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
秦咸阳在城建史上成就 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思想被称为 “秦制”,影响了汉朝的规划。 汉长安 “览秦制,跨周法” • 城市的布局
– 总体形态:“斗城”-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 – 宫殿:以“大、 多、高”为贵 – 街道与居住区
• 居住:按“仕者近宫,工商近市”原则(权贵府邸“第”-布置中部“戚里”-布置宫殿附近;一 般百姓“闾里”)
– 市肆:九市,以东西两市为最大。 – 陵邑 – 园林 布局特点: 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 1\2) 区域规划特点 区域规划:“三辅”-京城、陵邑、郊县 “八水”(图)是三辅地区运输的命脉 特点: 实体性城市组(功能侧重对经济作用) 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 从区域层级的功能分区 总体规划的特点 1.格局实与渭北咸阳故城相似,继承春秋战国之际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 2.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重点所在。 3.作为区域中心城的扩展方向,关系到区域的发展前景,至为重要。 4.长安规划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以“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以表达帝都城市 的尊严特性。
第三,礼制营建制度 《考工记·匠人》云:“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
以为都经涂。 第四,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第二章 中国古代奴隶时期的城市建设 第一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隋唐洛阳由隋代杨素、宇文恺负责营建。唐 初曾一度废除东都,后不久又恢复,并建造 上阳宫。
隋代洛阳是新建城市,地势平坦,所欲布局 整齐。由于是陪都,规模比长安略小,皇城、 宫城、里坊、街道都相应缩小。宫城也不居 中,偏于西北角,以别于首都规制。
洛阳北依邙山,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宫城皇城 位于西北高地,占最有利位置,宫城的轴线向南正 对龙门。
长安城内庙宇很多,名家壁画也很多,但戏 场很少。以慈恩寺看戏场最为著名。
风景区只有曲江一处。
街道虽宽,但全是土路,大雨后泥泞不堪, 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这一段路面铺沙子, 称为沙堤。
街旁种植槐树,开排水沟,沟外就是高而厚 的坊墙。因此长安城内的街道两边全是一望 无际的槐树行列和夯土墙。
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 的布局,而中间的御街直向南,可直望城南 牛首山,作为天然的阙,其它道路都曲折。 可见地形对城市布局起明显的作用,也是建 康城市规划的特色。
四、隋大兴与洛阳建设
隋文帝开始建都城仍利用汉长安旧址,后在 旧城西南龙首山南面选了一块地方建造新都。
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
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 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洛阳小市和城西洛阳大市两处,外 商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 外国人的夷馆区。
洛阳城中宫苑、御街、城壕、漕运等用水主 要是依靠谷水,因为谷水地势较高,由西北 穿外郭与都城而注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城前 铜驼御道两侧的御沟,再曲折东流出城,注 于阳渠、鸿池陂等以供漕运。
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里巷。 它北面乌衣巷是士族累世聚居之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 市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中国城市建设史(快速记忆版)
一、原始时代城市形成: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2、有永久性大型建筑3、有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4、一定城市基础设施5、密集的居民居址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二、周代城与廓: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周礼.考工记》背景:《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春秋时代营国制度的总结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大意:建筑师营建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道路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王宫,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背景:1、社会伦理2、是儒家学说的基石3、礼乐关系的建立为政治制度而服务。
影响: 1、等级思想贯穿其中2、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
3、祭祀观念影响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意义:体现的营国制度是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1)城市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偏小(2)形成三级城邑网。
(3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
三、春秋《管子》;制度:选择城址强调了城市的给排水、防洪,要求因地制宜。
影响和意义:是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打破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城市规划思想:(1)城市分布密度问题 2)提出城池选址的原则 3)提倡因地制宜4)创立较全面的功能分区5)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的协调6)城郭之制春秋战国城市建设特点:(1)城市形制多不规整。
(2)城市规模庞大(3)城廓分功明确4)城市分区有显著变化。
四、西汉长安建设阶段:(1)汉武帝时,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西面建未央宫,又在两宫之间建武库。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有下划线的都城要求掌握简单示意图)第一章1 画图并说明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巢居(中国建筑穿斗结构的主要起源)、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惜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
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
半穴居、地面建筑,其中穴居和巢居持续的时间最长,是另两种形式的原型。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第二章1. 默写《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关于城市规模、布局、城门、道路、城市等级等方面内容,总结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观念及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等级——明确了全国城市网络规模的等级、大小和道路的宽度。
