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4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一)【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认为教育是一个历史文化过程,目的是促使客观文化向主观文化转变,培养完善人格的理论派别为( )。
A.文化教育学B.实现教育学C.实用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答案】A2.教育活动就是一种促进转化的活动,( )的要求是转化的方向和归宿,它制约着教育的性质、方向和内容。
A.社会B.教师C.家长D.学生【答案】A3.《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与明天》一书指出,“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教育( )于经济发展”。
A.优先B.滞后C.同步D.多【答案】A4.在小学阶段,教学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而进入中学以后则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答案】B5.由于教育目的具有( )功能,所以它是检验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和评判标准。
A.教育评价B.控制教育方向C.指导和支配教育活动D.端正教育思想【答案】A6.为了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是哪一次学制改革?( )A.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B.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D.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答案】C7.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
A.奈勒B.多尔C.杜威D.巴格莱【答案】B8.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答案】D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 )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A.学生已有品德水平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答案】A10.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 )。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1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研究教育起源的意义何在?简析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答:(1)研究教育起源的意义教育的起源探讨教育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它是教育学和教育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探讨这一问题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二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
科学地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关于教育的起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①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19世纪下半叶后出现并一度流行的观点,是当时流行的庸俗进化论在研究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
它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其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等。
他们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②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
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③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套引和推导出来的。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这种劳动活动将他们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
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
④教育的需要起源论教育的需要起源论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样的,除了劳动经验以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教育应该是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的需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圣才出品】

6.古埃及的学校中,以培养祭司为目的,教授天文、数学、建筑、水利、医学等学科 的学校是( )。
2 / 16
圣才电子书
A.宫廷学校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职官学校
C.文士学校
D.寺庙或僧侣学校
【答案】D
7.古印度佛教教育中,推动教育平民化的措施是( )。 A.把寺院作为学术交流机构 B.强调使用地方语言进行教学,取代“梵文”教学 C.以佛经为教育内容 D.吸纳外国学者 【答案】B
23.古埃及作为学术中心的学校是( )。 A.僧侣学校 B.宫廷学校
8 / 16
圣才电子书
C.骑士学校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D.文士学校
【答案】A
【解析】僧侣学校(或称寺庙学校),是中王国以后出现的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
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
24.古印度的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称为( )。 A.书舍 B.书吏学校 C.古儒学校 D.泥板书舍 【答案】C 【解析】古印度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在此类学校中,教师被称为 “古儒”,均系婆罗门种姓。儿童入学须经古儒考验,他们声称不收学费,因为传授圣书是 神职,为神效劳是不求报酬的;但是实际上,他们常接受家长的丰厚赠礼,所有田地也由学 生代为耕种,故经济上颇能自足。儿童入学后即迁居古儒家中,学习年限一般为 12 年,学 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
教师称为“专家”,助手称为“大兄长”,学生称为“校子”。当时图书馆收藏的也是泥板书,
大图书馆收藏的泥板书达数万块之多。
22.人类有史可稽最古老的学校是( )。 A.僧侣学校 B.宫廷学校 C.骑士学校 D.文士学校 【答案】B 【解析】据古代埃及文献记载,在古王国时期已出现了宫廷学校。苏联教育史学家米定 斯基认为,建于公元前 2500 年的埃及宫廷学校是人类有史可稽的最古老的学校。宫廷学校 是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 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被委任为官吏。
