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中的人性美
体会《边城》中的人情美
体会《边城》中的人情美体会《边城》中的人情美《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体会《边城》中的人情美。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体会《边城》中的人情美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先生著名的作品,描述的是中国湘西的美丽景色和风土人情,讲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1]。
故事的主人公有翠翠、翠翠的爷爷,还有天保、傩送两兄弟。
这里面有祖孙情、兄弟情,还有朦胧的爱情,体现了湘西别样的风情,赞美了人们朴实赤诚的心灵。
具有明显的人情美气息。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翠翠沈从文是湖南凤凰人,那是一片山美水美的地方,大自然给了他不同的气质。
一直喜欢沈从文的作品,因为他的文笔深情而又淡泊,用字极浅而又体现的感情极深,让读者回味无穷。
他的《边城》自然也被我仔细的品读过,其中所欣赏到的纯净的自然景色与纯粹的人文情感使人动容。
“边城”指的是一个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与浮华的地方,坐拥青山绿水,林子里面有着风声雨声。
湘西,可以说是个干净纯粹的'地方,在这个地方生活着故事的主人公翠翠。
翠翠似一只小兽在青山绿水中成长着,干净的景色给了她浓黑的眸子还有健康的肌肤[2]。
她单纯美好,天真懂事,还怀着少女朦朦胧胧的心事。
翠翠的爷爷是个坚强质朴的老人,以撑船摆渡度日。
他的笑容爽朗,最亲的人就是自己的宝贝孙女翠翠和一条大黄狗,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当然他心里面也记挂着一个老人应该有的心事,想为翠翠找一位如意郎君。
而天保和傩送两兄弟,是在这个小城里面出了名的。
老大天保成熟稳重,善良敦厚,老二傩送聪明有能力,这两个兄弟都爱上了美丽的翠翠。
而翠翠却钟情于二老傩送。
天保和傩送相约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
后来天保为成全弟弟和翠翠,外出闯滩而死。
傩送心怀内疚,也离开故乡。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摘要〕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的小说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本文以两个分论点:一是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二是理想的建筑——“人性”美。
阐述沈从文的《边城》中风情美与人性美的融合。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风情美融合一、关于文本的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二、论述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A.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开头第二段:“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明丽的图画。
故事就在这样纯净的环境中展开,又怎能让它不美呢?湘西是一个既美丽又梦幻的地方,就如同是许多年前、不知是初夏还是早春的一天、从湿漉漉的小巷中走向河边的那位梳着又黑又粗长辫子的清纯少女。
所以,沈从文理解的湘西、亦或是他心灵深处的湘西,永远是那个穿着碎花布上衣晃动着渐渐远去的鲜活背影。
凤凰,曾被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称为是中国两个最美的小城中的一个。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独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他创造了散文化的小说笔法,并在他的作品中构造了独特的湘西文化,他把自己对人性的“真”“善”“美”的理解融入作品,形成了一曲曲优美的乡土抒情诗。
《边城》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作。
它寄寓着沈从文爱与美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没有可以雕琢,没有丝毫华而不实之感,只有唯美与自然。
主人公没有巨大的财富,没有身居要职,只有普通的出身和平凡的生活。
下面从四个方面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自然美与人性美和谐的融为一体《边城》把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推向了极致,边城的美丽景色、淳朴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人物的美好心灵融为一体,表现了边地人们的人性之美。
作者在《边城》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作者将湘西极力渲染成世外桃源,其实也就是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寄托。
他在《边城》中用这种新的文化信仰为人们描绘着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自然、自主、自为的生命形态和美好人生,赋予翠翠等湘西人们以象征意义,她们是这种自然人性文化的象征和最完美的模特。
翠翠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化和现代都市文明的浸染,完全是大自然孕育和教化的女儿,翠翠就是湘西健全人性和自主、自为、自然生命形态的活的标本,是一种原始本真的人性生命形式,在《边城》里,作者描写了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地茶峒的秀丽风光。
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那里有清澈的,绕城而过的小河,小河旁有络绎不绝的行人;那里的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那里有随意而谈的水手,有烧酒醉倒的汉子,有含情脉脉的媚妇,有在翠绿的山下渡船的船夫和行人,那里沐浴着更美的湘西人:“她在风日里长着,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这是主人公翠翠。
“气质近于白牙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便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情感”这是二老岳云,他们是那样的淳朴老实,处处洋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自然,淳朴,秀丽的山水人情图画。
作者用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内容摘要:中篇小说《边城》创作于1934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
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
其创作思想为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观察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
