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教案

合集下载

《六国论》教案15篇

《六国论》教案15篇

《六国论》教案15篇《六国论》教案15篇《六国论》教案1 作品定位这是一篇史论,评议战国时期六国对付秦国策略的得失,阐述了六国____的原因在于赂秦,赂秦必然资敌而弱己。

文章以古喻今,借六国“赂秦”而亡,提醒治国的人汲取这个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阅读这篇文章,应该注意到作者并非单纯评论史实,而是采用借古讽今之方法。

文脉梳理六国论〔构造〕第一节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论史〔第二节〕论证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韩魏楚三国赂秦而力亏〔第三节〕论证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齐燕赵不赂而亡-讽今〔第四节〕总结历史教训,申明政见议论抒情——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第五节〕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覆辙借古讽今——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又在六国之下资料展板1、字音词义①率〔shuài〕赂秦:全都,一概。

②思厥(jué)先祖父:这里相当于“其”。

③抱薪(xīn)救火:柴草。

④暴〔pù〕霜露:暴露。

⑤燕〔yān〕赵之君:燕国。

⑥洎〔jī〕:及,等到。

⑦革灭殆〔dài〕尽:副词,将近。

⑧为〔wéi〕国者:治理国家的人。

2.词语积累①通假字暴霜露,斩荆棘暴通曝,晒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饱,满足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倘使,表假设关系理解通假字要注意如下两点:(1)通假字在文中运用假借意如:厌不当“厌恶”讲,而应理解为“满足”,即餍为饱,引申为满足(2)读音应读假借字音如当通倘,音tǎng莫读暮音mù②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1)其实:即实际情况,较秦之所得,其实百倍,今义为“实际上”(2)祖父:古义祖辈父辈如“思厥先祖父”今义:父亲的父亲。

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如可谓智力孤危颠覆:古义____,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今义翻倒,推翻。

③多义词理解:或〔1〕不定指代词,有的人:或曰,不赂者以赂者表〔2〕有时:一食尽粟一石〔3〕或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相(1)指代一方,他你我:相见恨晚(2)观看:伯乐相马(3)宰相,名词:况于将相乎(4)互相:当与秦相较以〔1〕介词,依靠,凭借如:秦以攻取之外〔2〕因为,由于如:不赂者以赂者表〔2〕用,拿,把如:以地事秦连词,相当于而表目的,来:举以于人动词:认为:以为神1作家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仁宗庆历七年,他27岁,因应试不中,归而尽焚前所为文,闭门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终于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六国论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六国论教案1
学案、PPT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预习
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朗读课文,主要是读好第1、2段,要求读音正确,能读出一点语气。
要求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先做到字字落实,然后再考虑语言组织流畅自然的问题
诵读一定要读准节奏,读出味道,感觉出力量
字字落实,朗读流利
引导
科目:教师:授课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
单元(章节)课题
气贯中脉
本节课题
《六国论》
三维目标
1、积累巩固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学会推敲词义;
2、借古讽今的手法,严密的论文技巧;
3、根据写作意图确实材料的处理方法。
提炼的课题
议论文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的自学,文章写法是重点,材料处理是难点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总体
把握
1、论点确立
2、道理
3、哪些国家“赂秦”
4、没“赂秦”的为什么会灭亡
引导总体把握整体脉络
在书上标注,形成整体印象
诵读
1、掌握节奏、语气、情感
2、文字检查,文字流畅
小组比赛,评比,点拨
BC同学讲解翻译
PPT检测
1、检查落实
2、朗读要领
探讨
1、从议论文的角度看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2、第二段同第一段是怎么对应的?
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议论文
在原文中找依据,做到心中有本,脉络清晰
课堂检测内容
诵读,试背第一段,3分钟
拓展
理解
预习内容布置
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学习本课严密的行文结构,从中获得对议论文写作层次布局的启发;理解六国破灭的具体原因,学习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学习本文的论证语言。

过程和方法运用逻辑思维的知识,探索本文严密的层次推理;多角度﹑多侧面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学生小组探究讨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同时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重点难点熟悉全文并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和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一﹑一段佳话一种文体1.导入新课: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

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

其它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六国”为东坡解围了,考中进士后,苏轼挥笔作史论文《六国论》。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写了《六国论》,苏辙和苏洵也分别写了《六国论》。

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好文章都和评述历史有关,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教学案例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教学案例

《六国论》教学案例【教材分析】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属模块:选修【学情分析】本文选自《嘉佑集笺注·权书》,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

