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朱时清

合集下载

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作者: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年第09期【内容摘要】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

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能问、敢问进而想问、善问、乐问,逐渐激发和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实现思维的拓展、能力的创新。

让学生能问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基础,敢问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前提,想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起点,善问是促使问题意识形成的核心,乐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

【关键词】问题意识创新能力激发提高前不久卸任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经在一个教育论坛上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一代、二代的年轻人缺乏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的瓶颈。

”(余国良《直面基础教育的创新教育研究》)中国学生缺少创新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究其原因,应该说是与学生求学过程中问题意识的淡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它对于学生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唤醒。

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通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打好知识基础,让学生能问创新需要有丰富而系统的知识来做支撑,因为没有一定的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创新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真正的有价值而且可持续的创新;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才有可能产生问题,才有可能提出不同的见解。

因此,学校教学理应注重学生知识的习得和积累,让学生把基础打牢固,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一旦得到激励与发挥,就会更轻松、更深刻地促进知识基础和技能的掌握。

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墨守陈规,不能一味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结论,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应施行启发式的教、探究性的学,想法为学生创设活用知识的情境,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积极探索新知识,建构起系统的知识结构。

朱清时创新人才培养演讲

朱清时创新人才培养演讲

朱清时校长“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演讲实录:如何培养创新人才2012-8-2219:28:082012年8月18日,朱清时校长应邀做客“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为到场的800名广州市民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讲——“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朱清时校长围绕南科大“探索在我国的国情下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详细阐述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四项重要素质——想象力、好奇心、洞察力和注意力,通过一个个生动、经典的科学故事,告诉大家,创新的核心和灵魂并非知识与技能,而是新思想。

而要培养出具有新思想的创新人才,就要从一开始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保持对所学知识的好奇心。

“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是一个面向大众、服务社会,以“弘扬人文精神,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社科知识,提升社会理性”为宗旨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平台。

主持人:各位尊敬的来宾,各位尊敬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抽空前来第一百三十六期“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将为大家开讲《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今天的主讲嘉宾是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朱清时教授。

从这么热烈而绵长的掌声里,我能听出来大家对朱校长的认可,在中国的教育界有一个着名的问题,就是说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这是着名的钱学森之问。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我们逐渐住不起房子的时候,我们会对房地商有所埋怨;当社会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去质疑政府;当我们看不起病的时候我们就抱怨医院,诸如此类,目不暇给。

然而用时光倒流的角度一看,不论是公务员、商人、老师或者医生在最初的时候,他们都只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他们也是在接受教育,完成学业之后,才走上了各自的社会工作岗位。

由此可见,我们培养了怎么样的下一代,跟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未来又会生活在什么样的大环境之下有非常大的联系。

当社会的发展与人才的输送不匹配的时候,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在不同层次出现失衡。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朱清时(2)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朱清时(2)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朱清时(2)积极地从事创新实践,就越能积累创新经验,锻炼创新能力,增长创新才干。

创新是通过创新者的活动实现的,任何创新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形成创新成果。

因此重视实干、重视实践是创新的基本要求。

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自己提出新挑战,紧跟时代的发展。

才能在创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朱清时 [篇2]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智力,另一部分是在面对复杂的局面时,是否能够迅速地抓住要害,找得出办法来。

当代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今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不畏常规,敢于超越,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各种能力,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建立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正视创新的核心:创新思维。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自己提出新挑战,紧跟时代的发展。

才能在创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关键词:创新能力、大学生、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他的智力,包括通常我们所说的知识和能力。

知识学得越多、学得越活,这个人的创新能力可能就越强。

所谓能力就是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等,这些构成创新能力的第一方面,就是一个人的智力。

智力超群的人创新能力可能比较强,但是也不一定。

创新能力还有第二方面,就是这个人在面对复杂的局面时,是否能够迅速地抓住要害,找得出办法来,这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还包括在复杂的工作中,善于发现机遇并抓住机遇的能力。

当代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今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挑战也是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机遇,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把握机遇,实现人生价值是我们的责任,从我们自身来讲,我认为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不畏常规,敢于超越,增强创新意识。

听朱清时创新人才具备的能力素质讲座心得

听朱清时创新人才具备的能力素质讲座心得

听朱清时创新人才具备的能力素质讲座心得
朱清时在报告中首先回顾了自己学生时代曾给予他重要影响的汤斯发明激光仪的故事,然后结合自己的科研和创新经历,深刻阐述了科技创新应具备的条件。

他指出,科技创新人才具备的能力素质,心得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
一、科学史上的任何重要发现都需要机遇,创新就是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做恰当的事情,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

“我们必须时刻做好各种准备,善于识别和把握这难得的机遇!”
二、科学研究最宝贵的就是拥有新思想,新思想是创新的灵魂,科技创新既要求追求自己的新思想,又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新思想。

三、要善于与人合作。

真正的创新都要善于与别人合作,善于与别人分享荣誉和成就。

汤斯和肖洛合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四、科技创新除了具有好的思想,还要具备先进的技术平台和社会基础。

五、科技创新需要文化的支撑。

他指出,文化其实一点也不抽象,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固定的思维、行为模式,直接体现群体共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随时随地影响我们的举动。