沈从文擅长小说创作,善于用冷峻的写实手法表现“近代文明”的道德沦丧,用温暖的抒情笔调描写下层人民的淳朴人生。
其代表作为小说《边城》。
沈从文的《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
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
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
《边城》中的人性是非常优美的。
尤其是从翠翠、爷爷、船总、顺顺及天保和傩送身上,无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物丰富缠绵的内心情感。
翠翠这一少女形象,是作者笔下优美人性的化身与极至,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借助语言塑造的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①这是《边城》人性美的第一个方面。
首先,翠翠的出生是一种悲壮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翠翠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垌屯防军人唱歌唱熟后,秘密地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了暖昧关系所生下来的孩子。
有了小孩子,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结婚不成。
他们一个不愿违悖军人的责任而逃走,一个不愿意就此抛下孤独的父亲。
希望共同幸福生活不大可能。
经过一番考虑后,男的毅然下决心,首先服毒死去。
女的却关心腹中的一块肉,不忍心,拿不出主张。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沈从文声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篇1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
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
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
《边城》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写了一个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两个儿子傩送和天保与翠翠之间的爱情故事,讴歌了边城百姓淳朴的人性美。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兄弟手足之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通过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表现人性美《边城》中翠翠的形象,是全书的精魂所在,就如山间流淌的一股清泉,从未受到都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最亮丽、最独特的风景。
翠翠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和爷爷相依为命,一不羡贵,二不嫌贫,三不偷懒,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朴的生活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人性美德。
对于任何一个天真纯洁的青年男女来说,爱情都是美丽的,充满理想和幸福。
端午节,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一个戏剧性的相识,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
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
”在后来看划船时无意问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
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
浅谈沈从文《边 城》中的人性美
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一、凄美清纯的爱情美 (3)1.美丽邂逅萌生爱 (4)2.情窦初开觉悟爱 (5)3.纯洁忠贞执著追求爱 (6)二、友善淳厚的人情美 (7)1.自然、友善、真挚的兄弟情 (7)2.呵护关爱、古朴淳厚的爷孙情 (8)三、自然善良的生命的本色美 (10)1.自然健康的生命天性 (10)2.纯真善良的风土人情 (11)注释 (13)参考文献 (13)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内容摘要]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边城》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边城》中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自然交融,构筑了沈从文“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爱天堂”——湘西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本文从研究《边城》中人性美的角度入手,以爱情美。
人情美,亲情美,生命本色的美为线索,通过翠翠母女两的爱情故事分析凄美清纯的爱情美;通过天保兄弟身上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展示谦和友善的人情美;通过祖孙二人演绎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通过普遍人物的善良淳朴,高尚纯正道德揭示生命本色的自然美。
着重解读了湘西人性天堂里的“几个愚夫俗子”的哀乐生活,对边城自然的人性和原态的生活作一情感的阐释:母女两代人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演绎了一曲凄美清纯的爱情之歌,表现了湘西人民善良、质朴、纯真的人性美;天保、傩送兄弟在爱情竞争中的谦和友善,尽显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老船夫对翠翠无微不至的呵护关爱,诠释了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了边城世界里恬静、淳朴的民风,浓厚友善的乡情。
在这个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乡村世界里,以纯真的美、无暇的善、和谐的情构建了心中的希腊小庙,更净化着我们现代人和现代文明。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看起来淡如水,读起来却让人感到浓如茶。
这是一支清新的田园牧歌,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幅秀丽的风景画,是一份淳厚质朴的真情。
沈从文《边城》中人性美的现实意义-精品文档
沈从文《边城》中人性美的现实意义一、祖孙之情(一)至真至情的人性《边城》中主线是翠翠的爱情,而小说中的老船夫及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他们之间的祖孙之情也几乎围绕翠翠的爱情来展现,老船夫抚养着自己女儿留下的遗孤翠翠,对她疼爱有加,对于从小失去父母的翠翠,他尽自己所能的弥补她的人生缺失,尽管女儿选择随心爱的士兵而去,他仍然毫无怨言很好的与外孙女生活着,并且随着翠翠的长大更加关心他的婚事,加倍的谨慎行事,一方面是因为老船夫觉得自己没有关心自己的女儿,使她最终没能拥有完美的婚姻甚至死去,自己是有责任的,所以更希望翠翠能幸福;另一方面是自己已经老了,希望自己可以安排好外孙女的一切,给翠翠找一个可靠的人,看到翠翠出嫁,自己才放心离去。