外国教育史题库

外国教育史部分题集及答案第一篇外国古代教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选择1.认为教育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是仅凭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经过失败和重复模仿进行学习。
这种观点属于一下那种教育起源论()A.生物起源论 B.心理学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 需要起源论2.苏美尔时期出现的与寺庙有关的学校被称为()A.泥板书社 B.古儒学校 C.昆它布 D.堂区学校3.楔形文字是古代哪个国家发明的()A.古希腊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中,在数学上采用10进位计算法的是()A.古印度 B.古巴比伦 C.中国 D.古埃及5.主张“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是()A.沛西.能 B.孟禄 C.杨贤江 D.利托尔若6.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人类的()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晚期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A.无阶级性 B.无组织 C.等级性 D.与生产劳动生活紧密联系8.古埃及的学校中,以培养祭司为目的,教授天文、数学、建筑、水利、医学等学科的学校是()A.宫廷学校 B.职官学校 C.文士学校 D.寺庙或僧侣学校9.古儒学校是印度的教育形式()A.佛教学校教育 B.佛教家庭教育 C.婆罗门学校教育 D.婆罗门家庭教育10.古印度佛教教育中,推动教育平民化的措施是()A.把寺院作为学术交流机构B.强调使用地方语言进行教学,取代“梵文”教学C.以佛经为教育内容 D.吸纳外国学者11.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属于()A.奴隶社会等级教育 B.原始大众教育C.封建社会等级教育 D.资本主义教育12.以下哪一个是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A.教育内容以生产劳动为核心 B.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C.普遍采取班级授课的方式 D.教学方法比较丰富灵活二、简答题1.简述古埃及学校教育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2.简述古代印度教育的基本状况。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一、选择1.古希腊的城邦中,奴隶制民主政体下的教育典范是()A.雅典 B.斯巴达 C.麦加拉 D.科林斯2.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要把贵族子弟培养成()A.身心和谐的公民 B.英明的治国者 C.保家卫国的战士 D.雄辩家3.雅典教育较之斯巴达,具有较强的()A.等级性 B.民主性 C.专制性 D.义务性4.智者实际是指()A.聪明的人 B.统治者 C.教育家 D.职业教师5.智者在教育上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教育史上著名的()A.《荷马史诗》 B.产婆术 C.七艺中的“前三艺” D.七艺中的“后四艺”6.以下哪一个不是智者在教育史上的贡献()A.云游讲学,推动文化传播B.传播文法、修辞、辩证法,确定七艺中的“前三艺”C.提出政治家或统治者的教育 D.传播天文、几何、算术、音乐,确定“四艺”7.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新阶段的人是()A.柏拉图 B.昆体良 C.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8.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A.哲学家 B.治国人才 C.公民 D.军人9.助产术的最大特点在于()A.引导对方自己得到答案 B.通过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找事物的“一般”C.使人陷入自相矛盾 D.寻找事物的普遍概念10.下面哪个不是苏格拉底方法的局限()A.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B.受教育者对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C.受教育者必须对教育者感到信任和尊敬D.谈话对象必须是有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人11.与《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合称西方教育史的三大里程碑的是()A.《林哈德与葛笃德》 B.《荷马史诗》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12.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四种美德是()A.智慧、勇敢、博学、公正 B.勇敢、节制、正义、公平C.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D.博学、多才、仁爱、礼让13.柏拉图认为教育应当培养的最高目标是()A.哲学家 B.政治家 C.公民 D.哲学王14.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七艺中的后四艺,将这四艺列入课程确定下来的是()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15.《法律篇》对《理想国》做出了许多改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这种改变()A.设了一名专管教育的长官 B.新课程中哲学被取消了C.反对强迫教育 D.提倡兴建学校16.认为人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知识,只是在灵魂依附肉体时所有知识都被遗忘了,这是()A.洛克的“白板说” B.柏拉图的“回忆说”C.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D.昆体良的“雄辩术”17.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指的是()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哥拉斯18.下面哪一点不是灵魂论的教育意义()A.人的身上有动物性,教育不能违背人的本性B.人是有理性的,教育应当使人遵从理性的引导C.发展人的理性,引导人的欲望,关键靠的是智育D.灵魂论为教育应包括智育、德育、体育三个部分提供了人性论的依据19.在教育作用方面,强调天性、习惯和理性的共同作用,引出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三者关系论争的人物是()A.亚里士多德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柏拉图20.“美德即知识”是哪位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提出来的()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毕达哥拉斯21.首次倡导文雅教育的人是()A.亚里士多德 B.卢梭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22.教育史上第一个对教育进行年龄分期的是,他的这种年龄分期的依据是。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章节题库-第9章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9章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一、选择题1.1781年,英国的( )首创“星期日学校”。
