会上已经沦落到非常可怜的地步,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应该比普遍人高一等。
鲁迅正是抓住孔乙己又穷又酸,迂腐不堪的本质特征来描写的。
孔乙己已经穷到毫无办法,便经常偷。
当大家讥笑他偷书时,他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读书人偷东西,就与凡夫俗子不同,就不能算偷,这有多么迂腐可笑!明明是偷了东西,被揭发丢了脸,他还死不承认,还要冒充君子,大言不惭,说什么自己决不因穷困而改变操守。
这个细节描写,生动而深刻地刻画出孔乙己穷酸、迂腐、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
2、孔乙己是否还有善良诚信的性格特征?一般研究者认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除了迂腐、穷酸以外,还有单纯、善良的一面。
这就使孔乙己的性格具有复杂性,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更完整、更典型。
表面上看,这种说法是很道理的。
但这种说法还有不妥之处。
《孔乙己》已经点出封建制度怎样扭曲一个人的性格。
作品通过他热心教小伙伴认字,以及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一人一颗的描写,有力地表现了孔乙己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和他心地的单纯、善良的一面。
鲁迅作品人物描写赏析
鲁迅作品人物描写赏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而闻名。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人物的描写,鲁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从鲁迅作品中选取几个经典的人物形象进行赏析,探讨鲁迅在文学创作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首先,我们来看鲁迅作品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饱受社会歧视的小人物,他因为贫穷和低微的身份而备受欺凌和排挤。
鲁迅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在封建社会底层挣扎求存的普通人的形象。
孔乙己的内心充满了对社会的愤懑和对命运的无奈,他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鲁迅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对人性悲剧的深刻关怀,使读者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其次,我们来看鲁迅作品中的另一个经典人物形象——《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
阿Q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狡诈的人物,他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表现出了一种自卑和自傲并存的精神状态。
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在封建社会中挣扎求存的普通人的形象。
阿Q的内心充满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他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阿Q的描写,鲁迅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使读者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剧产生了深刻的感慨。
最后,我们来看鲁迅作品中的另一个经典人物形象——《药》中的主人公老田。
老田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煎熬。
鲁迅通过对老田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在农村社会中挣扎求存的普通人的形象。
老田的内心充满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社会的不满,他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落后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老田的描写,鲁迅表达了对农村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思考,使读者对农村社会的贫困和人性的悲剧产生了深刻的同情。
通过对鲁迅作品中几个经典人物形象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文学创作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
鲁迅孔乙己原文及赏析
鲁迅孔乙己原文及赏析鲁迅的《孔乙己》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
这篇小说以孔乙己为主角,描写了他在酒馆里与守夜人斗酒的过程中,遭到嘲笑和讥讽的悲惨遭遇,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残酷。
小说开篇,鲁迅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深刻地把握了他那个时代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孔乙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也没有住的地方,只有一件随身携带的斗篷,和一双粗鞋。
他是一个卖艺为生的艺人,自上山采芝回来后,却成了酒馆里散伙的一员。
鲁迅在《孔乙己》中借孔乙己的形象,反映了广大社会底层人民在那个剥削和压迫的年代里的生活状况。
故事的情节主要是通过孔乙己与守夜人斗酒的对话展开的。
这段对话的内容极其重要,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民的悲哀以及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这里不同于其他小说的叙事方式,鲁迅采取了对话的形式,这种方式让我们更加地切身感受到了孔乙己的孤独和尴尬。
当守夜人发现孔乙己说话的语言并不像是一个艺人,而是一个有文化的高人时,他和在场的人开始嘲讽和讥讽孔乙己。
这种冷漠和残酷,似乎已经在社会的底层广泛存在。
孔乙己笑而不语,接受了这样的嘲讽和侮辱,继续斗酒,但心中却感到悲哀和沉重。
通过对孔乙己的刻画以及酒馆中的对话,鲁迅的《孔乙己》呈现了深刻的社会现实。
它展示出社会中各层次人民的阶级固化,也反映出社会的冷漠和变态。
在这个过程中,孔乙己成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代表,他的遭遇和经历成为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心声,呈现出悬而未决的社会问题。
这种暴力和无情的社会背景,使我们更加需要像鲁迅那样,关注贫困人民的处境,并为他们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鲁迅的《孔乙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篇小说。
