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圈经济理论的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一、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

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应不足的瓶颈。

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应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应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应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

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不能获得好的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即使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区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优先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

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

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

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

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

城市经济学概念

城市经济学概念

城市经济学概念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活动的学科,它涉及城市规模、城市职能、城市竞争力、城市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以下是一些与城市经济学相关的概念:1.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城市面积的扩大以及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的变化。

2. 都市圈:都市圈是由一个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组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但相对独立的经济和人口系统。

都市圈通常是以区域城市间的交通和经济联系为基础形成的。

3. 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城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强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在经济地理上的重要性,包括中心地、居中地和卫星地的概念,通过分析和解释城市等级结构和区域内外关系。

4.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企业在同一地区集中以实现规模经济、技术外溢和效应的经济现象。

城市作为聚集经济的主要场所,鼓励企业和人才的互动和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5.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个体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积累而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在城市经济中,人力资本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高技能劳动力的聚集和使用可以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6. 创新与创业:创新是指通过创造新想法、新产品、新服务等来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创业则是将创新转化为商业机会并开展商业活动的行为。

城市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7. 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相对于其他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能力。

城市竞争力取决于多个因素,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和城市形象等。

这些概念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理解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特征、机制和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关于大都市的理论

国内外学者关于大都市的理论

国内外学者关于⼤都市的理论都市圈的概念1959年,⽇本经济学家⾼野在研究⼤城市郊区化和卫星城镇问题时,从商业⾓度提出了“⼤城市圈”的概念。

随后,⼀些国家和地区也从不同⾓度对城市群体现象进⾏了定义和划分。

但⽆论怎么定义,其中的⼀个核⼼思想就是经济发展载体系统的区域整体观和系统观。

⽇本关于都市圈的研究在60⾄80年代多集中在对都市圈内单⼀要素(如产业和⼈⼝)的分布演变和成因分析上。

80年代以后。

这⼀阶段的研究逐渐转向对都市圈空间结构变化的综合总结。

如京板神都市圈内部三⼤城市的⼈⼝和零售业分布和由此决定的城市中⼼性空间变化,得出在城市核⼼地区中⼼性降低的同时,都市圈⾛向均衡发展。

简⾔之,⼤都市圈(Metropolis Sphere)是指在⼀定地域范围内以经济较发达的中⼼城市为核⼼,以具有⼀定结构、功能的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城镇群体为中⼼城市的强辐射空间,所形成的⾼度城市化的经济地域。

因此,⼤都市圈⼀般应具备以下6个基本条件:(1)⼤都市圈内必须⾄少有⼀个经济较为发达并具有强辐射能⼒的中⼼城市;(2)中⼼城市必须有⼀定的辐射腹地空间;(3)⼤都市圈内应具备⾼度发达的基础设施束;(4)⼤都市圈内中⼼城市与基地城镇之间应有密切的经济联系;(5)⼤都市圈不是⾏政区的简单迭加,⽽是经济区、社会区、⽣态区的综合集成;(6)⼤都市圈内应有较⾼的城市⼤都市带的概念(国外,国内)“megalopolis”⼀⼀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

公元前4世纪,希腊⼈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规划了⼀个机关报的城邦,他们希望其发展成为希腊最⼤的城市,故将其命名为“Megalopolis”。

赋予megalopolis以现代含义的是美国城市地理学家⼽特曼(Gottmann)1957年发表的著名论⽂《⼤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以及随后的⼀系列著作。

他使得“megalopolis”⼀词⽤来表⽰城市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特定现象的专有名词—⼤都市带。

