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本体属性研究
纪录片的真实性与美学价值
纪录片的真实性与美学价值张小迪【摘要】一、纪录片的真实性在纪录片研究文献中,真实性是探讨最为活跃,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之一.这里既有业界名家的名言,也有学界专家的真知灼见,还有无数理论工作者的默默耕耘.陈汉元曾说过:要在真实的时空中记录真人真事,做到对采访对象不欺骗,对事实不歪曲,对相关的人不歪曲.梳理国内有关纪录片真实性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真实的本性(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纪录的真实、非虚构真实与虚构真实、真实再现等方面.【期刊名称】《新闻传播》【年(卷),期】2011(000)012【总页数】1页(P136)【作者】张小迪【作者单位】鹤岗电视台【正文语种】中文一、纪录片的真实性在纪录片研究文献中,真实性是探讨最为活跃,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之一。
这里既有业界名家的名言,也有学界专家的真知灼见,还有无数理论工作者的默默耕耘。
陈汉元曾说过:要在真实的时空中记录真人真事,做到对采访对象不欺骗,对事实不歪曲,对相关的人不歪曲。
梳理国内有关纪录片真实性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真实的本性(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纪录的真实、非虚构真实与虚构真实、真实再现等方面。
关于记录真实,有学者认为,纪录片的真实呈现多种形态,是生活的真实、理念真实、技术真实、文本真实的体现。
还有学者认为,对于“真实”的不同理解和诠释,是从不同角度出发,最终通向艺术性的终极归属。
因此,“真实性”、“心理真实”、“本质真实”、“哲学真实” 等正是对“真实”创造性诠释的浓缩,是不断廓清认识的尝试。
关于非虚构真实,学者们普遍认为,纪录片排斥虚构,记录真人真事真景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记录生活并不等于照搬和复制生活,应该在创作过程中,严格遵循题材真实的前提下,编导有选择、有思考、有提炼、有升华。
这与故事片虚构的真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纪录片的美学价值纪录片是创作者通过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来展示和传达生活之美,人对于生活之美的感受构成了纪录片美学基础。
德国电影理论家克劳斯·克莱梅尔曾说:纪录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美学的质量。
[纪录片,纪实,特性]纪录片“纪实”特性的重新考察
纪录片“纪实”特性的重新考察早在汉魏六朝时期,人们就用叙述智慧衡量史学实录的思维和才能。
如《三国志魏书》赞扬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
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
不虚美,不隐恶,保持中立,不做评价的实录大概就是指最早的纪录。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纪:别丝也。
别理丝缕。
段主裁注:丝必有其首,别之是为纪。
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统与纪义互相足也。
梳理丝缕,一个个的理出头绪来。
可以看出,从这个字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字形成之初,就有对材料进行整理和组织的含义。
录,在《说文解字》释为金色也。
没有直接接近纪录含义的解释。
但在其他古籍中可以找到与今天意义相吻合的字义源头,记之具也,皆辨其物而奠其录,可以发现录最初也指记载言行事物的册籍,或者指对事物的有选择有辨别的纪录。
纪与录的组合纪录意味着对原始真实材料的整理、选择,并通过将其媒介化加以纪录。
纪实是影视摄影(像)的基本功能,它能够把人们所选择的物质世界的三维空间中的形象及活动过程,基本接近原模原样地保存和复现。
在诸多影视类型中,纪实特性最为典型的当属纪录片。
但是从纪录片诞生之初,到纪录片多元呈现、真实与虚构混杂的当下,关于纪录片纪实特征的理解愈加众说纷纭,难以统一。
由于纪录片流派各自观点的分歧、创作时期的特点各异,要想对纪录片这个概念进行准确地界定,就像给爱或文明下定义一样困难,纪录片的定义经常表现为一种相关性的或是相对而言的解释纪录片的含义体现在它与故事片、实验电影、或先锋派电影的相对性中。
学者张雅欣则提出纪录片不需强行定义,她认为,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纪录片的形态和种类繁多,彼此不能说服,难以用公认的准确定义予以概括。
在并未经过足够的科学论证和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过程时,强行提出某一个定义也只是得出某一个片种的称呼而己。
如果将这个强行得出的定义上升至理论的高度去阐释,对于纪录片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创作均有弊无益。
对纪录片定义的纠结其实质还是围绕于纪录片的纪实特性,而尝试运用符号学理论对纪录片的纪实特性进行新的论证和探讨,研讨纪录片的形成过程和构成机制,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纪录片的纪实特性,不失为理解纪录片本体特征的一种新的理论途径。
新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电影的本体特征与产业格局
新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电影的本体特征与产业格局*The On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dustrial Pattern of ChineseDocumentary Films since the New Century◎牛光夏 汉 瑶Niu Guangxia Han Yao摘要:新世纪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市场力量的积极推动下,纪录影片从世纪之初的持续低迷到第一个十年之后逐步向好,其类型、题材和风格都有所突破和创新,尤其是近几年可谓佳作频出。
中国纪录电影在相对恶劣的院线发行环境下向市场挺进,打造了多种营销发行渠道和放映机制,以此来突破重围。
在新的发展语境下,纪录电影的本体特征和产业格局正日渐呈现出新的气象与格局。
