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溶质运移基本理论
土壤水与溶质的运移
土壤水与溶质的运移Contents5.0 Introduction5.1 Classifying and determining of soil water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5.2 Energy status of soil water土壤水的能态5.3 Soil water movement土壤水的运动5.4 Solute transportation in soils土壤中的溶质运移Soil water土壤水是土壤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土壤内进行的许多物质转化过程:矿物质风化、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分解等;作物吸水的最主要来源;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非纯水,而是稀薄的溶液,溶有各种溶质,还有胶体颗粒悬浮或分散其中。
Principal sources of soil water●Precipitation——Rain, snow, hail(雹); fog, mist(霜)●Ground water——lateral movement from upslope, upward movement from the underlying rock strata.precipitation Surface devoid of vegetationReachdirectly Vegetated surfaceinterceptedcanopyCanopy throughfall andstemflow atmosphereevaporation infiltration Run offSoil waterDrainage and lostEvapotraspirationThe composition of soil waterSoil water contains a number of dissolved solid and gaseous constituents,many of which exist in mobile ionic form,and a variety of suspended solid components.Base cations(Ca2+, Mg2+, K+, Na+, NH4+)PrecipitationMineral weathering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Lime and fertilizersourcesH+——a measure of acidity (pH)●CO2Atmosphere ——dissolved in precipitation Soil air ——produced in soil respirationH2O + CO2H2CO3H++ HCO3-Unpolluted rain water: pH>5.6Soil water: pH <5.0●Industrial and urban emission●Organic acids derived from decaying organic material●Released by plants in exchange for nutrient base cations major sourceIron and aluminiumMajor sourcesmineral weatheringacid rainMajor formFe2+, Al3+ionssoluble organic-metallic complexesSoluble anionsNO3-, PO43-Cl-, SO42-HCO3-Mineralisation processesFertilizersAtmosphere sourcesMineral weathering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Pollutants (heavy metals et al.)Suspended constitutions☐Small particles of mineral and organic material ☐Often result in discoloration(变污)and increased turbidity(混浊度)of soil water.第一节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土壤水分含量测定Classifying and determining of soil water 一、土壤水分类型及有效性Soil water types and availability土壤水分研究方法能量法数量法从土壤水分受各种力作用后自由能的变化研究水分的能态和运动、变化规律。
溶质运移及其基本微分方程
S e S ei S ej
i 1 j 1
n
m
对于二维和三维的溶质运移问题,可将一
维方程扩展,但应注意水动力弥散系数的各向
异性。(横向弥散系数和纵向弥散系数不同)
三、土壤中溶质运移与水分运动的关系
土壤中的溶质运移是以水分运动为基础的。 溶质的对流和机械弥散均与水分运动有关,同时, 溶质势亦是水分运动的驱动力。
分子扩散和水动力弥散机理不同,但同时存在, 很难区分,二者综合称为水动力弥散。 土壤中的吸附 解析; 溶质的溶解 沉淀
化合 分解 离子交换 植物的吸收、释放 微生物的分解
∴土壤中的溶液处在一个物理、化学、生物
的相互联系、连续变化的系统中。由于化学和
生物作用的复杂性,目前多数情况只考虑溶质
迁移过程的物理作用,即 对流+水动力弥散 分子扩散 机械弥散