建筑布局——规定了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外朝内庭”一致。
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建造形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2.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和关系邑与都——邑为居民点,奴隶主驻地;凡邑有宗庙、先君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邑与市——并非所有邑都有市城与国——同义城与廓——古文献“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3.商、周的都城及代表城市名称第三章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的布局特征。
燕下都特征:▪着眼城防,将平时建设与战时防御要求紧密结合;▪改变通行的以外廓充作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方式,按照军事需求,以整个外廓为城防区。
▪利用河道加固城防,利用河道作为分区规划的分界标志,为城市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
赵邯郸▪旧邯郸扩展为廓,改造成为赵都的经济活动中心区。
廓北设置离宫别苑,为利用原采邑城邯郸大夫宫室区改建扩充。
全国城市建城史
全国城市建城史
全国城市建城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不同
类型、不同阶段的城市。
本文就全国城市建城史进行一次梳理与回顾。
1.古代城市建设
我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始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
在古代城市的建设中,以城墙、宫殿、城门、园
林为主。
其中,著名的城市有:北京、南京、成都等。
2.近代城市建设
近代城市建设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主革命时期,受西方文明
的影响,我国城市建设也受到了极大的改变和发展。
城市的规划和建
设逐渐被引入到中国,出现了许多新风格的建筑和街道设计。
近代城
市建设的代表城市有:上海、广州、天津等。
3.现代城市建设
现代城市建设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化的加速。
在这个时期,城市化的布局和发展开始变得更为规范和科学,建设中充分考虑到环保和资源持续利用等现代理念。
现代城市建设的典型城市有:深圳、珠海、杭州等。
综上所述,中国的城市建设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和多次洗礼。
从古代城市开始,经过近代和现代城市发展阶段,到现在的城市化时期,我们已经建设和拥有了大量的城市。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需要更多的努力去解决。
第3章 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史
建筑艺术,常布置众多广场,强调对称式布局。
4.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①规划没有区域规划作依托,多是就城市论城市 ②对经济和社会方面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出现了一些规 划规模过大、占地过多、定额标准过高、求新求全过 急等情况
③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建设强调“生产性建设”,只
重视工业投资,市政公用设施投资缺乏。
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重点开展大 规模工业建设。 全面学习苏联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理 论与方法,并制定城市规划法规。
“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 和延续。城市建设的方针和思想是“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 。主要特征是以安排项目建设的空间布局为主导,城市建设和住宅 建设实行同步配套。
(二)城市化发展的特征
1. 城市化过程经过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实现了持 续增长,并进入了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2. 城市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 程,近20年来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 3. 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中小城市的发展 速度快于大城市 4. 小城镇迅速崛起,现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支 重要的推动力量 5. 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建设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城市规划不仅在数量上质量上取得成就,而且具有完善 和开拓了社会主义城市规划的意义,大专院校陆续培养 出国家急需的建设人才。
兰 州 市 总 体 规 划
1954
包头市总体规划
包头是建国 之初发展起来的 新兴工业城市, 在国家“一五” 时期,它是以钢 铁工业为主的重 要城市,为一城 三点布局形式: 老城、新区、钢 铁工业区。新区 又可分为昆都仑 区和青山区。
中共中央提出建设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时 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工商业的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五年内全国
中国城建史—第一章
穴居: 建筑分为横穴和竖
穴两大类,横穴后来发展为 窑洞;竖穴发展为半穴居和
地面建筑
巢居:树上建巢的原始居 住方式,多出现于长江流 域以南的河姆渡等原始文 明,后发展为架空的干栏 式建筑。
半穴居:为黄河 中上游地区的主 要居住形式,进 入室内的斜坡道 由人字形屋顶覆 盖,居住面四周 的壁面以木骨泥 墙的方式构成向 内倾斜的壁体。 室内以木柱构成
❖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总结西方城 市规划思想史的著作。按照西方城市规划 思想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在概要介绍各 个时代西方社会总体发展背景与社会主体 思潮的基础上,系统而简要地阐明了西方 城市规划二千五百多年来所形成、演替的 基本思想与主流精神,并对城市规划思想 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原始居民点代表
半坡村原始村落示意图
居民点的位置的选择 居民点的分区 居民点建筑的分布
第四节 城市的产生
1、城市产生的社会背景 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
➢ “宀”甲骨文象房屋之形,是古代的一种房屋。 由宀字符构成的汉字,大都与居宅建筑有关,它们或代表
不同类型的建筑,如宫、室、家、牢等。
➢ “广”是依山建造的房屋或屋脊。 所指的建筑是比较简单的,或者主要不是供人住的,如
“庐”、“廊”、“庑”、府”、“库”等。
➢ 在简化字里,“广”旁有时简化为“厂”,如“厨 (房)”、“(马)厩”、“厕(所)”等。
5、原始居民点内的其他设施 壕沟、围墙:为了防御。