关键词:纪录电影;本体特征;产业格局;新世纪Abstract:Since the new century,under the strong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iesand the active promotion of market forces,from the continuous downturn at thebeginning of the century to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in the first decade,thetypes,themes and styles of documentary films have made breakthroughs andinnovations.In recent years,good works of documentary movies have appearedfrequently.In the relatively harsh cinema distribution environment,Chinesedocumentary films have moved towards the market,created multiple marketingdistribution channels and screening mechanisms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heavy encirclement.In the new development context,the ontologicalcharacteristics and industrial pattern of documentary films are graduallyshowing new meteorology and pattern.Keywords:documentary films,on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industrial pattern,the new century*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类型与风格的多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6BC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电视纪录片分析(PPT65页)
• 一、创作背景
• 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文主义 被引入中国,首 先在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层中迅速成为 热点,其影响延续至今。这种局面进入90年代之 后更为突出。有学者把这一阶段的中国纪录片开 展表述为“以精英文化的人文价值为坐标,以群 众文化中的非主流人群的生存情感需要为指向, 形成的一种精英文化与群众文化之间奇妙结合的 新景观;
• 客观记录不是纯客观主义,它必须融入创作者的 主观表现因素,否则片子就成了一本有闻必录的 流水账。在正式拍摄时,尽管隐蔽创作者,不让 创作者的形象和声音进入画面。在编辑时,往往 运用一个故事来结构和表达,并大量使用同期声, 较少依赖解说。
• 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的选题一般从小 处入手,注重的是个性化的事件和人物,讲究叙 事情节化,创作者往往把节目好看当作创作的第 一要素,结果片子就有了吸引人的因素,好看, 是一种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开 展,特别是对观众影视文化要求的提高,这种叙 事方式的弊端日益放大。因此,纪录片创作者不 得不寻求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出现了访谈加解说的叙事方式。
• 由于有了访谈的介入,降低了解说的比重,在一 定程度上降低了片子的主观介入程度,另一方面, 有了采访的介入,可以向观众展现过去和将来时 空,从而扩展了整个片子的表现力。当然,解说 和访谈的交替出现,无形中给片子带来一种节奏 因素,因而更加适合观众的收视需要。
•
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2023/6/132023/6/13June 13, 2023
•
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2023/6/132023/6/132023/6/132023/6/13
•
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2023/6/132023/6/13Tuesday, June 13, 2023
论纪录片的真实
论纪录片的真实探究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
纪录片的真实具有独特的内涵。
一方面,对于现实客体而言,电视纪录片要求“无假定意义的真实”,它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造假,不允许导演摆布。
另一方面,对于创作而言,纪录片所表现的现实又是一种被中介了的现实,它与真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创作者、摄影机、再现的作用与方式等因素的干预或干扰,以致纪录片中所呈现的现实,已经是按照创作者的主观价值加以组织过的了,通过创意、剪辑、提炼、结构,创造了一系列新的关系。
因此本文认为纪录片的真实是建立在物质现实真实的基础上,并结合创作者的审美理念和艺术价值而达到的一种真实。
而且这种真实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笼统的、绝对的。
一、对真实的理解与阐释关于纪录片的真实问题,历来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目前理论界有以下几种有关真实的理解,笔者在此列举并进行分析。
1.还原与再现关于还原与再现,其在内容本质上非常类似与克拉考尔关于《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现》一书中的基本观点,它强调纪录片的全部声像内容应该完全来自物质现实,即纪录片所展示的全部声像内容都应该以一种客观的物质现实曾存在于摄影机与拍摄者之前,纪录片的真实就直接来自于那种曾经真实的出现于摄象机和拍摄者之前的客观的物质现实的即时纪录。
这个观点的重要性在于强调纪录片全部声像内容应该以客观的物质现实作为其真切可信的对应,即拥有相应的一个物理真实,但是这种观点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因为真实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众所周知,不同事情都有无穷的侧面,即使是同一个事件,不同的角度也会有不同的展示;其次,摄象机的介入或多或少会改变事物发展的自然流程,在镜头面前,人们具有本能的矫饰心理,会有本能的表现欲;另外,素材拍回来要经过创作者的梳理、提炼、剪辑等创作过程,而这个过程依赖于创作者的感悟,这是一个不断理解真实、想象真实、建构真实、逼近真实的过程。
所以真实是相对的,是经过编导者加工过的真实,它的真实性保证与创作者的道德和良知联系在一起。
人类学纪录片与其本体——“人类学”和“纪录片”
人类学纪录片与其本体——“人类学”和“纪录片”【内容摘要】人类学纪录片属纪录片中特殊的一类,其特殊的品质,使其有别于一般的纪录片,人类学纪录片的性质、特征、方法都不是完全能用一般的影视理论所能阐述得清楚的。
本篇中我们将探讨它与其本体——人类学和纪录片的关系。
【关键词】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影视人类学“人类学纪录片”,顾名思义显然包括两个方面——人类学和纪录片,两者密不可分。
但它既不等于人类学的传统文字表达方式,也不等同于人们日常熟悉的纪录片,人类学纪录片是纪录片中的一个特殊类型。
那么人类学纪录片与其本体——人类学和纪录片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一、人类学兴起于19世纪的人类学,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学科之一。
它的理论和方法对史学界等其他学科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它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对此有人形容为“人类学的殖民化”。