因此,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疏通文意以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2、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3、结合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写作方法(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课前让学生搜集所知的秦国灭亡的资料,了解历史背景知识对比阅读:对比贾谊《过秦论》方孝儒《深虑论》【教学重点】1、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的气脉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3、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联系实际写作,指导写作【教学难点】七、写作特色(结构上是典范的议论文形式,情感上气脉中贯)1.总纲:弊在赂秦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3.不赂者以赂者丧4.议论兼有抒情5.谈古论今情感特色:文中的气,愤郁激切,感慨至深八、课文中的一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加以整理归类.1.古今异义:其实(那实际数目.今常用义为:实际上)祖父(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然则(虽然这样,那么.今义为转折意思)至于(发展到……的结局.今常用作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智力(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理解事物的能力)故事(先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2.词类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日削月割(时间名词"日","月"分别用作"削","割"的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义不赂秦(名词用如动词作状语,坚持正义)②名词用作动词,以地事秦(侍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③形容词用作动词: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不终(用到底,坚持到底);④动词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击退)3.一词多义: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动词)此言得之(对,说得对;动词)诚不得已(能,能够,动词)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恩;动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动词)是故燕国虽小而后亡(灭亡,动词)生时有度,而用时亡度(通"无",没有;动词)4.特殊句式:①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③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⑤举以予人——"举"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反思:本文的写作特色可以作为指导学生学习典范议论文,这可以作为本课的一个突破口。

六国论语文教学教案

六国论语文教学教案

六国论语文教学教案六国论语文教学教案(篇1)一、教材《六国论》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第五单元。

作为古代议论散文的名篇,《六国论》多年来是必修教材中的重要篇目,现在放到选修教材中,并非降低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

叶圣陶曾说,课文不过是个例子。

《六国论》作为一篇结构严谨,文思缜密,气势磅礴的史论文,能很好体现出古代散文名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这大概是编者将《六国论》放到选修教材中的一个原因。

在教材中,《六国论》是作为赏析示例篇目出现的,除了课下对字词有较为详细的注释外,文后附录了关于这篇*的背景、结构、创作意图的赏析文字。

这就意味这这篇*不能按照以往古文处理的方式来进行,除了必要字词句的积累,重心应该放在理清结构,疏通文脉,学以致用上,通过反复诵读*,深入思考这篇*的结构层级,然后将所学用到平时的议论文写作中。

二、学情作为高二的学生,他们已经积累的相当的文言文词汇及语法常识,再加上这篇*没有晦涩难懂的词语,结合本单元的整体教学要求,以及应试需要,将这篇赏析*的学习目的制定如下:三、学习目的根据这篇*的特点以及高二学生的学情,我们确定了这篇*的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实词和虚词,掌握*出现的特殊句式,背诵全文。

2、反复诵读,理清*的论证结构,初步了解“起承转合”论证思路的特点。

3、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体察作者爱国之情。

之所以用“学习目标”而不用“教学目标”,就是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不只是形式上的一个改变,而是要切切实实的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

这几个学习目标尽管没有明确三维目标,但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已经蕴含在其中了。

学习重点:积累实词,背诵课文,理清结构学习难点:理清结构,学以致用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行解决重点词语,初步掌握*内容。

第二课时:反复诵读,理清结构,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苏洵一、作者介绍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

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六国论》是《权书》十篇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课文从通行选本标题为《六国论》。

二、文本疏通第一段六国破灭①,非②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赂秦而力亏③,破灭之道也。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或曰:“六国互丧④,率⑤赂秦耶?”【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曰:“不赂者以⑥赂者丧,盖⑦失强援,不能独完⑧。

故曰‘弊在赂秦’也!”【(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文言现象】①破灭:被动用法。

②“非”字领起后面的“兵不利,战不善”,故“非”后略作停顿。

③而:表因果的连词。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教学设计

我最讨厌的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laoshi ”这句话,按照这个逻辑,“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没有不会管的校长,只有不会管的局长”------如此推下去,你觉得怎么样?“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学生现在都惯成什么样了?你知道吗?老师们什么都不能做,只空口白牙的用话就能调教出家长和社会眼中的好孩子来?你自己试一试?有些孩子连家长的话都不听,甚至顶撞,甚至和家长都敢动手,这样的孩子你光用嘴教育试试?再者说,各方面都好好的,老师吃饱了撑得没事干体罚他们阿?国家性质还民主和专政共存呢?不走正道的也一直和他民主着?那还民什么主啊?现在的教育都成什么了?都成服务行业了。