它不仅揭示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社会的残酷和无情,而且在语言和结构上也非常特别和独特。
因此,这篇小说代表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思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对社会变革的迫切需要。
阅读《孔乙己》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和视野,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人性和人情,同样也有助于我们建立对于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更为精准的认识。
孔乙己人物赏析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孔乙己》这篇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病态,它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它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教育的战斗檄文。
小说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形象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句话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
“穿长衫”含蓄地说明他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唯一的”说明他和酒店里的上层人和下层人都有距离,身份特殊。
预示着他悲剧命运的必然发生。
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比,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服饰的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
孔乙己和范进都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都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都是不会营生的牺牲品.他们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所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孔乙己不能进学,穷酸迂腐,抱残守缺,好喝懒做,这就注定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了孔乙己心地的善良。
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排出九文大钱”表示他不会欠酒店钱,自己是规矩人,同时也想在“短衣帮”面前炫耀一下。
孔乙己唯一被人记起的理由,就是他还拖欠了酒店老板的十九个铜钱。
作品中一再出现的“哄笑”声,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可有可无而又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课文孔乙己赏析
课文孔乙己赏析课文孔乙己赏析1《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小说,也是该小说的主人公。
这小说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白话小说。
这小说描写孔乙己作为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缺乏实际技能,只会诸如“‘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这样的迂腐“知识”。
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馆“咸亨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后来因为偷书而被打断了腿。
根据小说的内容,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小说暴露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科举制度制造了大量只懂钻故纸堆,没有实际营生技能的读书人。
小说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底层人物形象,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白话小说,这小说描写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1)这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
“童言无忌”,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我”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喜剧人物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以喜写悲,是悲更悲。
(2)“当时”——1918年,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孔乙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人物。
以及表现人物的故事情节就无法展开。
写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现主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①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
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②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对孔乙己人物的理解
对孔乙己人物的理解
孔乙己是一个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其复杂的性格和悲惨的命运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是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首先,孔乙己是一个自命清高的人。
他深受封建教育的影响,认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获得社会地位和尊重。
然而,他的生活却充满了贫困和苦难。
他的迂腐不堪的性格使他在生活中处处碰壁,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他的自欺欺人的态度也让他在贫困中自暴自弃,无法自我救赎。
同时,孔乙己又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他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展现出了他内心的善良和温情。
然而,他的善良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反而使他在贫困和苦难中更加无法自拔。