人类学的英文名称为ANTHROPOLOGY,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人类学仅指对人类体质和体形结构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对不同种族的起源、分布、演变、形成的自然过程进行研究的科学。
广义人类学则范围极为广泛,被认为是“研究人类本身的体质特征、类型、种族差异及其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包括人的各种知识分支的学科” ①。
一切有关人类体质、社会经济、物质文明、宗教信仰、民间习俗、语言文化、民族风情等等的内容都被纳入它的研究范围,是一个庞大而不断扩张的体系。
其中有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等几个大的方面,以及众多分支学科,如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等等。
从整体上说,各国对于人类学这一概念的习惯用法并不统一。
在德国、法国、前苏联等欧洲大陆国家,人类学专指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被称为民族学(Ethnology)。
纪录片赏析大纲
纪录片赏析教学大纲【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纪录片赏析》课程在引导学生赏析世界纪录片大师经典作品的同时,还观照大师的创作历程和心路历程。
在此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纪录片的基本理论及主要流派加以阐述,力求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使其树立正确的纪录片创作观念。
教材选用依据:我国影视界对纪录片理论的研究滞后,目前适合于高校影视专业纪录片课程的教材并不多见。
本课程在兼顾本校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建立起本课程的知识体系。
教法: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把赏析优秀纪录片作品和对纪录片理论的梳理相结合,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第一章纪录片概述教学目的:通过讲述纪录片的概念、分类及界定,使学生对纪录片本体有基本的认识。
内容要点:1、纪录片定义2、纪录片类型3、纪录片观念的发展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举例法、图示法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授课时数:2课时作业与思考:1、纪录片的类型有哪些?2、有人建议应把纪录片放在社会学、人类学的坐标系中加以研究,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第二章纪录片本质属性的研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辩证的理解纪录片真实性的内涵。
内容要点:1、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2、如何辩证的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授课时数:2课时作业与思考:1、你怎样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2、你怎样理解纪录片中的“扮演”?第三章纪录片的界定教学目的:通过讲述我国纪录片史上关于纪录片的两次界定,使学生了解纪录片在本质与形态上与其他片种的区别与联系。
内容要点:1、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区别与联系2、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与联系3、我国纪录片的两次界定的文化历史背景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图示法、举例法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授课时数:4课时作业与思考:1、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区别与联系?2、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与联系?第四章罗伯特·弗拉哈迪及其作品分析教学目的:通过讲述世界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生平及作品,使学生了解其纪录片创作观念。
由纪录片的定义审视纪录片的真实性
由纪录片的定义审视纪录片的真实性作者:陈文耀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12期摘要: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
但对于纪录片的真实性标准,国内外的学者意见不一。
论文立足于国内外学者对纪录片的定义,探究对纪录片的真实性的不同认识,以期对纪录片的真实性有立体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纪录片;定义;真实性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6-0129-01生活是一个变动不居的过程,因而对真实的认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正如黑格尔强调的,“真实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缓慢的成熟过程,或是一系列必然的但又可以自行纠正的谬误,或是一系列不断自行修补和自行扩展的历程”。
①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性。
但是,对真实性的理解却各有不同,这可以从学者们对纪录片定义的理解中看出来。
立足于对纪录片的定义理解,能够对纪录片的真实性特征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一、无假定性的真实真实是纪录片的基础。
所谓无假定性的真实,是相对于艺术真实而言的。
与故事片中的假定性的真实不同,纪录片中的主体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和人,不允许虚构事件。
纪录片中记录的事情都是曾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人物也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并非艺术作品中臆想出来的假定的人物和事件。
这种无假定性的真实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对纪录片的定义体现出来。
“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像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创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