在创新文化中,这种思维、行为模式应该有利于和导向于创新,创新文化就是最有利于新生事物成长的文化。

创新文化三要素
主要包括:追求卓越、学术自由、与学术自由相辅相成的学者自律。

干部学习课程: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困局(下)

干部学习课程: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困局(下)

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困局(下)主讲人:朱清时中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二)对待教育的态度60年过去了,一切秘密都揭开了。

原来前苏联的教育当初那么发达,其实是因为它保护人才的结果。

我们在50年代比较幼稚,我们就是没有,不要说像南道这样的人才了。

有历史问题的,有倾向的都谈不上保护了。

而且一旦有个问题,就连发表文章、从事科研带学生的权利都没有了。

所以总结过去我们教育,我觉得应该大家都来研究清楚是院系调整。

我太年轻了,那个时候才刚上小学,还没有亲身经历。

现在看的资料也都很片面,所以说这些事情都会有不圆满之处,希望大家把这件事搞清楚。

为什么这件事这个打击可能是我们教育过去60年没有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这个打击的背后隐含了干预教育、不保护人才,这些做法是我们的教育要吸取的教训。

吸取的教训就是如何使我们的教育提高活力?我们总结这个院系调整教训就是我们应该尽量好地做到,我要说民国时期就腐旧了,我们可能做得比民国时期更好、更先进的就是让教授管理学校、办学独立,而且我们希望全社会对教育不光是爱护,是要敬畏。

敬就是要尊敬,畏就是要畏惧。

我们的各部级领导对教育没有敬畏心,他们以为他们自己冲动了,自己有好主意就要让教育跟着他干。

教育敬畏就是你要假设教育是个比你任何人的思想都更基础的东西,教育教育人是要诚实、热心助人、做好事,这种东西是超越任何意识形态的,这个是最根本的东西。

教育家教这个,教这些东西的事情是任何人都必须敬畏,谁都没有权干预它,干预它就犯了大错。

教育就相当于就像我们要看我们的母亲一样,我们的母亲你长大了会发现她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是我们都原谅我们都尊重她,为什么?我们是她生的。

教育,我们也是教育生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敬畏它。

说到这里我在结束第一部分教育经验的时候,我很感慨就是我非常有幸在中科大做了十年的校长,而且做校长的最后阶段,我致力于整理校史,对中科大的事情有些理解。

为什么中科大到合肥之后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条件并不好。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朱清时在合肥一中举行宣讲会2012-06-10 20:01:48012年6月9日上午10点,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合肥一中体育馆为各位考生和家长做了一,畅谈“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宣讲会由合肥一中校长陈栋主持,来自全省近600名学生和家长聆听了大师精彩的发“从啤酒里的泡沫联想到基本粒子的轨迹问题,年轻的物理学家格拉索也因此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年4月16日,南科大获教育部批准建立,正式成为由广东省领导和管理、深圳市举办的公办全日制大学。

5月29日招生方案获批,南科大将在全国8个省共招收180名学生,全部为理科类,其中在安徽招生20名。

朱清时说,科学发展最需要的是新思想,而不是掌握多少知识。

在科学研究中,最宝贵的创新能力就是产生新思想的话说“知识就是力量”,但这不完全准确。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如果只有知识,没有想象力,就不研究中发现新大陆,不能建立一所新大厦,只能给现有的大厦添砖加瓦。

朱清时院士与宣讲会主持人合肥一中校长陈栋合影留恋“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洞察力,前两者是创新的基础,后两者是创新的思想源泉。

”朱清时在高考中表现出来的是做题的熟练程度,南科大复试采取笔试的方式,主要测试学生在高考中无法展现的记忆力、想象力和洞察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宣讲会发言这四种能力不是学一下就能提高。

从一定意义上讲。

跟人的天赋有关不是后天或者突击训练一下就可以表现出来的。

测试不用准备,准备了也没用。

”朱清时称,南科大的复试类似于国内外的智商测试,完全不需要提前做准备。

如何测试学生的想象力?朱清时举了个例子,譬如拿起一支钢笔,人们的第一个念头往往会想到这是用来写字的,学生发挥想象力,思考用这支钢笔还能做什么,“譬如做尺子、做门闩、曲别针等,好的学生能想出30多项。

”而对于洞察力的测试,朱清时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出一个数列,然后写出下面一个数字是多少,就是考察学生迅杂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

朱清时谈南科大之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朱清时谈南科大之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朱清时谈南科大之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2010年8月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做客晶报名人演讲周,为大家讲述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以及南方科技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希望进行的探索和尝试。

在近两个小时的演讲中,朱清时用一个个的生动事例,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他眼中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五大素质:多做实事、对科学技术有兴趣和好奇心、有直觉和洞察力、善于集中注意力和抓住机遇。