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是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产物。
他的人生道路被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所限制,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他的贫困和苦难是社会制度的产物,而他的自命不凡和迂腐的性格又让他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最终,孔乙己在贫困和苦难中自我放任,退回到心灵深处的自我安慰中去,释放心灵深处的压力。
他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综上所述,孔乙己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人物形象。
他的性格、命运和人生选择都反映出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复杂性。
孔乙己环境描写赏析
孔乙己环境描写赏析
(原创版)
目录
1.孔乙己与《故事新编》
2.孔乙己的形象特征
3.环境描写在《孔乙己》中的作用
4.结论
正文
1.孔乙己与《故事新编》
《孔乙己》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所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于他的《故事新编》一书中。
这篇小说通过讲述孔乙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残酷。
2.孔乙己的形象特征
孔乙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受到欺辱的酒肆雇工。
孔乙己的形象特征主要表现在他的知识渊博、孤芳自赏和善良。
然而,这些特点并没有使他在社会中取得成功,反而使他成为了被社会欺凌的对象。
3.环境描写在《孔乙己》中的作用
在《孔乙己》中,鲁迅运用了丰富的环境描写,通过酒肆的环境、酒客们的言行以及社会的氛围,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残酷。
这些环境描写为孔乙己的形象塑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孔乙己所处的困境。
4.结论
《孔乙己》通过一个受欺辱的酒肆雇工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残酷。
鲁迅运用了丰富的环境描写,为孔乙己的形象塑造提供
了有力的支持。
孔乙己分豆子的赏析
孔乙己分豆子的赏析
这个分豆的动作,是一个人在众人嘲笑中的一个无奈之举,至少孩子是单纯的,不会嘲笑他,还能转移话题和众人的注意力,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在众多小孩眼巴巴的渴望中,孔乙己才显得有那么一点存在的价值,除了给大家添加笑料之外,他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根本没有人在意他的生死存亡。
这是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悲哀,有时候我就会想,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读书的意义往大里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往小里说是从书中获取更多知识,获得更好的生存技能,先能养活自己,有能力再帮助他人回报社会。
然而孔乙己这书读的,连一个人最基本的礼仪廉耻都没有做到,生存不下去了就去偷。
他选择的是一种没有尊严麻木的苟活,“苟活到最后,就是活不下去”,在“秋风一天比一天凉的”季节中,孔乙己因为再次偷盗,被打断腿后“大约的确死了”。
孔乙己难道真的没有一点出路吗,时代的悲剧他不可抗拒,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科考。
但是他还有劳动能力,从文章中的孔乙己应该没有家室,身材高大的他如果从事苦力劳动,养活自己没有问题。
他贫困潦倒的原因是他思想深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人物赏析
(一)可悲可怜的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既可悲,又让人可怜。
孔乙己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这是他自身经济地位与自身精神定位的矛盾。
经济地位的低下,让他无法真正成为咸亨酒店的“长衫主顾”,那有形的“曲尺柜台”所筑起的无形高墙是孔乙己永远无法逾越的,但实现这种跨越又是他所梦绕魂牵的,他无法脱下的那又脏又破的长衫,实际就是他内心渴求的物化。
精神追求的错位无疑是孔乙己人生最大的悲剧,他追求了他不该追求或者说他追求了他永远追求不到的东西。
他身材高大,却四体不勤;他识文断字,却难以谋生;他从不拖欠,即便是拖欠也必定还清;他不理会我冷漠的面孔,认真地教“我”识字;他真诚地与小孩们分享着那一小碟茴香豆,这一切的一切,无不透射出孔乙己内心的纯真与良善。
及至他最后的一次喝酒所付出的“四个现钱”,更是孔乙己追求人格操守的最好实证。
然而,他却又以好吃懒做,小偷小摸,自命清高,迂腐穷酸来践踏自己的人格尊严。
这种人格的分裂看似让人难以理喻,实则是鲁迅先生对孔乙己悲剧的最合理设计。
正是孔乙己的这种纯真与良善激起了我们内心对他的悲悯,而这种纯真与良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又是多么的无力与苍白。
在掌柜的无情嘲讽中,它在“短衣帮”的快活的笑声中,在“我”这个少不更事的伙计的冷眼中被撕裂,又在丁举人的毒打下灰飞烟灭。
在封建教育思想的浸染下,这纯真与良善又是如此的荒诞与可笑:追求清高而沦为小偷,追求诚信而信口狡辩,追求自己想追求的却又被想追求的所扼杀。
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漠视,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撕裂,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扼杀,正是鲁迅先生对“悲剧”的最好诠释——把美的东西毁给别人看。
(二)冷漠无情的掌柜
小说中的掌柜不仅是咸亨酒店的老板,也是作者要极力塑造的一个人物。
他对长衫客是极力逢迎,恭敬侍候;对短衣帮则不讲情义,恣意剥削;对小伙计则是凶狠无情;而对孔乙己,则是讥笑嘲骂,不屑一顾,只有在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的时候,才会想起他,这些都充分说明,掌柜是一个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的人,正是他这种人,成为加害孔乙己的一个元凶。
(三)善良的小伙计
小说中那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看似无关大局,却蕴意极丰。
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他的观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风貌;通过“小伙计”的见闻,看到孔乙己的遭遇,来深刻揭批科举制度对于读书人的戕害;他有同情心,同情孔乙己的遭遇,但又无能为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同时,作者设计“小伙计”这一角色,来深刻拷问中国社会的未来,在小伙计貌似平常的言行中冷峻的显露:如果中国社会不产生剧烈的变革,国人的思想不产生深刻的荡涤,未来的中国人还将继续麻木,继续冷漠,继续沉重!