也不知道谁说“学生就是老师的上帝”,没智商的话。

上帝可以背负天下人的苦难,你行吗?扯淡!动不动就对老师们横挑鼻子竖挑眼,整个大方向都有问题,几十年了,中国出了多少个大师级的人物?让一帮不懂教育的人瞎掺乎?还时常提什么意见,还采纳,长此以往“教育将不教育”。

往小里说,那些还敢体罚学生的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老师,大环境都对“体罚”否定的情况下,这些老师不去“明哲保身”,他们真不懂吗?是真心实意地想把孩子教出来,“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我的学生”。

这样的老师最可敬!醒醒吧,社会的人们。

通过学习,我发现我确实是老了,岁月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马不停蹄才有可能完成。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此言不谬啊。

不过,身体能不能吃得消啊,学习毕竟是好事,可是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空中楼阁垮下来是迟早的事。

今天在论坛上看到一段话很有意思,特意抄过来与大家分享:“美国人先进在天上,照样7人集体坐烟花;日本人先进在地上,只可惜丰田刹车基本靠树;中国人先进在地下,陕西河南的老农一锄头下去整个瓶啊罐啊的出来就是几百万,整破了它也是几百万,因为它记载着曾经的辉煌。

”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

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五单元第20课六国论2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五单元第20课六国论2
①第五自然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明确:第五自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设论证。具体的说,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现在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终于灭亡。段中连用“悲夫”、“呜呼”两个感叹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六节,就很自然了。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⑦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⑧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3.研读第三部分
文段分析:
六国论
苏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和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询关心国家,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掌握和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第1课 《六国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第1课 《六国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六国论教案目标: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案重点: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第一课时教案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二段。

教案过程: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

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

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

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

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

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

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

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b5E2RGbCAP苏洵为文,成就显著。

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

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

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p1EanqFDPw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

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

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DXDiTa9E3d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2.导语设计:“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过、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六国论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六国论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

六国论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的部分文言词的意义。

2.理解课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分析六国破灭的具体原因。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文言字词和理解作者的结构。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的思想。

教学课件:二课时一课时教学要点:疏通字词句,理会六国灭亡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关于文体。

〔比较〕本文与《过秦论》一样,都是史论。

〔猜题〕《六国论》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但两文论古都是为了讽今,本文的目的在于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要一味苟安,而要奋起抗御外侮。

借古讽今,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向当政者进谏的常用方法。

2.关于作者〔教参〕相传年27时发奋读书。

应进士等皆不中,欧阳修得其文22篇,荐于宰相,受秘书省校书郎。

二、整体感知听朗读,校正字词,找出疑难字、词、句三、疏通字词句,理会六国灭亡原因1.学生默读课文,互相质疑问难,归纳知识,再集体提出疑问,归纳整理:〔课件展示〕①古今异义其实它的实际数目: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今义:实际上祖父祖辈父辈,祖先。

如:思厥先祖父..。

今义,父之父智力智谋和势力。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至于到了……的地步。

至于..颠覆,理固亦然。

今:表示另提某事。

故事旧事,前例。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今:一种适于讲述的富于吸引力的事体。

②词类活用: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小.那么获邑,大.那么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击退〕③重点字词思厥.先祖父〔他们的〕秦之所大欲...〔所字结构,可译为“最想得到的〞〕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强弱胜负已判.矣〔分〕始继五国迁.灭〔革,改变〕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始速.祸焉〔招致,类似“不速之客〞之“速〞〕革灭殆.尽之际〔几乎〕以事.秦之心〔侍奉〕从.六国破灭之故事〔跟随〕④“以〞的用法: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介词〕秦以.攻取之外〔用,凭,介词〕以.地事秦〔用,凭,介词〕洎牧以.谗诛〔因为,介词〕至丹以.荆卿为计〔因为,介词〕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凭,介词〕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用,凭,介词〕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相当于“而〞,连词〕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相当于“而〞,连词〕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把,介词〕⑤特殊句式: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洎牧以谗诛..〔被动〕赵尝五战于秦..〔倒装〕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倒装〕较秦〔以贿赂〕之所得〔城邑〕,与战胜而得者,其实〔是后者之〕百倍。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第1课《六国论》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第1课《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邓丽华一、学习目标1. 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

2. 通过听示范朗读和自由诵读相结合,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在教师引导启发下,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