23土壤中的溶质运移现象十分复杂土壤水携带着溶质一起运移对流溶质在自身浓度作用下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运移分子扩散溶质在流动过程中从一个大孔隙进入小孔隙次小小不断被分散并占有越来越大的渗流区且每个细孔中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同机械弥散
§2-3 非饱和带溶质运移 及其基本微分方程
● 溶质运移现象 ● 溶质运移的对流和水动力弥散
水动力 弥散
( c) c (qc) [ Dsh (v, ) ] t z z z
对流
该式称为溶质运移的一维对流-弥散型方程。 若考虑介质中溶质的化学、生物变化,则加 入源汇项Se。
( c) c (qc ) [ Dsh (v, ) ] Se t z z z
2. 溶质的分子扩散———Fick定律
一维变密度溶质运移实验及参数推求
第24卷第3期2008年5月水资源保护W ATER RES OURCES PROTECTI ON V ol.24N o.3May 20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79025);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 Ο04Ο0492);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B08048)作者简介:马建良(1982—),男,山东乐陵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下水数值模拟。
E 2mail :maliang @ 一维变密度溶质运移实验及参数推求马建良1,陈 喜1,程勤波2,宋 轩2,鲍振鑫2(1.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98;2.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摘要:通过室内土柱注水实验,观测沙质土壤中氯离子浓度的变化过程。
以变密度水流连续性方程、溶质运移方程和达西方程为基础,运用有限单元法和差分法对这3个方程进行联立求解,建立了一维变密度水流和溶质运移数值模型。
利用实验数据反求变密度渗透系数、弥散系数等水动力参数。
关键词:变密度水流;一维对流—弥散方程;土柱实验;海水入侵中图分类号:O3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Ο6933(2008)03Ο0008Ο04Identification of hydrodynamic parameters based on one 2dimensional variable density and solute transport numerical modelMA Jian 2liang 1,CHEN Xi 1,CHENG Q ing 2bo 1,SONG Xuan 2,BAO Zhen 2xin 2(1.State K ey Laboratory o f Hydrology 2Water Resources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 sity ,Nanjing 210098,China ;2.College o 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Hohai Univer sity ,Nanjing 210098,China )Abstract :The concentration of chloride ions in sandy s oil was observed through water 2filling s oil column tests in the laboratory.A one 2dimensional numerical m odel for groundwater f1ow of variable density and s olute transport wa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equations of variable density groundwater flow and s olute transport as well as Darcy ’s Law.The equations were s olved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and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The hydrodynamic parameters for variable density flow ,such as infiltration coefficients and dispersion coefficients ,were calibrated against the observed data.K ey w ords :variable density groundwater f1ow ;one 2dimensional convection 2diffusion equation ;s oil column experiment ;seawater intrusion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海水入侵。
溶质在水体和多孔介质中迁移的研究进展
张富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溶质在水体和多孔介质中迁移的研究进展