多做实事,不做浮躁的事“当创新人才第一个要素不是别的,就是要尽量做实事,不去做浮躁的事。

”演讲伊始,朱清时给大家讲了一个“臭豆腐干”的故事。

“一位领导到某地视察,每顿饭当地都招待得非常丰盛。

中午,领导跟当地书记说,晚上不要做太多菜,来碟臭豆腐干就行了。

书记立即安排秘书长落实,秘书长立刻交代办公厅主任,办公厅主任又交代给接待办主任,接待处主任又找来宾馆经理吩咐此事,宾馆经理最后将此事交代给接待大厨。

可晚饭都快吃完了,臭豆腐干还没上。

于是,秘书长顺着整个行政程序追下去,最后发现是大厨听到宾馆经理说上臭豆腐干,以为是玩笑,根本没做。

书记很后悔,说早知如此,他自己直接跟厨师说一句不就完了吗?”朱清时说,这个故事对他很有启发。

一条信息经过多次倒手、转述以后,到达终端接受时已经完全失真变得真假难辨了。

事实上,不管是生活中还是科教工作中,都可能存在很多泡沫化的事情,每件事情在此都会自动膨胀、卷入很多人,这个过程就叫做泡沫化。

所以当创新人才第一个要素不是别的,就是要尽量多做实事、不做浮躁的事。

结合当下教育界行政化、科学界商业化的现实,他说,即使不得不做泡沫化的事,头脑也要清楚,要能区分哪些是实事,哪些是浮躁的事。

朱清时希望南科大有一个做实事的学术环境,有足够的运转经费,教授们不必为科研经费烦恼,把绝大多数精力都集中在真正的科研和教学上。

保护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兴趣和好奇心对于一个创新人才来说是最重要的素质。

如果一个人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什么都不好奇,很难做出创新的东西来。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朱清时)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朱清时)

• 我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我 到物理系去听课,讲的是物理学的前沿,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 ,连原子弹都提到了。化学系的课我也去听,化学系主任L·鲍林讲结 构化学,也是化学的前沿。
• L·鲍林晚年主张服用大剂量维生素的思想遭到生物医学界的普遍反对 ,但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和整个医学界辩论不止。他自己就每 天服用大剂量维生素,活到93岁。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 、这样的怪人,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 。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什么。没有这种精神,怎 么会有创新!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邀请中美两国即 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参与
• 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 钱和美的选项。
• 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有的这 样解释,如果我拥有智慧,我掌握了真理,相应我就会拥 有财富和其他东西。
• 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外,没有一个选择真 理和智慧,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中国学生 直奔权力和财富这样的结果,忽视了如何实现的过程,不 去思索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我们文化中的官本位在他们 的观念已根深蒂固,社会上对于金钱的过分热衷追逐深深 地影响着他们。
•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中国的产业升级异常缓慢。东亚其 它经济体包括早期的日本和后来的“四小龙”(台湾、香 港、新加坡和韩国)在其经济发展过程的早期,每隔十来 年就会有一次产业升级。中国尽管仍然处于工业化的早期 ,但在过去的三十来年还没有明显的产业升级。
• 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中国文明正在复兴。相反,文明衰 落的症状则到处可见。
• “中国每年有6到8倍于美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毕业,但是 我敢说,你们说不出任何一项创新项目、创新变革以及创 新产品是来自中国”。

培养创新人才根本在于“去行政化”

培养创新人才根本在于“去行政化”
的教授、科研人员水平差,而是缺少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和土壤。现在的校园文化被“权力通吃”扭曲了,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无论设计的目标再好、管理体系再健全、规章制度再多,也难以解决应试教育的顽疾。
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把高校的价值取向拉回到崇尚创新、追求卓越上来。我今年9月受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校去掉官帽子,让学术水平高的教授挺直腰杆子,说话有分量。
核心观点
现在的校园文化被“权力通吃”严重扭曲、异化了,如果让教育行政化继续大行其道,无论设计的目标再好、管理体系再健全、规章制度再多,也难以解决应试教育的顽疾
现在许多人热衷于讨论改进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但是都没有找准问题的根本症结——学校的严重行政化。
我原来在中国科技大学做了十年校长,一直在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如课程改革、招生模式改革、强调课外实践等等,但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我思来想去,觉得症结还是出在高校管理体制上。
和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做个比较,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天天喊“培养创新人才”,但创新人才培养效果不是很理想。而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很少提什么“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却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还出了不少诺贝尔奖得主。两相比较,不难看出问题所在:这些名校的校园文化是崇尚真理、追求卓越,谁拥有真理谁就会得到尊敬,谁的创新理念好,谁就在学术和教育上有发言权。
在有的地方,确有“权力通吃”的现象:一个人只要掌了权、当了官,就要风有风、要雨有雨,报院士、评教授、立课题、分房子,样样享受优先权。受此影响,一些教授和青年教师整天想着如何迎合上级,让领导满意,有的人甚至把学术研究当成当官的敲门砖。甚至在个别高校和地方还出现了十几个教授、博士竞聘一个处长岗位的怪事。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的演讲稿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的演讲稿
中国科大44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三次创业。
第一次创业(1958.4-8):按照创新模式建校
★ 系科设置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
★ 理工结合、理实交融的办学特色
★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
★ 一流科学家(学部委员)上1-2年级基础课
★ 3-4年级到相关研究所上专业课和实习
这种创新思路和模式是科大传统和校风的源头
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或兴趣呢?
第一是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和亲手作实验。
前面讲过居里夫人的例子,她的好奇心是在她看到胶片被一种神奇的物质暴光引起的。爱因斯坦也是这样,他回忆说:"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就经历过种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 ...这种经验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关于这种对科学的兴趣。他又说:"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象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唯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象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敬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正是他对科学的这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的兴趣,使他在晚年拒绝了作以色列总统的邀请。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我知道在今天的中国教育体制下,这个办法还是很普遍的)。你要在你的脑子里分清什么东西是你懂的,什么东西是你所不懂的,不懂的东西不要去沾它,你要沾的东西是懂的;然后来了一个老师,拉着你的手,走到一个你还不懂的领域里,一直到你完全懂了为止。这是中国从前的传统的教育哲学,也是今天儒家传统影响之下的东亚国家的教育传统。对这个传统,大家知道有名的一句话,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办法有没有好处呢?有很大的好处。我之所以在昆明有很好的底子,原因就是受了这个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它可以让你少走弯路,使你一步一步地、完完整整地把一门学科又一门学科学好。"