(四)可恶可恨的丁举人
小说中的丁举人并没有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说出来的,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人物,对小说主题的表现具有深刻意义。
孔乙己和丁举人,在没有中举之前,他们都是穷读书人,但一个中了举,一个终生不中,境遇便绝色不同,而且是中举的丁举人残酷打折不中的孔乙己。
这样一个情节设计,作者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揭露和批判。
孔乙己仅仅拿了几本书,就被了举人私设公堂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一脚踢出门了事,连富人家一条狗也不如!这说明丁举人这条横行一方的恶狼,是致死孔乙己的直接凶手。
他之所以敢于胡作非为,残害黎民,确实是他沿着科举制度爬上去成为“丁举人”的结果。
当然,分析丁举人这一人物形象,不能离开作品的实际来架空分析。
这一重要情节,作品里既没有直接交代,也不是正面描绘,而是通过掌柜和酒客的平常搭话中透露出来的。
先来看原文描写: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
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
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⑺,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 “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
”“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这个情节描写,掌柜随口问,酒客信嘴答,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
对孔乙己遭受那么大的冤屈和灾难,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和同情;而对了举人的凶残行径,却也没有谁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
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触目惊心、令人颤栗的地步!这是小说的高潮所在,也是作者匠心独运特别照亮主题的地方。
所以我们认为,与其说了举人残害孔乙己是“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揭露和批判”,倒不如说作品最后通过他残害孔乙己在社会上竟然间无反响这一点进一步显豁主题,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改变他们的精神”的迫切任务更恰切些。
因此,丁举人在小说虽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物,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人物,有了他,小说的社会意义就更深刻了。
(五)麻木不仁的短衣帮
小说中的“短衣帮”是穷人,但不是作者可怜的对象,而是帮凶的角色,他们与掌柜、丁举人一起共同嘲笑孔乙己,他们自己本是受害者,但却浑然不觉,反而成了害人者,可见其麻木不仁,这是小说要揭露的另一个主题。
只有一个孔乙己麻木迂腐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千千万万的短衣帮的麻木。
小说写短衣帮的麻木,主要是通过写他们的笑声来反映的。
《孔乙己》中传出的笑声大体有两种:一种是长衫人物和掌柜们的笑声,这笑声在孔乙己被打成残废、蠕动在死亡线上时显得特别起劲,这笑声里抖动着剥削阶级的残忍和冷酷,这笑声里震颤着“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残暴。
”另一种就是短衣帮们的笑。
孔乙己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
“站着喝酒”,说明他没有挤进长衫主顾的行列,而和短衣帮相近。
短衣帮和孔乙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几乎处在同一层次上,那么,短衣帮笑孔乙己什么呢?有些文章认为,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是劳动人民对孔孟之道蔑视的感情的流露。
应该说这仅仅是笑声所包含的一个内容。
短衣帮的笑声所深蕴的内涵远非这一点。
孔乙己这样一个备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残害的“苦人”,本应得到同样不幸人们的同情,可是,“短衣帮”却拿他逗趣、开心,给他取绰号,嘲笑他穷酸。
特别是孔乙己的最后一次露面,情景更是凄惨,孔乙己被打断了双腿,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经陷入绝境,可是店掌柜还要逼债。
面对这一人间惨象,穷苦人们仍是报之一“笑”。
作者反复描写短衣帮的奚落,表达了更深的思想,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揭示短衣帮这样的不幸人们的“病苦”,意在抨击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
在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封建文化、孔孟之道不只是造成孔乙己这样的悲剧人物,而且还普遍地毒害着被压迫人们,使他们陷于麻木、不觉悟的精神态度,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也已丧失。
鲁迅着意揭出这一“病苦”,正说明要“疗救”的不只是一个孔乙己,而是整个社会。
其二,揭示不幸人们的“病苦”,目的在唤醒他们的觉悟。
鲁迅曾说,他的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表明鲁迅对群众的落后不是抱着嘲笑态度,而是进行严肃的思考,探索“疗救”的方法,使群众从封建思想桎梏下挣脱出来,去担负起改造整个病态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