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联考真题写作部分答案(2015-20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用赏罚就能治好臣民吗?
原文“人性本恶”为前提,通过一系列论证得出了只用赏罚就能治好臣民的结论,看似严谨,实际上存在诸多漏洞,现分析如下:
首先,“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的”这只是一部分人的观点主张,例如有的人主张“人性本善”,原文中作者忽略了一项重要内容:人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来不断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其次,作者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不求私利的廉洁之士”,这一论断比较武断,即使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的”,如果能够用完善的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并且能够附加良好的教育引导,即未必不会培养出“廉洁之士”。
就算真的是不存在廉洁之士,这也不代表“不存在相对更廉洁的人”,从而也不代表着“没有必要寻找廉洁之士”。
再次,任用官员之后有效地防止他们以权谋私,这是廉政建设的关键,但是未必只是唯一的手段。
廉政的建设是有多方面要求的,毕竟除了防止官员以权谋私外,还有塑造公平、公正的政治局面,髙效的法律机制等方面。
最后,实施赏罚的机制,并不意味着就会“揭发以权谋私的官员”,因为这种机制的实施有可能会带来诬告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揭发的前提是“知道”,但是这一前提未必就成立,又如何谈赏与罚呢?与此同时,如果被揭发的官员实施打击报复行为,并且这种报复给揭发的臣民带来的代价远远高于其所受的奖励,臣民又该如何决断?在这种情况下,臣民就有可能不会揭发官员。
原文存在诸多漏洞,论述者得出只用赏罚就能治好臣民的推理需要认真商榷。
有失偏颇的论证
原文通过一系列看似严谨的论证,得出“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大可不必为此顾虑重重”的结论,实则漏洞百出。
首先,文中由“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可得“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此论据不够充分,因为决定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的因素还可以包括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这一点文中并没有提及,即不可武断地得出“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
其次,文中用长三角地区出现“用工荒”,来说明“我国的大学生其实是供不应求的”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我们都知道就业市场还包括许多其他没有大学学历的就业群体,他们也是就业市场上不容忽视的群体,把“用工荒”等同于“大学生供不应求”,就将“用工荒”的“工”等同于了“大学生”。
再次,文中由“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来证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犯了由局部推整体的错误,这是因为数据只是2015年第二季度的,其他季度的劳动力供求关系,我们不得而知。
最后,文中多次出现以偏概全、排除他因的错误,包括:①由“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髙”得出“整体素质也就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当然也就越容易就业”排除了影响整体素质、适应能力、就业的种种其他因素;②由“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得出“我国的大学生其实是供不应求的”,排除了大学生与企业互不匹配等因素;③文中由“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也不能直接得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因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还有很多。
鉴于以上论证中的种种漏洞,得出“大学生的就业还是存在问题的”,原文是—篇有失偏颇的论证。
企业发展需要坚持创新
扩大生产和投资研发新产品是企业在决策时往往考虑的两种选择。
投资研发新产品是一种创新——利用现有知识和物质,改进或创造新事物的行为。
虽然投资研发新产品存在一定风险,但是其利益确实是远大于扩大生产。
因此我们认为:企业发展需要坚持创新。
首先,坚持创新可以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企业只有不断了解、把握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创新,不断满足甚至超越消费者的需求,那么企业才能更快更好地抓住消费者。
企业拥有了消费者,企业也就拥有了生存发展的广阔空间。
当今世界大多数成功企业之所以发展迅速,其核心便是以创新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其次,创新能激发员工的活力。
企业需要给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让员工很好地展现自己的能力,使员工积极主动地为企业贡献智慧与能力。
相反,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良好的创新环境,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惨淡收场。
最后,创新是企业当走的一条道路。
在当下全球协作化分工的时代中,各个企业之间如果希望获取更高的整体利益,这就需要各企业之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只有保持自身相对优势从而才能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优势地位。
提升创新能力可以实现生产差异化,从而可以降低企业生产的机会成本,进而有助于比较优势的实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企业发展也离不开创新。
不过,创新并不代表无需顾及原有市场,毕竟原有市场存在着早期的积淀,对其进行投资所产生的风险是较小的,而且产品的生命周期是可以通过更新升级加以延长的。
如果企业选择扩大生产,可能企业会辉煌三五年;如果企业选择创新,那么企业就有了腾飞的希望。
一个有梦想,有担当的企业家,一定会将创新提上日程,以实现企业的腾飞。