Gottmann关于都市带的主要学术思想包括:1、都市带的特征:①从空间形态上看它是在核⼼地区构成要素的⾼度密集性和整修地区多核⼼的星云状结构。

城市圈发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长三角城市圈为例

城市圈发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长三角城市圈为例
元, 占全 国的 2 1 . 4 0 4 ; 人 均 GD P达 到 5 7 8 5 1 . 2 5
元, 是 全 国平均 水平 的 1 . 9 3倍 , 进 出 口额 占全 国的
基金项 目: 西安 市科 技局 项 目( S F 1 0 1 1 ) 作者简介 : 苏永 乐 ( 1 9 6 1 一) , 男, 陕 西 乾 县人 , 西 安财 经 学 院 经 济学 院教 授 , 研 究 方 向为 产 业 经 济 和 国 民经 济 ; 陈鹏 ( 1 9 8 9 一) , 男, 浙江台州人 , 西安财经学 院经济学 院硕 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产业经济 。
第2 6卷 第 3期
2 0 1 3年 5月
西 安财 经 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Xi ’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Fi n a n c e a n d Ec o n o mi c s
V0 1 . 2 6 No . 3
长极起 到 的扩散 效 应 、 龙 头 引 导 效 应 以及 规 模 经 济
效益 等作 用 的发 挥 , 使 得 区域 经 济 的 整体 实 力 得 到 了进 一步 提升 , 区域 内的经济 发展 开始 趋于平 衡 , 差
异不 断地 缩小 。这 与极化 理 论在后 期 的进一 步发 展 所 表现 出大 的扩散 效 应 和 回流 效应 也 是 吻 合 的 , 当 回流效应 占据 优势 时 , 区域 发展 就会 趋 向于平衡 , 这 就 是 区域 经 济一体 化发 展演 进 的历程 。 长 三角 城市 圈 内的 1 6个城 市分 属 于江苏 省 、 浙
差异 即人 均 GD P的差距具有 明显 的缓和作用 。 关键 词 : 区域经济 ; 长三角城市圈 ; 经济一体化 ; 极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 : F 0 6 1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2 8 1 7 ( 2 0 1 3 ) 0 3 一o 0 6 5 一O 5

金融产业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金融产业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管部门 、 金融 中介机构 、 跨国金融 企业 、 国内金融 企业 等具有总
部功能的机构在地域上向特 定区域 集中 ,并与其他跨国机构 、
国 内大型企业 总部之 间存在 密切往来 联系的特殊 产业空 间结 构 , 是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武 汉城市 圈获批成为 它 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 实验 区 , 出了要 建设中部区 提 域金融中心的构想 , 这一构想要变为现实必须有强大 的金融业 集聚作为支撑 。
的爆发都或 多或少导致 经济发展的中断。金融集聚的产生是产
业集聚的伴随物 , 它通过规模 、 扩散 、 知识溢 出以及 自身金融功
能的发挥等方式来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 。
1 金 融 集 聚通 过 规 模 、 散 、 识 溢 出效应 促 进 经 济 增 长 、 扩 知
响, 除了集聚储 蓄、 筹集 资本的直接效 益外 , 储蓄集聚还 可更好
() 3 公司控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金融合约、 金融市场和金
融中介等金融资源集聚降低了事后监督经理人 、 促进公司治理
资。三是金融机构的合作得以开展 , 其辅助性产业得以发展与
共享 。
的执行成本。由于项目的外部投资者识别项目回报率是有成本
的, 这种辨别成本阻碍 了投资决策 , 降低了经 济效率 。 () 4风险管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一些高收益项 目需要长
供融资。
余者提供 更多的流动 胜投资对象 。二是提 高市场 流动性 , 降低
融资成本和投 资风险 。通常金融市场 的规模越 大 , 证券的流动 性越高 , 这会吸 引其他地 区的贷款 人和 借款 人把他们的总需求 和总供给转移到这个市场中来 , 款人 可以支付较低的利率或 借 得到更多的贷款 ,贷款人则可获得 性质不 同的更大规模 的投

县域城市融入都市经济圈路径研究-以德清为例

县域城市融入都市经济圈路径研究-以德清为例

县域城市融入都市经济圈路径研究——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1引言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加强区域合作已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

党的十七大将“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做出了关于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战略部署,以进一步加快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杭州市于2007年8月颁布的《关于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实施意见》,给德清这个与杭州地域相邻、人缘相亲、习俗相近、文化相融的杭州都市经济圈六个节点县市的首位县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1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2006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构筑杭州都市经济圈,使之成为全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核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区。

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已成为浙江省的重大战略任务。

2007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在《关于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突破行政区域局限,加强杭州与湖州、嘉兴、绍兴等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推进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合力打造长三角“金南翼”。

2008年8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对长三角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定位,也给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更高的要求。