”②“通过电视摄像机(或电影摄影机)的磁带(或胶片)纪录下来的一切内容,包括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现象、人类社会中的人物和事件,这些内容不是人为的虚构出来的,而是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或正在发生的。
”③以上两种纪录片的定义,都强调现实自然素材,排除人为的虚构。
他们一再重申,纪录片中的真实是指真实时间、真实环境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这种真实是没有假定性的,是实实在在的真实。
纪录片分析
《英与白》
两大部分组成的:画面;字幕、音乐或歌 曲
声音的处理独到,除了全片贯以同期声外, 片子一开头就加了一段意境悠远的、像是 心灵深处哼出来的一段女生独唱
房间中的电视机所播放的电视节目成了全 片声音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早期纪录片
1895年,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世界电影 史上的第一部电影纪录片《工厂大门》
双时空交替呈现的叙事方式: 第一时空——现实时空,第一时空多用纪
实手法拍摄和表现,表现摄制组寻访拍摄 过程中的活动 第二时空——历史时空,第二时空主要靠 访谈内容、历史遗迹画面、历史文献资料 画面,模拟性再现画面加解说词来营造
多元走向的纪录片类型
历史类纪录片——感知时间的力量 利用影视的多种表现
第三,从画面语言上来看,不少创作者缺乏用画面语言来讲述故事的 能力,往往依赖于同期声或解说词来表达主题、讲述故事,不注意通 过镜头、细节将作品的意蕴呈现出来
栏目化运作。上
科学探索类纪录片——探寻未知的奥秘海辑的室《》纪,录中片央编电
视台《东方时
空·生活空间》,
北京电视台的
《记录》
日渐成熟的纪录片产业化
频道化和栏目化——创造生存空间 (Discovery频道、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英 国BBC纪录片频道,日本NHK频道)
独立制作——与体制类内的互动(DV) 新纪录片运动 进入影院——纪录片复兴的标志
2005年2月,美国编剧工会在好莱坞罗斯福饭店为 《超码的我》颁发了年度最佳纪录片剧本奖,这 是美国编剧工会首次把大奖授予了一部纪录片, 也标着这纪录片走向剧本创作的道路
故事性只是手段,纪实才是 目的。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 的界限变得模糊,故事片借 用纪录片的手法,纪录片借 用故事片的悬念和结构。
第二章 08电视纪录片
二、纪录片的创作模式
3.直接电影与真理电影的差别: (1)前者:等等拍摄非常事件的发生;后者: 试图促成非常事件的发生。 (2)前者:隐蔽拍摄者;后者:主张参与到影 片中(《望长城》的主持人焦建成) (3)前者:不介入的旁观者角色;后者:挑动 者角色。 总之,真实电影式纪录片,采用了现实主 义创作方法,纪录现实生活的真实。
一、纪录片的本体特征
他们的两位摄影师(弗利克斯·麦斯基什、弗朗 西斯·杜勃利埃)确立了两种纪录片的雏形,分别代 表着纪录电影的两个极端: “对现实的描述”。 “对现实的安排”。 纪录电影的全部历史便是在这两个极点之间形成 和发展的。 “纪录电影”——这个名词的首次出现,是1926年
一、纪录片的本体特征
二、纪录片的创作模式
2.1 直接宣导式(格里尔逊式)1929 直接宣导式(格里尔逊式) 以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为代表(观点见教材64-65) 内容上,重视社会功用, 形式上,依靠解说词来配合画面。 两种倾向: (1)以保罗·罗沙为代表的“纪事体载”,即通过解说词 把现成的画面串连起来,用以体现特定的富于教育意义 或宣传目标的主题。 (2)以汉弗莱·詹宁斯为代表,强调纪录片的人情味和 幽默感,让真实生活中的人去表演。 。
一、纪录片的本体特征
1.4 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 “三说”:“等同说”、“从属说”、“独立 说”。 1.创作思维不同 纪录片:客观地“再现”社会生活,创作者的 纪录片 思 想隐蔽渗透在对生活的展现之中。 专题片:允许采用“表现”的手段,艺术地表 专题片 现 社会生活,可直接表现创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和主
3.2 自然与环境类纪录片选题 例:《帝企鹅日记》(法)(p78) “一部全家老少可以一气看完的罕见纪录片 真实再现了一个奇妙族类迁徙的过程,2005年 轰动全球。 摘取了包括奥斯卡在内的多个最佳纪录片” 。
《2024年任意瞬间中的电影影像本体性》范文
《任意瞬间中的电影影像本体性》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影像来传递情感、表达思想。
电影影像不仅是影片的载体,更是电影艺术的核心。
本文将从电影影像的本体性出发,探讨任意瞬间中电影影像的构成要素、表现手法及其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
二、电影影像的构成要素1. 画面:画面是电影影像的基本构成要素,通过光影、色彩、构图等手段来呈现。
画面的清晰度、色彩饱和度以及构图的美感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观影体验。
2. 声音:声音是电影影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白、音效和配乐。
声音与画面的完美结合,能够增强影像的表现力,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
3. 叙事:叙事是电影影像的灵魂,通过镜头语言、画面剪辑等手段来呈现故事情节。
叙事的结构、节奏和深度决定了电影的观感和情感表达。
三、电影影像的表现手法1. 镜头语言:镜头语言是电影影像的核心表现手法,通过不同角度、焦距、光影等手段来呈现画面。
镜头的运用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引导观众进入影片的世界。
2. 画面剪辑:画面剪辑是电影影像的重要环节,通过剪辑将不同镜头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画面。
剪辑的节奏、逻辑和创意决定了影片的观感和叙事效果。
3. 特效技术:特效技术是现代电影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数字技术来呈现超现实的画面。
特效技术的应用能够增强影像的视觉冲击力,为观众带来更加震撼的观影体验。
四、任意瞬间中电影影像的本体性在电影中,任意一个瞬间都蕴含着丰富的影像本体性。
每一个画面、声音和叙事都在传递着导演的思想和情感。
无论是主角的微笑、雨滴落在窗户上的声音,还是一段动人的音乐,都是电影影像本体性的体现。
这些元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电影的世界。
五、电影影像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电影影像作为电影艺术的核心,具有以下作用:1. 传递情感:电影影像通过画面、声音和叙事来传递情感,让观众产生共鸣。
2. 表达思想:电影影像能够表达导演的思想和观点,让观众思考和反思。
3. 构建故事世界:电影影像通过画面和叙事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世界,让观众沉浸其中。
第四章 纪录片的艺术特征
“敖德萨阶梯”经典段落的蒙太 奇运用:
1.以视觉节奏的造型因素突出影片的主题, 创造影片的情绪,形成影片视觉感官的冲 击力。(心理蒙太奇) 2.以蒙太奇视觉结构的形式强化影片的视觉 形象,扩大影片的空间效果。 3.以多镜头反复重复的延续动作使得影片的 时间抽象化,造成影片的延时表现。(重 复蒙太奇)
视听形象本性是否真实?
