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4.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强调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水循环过程中哪个环节最重要?为什么?
-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简单易懂的概念图和练习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7.实施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组报告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反馈。
-设计评价量表,明确评价标准,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习反思。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体图片,如湖泊、河流、冰川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水体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学科基础上已具备一定条件,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地球与地图、气候与气象等基本概念,有利于理解水循环的相关内容。
2.在思维能力上,高中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案例、图表等途径探究水循环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如何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水循环相关知识,如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如我国某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提供案例,如我国某地区的干旱或洪涝问题,让学生探讨水循环与这些问题的关联。
3.结合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教学,观察当地水体的分布、流向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 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到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2. 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维持地球水量平衡、塑造地理环境、调节气候等。
3.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水循环、陆上水循环、海上内循环等。
4.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资源分配、灾害防治、生态保护等。
5. 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合理开发水资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过程、意义和作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类型及地理意义,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实例,增强学生对水循环的认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
2. 第二课时:讲解水循环的类型和地理意义,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第三课时:探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培养学生节约用水和环保的意识。
4. 第四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第五课时:进行课堂总结,检查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学进行反馈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水循环概念、过程、类型、意义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评估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1.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的概念和水的分布。第一,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说一说地球水体类型,引出水圈水体的构成、数量和空间分布差异;第二,在第一章第四节关于水圈的特点和组成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水圈各种水体的转化方式和联系过程。
(2)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比较宏观,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得到感性的认识。建议教师课前搜集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文、视频材料,
使学生能更具体、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教师准备:
1.《导学案》
2.准备水圈构成示意图、陆地上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黄河断流视频,河水与潜水相互补给、水循环flash动画,制作思维导图。结合教学过程设计,加入《导学案》的参考答案,按照先后顺序,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1
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授课老师
基本素养
导重点
学难点
建教
议学
建议
课前准备
1.了解水圈的组成,理解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能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3.通过对水循环运动的学习,正确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谋求人与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这部分知识较抽象,且教材介绍过于简单,需要教师补充图文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补给方式分类探究。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与类型。在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循环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水循环示意图”线上添加箭头,巩固已有的知识基础。还可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水循环示意图”进行再加工,如删去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等水循环环节的名称,让学生进行填注。最后,让学生画出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三种类型,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自然界的水循环》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环节、作用以及与我国水资源的关系。同时,强调水循环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章节教学内容与过程紧密结合学科知识和课程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生活中涉及水循环的现象,提出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运用图表、数据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地理思维能力。
3.设计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水循环实验,体验水循环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2.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在维持水资源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中来。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提高其运用所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水循环示意图,标注出各个环节,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作用。
2.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地区,分析其水资源状况与水循环的关系,撰写一篇小论文,内容包括:
-该地区的水资源分布特点
-水循环对该地区水资源的影响
4.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5. 实际问题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实际问题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关于水循环的学习。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定义,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3. 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列举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解释各环节的作用。
4. 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文、地貌等。
5. 展示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6. 实际问题分析:选取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城市水资源利用、流域治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循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8.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水循环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1. 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这一节课,我们将探讨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
2. 讲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都会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高中地理《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中地理《1⾃然界的⽔循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第四节⾃然界的⽔循环【2017 级课程内容标准】运⽤⽰意图,说出⽔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习重点】⽔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学习难点】⽔循环的地理意义及⼈类活动的影响⼀、⽔体类型1、按照存在形态分为:、、2、按照存在空间位置分:、、,其中陆地⽔⼜可分为3、⽬前⼈类可以利⽤的淡⽔资源主要有:、、⼆、⽔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以长江为主线,通过合作探究的⽅式来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四问长江话⽔循环观看《⾃然界的⽔循环》视频,结合《长江之歌》的歌词和陆地上的⽔体关系⽰意图,合作探究以下问题:⼀问:长江之⽔哪⾥来?⼆问:长江之⽔何处去?三问:长江之⽔如何归?长江之⽔把海陆空联系在了⼀起,这就是海陆间⽔循环,除此以外⾃然界还有哪些⽔循环类型?具体有哪些环节?有何意义?再来通过⼀个微课《⽔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来学习。
认真观看回答以下问题:1、⽔循环的动⼒是什么?2、⽔循环的环节有哪些?3、⽔循环的类型有哪些?4、分别画出三类⽔循环⽰意图1塔⾥⽊河参与的⽔循环2长江参与的⽔循环③未登录的台风参与的⽔循环5、⽔循环的意义(连线)三、⼈类活动对⽔循环的影响四问:长江之⽔为何时⽽波涛汹涌,淹没农⽥,时⽽偃旗息⿎,供不应求?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3 题:材料⼀1998 年夏季长江流域发⽣了继1954 年之后的第⼆次全流域性⼤洪⽔, ⼲流中下游全线超警戒⽔位, ⾼⽔位持续达1 个⽉之久,部分江段和洞庭湖、鄱阳湖超过历史最⾼⽔位。
本次洪涝范围⼴、灾情重, 是建国以来少有的重涝年份之⼀。
