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论语》期中小论文
《论语》论文(通用3篇)
![《论语》论文(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e3444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1.png)
《论语》论文(通用3篇)论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论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论语》论文《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
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
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
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
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
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
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
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
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
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
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
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fc19a8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2.png)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论语研究性研究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引言
本文旨在介绍五篇论语研究性研究论文的范文,这些范文旨在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探索论语的重要性和意义。
以下是对每篇范
文的简要介绍。
范文一:《论语中的仁义》
这篇论文探讨了《论语》中的仁义概念。
通过分析孔子和他的
学生之间的对话,论文阐述了仁义的内涵和实践,并将其与现代社
会价值观进行比较。
范文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该范文重点研究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分析了孔子对教育的
重视以及其对学生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如何将孔子
的教育思想应用于现代教育体系。
范文三:《孔子的修身之道》
这篇论文探讨了孔子的修身之道。
论文着重分析了孔子的自律
和自省的品质,并且提出了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实践这些修身之道以
提高个人品德和道德观念。
范文四:《孔子的政治哲学》
该范文研究了孔子的政治哲学。
论文探讨了孔子对于政治理论
和领导才能的看法,并提出了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于现代政治实践。
范文五:《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这篇论文将重点放在《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上。
论文讨论
了《论语》中的智慧和人生哲学,并提出了如何借鉴这些智慧和哲
学来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
结论
通过阅读这五篇范文,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研究论语的内
容和价值。
这些范文也为读者在撰写自己的论文时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读《论语》小论文
![读《论语》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664bad450e2524de5187e8d.png)
《论语》读书报告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家族中年龄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老二,春秋时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
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其父叔梁纥,其母颜氏名徵在。
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深入透彻地研究和了解,而研究孔子的思想,主要的材料就是儒学经典――《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易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孔子和各学派在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
《论语》以记言为主,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论语》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句话给我的理解是本句有三个重点。
一是要时常温习学了的知识,而学习则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二是交朋友要适合自己,尽量志同道合,这样交流起来有共同点也不容易发生分歧,而这种朋友又不会常遇到,若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一定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三是遇事要淡定,不能太急躁,对人谦和温驯,这才不愧为一个有得的君子。
我曾见过另一种解释:“学”是指学说或主张;“时”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这三句话是前后相互连贯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到我这里来讨论,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总之这一条总会有我们能学到的东西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论文(通用6篇)
![《论语》论文(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95010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7d.png)
《论语》论文(通用6篇)第一篇: 《论语》论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第二篇: 《论语》论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当我静坐书房,捧起《论语译注》这本书,听着耳边沙沙的翻书声,闻着淡淡的书墨之香,何等惬意,何等舒畅。
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幼稚,逐渐成长。
哲学-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
![哲学-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74fddd6195f312b3169a556.png)
其次,领导者要带头走正道,为民众做表率作用。鲁国贵族季康子曾经向孔子请教治国的方法,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⑦]领导者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另外,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⑧] 领导者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季康子还把自己所认为正确的治国之道告诉孔子,他建议“如杀无道,以就有道”[⑨],而孔子却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⑩]这里的“君子”指有道德的领导者,而“小人”指被领导者,从这三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季康子是一个行为不端正,贪得无厌,并且政治头脑简单的人,他虽然居于君子之位,却没有君子之德,而孔子通过批评季康子提出了领导者应身先士卒走正道,为民众做表率,方能治理好国家的道理。