“照相本体论”与“形象本体论”的争论
照相本体论:
安德烈·巴赞发表于1945年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一文借用一哲学术 语,提出关于电影本性的核心命题: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统一。摄 影取得的影像具有自然的属性,它产生于被摄物的本体,它就是这件实 物的原型。影像本体论认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 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因此,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独 特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
1.一些优秀作品不管是主题表现型 还是客观记录型,只要对素材处 理得当,即使不用语言,也能让 人感到政论性 2.原始单一画面具有肤浅性与多义 性,同样的素材可以做出迥然不 同的政论片(《我们为何而战》 与《意志的胜利》) 3.库里肖夫效应
库里肖夫效益
库里肖夫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是指库 里肖夫这位苏联电影工作者在十九岁的 时候发现一种电影现象。库里肖夫由此 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 心理基础,他认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 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 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 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
照相本体论的局限:再现表象的肤浅与时空局限
真实性与真实感 1.真人真事是不是真实? 2.新闻学的真实与纪录片真实的区别 3.核心:内容真实与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
1.定义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 更能深刻地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它是艺术家主观思想和客观生活真 实辩证统一的结晶。它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 2.解析 a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 和感悟。从这个侧面来说,艺术真实是一种内蕴的真实,是假定的真实。 b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与飞升,作家只有在广泛观察与深刻体 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认识和感悟其内蕴--主要是本质性的东西,并予 以提炼与集中,才能创造出艺术的真实。 c 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的东西,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 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在特征。
纪录片研究第二讲 纪录电影的本性
概述
(1)电影在传播、观察和从生活中选择 的性能方面,可以在一种重要而新颖的 艺术形态中去开掘,在摄影棚中拍摄的 影片大都忽视此一将真实世界展示在银 幕上的可能性,它们只是拍摄一些在演 员布景前表演的故事,而纪录片则将拍 摄真实的场景和真实的故事
概述
(2)原始的演员(即真实故事中的真实 人物)和原始的场景(即真实故事发生 的真实背景)是在银幕上现实世界的最 佳阐释者,它们赋予电影更大的说服力 ,真实世界中的复杂和多变人物故事比 摄影棚中排演的人物故事更具冲击力
一条戒律说,如果开始将它放进另一种形式,就会造 成诚实性的部分丧失;而另一条戒律却说,如果不把 它放进另一种形式,就不会有人看到它,原始材料包 含的真实元素就根本不可能对观众造成任何艺术化的 影响。
纪录片反映真实的程度
所以,存在着相互冲突的事物和将它们组织在一起, 以及从两者中获取最佳效果的问题。这几乎成为了一 个有关内容和形式的争论,你不能做一件事而撇开另 一件。”
电影的观念与争议》(Representing Reality: Issues and Concepts in Documentary, 1989)和迈克尔·雷诺 夫(Michael Renov)的《纪录片论》(Theorizing Documentary, 1993)两书的出版 纪实电影理论发生了又一次转变
从本质上讲,纪录片制作者与叙事电影制作者面临着 同样的问题:真实性的程度。
纪录片反映真实的程度
五六十年代 随着电视的兴起和经典好莱坞的衰落 纪录片再次受到注目 纪实电影理论又对“纪录片真实性程度”旧事
重提
纪录片反映真实的程度
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论调认为 纪录电影直接捕捉存在真实因而比叙事电影更具真实
概述
第一章纪录片的范畴和属性
�社会人文类纪录片 � 各种现实生活与历史的社会人文题材; ە时政片——社会热点、重大政治性新闻事件 ە文化片——人物、民族题材、风光、行业纪录 • 《北方的纳努克》《漂网渔船》 • 《归途列车》《 1428》
�自然科学类纪录片 ——科教片 � 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宗旨; � 野生动物题材、环保题材的纪录片广受好评; � 自然科学片推动影视摄录技术的发展 • 《海豚湾》
�政论体纪录片、文学体纪录片 � 主观色彩浓郁、重视解说词、富有感染力 � 政论体——关注重要社会性题材 • 述事说理相结合,旗帜鲜明、富有导向性 • 《9·11》《华氏911》 � 文学体 • 注重文学性,不拘泥纪实,文采斐然、情感充沛 • 《梁思成林徽因》音乐诗歌有机结合、声情并茂
第三节 影像本性与社会功能
第二节 艺术形态——内涵与外延
�纪录片 � 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 � 本质特征:视听形象的纪实性 � 概念的含混与争议 • 新闻纪录片+文献纪录片 • 绝对客观记录型影视片、专题片 • 反对客观记录,强调自我表现,搬演 +重演