溶质运移研究的是溶于水体或多孔介质中的溶质运移的过 规律和机理。多孔介质中的液相部分不是纯水, 程、规律和机理。多孔介质中的液相部分不是纯水,是含有 各种无机、有机溶质的溶液。 各种无机、有机溶质的溶液。这些物质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 状况不仅与多孔介质中水的流动有关, 状况不仅与多孔介质中水的流动有关,而且与溶质的性质及 在随水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 在随水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有密 切关系。因此, 切关系。因此,对溶质运移的研究不仅是土壤物理学研究内 容的一部分,也是土壤化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因此, 容的一部分,也是土壤化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因此,也可以 说土壤溶质运移所涉及的学科范围, 说土壤溶质运移所涉及的学科范围,是属于土壤学科中土壤 物理和土壤化学两个分支的交叉。 物理和土壤化学两个分支的交叉。从水文和水文地质学科角 则属于土壤水文学或包气带水文学的范畴。 度,则属于土壤水文学或包气带水文学的范畴。从环境科学 角度,则环境土壤或环境水文学的研究对象。 角度,则环境土壤或环境水文学的研究对象。
上式为稳态水流情况下土壤溶质运移的基本方程
∂ (θ C ) ∂J =− ∂t ∂x
qw = vθ
溶质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理论的发展概况
二、溶质运移的研究方法
活塞流( 活塞流(Piston flow) )
NaCl溶液
NaCl
水
水
NaCl溶液
NaCl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水
水
NaCl溶液
NaCl
溶质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理论的发展概况
dx ∂〈c〉 ∂〈c〉 ∂ 2 〈 c〉 = Dij −〈 i〉 ∂t ∂xi ∂x j dt ∂xi 1 dX ij Dij = 2 dt
溶质运移理论-(一)水动力弥散的基本概念与弥散方程共34页
若由于化学反应或生物化学反应而使示踪剂在单位体积溶液中的消耗速率
或产生速率与其浓度成正比,也可以用上述式子表示。
20
七、源汇项:吸附与解吸
在一定条件下,溶液中某些溶质在多孔介质的固相表 面产生吸附、解吸或者离子交换等物理化学作用。如果这 些溶质属于我们的研究对象,则这些作用的结果应该综合 到源汇项中,如果固相表面吸附示踪剂,视为汇,否则, 称为解吸,视为源,而离子交换即可视为汇也可视为源。
水动力弥散现象 多孔介质中,当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混溶的流体 时,在流体运动作用下,期间发生过渡带,并使浓 度区域平均化的现象
4
三、 水动力弥散现象
水动力弥散
分子扩散
两部分
机械弥散
由浓度高的方 向向浓度底 的方向运动, 趋于均一
由于微观多孔介质中流 速分布的不均一而引起 的示踪剂(水质点)浓 度在地下水含水层中不 均匀分布的现象。
一、流体类型
可混溶流体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流体在同一储集空间中不存
在明显的突变界面,见下图。如滨海含水层中海水 入侵地下淡水。(示踪剂) 不可混溶流体
多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流体在同一储集空 间中存在着明显的突变界面,见下图。如油、气、 水或其它有机物流体。(多相流体)
1
一、流体类型
可混溶流体
不可混溶流体
简化成
(1)
多孔介质中溶质的分子扩散通量
(2)
多孔介质分子扩散系数,数值上小于
溶质的对流量
机械弥散通量
联立上述两式,得
16
六、水动力弥散方程
将所有平均号“-”略去
17
六、水动力弥散方程
18
七、源汇项
源汇项指在单位时间液相体积中由于化学反 应、生物化学作用或抽注水等产生减少α组 分质量的速率。
COMSOL地球科学-溶质运移-theory
保守和非保守形式 在地球科学溶质运移应用模式有保守和非保守形式的控制方程可以选用 保守形式的控制方程——适用可压缩流体,流体的密度在空间是变化的
θs
ci c c + ρb Pi i + [ θ s D Li ci + uci ] = RLi + RPi + Sci t c t
非保守形式的控制方程——适用不可压缩流体,不可压缩流体对流项速度 的散度是0
info@
中仿科技---专业信息化软件及技术咨询公司 中仿科技 专业信息化软件及技术咨询公司 CnTech Co.,Ltd--- Leading Engineering Virtual Prototyping Solutions Provider
info@
Fluid and Solid rxns
中仿科技---专业信息化软件及技术咨询公司 中仿科技 专业信息化软件及技术咨询公司 CnTech Co.,Ltd--- Leading Engineering Virtual Prototyping Solutions Provider
info@
info@
内容
“Saturated Porous Media”模式偏微分方程 “Variable Saturated Porous Media”模式偏微分方程
对流 吸附和阻滞 水里扩散 反应 保守和非保守公式
应用模式属性(Application Mode Properties) 求解域控制方程设定(Subdomain Settings) 边界条件设定(Boundary Settings) 点、边设定(Point and Edge Settings)
应用模式属性(Application Mode Properties) 应用模式属性( )
溶质运移理论水动力散方程的解析解法
19
二、一维水动力弥散问题
此时有
简化成 采取动坐标,令
则
比静止流场多了一个对流项
,让坐标原点跟着流速一起前进
20
二、一维水动力弥散问题
将X、T反变换
21
