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抗菌药物可以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病毒药物 更昔洛韦发生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的频率高。
C

影响VitK合成广谱抗菌药物可抑制肠道内产生维生素K2的菌
群,而致维生素K缺乏,由此致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过程阻断而 出血。
❤ 头孢哌酮40%以上至胆道排泄,以原型经肠道排出,能抑制 或杀灭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2的正常菌群,抑制维生素K2的合成, 导致维生素K依赖性低凝血酶原血症。

AAD的诊断要点
近期使用抗生素史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AAD的诊断要点---近期应用抗生素史

患者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用药后3周内,突然出现腹泻, 尤其是老年、病情危重、恶性肿瘤、外科大手术后者,应怀 疑AAD的可能性。 症状常在抗生素治疗的4~9天开始出现,但也可能在停用抗 生素后发生。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一、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可能机制
分子结构: N-甲基硫四氮唑 侧链基团
A
骨髓抑 制作用
B
免疫性 PLT减少
C
影响 VitK合成
D
影响谷氨酸 γ-羧基化反 应
代表药物: 氯霉素、 两性霉素B
药物自身免疫性 药物的半抗原性
VitK1-来源于食物(40%~50%) VitK2-肠道合成(50%~60%)
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

目前认为艰难梭菌是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主要病 因,10%~25%的AAD和几乎所有的PMC均由此菌引起。
与AAD有关的其他病原菌如产气荚膜梭菌、金葡菌尤其是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念珠菌、催产克雷伯菌、沙 门菌等也见有报道。

胃肠蠕动增快

有些抗生素如红霉素,为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可使胃肠蠕动增 快,导致运动性腹泻; 如阿莫西林有刺激肠蠕动的作用,也可导致运动性腹泻。

科普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

科普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

科普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影响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与优化,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医疗研究工作的不断发展与深化。

在此过程中,为了有效促进疾病治疗工作综合质量的提升,大量新型药物在临床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应用,其进一步拓展了我国治疗药物治疗工作的途径。

在此期间,作为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常用药物,抗菌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合理实现对于相关菌群的有效抑制和杀灭,对于患者体内菌群平衡的合理保障与临床症状的有效改善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在治疗期间,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部分抗菌药物会对人体凝血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希望有效实现相关医疗健康知识的充分科普。

一、抗菌药物及其价值医疗人员指出,作为我国临床过程中常用的药物类型之一,抗菌药物主要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

抗菌药物的种类相对较为丰富,在临床期间常用的抗菌药物种类主要分为糖肽类、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叶酸途径抑制剂以及大环内酯类药物。

在临床过程中,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其均可以对大量细菌进行合理抑制,对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为患者健康的保护提供了强劲的助力与保障。

二、抗菌药物影响凝血功能的主要机制(一)降低免疫性PLT数量这一机制与抗菌药物自身的免疫性和半抗原性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性。

从自身免疫性的角度分析,磺胺类药物可以与血浆蛋白载体结合而形成抗原,基于此,可以使患者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在此期间,抗原和抗体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并吸附于血小板上,从而对血小板造成破坏。