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与教诲
![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与教诲](https://img.taocdn.com/s3/m/a3ab4f21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d.png)
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与教诲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将重点分析《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与教诲,通过翻译句子和分析人物,进一步总结其含义并升华主题。
在《论语》中,有许多句子具有深刻的内涵,其中一句经典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强调了“仁”的概念,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句话反映了儒家强调的“人伦”道德观念,强调了互相尊重和善行的重要性。
另一句经典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意味着只有学习了知识并且进行深刻思考,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和成长。
这也体现了儒家对于教育和学习的重视,以及对于个人修养和自我提升的强调。
通过对《论语》中的句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强调了仁爱、学习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对于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强调了人际关系中互相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性。
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是在强调要注重实践和思考,强调了对于知识的获取和运用的重视。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爱、学习和修养,都是为了达到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自我提升的目的。
这些句子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的重视,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当下,我们也应当注重与他人的平等相处、持续地学习和思考,提升自我修养,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
因此,《论语》中的这些句子都是我们在当代社会中可以汲取的宝贵财富。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
例如,《论语·学而》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明了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视以及对待友谊的态度。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提倡以"教"为主的教育方式,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素养。
论语 论文
![论语 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df2eb6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a6.png)
论语论文
《论语》是一部经典的儒家著作,记载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论语》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他的为人和治学之道。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和道德原则。
他的思想对于塑造中国传统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传承都有积极的影响。
《论语》还传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倡智慧和实践的并重。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第一)的重要性,提倡不断学习和反思的过程。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主思考能力有着深刻的启示,对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此外,《论语》还提供了对于社会伦理和政治制度的思考。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君主政治和社会道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探讨社会治理和政治理论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思考提供了参考。
总之,《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行,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理解《论语》是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论文
![《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536c299a98271fe900ef92b.png)
《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论文《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论文摘要:高校语文教材中《论语》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孔子的诸多教育教学思想。
我们可以借助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在《论语》相关内容的讲析中渗透孔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传授,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也从教育理念的高度为大学生的未来准备了一定的职业素质,从而放大了语文课程的能量,其价值不言而喻。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教学;思想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思想。
高校语文教材中《论语》12则分别选自《为政》《公冶长》《雍也》《泰伯》《子罕》《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等十二章,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孔子的诸多教育教学思想。
教师在《论语》教学中,可以更深入地解析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从更高的层面领悟《论语》的精神境界。
一、因势利导《子罕》篇记孔子言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村野农夫问事于孔子,孔子对事务事理并无了解,却能通过“叩其两端”的反问方式,层层剥笋,引导村夫自己得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条语录不仅启示了我们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教育的方式,即启悟式教学。
孔子以能否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启发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
《卫灵公》篇记孔子言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季氏》篇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这些言论都充分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坚持启悟的方法。