二、一维水动力弥散问题
与正态分布密度函数对比 浓度曲线出现峰值的x坐标
曲线在点 ut处对称;
当 x 时,C0;
积分得
浓度与y、z无关,实质为一维弥散问题
17
一、基本解-有限空间(平面)问题
对于边界简单的情况,可用反映法转化为y无' 限空
间问题在叠加求解C n Nhomakorabea0
,相当于水流问题中的隔水边界。假设点(x0,y0)
对半无限含水层中瞬时注入质量为m的示踪剂
18
二、一维水动力弥散问题
设有一无限长均质砂柱,原有溶液浓C0=0,在t=0, x=0处瞬时注入质量为m的示踪剂,取砂柱中心轴为x 轴,流速方向为正,求浓度C(x,t) 分布
地下水溶质运移理论及模型
第四章 水动力弥散方程的解析解法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2019春
一、基本解
基本解
将瞬时注入点源问题的解称为基本解。由基本 解出发,利用叠加原理到处线源、面源、多点源及 连续注入问题的解。
三维空间瞬时点源
(1)均质各向同性;
(2)静止流场 0,弥散系数为常数,即
33
瞬时注入示踪剂-平面瞬时点源
通过动坐标以及变换x、y坐标尺度的方法,与基本解 产生联系 令 则
同理
34
得
瞬时注入示踪剂-平面瞬时点源
记 引入动坐标
令 套用基本解,有
整理得
溶质运移理论-(二)水动力弥散系数24页PPT
8
二、实验研究:一维水动力弥散实验
在双对数坐标上,横坐标取 Pc ,纵坐 标取
9
Pc
二、实验研究:一维水动力弥散实验
得到经验公式
当
较大, 可忽略,得
纵向弥散系数是横向弥散系数的30倍左右
10
二、实验研究:一维水动力弥散实验
Fried以 为纵坐标,以 Pc为横坐标, 双对数坐标,结果可分为5个区
第Ⅳ区:纯机械弥散状态,分子扩散可忽 略,仍遵守Darcy定律;
第Ⅴ区:超Darcy流动的机械弥散; 13
二、实验研究:一维水动力弥散实验
Klotz和Moser:除外,影响因素还 包括颗粒不均匀系数 和颗粒大小
随着 的增大,介质的有效孔隙率n变 小,D L增大;对于
不均匀系数是解析野外弥散实验中 D L
三、尺度效应
传统观点: 以典型单元体假定为前提,对于不同尺度的多孔介质, 在相应的典型单元体上定义弥散与渗透参数,得到一个 相对稳定的弥散度。随研究范围扩大,相应的典型单元 体增大,所计算出的弥散度增大。 缺点: (1)典型单元体不稳定,从宏观尺度到微观尺度连续 变化; (2)典型单元体没有定量信息,为虚设量,无法具体 测量大小
比室内试验大几个数量级的原因之一
14
二、实验研究:一维水动力弥散实验
确定横向弥散系数的试验:
三、尺度效应
多孔介质水动力弥散尺度效应:指空隙介质中弥散度 随溶质运移距离增加而增大的现象
具体表现: (1)野外弥散试验求出的弥散度远远大于室内试验 结果;4~5个数量级; (2)同一含水层,溶质运移距离越大,计算的弥散 度越大;
综上,非均匀性是产生孔隙介质水动力弥散尺度效应主要原因
a ijmn 是四阶张量。但对各向同性介质,只有36个
溶质运移反应宏观参数的估计方法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溶质运移反应概述 • 溶质运移反应宏观参数介绍 • 溶质运移反应宏观参数的传统估计方
法 • 基于机器学习的溶质运移反应宏观参
数估计方法
目录
• 溶质运移反应宏观参数估计方法的应 用
•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01
溶质运移反应概述
溶质运移反应定义
在环境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污染源定位
通过估计溶质运移反应的宏观参数,可以模拟和预测污染物在土壤和水体中的迁 移路径和扩散范围,进而确定污染源的位置和范围。
环境风险评估
基于溶质运移模型,可以评估污染物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潜在的风险,为环境管理 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肥料利用优化
通过估计溶质运移参数,可以了解土壤中养分的迁移转化规律,为实现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提供决策支持 。
感谢观看
• 溶质运移反应是指溶质在多孔介质(如土壤、岩石等)中的运 动过程以及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一过程涉及到溶质的 扩散、对流、弥散以及化学反应等多个方面。
溶质运移反应的重要性
溶质运移反应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 的应用和重要意义,例如
水利工程:在水利工程中,溶质运移 反应的研究对于水资源管理、水库运 行和水质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
水资源保护
溶质运移模型可用于评估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为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 供决策依据。
06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 向
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挑战
数据质量问题
在收集和处理数据时,可能会遇到数据不准确、不完整或 不一致等问题。为了提高数据质量,需要采用合适的数据 预处理和校正方法。
第十章-溶质运移基本理论
文章 博士
2012春季学期
wenzhangcau@
第十章 溶质运移基本理论
参考书 (1)杨金忠,蔡树英,王旭升. 地下
水运动数学模型. 科学出版社,2009 (2)陈崇希, 李国敏. 地下水溶质运