A.斯宾塞B.洛克C.罗伯特·雷克斯D.兰卡斯特【答案】C2.18世纪末,英国传教士兰卡斯特和贝尔创立了( )。
A.幼儿学校B.星期日学校C.导生制 D.导师制【答案】C3.洛克是17世纪英国()经验论的巨子,著名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辨证D.形而上学【答案】A4.洛克的《教育漫话》是论述()的教育问题。
A.劳动人民B.少年儿童C.青年绅士D.中小学生【答案】C5.洛克认为人的好坏乃是()的结果。
A.先天禀赋B.后天教育C.环境影响D.上帝决定【答案】B6.被称之为“比英国国家还老的大学”是牛津大学和( )。
A.伦敦教师进修学院B.国王学院C.伦敦大学D.剑桥大学【答案】D7.下列选项中不是17~18世纪英国的中等学校的是( )。
A.文法学校B.公学C.新型中等学校D.主日学校【答案】D【解析】17~18世纪英国的初等学校掌握在英国国教和其他宗教团体的手中。
最具特色的是慈善学校的出现和主日学校的设立。
慈善学校主要有“导生制学校”和“幼儿学校”。
这类学校向儿童提供的是一种基督教式的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简单的读、写、算等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及《圣经》等宗教教义,统称“4R”。
主日学校,又称星期日学校。
是利用星期日的时间,由任课教师儿童以及某些几乎没有其他机会受到正规教育的成人进行一些宗教教育,以学习一些粗浅的读写知识。
8.英国在中世纪末期出现了“公学”,关于“公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公学是为平民阶级服务的B.公学全靠私人资助C.公学的办学不受政府资助和干涉D.注重古典文及宗教课程的学习【答案】A【解析】在英国产业革命以前,中等学校基本上仍是从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文法学校和公学。
其中,公学也是一种文法学校,最初这类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教学目的又在于要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所以称“公学”。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上)【圣才出品】

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17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单项选择题1.( )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这所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A.德莫林B.雷迪C.利茨D.德可乐利【答案】B【解析】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成新型的英国各种领导阶层人士为目的。
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像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
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怀特海B.沛西·能C.雷迪D.拉伊【解析】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随后在欧美一些国家发展的、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想流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
3.昆西教学法是由( )提出来的。
A.沃特B.帕克赫斯特C.帕克D.华虚朋【答案】C【解析】19世纪末,帕克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
4.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中,学校教学中采用二重制,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又称为“双校制”的是( )。
A.文纳特卡制B.道尔顿制C.葛雷制D.昆西教学法【答案】C【解析】“双校制”,也称“葛雷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以具有社会性质的作一部分则在体育场、图书馆、工厂、商店以及其他场所活动。
5.瑞典教育家爱伦·凯的代表作品是( )。
A.《儿童的世纪》B.《人的教育》C.《教育与美好生活》D.《儿童的发现》【答案】A【解析】爱伦·凯是瑞典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和教育家,也是新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主要代表作是《儿童的世纪》,对推动20世纪欧美的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6.以下不属于欧洲“新学校运动”办学特点的一项是( )。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和史前教育第二节巴比伦的教育第三节古代埃及的教育第四节古代印度的教育第五节古代希伯来的教育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第一节河马时代的教育第二节古风时代的教育第三节古典时代的教育第四节希腊化时期的教育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第一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第四节古罗马的教育思想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第一节基督教教育第二节世俗封建主的教育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经院哲学的发展第四节新型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第六章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第一节拜占廷的教育第二节阿拉伯的教育第三节拜占廷和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第二编近代教育史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第二节新教教育第三节天主教教育第八章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和世界观第二节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第三节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第四节论普及教育第五节论学前教育第六节论教学原则第七节论分科教学第八节论道德教育第九节教育和教学管理思想第九章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第一节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第二节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第三节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第四节17~18世纪的俄国教育第五节17~18世纪的美国教育第十章卢梭的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活动著作第二节论人的天性第三节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第四节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第