二、学思兼修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此话阐明了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学思兼修的重要性。
孔子始终强调“学”的重要性:“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学”的内容又须不断温习,才能充分掌握。
论语孔子论文(精选5篇)
![论语孔子论文(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6d172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1.png)
论语孔子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论语孔子论文《论语》作为孔子言行最初的也是最可靠的记录,无疑是还原孔子形象的最佳材料,同学们,我们看看下面的论语孔子论文吧!论语孔子论文内容摘要:它记录了孔子思想上、行为上的诸多矛盾。
本文重点分析了孔子生活方式方面的矛盾和言语方面的矛盾,从中见出了一个“即凡而圣”的孔子。
关键词:《论语》矛盾孔子在一轮轮盲目尊孔和极端批孔的浪潮中,人们已然离真实的孔子越来越远了。
正李零先生所说“读《论语》,是读原典。
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
”细读《论语》,不难发现,孔子的思想学说乃至实际做法有不少矛盾之处,而正是这些相互抵牾的地方,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孔子。
一.生活方式方面的矛盾孔子欣赏的生活方式是简朴寡欲的。
他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在食宿方面,孔子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
他曾大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在衣着方面,孔子赞赏的是不随意铺张的穿着。
他曾表扬子路:“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罕》)孔子虽然肯定不注重享受的生活态度,但与之相悖,他在衣食的品质上都提出了诸多要求。
根据《乡党》篇的记录,孔子的饮食至少要精细、新鲜、刀工好、色香味俱全、时间合宜、搭配得当;孔子的衣服则要制作精美、饰物精巧,不同场合、不同季节要有不同的衣服,不同颜色、不同质料的衣服必须合理搭配穿戴。
精细的食物完全不是孔子所说的“饭疏食饮水”(《述而》),讲究的衣物跟“衣敝袍”也相去甚远,这是孔子对于生活品质要求的矛盾。
从表面上看,孔子提倡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而实际操作时却又十分注重物质享受,这种矛盾使孔子大有“借别人的生活方式推崇简朴的生活以及摆脱欲望牵累的精神独立,自己却沉醉于以极其精致的物质为基础的乐趣中”的嫌疑。
但仔细分析,这对矛盾展现出的孔子的风貌绝非如此。
孔子论文德育思想论文:《论语》中的德育思想探析
![孔子论文德育思想论文:《论语》中的德育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4ec002c281e53a5802ff3a.png)
孔子论文德育思想论文:《论语》中的德育思想探析摘要《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尤其是对现代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德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对《论语》中的德育思想进行探析,为当代德育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孔子论语德育moral education thought analysis in the confucian analectszhao guanguan, zhang jingshu(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research departments,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abstractthe confucian analects is one of the classical books about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it is rich in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has a remarkable sen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in particular,it has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 moral education. thispaper will explore and analyse th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confucian analects from moral purpose content and method.it will provide valuabl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key wordsconfucius; the analects; moral education1 《论语》中的德育目的所谓德育,就是为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
关于论语的200字议论文
![关于论语的200字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042a1a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73.png)
关于论语的200字议论文《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
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
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
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
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
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
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
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
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孔子思想的优秀议论文
![孔子思想的优秀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03dda7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38.png)
孔子思想的优秀议论文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乃至世界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下面一起来看看孔子思想的议论文作文吧。
孔子思想的议论文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虽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记录的言论,但孔老夫子思想的精髓却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有幸一读,也得到了一些感悟,虽然年龄尚小,对许多语言的理解还不很到位,但还是愿意将自己的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在这里,孔子教给我:对旧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而不能弃之不顾。
的确,这句话很有道理,高中阶段,几乎每天都要接受大量的新知识,时间有限,很多人都选择学习新的,而把旧的放在一边,可是你有了时间再拿起所谓的旧知识,却又成为新的了。
其实,温习旧知识,绝非是浪费时间,而是对知识的一种整合,酿酒愈久愈弥香,书品愈久愈有味,知识也是如此,温习的次数越多,就愈是饱和,你从中悟出的东西也就越多,而这些知识,将会是你宝贵的财富。
还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子在告诉我:只是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感到愚昧。