1998 年6-8 ⽉,副热带⾼压(简称副⾼)西北侧的暖湿⽓流与南下的冷空⽓频繁在我国长江流域交汇,长江流域⼤部频降⼤⾬、暴⾬和⼤暴⾬,局部降特⼤暴⾬。
3 个⽉内,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部分地区的总降⽔量⼀般有800-1000mm,沿江及江南部分地区超过1000mm,降⽔量较常年同期偏多6 成以上。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注意事项:
1.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意查阅相关资料,确保所提交的作业内容充实、准确。
2.作业要求字迹清晰、表述清楚,注意遵循学术规范,避免抄袭。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体系。
3.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实践能力。
4.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技术手段,如GIS、虚拟现实(VR)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6.建立学习小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3)简要介绍水循环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教学内容: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水循环知识,如蒸发、降水等基本环节。
(2)提问:“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水循环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和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水循环过程中的计算方法、GIS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需要掌握降水、蒸发等环节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GIS等工具分析水循环过程。
教学设想:通过案例教学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组织现代技术手段的操作培训,帮助学生熟练掌握GIS等工具。
4.针对课堂所学的水循环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撰写一篇短文,阐述水循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自然界的水循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各个要素;3.学会分析水循环的形式、影响及其保护。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教学内容1.水循环概述;2.水循环的过程和各个要素;3.水循环的形式、影响及其保护。
2.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4.课外阅读;5.实地考察。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2.水循环的过程和各个要素1.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各个要素,并且辨别每个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2.老师对每个要素进行简单分析,结合学生平时的观察描述,让学生认识到每个要素的作用、意义和相互联系。
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水循环的形式、影响及其保护1.老师通过图文并茂的ppt给学生展示,讲解不同形式的水循环并分析其影响和重要性。
2.针对水循环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分析和思考,要求他们阅读相关研究报告,学习水循环的影响及其保护策略。
3.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地域的水循环,实际探索和发扬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地理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四、教学效果评价及注意事项1.教学效果评价1.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水循环理解能力、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各个要素的能力、水循环的影响及其保护策略的能力。
2.经过学习后,学生能够理解并陈述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及要素,并通过阅读、实地考察等方式,加深对自然界水循环的认识。
2.注意事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在讲解时,要善于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
2.教学应注重互动,让学生理解、思考并发表个人看法,同时防止学生对概念的固化。
3.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强化实践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反应良好、积极参与,但在实际环节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学生的实践操作较少。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解读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中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做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即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归纳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掌握水循环的每一个环节,各环节在水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思考人类对各个环节的影响会如何影响水循环。
3、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知道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物质运动的能量来源。
因为水循环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他们多少对水循环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要在材料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通过引导和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部分教学内容是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图3.2 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知识结构关联图3(1)“区域认知”素养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
(2)“综合思维”素养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三种状态及空间分部及水体的各种类型、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分析水循环示意图中,掌握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学习水的相互转化规律,联系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学生通过学习水循环,学会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能自己概括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通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认识到自然界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从而学会合理利用水资源,做到节约用水。
(2)通过学习认识水循环的客观规律,结合生活,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相互转化规律2.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教学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课型】综合型【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引入新课我们第一章学习了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学生回答: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已经系统的学习了关于大气圈的知识,本节课进入新章节关于水圈的知识。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章的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三、讲授新课[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翻开54页课本,阅读第一第二段,思考下水圈由什么构成?水的存在形式,空间分布以及陆地水体的类型,在课本找出答案。
[板书]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学生回答]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存在。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才存在。
[提问]那同学们知道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是哪几种吗?[学生回答]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讲述]对的。
地球上的水体主要包括这三种,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的96.53%。
陆地水次之,仅占3.47%。
大气水最少。
在图3.1我们也可以看到出来。
[提问]其中陆地水体的类型是?[学生回答]包括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5.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在各环节中的具体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循环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思考。
2. 讲授新课:a.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b.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地下径流、冰川融化等c.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气候、水文、生态、地貌等方面的影响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对水循环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讨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及水资源保护措施。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水循环的重要性,提出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水循环在当地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关于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环节,评估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估学生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理解及问题解决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观点阐述。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反思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水循环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4. 提高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我国水循环的特点5. 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2. 我国水循环的特点3. 水资源保护的措施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水循环的过程。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水循环。