这点充分说明了老船夫对外孙女的爱,同时也体现了至真至情的人性。
但是老船夫虽然可以做到关心翠翠,但是却猜不透翠翠的心思,甚至使翠翠的爱情更加曲折,夜里时常会陷入沉思,忧愁翠翠的婚事,甚至睡不着觉,老船夫对翠翠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同时翠翠也很懂事,她小小年纪就会心疼老船夫,懂得大人的辛苦,她会和老船夫一起守船,甚至会自己去对岸接喊渡的人,对于祖父翠翠是很依赖的,她也怕老船夫一个人孤单,像端午节里热闹,老船夫担心会有人来喊渡,走不开,就商量着翠翠自己去看热闹,翠翠本已答应但总觉得老船夫一个人守渡不好,因此就说也不去,虽然小孩子爱热闹对于大节日充满好奇和新鲜感,但终究还是老船夫占了首位,翠翠的爱也在此体现,但爷爷的回答“翠翠,你这是为什么?说定了又翻悔,同茶峒人平素品德不相称。
我们应当说一是一,不许三心二意”[1],这对祖孙是至真至情的,同样他们也拥有美好的人性,甚至整个茶峒都拥有着美好的人性。
(二)冷淡生疏的人性随着时代的推进、社会的发展,到如今人性已不如《边城》中那么纯美,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内容丰富,每天忙忙碌碌,占据着人们大部分的时间,人们之间的交流日渐减少,感情也变得淡薄,更不用说祖孙之间的交流,那更是少之又少,生活在现今这样发展迅速的社会中,人们难免变得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听老人家的唠唠叨叨,一方面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相应的文化、思想观念也会快速地更新,祖孙之间难免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差距,这样交谈起来会很困难,慢慢的也就不去交流,不闻不问了,另一方面现今的孩子生活过于安逸,成长道路太顺没经受什么磨练,长到翠翠那个年龄仍没有定性,仍然不懂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祖孙之间孙辈反而处于上方,祖辈还来“服侍”孙辈,孙辈对于祖辈已经处于冷淡生疏的状态,它们的人性已被淡化了,人性已经失去了《边城》中所描绘的光泽。
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姓名:孔丽莎班级:12级函授本科怀广班学号:12520305032 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他以自己丰硕的创作成果为京派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出生于湘西凤凰县,湘西的生活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的他的小说故事里充溢着浓浓的乡土味、乡土情。
他的小说创作,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独特的乡土气息,也为我们奏响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
作品通过抒写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情与人性美,突出了人性与人情的美好与纯净,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关键词:沈从文人性美湘西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影响颇大的作家,他的作品独具风格、以诗意的展示湘西神奇优美的民俗风情而奠定了在文坛上不朽的地位。
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生命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
他坚执地相信文学的功能不止于社会道德的观照,更在于能使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
他在小说《边城》中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突出的表现了人性的美,通过对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们在自然和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翠翠在重复着她母亲的悲剧人生,湘西人们也在一代一代地重复着他们的悲剧人生,表现出作者对民族和个人的深深的担忧。
人性究竟是什么,它的具体内涵有哪些,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在沈从文的心中人性是美的、善的。
他曾经这样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为了表现这样的“人生形式”,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基地”,创作出了《边城》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它直指人性中的善与美,是“一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
分析《边城》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读来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无论小山城秀丽的风景的美,还是小山城的人们的心灵之美,还是主人公的心地善良的美,都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边城明净的底色中,作者把自我饱满的情绪投注到边城子民身上,重点描绘了乡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塑造了作为“爱”与“美”的化身的翠翠形象。
翠翠在茶峒的青山绿水中长大大自然既赋予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也养育了她清澈纯净的性格。
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
翠翠人性的光华,在对爱情理想的探寻中显得分外娇艳灿烂。
《边城》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湘西山区一个偏远的小镇--茶峒城。
离城两里有一个渡口,摆渡的是70岁的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翠翠。
17年前,翠翠的母亲因和一个屯防军人相爱而有了孩子,结婚不成却又不愿私奔,便在生下孩子后喝了溪中的冷水死去。
17年后,当翠翠长到她母亲当年的年龄时,外孙女的婚事便成了老船夫的一块心病。
他只有一个夙愿,就是一定要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
茶峒城里有一位叫顺顺的船总。
他家拥有四条船的产业,在方圆几十里内颇有名望。
顺顺有两个相貌英俊的儿子,他们都长到了该娶亲的年龄。
天保大老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傩送二老却眉清目秀,唱得一手好山歌,被当地人誉为戏台上的"岳云"。
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感情至深。
可在这件事上却发生了矛盾,因为他们同时爱上了翠翠。
翠翠年方十五,情窦初开。
虽然从第一个端午节夜晚偶然邂逅二老,心中产生异样情感,但在二老面前却总是躲躲闪闪。
这可难为了老船夫,当天保大老派人来提亲时,老船夫因不明翠翠心思,说话吞吞吐吐,引起了大老的不满。