移理论及模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6.
第十章 溶质运移基本理论
水动力弥散系数—尺度效应
目前的研究方法有: (1)确定性方法
从微观尺度研究溶质在空隙介质中运移的物理机制,重新检验对流- 弥散基本方程的可行性,尤其是空隙介质中引入Fick扩散定律的可靠性。
(2)随机方法 其基本依据是含水层非均的事实。在非均质含水层的物理性质、水力
性质和溶质运移性质按某种随机模型分布的假定下,建立溶质运移随机方 程和水动力弥散系数的表达式。
4、中深部埋藏的咸水对上层淡水的影响的问题;特别是在开采条件下咸淡水的相 互作用规律。如我国华北平原为改造咸水体的“抽咸换淡”问题。 5、水文地球化学找矿;通过研究弥散晕的扩展及运移规律,协助我们找到“污染 源”——金属矿床。 6、土壤盐渍化改造; 7、石油开采问题。一是用水注入油田,将石油从空隙中驱替出来;二是注入可溶 性溶剂,减小石油的粘滞性,将石油和溶剂一起抽出。
u = u' = q / n
α组分的质点流速相对于平均流速有一个偏差,这个偏 差定义为组分质点的质量扩散速度:
uˆα = uα − u
4
基本参数
(5)流体的通量:流体通过单位面积时的流体质量称为质 量通量。用流体的密度和流速的乘积表示。
α组分的质量通量 Jα = ρα uα
α组分相对与溶体质量平均流速的质量扩散通量
M = As /V
As:固体颗粒的总表面积; V:所研究的多孔介质的体积 ;
溶质运移
λC
dt
C = Co e-λt 半衰期 (t1/2 = 025.0 693 / λ)
200
λ = 0.00032 day-1 = 0.12 yr -1
150
Concentration (mg/L)
100
50
0
0
20
40
60
80
100
time (yr)
北京水淼国际科技有限公司
21
蓟县山前地下水污染调查
32
污染预测
30
100 50
51000
15000 30
30 100
100 50
50
31000 530
50
15000 30 100
30 30
50
30 5300
30
50
30
100
50
100
5300
1350000
153000
530 100
50 30
Y
Z X
3年后模型第一层污染带分布
北京水淼国际科技有限公司
24
石佛村弥散试验
北京水淼国际科技有限公司
25
地下水位动态
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淼国际科技有限公司
26
弥散试验电导率曲线
北京水淼国际科技有限公司
27
天津蓟县弥散试验参数计算
Cl离子浓度与电导率关系分析
Cl浓度(mg/l)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0
污染质运移原理
北京水淼国际科技有限公司
自然衰减
非破坏性衰减:
弥散 吸附 稀释 挥发
溶质的转运
A(Assess) 评估透析充分性的参数
I(Individualize) 根据BAS、RRF、PET制定个
体化方案
M(monitor)
定期复查 调整处方
处方调整的策略
初始期:术后4周内
影响超滤的因素
Q=L A ( C+ P)
Q表示超滤率
L表示腹膜对水的通透性
A表示有效腹膜表面积 C表示渗透压差 P表示静水压差
影响淋巴回流的因素
→淋巴回流量↑ 腹腔内压力↑ →淋巴回流量↑ 横隔淋巴管开放状态↑ →淋巴回流量↑
腹腔内液体量↑
体位
卧位>立位>活动
增加腹透液浓度的变化
——1.5%增加至4.25%——
超滤量增加
4.25%时,3小时内超滤量增加,以逐渐下降
,至8-10小时出现反超滤 对流增加,溶质清除增加 易于造成腹膜硬化,因而,只能在必要时应用
减少腹透液留腹时间的变化
葡萄糖梯度增加,超滤量增加。
溶质梯度增加,溶质清除量增加。 透析次数增加,病人不易耐受,经济负担加重
增加腹透液剂量时的变化
——2L增加至2.5L——
2L时,大部分病人在4小时尿素氮、肌酐基本
达到平衡。2.5L时,达平衡时间>4小时,浓度 梯度增加,清除增加。 有效腹膜表面积增加,清除增加。 对清除率的净作用提高20-25%左右 葡萄糖达平衡时间延长,葡萄糖梯度增加。 腹腔内压增加,淋巴回流增加 对净超滤的影响不一,不能明显增加超滤
清除过多的水分,维持水平衡
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பைடு நூலகம் 营养状态好,贫血改善明显 不发生心血管意外等并发症
溶质运移参数确定
溶质运移参数确定研究进展近年来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和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已经严重的威胁到水土资源质量,因此水土资源的高效管理显得十分重要。
随着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值求解数学模型已经成为预测水与溶质在土壤中的运移和管理水土资源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工具[1]。
然而在水盐运移模拟计算中,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和溶质运移参数的精确确定成为决定水盐运移模拟精度的关键因素。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主要包括非饱和导水率)(θK 、土壤水分扩散率)(θD 和比水容量)(θC ,而且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即)()()(θθθC D K ⨯=,因此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参数便可求出第三个[3]。
土壤水力参数的确定方法主要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大类。