五节论理想国家的公民教育第十一章佩斯泰洛奇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为教育革新事业奉献的一生第二节论教育目的第三节论教育心理学化第四节论要素教育第五节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第六节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第一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第二节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第三节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第四节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第五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第十三章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与教育活动第二节论教育的基本原则第三节教育的分期与各时期的任务第四节幼儿园教育理论第五节论学校教育第十四章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第一节19世纪的德国教育第二节19世纪的法国教育第三节19世纪的英国教育第四节19世纪的美国教育第五节19世纪的俄国教育第六节19世纪的日本教育第十五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第一节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第二节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第三节论教育与社会生产第四节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第五节论人的全面发展第六节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编现代教育史第十六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践第一节新教育第二节进步教育第三节实践教育学第四节凯心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教育”理论第十七章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与教育活动第二节轮幼儿的发展第三节论教育的环境及自由纪律与工作第四节幼儿教育的内容第十八章杜威的教育思想第一节时代与生平第二节什么是教育第三节教育的目的第四节课程与教材第五节思维与教学方法第六节道德教育第十九章20世纪前期英法美德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一节英国教育的发展第二节法国教育的发展第三节德国教育的发展第四节美国教育的发展第五节日本教育的发展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教育第一节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1917~1920)第二节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试验(1921~1930)第三节30年代的调整巩固与发展(1931~1941)。
外教史习题第14、15、16、17章

外教史习题第14、15、16、17章第十六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单项选择题1.德可乐利的课程论思想主要特征(C)451页A.活动中心B.环境刺激C.兴趣中心D.民主和自由2.“乡村之家”活动的奠基人是(B)448页A.德莫林B.利茨C.德可乐利D.沃特3.罗素明确提出了(C)的教育目的453页A.社会本位B.道德培养C.个人本位D.理智培养4.下列谁是进步教育的代表人物(A)456页A.帕克B.霍尔C.梅伊曼D.比纳5.智力测验方法的首创者是(A)474页A.比纳B.西蒙C.特曼D.桑代克6.(B)主张将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区分开来469页A梅伊曼 B..拉伊 C.霍尔 D.克里斯曼7.1921年,在费利耶尔的发起下,在法国加来成立了(D)448页A.新时期的教育会B.教育联谊会C.教育新联谊会D.新教育联谊会8.爱伦·凯竭力倡导自由教育,主张建立以(B)的理想学校。
450页A.自然为中心B.儿童为中心C.个性为中心D.自然教育为中心9.1907年,德可乐利在布鲁塞尔创办的“生活学校”又称(C)450页A.慧智学校B.公共学校C.隐修学校D.隐修学院10.德可乐利重视儿童的本能与兴趣和环境的作用,强调两者的融合,认为儿童的认知具有(C)的特点。
A.全面化B.扩张化C.整体化D.融合性451页11.德可乐利认为教育家们应利用在由儿童的基本需要所唤起的兴趣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的一种冲动,以儿童的需要为中心来进行教育,而这种表现称为(B)451页A.个性冲动B.生命冲动C.冲动D.先天冲动12.德可乐利打破传统的分科体系,把课程分为哪两大类(C)452页A.关于儿童的知识和关于环境的知识B.关于个人的知识和关于自然的知识C.关于个人的知识和关于环境的知识D.关于生活的知识和关于发展的知识13.罗素在提到品性教育方法时,有一个他承认的显著方法是指(B)454页A.惩罚和责备B.夸奖和责备C.奖赏和惩责D.责备14.罗素的教育思想里具有以下的哪一点(C)454页A.创造精神B.挑战精神C.怀疑精神D.开创精神15.“进步教育”是产生于19世纪末的在美国的一种教育革命思潮,亦称为(D)455页A.“进步主义运动”B.“进步主义教育”C.“教育主义运动”D.“进步主义教育运动”16.谁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B)456页A.赖斯B.帕克C.约翰逊D.卢梭17.1957年,进步教育运动在美国教育史上结束了的标志为(B)457页A.进步教育协会的解散B.《进步教育》杂志停办C.中等教育的集中D.改选主义的出现18.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的整个课程计划以(C)为主。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章节题库-第14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圣才出品】

7.于 1872 年颁布,规定 6~14 岁的 8 年初等教育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的法案是( )。
A.《福斯特法》 B.《普通学校法》 C.《费舍法案》
4 / 47
圣才电子书
D.《基佐法案》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答案】B
【解析】1872 年,德意志帝国颁布了《普通学校法》,规定 6~14 岁的 8 年初等教育
集中的城市成立了新大学。这些新大学的共同特点是::私立、招收学生无教派及性别限
制、采用住宿与走读两种制度、重视科学、数学与商业科目。进入新大学的学生多为工商
业资产阶级子弟。在新大学运动的推动下,牛津、剑桥大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增
设近代科学专业,重视自然科学教学等。
3.斯宾塞的《教育论》是由四篇论文汇集而成的,其中不包括( )。 A.《智育》 B.《德育》 C.《体育》 D.《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答案】D 【解析】斯宾塞是 19 世纪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理论家。 1861 年他出版了《教育论》,主要由《智育》、《德育》、《体育》、《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四 篇论文汇集而成的。
要原则,普遍要求大学能研究、教授新课程。加上古典大学对非国教派教师的排斥,形成
建立新大学的思潮,当时许多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非国教派人士、重视科学发展的世俗学