朱清时:求解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困局

朱清时:求解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困局

朱清时:求解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困局--------------------------------------------------------------------------------我今天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教育管理体制的症结、教育思想的误区、创新能力的本质。

我曾当了十来年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反思这些年担任校长以及参加国内教学活动的各种经验,我比过去更清楚地看到现在教育体制和思想上的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使我们的教育面临很多问题。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做一个民意调查,评选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不满意的领域,我想教育可能会是其中之一,其中的原因可以用一些数字来说明。

一方面,六十多年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民国时期共38年,毕业大学生人数为25500人,38年间平均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不到7000人。

如今,以2008年为例,授予博士学位50000多人,位列世界第一,是民国时期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7倍。

而2008年的大学毕业生达到559万人,是民国时期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800倍。

也就是说,我国高校的规模增长了800倍,高等教育正逐步走向大众化。

另一方面,如果教育是按比例发展的话,那么培养出来的拔尖人才、大师也应该越来越多才是。

但令人尴尬的是,如果按照民国时期的人数比例来算,现在国内就应培养出几千个像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那样的大师来。

可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六十多年来还没有一个人的学识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媲美。

不仅是普通老百姓如此感叹,连钱学森钱老都如此认为。

2005年温家宝总理去看钱老,钱老跟温总理说,现在中国还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还没有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新人才去办学,没有独特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问题。

2006年温总理召集众多教育专家去座谈,他转述了钱老的观点,并忧虑地指出钱老讲的杰出人才不是一般人才。

我们现在培养出的大学生都可以说是人才,但那是一般人才。

没有想象力,哪来人才的创造力

没有想象力,哪来人才的创造力

没有想象力,哪来人才的创造力作者:唐景莉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07期“我曾经看到一幅漫画,尽管过了很多年,但印象依然很深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2007年3月4日在北京华润饭店接受记者采访时描述了这幅漫画。

“漫画中画了两个坛子,坛子打破前,一个人蜷缩在坛子中;坛子打破后,那个人依然蜷缩在坛子中,姿势一点没有改变。

”朱清时说:“这漫画说明什么?这个人已经定了型,尽管坛子已经打破,但思想没有解放。

”“两个坛子”的漫画蕴涵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培养创新型人才,前提是解放思想,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加注重大中小学的衔接,才能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一点,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共识。

没有童年哪来创造力不久前,11位院士云集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召开“科学教育讨论会”,专门研究小学的科学教育问题。

讨论会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倡议发起的。

其间,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刘盛纲院士感慨不已:“现在中国的小孩子没有童年了。

”一次,刘盛纲院士带孙女逛街,告诉她要什么都可以买,得到的回答令他心酸:“爷爷,我现在想要睡觉。

”孙女还告诉爷爷:住校生中,半夜有的躲在厕所里看书,有的则拿着手电筒躲在被子里看书。

刘盛纲催促家人向学校反映这些情况后,得到的答复更让他无奈。

老师回答:“如果我给了她童年,她就没有成年了——她考不进大学怎么办?”刘盛纲很不理解:“小孩子没有童年,身心发育都受影响,哪来创造力呢?”与刘盛纲院士有着同样担心的还有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

他说:“创新要从中小学抓起。

我非常忧虑,现在小孩没有时间玩了。

我小的时候曾经养过羊、鸡、兔子等,玩各种球。

现在的孩子整天学习、考试,没有时间玩。

如果这种教育模式不改变,将要影响几代人。

这种模式扼杀了孩子的创新精神,我们大学如何来弥补?”到学校上学,到课外上各种补习班,按照家长们的设计,游泳、弹钢琴、打乒乓球,小孩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因此,小孩子们玩的时间被无情剥夺。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_朱清时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_朱清时

文/朱清时2009年我在中国科技大学退休以后,实在不想重新做校长了,但最后还是到南方科技大学做创校校长,就是为实现我们这几代大学管理者的共同梦想,把我们认为真正应该进行的改革做出来,看看做出来之后,怎么发展,怎么演化,这会给我们国家今后的改革提供很好的参考。

我们希望南方科技大学能够如愿,真正办成一所在亚洲地区一流的研究型的大学。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60多年,从文革到现在也已30多年,现在每年都有几百万上千万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比民国时期要多上百倍。

但是,我们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颁奖一次,获奖的人还是那些80、90岁的老一辈的学者。