从当前阶段的实施层面来看,杭州都市经济圈区域合作与协调,首要是加强杭州市与非杭州市行政管辖范围的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6个节点县(市)的合作共建、协调发展。

德清,位于浙北杭嘉湖平原,东邻桐乡,西界安吉,北接湖州,南毗杭州余杭区。

总面积936平方公里,人口43万,辖9个镇2个乡,其中有5个镇2个乡与杭州余杭区接壤,县城距离杭州市中心仅半小时车程。

宣杭铁路、104国道、09省道、杭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
文化资源开发不够深入,缺乏特色和吸引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缺乏有效的营销和推广手段,知名度不高;
社会参与度低,缺乏共建共享的意识。
04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规划与实施 路径
制定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规划
确定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要点三
创新金融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为文化 旅游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支 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05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任务与保障 措施
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源共 享、优势互补,提升文化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
03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是指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实现文 化传承与旅游体验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过程。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内涵包括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与推广 、社会参与与共建等方面。
国内外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现状
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成渝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增加值逐年增长,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 要力量。
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提升
通过多年的营销推广,成渝地区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 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研究不足与展望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文化旅游产品创新不足
尽管成渝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 目前开发程度仍然较低,许多景点和文化遗 产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保护。
08
参考文献

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论文

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论文

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初探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1-022-01摘要结合低碳经济理论内涵,对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低碳模式一、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内涵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1.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是指生产某人口群体所消费的物质资料的所有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全部废弃物质所需要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包括生产性生态足迹和消费性生产足迹。

利用生态足迹可以判断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和是否具有生态安全性。

2.“脱钩”理论。

“脱钩”理论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物质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但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变化,经济增长时物质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略低、甚至开始呈下降趋势,出现“倒u”型。

3.“过山车”理论。

根据格鲁斯曼和克鲁格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关系:当人均gdp 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gdp 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人均收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

即: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轨迹就是人类经历生态环境质量的“过山车”。

上述思想内涵与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相适应,低碳经济的前提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将碳排控制在最低点。

二、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背景1.“两型社会”建设背景。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采取各种措施,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将人类活动规制在环境容量之内,减少污染产生量,实现排放无害化,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这为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契机。

都市圈有关理论及中国都市圈评价

都市圈有关理论及中国都市圈评价

2.2都市圈最基本的特征概括 2.2都市圈最基本的特征概括
第一,有一个中心城市(也可能是双核); 第二,圈内的城市结构完整,即形成合理 的城市体系; 第三,各城市间联系密切,尤其是中心城 市对外围城市间的集聚与扩散作用明显。
2.3都市圈的范围和中心城市的作用 2.3都市圈的范围和中心城市的作用
(1)中心城市的作用 中心城市的作用 (2)都市圈的范围 都市圈的范围 (3)城市间的竞合关系 城市间的竞合关系
207.051 8.828 20.186
13.798 1.151 1.691
16.311 0.695 1.59
京都县
和歌山县
4716.2
1080
229
6.677
0.68
0.526
兵库县
8388.2 4198 5774.3 4021.9
5402 827 1842 1287
644 197 319 320
2 2 2 2

表1:日本三大都市圈在全国的地位
面 都 市 圈 万km2 3.63 3.71 5.60 12.94 积 占全国% 占全国 9.6 9.82 14.83 34.25 km2 4197.3 2364.73 2172.03 8734.06 人 口 占全国% 占全国 32.89 18.53 17.02 68.44
• 纽约大都市区:该都市区从波士顿到华盛顿, 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 几个大城市,共40个城市。该都市区长965公 里,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 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 ,城市化 水平达到90% 以上。 • 北美五大湖都市区:该都市区分布于五大湖沿 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 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 它与纽约都市区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一、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

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给不足的瓶颈。

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给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

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不能获得好的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即使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区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优先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

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

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

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

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

[城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城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城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城市经济学论文范文篇1浅析城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摘要:本文对城市经济学进行概述,说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总体状况并对城市经济学研究趋势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城市经济学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发展现状;未来展望1.城市经济学概述1.1城市经济学的含义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生产、成长、城乡融合的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在现代社会,经济价值的实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经济学的研究也从单纯的经济研究扩展到与经济相关的其他领域中。

