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
【参考文档】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篇一: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评课稿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评课稿镇南小学唐元英听了付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定量关系呢?付老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付老师展示出6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付老师引导学生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
付老师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韩老师把算字典的体积贯穿课的始终。
在课后练习中“一个长方体木箱长5分米,宽和高都是0.4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在课程接近尾声之时,张老师始终没有忘记让学生再次感受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学习了它,就应该把它运用到生活中。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记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记录
1、这节课放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学会思考,如在揭示“长方体相对的2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特征时,运用“观察—思考—操作—验证—再实践”的形式,把过程体验放在首位,以学生的实际为切入口,从而展开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2、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期待”,强化“自我反思”。
在自我反思、自我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
如当有个学生发现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时,为避免使学生产生错觉,及时实施反思和调控,让学生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正确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力求由学生解答,整节课学生你一言、他一语,生动活泼,其乐融融。
3实行异质分组学习,通过学生间互相合作,来倾听他人的声音,去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的学习会更有效。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注意激起小组讨论的活力,使自己成为小组讨论中的一员,力求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把所有学生的特长调动起来。
如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多次开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交流得出结论,又在全班交流,扩大了学生的交流面,促进了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
4、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现其他同学在理解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认识、
改进方法的启示,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互相提高的效果,最后在各自发现和补充的基础上,学生领会了长方体的特点。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1李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在教学中,老师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之前已经对这些图形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而且引出本节课的研究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样的引入简单,直入主题,效果也不错。
接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先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如何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在验证环节中,方老师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采用了先猜测后验证的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参与的面广,积极性也高。
整节课学生经历了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活动过程,他们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
细节决定成败。
认为老师在这节课上有几个细节处理得很到位。
第一个是老师在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都追问“你现在会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了吗?怎么判断?”这里的追问很有必要,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运用意识。
第二个是老师的板书设计得简洁、明了,图文结合,重点突出。
但也有需要和大家商榷的地方,是否可以帮助学生准备好方格纸,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就更加直观的看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难度也降低了。
在验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时,学生在投影下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时,后面学生可能看不清楚,教师可准备一张大正方形纸,在黑板上演示验证过程,就更加清晰了。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2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李雪萍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推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推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篇1一、真正体现以生为本。
概念课的教学,老师往往通过简单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此种概念。
这是一种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但本节课中,方老师紧扣体验式学习主题,创建情境,通过两次小组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引导学生在动态的学习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并积极思考。
整节课中,老师没有强加给学生知识,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
二、利用白板助力数学课堂。
白板的使用是方老师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在教学时,教师利用拖拽、蒙层、克隆、旋转等功能,展示了长方体的面、棱的特点,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
三、制作模型,训练能力。
方老师创设了制作长方体框架的活动。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通过选择方案,动手操作,再次加深了对长方体基本特征的理解,也得出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结论。
对正方体的学习也就变得简单起来,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篇2最近教研组正在进行全员参与的公开课展示活动,今天有幸聆听了陈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秉着学习借鉴的精神,走进了陈老师的课堂,听后也有一丝感慨和不成熟的想法。
一、注重感知体验,自主建构新知。
陈老师从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在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让学生在头脑中检索生活的长方体形状,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由“关于长方体你都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一问,有效的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并以此展开教学。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评课
——南靖县和溪中心小学尤炎海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认识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通过这节课学习对今后的生活生产中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听了刘老师这节课深受启发。
一、重视情景铺设,引导有利质疑。
新课之前刘老师通过熟悉的冰箱图。
让学生当当设计师把冰箱准确的摆放在合适的地方。
从而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
提出猜测体积可能和谁有关,顺势展开教学。
二、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
通过小组合作用若干个小正方体摆成自己喜欢的长方体并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作品,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三、知识迁移培养能力。