一天,兄弟俩终于在一个平静的溪边,不动声色地把话挑明了。
他们商定,同时到翠翠家对岸小溪的高崖上唱情歌,由苍天选择。
老船夫听到情歌,迫不及待地往城里向大老报信,说事情有望。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一、凄美清纯的爱情美 (3)1.美丽邂逅萌生爱 (4)2.情窦初开觉悟爱 (5)3.纯洁忠贞执著追求爱 (6)二、友善淳厚的人情美 (7)1.自然、友善、真挚的兄弟情 (7)2.呵护关爱、古朴淳厚的爷孙情 (8)三、自然善良的生命的本色美 (10)1.自然健康的生命天性 (10)2.纯真善良的风土人情 (11)注释 (13)参考文献 (13)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内容摘要]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边城》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边城》中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自然交融,构筑了沈从文“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爱天堂”——湘西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本文从研究《边城》中人性美的角度入手,以爱情美。
人情美,亲情美,生命本色的美为线索,通过翠翠母女两的爱情故事分析凄美清纯的爱情美;通过天保兄弟身上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展示谦和友善的人情美;通过祖孙二人演绎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通过普遍人物的善良淳朴,高尚纯正道德揭示生命本色的自然美。
着重解读了湘西人性天堂里的“几个愚夫俗子”的哀乐生活,对边城自然的人性和原态的生活作一情感的阐释:母女两代人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演绎了一曲凄美清纯的爱情之歌,表现了湘西人民善良、质朴、纯真的人性美;天保、傩送兄弟在爱情竞争中的谦和友善,尽显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老船夫对翠翠无微不至的呵护关爱,诠释了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了边城世界里恬静、淳朴的民风,浓厚友善的乡情。
在这个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乡村世界里,以纯真的美、无暇的善、和谐的情构建了心中的希腊小庙,更净化着我们现代人和现代文明。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看起来淡如水,读起来却让人感到浓如茶。
这是一支清新的田园牧歌,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幅秀丽的风景画,是一份淳厚质朴的真情。
解读《边城》的“三美”
解读《边城》的“三美”读沈从文的《边城》就要体悟三个方面的美:自然美,风情美,人性美。
一、自然美《边城》的景是诗化的,处处赏心悦目。
如作品里开头两段这样写道: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
这一段简约朴素的美丽文字,淡淡寥寥几笔,把人所带入的意境,这边风光独好的水墨丹青。
河水清莹澄澈,河底的水草清晰可见。
河上渔舟荡漾,嗳乃声声,几点慵懒的鱼鹰随渔翁的号子扎进水中,荡起圈圈涟漪,恰似你扩展的思绪。
那些由木柱作架,以纵纵横横的杉木板作壁,支撑起湘西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壁连着壁,檐接着檐,悬挂在高高的河壁上。
连同木楼后面的青山倒映在沱江清澈的波光里,那和谐、淡雅的意境,只有从唐诗宋词或水墨画中才寻得见。
整部《边城》就是由这座山水所构成,它所蕴蓄的气势无一不给人带来中国山水画一般的美感。
且作者对自然的美的感受,仿佛都是不经意间随手拈来。
使人产生无限美的遐思与神往!小说情节的展开都是与湘西边地那世外桃源般的乡村风光分不开的。
以此来体现对故乡美丽的自然大地的怀想。
二、风情美贯穿《边城》的主线就是每年在河上举行的端午赛龙舟。
赛龙舟成了《边城》最壮观的民俗风情画。
要说最有趣的是龙舟竞渡后的河中捉鸭了。
作者这样写到: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这种欢快而有趣的“捉鸭竞赛”,是边城军民同乐,最富吸引力的表现。
游戏虽然简单,场面却够热烈,人们足够热情,处处透露着边地古朴、至纯至真的民风。
最美的最动人心魄的民俗风情,是那中秋“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
”文章巧设悬笔,“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奇。
”那么,他要给翠翠留下的最美最深刻的是什么呢?文章安排了“二佬”出场。
某个夜,“二佬”为赢得翠翠的爱情,为与哥哥竞争,在翠翠家对面的山头,唱了整夜的歌,年轻美妙的歌声竟把翠翠灵魂梦一般浮起,四处飞扬。
漫谈《边城》中老船夫的人性美
漫谈《边城》中老船夫的人性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要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而这种向善不仅仅是简单的做好人,而是能让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到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
作者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完美社会形态,这里没有绳墨规矩的束缚,也没有法律和道德的制约。
这个社会中的人和事是那么质朴、单纯,虽然也有贫富等级之分,但人们都在一种淳厚古朴的人情中享受着一定的人格平等,富人也与穷人一样的豪爽,慷慨和救人之急,他们的心灵同样单纯、温存、善良。
边城人的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美的光彩,边城社会的人际关系也体现着善和美,可见边城是一个以“人性皆美”作为思想基础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
通过闪现着人性善与美之光辉的老船夫形象,便寄托着沈从文质朴的情感和执着的理想。
一、老船夫的善寓于和谐的乡邻间《边城》所展示的是一个民风淳朴、自然风光迤俪的湘西小镇,沈从文用优美而流畅的文字,如诗如画般地描绘了湘西边城醇厚而浓郁的风土民情,青山绿水,翠林修竹,那山涧不停吱嘎转动的碾坊水车,端午热闹的赛龙舟,水中追鸭子,夜半枕着溪流汩汩的水声,幅幅的画卷,首首的歌谣,这里的一切都是和谐的,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沈从文以神来之笔,塑造出具有典型意味的乡间灵魂。
一直自称为“乡下人”的沈从文,对乡下有着质朴、温和、宽容、善良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这也是沈从文梦中的景象。
30年代的凤凰,民风日下,沈从文便只能从记忆的岁月里,淘漉出以下两种典型,也算是他永恒的纪念吧!一是以顺顺、老船夫等为代表的上辈人。
对顺顺这个人,有些论者否定了沈从文对他正直、豁达、乐善好施的品德塑造,认为沈从文没有从阶级立场把顺顺清除出去,然而,就顺顺本人来说,他也只不过是一个曾在“营伍中混过日子”的一般百姓。
他也具有边地人普遍的品德,尽管他有四五条船,而这也是他辛勤汗水的结果。
作了船总也没有多大“权势”,只在调解纠纷。
浅析《边城》的人性美