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告诉我们这几十年我们的教学出了什么问题,教育规模很大,轰轰烈烈,但是就是没有拔尖的创新人才出来。

国家最高科技奖是全国最权威的评审,就是选出最拔尖的科技创新人才,但是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看见最近几十年培养出来的人才。

一、什么是创新人才什么是创新人才?国际科技界对高度创新人才都有一些定义。

20世纪50、60年代,当时物理学已经知道所有物质都由原子、分子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这些基本的粒子组成,基本粒子是我们物质世界的基础,但是所有基本粒子都是从推论中间发现的。

所以物理学界50年代面临一个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有没有办法直接观测到基本粒子和它的运动。

当时的科学家们想尽办法但还是一筹莫展,因为基本粒子太小了,我们的观测工具不管怎么样,相对基本粒子都大,哪怕我们用单个光子去观测,光子和基本粒子差不多大,但一发生碰撞,基本粒子就不知道跑到哪去了。

所以,要观测到基本粒子运动轨迹是相当难的事情。

当时物理界最拔尖的人物也都在想这个问题。

那个时候美国物理协会每年开一次年会,会议地点一般在纽约。

年会是很大的,有几千人参加,形式是大家报名发言,被选上的就列入年会目录,会场的节目表有厚厚的一大本。

按照会场的节目表,与会的人自己选择要听一讲报告。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朱清时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朱清时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朱清时[编者注:朱清时,1946年2月生,四川省成都市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曾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课题组长和研究室主任。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8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99年5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作客座教授,法国格林罗布尔、帝戎和巴黎大学作客座教授,并作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在剑桥、牛津和诺丁汉大学工作。

在分子高振动态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成果。

曾于1994年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和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光谱化学学报(Spectrochimica Acta)》设立的汤普孙经念奖。

这篇文章,应该说,既是老师们应该知道和了解的,同时也是广大同学们应该知道和了解的,教学相长,是需要共识的。

关键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要素,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逐步形成自己的品味。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这是我们这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

这项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一流创新素质的人才。

我在文革高潮中大学毕业,从西北地区的工人做起,改革开放后到过不少世界一流学府,后来又长期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

因此对于青年人如何成才有较多的阅历和特殊的视角。

本文谈我对创新人才素质的认识。

它们中的一些内容,例如悟性和记忆力等,大家已有共识,这里不多讲了,只着重讨论那些容易被大家忽视,然而对于创新能力却是至关重要的素质,然后再介绍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供大家参考。

传统教育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弊病,如,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朱时清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朱时清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2006-09-11????朱清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目前我国正面临经济发展的最大机遇和挑战。

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国经济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一流创新素质的人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培养出的大量学生到美国等西方国家读学位或工作,一般地说,在上课和考试中,中国学生往往好过美国学生,到作研究和进一步办产业时,情况正相反,暴露出了中国学生总体上创新能力不足。

在国内,情况就更突出了。

近年来,中国的SCI 论文数已居世界前八名,但其中原始创新的极少。

中国的发明专利就更少,而中国所拥有的高新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则几乎是空白。

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在于人才。

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总数已经世界第一(1998年是623万,2005年已有2300万),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居首位,不缺一般人才,关键在于我国未能培养出大批具有一流创新素质的人才。

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很多,除了需要在我国发展出适合新时代的创新文化和教育体系和制度外,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内在的创新能力。

怎样才能培养出大批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我国高教界面临的一大问题。

从1957年上初中至今,我认识了许多学生,他们中不少人念书的成绩都很好,但在毕业后独立工作时,要么一遇困难就束手无策,要么跟着别人作,总是打不开新局面,换言之就是缺乏创新能力。

为什么在校时的好学生毕业后会这样呢?这使我思考我们的教育系统(从小学到大学研究生院)究竟有什么不足。

半个多世纪中的学习和工作,特别是最近十年从事的教育工作,使我认识到,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的一大问题是片面性,只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培养他们进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忽视了创新人才所必需的其它素质。

这里我专门讲它们,希望同学们能早些认识到这些,重视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今后在你们中出现更多的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里谈谈我的经验和看法。

?一.好奇心和兴趣?好奇心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

科学上最重大的原始创新大都是由好奇心推动的。

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用技术课程是以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高中学生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都达到了新的水平,通用技术课程很好地适应了学生的这一需要,设计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活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是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

通过几年的教学感悟,我有以下感悟。

一、正确认识创新,树立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朱清时院士在总结创新能力提高的技巧时称,出色的科学家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有新成就,在于他们有从不枯竭的兴趣,并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知觉,最后聚精会神地去研究它。

由此看来,新发明、新发现和发明家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

这要求我们要摒弃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迷惑,切实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并把自己的兴趣推而广之,坚持不懈地沉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当中。

二、创设技术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或典型的发明创新案例,创设不同的技术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提出矛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怀疑,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启发学生多方案解决问题。

研究表明,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源动力。

我经常配合教学内容播放一些技术设计和发明创造的典型案例以创设技术情境,呈现技术与设计的过程,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技术价值及其重要作用。