2. 讲授新课:介绍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水循环的特点,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性。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水资源保护的措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提升:强调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水循环概念、过程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水循环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我国水循环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4. 评价学生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认识和提出的措施。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水循环过程、图表和案例。
2. 教学案例:用于分析我国水循环特点和讨论水资源保护措施。
3.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第二课时: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3. 第三课时:分析我国水循环的特点和案例。
4. 第四课时:讨论水资源保护的措施。
《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环节。
2.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及其地理意义。
3.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水循环的基本过程、环节和类型。
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理解水循环的概念(1)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2)讲解水循环的定义: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在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圈之间不断运动和转化的过程。
3.学习水循环的环节(1)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下渗、升华、凝华等。
(2)通过实例解释各环节的含义,如蒸发: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表面的水分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4.掌握水循环的类型(1)讲解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2)通过实例分析各类型的地理意义,如海陆间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使得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补充。
5.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讲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调节气候、补充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等。
(2)举例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如调节气候:水循环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分布均匀,避免极端气候出现。
6.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水循环原理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7.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水循环的概念、过程、类型和地理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地球家园?8.课后作业(1)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标注各环节和类型。
(2)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四、教学反思1.讲解环节要生动有趣,避免枯燥乏味。
2.课堂讨论要充分,让学生积极参与。
3.课后作业要具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我会用动画演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比如蒸发、降水等,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水分子是如何在自然界中移动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3章第3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3.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水循环在其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运用GIS等技术手段,观察和分析水循环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小组讨论:针对水循环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水循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影响水循环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3.如何运用水循环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讨论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练习题:
1.描述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相互作用。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课堂所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地理学科特色。
2.图文并茂,表达清晰,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
3.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内完成,以电子邮件或纸质版形式提交。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关注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自然规律的积极性。
4.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内容与环节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如瀑布、河流、湖泊等,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
3.撰写一篇关于水循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包括水循环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图3.2 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3、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潍河补给方和潍河与峡山水库相互补给关系式的分析,了解了各种水体间相互转化的关系;通过对河流各种补给方式特点的分析,判断典型河流陆良曲线图代表的区域,进一步加深对相互联系的水体的认识。
2. 通过绘制莱州湾与潍河之间的水循环示意图,了解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通过分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人海不复回”,内化了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地理意义。
3. 通过到故宫看海引入,对比分析城市化与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学会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课堂目标:1.重点突破:①借助示意图说出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了解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及特点;②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意义,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2.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标:“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阐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相互联系的水体”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的学习作铺垫;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本节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合生活实际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并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规律,初步形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观念。
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第二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掌握降水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等有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相关现象。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循环的概念、环节及地理意义。
2. 难点: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的意义。
2. 讲授新课:(1)水循环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理解水循环是将地球上的水资源在不同形态之间进行转换的过程。
(2)水循环的环节:介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引导学生了解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水源补给、土壤侵蚀、地貌塑造等。
3. 案例分析: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让学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该工程的意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讨论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搜集有关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资料,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3. 思考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环节及其地理意义,能够分析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地理素养。
2. 评价方法:(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2017 级课程内容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习重点】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学习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水体类型
1、按照存在形态分为:、、
2、按照存在空间位置分:、、,其中陆地水又可分为
3、目前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有:、、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以长江为主线,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四问长江话水循环
观看《自然界的水循环》视频,结合《长江之歌》的歌词和陆地上的水体关系示意图,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一问:长江之水哪里来?