摘要《边城》是以湘西一带茶峒乡以及附近农村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景象为背景,写了一个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还有掌水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翠翠之间的甜美爱情故事,讴歌了人性的美好,揭示了人性的意义。
表达了作者沈从文的人生理想和迫切追求人性美的愿望。
关键词:《边城》;人性美;意义;前言《边城》以湘西边境茶峒乡和附近的农村景象为背景,写了一个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之间相依为命的生活,还有掌水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翠翠之间甜美的爱情故事。
整篇小说都围绕这个故事,对边城富有特色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作了诗情画意的描述,充分,全面地展示了边城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讴歌了边城百姓淳朴的人性美。
《边城》中的每个人都热情而诚实,他们均有君子遗风,他们过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生活。
边城中生活着各式各样的人:有老船夫,翠翠,船总顺顺,天保,傩送,过渡的客商,吊脚楼上的妓女等人物,,他们都真真实实地活着,构成了近似完整的社会。
在这里,虽然有贫富差距,但人人都享受着平等的待遇。
他们靠着自己的劳动生活,与人为善,没有都市文明的虚伪,污浊,狡诈,自私,只有专属普通大众的淳朴与真诚。
沈从文关于《边城》的写作动机,他说:“我是一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
”他认为生命高于一切,我们应该尊重生命,一切从生命的角度出发,在他的许多文章中,都表现出对生命力的肯定和对无意义生命过程的批判。
在他一生的写作历程中,不断的追寻与探索他的信仰和他所挚爱的生命。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他渐渐地发现,只有湘西人民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属于人民的、才是豪爽大气的,没有那些令人厌恶的世故,没有人情的冷漠。
这正是他在《边城》中所追寻的人生理想的终极目标和指向,这一切的一切都由湘西人民的生活本色来体现。
通过对《边城》的认识与体会,本篇文章将从傩送与翠翠:健康纯洁的自然之子;老船夫与顺顺:重义轻利、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爷爷与翠翠:相依为命的祖孙之情;其他人物:独特、健康的人性美;《边城》中人性美的意义等五个方面来论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一带的人情、人性美。
《边城》人性美
中篇小说《边城》以湘西边境的山城茶峒和 附近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驾船老人和他 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 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 翠以致酿成悲剧的故事。全篇以翠翠的爱情 悲剧作为线索,既对边城富有特色的自然景 致、风土习俗作了诗情画意的描绘,又淋漓 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淳朴的人情美。
作者:莹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却因用水 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清新明净的文字,创造了一 个不受近代文明沾染、淳朴自然、自在自得的“湘 西世界”而闻名文坛。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 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 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 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 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 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 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 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 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
4、《边城》中各式人物的展现构成了一个近似完整的理想 社会,体现了人性美。 “边城”乡民过着自在状态的生活,具有充满诗情画意的 人际关系,在这个社会没有阶级等级,人人平等,掌水码头的与 撑渡船的都在一种淳厚古朴的人情中享受一定的人格平等。 这个社会未经城市文化的污染,商业往来充满着一种朴厚的人 情。人们的经济交易是在一份人情的信托中进行的,买卖双方 都不存机心。
2、《边城》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的亲子之爱来展现 人性美的。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在作者的 笔下,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 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 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 这一分生活离开”。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 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 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 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 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 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 美。
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解读
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解读摘要:《边城》是沈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描述了20世纪川湘交界之处的一个普通小镇里,老船夫与孙女翠翠之间的生活故事。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边城茶峒的风土人情,通过对船家女孩翠翠的描写,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纯朴的人性美。
本文分别从乡情、亲情、爱情等方面,阐述边城中的人性美。
关键词:《边城》人性美、文学欣赏在川湘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小镇叫“茶峒”,小镇的渡口住着以摆渡为生的一家人,这个家里只有一个老人和她的外孙女翠翠,还有一条大黄狗。
翠翠是一个私生女,她的父母相继殉情自杀,她是由外祖父抚养长大的。
在端午龙舟比赛中,翠翠邂逅了船总的儿子傩送,此后上演了一幕幕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