发现城市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规律、探求城市经济活动中各种生产关系,是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目的。

1.2研究城市经济学的意义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成为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结构,城市发展的状况不仅决定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决定了城市环境中的个体发展的可能。

研究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求城市发展的规律以及生产关系,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对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能够评价和预测城市的“生命力”,能够为我们选择生活环境提供帮助;另外,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还有助于揭示城市生态发展中的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一致的。

要探讨人类生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的发展,就必须进行城市经济学研究。

2.城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2.1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城市经济学于上世纪中期成为西方工业国家社会研究的重点学科,城市功特殊功能区的划分使城市经济学开始对城市郊区化、都市化、城市发展的结构以及城市的区域特征进行研究;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使得城市更新、城市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进行研究也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到了20世纪晚期,我国开始对城市经济学研究加以重视,除了以上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之外,全球城市经济学研究呈现出三个共同的特征:首先,由于城市的不断增长,由于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污染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巨大问题,研究城市化和自然生态的协调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次,城市发展使人口流动加剧,进而引起城市就业、消费和人力资源利用等问题,这也是现代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最后,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城市文化的交流,使国际都市的发展对比和竞争力研究成为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内容。

经济学视野中大城市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论中国三大城市经济圈的现状及其发展

经济学视野中大城市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论中国三大城市经济圈的现状及其发展

数 ,它 决定 每 层 的城 市个 数 。当分 工水 平 上 升 时 ,最优 层 次数 则会 增 加 。这 种金 字塔 型 的 分
层结构 ,最大 的城市在上层 ,中等城市在 中层 ,小镇在底层 ,并且其交易效率是最优 的。 ④
大 城 市一 般 都会 经历 向 城 市 化 、城 郊 化 、逆 城 市化 与再 城 市化 这样 一 个大 城 市生 命周 t 7 期 。 大 城 市经 济 圈 的形成 一 般 都 经 历 了一 个 从 孤 立 城 市 ,发 展 到单 中心 城 市 圈域 经 济 形 而 成 ,再 到 多 中心 大城 市 圈域 经 济 发 展 ,最 后 到 大 城 市 经 济 圈 发 展 的 阶段 。 么 ,为 什 么会 那 形 成 大城 市 经济 圈 呢 ?这 主要 体现 在 其本 身 所具 有 功 能上 。
20 02年 9月
Sp m e, 02 et br 20 e
经 济 学 视 野 中大 城 市 经 济 圈 的形 成 与 发 展
— —
论 中国 三 大 城 市 经 济 圈 的现 状 及 其 发 展


20 6 ) 0 0 2
( 华东 师范 大学 商 学院 ,上 海

要 :大城 市经济圈的形 成和发 展 有其 自身的规 律 。如 何 降低 经济 圈 内城 市 间的 交 易成
造业 的人集 中居住 便 于改 进交 易 效 率 和促 进分 工 ;二是 分 工 的网络 效 应 和集 中交 易对 提 高 交 易效 率 的效 应 。但 生 产集 中同时 又 会带 来 交 易成 本 下 降 的好 处 与交 易 成本 上 升 的坏处 又 一 个
两 难 冲突 问题 。这 种 两 难 冲突 的 最 优 折 衷 ,会 产 生 一 个 给 定 分 工 水 平 条 件 下 最 优 城 市 层 次

关于新发展阶段都市圈理论与规划的思考

关于新发展阶段都市圈理论与规划的思考

关于新发展阶段都市圈理论与规划的思考作者:肖金成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年第04期【摘要】都市圈是城市圈的特殊形态。

都市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其形成之日起,单个城市的竞争力就转变为都市圈整体的竞争力。

研究都市圈、规划都市圈、建设都市圈,应把握城市发展的极化效应和回波效应。

围绕提升都市圈发展质量和现代化水平,探索编制都市圈发展规划,可以强化都市圈规划与城市群规划、城市规划的有机衔接,确保协调配合、同向发力。

【关键词】都市圈城市群都市圈规划【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1.04.00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笔者拟就都市圈理论、都市圈与城市群的关系、都市圈规划展开论述。