3.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

二、学习重点1. 掌握“兵、弊、互、率、完、暴、弥、至于、颠覆、再、殆、速、智力、不行、当、礼、故事、”的含义;归纳多义词“得、非、或、相、势”的义项;掌握文中重要虚词“而、之、以、为”的用法;总结归纳本文特殊句式和用法2. 洞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的内涵,了解苏洵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三、学习难点1.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文章“改造史例、为文造势、为文造情”的史论笔法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流程课前预习:教师在简单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下提出如下预习要求:1.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正文章中的字音、通顺熟练地读完全文2.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预习作业主要在夜自习上完成,同学在预习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举手提问,让学生自己完成文言文的疏通意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讲课时教师除了补充些文言知识外,其他如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等文言知识均由提问学生(学生的覆盖面要大)、检查预习效果的形式来完成第一课时:一、导入(2分钟)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原来苏轼行的酒令是(嬴政并吞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个大动荡、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时期七雄争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对这段历史,后人多有评说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轼和苏辙之父)就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那就是《六国论》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来领略苏洵精辟与广博的分析二、解题、作者简介(3分钟)1. 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文主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提问:本文属于政论文还是史论文?(史论文)3.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可谓是大器晚成”),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 (苏轼)、“小苏” (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联系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三、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易读错的字:(1)弊在赂(lù)秦(2)六国互丧(sàng)(3)率(shuài)赂秦耶(yé)(4)小则获邑(yì)(5)思厥(jué)先祖父(6)暴(pù)霜露(7)暴秦之欲无厌(yàn)(8)草芥(jiè)(9)与(yǔ)嬴(yíng) 而不助五国(10)洎(jì)牧以谗诛(zhū)(11)革灭殆(dài)尽(12)胜负之数(shù)(13)当(tǎng)与秦相较(14)或未易量(liáng)(15)下咽(yàn)(16)悲夫(fú)(17)为(wéi)秦人积威之所劫(18)日削(xuē)月割(19)苟(gǒu)以天下之大(20)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gùshì)四.整体把握文章论证结构(20分钟)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找出文章中心论点及各段的主要内容1.提问:本文在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赂”何以使得六国破灭?答:第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门见山,鲜明简洁!并且接着强调“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是正面解释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才是被消灭的根本原因2.提问:联系课文后边的内容来看,“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贿赂了秦国呢?哪些国家没有贿赂秦国?“六国中“不赂者”因何破灭?(师补充介绍秦灭六国的顺序:秦灭韩——灭魏——灭楚——灭燕——灭赵——灭齐)答: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齐、燕、赵没有贿赂的国家是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的,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存自己对抗强大的秦国老苏似乎早已料到读者会有如此疑问,于是紧接着从反面阐述了“不赂者”丧的原因,通过设问消除了读者的疑问,使总论点稳固、周密、无懈可击,同时也形成了总论点下的两个分论点3.提问:文章第三段围绕哪一个分论点展开?答:第3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4.提问:文章第四段围绕哪一个分论点展开?答:第4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5.提问:第五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答: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政治主张6.提问:第六段中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师补充北宋当时的政治处境答:第6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历史与现实有时候是惊人地相似,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一个“赂”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复辙,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五.局部研习文章(一)第一、二小节:1.&10047;提问:解释词义(1分钟)(1)非兵不利(2)战不善(3)弊在赂秦(4)赂秦而力亏(5)破灭之道也(6)或曰( 7)六国互丧(8)率赂秦耶(9)不赂者以赂者丧(10)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教师补充(2分钟)非:①不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②不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③无,没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苟子·劝学》)或:①或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②有人、有的人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③有时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联系“莫”:①没有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②没有谁2.&10047;提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故曰:弊在赂秦也什么句式?(1分钟)答:典型的判断句式,也在古代汉语中只是表示判断语气的语气助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实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在古代汉语中用“亦”表示现代汉语中“也”的意思3.&10047;提问:翻译“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分钟)答:“而“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道:原因,联系“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余嘉其能行古道”(二)第三小节:1.&10047;提问:解释词义(2分钟)(1)秦以攻取之外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较秦之所得(4)其实百倍 (5)则秦之所大欲 (6)固不在战矣(7)思厥先祖父 (8)暴霜露,斩荆棘 (9)以有尺寸之地(10)子孙视之不甚惜 (11)举以予人 (12)然后得一夕安寝(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1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6)此言得之教师补充:(1分钟)得:①动词,得到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②适宜,得当此言得之 (《六国论》)③找到至德不得(《庄子·秋水》)④捕获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⑥看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2.&10047;提问:翻译(7分钟)(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3)则秦之所大欲,诸侯所大患,固不在战矣(4)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以有尺寸之地”以字用法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孤例,,但经常考举以与人,两种解释)六、结语(1分钟)苏洵这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北宋散文家,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以六国为喻,反复申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其结果是削弱自己,强大敌人,最终导致自己的灭亡这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的论证结构和具体研习了文章的一、二、三段的文言知识,然而针对“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两个分论点作者又是怎样进行论述的呢?我下节课继续学习请大家做好预习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激情背诵课文,掌握文中“弊、率、完、患、暴、再”等词语的意义。