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1)位置:地势高、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向阳坡、靠近河湖水面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目录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 (1)第一篇“城市”、城墙、城廓与都城 (1)一. 城市的原始定义 (1)二. “城市”概念的演变 (1)三. 城墙 (2)四. 古代都城的城市变迁 (3)第二篇《考工记》 (3)一. 考工记概况 (3)二. 《考工记》中有关城市布局的阐述 (4)三. 《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 (4)四. 《考工记》营国制度之王城规划结构 (4)五. 《考工记》营国制度奠定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制 (5)第三篇文明发展进程影响下的古代城市建设变迁 (5)一. 文明发展脉络图 (5)二.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阶段划分 (6)三. 第一阶段:夏、商、周、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6)四.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 (7)五. 第三阶段:东汉至唐的城市建设 (8)六. 第四阶段:古代后期城市建设 (9)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13)第一篇中国近代城市建设阶段划分及特征 (13)一. 一般的历史阶段划分(中国) (13)二. 城建史中“近代”的阶段划分(中国) (14)三. 西方国家的城市建设状况 (14)第二篇中国近代城市的分类及特征 (14)一. 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及分类)的主要因素 (14)二. 中国近代城市分类 (14)三. 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16)第三篇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规划 (17)一. 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规划 (17)第四篇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及规划的特点 (20)一. 城市建设的特点 (20)二. 城市规划的特点 (20)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历史 (20)第一篇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程 (20)一. 中国现代社会政治背景 (20)二.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历程 (21)第二篇区域发展战略 (22)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第一篇“城市”、城墙、城廓与都城一.城市的原始定义1. 城市的原始定义在西周文献中虽最早出现“城市”一词,却是两个独立的含义,不应连缀。
新编第三章 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史(教案)
教学内
时间分配
备注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章节备课要求
容提要
(九)秦都咸阳 1秦咸阳城的建设特点: ·拚弃了旧有的城廓配制观念,严格意义上讲 它不是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城市综合区 具体内容 ·打破了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的约束 ·发展“郊县”思想,比廓的形制要进步的多 ·秦咸阳的建设中始终贯穿着“天体观念”,咸 阳宫为“帝居”,周围各宫为天上众星,渭河为 天上银河 2秦咸阳城在城建史上的意义 秦咸阳城规划不仅是城市规划,而是更大范围的 规划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章节备课要求
容提要
(五)北宋东京、汴梁 宫城处于整个城区的几何中心,很规整,皇城和 外城都是不规则形。 代表中国古代的一次变革,北宋以前都是集中设 具体内容 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集中市制已不能满足要 求,因此,出现了沿街布置的市场,这对以前封 闭沿街居民区的格局是一种打破,由封闭的里坊 制向街巷制的转变时期 (六)隋唐长安 1隋唐长安建设特点: ①方正的城市轮廓(其它的城市都因地形及前朝 遗址等因素而不能像隋唐长安那样规整,但不论 是何时何代,城市的轮廓都在追求方正) ②多重城墙(隋唐以前老百姓和宫属是杂居于宫 城之外和内城之间,之后才出现比较纯净的布局) ③宫城居中, 对称布置 (择中立宫, 以左为尊) ④左祖右社 ⑤棋盘式路网 (七)隋唐东都洛阳 1东都洛阳建设特点 ·三重城门,建设比西京长安灵活,坊里减少但 市增为三个, 更便于百姓居住 ·城市不讲究对称,而讲究均衡 ·宫城不设城墙,不以城市几何中心为中轴线 (八)北魏洛阳城的建设 ·多重城墙,设有皇城、轴线和东都洛阳相同 ·轴线是根据主要的殿而设置的,因此,它不一 定在宫城的几何中心 ·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封闭的里坊制度 ·集中市制
教学内 容提要
4.进行住宅和居住区的建设 5.文教卫生建设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1953~1957 年) 1.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2.一五时期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规划模式 3.大规模进行城市规划 4.城市规划中存在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创新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的融合:将传统文化 元素融入现代城市文 化中,形成独特的城 市文化特色。
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 发展,如影视、音乐、 动漫等,提升城市文 化产业的竞争力。
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 活动,如艺术节、文 化节等,打造具有代 表性的城市文化品牌 。
术等元素
02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章节副标题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传统文化:儒家 思想、道家思想、 佛教思想等
现代文化:科技、 创新、全球化等
融合方式:传统 文化与现代文化 的相互影响和融 合
融合结果:形成 了具有中国特色 的城市文化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城 市建设和城市文
化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中国城市建设的历程
02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03
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与影响
04
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趋势
05
中国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01
中国城市建设的历程
章节副标题
古代城市建设
城市起源: 夏商周时 期,城市 开始出现
城市规划: 春秋战国 时期,城 市规划开 始形成
民族融合:城市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 现代元素:城市文化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具有 创新性和时代感
03
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与影响
章节副标题