直接法是在实验室用土样直接测定,是最传统的一种方法,然而它存在测定需要专门仪器困难和测定参数土样是否能够代表田间情况等问题[4]。
间接法主要包括土壤转换函数方法、分形方法、土壤形态学方法、和经验公式法等[5]。
此类方法的建立均采用某一特定地区的土壤资料,因此在应用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模拟土壤溶质运移的模型中对流-弥散模型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和计算数学的发展,采用对流-弥散模型数值模拟已经应用到溶质运移的各个方面。
非饱和土壤水动力弥散系数是对流-弥散模型数值计算的关键参数之一,它精度直接影响数值计算精度。
目前国内外确定非饱和土壤水动力弥散系数的方法有:公式法[6]、水平土柱吸渗法[6]、最小二乘法[7]、极大似然法[8]、斜率法[9]、等斜率法[10]、瞬时剖面法 [11]、边界层理论[12]]等。
虽然,在理论上这些方法是相对容易的,然而实际上它是困难的和费时,并且需要专门的仪器。
同时它们是在室内进行测定,结果仅能代表一点的土壤水动力弥散系数,将其应用到田间尺度就会产生很大的误差。
同时,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运移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土壤水分参数和溶质运移参数也应同步测定。
为此,Simùnek J 等[13提出采用数值反演同时求解土壤水分参数和溶质运移参数。
溶质运移理论
溶质运移理论
几个概念
浓度 C(体积浓度)
——单位体积水体中所含污染物的质量
M C lim V 0 V
单位:mg/L或g/L 量纲:[ML-3]
稀释度 S
——反映纳污水体被污染的程度 S= 1: 未稀释 样品总体积 S 样品中所含污水体积 S=∞: 未污染
例:为水质研究的一项内容,需要评估一种新型荧光染剂的 扩散特性。为完成该任务,需要在实验水箱(h=40cm)中做 染剂研究。在深度20cm 处释放100g 染剂(在水箱区域内均 匀地扩展)并且观察它随时间的演化。水箱中染剂浓度的垂 直剖面在下图中给出;x 轴代表深度,y 轴代表荧光计读数。 试求:
1 扩散的基本原理
菲克定律(Fick’s law) ——在各向同性的介质中,在一定方向上单位时间内通过
单位面积扩散输运的物质与断面上的浓度梯度成正比,并
且是反梯度方向的。
X 2 C C qx A DA 质量/时间 2 t x x
质量通量
C dA 扩散通量 Dn n
控制体积CV, 表面积CS
2 物质质量守恒原理
应用实例:电厂温排水充分混合后的温升计算
Cd CV nd A D c s c s t cv
C pT d Cp TV n A d D c v c s c s t
2 物质质量守恒原理
未充分混合河段 排放口
2 物质质量守恒原理
应用实例:河流温升梯度计算 在x=0处,一条浅河从树木茂密的蔽日区域,流入一个开 放的平原中。一旦进入开阔区域( x>0 ),河流就开始接 收太阳的辐射, Hs = 800J/(s∙m2) 。已知河流从森林中流出 的时候其温度是常温T0,河流深度h=1m,宽度b=10m, 流 速 u = 1m/s 。 扩散系数是均匀的和各项同性的 , D = 0.1m2/s。求解当x>0时,沿河流的温度梯度∂T/∂x。
溶质运移的第三类边界条件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溶质运移的第三类边界条件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在环境科学和土壤污染领域,溶质运移是一项关键的研究内容。
溶质指的是在溶液中可溶解、携带并迁移的物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准确描述溶质在介质中的迁移过程,我们需要确定边界条件,以便模拟和预测其运动行为。
通常情况下,我们常用的边界条件主要包括第一类和第二类边界条件,它们分别描述了固体/液体接触面上的出入口流量和浓度。
然而,一些特殊情况下会出现第三类边界条件,该种边界条件与第一种和第二种有所不同,并且在一些实际情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对第三类边界条件进行全面解释和说明。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来探讨溶质运移的第三类边界条件。
首先,在引言部分(本节)我们概述了文章的目标和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将详细定义和解释第三类边界条件,包括其特点和背后的影响因素。
第三部分将介绍溶质运移的基本原理,包括扩散作用、对流作用和平衡反应作用。
在第四部分,我们将详细说明和解释第三类边界条件,并探讨其出现情况及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评价其应用效果。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总结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结果,并提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并探讨溶质运移中的第三类边界条件。
通过对该类型边界条件的定义、解释以及概述,我们旨在增进读者对于溶质运移过程中不同边界条件的理解,并深入剖析第三类边界条件所涉及的问题和应用场景。
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将评估该边界条件在实际工程与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效果,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与挑战。