这句话同时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学习和思考是一对好朋友,永远都是结伴而行的。
在学习过程中,要兼顾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也要学习。
荀子在《劝学》中也曾说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也是在强调学习对于思考的重要性啊!而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时要躬行。
虽然是在强调实践对于理论的重要性,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是不是也可以引申一下,理解为思考实践对于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呢!总之,思考和学习一起,才能发挥出其无穷无尽的力量。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这是在教给我们,要乐于学习,以学习为乐。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是在教给我们:做学问要诚实,知道就是知道。
论语论文
![论语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b6bf238f111f18583d05ae7.png)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死后,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而论语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了儒家学说的重要思想:“仁”,“礼”,“乐”,“君子”,“好学”。
一:孔子之“仁”孔子“仁”的观念,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其概念范畴包含道德伦理,讲“爱”;政治伦理,讲“礼”;哲学伦理,讲“道”。
其精神深深的影响并主导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为中华文明谱写了不朽的篇章,也为世界文明发展史做出伟大的贡献。
“仁”在我们民族共有的家园在中国历史上起到过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的大变革和转型时期。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在这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社会潜藏着各种不稳定的因素。
为了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孔子“仁爱”的思想有着可资借鉴的重要价值。
1和谐的社会价值优于冲突的价值孔子主张“爱人”的思想是从自然之道为出发点,联系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与人生所应当遵循的道的标准。
在孔子看来,由于虚荣,人们会争强好胜,逞能好斗;由于利益,人们会使用不当的心机和行为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都是使得社会人际关系紧张的因素,也是使社会失去和谐的根本原因。
如果人们在社会中都能遵“道”(即仁道)行事,淡薄名利,社会的纷争势必减少,社会必将趋于和谐和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又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社会理想。
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体现着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这就是当今社会之“道"。
2社会弱势群体的价值优于特权阶层的价值由于一些先天的和后天的条件的限制以及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当代社会出现了弱势群体。
大量弱势者的存在如果由于他们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和缺乏社会的关爱那么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势必会更加下降,对社会的认同感也会随之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也很难处于和谐之中。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半部论语治天下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半部论语治天下](https://img.taocdn.com/s3/m/8110fe1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6d.png)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深刻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领域。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自问世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欢和尊崇。
内含的思想既深刻,又充满智慧。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论语》来治天下,让当下世界更加美好。
首先,《论语》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孔子认为:做人要具备仁德之心。
仁者爱人,不仁则不爱人。
仁德之人讲究廉耻,不会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情。
而做人所应该具备的东西不仅仅是仁德,还应该有谦虚、和善、勤劳等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社会有许多人缺乏这些品质,他们不顾道德、法律甚至人性去做一些伤害社会、伤害人类的事情。
如果我们能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做人理念,来培养我们自己的品质,那么我们就能够成为更好的人。
其次,《论语》教育我们如何做一名良好的领袖。
一个好的领袖,应该具备谋略、刚毅、正义、果断以及善于沟通等素质。
同时,好的领袖也应该虚心谦虚,听取下属的意见,充分尊重下属的权威。
孔子在《论语》中所强调的“君子不器”也提醒我们,做一个领袖不仅要有高超的智慧和理解能力,更要有领导人的度量和情商。
在当前世界许多领袖只谋求自己个人的利益,不顾及民众的疾苦,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学习《论语》,了解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领袖,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品质去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最后,《论语》教育我们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拥有许多珍贵的思想和艺术品。
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能够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也能够通过实践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让它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论语》是一部伟大的经典,不仅包含了许多智慧、谋略和教育格言,还培养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基本品质和人格力量。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2336119e3143323868933c.png)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孔子教育思想论文孔子教育思想论文【1】摘要:在东方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是不可不提及到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产生影响。