城市建设的成就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 城市文化日益丰富,各种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 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绿化、环保等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中城市建设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中国城市建设史的重点进行探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城市建设史的几个关键阶段,以及在每个阶段上取得的重要成就。
一、古代城市建设的开端(商周时期)中国城市建设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当时,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一些城市开始慢慢形成。
商周时期的城市主要以都城和商贸城市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商周时期的都城。
商周时期的都城,如商代的安阳和周代的洛阳,都以宫殿、官府和寺庙为核心建筑,规划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
这些都城往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仅吸引了大量人口聚居,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二、帝国时代的城市建设(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帝国时代,也是中国城市建设迈向一个新的高度的时期。
当时,中国统一了各个诸侯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得到了大力推进。
秦朝的都城咸阳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其城墙长达数十公里,城内有宫殿、官署、市场等建筑。
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秦朝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汉朝时期,洛阳成为了新的都城,并继承了秦朝的建设风格。
此外,汉朝还开启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如洛阳宫殿和长安城的建设等。
这些城市建设的成就对后来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汴京(今河南开封)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代的长安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墙周长达三十多公里,有数以万计的建筑物。
长安的建设不仅强调城市规划和布局,还注重建筑的精美和艺术性。
宋代的汴京也是一个著名的城市建设典范。
汴京规模庞大,有数以百计的城门、官署、寺庙和商铺。
城市交通和水利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现代城市建设的崛起(20世纪以后)20世纪以后,中国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城建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①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②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三、城市的形成条件①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②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③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④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⑤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
第二章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①“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②“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③“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中国城市建设史
城市建设史一、组织结构演变(组织方式)1、权力中心结构(君权、神权)2、经济中心结构3、信息中心结构二、东西方城市建设差异由于所处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文明发展程度、教学理念、宗教信仰。
三、城廓之制发展过程1、早期(1)、内城外廓:山东鲁城(2)、城附廓一角(城廓并置):韩都(3)、城廓分设:赵邯郸“品字形”2、晚期趋于稳定,内城外廓、中心对称、中央集权、强化中思想第一篇:中国城市建设城市的起源1、伴随人类的发展而出现、国家的出现导致城市的出现2、原始定义:居民点、防御性城墙、市、有法律案件、精神寓意3、现代定义:市人口从事第三、四产业为主的且有现代城市社会人口规模作为一定低于社会活动中心一、“城”———国家的物质形态“市”———商品交换的场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也就出现了私有制进而产生了阶级,产生了国家。
城市:是按照一定方式把一定地域范围内组织起来的固定居民点,是该地狱火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按照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组织起来的居民点)4、城市的本质特征(1)、城市是各种要素集聚的过程,市一个集聚体,其中人口集聚有多种产生因素政治因素:城市中积聚着统治者以及为统治者服务的劳动者。
从社会分工看:城市集聚着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信息活动的人(2)、城市活动日趋社会化(3)、城市产生高效益,是技术得以改进,产品质量提高,好用较少的资源和劳动力。
二、城廓三定义1、府城:子城和罗城阙城和国城2、都城:外城3、明清北京:宫城、皇城、内城、外城4、“城”“廓”的不同称谓由于分工,为了满足个人需要出现了交换———商业:作为商品交换场所的“市”出现了。
三、夏朝1、城廓之制2、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四、商朝1、郑州商城,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商城平面近似方形商城附近有金水河、贾鲁河、须索河,可见城市与河流有密切的关系,说明早期的城市与农业也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早期的奴隶社会的城市与农业还没有严格的分野。
中国城市建设史(全套课件491P)
1.城市的产生
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西南地区一些井干式的房屋或竹楼,既是由穴居演变而来 半穴居:穴居的发展,也是穴居与巢居的结合 地面建筑:半坡遗址中,后期多为地面建筑,实际上仍接 近半穴居形式
原始的居民点
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的形成, 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周部落兴起于渭水上游,以农业为主
殷商时代的城市 1:商城(郑州):郑州商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北城墙约
1690m,西城墙约1700m,南城墙和东城墙约1870m。此城 使用了版筑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殷墟(安阳小屯):公元前十四世纪时,盘庚迁殷,
在此建都270年。数十处王宫建筑遗址,比商城的白灰面 夯土建筑又有进步,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洼地或早 期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挖基坑,在填土夯实