�国内的纪录片界定 � 隶属于电视专题节目中的 “报道类节目” � 包括以下子类型 • 纪实型、创意型、政论型、访谈型 � 依据题材内容分类 • 社会人文类纪录片 • 自然科学类纪录片
�依据形式差异分类 � 报道体纪录片、客观记录体 � 政论体、文献体、文学体 � 系列片、长片、短片
� 客观纪录体 • 跟踪纪录事件发展过程,追求自然客观; • 使用长镜头与同期录音,重视访谈 • 慎用解说、音乐、人工照明 • 隐藏主观意图,反对人为干预 “ ە直接电影”《初选》(1960美国) • 旁观的姿态、视听同步、 “沉默”—无解说
纪录片的范畴和属性
作为“标出性”的纪录片本体
作为“标出性”的纪录片本体∗赵勇【期刊名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14)2【摘要】当前纪录片与故事片在创作手法的共用区间越来越大,其体裁区隔的界限却日益模糊。
传统的纪录片本体论核心命题,运作概念和实践形式必须经历新的调整。
广义叙述学将纪录片和故事片都看作记录演示类媒介,规避了真实与虚构的二元对立的思考模式。
纪录电影的风格———非虚构,是一种“标出性”行为,是作为边缘体裁反抗故事片叙述的有意“出格”。
在当前形势下,纪录片必须从媒介区隔的角度,重新规定本体域范畴。
%Current documentaries often use the same artistic creation techniques with feature films.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two genres are increasingly blurred. As to the ontology of the traditional documentary, the operation con⁃cept and the practice form must experience a new adjustment. The documentaries and feature films are all defined as record-demo media by narratology which avoid the binary opposition of truth and fiction. The style of documentary films, namely non-fiction is “the marked” feature which break the pattern of the narration of feature films. In the current cultural situation, it’ s urgent to rename the new category of document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seg⁃ment.【总页数】6页(P49-53,59)【作者】赵勇【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成都40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52【相关文献】1.基于ITT桥墩标出性叙词法本体方文数据维构 [J], 周脉明2.标出性与好莱坞电影的“现代战争神话”--从标出“他们”到征讨“它们” [J], 张洪友3.对话主文本体:皮尔斯和洛特曼符号学视域中的文化标出性理论 [J], 彭佳4.互联网思维下纪录片的本体变革 [J], 张婷婷5.历史与本体语境下的纪录片观念思考 [J], 徐锦;宋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一章 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4页]
思考与练习题
1、纪录片的属性与范畴。 2、纪录片的社会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请谈谈纪录片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系。
纪录片是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 然而,电视时代的纪实节目越来越多,何谓 纪录片又成了问题。各种相关的主张、理论, 见于著述者颇多,却是众说纷纭。这一现象 说明,纪录片是一种发展中的现代艺术,是 一种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且被广泛关注的艺 术,相关论题内容丰富,值得认真探讨,却 又未必能很快统一认识。
第三节 影像本性与社会功能
纪录片艺术的影像本性是再现物象(生活) 面貌。这种特性来自“照相”特性,即“复制” 生活原貌的物质功能——照相本体性、照相纪实 性。没有现代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便没有 纪录片和电影电视。近代科学沃土孕育了电影, 催化了影视艺术和影视两大产业。影像本体性, 产生了纪录片无与伦比的可信性,这是它最可宝 贵的品格和魅力的物质源泉。
第一章 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
第一节 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
“纪录片”、“电视纪录片”两个名词 是电影、电视发展的产物。其实,纪录 本身就是现代电影艺术的母体,在电影艺 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才陆续分化出故事片、 新闻片、科教片、动画片、纪录片等不同 片种。这是电影时代的演化。
第二节 艺术形态——内涵与外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的本体属性研究学院:传媒学院年级专业:2010级广播电视艺术学姓名:***摘要对于纪录片本体的讨论一般集中于“纪实”与“非虚构”之间,因为纪实和非虚构都指涉“真实”这样的哲学概念,其理论往往不能对纪录片作出令人满意的描述。
纪录片由自然素材和人工素材编辑组织而成,因此将纪录片的本体看成是某种形式的素材建构。
而从二元的角度出发,我们不再把纪录片看成是一种表现真实的作品,而是把它看成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言说和态度,从这一角度审视纪录片及其历史,我们将会有新的发现。
关键词:纪录片、纪录片本体、真实一.关于本体的结构1.本体结构的内容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媒体,它通过媒体的光学摄取功能可以把其他事物的外部形态记录下来。
其次,再由纪录片的制作者把这些记录下来的影像进行编辑处理,使之成为一部纪录片作品。