都市圈理论从理论上说,以都市为核心,其辐射影响的范围谓之都市圈,是城市圈的特殊形态。

城市越大,辐射影响的范围越大。

辐射半径以城市规模、空间距离、联系强度综合计算确定。

关于城市规模,一般认为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在300万人(一型大城市)以上谓之都市,城市常住人口超过500万人可谓之大都市。

城市常住人口一定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口,不包括农村人口,甚至也不包括20公里之外城市和城镇的人口,不能把行政区的人口甚至市辖区的人口都算作城市人口。

所谓常住人口是在该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口,虽然户籍不在这个城市,但长期在此工作与生活,就应该统计为常住人口,而虽然户籍在该市,但不在该市工作和生活,则不应统计为常住人口。

关于空间距离,一般以货车而非轿车和高铁,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的距离作为辐射半径。

湖北经济圈发展研究

湖北经济圈发展研究

湖北经济发展研究-----以宜荆荆城市群经济为例摘要:自上世纪以来,城市群的出现和发展日益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趋势,当前城市群也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

实现城市群合作共赢,提升区域整体的综合实力,这种现象己经越来越成为我国城市群不断发展和必须去探讨的重要问题。

“宜荆荆城市群作为湖北的城市群之一,初现雏形,各方面发展都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针对该城市群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综合运用数据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在实地感受与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小城市发展历史与现状,对湖北省长江经济群城市“宜荆荆”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作出理论性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湖北经济圈,城市群,宜荆荆,区域产业1.绪论1.1研究背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湖北省就提出了长江中游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积极呼应浦东开发,扩大沿江地区的对外开放,推动了沿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1.2研究意义湖北经济圈、经济群、经济带位于长江中游,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

“十一五”期间,这一区域以全省将近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接近一半的人口,完成了全省60%左右的地区生产总值。

不过,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一城独大”的现象突出,其他地级城市和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之相比有不小差距,湖北经济以至全省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武汉市支撑着。

毫无疑问,只有各个城市经济都得到充分发展,武汉市的基座才会牢固,整个湖北长江经济才能真正成为中部幅起的战略支点。

1.3研究的创新之处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思考,对湖北宜荆荆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些基本看法和观点,其中不乏创新之处。

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选题上的创新。

以往对湖北沿江地区发展的研究,大多是从武汉经济圈着手,以地级城市的城市群经济为切入点研究较少。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
是指地区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经济联系和合作,形成统一的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协同发展
是指地区间在政府引导下,通过政策协调、资源共享、产业协作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 。协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的平衡发展、缩小地区间差距、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矿产等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环境质量则直接影响着经济 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约束作用
自然资源有限,环境容量有限,经济发展需要遵循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开发和 污染环境。
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
通过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可以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 时,经济发展也可以为资源环境的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1. 地理位置:硅谷位于加州北部,紧邻太平洋,拥有良好的交通 和通信基础设施。
4. 政府支持:美国政府对硅谷的支持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 素之一,政府通过各种项目和资金支持创新创业。
案例二:中国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与转型
总结词: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 快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经历了快速的产 业升级和转型。
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总结词
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详细描述
创新可以促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提高生 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创新还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带动相关产 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此外,创 新还可以提高地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投资 和优秀人才聚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原则
区域经济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
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城市经济圈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机理研究

城市经济圈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机理研究

城市经济圈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机理研究作者:张琦郑公超来源:《科学与管理》2008年第01期一、经济圈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一)城市经济圈的概念经济圈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

主要从地域的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和政府的宏观管理出发,组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员。

经济圈的形成多以城市为中心。

大地域的经济圈一般都有原材料生产区、能源生产区、加工区和农业基地,从而构成一种综合产业圈。

如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综合产业圈,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综合产业圈,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综合产业圈都具有这种特点。

而较小地域的经济圈往往只拥有某一两个方面的优势产业区,地方特色比较突出。

按经济圈组织经济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有利于发挥地区的综合优势,有利于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的专业化协作,使整个区域的整体功能得到很好发挥。

大多数学者都将都市经济圈定义为:以一个或多个经济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与其有经济内在联系的若干周边城镇,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城市经济圈的基本特征是高聚集、高能级、开放型。

人们一般把若干密集城市构成的经济区域,称为“城市经济圈”,或“城市经济群”、“城市经济带”。

(二)我国城市经济圈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并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经济圈。