老师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之后,让学生尝试计算时,老师故意出示正方体的计算,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知识自己推到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总之,这节课刘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课堂教学的魅力,给我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4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韩老师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总体呈现四大特点:一、准确把握目标,体现新课标理念本课有3个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韩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给出学生要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整合,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回报,最后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效地合作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关系。
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式。
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3个教学目标。
彰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枯燥的,韩老师呢,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形美,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喜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韩老师是按照:整体感知---初步认识——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1,整体感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认识,在让每个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举起来让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外观上的认识。
2、初步认识,通过触摸、观察,交流达到认识其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参考文档】长方体正方体认识评课-优秀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长方体正方体认识评课篇一:长方体的认识评课《长方体的认识》评课实录五年级数学组听了李祖莲老师讲了《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下面就听课后的点滴想法谈谈。
一、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小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课堂上李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动手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并摆放不同位置,从而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
由于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丰富感知,积累了空间观念,形成概念。
二、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基础。
教学时李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李老师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三、重视想象,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如让学生根据图形想象长、宽、高的长度分别发生变化后,会引起长方体的形状怎样改变,既使学生认识到长、宽、高和长方体大小的关系,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听完这节课我注意到李老师在教学中自始自终运用的是长方体的纸盒作教具,能否考虑增加实际操作的效果,将学生汇报“面、棱、顶点”配合实物演示出来,根据我的不成熟想法,我建议在这节课中如果老师可以用萝卜通过切一刀,让学生观察并认识了面,通过再切一刀,让学生对棱有了认识,紧接着切一刀,让学生对顶点也有了掌握,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以减少交流时间,提高教学的效果。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 况,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
05
学生反馈
学生对于课程的接受程度
接受程度高
01
大部分学生表示能够理解课程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对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性质、面积和体积计算等有清晰的认识。
接受程度一般
02
部分学生认为课程难度适中,但在一些难点上仍存在困惑,需
启发式教学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 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 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共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性质和特点,促进合作 学习。
教学方法的运用
实物展示
教师展示了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 察、触摸,增强感性认识 。
图示分析
教师通过绘制图形、表格 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关系 。
广度
本节课在内容上涵盖了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基础知识,也 涉及一些较为深入的内容,有助于扩 大学生的知识面。
04
教师表现
教师的教学态度
认真负责
教师对教学工作表现出高度的敬 业精神和责任心,认真备课、上 课、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全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尊重学生
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 生的学习需求,尽力满足学生的学 习要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动力。
汇报时间: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汇报人:
contents
目录
• 课程引入 • 教学方法 • 教学内容 • 教师表现 • 学生反馈 • 课程评价
01
课程引入
引入方式
生活实例引入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 正方体物品,如纸箱、砖块等, 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意识到 几何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记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记录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能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
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能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
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
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4、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⑴、老师对学生引导太多,放手太少。
在研究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给出的时间太过仓促,部分学生研究的不够从分。
⑵、课堂中老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反馈以及教学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还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去扑捉。
⑶、练习的设计要更全面、更扎实、更巧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朱阳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材料郝燕玲评课:朱阳阳老师创设了实物展示:粉笔盒、药品盒、墨水盒等,请学生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是什么形状的?直观长方体(正方体)凸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进一步验证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另一方面,又根据多媒体演示的模型,让学生想象如何画一个长方体,最少保留几条棱节能想出长方体的样子?引出了从一点出发的三条棱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立体图形模型,让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感受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并结合自己的模型得出结论。
朱老师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联系生活,结合学生所熟悉的身边事物,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创设了猜物体和包装礼品盒的情境游戏。
让孩子们通过给出的长、宽、高的数据,猜一猜会是什么物体?并说说为什么。