• 西汉都城长安
汉初,即在北边设了许多边防城堡,与烽燧等防御设施组成 一个严密的防御系统 汉袭秦制,长安城的建设也是为巩 固中央集权服务 刘邦入关后在建国之初,曾利用一处秦 代名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不久又在其旁建造未央 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二宫及长安城的修 建均有军将出身的杨城延主持
• 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1:燕下都(公元前4至3世纪) 燕上都在蓟(北京附近)燕 下都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易水岸边,城分内城及外城两部 分,城墙版筑,底厚6~7m,高4~7m,最高处10m 2:赵邯郸(公元前4至3世纪) 赵都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 其宫城在今邯郸市区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 形
5: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县城福建,原为韩国都 城,郑灭韩后,亦在此建都,共历500余年,城分主城及 外郭城。主城近似正方形,外郭城位于主城东侧,范围比 主城越大1/3以上 6:淹城 在今江苏省常州市南,离市区约7公里,是西周时 代淹国都城,有三重城墙,分王城、内城、外城。王城呈 方形,周长0.5公里,内城不规则圆形,周长1.5公里,外 城不规则圆形,周长3公里。城墙均用土筑,三道城墙都 只有一个旱路城门,并且三个城门不开在一个方向
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
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城市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城市建设史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反映了城市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而城市规划史则是城市建设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城市的整体布局和规划设计。
那么,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的演变和发展,究竟是怎样的?本文将逐一介绍。
一、城市建设史城市建设史是城市的发展史,由于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与不同的时代和地域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建设史的发展历程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城市的多彩和多样。
总体而言,城市建设史可以按照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原始社会时期的城市建设主要以人类社会化进程的初步阶段为基础。
此时城市的规模较小,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多以游牧、狩猎、渔业和农业为主。
2. 文明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500年)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结构不断发展,城市也显现出不同的形态。
在古代文明时期,城市的建设被视为国家和政治进程的象征,一些重要的城市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神庙、古希腊的城邦和罗马帝国的港口等都是这个时期重要的代表。
3. 中世纪时期(公元500年-公元1500年)中世纪时期城市建设逐渐演化为以城壕、城墙和城门等建筑物为主,同时,城市的居民人口密度和集中度也逐渐提高,城市贸易和商业活动也越来越活跃。
4. 工业时期(18世纪-20世纪初)从18世纪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在这个历史时期,城市的建设更多地侧重于新兴产业和工业化。
城市的贸易和人口逐渐增加,城市的面积和空间布局也逐渐扩大,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5. 现代时期(20世纪中期以后)自20世纪中期以来,城市建设又进一步发展为以现代化和科技化为主。
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让城市的规模和巨大。
城市化过程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如城市扩张速度的加快、逐渐向更多的领域扩展、建筑类型的多样化和城市交通的注重等等。
城建史知识点
城建史知识点城市建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代表着人类对生活环境的改善,也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的追求。
城市建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通过对城建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城市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逐步分析城建史的几个关键知识点。
一、城市的起源人类最早的居住地是洞穴或简易的树屋,而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古代文明。
最早的城市可能是古代的河谷文明,如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等地。
这些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有计划地建造居住地,并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组织和管理体系。
二、城市的布局城市的布局是城建史中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布局形式。
在古代,城市通常由城墙和内部的建筑物组成,城墙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城市免受外敌的侵袭。
城市的内部布局通常分为中央区和周边区,中央区常常是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周边区则是居民的居住区。
另外,城市的布局还与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例如,中国的传统城市多以中轴线为布局形式,如北京的故宫和南京的中山陵。
这种布局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政治和文化理念。
三、城市的交通城市的交通是城建史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
古代城市的交通通常以步行和动物运输为主,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船只和马车等交通工具。
而在现代,城市交通已经发展到了汽车、地铁、高铁等多种形式,并且交通网络越来越复杂和完善。
城市交通的发展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影响。
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四、城市的建筑城市的建筑是城建史中最为显著的一部分。
古代城市的建筑通常以寺庙、宫殿、城墙等为主,这些建筑物不仅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见证。
随着科技和文明的进步,城市建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城市的建筑除了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外,还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等新概念不断涌现,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城市建设史