从半抗原性的角度分析,大环内酯类和β-内酰胺类药物可以与血小板表面蛋白进行结合,使其具有抗原免疫性,继而对机体造成刺激使其产生抗体。

当抗原与抗体相融合后可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从而影响凝血功能。

(二)影响人体VitK合成医疗人员指出,在临床过程中,当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相关药物可对人体肠道内生成维生素K2的菌群造成抑制,基于此,患者体内维生素K的含量可出现大量降低,从而导致依赖性凝血过程被阻断,继而诱发出血问题。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免疫性PLT降低(①药物本身免疫性(磺胺类,与血浆蛋白载体结合形成抗 原,激发机体产生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特异性地吸附在 血小板上,以药物-血小板-抗药物抗体三反复合物激活补体,造成血小板破 坏。②药物旳半抗原性(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作为半抗原首先与血小 板表面旳蛋白牢固结合使之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 结合后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
举例
患者,男性,74岁,因胸腔积液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予以左氧氟沙 星0. 3 g,静脉滴注,qd。用药前查PLT 108 ×109·L-1,用药至13 d 时PLT降至10×109·L-1,立即停用左氧氟沙星,连续3 d输注血小板, 同步予以其他支持治疗,治疗12 d后患者血小板恢复至105 ×109·L-1。
➢出血性不良反应旳临床体现
皮肤黏膜出血(皮下瘀斑、紫癜),胃肠道和泌尿道出血,甚至脑出 血造成死亡。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 机制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A
骨髓抑 制作用
代表药物: 氯霉素、 两性霉素B
可能机制
B
免疫性 PLT降低
C
影响 VitK合成
分子构造: N-甲基硫四氮唑 侧链基团
D
影响谷氨酸 γ-羧基化反
致凝血功能障碍旳抗菌药物
➢三、克制肠道菌群,降低维生素 K 吸收
全部头孢菌素类药物,长久应用时,作用尤为明显。 氯霉素及甲砜霉素,长久口服可克制肠道菌群,使维生素 K 合成 受阻。
致凝血功能障碍旳抗菌药物
➢四、干扰维生素 K 循环、阻抑凝血因子生成
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头孢孟多、头孢甲肟、头孢美唑、头孢米诺、 头孢替安、头孢匹胺、头孢唑啉、头孢曲松。
此类药物具有 N-甲基硫化四氮唑侧链,可与维生素 K 竞争,从而 阻碍谷氨酸旳羧化,生成不正常旳凝血酶而致凝血障碍,引起意外出 血。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出血性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出血(皮下瘀斑、紫癜),胃肠道和泌尿道出血,甚至脑 出血导致死亡。
精品课件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 机制
精品课件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A
骨髓抑 制作用
代表药物: 氯霉素、 两性霉素B
可能机制
B
C
免疫性 PLT减少
影响 VitK合成
分子结构: N-甲基硫四氮唑 侧链基团
目前有报道致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喹诺酮类包括: 培氟沙星、加替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依诺沙星、莫西沙星、 环丙沙星。
精品课件
举例
患者,男性,74岁,因外伤致右眼结膜下出血、视网膜震荡伤, 予庆大霉素、眼宁肌注,每日2次;50% 葡 萄 糖注 射 液40ml 加 维 生 素 C lg、地塞米松5mg静脉推注,每日1次;0.25% 氯霉素滴 眼液点眼,4小时1次。治疗第5天患者 出现氯霉素点眼后刺痛感加重, 双上肢出现多处红紫色片状的引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抗菌药物斑块,并 有疼痛。查血小板 90 ×109·L-1,出凝血 时间正常。停用氯霉素滴 眼液,其他治疗不变,皮肤疲斑逐渐变小,色泽变浅,10天 后 疲 斑 消 失,血 小板计数 200×109·L-1。
精品课件
举例
29例因应用万古霉素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10例有严重出血, 面颊黏膜有鲜红的点状出血和渗出。 10例患者中还有胃肠道出血2例, 肺内出血2例,肉眼血尿1例。在万古霉素治疗开始后8 d,血小板计 数平均下降93%。平均最低值计数为13.6×109·L-1。停用万古霉素1 周后血小板恢复至正常值。
➢五、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其他机制
青霉素 G(大剂量使用时)、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吩 (大剂量一日 300mg/kg,减量至 200mg/kg 时,症状消失)、头孢 噻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汀、克拉霉素、环丙沙星、洛美沙 星(纤维蛋白溶解增多,引起止血障碍)、莫西沙星(凝血因子Ⅱ减 少)。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关注患者个体差异
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反应存 在差异,未来研究应关注患者 的个体差异,为个体化用药提 供支持。
THANK YOU
展望
深入探讨抗菌药物对凝血 机制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抗菌药物对凝血系 统的具体作用机制,为临床用 药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加强凝血监测
对于使用可能影响凝血机制的 抗菌药物的患者,应加强凝血 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 可能出现的问题。
寻找替代药物
针对某些可能对凝血系统产生 不利影响的抗菌药物,积极寻 找替代药物,减少对凝血系统 的损害。
02
抗菌药物与其他影响凝血系统的药物可能产生相互作用,进一
步干扰血液凝固过程。
药物对肝脏酶的影响
03
一些抗菌药物可能影响肝脏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和
排泄,进一步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02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 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头孢噻肟
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 碍。
头孢曲松
可诱发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 。
特殊凝血因子检查
对于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或肝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 可以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进行特殊凝血因子检查,以了解其 凝血状况。
密切关注患者临床表现
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期间,医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 现,如出血倾向、瘀斑等,以便及时发现凝血异常并进行 相应处理。
04
临床案例分析
案例一:青霉素类药物引起的凝血异常
阿米卡星
可诱发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
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
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
氟胞嘧啶
可诱发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
03
处理措施
预防措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等相应治疗措施。
血栓形成
症状描述
患者可能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脑血管栓塞等症状,表现为疼痛、肿胀、呼吸困难、偏瘫等。
原因分析
部分抗菌药物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此外,长期卧床、导管留置等也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处理措施
对于疑似血栓形成的患者,应立即停用相关抗菌药物,并进行相应检查以明确诊断。治疗包括抗凝、溶 栓、手术取栓等综合措施,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病情制定。
实验室指标异常
01
症状描述
凝血功能检查可能出现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 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等异常指标 。
02
原因分析
抗菌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活性或降解 ,从而导致凝血功能指标异常。
03
处理措施
发现实验室指标异常后,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评估出血 或血栓形成风险。根据风险程度,调整抗菌药物剂量或更 换其他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密切监测患者 凝血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其他抗菌药物
影响机制
其他抗菌药物如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也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凝血功能。
具体药物
如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
处理措施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同样需要关注患者的凝血状况,必要时进行凝血功能的监测,并根据 病情调整药物使用剂量和方案。如果发生严重出血事件,需要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止血 措施。
03
04
处理措施与应对策略
预防措施
详尽评估
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对患者 的凝血功能进行详尽的评估,包 括完整的病史、家族史、和凝血
功能的实验室检查。