二问:长江之水何处去?
三问:长江之水如何归?
长江之水把海陆空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是海陆间水循环,除此以外自然界还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具体有哪些环节?有何意义?再来通过一个微课《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来学习。
认真观看回答以下问题:
1、水循环的动力是什么?
2、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
3、水循环的类型有哪些?
4、分别画出三类水循环示意图
1塔里木河参与的水循环
2长江参与的水循环
③未登录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
5、水循环的意义(连线)
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四问:长江之水为何时而波涛汹涌,淹没农田,时而偃旗息鼓,供不应求?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3 题:
材料一
1998 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继1954 年之后的第二次全流域性大洪水, 干流中下游全线超警戒水位, 高水位持续达1 个月之久, 部分江段和洞庭湖、鄱阳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
本次洪涝范围广、灾情重, 是建国以来少有的重涝年份之一。
1998 年6-8 月,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西北侧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频繁在我国长江流域交汇,长江流域大部频降大雨、暴雨和大暴雨,局部降特大暴雨。
3 个月内,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大部分地区的总降水量一般有800-1000mm,沿江及江南部分地区超过1000mm,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6 成以上。
由于淤积、围垦等原因,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减少了45.5%。
仅洞庭湖、鄱阳湖和汉水湖群,50 年代以来由于围垦和淤积而丧失的湖泊容积就超过300 亿m3,大大降低了长江中下游湖泊的调洪能力。
由于河道淤积、滩地围垦、设障严重等原因,致使河道过水断面缩窄,洪水出路变小,渲泄不畅,洪水行进缓慢,加剧了上下游洪水的顶托作用,使水位不断抬高。
长江向洞庭湖分流的比例由50 年代的45%已衰减至目前的25%左右,加大了干流的防洪压力。
材料二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各级政府和广大军民全力抢险,夺
取了1998 年抗洪斗争的全面胜利。
总结经验主要有:汛前准备充分;统一指挥、决策正确;军民联防,全力抢险。
灾后反思,应抓紧做好以下工作:加高加固堤防,消除堤身隐患;加强河道整治,保持行洪畅通;建好分蓄洪区;做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抓紧建设防洪水库;在
中上游植树造林,加强长江上中游的水土保持;提高防洪现代化技术。
1、1998 年长江洪水严重的原因是什么?(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减轻洪涝灾害?
3、通过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水循环环节受人类影响最大的是,植树造林可以影响哪些环节?
四、水循环原理应用
分别说出以下工程都改进了水循环的哪
些环节?以更好的为生产生活服务。
1、坎儿井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
坎儿
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
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
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
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
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2、母亲水窖
“母亲水窖”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2001 年开始
实施的慈善项目,是一项集中供水工程,重点
帮助西部地区老百姓特别是妇女摆脱因严重缺水
带
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 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 又有效的收集了雨水。
城市“海绵 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 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雨水通过这些“海绵 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 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 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板书设计】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地球上的水体类型 1、水的形态:固 液 气 来的贫困和落后。
母亲水窖是为西北缺水地区捐修混凝土构造的水窖, 使她们能利用屋面、场院、沟坡等集流设施,有效地蓄集到有限的雨水, 以供一年之基本饮用水。
3、海绵城市
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增加雨水下渗,
2、空间分布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动力
2、环节
3、水循环的类型(学生画简图)
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