这三大城市经济圈,土地面积合计为90.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9.42%;人口为4.37亿,占全国34.23%; 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2628.92亿元,占全国的61.16%。

因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初步统计,仅2003年上半年,上述三大经济圈的GDP、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39.27%、68.47%和72.3%(未含香港、澳门),真正成为了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势地区。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种创新机制作 用下 , 城市化 与区域 经济发展互动 前行 。城市化 与区域经 济发展 的互动 关系表现为二 者的相辅相成 , 即区域经 济发展带动城 市化 进程 的加快 , 而城市化进程 的加 快为经济发 展创造有利条件 。
城市化作 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的重 要推 动力 , 可以通过
论观点 , 可总结以下几点区域发展存在的现象 场经济发展 在区
村和 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文明程度不断提 高 、 不断现代
二、 区域 经 济 发 展 与 城 市 化 进 程 互 动前 行
也就是城 乡一体化 的过程 。 有限的, 但有限的资源可以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 , 并获得尽 化 的过程 ,
的其中一个方面 。由于诸如 结构调整方式 不合理等因素 , 城市 化进程并不能平稳前行 , 时常遭受各方面的阻 碍。同时 , 区域经 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也给城市化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
2 城 市化 的 本 质 、
随 着改革 向纵深推 进 ,国内很 多区域 实现经 济跨越 式发
展,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 快 。区域经 济发展与城市化 是中 国市场化改 革进 程的具体体现 。在改 革进程 中 , 史原 因一直 历 以来牵绊着 经济的发展 , 二元经济结 构矛盾一直存在 。发 区域
经济发展 中的突 出问题 。区域 经济发展 的差异 } 生引起了区域经 济发展的 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 , 导致一 些突 出问题解 决起来极 其棘 手。
来 , 国城 市 化 进 程 取 得 了 重 大 进 展 , 长 期 以 来 一 直 受 区域 我 但 经 济发 展 不 平衡 的制 约 。基 于 此 , 文 从 区域 经 济 学 角 度 出发 , 本
区域 经济学理 论认为 , 由于 地理 等因素 的影响 , 各个 区域 的资源禀赋不尽相 同。另外 , 其他 诸多因素 的协 同作 用导致了 区域 间发展 的不平 衡 , 同时也 给城 市化进程带来 了阻碍 。由于

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

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
鉴》 。 嘲
收 稿 日期 :0 0 0 ~ 0 21— 5 6
基金 项 目 : 北 省教 育厅 人 文 社 科 项 目( 0 9 1 ) 武 汉 科 技 大 学校 基 金 项 目( 0 9 z 1 湖 20 @ 7 ; 2 0 x4 )
作者 简 介 : 朱新 玲 (9 8 ) 女 , 苏 泰 兴 人 , 汉科 技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教 师 , 师 , 济 学 博 士 , 究 方 向 为 应 用 统 计 学 ; 17一 , 江 武 讲 经 研 黎 鹏 ( 99 ) 男 , 北 武 汉 人 , 南 民 族 大 学 经 济 学 院教 师 , 师 , 济 学 硕 士 , 究 方 向 为 精 算 学 。 17一 , 湖 中 讲 经 研
朱 新玲 ,黎

( . 汉 科 技 大 学 管理 学 院 , 汉 4 0 8 ;2 中 南 民族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武 汉 4 O 7 ) 1武 武 301 . 3 04
摘 要 : 建 了环 境 ~ 经 济 模 型 , 基 于武 汉城 市 圈 9个城 市 2 0 构 并 0 6年 至 2 0 0 8的 面 板 数 据 进 行 实证 研 究 , 果 表 明 : 汉 结 武
对 于生 态环 境 与经 济发 展 的关 系 , 本文 构建 如下 环 境一 经 济模 型 :
LnEj 一 a + n GDP + e ( 1)
快 速发 展 的同时 , 面 临 着 一 系列 重 大 问题 , 要表 也 主 现 为环 境恶 化 、 资源 短 缺 、 济 社 会 环 境 不 均 衡 发 展 经 等, 这些 问题 在不 同程 度上 削 弱 了武汉 城市 圈 可持续 发展 的 综合 能力 , 并威 胁 到其 未来 可 持续发 展 能力 的 持 续提 高 ] 。为 了研 究 生 态 环 境 与 经 济 发 展 之 间 的 关 系 , 文构 建 了环 境一 经 济模 型 , 本 并基 于武 汉 城 市