影响华法令抗凝作用的药物简表

影响华法令抗凝作用的药物简表
其他
丹参,当归,维生素E
可能增加华法令抗凝效果
酒精
抑制肝药酶
别嘌呤醇
抑制华法令代谢
促蛋白合成类固醇:乙基雌烯醇,雄激素
减少凝血因子合成,增加双香豆素类抗凝药受体亲和力。
糖皮质激素
服用抗凝药的患者合用糖皮质激素可诱发胃肠道出血。
流感疫苗
可能引起出血
甲状腺素
增强华法令受体亲和力
二、降低华法令抗凝作用的药物
无明显影响
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
不详
抗糖尿病药:磺脲类,双胍类
相互作用复杂
增强
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
抑制肝微粒体酶
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等。
1、竞争结合血浆蛋白,使游离华法令血药浓度升高。2、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血小板聚集。
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心律平
三环类抗抑郁药
1、竞争结合血浆蛋白,使游离华法令血药浓度升高。2、细胞色素P450的抑制剂。
西米替丁
增加抗凝作用
影响华法令抗凝作用的药物简表
一、增加华法令抗凝作用的药物
药物名称
增加抗凝作用原因
头孢菌素:头孢孟多,头孢哌酮,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替坦,头孢曲松,头孢唑肟,拉氧头孢
抑制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使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不足。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
抑制肝微粒体酶
其他抗菌药物:甲硝唑、氯霉素、磺胺,环丙沙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四环素
抗结核药:利福平
诱导肝微粒体酶
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苯妥英钠
诱导肝微粒体酶
硫糖铝
吸附胃肠道中的华法令使之吸收减少。
绿茶,抗甲状腺素药物
可能降低华法令抗凝效果

