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中的人性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探究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城特有的风土人情,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可以说,《边城》映射出了人类灵魂深处的那些最为自然温馨的情感。就艺术手段对写作意图的准确表达,艺术要素与艺术要素间的协调有序以及作品蕴含渗透的主观情感对读者心理需求的准确定向来说,《边城》实在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笔者结合对《边城》的认知,拟就人性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苗族人,他自称是“乡下人”,他的一生淡泊名利。在他的作品《边城》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永恒的主题——人性美。翻开这部作品总会发现对纯朴的、超脱的人性美的追求。就是在那动荡的岁月、离乱的生活到了他的笔下,也充满了人性美,充满了真情美。在《边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作品集山水美、人性美为一体,山水相依,肝胆相照。沈从文在他的这部作品中完完全全如他所述:“我只想造希腊神庙”,“这种神庙供奉‘人性’”。

一、《边城》故事概述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这是一出健康纯洁又情丝缠绵的爱情悲剧。作者并非想以曲折复杂的三角恋情来招徕读者,而是借这一曲爱情的哀歌歌颂湘西劳动人民的道德品格和思想灵魂。

二、《边城》人性美的体现

《边城》描写的社会中洋溢着人性美。在这里,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善良、原始的可爱。作者通过叙写爱情、亲情和人性,较集中地反映了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青年男女之间的人性美

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是一个身上不沾一点灰尘,犹如一线山泉,透明、纯净。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就如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竹是天真、美丽、善良、羞怯、忠贞的翠翠的自然象征。而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船总的两个儿子同父亲一样有着边城人的淳朴和善良。后来,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人性美体现在翠翠身上的品性美、童贞美和爱情美,同时

体现在天保兄弟身上。作者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翠翠对傩送的爱,由于性格的内向、少女的羞涩,在爷爷面前她不敢明言,相反时而掩饰,致使爷爷没有摸准她的心,错点鸳鸯谱,无意中促成了二老傩送的哥哥天保派媒人前来求婚,而对傩送亲自前来表态却支吾其词答非所问,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波折迭起。她从杨马兵口中明白这一切误会的经过和前因后果之后“哭了一个晚上”,最后独守渡船等待着未有归期的爱人傩送的归来。由此可见,翠翠对傩送的爱情是完全自主自为的,经得起考验的,纯洁坚贞的。

正如沈从文自己说的关于创作《边城》的主旨:“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讴歌了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

(二)老船夫的人性美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作者同样是把他放在“爱”与“美”的人性天国里进行刻画的。撑起这一形象的核心就只有两个字——“责任”。一是尽自己之力完成公仆之职;二是尽对孙女抚育的职责,以告慰殉情的女儿。

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从年轻时就守在河边,一直充当摆渡人的角色,活了七十年,摆渡五十年,风里来雨里去,坚守岗位,“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人”。他把摆渡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质朴憨厚、侠义心肠,不仅拒收过客的钱财,而且还善待乡亲。老船夫本质上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个善良的中国乡下人。不论是早还是晚,不论自己的身体累还是不累,不论心里的情绪好还是不好……只要有一个人喊一嗓子要过渡,他便毫无怨言地飞快起身。老船夫对工作的敬业让我们当代人自愧不如,且人性之美熠熠闪光。

(三)邻里之间的人性美

小说通过邻里之间互爱的描写,展示了“边城”中的人性美。例如,船总顺顺“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他不以财富自居,不贪恋于物,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豪爽大度,是地方上极受人尊敬的人。他体恤老船夫生活的贫穷,送来白鸭、粽子;不嫌翠翠家贫,请媒人带了礼物为儿子向架渡船的攀亲;老船夫病逝,派人送来一副白木匣子,还送来食物,并亲自帮忙料理后事,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多次提出接翠翠到他家中去住。在他的身上没有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没有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却具有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水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人性之美。

(四)兄弟间的人性美

《边城》中,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天保,已十八岁,性情如他们爸爸一样,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小儿子傩送,十六岁,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茶峒人称“岳云”,一望即知其人聪明又富于感情。父亲顺顺则在各种生活上训练他们的人格,“对付仇敌必须用刀,联结朋友也必须用刀”。兄弟俩在父亲的爱心抚育下,结实如虎,却又和气亲人。然而天保、傩送几乎同时爱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而翠翠却只钟情于傩送,两兄弟并没有因此反目为仇,也没有慷慨相让,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用唱山歌来一定乾坤,天保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从此也无心谈爱对歌,抛下翠翠,驾船到下游寻找哥哥尸首。这种宁可抛弃爱情,也不忘记哥哥的情意,再次表现了诚挚的兄弟之情。作者正是通过以歌求婚、兄弟让婚等情节从另一侧面表现人性之美的。船总顺顺痛失大儿子,又对老船夫有误会,故也没再提与老船夫联姻之事。船总性情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子,又来做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但二老当真喜欢翠翠,翠翠又爱二老,他也并不反对这种爱怨纠缠的婚姻。这一切,都深刻地展现了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深情,父亲对儿子无私

的爱,而人性美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风俗环境映衬的人性美

《边城》中作者写了自然景物的美、边城风俗的美,以清新明丽的色调写出边城儿女们的人性美。作品中所描述的生机盎然、充满绿意的湘西农村的自然景观,传统的富有浓郁人情味的风俗及边城儿女们美好的品质,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充满美的生活、美的环境、美的人性的绚丽画卷。秀美的景色映衬着人情美。湘西小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天朗,风轻,水清,是个健康、自然、优美的世界。作者采用静态写生手法绘出一幅幅美丽的边城茶峒的风景画。在写景中夹带着议论和抒情。不只写出了山城屋舍的特有风貌。而且赞美了建造这山城的能工巧匠和他们的审美旨趣。作者以他特有的审美眼光,放开笔墨,绘出了一幅幅明媚秀丽的风景画,溪边碾坊、水车,河上的方头渡船,攀渡的缆绳,河岸的白塔、青崖、黄狗,山上的竹林、丛林、鸟语,乃至自然界的雾霭风雷,无不写得逼真细腻,美不胜收,使人如置身湘西边城山光水色之中。

结语

综上所述,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己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正是从翠翠、爷爷、船总、大老、二老等众多的人物的言行、心理等方面体现出了人性美,包含着人的潜意识和共同性,这种美朴实纯真,令人向往。

参考文献

[1]雷淑琼.来自边城的美.古城学苑,2007(06).

[2]何玉嘉.隐喻和象征的哲学表征[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3]王向辉.边城的叙事策略及其湘西风情[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

[4]黄志军.边城独具匠心的时间性布局结构解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03).

[5]刘永泰.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6]杨瑞仁.边城研究述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7]方虹,徐小洁.净化的悲剧——试论边城 [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8]黄文强.论边城的美学意蕴[J].暨南学报,2009(09).

[9]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M].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