我国城市圈建设的理论思考

我国城市圈建设的理论思考

维普资讯
州 为 中心 的 珠 江三 角洲 城 市 圈 ,

企 分 开 . 府 配 置 资 一 定 的 度 ” 内 .
京 、 津、沈 阳、大 连为 中心 的环渤海 城市 圈 .以上海 、杭 州、南京 为中心的 长江三 角洲城市 圈 .从严格意义 上讲都 是通过城市改造 实现的。
要 市场手段 .而不是 以行政手段 :政 府扮演 的角色 ,必须 由原来 的直接 参与 者 .变 成城市公共建设 项 目的设计 者和
式 .城市 和农 村生活 方式融台 的双 向城 市经济 社会发展战略 .构建 区域鸯 市经 £ 济文 明、生态文 明、人 文文 职三身 彤 态 £ 的城市化 路线 这 一发展路 线与 : 业化 : 时代 城市化经济决 定一切 的单 向经济 发 展的~维城市化路线形成了鲜明区别 城市 圈理 论的技 术路线是通 过城市 改造调 整城市 内部以及城市 与城 币 、城 市 与农村的 区域结 构 ,实 珊城 市城市化 与农 村城市化结台 .逐步构 建起 区域城
维普资讯
专 』 l 宗鬣 蝈
Sp ̄cl i alstFor um


匦 四 川省 乐 山市 国土 资源 局 曾 永 昌
觋代 意义的城 市化 ,第一次始于农 业时代 向工 业时代 的转 变过程 ,时 间三 百余年 。第二次始于 工业时代 向知识 时 代 的转变过程 ,时间几 十年 目前 ,发 展中 国家第 次域市化 尚未完成 而 发 的新 高度 ,出现 了金融全球化 、 易全
球 化 、 投 资全 球 化 、 生 产 全球 化 、 资源 日本 东 京 城 市 圈 同样 是 成功 的 。
中 国城市化近半 个世 纪以来 走过 曲 折 的路 .进行过地 改市、县改市 、小城 镇 建设 ,以及大城市 化和城市 圈建设等 各 项探 索。为避 免在国际城市化新 浪潮 中被边缘化 ,当今应以全球化思维 整台 工业经 济的域市化理论 和物质遗 产 .将 城 市改造作为技术 手段 ,城 乡结台作 为 发展模 式 .经 济文明 、生态文 明、人文 文 明统一作为评 估标 准 .以确 立我 国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圈经济理论的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结合国内外城市圈理论研究与经济发展实例,对城市圈经济的基本特征、界定标准和演进层次进行了综合分析,进而指出城市圈经济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基本模式和重要载体。

【关键词】城市圈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
【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GL156);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YJAZH121);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173);西安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城市圈经济的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城市圈经济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20世纪中后期日趋成熟和完善,成为区域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和研究方向。

我国对城市圈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于洪俊、宁越敏结合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巨大城市带的概念。

1998年,高汝熹、罗明义对城市圈的发展过程进行重新定义。

1999年,崔功豪又提出了城市圈的空间格局,即使城市的功能相互协调,形成一种圈层结构,以此来不断地拓展城市的发展规模。

城市圈经济的基本特征
根据国内外对城市圈经济的研究现状,可将城市圈经济
的特征总结如下:⑴城市圈经济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

⑵城市圈经济有利于统筹城市经济圈的合理化布局,进而不断扩大中心城市辐射范围。

⑶城市经济圈由多个城市组成,可以实现城市间信息的交流共享。

⑷城市经济圈经济发展以核心城市作为中心,向周边城市进行辐射。

城市圈经济的界定标准
1954年,日本政府对“城市圈”的功能作出了详细的论述,明确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职能,并提出了中心城市发展计划,以此带动其他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