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根据抗凝血机制可以将抗菌药物分为以下几类:一、减少血小板大部分抗菌药物可减少血小板致凝血功能障碍。

此处罗列无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的药物: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丙烯(国外报道凝血酶时间延长)、头孢他美酯(血小板增多)、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依替米星、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环酯红霉素注5 、磷霉素、多粘菌素、去甲万古霉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芦氟沙星、依诺沙星注5 、替硝唑、奥硝唑、呋喃妥因、克霉唑、益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制霉菌素、利巴韦林、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帕尼培南- 倍他米隆等。

影响血小板的抗病毒药物中,阿昔洛韦(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减少)、更昔洛韦和伐昔洛韦(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为严重。

二、抗血小板聚集拉氧头孢、头孢米诺钠、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头孢布烯。

此类药物7 位碳原子的取代基中有 -COOH 基团,有阻抑血小板凝集功能,但影响较轻。

三、抑制肠道菌群,减少维生素K 吸收所有头孢菌素类药物,长期应用时,作用尤为明显。

氯霉素及甲砜霉素,长期口服可抑制肠道菌群,使维生素K 合成受阻。

四、干扰维生素 K 循环、阻抑凝血因子生成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头孢孟多、头孢甲肟、头孢美唑、头孢米诺、头孢替安、头孢匹胺、头孢唑啉、头孢曲松。

此类药物具有 N- 甲基硫化四氮唑侧链,可与维生素K 竞争,从而阻碍谷氨酸的羧化,生成不正常的凝血酶而致凝血障碍,引起意外出血。

肝肾功能不全、老年病人、营养不良及合并使用其他影响凝血作用的药物(如华法林)时,影响较为显著。

以上药物中以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影响凝血功能较为严重。

五、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其他机制青霉素G(大剂量使用时)、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吩(大剂量一日300mg/kg ,减量至200mg/kg 时,症状消失)、头孢噻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汀、克拉霉素、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纤维蛋白溶解增多,引起止血障碍)、莫西沙星(凝血因子Ⅱ减少)。

哪些药品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哪些药品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哪些药品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1)抗凝血药肝素钠、肝素钙和低分子肝素如那曲肝素钙、依诺肝素钠、达肝素钠、亭扎肝素、瑞肝素钠和华法林钠可影响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包括抑制凝血酶原激酶,抑制和灭活各种凝血因子,干扰凝血酶等产生抗凝血作用。

(2)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大剂量长期服用,可抑制凝血酶合成,增加出血倾向。

由于其不可逆性的抑制血小板凝聚,延长出血时间,故正在使用肝素及华法林等抗凝血药的患者,及有严重肝病或出血性病变(血友病)的患者不可使用。

(3)抗菌药物应用氯霉素长疗程治疗可诱发出血,其抑制骨髓、肠道菌群减少导致维生素K合成受阻,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另外,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孟多、头孢哌酮、头孢甲肟、头孢美唑、头孢米诺、拉氧头孢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减少维生素K的合成,减弱凝血功能。

(4)促胃肠动力药西沙比利与抗凝血药同时使用时,可使凝血时间延长,建议最初用药1周后或中断使用西沙比利时应检查凝血酶原时间,酌情调整抗凝血药用量。

(5)血浆代用品羟乙基淀粉、右旋糖断大剂量静脉滴注可抑制凝血因子,尤其是凝血因子V活性,引起凝血障碍。

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评估病人的凝血功能是围手术期处理的必要步骤之一。

除常规的病史、体格检査和血液检査外,病人的用药史,包括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抗生素(如头孢类、喹诺酮类等)以及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亦需要临床医生重视。