我们要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
“人们只能通过教育使存在着各种差异的公民,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共同体。
”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本质的认识,与孔子“和而不同”的哲理不谋而合。
“和而不同“是中国人自古尊崇的处世之道,也是建设求合尚同、和谐的现代社会的精神指南。
首先,和而不同可以促进家庭和谐兴旺。
家庭和睦是生活幸福的基础。
我国古代有“男耕女织”“夫唱妇随”之说,这是“和而不同”;家庭中一人说了算,其他人不能有不同意见,这是“同而不和“,很显然是不能给家庭带来和谐兴旺的。
其次,和而不同是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孔子有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一个人真诚坦荡、胸怀宽广的体现,同时,一个人只有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才能。
因此,一个人只有在为人处世中始终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才能在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路上一往无前。
最后,和而不同会让国家走向成熟大气。
中国曾顶着世界反华势力的强大压力,始终遵循着“和为贵”思想,在亚非国际会议上力挽狂澜,倡导“求同存异”,促使会议得以胜利召开,维护了各国间的和平,更重塑了一个大国的威望。
因为“和而不同”思想,才有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中国现在虽还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但一定要坚持“和而不同”,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我们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契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文化软实力,尊重与保持个体的多样性,扩大核心辐射面,使社会集体中的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坚持“和而不同”思想,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5年真题:
生产过剩真的不该千预吗?
通过原文的论证,作者得出“政府不应该干预生产过剩现象“,在论证的过程中,存在若干处逻辑漏洞。
首先,作者认为只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不可能产生生产过剩的现象。
但是”市场经济”并不是“没有过剩”的充分条件。
换句话说,即使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也并不完全排除存在过剩的可能。
而且,如果市场资金不足购买力不强的话,一味开拓市场也不—定带来预期的效果
其次,单凭市场会自动调节,就断然推出政府不需要干预生产过剩,这—论证也是不充分的。
在经济学中,我们都知道市场的调节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市场调节时经济浪费说不准已经很严重地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再次,仅仅根据生产过剩可能增加物资储备也推不出它就总比生产不足好,因为生产过剩“储备”的物资,也许根本就不是“不时之需”时所需的物资,还有,并非所有的生产不足(如某些奢侈品)都会导致人们缺衣少食,因此又怎么会必然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呢?
另外,就算政府应该合理定位自己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也不能因此就推出它不应干预生产过剰的问题。
如果这些过剩刚好会导致严重的民生问题,举个例子,大量的产品卖不出去而迫使许多工人下岗,这时难道政府还继续袖手旁观吗?
最后,把“供求关系不平衡”等同于“生产过剩”,这明显是混淆概念。
供求关系不平衡,有可能是生产过剩,但也有可能是生产不足。
所以,生产过剰未必就是经济运行的必然规律。
而且如果“供”只是稍微大于“求”,这也是不能称之为生产过剩的。
由于上文存在诸如此类的逻辑问题,所以,其论证的有效性都是值得商榷的。
2015年真题:
为富为仁,并不矛盾
古人认为“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认为富为仁是矛盾的,二者不可兼得,这在逻辑上难以成立。
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富为仁完全有可能做到相辅相成。
首先,为富不一定就要去为不仁。
我们都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靠技术、服务和观念的创新与增值,来满足市场需求、获得财富,这并没有不仁。
其次,为富有时更有助于为仁的实现。
一个人仅仅有一颗善心是不够的,一个人的财富正好能让他更好地帮肋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再次,为仁未必就会导致不富。
企业诚信经营,努力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就是仁,这种仁是最容易获得高额回报的。
为仁,可以吸引消费者,为致富创造良好的空间。
消费者就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只有根基越深越广,企业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施仁义之举,才能不断地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得到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
相反,如果顽固坚持为富为仁是矛盾的,一方面会导致某些人不去为仁,因为为仁就会沦为贫穷;而另一方面又会导致某些人仇视财富、排挤和打压富人——最后的结果是全社会的普遍贫困。
仓廪实而知礼节,在一个普遍贫困的社会里,谁相信它会有多少仁义道德?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为富不仁者,这无疑是要引起我们特别高度警惕的。
基于互联网信息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即使是以前弱小的个体,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可能被无限放大。
近几年网络上被弱势群体揭露出而最终落马的企业、官员,就是很好的证明。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为富为仁,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