如“我爱发明”节目是以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发明案例为主,当中有不少是学生的发明,并有发明专利转化为财富的故事,体现了通过技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从中让学生感受技术的魅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和动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我除了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和案例分析了解发明创新和设计制作外,还根据教学需要尽可能自制教具。

中国教育忽略了5个基本要素的培养

中国教育忽略了5个基本要素的培养

中国教育忽略了5个基本要素的培养作者:来源:《人民文摘》2013年第02期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在杭招生宣讲朱清时,1946年2月出生,物理化学家。

曾任中科大校长,退休后担任南科大首任校长。

这些年外地学校到浙江自主招生,由校长亲自出马宣讲的,朱清时是第一人。

南方科技大学日前在杭州第二中学启动2013年浙江招生的首场招生宣讲。

这是南科大第一次到浙江来招生,名额20人。

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说,浙江生源好,如果报考的人多,学校会增加招生名额。

朱校长还在杭州第二中学做了场题为《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讲座。

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如何培养创新能力,这是我从几十年科研教学经历中得到的。

创新型人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它有5个基本要素:批判思维,想象力,洞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这5个要素恰好是被中国教育排斥在外的。

中国教育最大特点是只重视传授知识给学生,忽略了5要素的培养。

这也是中国大学现在培养不出大师的一个原因。

批判思维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批判思维,能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

而应试教育,只重视考高分,忽略了批判思维的培养。

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午夜钟声到了,一切都会变成原样,马车变回了南瓜。

但水晶鞋却留在了王子那边。

一位听故事的小朋友说,到了午夜魔法就失效了,为什么灰姑娘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呢?当小朋友提出这个疑问时,老师的回答是你不要胡思乱想,课文怎么讲你就怎么记。

这就扼杀了学生的批判思维。

想象力想象力也是创新型人才一大要素。

想象力是用自己的大脑,根据过去的经验,去构造出没有的新东西。

有人看到了狮子和人,想象出狮身人面像,中国古人综合很多动物,想象出了龙。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知识是有限的,可以弥补,想象力被扼杀了,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了。

人天生就有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最丰富,但孩子的想象力在学校教育下,会被缓慢扼杀。

家长和老师合盟,要孩子照课本上背诵、理解知识,孩子用自己的想象力写出的答案,老师就给错,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病。

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的演讲稿特此建议大家抽空阅读朱清时院士的这篇演讲稿。

朱先生结合个人的亲身经历,就一个人的学习,工作,成长,科学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诸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读来颇有感染力,深受教育和鼓舞,希望大家从中获益。

同学们: 早上好!在座的很多同学是去年刚入学的。

我首先代表学校衷心欢迎这些新同学!这个欢迎词已经说的太晚了一些,这个报告去年就该做,但由于我们学校换届等各方面原因没有做,推迟至现在才做。

有人说过,一个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三十年,第一个三十年是从出生到30岁,在座的同学基本上都处于这个年龄段,这个是成长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人开始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界,为今后的事业打基础。

第二个三十年从30岁到60岁,是一个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时候,是他从事一生主要事业的时候。

第三个三十年是从60岁开始,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够把第三个三十年过完,在第三个三十年中的人,精力不行了,但是他们对社会对自然界的了解很丰富了,所以,最适合当教师。

我担任学校的行政领导职务之后就离开了教学科研的第一线。

在离开教学科研第一线之后,我觉得我还有一些东西可以帮助同学们成长,那就是从我的阅历中了解到的,一个人特别是从事理工科工作的人,如何才能成才。

因为很少有人像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这么多的事情。

我1963年进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读书,1966年6月份开始文化大革命,停课。

1968年,分配到青海去当了一名工人,真正的工人,是铸造工。

后来又当采购员、计划员。

到1974年底才调到了青海盐湖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从那以后,从实习研究员一步一步地做起,到国外很多机构工作过。

所以我自己觉得像我这样的人,在科学上的成就是一般的,但是我们对如何在科学事业上成才的了解,比很多科学成就远大于我们的人可能更多。

所以,我应该把自己从阅历中了解到的年轻学生怎么做才能够成才告诉大家,使大家在进入大学生活的时候就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不要到了几十年以后认识清晰了,但是时间已经过去了。

培养创新能力从原动力开始

培养创新能力从原动力开始

培养创新能力从原动力开始朱清时,化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1998年6月就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以来,致力于规划和组织学校面向21世纪建设一流大学,卓有成效地推进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自2009年9月10日起,朱清时院士就任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2012当选“中国教育年度声音”。

中国现在每年都有成百上千万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比民国时期要多上百倍。

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颁奖一次,但是我们看到获奖的人还是那些80、90岁的老一辈学者。

这几十年我们的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却很少出现拔尖的创新人才,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我今天就来着重讲讲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本身的问题。

一、什么是创新人才国际科学界对高度创新人才有一些定义,下面我用故事来描述一下定义,先讲一个近代的故事。

这是20世纪50、60年代的事情。

物理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面临一个难题,即人类有没有办法直接观测到基本粒子和它的运动。