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的目的包括预防与治疗,前者用于预防手术部位的感染(SSI),即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后者在于治疗已经存在的感染,即因感染性疾病行手术,或手术后出现感染而制定的治疗性用药方案。

有部分病例报告使用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可以影响病人的凝血功能,导致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升高等。

临床医生可能忽视使用抗生素时对部分围手术期病人凝血功能的影响。

现就有关问题做一简述。

1.抗生素影响凝血功能的机制头孢菌素类药物中,头孢羟唑、头孢哌酮等分子结构中有N-甲基硫代四氮唑(NMTT)侧链。

此侧链基团可直接抑制肝脏微粒体羧化酶或维生素K氧化还原酶,导致维生素K合成不足。

维生素K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可使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内的羧化酶活化,后者将凝血酶原及因子Ⅶ、Ⅸ、Ⅹ多肽前体中的非γ-羧基谷氨酸转变为γ-羧基谷氨酸,使这些前体结构中的功能部位具有与钙离子结合的能力,这是凝血活酶激活凝血酶原生成凝血酶的必要条件。

当维生素K合成不足时,肝细胞不能利用维生素K合成含γ-羧基谷氨酸的正常维生素K 依赖凝血因子,而生成一种无γ-羧基谷氨酸异常维生素K依赖因子(PIVKA)。

此种PIVKA无钙离子结合位点,不能与钙离子和磷脂表面结合,由此衍生的凝血酶只有正常活性的1%~2%。

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是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发挥凝血作用须激活维生素K,在体内维生素K含量不足时,上述凝血因子不能羧化,从而失去凝血活性,引起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延长及出血倾向。

维生素K2是由人类胃肠道中革兰阴性菌合成。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骨髓抑制作用(骨髓巨核细胞数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代表:氯霉素、 两性霉素B。严重程度多与用药剂量相关,在血小板减少的同时常伴有其他 血细胞减少。应常规监测PLT。及时停药多可恢复)
免疫性PLT减少(①药物自身免疫性(磺胺类,与血浆蛋白载体结合形成抗 原,激发机体产生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特异性地吸附在 血小板上,以药物-血小板-抗药物抗体三重复合物激活补体,导致血小板破 坏。②药物的半抗原性(β -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作为半抗原首先与血小 板表面的蛋白牢固结合使之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 结合后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
利巴韦林无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报道。
影响血小板的抗病毒药物中,阿昔洛韦(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减少)、更昔洛韦和伐昔洛韦(血栓性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最为严重。
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二、抗血小板聚集
拉氧头孢、头孢米诺钠、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头孢布烯。此类药 物 7 位碳原子的取代基中有 -COOH 基团,有阻抑血小板凝集功能, 但影响较轻。
cm×3 cm瘀斑1处。立即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400 mL,之后每日输注200 mL,并同时给予维生素K1 10 mg im bid; 卡络磺钠60 mg ivgtt qd。至第15天,患者血尿消失,皮肤未见有新
出血点。复查凝血功能恢复正常。
举例
患儿,男,56 d,患儿母亲口服阿莫西林0. 5 g,tid,用药期间未
常见引起凝血障碍的抗菌药物 及其处理措施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一、概述
二、抗菌药物致凝血功能障碍机制
三、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常见影响凝血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处理措施
详细描述
一些抗菌药物如头孢菌素、喹诺 酮类和磺胺类药物可能导致血小 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增加皮肤、 黏膜出血的风险。
抗菌药物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总结词
抗菌药物可能影响肝脏合成凝血因子 的过程,导致凝血障碍。
详细描述
一些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氟喹诺 酮类和利福平可能干扰肝脏合成维生 素K,从而影响凝血因子的活性,导致 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案例二:左氧氟沙星导致的出血事件
总结词
左氧氟沙星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出血事件。
详细描述
左氧氟沙星可能影响血小板的功能,从而降低血液的凝结能力。这种情况通常在长期或大 量使用左氧氟沙星后出现,可能导致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
处理措施
一旦出现出血的迹象,应立即停止使用左氧氟沙星,并采取适当的支持治疗措施,如输血 或使用止血药物。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和出血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04
案例分析
案例一:青霉素引起的凝血障碍
01
总结词
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抗菌药物,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凝血障碍。
02 03
详细描述
青霉素在治疗某些感染时可能会干扰正常的凝血机制,导致出血或血栓 形成。这种情况通常在长期或大量使用青霉素后出现,可能涉及多种复 杂的生理机制。
处理措施
一旦出现凝血障碍的迹象,应立即停止使用青霉素,并采取适当的支持 治疗措施,如输血或使用止血药物。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对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影响
总结词
抗菌药物可能影响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平衡,导致血液高凝状态或出血风险增 加。
详细描述
一些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可能激活或抑制纤维蛋白溶 解系统,导致血液高凝菌药物