因此,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其最为基本的构成因素只有两个:一个是影像素材,一个是素材的构成。
各种不同类型的纪录片都是由“素材”和“构成”这两个基本的要素集合而成的。
——且慢,这里有一个巨大的漏洞,由于所有的影像作品都是由“素材”和“构成”集合而成的,不管是故事片还是动画片,不使用“虚构”与“非虚构”这样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概念,似乎就不能把不同性质的素材区分开来。
我们且先绕过对“虚构”概念的讨论,仅从经验和直观的角度上来看“素材”和“构成”在“虚构”与“非虚构”这两个不同概念下有何不同的表现。
2.纪录片的本体素材对于纪录片的“素材”来说,它是取自自然客体的,我们称其为“自然素材”,对于故事片和动画片来说,它们的“素材”是人为创造的,我们称其为“人工素材”,这样我们便在最为一般的层面上将虚构与非虚构的作品区分了开来。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纪录片都不使用人工的素材,在纪录片使用人工素材的情况下,我们便不得不看构成的情况了。
但是,构成的本身并不能决定虚构与非虚构,更为准确地说,一部作品的虚构与否并不能通过某种构成的形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素材以及构成行为的意愿和目的。
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纪录片的素材是一种具有物理属性的客观对象,它源自于现实世界中的客体,它的形态是相对固定的、不会改变的。
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其影像的对象是自在的、独立的,并不依赖人类的存在而存在。
所谓影像仅是采集者在采集环境中对于现实世界客体的“发现”。
其次,“构成”是创作主体使用素材的行为,这一行为的目的是要从素材的拼接和排列中阐释客体对象、生发由此而来的对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构成”是创作主体对素材的态度。
从各种不同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种不同的构成行为。
第一种是“隐性构成”。
创作主体对素材抱有一种“敬畏”和“尊重”的态度,这是因为素材对于他来说仅是一种透明的媒体,透过它呈现出来的是现实中自在的客体。
凭借素材呈现出来的客体本身似乎就是一种“言说”,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作品的主题仿佛是从素材中自然“浮现”的。
这样的构成往往以取自自然的素材为主。
就像天然的宝石,尽管需要加工,但保持其本色是第一位的。
第二种是“显性构成”。
当取自自然的素材不足以支撑意义的阐释系统时,创作者会使用人工素材进行补充,以使意义能够顺利呈现。
这有些像“盲人摸象”的寓言(从非贬义的角度理解),由于不能了解全部,便只能根据局部来进行推理和想象。
此时素材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往往不如“隐性构成”的那么自然,会有一定的疏离感,创作主体在对素材进行控制时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显露自身,使观众觉察到主体对于素材的控制。
这就如同混凝土,当取自自然的砂、石等材料不能满足要求的时候,便需要加入人工制造物质(水泥),以达到建构对象的目的。
当然,也不排除在完全使用自然素材情况下的“显性构成”,这完全取决于创作者的态度和立场,即便是宝石,也可以被用作最普通的混凝土石料。
第三种是“纯构成”。
以构成来统摄素材。
创作主体根据意义的要求来打造素材,素材完全人工化,素材从属于意义的阐释系统,服务于这一系统,没有自身独立的意义。
换句话说,此时的素材是没有客体作为对象的素材,影像的客体是伪客体,是人们想象中的客体,并不是现实中的物质的存在。
此时的素材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素材,而是故事片的素材,因为纪录片的“素材”概念隐含了一个从自然中采集、寻访客体的过程,即便是人工打造的素材,也是对采集素材的模拟,其自身应该具有能够“按图索骥”与现实或历史互访的“索引”关系。
而纯构成的素材则完全没有采集和模拟采集的概念,它完全来自于人们的想象。
二.本体研究的背景中国关于纪录片的研究起步于20 世纪70 年代,真正开始体系化、理论化是在80 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西方各种文艺思潮的引进,纪实美学传入中国,这一自上个世纪30 年代在西方产生巨大影响的电影理论,对中国电影界的影响表现为催生了一批纪实风格影片的诞生。
但相比较当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纪实风潮,其取得的成就似乎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在中国电视界,却产生了意想不到效果,纪实理论同快速发展的大众传媒——电视相结合,蒂结出累累硕果,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纪录片作品。
因此,与之相呼应,中国纪录片的研究和纪实美学的理论研究也相应多围绕电视纪录片而展开。
对纪录片的本体研究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纪录片影视纪实美学的研究:其主要理论依据来自传统美学和巴赞的“摄影影像本体论”和克拉考尔的“纪实美学”。
在这电视纪录片方面的主要成就:《电视纪实片审美特质论》丁海宴著(1966年)、《电视纪录片新论》任远主编( 1997)、《电视纪录片及其审美选择》高峰著(1997 年)、《纪录片创作论纲》钟大年著(1997 年)、《现代电视纪实》朱羽君著(1998 年)、《电视纪实艺术论》朱景和著(1998 年)、《电视纪实作品创作》高鑫著(2002)、《电视美学大纲·电视纪录美学》胡智锋著(2003 年)、《纪录片概论》欧阳宏生著(2004 年)、《“真相”与“造像”》胡智锋、江逐浪著(2205年)等。
这些研究都从纪实美学的特性、纪实艺术的特质、到本体特性、主客体关系、再现与表现关系等方面进行理论探究,不仅确立了电视纪录片的本体研究的理论基础,也促进了电视纪录片创作的进一步繁荣。
其中钟大年教授在《纪录片创作论纲》中针对纪录片的经典定义提出了“真实”、“真实性”、“真实感”的观点,从哲学和艺术创作过程入手对纪录片的“真实属性”进行了分析。
而胡智锋教授的《电视纪实美学》,则进一步对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真实”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哲学、美学辨析,创造性提出电视美的真实是包含“艺术假定”或“非艺术假定”在内的“多重假定真实”,具有追求包含“艺术真实感”和直接的“生活真实感”在内的审美特质。