3 平江图(P89):平江图为宋代平江(今苏州城)城市地 平江图(P89)
图。系南宋绍定二年(1229)郡守李寿明主持刻绘。是中国现存最 图。系南宋绍定二年(1229)郡守李寿明主持刻绘。是中国现存最 大最完整的古代碑刻城市地图。此图是在继承中国古代城市地图的 传统画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采取了平面与立面相结合的形式,兼 顾了地图的平面精度和建筑物的立体效果,是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 计和文化艺术的珍贵历史资料。*
22 简要说明宋代都城东京的规划特点
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 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了望亭。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了望亭。
27 简述中国近代城市的特点* 简述中国近代城市的特点*
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向的特点。 1)发展与进步 a. 城市功能结构发生变化。中国古代城市单一中心展开市肆、闾 里布置。而现代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布局变化,出现了工业区,出 现了交通枢纽。资本主义商业街区和商业中心也出现了。 b. 城市公共生活多样化,城市商业中心出现。 c. 城市市肆建设有所改善。 2)矛盾与落后 a. 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城镇分布不均匀性和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沿海、沿河和矿产资源地城市发展迅速。 b. 消费性和寄生性,主要依靠外国资本的输入 c.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城市中反映。主要以现在公共设施分配 不均匀性,住宅建设不统一,商业布局不均衡性上等。
中外城市建设史(全套课件595P)
第一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二、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选在二级阶地 上,这样既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 2、规模: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也比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木骨泥墙房屋,一种是杆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原始村落晚期,就已由于生产及生活的需 要而产生简单的分区,出现了住址、墓葬区及窑址的分区。另外,建筑 也有了一定的分工及组合,聚落的中心是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公 共建筑),在其周围则环绕着小住所(住宅),其门往往都朝着大房子 。
中外城市建设史
2021/2/21
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建设史》? 第一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二部分 外国城市建设史
2021/2/21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章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城市 第三章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四章 五代宋元时期城市 第五章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 第六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第七章 中国近代城市 第八章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国城市
2021/2/21
第二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 一、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1、根据现有史料和考古实物证明,我国最早的城市是产生于距今4000多 年的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2、如果把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间与国外城市相比较,也是差不多的,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 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 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 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城市建设史感悟心得体会
城市建设史感悟心得体会回顾城市建设史,我深受启发。
城市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象征,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
通过对城市建设史的了解,我感到城市建设的发展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扩大和改善,更是一个持续的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首先,城市建设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和智慧的决策。
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对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的科学设计。
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一些城市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导致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
因此,城市建设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长远的城市规划,同时需要专业人士提供科学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城市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城市建设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和废弃物,给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在城市建设史上,一些城市由于没有重视环境保护,导致了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城市建设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确保人类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生活。
再次,城市建设需要注重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
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应该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城市建设史上,一些城市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因此,城市建设需要注重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使城市成为人们共同的家园。