这个问题可以算是那时候最重大的科技问题了,当时物理学界顶尖级科学家们想尽办法还是一筹莫展。

那个时,候美国物理协会每年开一次年会,会议地点一般在纽约。

美国物理学会的年会有几千人参加,形式是大家报名参加,被选上的就列入年会目录。

会场的节日表有厚厚的一大本。

会议主办方是不接待来宾的,吃住行都是自己解决。

按照会场的节日表,自己选想听的报告。

这个年会是美国科技界的传统,也是世界上科技文化比较发达地区的传统。

顶尖的学者都会来,很多研究生也会参加,他们参加是想听到新思想。

在年会最后一天用午餐的时候,当时美国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尔弗雷茨(这个人那时已经有50、60岁了,专门搞实验物理学的,如何观测基本粒子就是他力求解决的问题)在吃饭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芝加哥大学年轻的博士后叫格拉塞,才27岁。

两个人身份、地位非常悬殊。

格拉塞向阿尔弗雷茨抱怨说:“进入最后一天会议了,我很担心我的报告没有人听,因为我的报告是排在今天下午的最后一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2006-09-11????朱清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目前我国正面临经济发展的最大机遇和挑战。

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国经济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一流创新素质的人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培养出的大量学生到美国等西方国家读学位或工作,一般地说,在上课和考试中,中国学生往往好过美国学生,到作研究和进一步办产业时,情况正相反,暴露出了中国学生总体上创新能力不足。

在国内,情况就更突出了。

近年来,中国的SCI 论文数已居世界前八名,但其中原始创新的极少。

中国的发明专利就更少,而中国所拥有的高新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则几乎是空白。

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在于人才。

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总数已经世界第一(1998年是623万,2005年已有2300万),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居首位,不缺一般人才,关键在于我国未能培养出大批具有一流创新素质的人才。

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很多,除了需要在我国发展出适合新时代的创新文化和教育体系和制度外,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内在的创新能力。

怎样才能培养出大批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我国高教界面临的一大问题。

从1957年上初中至今,我认识了许多学生,他们中不少人念书的成绩都很好,但在毕业后独立工作时,要么一遇困难就束手无策,要么跟着别人作,总是打不开新局面,换言之就是缺乏创新能力。

为什么在校时的好学生毕业后会这样呢?这使我思考我们的教育系统(从小学到大学研究生院)究竟有什么不足。

半个多世纪中的学习和工作,特别是最近十年从事的教育工作,使我认识到,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的一大问题是片面性,只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培养他们进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忽视了创新人才所必需的其它素质。

这里我专门讲它们,希望同学们能早些认识到这些,重视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今后在你们中出现更多的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里谈谈我的经验和看法。

?一.好奇心和兴趣?好奇心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

科学上最重大的原始创新大都是由好奇心推动的。

众所周知,核物理学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放射性的发现,就是因为年轻的居里夫人被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所驱使,选择了探索贝克勒尔射线的秘密作为论文课题。

她花了整整四年时间,在一个破旧的棚房中坚忍不拔地重复着繁重而又枯燥的工作,终于找到了新元素镭和钋。

爱因斯坦对传记作家塞利希说:“我没有什麽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他又对一位物理学家说:“空间时间是什麽,别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清楚了,我智力发育迟,长大了还没有搞清楚,于是一直在揣摩这个问题,结果就比别人钻研得深一些。

”他的这段极为朴实的话,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试想一下:你是否对自然现象感到过好奇?自然现象分两类,一类是人们未曾经历过的异常现象,如火山爆发,对这类自然现象感兴趣的人很多,但能把这种兴趣持久下去的人就不多了;第二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如空间时间是什麽?对这类问题感兴趣的,或能够思考这类问题的人不多,其中绝大多数人只满足于一些简单的回答,能像爱因斯坦那样深入思考下去的人就仅是凤毛麟角了。

在爱因斯坦七十岁生日时,着名物理学家拉比致词说:“在爱因斯坦以前,在爱因斯坦以后,从来没有人这样深入地探索、研究过我们关于空间、时间、因果性这样一些人类最本能的观念。

”拉比的话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但毫无疑问,爱因斯坦是人类中极少数能够深入思考这类人类最本能的观念的人,因而他对这类问题的好奇心可以持续下去。

正巧他又生逢其时:科学的发展刚刚为解决此问题准备好了一切必要条件,能力和机遇的完美结合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或兴趣呢?第一是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和亲手作实验。

前面讲过居里夫人的例子,她的好奇心是在她看到胶片被一种神奇的物质暴光引起的。

爱因斯坦也是这样,他回忆说:“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就经历过种惊奇。

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 ...这种经验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

”关于这种对科学的兴趣。

他又说:“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象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唯所能及的。

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象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敬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正是他对科学的这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的兴趣,使他在晚年拒绝了作以色列总统的邀请。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科普活动,科学博物馆等科普设施十分普遍。

另一方面,好的学校都重视教学实验课和实验设施。

这些正是我国目前最缺的,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第二,教学方法也很重要。

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回忆说,他在上小学时,他的老师说:“想像一下,一个工人举起一块重石头,奋力顶住它,把它放在房顶上,他做功的能量没有消失。

多少年以后,也许有一天,石头掉下来砸了某人的头。

”这个解释能量守衡定理的例子使儿童时代的普朗克终生难忘,就像他被那个落下的石头砸着那样。

它使普朗克对支配着物质世界的物理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并且从此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个故事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它说明人的好奇心和兴趣可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被引发,而且决定他的一生。