1960年,日本又提出了“重大城市圈”的定义,重大城市圈人数必须达到100万。

1990年,美国提出了城市中心至少所能容纳的人数,即人口总数不得低于5万。

与美国、日本相比,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较为缓慢。

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急需建立一批城市经济圈,以使中西部人口比例逐步趋于均衡。

城市圈经济的演进层次
按照地区基本特点、都市区域范围、枢纽城市数量、一体化程度的高低,城市圈经济的演进可分为一中心、两中心、多中心和大城市经济带四个层次:
⑴一中心大城市群经济。

一中心大城市群经济的经济枢纽城市具有唯一性。

经济枢纽城市在人口数量、科技水平、市场化进程、经济水平等方面都保持领先,它是所划定经济
区域内经济活动的推进性单元和原始动力。

一中心大城市群经济中各组成部分与枢纽城市直接联系,枢纽城市是经济活动中心。

通信、道路等城市建设由枢纽城市向经济落后城市扩散,在枢纽城市周围形成多级别散布形式。

⑵两中心大城市群经济。

两中心大城市群经济较为典型的有重庆-成都区域经济、北京-天津区域经济。

一般情况下,两座枢纽城市地理位置相邻,经济水平相当,两枢纽城市分别控制不同区域,一起促进区域经济进步。

两枢纽城市利用完善的通信、道路基础设施实现快速联系。

区域内其他组成部分都以枢纽城市为中心扩散,在枢纽城市周围形成环绕散布。

⑶多中心大城市群经济。

多中心大城市群经济的枢纽城市常常达到三个甚至更多。

其枢纽城市一般由规模中等或大型城市担当,枢纽城市产业构成与产业联系风格各异,分别具有区域经济枢纽基本功能。

枢纽城市在地里位置上分布状况主要呈三角分布或多边形分布,其他组成部分划归在一个甚至两个枢纽城市经济控制区域内。

多中心大城市群经济内部协作主要依靠多个枢纽城市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进行,其他组成部分与枢纽城市之间则为多重联系相互交叉。

区域内通信、道路等城市建设形成较为突出网络交互性。

在我国,较为典型的多中心大城市群经济主要有长株潭与苏锡常两
个大城市群经济。

⑷大城市带状经济区。

大城市群经济的不断形成导致城市群所包含区域逐步扩大化,城市群得到迅速发展,不同城市群之间产生了不同程度联系,其基本作用逐步统一并相互协调,最终实现较大区域内带状经济区的形成。

大城市带状经济区的建立能够很好协调不同城市群之间形成有机整体,使不同城市群联合发挥集体效用,将城市群经济市场综合化趋势进一步展现出来,甚至能够在世界经济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

全球范围内典型大城市带状经济区主要有曼彻斯特―伦敦带状经济区、大阪―东京带状经济区和纽约―波士顿带状经济区。

城市圈经济的基本评价
大城市群经济基本体系是将地区综合化、扩散原理与梯度理论全面结合的经济体制,同时给地区市场综合化制订了以城市群经济为发展重心的主要任务,使大城市群经济发展为地区市场综合化的关键载体和基本模式。

大城市群是枢纽城市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融合性与扩散性的主要表现形式,能够合理利用地区经济与功能分配,使新科技与新理论迅速被人们广泛接受,在使用各种资源过程中体现高效性。

大城市群内完善道路与信息设施使城市群与外界在资源共享上实现创新、联合、交流、传递和学习,加强了城市群与外界之间联系。

大城市群经济还具有较强全面性,大城市群经济是不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城市圈经济在
结构特点和演进规律等方面更适合我国东西部城镇化程度和核心城市辐射能力不均衡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区域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城市群经济是新时代地区市场综合化新机制形成的基础条件。

地区市场综合化与城市建设全面化进步过程中,以枢纽城市为主体的大城市群经济体制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

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形成统一化,在地区市场综合化新机制形成过程中,大城市群将是地区市场综合化的基础条件与促进地区市场综合化的主要推动力,其必将在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的战略目标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郁鸿胜.城市群发展与制度创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3.
[2]Kwok Tong Soo. Zipf’s Law for Cities: A
Cross-country Investigation[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5,(35):239-263.
[3]张京祥,邹军,吴启焰.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25(5):19-23.
[4]傅崇兰,周明俊.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31.
[5]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50-59.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