解读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教育具有启发和教育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因材施教仁教学思想启示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思想从多方位的分析和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了解他的思想,对于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据记载,孔子门生三千,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教育沿袭着“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被贵族子弟垄断,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
之所以有这么多学生,是因为孔子首次提出“由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无论贫贱之人,还是富贵之人,都有接受的权利。
孔子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束修”是一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
这并非孔子受他的礼,而愿意教他学习,只是“束�”是当时人们都能承担的,任何人均可到他们下接受学习。
这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故事跟能说明孔子对待受教育者资格的要求。
有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
互乡一童子求见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门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只要一个人肯进取,不管其曾经怎样,只要现在能洁身自爱,以求获得教育机会,我们就不可以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
充分说明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
二、教育方法,内容和目标1.教育方法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是教育的基本方法。
从《论语》中看古人的择业思想-孔子
![从《论语》中看古人的择业思想-孔子](https://img.taocdn.com/s3/m/f4c1611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6c.png)
从《论语》中看古人的择业思想孔子论文导读::他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孔子是我们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但其所在的时代没有专门的就业择业观念。
论文关键词:《论语》,孔子,古人,择业孔子是我们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论诗、论乐、论文的一些见解,对后世文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论语》也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这其中就包括了就业指导方面的教育思想。
目前,讨论古人就业观念的论文甚为少见;就一部经典加以分析,并藉此看出古人就业指导思想的,更是少见。
本人的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一空白。
前人对《论语》文艺理论问题的研究很多,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讨论也未曾间断,但却缺少对其中就业指导思想的研究。
前人之所以不把《论语》作为研究孔子就业指导思想的素材,大抵是认为《论语》是一部教育类的文学作品,虽然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但其所在的时代没有专门的就业择业观念,也就较难看出孔子的就业指导思想。
事实上,《论语》就其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而言,无疑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理想材料。
就算当时没有专门的就业择业观念,但就业择业的事实行为却是必然的,无论是孔子自己曾任鲁国司寇,后因其道不行而周游列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还是其弟子在各列国谋职,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相应地,孔子在教授学习、生活上的知识时,涉及到就业择业的指导,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就业不仅在今天很重要,在当时也是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就这一点来说,从《论语》研究孔子的就业指导思想,并从中汲取有益思想,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在《论语》中,孔子的就业指导思想在《先进篇·侍坐章》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本文将从《侍坐》和其他篇章中对孔子所提倡的就业观念加以讨论,并对其就业观念的实际应用和反馈试加探讨孔子,以便更全面了解孔子的就业指导思想。
二《论语·先进篇·侍坐章》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文章中,孔子四个学生畅谈理想抱负,语言生动,极为难得地呈现了孔子师生鲜明的个性。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一)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一)](https://img.taocdn.com/s3/m/af3404ebda38376baf1fae79.png)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一)论文关键词:《论语》孔子政治思想论文提要: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有其自成体系的政治思想。
通观《论语》,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要提高领导阶层的素质;其次,在治国方略上要以“德治”为根本原则;再次,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以“仁”为精神内涵;最后,要以“礼”为国家和公民的行为准则。
四者相联系,“德治”是实现“仁”和“礼”的前提,“仁”是“德治”和“礼”的精神内涵,“礼”则是德治和“仁”的具体形式,而领导阶层的素质提高是“德治”、“仁”和“礼”具体实施的前提。
一、孔子所处的政治环境要想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就要看看孔子所处的政治环境。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政治上混乱、军事上诸侯国互相征伐。
自从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地位一落千丈,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差不多。
各国为了在众多的诸侯国中得到一块生存之地,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大国不断崛起,先后出现“春秋五霸”。
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犯上现象屡见不鲜。
在这种情况下,周代从文王武王及周公等人时期传下来的礼乐制度也随之崩溃了,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①]这段话中孔子所说的“天下无道”的情形就生动地描绘出了春秋时期混乱的政治局面。
随着礼乐制度的崩溃,人们的道德也逐渐沦丧。
春秋是一个讲究实力的时代,凡是讲实力的时代,道德都是没有市场的。
面对这样混乱的社会,孔子作为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提出了一系列改造社会的政治思想。
二、孔子政治思想的具体内容为了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恢复文武时代的统一局面,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以下四点内容。
一、要建设优秀的领导阶层。
孔子很注重政治生活中领导阶层的作用,他要求领导者必须首先在道德和修养上作出一定的成绩,否则就无法领导下层的民众。
初中议论文:论《论语》
![初中议论文:论《论语》](https://img.taocdn.com/s3/m/07ddb67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9.png)
论《论语做人是难的,做一个君子,一个好人。