2、了解“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并了解使动用法。

3、学习本文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朗读,小组探讨,交流分享,共同完成对课文的把握。

2、通过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从而体会文章的意图及作者的动机。

3、通过思维训练,促进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精神及认真做事的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借古讽今,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2、培养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2、理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3、领会文章中心思想【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

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

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背景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

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

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

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

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

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速读,熟悉课文。

2.教师范读,正音,并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3.学生依书下注释,粗通文意,有疑问的地方勾画出来课堂提问。

4.学生熟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1.对课文熟读成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五板书设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一、检查作业课后练习二、三、四二、把握文章论证结构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

“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

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2.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3.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4.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5.第5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三、论证方法1.对比论证用攻战中秦之所得,诸侯之所失与赂秦中秦之所得、诸侯之所失对比,说明秦不用战争就能获得土地,六国不用战争就失去土地,因此六国最终灭亡,是历史必然,将秦与六国对比,将六国与六国对比,同样证明六国破亡为历史的必然。

2.引证法引用苏代的话,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的观点。

3.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证明观点。

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五、板书设计论证方法1.对比论证2.引证法3.例证法第三课时课时目标:对比阅读苏辙《六国论》一、检查作业1.回顾全文的论证结构。

2.检查背诵。

二、结合课后苏辙《六国论》作比较阅读1.学生自读苏辙《六国论》。

2.分组讨论两文异同。

3.总结(1)相同点:两文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苏辙认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应“厚韩亲魏”。

苏洵也认为“以地事秦”中韩、魏两国最为突出,“为积威之所劫”,最终招致灭亡。

(2)不同点①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

苏洵认为在于六国争相以地赂秦。

苏辙认为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

②两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苏辙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

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

首先,不赂秦,不附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

其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这些策略实际上也是对北宋朝廷说的。

苏洵的忧国之心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三、布置作业1.进一步落实背诵。

2.归纳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等现象。

四、苏辙《六国论》原文尝读六国《世家》1,窃2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3,发愤西向,以攻山西4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5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6,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7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8也,而在韩、魏之郊9;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10秦之冲11,而弊山东之诸侯12,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13用于秦而收韩,商鞅14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15。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16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17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18,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19区区20之韩、魏,以当21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22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23,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24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25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26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27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28,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29尺寸之利,背盟败约30,以自相屠灭31,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32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词句注释1、六国:齐、楚、燕、赵、韩、魏。

世家:《史记》记述诸侯王的传记称为世家(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儒家创始人孔丘也被列人世家,此属例外)。

“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

2、窃:私下,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3、五倍之地、十倍之众:谓六国与秦相比,有其五倍的土地、十倍的人口。

4、山西:古地区名。

战国、秦、汉时期,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

这里指崤山以西。

5、咎:怪罪。

6、疏:粗忽。

7、势:大势、形势。

8、不在齐、楚、燕、赵:这四国皆远离位于西部的秦国,不与其接壤,故云。

9、而在韩、魏之郊:韩国疆土有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秦、楚、魏三国之间,为军事上必争之地。

故云秦吞六国,首先战事当发生在“韩、魏之郊”。

郊,邑外为郊野。

周制,离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

后泛指城外、野外。

与下句“韩、魏之野”,的“野”,同义,都是田野、国土的意思。

10、塞:阻塞,挡住。

11、冲:要冲,军事要道。

12、蔽山东之诸侯:遮蔽了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

13、范雎:字叔,战国时魏人。

后入秦说秦昭王,他曾劝说昭王:“天下无变则已,天下有变,其为秦患者孰大于韩乎?王不如收韩。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收韩,收服韩国。

14、商鞅:也叫卫鞅,卫国贵族,公孙氏。

后入秦,劝说孝王伐魏,“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孝公以为然。

使卫鞍将而伐魏······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史记·商君列传》)故云“用于秦而收魏”。

15、“昭王未得韩魏之心”三句:范雌说秦王曰:“夫稚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

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

……越人之国而攻可乎?其于计疏矣。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

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刚,故刚城,今山东省宁阳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