《边城》这部作品将描绘山水景色与叙述人与人的故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示了人性之美。
一、透过淳朴的乡情,展现人性之美在《边城》这部作品中,沈从文对淳朴乡情的描写尤为触动心扉。
老船夫这一生中为无数的过溪客人摆渡,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收费而且热情周到、有求必应。
有时候客人给钱实在推辞不了的,就用这些钱买茶煮水为邻里解渴。
在这个边城小镇,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以诚相待,到处都充满了纯朴的乡情。
老船夫热情好客,经常让别人品尝他的美酒,把酒葫芦推给别人直到喝光才觉得无憾。
作者用朴实的笔墨为读者展现了小镇乡里之间人们的和谐关系,赞扬了老船夫热情敦厚、重情重义的美德。
人性之美不仅体现在老船夫身上,在颇有家资的船总身上也充分体现了这种邻里之间浓浓的情义。
船总虽然富有但并没有凭借自己的富有而欺负贫苦百姓,他慷慨大方,总是救人之急,深受小城人们的爱戴。
船总既明事理也不贪财,当有人遇到困难请求他帮忙时,他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他身上看不到自私和虚伪,只有仗义的豪气和宽阔的心胸。
在这个边睡小镇,没有欺骗、没有利益,有的只是和善和真挚。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一个原始、封闭的村落,人们勤劳、正直、纯朴、至善,营造了一个既宁静和平又繁华的美丽小镇的景象。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边城》的⼈性美论沈从⽂《边城》的⼈性美概要:沈从⽂先⽣的《边城》,是⼀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特质的经典⽂本。
其中寄寓着沈从⽂的审美追求,是对湘西苗族赖以⽣存的湘西世界的完美构建;是对湘西这⽚神秘⼟地上蕴育的⼈性美、⼈情美的⼈⽣形式的挖掘。
沈从⽂⼩说创作主要有两类,⼀种题材是以湘西⽣活为中⼼,⼀种是以题材都市⽣活为中⼼,第⼀种是展现湘西苗族⼈原始、⾃然的⽣活形态和⽣命状态,对故乡⼈民怀有不可⾔状情感与关爱,歌颂⼈性美;第⼆种展现都市⽣活的腐化堕落,揭⽰都市⾃然⼈性的遗失。
作为⼀个离开湘西,对湘西这⽚热⼟有着深深眷恋的湘西⼈,在他的内⼼当中,湘西与都市,彼此观照,互为参照,因⽽,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与都市社会对⽴总体框架中获得表现,⽽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性的扭曲是在他⼈⽣理想的观照下获得显现,构起了沈从⽂笔下的都市⼈⽣与乡村世界的桥梁,加上作者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写出了⼈性美的赞歌。
《边城》中不仅仅是对理想、对主体的审美追求,也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愁和寂寞,也有⼈在命运变数⾯前的⽆助与⽆奈,隐伏着很深的悲剧。
关键词:沈从⽂湘西世界⼈性美⼀沈从⽂创作《边城》的初衷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到⼤都市的北京,沈从⽂逃离了愚蠢、残暴的卒伍⽣活,迎来的却是另⼀个更加丑恶的现实,更加耻辱的⽣活。
于是,⼀⾯细致⼊微地描画都市上流社会庸俗⼩⽓⾃私市侩的众⽣相,⼀⾯回过头来把⽬光投向早年⽣活过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故乡下层⼈民怀有的那份“不可⾔说的温爱”①之情,⽤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的风⼟⼈情唱出⼀曲⼜⼀曲⼼灵的恋歌,⽽《边城》正是这些恋歌中最优美动听的⼀⽀。
沈从⽂是⼀位歌者,虽然他⽤的是笔,但他是受到湘西⼭歌的熏陶和滋养,写下的是⽂字,流淌在⼼中的是恋歌。
他以他的敏感、情绪、幻想编织⼀种与现实迥然不同的“优美、健康、⾃然,⽽⼜不悖乎⼈性的⼈⽣形式”②。
同时,他⼜为⾃已未能为民族找到⼀路摆脱堕落趋势的路途⽽痛苦、寂寞,这种⼼绪⼜不可避免地辐射到他笔下的⼈物⾝上,于是在作品中就有⽼船夫“⼀切要来的都得来”③的⽆奈,就有了翠翠“这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④的不确定的等待。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一、沈从文构建“人性美”的内外动因(一)外部动因—社会背景《边城》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军阀混战,长期的战争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各方军阀和外国势力为了争夺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古老的中国被战火打开了阙口,开启了缓慢的向现代化过渡的进程,沈从文作为一个前沿作家,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引起了他对人性的反思,正如作者在《边城·题记》中所说的那样:“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
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如何的贫困和懒惰”[1]。
但沈从文并未和同时期的潮流作家一样,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冷酷的笔墨去着重表现在反动政权的黑暗统治之下人民凄惨和悲苦的生活,而是另辟蹊径,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希望以人性的“美”和“善”来反观现实,继而引起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唤醒人们内心被压抑、尘封的良知,从而达到重扶国民精神、重塑民族品格的目的。
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孕育自己的故乡。
那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因而较少的受到工业文明的熏陶和感染,仍然保留较为原始、淳朴的生命形式,沈从文带着自己对故土的山水,人情,风俗的留恋,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湘西世界”,并以此同中国现实生活的丑陋与黑暗作对照,希望人们能够从中认识到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大之处与目前的堕落之处。
(二)内部原因—独特的人生经历沈从文之所以在《边城》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人性”小庙,主要与沈从文个人的生长环境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沈从文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湘西人,他的父亲是汉族,曾祖母和祖母是苗族,母亲是土家族,独特的少数民族的血脉以及从小在湘西独特的民风、民俗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的熏陶下,对他的创作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年少时,从军的经历一方面使他辗转于湘西各地,对湘西这块土地和生活在其间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感,在作品中也从不忌讳去直言这份深沉的乡情;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他对人性中“恶”的一面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论《边城》中人性美的局限性