警惕!长期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警惕!长期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警惕!长期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相信很多读者家里的药箱里都躺着几盒抗生素,随着医院“抗生素限制令”的执行以及网络宣传的发展,人们也开始对抗生素有了正确的认识。

“头孢”大家都不陌生吧,头孢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抗生素,使用不当不仅仅会引起“头孢配酒,说走就走”的“双硫仑反应”,而且还会引起人体内的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

在生理情况下,机体内存在着正常的止血、凝血系统,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制约,共同维持着动态平衡,保证血液既能够在血管内有序地、顺畅地流动,又不至于溢出血管外。

但是,在病理情况下,这些系统的一个或者几个环节发生异常,就可能破坏这个动态平衡而引起出血或者血栓形成。

案例经过患者,男,66岁,因确诊肝癌、肺部感染1月,意识障碍17天来我院治疗。

患者1月前在外院行“胆囊穿刺置管引流+腹腔穿刺引流术”术后转入ICU,感染加重,合并脓毒血症,予抗感染治疗。

患者在11月26日抽血化验出凝血四项+纤溶两项,检查结果如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明显升高,其中PT已达危急值,这说明患者目前存在体内出血的风险。

为了了解患者病史,我们快速查看了患者早前11月18日送检的出凝血检查,结果如下:我们不难发现,两次结果变化较大,于是我们查看了标本状态,无异常,当日质控在控,复查标本结果一致。

PT、APTT延长常见原因有:1.先天性缺乏因子Ⅱ、Ⅴ、Ⅹ。

2.口服抗凝药。

3.维生素K缺乏(摄入不足或长期使用抗生素)。

4.特定类型鼠药中毒。

因患者之前结果较正常,我们首先排除先天性因子缺乏。

询问临床后,得知血液采取规范,未从留置针中抽取,未使用抗凝药物。

但是,患者由于长期肺部感染,一直使用头孢进行抗感染治疗。

至此,我们基本推测长期使用头孢导致了患者结果异常。

患者因为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导致维生素K缺乏,从而引起PT、APTT升高,和临床医生沟通后,我们立刻上报危急值,患者于当日注射了维生素K1。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菌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病毒药物 更昔洛韦发生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的频率高。
C
影响VitK合成广谱抗菌药物可抑制肠道内产生维生素K2的菌
群,而致维生素K缺乏,由此致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过程阻断而 出血。
❤头孢哌酮40%以上至胆道排泄,以原型经肠道排出,能抑制 或杀灭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2的正常菌群,抑制维生素K2的合成, 导致维生素K依赖性低凝血酶原血症。
艰难梭菌便培养和毒素检测呈阳性的腹泻患者中,大 约50%患者可以通过内镜发现伪膜。
伪膜多局限于直肠或乙状结肠,也可位于结肠的其它 部分。
早期伪膜呈斑点状跳跃分布,进一步扩大,隆起,周围红 晕,红晕周边黏膜正常或水肿。
伪膜可呈黄白色、灰色、灰黄色或黄褐色,隆起于黏 膜,周围绕以红晕,重症病例伪膜可相互融合成片,甚至 可形成伪膜管型。
常伴有腹胀、腹痛、发热,可伴有里急后重。 患者可有厌食、精神不振等表现。 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
重症患者可出现脱水、中毒性休克或中毒性巨结肠、腹水、 麻痹性肠梗阻甚至死亡。
AAD的诊断要点---辅助检查
(1)大便检查: 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多数无肉眼血便或黏液便,有时便潜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定义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AAD )是由于接受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一系列严重程度不 同、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菌群失调症的总称。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诊断机制
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引起腹泻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不尽相同,归 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3类:
首选此药是因为考虑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有 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医院内感染。
但对于怀孕的患者应优先考虑使用万古霉素。替考 拉宁效果与万古霉素相似,但也需考虑出现耐药肠球 菌的可能。