那更难!想做一个君子是人人
都希望的,做君子一定要有道德
修养、理想和抱负,更重有的是个人修养。
就像《论语》里说的一样: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补习乎?”
这就是《论语》中的某一则,这句话是曾子说的,意思是:我每天都几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谋划策是不是诚心诚意?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学过的知识温不温习?
不过做人,还要做君子,当然不能就这样就行了,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孔子还说:“富而不可求,虽持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从吾所好”。
这句话强调了“富而可求”只是一种虚拟的境界,是不可以得到的。
要做君子还应该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就是这样,文字虽极简朴直接,却能把孔子的积极思想完全表现出来。
然而“质朴”并非贫瘠枯燥。
由于孔子生活及《论语》生成之时代,春秋诗性文化风韵犹存,加之孔子及孔门弟子良好的“诗学”修养,因此“文简”而“语长”,“朴质”而“含蓄”,造成了浓郁的“诗味”,给人以悠然神远之感。
孔子论语论文
![孔子论语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0971c3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da.png)
孔子论语论文孔子论语论文《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录孔子思想言行的书籍,是研究孔子的重要资料。
影响力极为大,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份孔子论语论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摘要:本文通过对《论语》的文本分析,探讨了孔子的思想,对其产生的根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将“礼”作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不足都做了较为详细地阐明。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道”是客观根本,“礼”是客观的“道”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观外化。
关键词:《论语》;孔子;仁;道;礼一、正确看待孔子和《论语》《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完成的一部著作,该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主张。
“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1]作为儒家的一部经典著作,作为对孔子思想最直接最可靠地研究资料,我们必须反复琢磨,力求在《论语》简短精炼的话语中领悟孔子思想的真谛。
孔子一生孜孜以求,在他不断追求、不断靠近万事万物之真理――“仁”的过程中,无形的“仁”也通过他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
从这个角度讲,孔子是我们探求真理的一个媒介,而《论语》又是我们探求孔子思想的一个媒介。
我认为要以立体的眼光来看待《论语》一书。
翻开《论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看到书中对孔子这个真理追求者的塑造。
前一部分是可见的,后一部分是隐形的。
孔子这一真理追求者的形象是通过对其心得体会的描写而表现出来的,就像隐藏在二维画面里的三维画面。
孔子是实在的,是勇敢的`。
正确的认识了孔子,我们才能正确的看待《论语》,它是孔子在追求真理――“仁”的过程中的所思所得的集成。
二、《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是围绕着对“仁”的追求而建立起来的。
他所谓的“仁”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客观上表现为对万物之本――“道”的不懈追求。
主观上表现为对社会规范――“礼”的提倡。
在主观上又具体分为两个方面:一、对自我的认识;二、与他人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
——“圣王之道”的鼎盛与没落
既然说到孔子的政治思想,那么孔子是不是一位政治家的问题自然无法回避,在我看来,孔子是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失败的政治家。
孔子的核心治国思想是什么?“道”、“礼”、“仁”。
可以说孔子的政治思想是继承了周礼并将其推向了理论的巅峰,却在现实中走向了没落,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孔子的悲哀。
所谓“道”,也可以称之为“命”,是一种宗教归宿。
《论语·述而》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子不语怪力乱神”,有人认为这是孔子不信鬼神的证据,而我恰恰认为这是孔子信鬼神的证据。
“不语”证明了孔子对于这个问题的谨慎,也就是“敬鬼神”。
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之中,“道”是至高规则,世间一切皆源于“道”,皆以“道”为标准运行,而他孔子,便是“道”的代言人,试想教化世人的角色在西方不正是由教皇和教廷扮演的吗?所以孔子语“道”不仅是在为他的学说寻找合理根据,更是在为他的政治思想寻找宗教归宿。
尽管儒家并非宗教,但儒家有成为宗教的潜质和条件,所以孔子的政治思想中的“道”是一种隐晦的宗教归宿是说的过去的。
并且孔子注重祭祀,还强调“葬之以礼”,这种与鬼神相关的仪式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据着极大的地位,也就是“礼”的思想。
孔子的“礼”的思想可以分为“以礼事道”和“以礼治人”。
前者之前已经提到,毕竟宗教归宿仅仅有理论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完整的祭祀制度。
在这一点上,孔子虽然不是创始者,但也是坚定的拥护者。
正是“礼”的存在,让“道”的权威性,神秘性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代言人和统治者的地位自然愈发不可动摇。
至于“以礼治人”更多的是一种等级制度。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加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不难看出孔子对于人与人之间地位的礼制的重视。
这种礼制是继政治制度划分人的等级之后对于等级的一种强化,当时周的政治制度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而礼制更是将等级差距落于实处,落于生活。
听起来似乎有点腹黑,但实际“礼”的目的在于“和”。
当没有人质疑统治者的权威,当所有人安于自己的等级角色,社会确实会相对安定和谐。
这并不是孔子的局限,而是时代的局限。
从表面来看,把“仁”算作孔子的政治思想似乎不合理,但细细分析,未尝不可。
孔子的“仁”的面向对象可以分为两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对于统治者而言,必须“以仁治国”;对于被统治者而言,必须“以仁修身”。
当然,统治者也需要修身,被统治者也有机会进入统治阶级来治国,如此区分只因侧重不同。
因此,普通人“仁”的境界达到最高便是君子,君王“仁”的程度最深之时便称作圣王。
孔子的“仁”,不仅仅是一种道德风尚,更是一种平和的治国理念。
但处于乱世,人民的生命无法得到保障,自然无心以仁修身,反而会为了生存不仁;同样的道理,君王为了国邦的生存,也无法施行仁政。
更何况如此理想的国邦,在中国历史上,和平时期亦很难达到,何况春秋战国?
总的而言,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建立一个以“道”、“礼”、“仁”为核心的国邦,这样几乎完美的圣王之道却在春秋战国之时逐渐被相对严酷暴力的霸王之道所
代替,这又是为何呢?——地位与统治力的不平衡。
周行封建制,周王及诸侯享受至高的荣耀,但随着时间的侵蚀,高位者逐渐丧失了捍卫自己地位的统治力。
第一个沦陷的是周王,于是春秋拉开序幕;第二个是晋静公,从此战国烽火被点燃。
既然有了前车之鉴,那么统治阶级自然会改革以增强自己的统治力,这样的
改革便是行霸道,废王道。
如果说周失其鹿还没有彻底将火药桶点燃,那韩赵魏三家分晋便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战国也是改革最兴盛的时代。
因此孔子的失败在于时代的更迭,也在于他的坚守。
好吧,最后一个问题,孔子看不清局势吗?如果看清了,为什么还要坚守?答案很简单:孔子是圣人。
3150103654 王萌第二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