因此,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的中心环节,应该让最好的教师讲课。

好的教师不仅对所将的知识有深刻的了解,而且也善于用学生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就象普朗克终生难忘的老师那样。

?二.直觉或洞察力?从上中学至今,我认识许多学生,他们念书时都很好,但毕业后工作能力相差悬殊。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直觉和洞察力不同。

什麽是人的直觉和洞察力?简而言之,它们是指当一个人面对十分复杂的情况时,迅速地抓住问题的关键并找到出路的能力。

一个好的领导人,靠直觉和洞察力可以马上找到复杂问题的关键所在和解决办法。

科学家也一样。

一位英国科学家在同我谈到我们都认识的一位美国青年教授时说,这是一位好科学家,因为他对科学有很好的直觉。

类似的话我听过许多,有经验的科学家都知道,好的直觉是优秀科学家的必要素质。

爱因斯坦曾现身说法地解释过:“(学生时代)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学,其原因不仅在于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超过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在于下述奇特的经验。

我看到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去我们所能有的短暂的一生。

因此,我觉得自己的处境象布里丹的驴子一样,不能决定自己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

这显然是由于我在数学领域里的自觉能力不够强,以致不能把带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东西同其它那些多少是可有可无的广博知识可靠地区分开来。

”“诚然,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

”“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它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在这里爱因斯坦强调了直觉在选择研究课题上的重要作用。

爱因斯坦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他在很年轻时就懂得直觉的重要,又选择了他具有最好直觉的领域-物理学。

因此他能找到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取得突破的条件又已成熟,因而可以大发展的课题方向。

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是创新能力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直觉和洞察力?这些能力是不能靠上一门课或读一些书(类似“小说写法”之类)获得的。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和浓厚的创新气氛中自己“悟”出来。

因此世界上的一流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学校里营造出浓厚的研究气氛,来促进学生的创新素质的成长。

特别是它们都有许多学术大师,学生有机会与大师直接交流。

这些交流容易产生火花,让学生领悟对科学的直觉和洞察力。

因此,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流的大师或经常请到一流的大师来校讲课或作报告,让学生能经常与他们直接交流,观察他们,模仿他们,悟出自己的直觉和洞察力。

近年来,中国科大每年都邀请国内外的大师来校给师生作报告。

有人不理解,认为花许多钱请这些人来作一二小时的报告实效不大,因为他们讲的,要么书上已有,要么大多数人听不懂。

这些话有片面性,因为当面听讲与读书本不一样,不仅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不同,而且大师们的表情、动作,特别是他们在回答听众问题时,如何迅速寻找答案,这些可能让一些人悟出什么是直觉和洞察力。

?三.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的能力?数学家华罗庚常说一句名言“天才出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

他还说过:“在中学时,别人花一小时,我就花两小时。

而到工作时,别人花一小时解决的问题,我有时就可能用更少的时间去解决了。

”他还带出了优秀学生,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科学家对基础知识下的功夫很深,像老工人熟悉机器零件一样熟悉它们,因此也可以像老工人把零件装成机器那样熟练地用它们写出新定理,组装出新反应,完成新实验。

当你看精彩的杂技表演时,就可以生动地感受到这个道理。

杂技演员几年、几十年的练习一些基本动作,直到如此炉火纯青,以至使普通人认为这是天才作出的奇迹。

科学研究和杂技在这个意义上是相似的。

陈景润说过:“做研究就像登山,很多人沿着一条山路爬上去,到了最高点,就满足了。

可我常常要试9-10条山路,然后比较哪条山路爬得最高。

凡是别人走过的路,我都试过了,所以我知道每条路能爬多高。

”这句话揭示出了陈景润何以能超过别人达到顶点的秘密。

然而,勤奋刻苦必须以能集中注意力为前提。

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决定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科学史上思想深邃的巨人都特别能集中注意力。

牛顿曾在思考时误把怀表当作鸡蛋放进水里煮。

奥托弗里希回忆说“爱因斯坦特别能集中注意力,我确信那是他成功的真正秘诀:他可以连续数小时以我们大多数人一次只能坚持几秒中的程度完全集中注意力。

”这句话很精彩,它清楚地揭示出了优秀科学家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

因此,天才比常人能更高度地集中注意力。

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勤奋工作的人,才可能成为天才。

华罗庚和陈景润就是这样的天才。

事实上,他们的成功不仅是由于他有超常的毅力,耐性和不计代价的投入,更重要的是他具有长时间地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具有后一点,他才能作出别人作不到的事,也才能感受到工作的乐趣,从而舍弃正常人的生活,愉快地把全部时间都花在工作上。

?? 学校不仅应该让学生具备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而且应该营造出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环境。

一个人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和社会原因。

生理因素包含先天和后天两类,许多事实均说明先天因素的重要,但是其中的科学原理尚待脑科学家们作深入研究。

后天因素则比较明显,例如充分休息和适当运动之后,脑部供氧充足时,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又如科学研究已确定:血液中铅含量较高的儿童会出现注意力缺失等。

因此,足够的休息、适当的运动和恰当的营养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好的学校不仅应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还应该给学生提供好的休息环境和体育活动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