常见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常见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抗生素----利奈唑胺
大部分无明显临床表现,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引起凝血功能异常作用机制: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骨髓抑制,但也有学者认为可能 与免疫介导、氧化应激有关 应对措施: 治疗时间不超过2周 静脉输注血小板
利奈唑胺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血小板计数基础值(<200×109/L) APACHEⅡ评分(>20) 年龄(>60岁) 长时间用药(>10d) 肾功能不全患者
ICU常用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苏州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
0营养支持 03 抗癫痫药物
04 抑酸药物
05 辅助用药
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
绝大部分无临床出血症状,主要表现为凝血因子活性下降(PT、APTT延长) 少数引起严重的出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出血死亡
引起凝血功能异常作用机制: 维生素K缺乏
血必净注射液可有效减少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因子的过度消耗, 抑制纤溶亢进, 从而减轻凝血系统活化状态,改善患者预后
谢谢 大家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1. 药物分子中含有N-甲硫四氮唑侧链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会消耗维生素K 引起凝血酶原 及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减少 2. 在胆汁中浓度较高,主要经胆道排泄,肠道正常菌群受到抑制,导致维生素K合成 减少 应对措施: 补充血浆,维生素K1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高危因素
年龄(>60岁) 用药剂量过大(>6 g/d),疗程较长(>5 d) 有消化道疾病史尤其是溃疡性出血 肾功能不全患者 进食情况
抗生素----万古霉素
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症 机制:通过免疫机制介导的,主要机制是由万古霉素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万古霉素 依赖性抗血小板抗体,与相应抗原血小板膜上的GPIIb 和(或) GPIIIa 结合成免疫复合物, 引起血小板结构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进一步引起血小板计数的降低和血液系统的凝 血功能障碍 应对措施: 血小板输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 若血小板无显著升高,再停用万古霉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哪些抗菌药物可以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可以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抗菌药物
丙烯(国外报道凝血酶时间延长)、头孢他美酯(血小板增多)、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依替米星、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环酯红霉素注、磷霉素、多粘菌素、去甲万古霉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芦氟沙星、依诺沙星注、替硝唑、奥硝唑、呋喃妥因、克霉唑、益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制霉菌素、利巴韦林、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等。

影响血小板的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减少)、更昔洛韦和伐昔洛韦(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为严重。

注2:位碳原子的取代基中有COOH基团的头孢菌素有阻抑血小板凝集功能,但影响较轻。

注3:长期应用时,作用尤为明显。

注4:具有N-甲基硫化四氮唑侧链的头孢菌素可与维生素K竞争,从而阻碍谷氨酸的羧化,生成不正常的凝血酶而致凝血障碍,引起意外出血。

肝肾功能不全、老年病人、营养不良及合并使用其他影响凝血作用的药物(如华法林)时,影响较为显著。

以上药物中以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影响凝血功能较为严重。

注5: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甲硝唑、奥硝唑、替硝唑、硝酸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等抗菌药物可以抑制肝药酶,增加华法林的血药浓度,与华法林合用时,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