在此基础上他从哲学角度将真实分为外在真实、内在真实和哲理真实三个层面并加以逻辑辨析;在历史层面提出以历史发展着的“真实”概念考量纪录片的真实水平。
这种从历史与逻辑纵横两个坐标轴把握纪录片真实属性的观点为后来诸多纪录片理论研究开拓了思路,并为本文理论框架的搭建奠定了基础。
在纪录电影研究领域,单万里主编的《纪录电影文献》(2000 年),收入了纪录电影100 年来中外理论界具有代表意义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纪录电影的研究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理论和文献支持。
第二、纪录片史论的研究:在电影纪录片领域,包括对世界纪录电影发展史的介绍《世界纪录片史略》任远(1999 年),对中国纪录电影的历史回顾《中国纪录片发展史》方方著(2003年)、《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高维进著(2003 年)。
虽然中国电视的历史只有50 年,电视纪录片真正繁荣的历史仅二、三十年,但是对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作历史的回顾并史、论兼顾,许多学者作了充分的工作,如《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何苏六著(2005 年)。
第三、纪录片的创作论研究:从创作方法论、创作方向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和作品的分析。
包括《电视纪录片制作》吴保和著(1999 年)、《纪录片编导实践理论》肖平著(2003 年)、《电视纪录片创作论》陶涛著(2004 年)。
需要说明的是很多创作论研究通过对创作者的访谈,对其进行经验的总结和作品的分析,这些研究对象更多的指向独立纪录片创作领域。
比如《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梅冰著(2004 年)、《被遗忘的影像》李幸等著(2006 年)。
台湾的研究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纪录与探索》王慰慈著(2000 年)。
另外,中国新闻电影片厂和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作为汇集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两个权威机构,分别办有纪录片创作专业学术刊物《纪录电影》和《纪录手册》,积累了大量纪录片创作者的实践经验总结,由于来源于亲身的体验,这些成果都非常鲜活,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纪录片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本体研究。
本体研究对于中国纪录片的艺术特性、美学价值以及历史探析都较为深刻、全面,作为中国纪录片理论的起步为今后研究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纪录片的本质界定问题也进行了探寻,对于纪录片及与此相关的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差异性界定以也取得了阶段性结果。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进入世纪末由于中国纪录片实践突飞猛进的发展,起始阶段本体论研究中有关纪录片界定问题的研究成果似乎无法涵盖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及现象,而对于纪录片真实性的进一步探讨常常陷入艺术与哲学的纷争而最终未果,各种观点难以达成一致,在此基础上,纪录片研究呈现出由本体研究到文本的研究的态势。
三.文本研究、文化研究及本体研究的回归1.文本研究进入20 世纪60 年代以后,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新的哲学方法论兴盛起来,艺术理论也出现了重要的转向,从本体论的追问转向了对艺术文本的解读。
借助语言学与各学科之间的结合,“文本”(text)概念受到空前的重视,结构主义语言学,电影符号学成为电影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
受其影响,中国纪录片研究领域的“文本”研究也从世纪之交开始,主要的成果有钟大年、雷建军合著的《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刘洁著《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意》。
2.文化研究与本文研究展开的同时,随着近几年纪录片以诸多新形态新样式在西方兴起,美国成熟的纪录片频道Discovery 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以及历史频道对中国的影响,为了谋求纪录片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许多吸纳西方纪录片影响并对纪录片怀有责任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学者从社会、文化、市场等价值功能入手关照纪录片创作,他们避开艺术领域,在传播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视域下对纪录片做文化学的解读;比如借助市场营销研究纪录片的市场营销策略和产业化趋势,和传播学结合研究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力,和新史学结合研究纪录片历史价值等等。
这些成果包括,高峰的博士论文《影像的历史和历史的影像》,谢秦亮的博士论文《影像与历史》,唐晨光的博士论文《影像中的20 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何苏六教授发表在《现代传播》的文章《直面市场:中国纪录片当前境况描述》、《论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力》,张同道教授的《多元共生的纪录时空——90 年代中国纪录片的文化形态》、《从纪实美学到文化工业》等等,纪录片的文化研究也受到学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