孩子们在趣味盎然地游戏中,加深了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理解长方体各面的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在包装礼品盒时,留下了你知道至少需要多少丝带?至少需要包装纸多少平方分米的问题,为后面探索求棱长和及表面积设了铺垫,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数学学习方式、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刘明评课:(一)注重把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即教学数学知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数学思想(集合思想)、数学方法(分小组按顺序地观察、摸、数物体,并小组汇总探究汇报)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二)恰到好处的演示实体的或框架的长方体,在屏幕上映出动态的长方体图形变为正方体图形;画出形象直观的图文表结合的图形,以及指导学生使用学具,学生主动积极地通过具体的实践,体验、监控、调节自己的策略,从不规则地看、摸、数,到按照顺序地看、摸、数,最后全班同学都能正确地边看边摸边数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精选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精选5篇).doc》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gongwen/xinwengao/913550.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97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老师着眼于几何图形内部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充分地展开观察、操作、想象,实实在在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上得平实、真实、简洁、清新、流畅,她的实践探索给出了以下几点有益的启示。
1、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刘烨在课堂教学中跳出了传统的“观察得出特征→用量折等方法简单脸证特征”的固定模式,精心组织和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操作、类推、想象、演绎等多种方式展开学习活动,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这种有益而又富有成效的探索,给我们一个启示,即从“知识为本”的课堂到“思维为本”的课堂,重要的是改变对数学、对教学的看法。
即便是再简单的数学知识也是人类抽象思考的结品,所以,数学知识在哪里,数学的抽象、推理就在哪里,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是水乳交融的,数学知识是发展数学思维的载体。
思维为本的课堂,就是要把平淡无奇的数学知识还原到“数学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2、循序渐进探究特征。
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提的数学新概念、新名称、新的知识点很多,怎样在众多的知识点中不失数学最本质的东西,刘烨老师的思路是很清晰的。
首先,她抓住了几何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所有的几何图形,在更为理性的层面上把握它的特征就是考察它在组成图形的点、线、面方面有何特质。
"研究图形,就是要研究它的点、线、面”。
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形成的学习经验具有可迁移性,完全可以用来指导其他几何图形特征的学习。
其二,刘老师在长方体中点、线、面的探究组织上,厘清了什么是关镜。
"点”的情况,一带而过。
因为,单独的“点“引申不出更多的数学性质;“线”和面“所组成图形的面的大小情况最终还是由围成该面的边确定的,也就是说"线”定了,“面”也就定了。
因此,刘老师浓墨重彩地组织学生研究了“线(即棱)”,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操作,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有效化解了学习难点,同时又“四两拔千斤”地由棱的特征想象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自然而连贯。
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
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听了XXX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收获颇丰。
本节课中,XXX老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点评:一、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并学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XXX老师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组织有序,层次分明XXX老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非常有序,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首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然后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探索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这种逐步推进的方式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紧凑,师生互动良好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非常紧凑,XXX老师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时,XXX老师组织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多样,符合学生实际XXX老师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探究法等。
这些方法的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特别是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时,XXX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来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注重课堂实效,教学效果良好XXX老师非常注重课堂实效,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XXX老师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这种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共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韩老师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总体呈现四大特点:一、准确把握目标,体现新课标理念本课有3个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韩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给出学生要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整合,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回报,最后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效地合作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关系。
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式。
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3个教学目标。
彰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枯燥的,韩老师呢,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形美,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喜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韩老师是按照:整体感知---初步认识——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1,整体感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认识,在让每个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举起来让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外观上的认识。
2、初步认识,通过触摸、观察,交流达到认识其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练习课评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练习课评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练习课评课「篇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资料多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今天,新华学校的王晓玲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教学研究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听完课,有以下三点感触颇深,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堂向课前开放。
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纵观本课,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
我们可喜的发现,学生对这种课堂向课前开放的预习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
二、有效利用学习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再如,在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其原因就是有长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为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习方法。
本课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