论《边城》中人性美的局限性论《边城》中人性美的局限性《边城》作为一部小说更作为一件艺术作品,是作者沈从文从自身的生活实际出发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缩写,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人性美的一种追求,更反映出了作者本身对生活的一种态度[1]。
在普普通通的湘西小镇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形态,同一件事情的发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边城》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以翠翠追求爱情为为中心,将湘西小镇人们的的生活形态浓缩成一幅美丽丽的图画展现在世人面前,,其整部作品都弥漫着湘西西小镇浓浓的乡土气息,当当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中,仿佛本身就置身于湘西西小镇中看着每个人物和每每一件事的发展,作品中对对于各个人物性格的刻画,,让读者对每一个主人公的的行为都能够进行深刻的理理解。
《边城》对于人物性性格的刻画,既不偏执也贴贴近实际,因此整篇文章中中人物的立体性很强,人物物塑造的活灵活现让读者在在阅读作品时的代入感加强强,同时作品在无形中对读读者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了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是为什么《边城》这部作品品自从问世以来就一直备受受人们的关注,并且其在文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一直居高高不下[2]。
《边城》中中对于人性美的描写是其获获得众多赞誉的重要原因,,作者在整部作品中对所有有人物性格的塑造都全方位位地贯穿着善良秉性,使整整部作品都散发着人性的善善良美,但是善良只是人性性美的一方面,《边城》在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偏向理理想化,对人物整体性格的的塑造并不全面,对于人性性美在作品中的全面体现还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本本文将对这些局限性进行具具体地分析。
一、《《边城》中人性美的肯定和和概述人情美《边城》》中所描述出来的社本文由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会形态虽然有点点理想化但也没有明显地表表现出和实际生活脱节。
《《边城》整部作品中都充满满着和善美,湘西小镇的环环境和善,生活在小镇里的的人们和善,小镇中人们之之间的处事方法无一不体现现着人情美,先从翠翠的祖祖父老船夫来说,一辈子就就一直守着那个渡口,并且且他并不靠他一辈子干的事事业谋生,只是单纯的为小小镇上的人们服务着,他不不但自己坚持服务,还将这这种精神传给了翠翠,教育育翠翠即使在渡船的过程中中有人给钱也不能要,所以以后来翠翠帮母女俩渡河时时,人家给了她一点铜钱,,翠翠看那俩人出了神,等等回过神的时候那母女俩已已经走远了,翠翠还是追上上把钱还给了人家[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探究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城特有的风土人情,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可以说,《边城》映射出了人类灵魂深处的那些最为自然温馨的情感。
就艺术手段对写作意图的准确表达,艺术要素与艺术要素间的协调有序以及作品蕴含渗透的主观情感对读者心理需求的准确定向来说,《边城》实在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
笔者结合对《边城》的认知,拟就人性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苗族人,他自称是“乡下人”,他的一生淡泊名利。
在他的作品《边城》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永恒的主题——人性美。
翻开这部作品总会发现对纯朴的、超脱的人性美的追求。
就是在那动荡的岁月、离乱的生活到了他的笔下,也充满了人性美,充满了真情美。
在《边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作品集山水美、人性美为一体,山水相依,肝胆相照。
沈从文在他的这部作品中完完全全如他所述:“我只想造希腊神庙”,“这种神庙供奉‘人性’”。
一、《边城》故事概述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
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
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
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
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
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
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
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
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这是一出健康纯洁又情丝缠绵的爱情悲剧。
作者并非想以曲折复杂的三角恋情来招徕读者,而是借这一曲爱情的哀歌歌颂湘西劳动人民的道德品格和思想灵魂。
二、《边城》人性美的体现《边城》描写的社会中洋溢着人性美。
在这里,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善良、原始的可爱。
作者通过叙写爱情、亲情和人性,较集中地反映了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青年男女之间的人性美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是一个身上不沾一点灰尘,犹如一线山泉,透明、纯净。
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就如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竹是天真、美丽、善良、羞怯、忠贞的翠翠的自然象征。
而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
船总的两个儿子同父亲一样有着边城人的淳朴和善良。
后来,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
人性美体现在翠翠身上的品性美、童贞美和爱情美,同时体现在天保兄弟身上。
作者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
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
翠翠对傩送的爱,由于性格的内向、少女的羞涩,在爷爷面前她不敢明言,相反时而掩饰,致使爷爷没有摸准她的心,错点鸳鸯谱,无意中促成了二老傩送的哥哥天保派媒人前来求婚,而对傩送亲自前来表态却支吾其词答非所问,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波折迭起。
她从杨马兵口中明白这一切误会的经过和前因后果之后“哭了一个晚上”,最后独守渡船等待着未有归期的爱人傩送的归来。
由此可见,翠翠对傩送的爱情是完全自主自为的,经得起考验的,纯洁坚贞的。