相信这一篇章能够为读者提供全面且深入的关于溶质运移与第三类边界条件相关内容的知识背景,并激发更多我们对该领域的研究兴趣。
2. 第三类边界条件2.1 定义和解释第三类边界条件是指在溶质运移模型中,不同于已知初始条件或已知边界条件的一种特殊情况。
当存在未知参数或变量时,需要采用第三类边界条件来描述这些变量的行为。
溶质运移
图 6-1 在 t 0时,将两块 C 0 和 C C 0 的土块相接后经过不同时间的扩散后的浓度剖面 表 6.1 不同粘土和土壤的水溶液中的选择扩散系数
1,沿海沉积物中的示踪剂
36
3
H 2O 。
2,不同温度下,用 Cl 标记或非标记的膨润土砂混合物。 3,使用
125
I 示踪剂标记或非标记的黏土土塞的压实型膨润土。
2 1
6.2.1 运移机理
溶质随水的运输由溶质通量( JwC )描述,被称为平流或对流。因为溶解物以 一种被动的方式移动,在溶剂通量( Jw )知道的情况下平流通量是容易定量描述 的,水的通量通常是时间和位置的函数。在实验室土柱的溶质运移中, Jw 一般 是常数, 而对于田间土壤溶质运移的研究,有时候需要用近似的一维稳态流来描 述。 宏观水的流量已知或可以测量,但小孔中的水流不易测定,微观速率的不同 导致水流方向上不同溶质的运移。这种运动借助于弥散通量来定量描述,如果水 流稳定且处于饱和土柱入水口溶液的浓度在初始时刻发生突变, 在土柱出口处观 察到的溶质并不会发生同样的突变 (Nielsen 和 Biggar, 1961). 溶质的浓度会随 时间而逐渐变化,这是水动力弥散的结果,表示机械弥散和扩散的综合作用。 我 们先讨论自由溶液的分子扩散和机械弥散然后再讨论土壤溶液的分子扩散和机 械弥散。 6.2.1.1 扩散 分子或离子的扩散是土壤中溶质运移的重要机理, 前提是这个方向上没有水 流或水流很小。溶质分子的净迁移通常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这是扩散的结果, 由 Fick 第一定律描述。对于自由或本体溶液,一维下分子扩散引起的通量 [( J dif ( ML2T 1 )] 为:
于是离子的扩散由普通的 Fick 扩散项和考虑了电荷的电迁移项组成。相应的扩 散系数与用 Nernst-Planck 方程描述的离子移动性有关。 为了表征土壤中粒子的扩散,自由溶液中的扩散通常被调整为简化的液相 (用于扩散的一个小的横截面) 和增加了的路径长度。对土壤中扩散的一般处理 可见 olsen 、 Kemper(1968)和 Dye ( 1979)。单位面积土壤的宏观扩散通量可 以写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水动力弥散现象
实验结果:在砂柱末端测出的示踪剂浓度C(t), 画出示踪剂 浓度C(t)与时间t 之间的关系曲线,如果没有水动力弥散作 用,浓度曲线应是中间的理论曲线,而实际上,由于水动 力弥散作用,浓度曲线是实测的S形曲线。
2.2 水动力弥散的机理
溶质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可由两种 过程进行描述:
6
四、水动力弥散方程
均衡的含义:在Δt时段内从x, y, z三 个方向共6个单元界面上流入流出 溶质的净总质量等于单元体内溶质 储存量的变化。
流体力学/水力学中, 将动力黏度与密度的 比值称为运动黏度:
υ=μ ρ
基本参数
(3)溶质浓度:对于多组分流体而言,某一组分α的浓度 就是该组分的密度ρα ,习惯上用Cα表示,对于只有溶质和 溶剂的二元体系的流体,常用C表示该溶质的浓度。
在多孔介质中,溶质r即可存在于固相中,也可存 在于液相中,用C α, r表示α相中含溶质r的浓度, 根据空间平均方法, α相中溶质r的平均浓度可以 表示为:
……
二、多孔介质中的水 动力弥散
2.1 水动力弥散现象
在多孔介质中当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溶混的溶 体时,在流体运动作用下,其间会出现过渡带,并 使不同流体浓度趋于均一化,这种现象称为多孔介 质水动力弥散现象。
弥散实验:用装满均质砂的圆柱状设备,饱水后 来研究其中的稳定流动。 在初始时(t=0),用有颜色的示踪剂开始驱替砂柱 中的水。
第十章 溶质运移基本理论
文章 博士
2012春季学期
wenzhangcau@
第十章 溶质运移基本理论
参考书 (1)杨金忠,蔡树英,王旭升. 地下
水运动数学模型. 科学出版社,2009 (2)陈崇希, 李国敏. 地下水溶质运
移理论及模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6.
第十章 溶质运移基本理论
∑ 混合流体的密度为: ρ = m = N mα V0 f V α =1 0 f
基本参数
(2)流体黏度:流体收到切力作用时要发生连续变形(即 流动),流体阻止这一变形的性质称为黏滞性。一般来讲, 服从牛顿黏滞定律:
τ = −μ ∂v ∂n
式中:各符号分别为流体的切应力;流体的 动力黏度;流体的局部法向速度梯度。
人工示踪剂
(131I、82Br、 62Co、萤光素 )
1
研究溶质运移的意义
1、地下水污染的模拟与预测; 点源污染:垃圾堆放、污水排放、油库泄漏、核废料储存; 面源污染:污水回灌、酸雨入渗; 2、地下水污染治理方案设计; 3、地下水开采:海水入侵;溶质运移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咸淡水过渡带的运移规 律,特别是在人工开采后的变化状况。
∫ Cα ,r = 1
V0α
V0α Cα ,r dV0α
基本参数
(4)流体的速度:对于多组分流体而言,可以把多组分流 体的速度设想为N种独立连续介质的速度的叠加,用u α表示 α组分的微观速度(质点速度),相应的质量平均速度和体
积平均速度可分别表示为:
∑ u
=
N α =1
ρα ρ
uα
∑ u'
=
N α =1