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今天,李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教学研究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听完课,有以下三点感触颇深,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堂向课前开放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纵观本课,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
我们可喜的发现,学生对这种课堂向课前开放的预习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
二、有效利用学习起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果汁盒、礼品盒、魔方、电冰箱、洗衣机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再如,在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其原因就是有长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为基础。
三、注重培养学习方法本课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
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为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长方体是一种由六个矩形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的六个面都是矩形,且相邻两个面的边长相等。
长方体有三个不同的边长,分别是长、宽和高,分别对应长方体的三个维度。
长方体的体积是长、宽和高的乘积,表示了长方体所占的空间大小。
长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可以用来表示长方体的外部表面积。
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且相邻两个面的边长相等。
正方体的边长是相等的,因此正方体的长、宽和高都相等。
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用边长的立方表示,表达了正方体所占的空间大小。
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所有面的面积之和。
从定义上来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主要在于面的形状和边长的相等性。
长方体的面是矩形,而正方体的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的边长可以不相等,而正方体的边长必须相等。
从几何特征来看,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都比正方体要大,因为长方体的边长可以不相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体积和表面积。
而正方体的边长相等,因此体积和表面积相对较小。
在实际应用中,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用途。
长方体常见于建筑物、家具等领域,可以用来表示房间、柜子等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正方体常见于立体几何学中,可以用来研究立方体的性质和关系。
由于正方体具有边长相等的特点,因此在一些几何推理和计算中更为方便。
总结起来,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常见的几何图形,它们在形状、特点和用途上有一些区别。
长方体的面是矩形,边长可以不相等,而正方体的面是正方形,边长必须相等。
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大于正方体,正方体具有边长相等的特点。
长方体常用于建筑和家具领域,正方体常用于立体几何学中。
无论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都是几何学中重要的基本图形,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立体空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推荐】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实用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篇一: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评课稿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评课稿镇南小学唐元英听了付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定量关系呢?付老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付老师展示出6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付老师引导学生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
付老师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韩老师把算字典的体积贯穿课的始终。
在课后练习中“一个长方体木箱长5分米,宽和高都是0.4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在课程接近尾声之时,张老师始终没有忘记让学生再次感受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学习了它,就应该把它运用到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
今天,李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教学研究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听完
课,有以下三点感触颇深,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堂向课前开放
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
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
求知欲望。
纵观本课,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
我们可喜的发现,学生对这种课堂向课前开放的预习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
二、有效利用学习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
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
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
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数
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
活动。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果汁盒、礼品盒、魔方、电冰箱、洗衣机等
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真实
水平。
再如,在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其原因就是
有长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为基础。
三、注重培养学习方法
本课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
这
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
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
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也是本
堂课的一大特点。
在教学中王老师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
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非常感谢李老师为我们所做的精彩展示。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
临沭街道第四小学高玉红
听李老师的数学课,总会被严谨的思路所吸引,被精美的课件所吸引,其中的奥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法学法注重引导
教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李老师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使所学的
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
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学法: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导入新课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手边的长方体,指一指、数一数长方体的
面、棱和顶点,初步感知各部分名称和相关数量。
接着采用四人小组合作,选择
性地利用一些小棒拼搭长方体,发现棱和面的特征,说成“水平方向、竖直方
向和左右方向”等,引导学生细致而严谨地表述,并概括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观察长方体的立体图,看到几个面,分别是什么样的?从三个面、九条棱到找出隐藏的面和棱,再到逐渐擦去一条棱、两条棱……只剩几条棱就可以想象出它的样子,自然贴切,揭示长宽高也就顺理成章。
当然,
如果能让学生“猜一猜这三条棱哪个是长宽高”就更有意思了,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加强辨析和理解,三者的名称完全因为放置方式的不同而改变。
随后正方
体的认识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长方体的特征去自主发现,省时高效。
并关注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引导认识两者的从属关系。
2.教学细节体现智慧
认识长方体时,让学生到讲桌前示范数面、和棱,尤其关注不同的数法,引
导如何巧妙而不重复、不遗漏地数。
如果这里能再放开一些,让学生数给同桌看一看,找找“对应”就更好了,学生会在合作中加深数法的理解。
小组合作拼
搭长方体框架,尽管提供了三种不同长度的小棒,但大部分组都拼搭成两个正方形面的长方体(因为容易拼),如果在不同组设置不同的小棒就更全面了。
在
活动单上追加一个问题:“观察面的大小和棱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就能让探究更有针对性了。
找长方体中的各个面和最后的拓展性练习,充满趣味饱含智慧。
如果将长方体的初步感知和发现特征各细节设计再分明些就更棒了。
这样的数学课让学生专注有成效,也让听课老师欣赏有收获,是一堂非常优秀的生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