正如沈从文自己说的关于创作《边城》的主旨:“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讴歌了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
(二)老船夫的人性美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作者同样是把他放在“爱”与“美”的人性天国里进行刻画的。
撑起这一形象的核心就只有两个字——“责任”。
一是尽自己之力完成公仆之职;二是尽对孙女抚育的职责,以告慰殉情的女儿。
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从年轻时就守在河边,一直充当摆渡人的角色,活了七十年,摆渡五十年,风里来雨里去,坚守岗位,“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人”。
他把摆渡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他质朴憨厚、侠义心肠,不仅拒收过客的钱财,而且还善待乡亲。
老船夫本质上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个善良的中国乡下人。
不论是早还是晚,不论自己的身体累还是不累,不论心里的情绪好还是不好……只要有一个人喊一嗓子要过渡,他便毫无怨言地飞快起身。
老船夫对工作的敬业让我们当代人自愧不如,且人性之美熠熠闪光。
(三)邻里之间的人性美小说通过邻里之间互爱的描写,展示了“边城”中的人性美。
例如,船总顺顺“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
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
他不以财富自居,不贪恋于物,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豪爽大度,是地方上极受人尊敬的人。
他体恤老船夫生活的贫穷,送来白鸭、粽子;不嫌翠翠家贫,请媒人带了礼物为儿子向架渡船的攀亲;老船夫病逝,派人送来一副白木匣子,还送来食物,并亲自帮忙料理后事,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多次提出接翠翠到他家中去住。
在他的身上没有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没有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却具有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
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水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人性之美。
(四)兄弟间的人性美《边城》中,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天保,已十八岁,性情如他们爸爸一样,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
小儿子傩送,十六岁,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茶峒人称“岳云”,一望即知其人聪明又富于感情。
父亲顺顺则在各种生活上训练他们的人格,“对付仇敌必须用刀,联结朋友也必须用刀”。
兄弟俩在父亲的爱心抚育下,结实如虎,却又和气亲人。
然而天保、傩送几乎同时爱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而翠翠却只钟情于傩送,两兄弟并没有因此反目为仇,也没有慷慨相让,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用唱山歌来一定乾坤,天保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
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从此也无心谈爱对歌,抛下翠翠,驾船到下游寻找哥哥尸首。
这种宁可抛弃爱情,也不忘记哥哥的情意,再次表现了诚挚的兄弟之情。
作者正是通过以歌求婚、兄弟让婚等情节从另一侧面表现人性之美的。
船总顺顺痛失大儿子,又对老船夫有误会,故也没再提与老船夫联姻之事。
船总性情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子,又来做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但二老当真喜欢翠翠,翠翠又爱二老,他也并不反对这种爱怨纠缠的婚姻。
这一切,都深刻地展现了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深情,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而人性美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风俗环境映衬的人性美《边城》中作者写了自然景物的美、边城风俗的美,以清新明丽的色调写出边城儿女们的人性美。
作品中所描述的生机盎然、充满绿意的湘西农村的自然景观,传统的富有浓郁人情味的风俗及边城儿女们美好的品质,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充满美的生活、美的环境、美的人性的绚丽画卷。
秀美的景色映衬着人情美。
湘西小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是个健康、自然、优美的世界。
作者采用静态写生手法绘出一幅幅美丽的边城茶峒的风景画。
在写景中夹带着议论和抒情。
不只写出了山城屋舍的特有风貌。
而且赞美了建造这山城的能工巧匠和他们的审美旨趣。
作者以他特有的审美眼光,放开笔墨,绘出了一幅幅明媚秀丽的风景画,溪边碾坊、水车,河上的方头渡船,攀渡的缆绳,河岸的白塔、青崖、黄狗,山上的竹林、丛林、鸟语,乃至自然界的雾霭风雷,无不写得逼真细腻,美不胜收,使人如置身湘西边城山光水色之中。
结语综上所述,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己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
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
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正是从翠翠、爷爷、船总、大老、二老等众多的人物的言行、心理等方面体现出了人性美,包含着人的潜意识和共同性,这种美朴实纯真,令人向往。
参考文献[1]雷淑琼.来自边城的美.古城学苑,2007(06).[2]何玉嘉.隐喻和象征的哲学表征[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01).[3]王向辉.边城的叙事策略及其湘西风情[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4]黄志军.边城独具匠心的时间性布局结构解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03).[5]刘永泰.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6]杨瑞仁.边城研究述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7]方虹,徐小洁.净化的悲剧——试论边城 [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04).[8]黄文强.论边城的美学意蕴[J].暨南学报,2009(09).[9]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M].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