最后,城市建设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
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
在城市建设史上,一些城市由于没有及时进行改革和创新,导致了发展的滞后和竞争力的下降。
因此,城市建设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发展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以保持城市的竞争力和活力。
中国城市建设史现代部分
第三类:工业比重不大的旧城市----天津、上海、大连、 广州等17个城市。
第四类:除上述39个城市外,一般城市采取维持方针
2、“一五”期间(53年——57年)
(1) 重点城市建设:
国家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前苏联援助的156个 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 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农村体制改革
1978——1984年,主要以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发展。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属集体所有,使用 权分包到户,农民从集体劳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充分 调动了劳动积极性,农业产量当年实现翻番甚至数倍的 增加。农村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和过剩的农产品为城镇化 起到了推动作用
1978年大地震后的唐山
唐山总体规划
唐山中心区
唐山抗震纪念馆
三、改革开放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法制建设 1979年3月国家成立了城市建设总局,即后来的建设部, 同期开始起草《城市规划法》。 1980年颁发了《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和《城市 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1984年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 1990年4月新中国第一部城市规划专业法律《中华人民共 和国城市规划法》正式施行。
为适应城市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城市建设工作:整治 城市环境、改善劳动人民的居住条件、整修道路、增设 城市公共交通和给排水设施等,同时增加建制市、建立 城市管52年国家根据长期计划,划定城市分类,进行有计划、 有重点、有步骤的改建或新建城市:第一类:重工业城 市----北京、包头、西安、大同、兰州、成都等8个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的出现;精神的发展;战争;夯筑技术。
2、中国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一定规模(前提)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和保障)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
3、简述西周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在《周礼.考工记》(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4、西汉长安城市区域规划特点?区域规划:“三辅”-京城、陵邑、郊县;“八水”是三辅地区运输的命脉。
特点:1、实体性城市组(功能侧重对经济作用)。
2、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
3、从区域层级的功能分区6、阐述宋代平江城的平面布局特征,《平江图》价值?城市平面为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平江府城有大城和子城,城墙略有屈曲,方位南北略偏东数度。
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城门旁都有水城门。
城市道路成方格形,主要道路成井字或丁字形相交。
城内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的直线,东西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
城市总平面以子城为中心,子城系平江衙署所在地,呈长方形,四周围以城墙。
子城内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偏于东侧的南北轴线上府署衙署在轴线南侧。
《平江图》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正确的反应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并围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7、元大都规划的特点?1)把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和自然景物,把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把北京的气候特点和街巷的划分紧密地结合起来。
2)继续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3)有一个明显地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的儒家礼制观念和风格复归的举动。
4)宋代开始崩溃的坊、市制度进一步完善。
8、古代风水说中,简述风水有关人居环境模式的构成的四大要素?龙:即山脉。
作用:以山作为城市的依靠及“气脉”象征,能给居住者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凭藉;在空间景观上以秀峰层集的山脉衬托城市,使城市天际远景有悦目的收束,进而在视觉上成为城市外部空间统率者。
•砂:统指前后左右环抱城市的群山,并与城市后倚的“宋龙”呈隶从关系。
•水:风水认为:“风水之法,得水为上”。
是水为血脉,能造就城市钟灵毓秀;水可分界空间,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及和谐的环境围合;水体形象如流动、弯环、动静皆可予人悦情怡性的审美感和象征意义。
穴:是山脉或水脉的聚结处(结点)。
9、风水理想模式?1、宅、村、城最佳选址(靠山起伏,高低错落,曲曲如活,中心出脉,穴位突起,龙砂虎砂,重重环抱,外山外水,层层护卫的发福发贵之地)2、风水理想住宅的构成要素:a、土地平旷,众山环抱,呈慢坡、平整有利于建设、农业生产,慢坡有利于排水。
b、山系:1、阻挡寒风2、良好的植被3、良好的防御系统4、良好的景观资源。
c、水系:1、提供饮水、排水途径2、运输3、提供副业(养殖)4、满足手工业、农业用水。
3、风水理想模式的景观特征:1、封闭为何景观2、中轴对称景观3、富于层次感的景观4、富于曲线美、动态美的景观。
10、简述为什么自然环境是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首重因素?——综述题1)城市作为“人居环境”要求良好的外部自然条件。
2)自然环境优越的古三河地区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密集地区。
a. 夏代都城游移于伊、洛、河、济地区。
b. 自然环境是商代都城频繁迁徙的重要考虑因素。
3) 富庶的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又一个重心地区4 ) 春秋战国城市选址的环境意识。
5 )“山水相连,封闭内向”是中国古代城市理想的外部环境模式。
6)自然环境陶冶影响深远。
11、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三种哲学思想体系?1体现礼制的思想体系:2、注重环境求实得思想体系3、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象天法地的思想)12、象天法地思想在古代都城中的体现,中国古代城市的营建大多体现着“象天法地”的原则。