具体表现:野外弥散试验所求出的弥散度远远大 于在实验室所测出的值,相差可达4~5个数量 级;即使是同一含水层,溶质运移距离越大,所 计算出的弥散度也越大。越来越多的室内外弥散 试验不断地证实了空隙介质中水动力弥散尺度效 应的存在。
水动力弥散系数—尺度效应
纵向弥散度与尺度的经验关系(Gelhar等,1992)
若示踪剂是惰性的,由于其加入而不改变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则叫做理想 示踪剂。否则是非理想示踪剂。
当示踪剂的浓度较低时,将其加入地下水中后,对地下水的性质影响较 小,这对大部分试验目的而言,可以近似地认为是一种理想示踪剂。
根据地下水中天然化 学组分
可将示踪剂划分为
天然示踪剂 (氘、氚、8O、 13C等 )
图1 不同性质溶体之 间无明显的突变界— —混溶流体的驱替
降水
固体
图2 不同性质溶体之间有 明显的突变界——不混溶 流体的驱替
油井
油
地
下
水
水
地下水
水
流向
位
示踪剂
能够溶解在地下水中的标志性物质,通过研究该物质的分布规 律来研究地下水的弥散过程. 称这种标志性物质为示踪剂
如果示踪剂既不与地下水发生化学反应,也不与多孔介质发生化学作用, 则叫做惰性示踪剂。
(3)室内与野外 通过设计专项的水动力弥散试验,如空隙介质的非均质结构,深入研
究尺度效应的影响因素。
(4)用低维的对流-弥散模型去模拟高维的溶质运移问题,可使计算出 的弥散度偏大。
四、水动力弥散方程
四、水动力弥散方程
(1)多孔介质中的溶液运动为以多相分散体系,包括固相、 液相和气相,对于饱和水流运动来说,一般假设气体不存在。
(1)由平均流速所携带溶质的对流运移(实 际上这种作用并不出现,为描述和计算方便 引入); (2)由水动力弥散作用引起溶质的分散。
溶质的对流运移
对流:地下水中的溶质随着地下水的运 动而产生的运移现象。
溶质浓度(C):单位体积地下水溶液中 所含有的溶质质量(g/l, mg/l等)。
溶质通量(J):单位时间内通过土壤 (或含水层)单位过水断面的溶质质量。
3
基本参数
(1)流体密度(ρ):单位流体的质量。对于非均质流体:
∫ ( ) ρ x,t
=1 V0 f
V0 f ρdV0 f
ρ (x, t):多孔介质中流体平均密度; V0f:多孔介质中流体所占据的体积 ;
对于多组分流体,定义任一组分的密度为单位体积混合溶液 中所含该组分的质量,则有:
ρα
=
mα V0 f
水动力弥散系数—尺度效应
目前的研究方法有: (1)确定性方法
从微观尺度研究溶质在空隙介质中运移的物理机制,重新检验对流- 弥散基本方程的可行性,尤其是空隙介质中引入Fick扩散定律的可靠性。
(2)随机方法 其基本依据是含水层非均的事实。在非均质含水层的物理性质、水力
性质和溶质运移性质按某种随机模型分布的假定下,建立溶质运移随机方 程和水动力弥散系数的表达式。
水动力弥散
机械弥散+分子扩散=水动力弥散
JD
=
−θD
∂C ∂L
=
−θ (Dh
+
Ds
)
∂C ∂L
几点说明:
⑴ 分子扩散和机械弥散通量表达形式类似,但机理完全不 同;一般情况下,二者同时存在。
⑵ 当流速相当大时,机械弥散作用远大于分子扩散作用; 反之,当土壤溶液静止时,机械弥散完全不起作用,只剩分 子扩散。
4、中深部埋藏的咸水对上层淡水的影响的问题;特别是在开采条件下咸淡水的相 互作用规律。如我国华北平原为改造咸水体的“抽咸换淡”问题。 5、水文地球化学找矿;通过研究弥散晕的扩展及运移规律,协助我们找到“污染 源”——金属矿床。 6、土壤盐渍化改造; 7、石油开采问题。一是用水注入油田,将石油从空隙中驱替出来;二是注入可溶 性溶剂,减小石油的粘滞性,将石油和溶剂一起抽出。
水动力弥散
分子扩散:由浓度高向浓度低的方 向运动,逐渐趋于均一。
机械弥散:由于微观多孔介质中流 速分布的不均一而引起的示踪剂 (水质点)浓度在地下水含水层中 不均匀分布的现象。
分子扩散
假设土壤水中溶质的分子扩散通量(Jd)也服从费克(Fick) 第一定律,饱和土壤水中溶质的分子扩散通量可表示为:
Jd
Jˆα = ραuˆα = ρα (uα − u)
N
对流体体系来说: ∑ Jˆα = 0 α =1
N
N
N
N
N
∑ Jˆα = ∑ ρα (uα − u) = ∑ ραuα − ∑ ραu = ρu − u∑ ρα = 0
α =1
α =1
α =1
α =1
α =1
基本参数
(6)比表面:单位体积的多孔介质中所含固体颗粒的总 表面积(M)
=
−nDs
∂C ∂L
对于非饱和土壤水,可表示为:
Jd
=
−θDs
∂C ∂L
Ds:土壤水中溶质分子扩散系数(L2/T); L:扩散方向上的距离(L) ; ∂C / ∂L :扩散方向上溶质浓度梯度
机械弥散
机械弥散原因:
⑴ 同一空隙中不同部位的流速分布不均匀; ⑵ 不同空隙的流速大小不同; ⑶ 固体骨架导致流速分布的不均匀。
M = As /V
As:固体颗粒的总表面积; V:所研究的多孔介质的体积 ;
比表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孔隙率、颗粒排列、形状和粒径分布 等因素,在研究与表面现象有关的问题(如吸附和离子交换 等)时,比表面的大小起着重要作用。
基本参数
(7)弯曲率:反映了管子的弯曲程度
假设某根管子的某段长度为L0 , 其管轴与流体平均流动方向处于同一平面上, 管子在x轴上的投影长度为L。若用u g 表示沿管子运动的平均速度,用u x 表示
投影到x方向的平均速度,由 L0 = L 可得: ug ux
ux
=
ug ⎜⎜⎝⎛
L L0
⎟⎟⎠⎞
若该段管子两端的水头差为Δh,根据达西定律有:
ug
=
K
Δh L0
根据以上两式,可得:
ux
=
K ⎜⎜⎝⎛
L L0
⎟⎟⎠⎞2
Δh L
=
KT
Δh L
T : 管子的弯曲率。
三、水动力弥散系数
水动力弥散系数
与渗透系数类似,水动力弥散系数也是一个张量。 影响水动力弥散系数的因素很多,且相互之间的关 系也非常复杂。
u = u' = q / n
α组分的质点流速相对于平均流速有一个偏差,这个偏 差定义为组分质点的质量扩散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