秦始皇建都咸阳,继承和发扬了“象天法地”的原则。
“阿房宫为天极,渭水为天河(银河)阿房宫周围宫室为众星座。
即以咸阳城为天极,通过复道,甬道联系周围270座宫室,形成众星拱极。
西汉长安城的修筑以“象天法地”原则为指导,结合地理条件,“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另外,长安城中还开凿了昆明池,用以象征银河。
隋唐长安城,因周易乾卦利用地形而建立城市布局,“法天象地”,为统一天下,长治久安的愿望,城池在规划中包揽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思想观念。
唐都长安城根据天上星宿的位置,最为尊贵的紫微宫居于北天中央,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有十五颗星环抱着它。
紫微宫即有皇宫的意思,皇帝贵为天子,地上的君主和天上的星宿应该相对应,因此,只能把皇宫布置在北边中央位置。
而且北边有渭河相倚,从防卫的角度看,也比较安全。
14、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
1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
4、出色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15、简要叙述雅典卫城布局特点?建筑群自由活泼,建筑安排顺应地势。
总体而言,雅典卫城的建筑布局是以自由的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为原则,既照顾到从卫城周围仰望它时的景观效果又照顾到人置身其中时的动态视觉美。
16、古罗马城市建设的特点?1、不善于利用地形、强力改造地形。
2、建筑规模大、城市规模大。
18、罗马共和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分别建设了哪些广场,这些广场有什么异同?罗马共和时期:罗奴姆广场,凯撒广场罗马帝国时期:奥古斯都广场、图拉真广场。
罗马共和国时期广场与帝国时期的异同:(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地。
(2)共和时期广场建筑连续形成不相协调,帝国时期通过柱廊得到统一。
(4)共和时期广场组织较乱,帝国时期通过多个彼此垂直轴线组成一个整体。
19、罗马营寨城及特点?罗马人在征战中建设了大量的军营,并由这些军营发展成为了营塞城。
有固定的建设模式:方形的城墙,由四个城门方向修建十字交叉道路,交叉路口处建有广场和神庙。
城市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大干道成十字交叉或十字式相交,在交点处是城市中心广场。
城市路网为放个形。
城市里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
在主要道路起点和交叉处,常有壮丽的凯旋门。
在凯旋门之间很长的列柱街,形成及其雄伟的街景。
21、产业革命使城市建设面临着哪些新问题?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引起城市的畸形发展,市区地价昂贵,建筑拥挤,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恶化。
2、大工业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城市的那种以家庭为经济中心的城市结构。
3、大工业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城市盲目扩展,布局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货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阻塞。
5、城市各种公用设施提供远比封建社会高得多的城市物质生活条件。
大量污水,废弃、垃圾污染了城市环境。
6、城市中建筑紊乱,城市设计缺乏整体环境的考虑,建筑艺术衰退。
城市景观质量下降。
22、西方近代城市规划中,戛涅(T.Garnier)的工业城市主张什么?法国青年建筑师戛涅对“工业城市”规划结构进行了研究,主张在既有的城市内部,强调通过工业居住之间严格的功能分区和便捷的交通组织,以满足城市大工业发展的需要,实际上奠定了现代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功能分区理论基础。
25、1942—1944年大伦敦规划——综述题?1942年由艾勃克龙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吸收了霍华德与盖迪斯等先驱规划思家们关于以城市周围的地域作为城市规划考虑范围的思想。
在大伦敦规划中体现了盖迪斯首先提出的"组合城市"概念,并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遵循了盖迪斯所概括的方法,即"调查-分析-规划方案"。
当时被纳入大伦敦地区的面积为6731平方公里,人口为1250万人。
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
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
伦敦人均规划绿地面积大幅提高,重点绿化泰晤士河两岸。
中心区改造重点在西区与河南岸,并对其作了详细规划。
六十年代中期编制的大伦敦发展规划,试图改变1944年大伦敦规划中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使城市沿着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成三条长廊地带,在长廊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以期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其周围地区经济、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发展问题。
29、结合1942—1944年大伦敦规划和60年代中期、70年代早期大伦敦规划的内容论述卫星城建设及理论的发展和变化。
——论述题卫星城镇1定义: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完善的居住区和公共设施的城镇。
2卫星城虽然是独立的,但在行政管理、政治经济等方面与母城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母城以农田隔离,有快速的交通联系,3思想来源于霍华德田园城市,1919年首次称为卫星城市-韦林第二各田园城市三代卫星城:一代——卧城二代——半独立的卧城三代——独立的卫星城印度昌迪加尔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及优缺点?一城市形象象征生物体的构思,构成了城市总图的特征。
主脑为行政中心,设在城市顶端的山麓下。
商业中心位于全城中央,象征城市的心脏。
神经中枢位于主脑附近,为博物馆、图书馆等等,地处风景区。
大学位于城市西北侧,宛如右手。
工业区位于东南侧,宛如左手。
水电系统似血管神经、分布全城。
大陆系统构成骨架。
室内建筑像肌肉贴附。
留作绿化用的间隙空地似肺部呼吸。
优点:分区明确,交通组织合理。
缺点:功能分区导致了社会分化,邻里单位的面积大体相近,脱离了印度国情,中心规模宏大,但构思和布局过于生硬机械,建筑之间距离过大,广场显得空旷单调,形成的建筑空间和环境不够亲切。
27、英国新城市运动的情况(三代新城)?第一代新城(1946~1950)哈罗新城(伦敦卫星城)第二代新城(1955~1966)—朗科恩新城第三代新城(1967后)—密尔顿.凯恩斯新城哈罗新城:较多的体现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
规模较小、密度比较低;按邻里单位进行建设;功能分区比较严格;居住区、工业区等区分明确;道路网为环路和放射路组成。
这一代新城在功能和形式等方面大体相似,都强调独立和平衡,但对经济考虑较少。
后因长期经营,因人口发展不快,缺少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且就业困难因而出现年轻人回流大城市的倾向。
朗科恩新城:城市规划结构遵循线状原则,结合自然地形,与基地起伏的山脊浅谷复杂地形结合。
主要工业均布置于城市边缘地形平坦的地段上。
居住区不知在中间较高的丘陵上,并围绕中心公园布置。
新城中心位于规划区的几何中心一个大城堡的高地上,俯瞰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