者、以及一些工业资本家中的开明人物都有这种愿望。在此背景下,英国开展起了“新大
学运动”。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英国的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工业繁荣、文化
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八年制的国民学校是实行强迫义务教育的机构。法令还对国民教育
的形式、内容和课程设置都作了具体规定。到 19 世纪后,德国基本上实施了 6~14 岁儿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6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6章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第三编现代教育史第16章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1.试论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产⽣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共同特征及其意义。
答:(1)欧美教育思潮产⽣和发展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美教育思潮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总的来说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化等⽅⾯发展和变化的⼀个综合反映。
⾸先,欧美教育思潮是欧美社会改⾰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末欧美国家⼯业和经济迅速发展,新的科学技术⼴泛使⽤,促使整个社会⽣活发⽣重⼤变化。
⼈们以乐观主义态度寄希望于教育,试图通过教育的改进来解决各种社会⽭盾,实现社会重建。
其次,随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们⽇益关注教育质量的提⾼,为此⽽重视研究⼉童的特性。
实验科学尤其是实验⼼理学的诞⽣和发展,为教育⾰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法论基础。
⼈们热⼼地开展各种教育研究与实验,⼒图建⽴“科学的教育学”。
再次,卢梭及其追随者们的教育主张成为教育⾰新运动的主要思想渊源。
他们抨击旧教育的不切实际,主张⼀种与社会⽣活与⼉童⽣活紧密联系的新教育。
(2)欧美教育思潮的共同特征欧美教育思潮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共同特征是:①重视⼉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童先天具有善性和⾃我发展的能⼒,因⽽不再把⼉童视为强制⾏为的对象;②重视⼉童研究和教育调查,并运⽤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思辨与经验结合,以及⽐较和测量等新⽅法,⼒图使教育研究科学化;③重视⼉童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合作活动和劳动在⼉童⾝⼼发展中的作⽤;④在⼉童研究中有着严重的⽣物化倾向;⑤极端的个⼈主义性质,过⾼地估计了⼉童⾃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意义;⑥⽚⾯强调实⽤、适应,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忽视基本知识的传授和⼀般智⼒的发展,降低了教育质量。
(3)欧美教育思潮的意义欧美教育思潮重视⼉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注重对⼉童的调查研究,重视⼉童活动在其⾝⼼发展中的作⽤,在很⼤程度上构成了西⽅现代教育理论的最初形态,并对20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发展产⽣⼴泛⽽深刻的影响。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23章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圣才出品】

9.法国哲学家、教育家马里坦是( )的主要代表人物 A.存在主义教育 B.改造主义教育 C.要素主义教育 D.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答案】D
10.要素主义教育强调,民族生活传统和( )中的最基本的、永恒不变的共同要 素是教育的基内容
A.人类知识财富 B.礼会道德精神 C.历史文化遗产 D.人类劳动经验 【答案】C
7.要素主义教育、( )等坚持传统教育的基本要求 A.永恒主义教育 B.改造主义教育 C.进步教育 D.存在主义教育 【答案】A
8.把个人自由和主观作用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的现代西方教育流派是( ) A.存在主义教育 B.改造主义教育 C.进步教育 D.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答案】A
3 / 2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9.主张开展天才教育的现代教育理论派别是( ) A.改造主义 B.存在主义 C.永恒主义 D.要素主义 【答案】D
20.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的现代教育流派中( )的理论基础与进步主义相一致 A.存在主义 B.改造主义 C.要素主义 D.永恒主义
7 / 27
圣才电子书
13.以下不属于要素主义思想家巴格莱提出的教育改革主张的是( ) A.重建严格的学术标准 B.开展天才教育 C.提倡问答式启发教学 D.教育过程的主动权在于教师 【答案】C
14.以下不属于改造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的是( ) A.必须明确提出改造社会的教育日标 B.开展天才教育 C.重视以解决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 D.发展“新文化”,培植“社会同意” 【答案】B
3.改造主义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思潮是在 的努力下最终形成的。( )
1 / 27
圣才电子书
A.布拉梅尔德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外国教育史》第14章在线测试

A BC D年日本的东京大学改称()。
A BC D、下列法案中标志英国国民初等教育形成的是(A BC D、在()的宣传领导下,美国马萨诸塞州自年建立美国第一批公立师范大学。
A BC D、下列叙述中哪项不属于俄国A BC DE、为现实服务培养社会所需人才2、贺拉斯•曼在第12次年度报告中关于教育内容的阐述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科学教育B、体育C、道德教育D、宗教教育E、政治教育3、下列属于乌申斯基教育观点的有()A、A.教育重要,但教育不能决定历史发展方向B、B.认为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C、C.课程设置上,强调古典课程D、D.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利用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比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要重要的多E、E.认为教育学应该吸取一些人类科学知识,并且认为学校应该成立教育系4、下列对日本中等教育的阐述正确的是()A、《学制令》的颁行,催生了日本近代中等学校B、中学大多为私立、发展缓慢C、1886年的《中学校令》为中等教育的发展做出具体规范D、中学主要承担两大任务:失业教育及为升入高等学校作准备而实施的基础教育E、十九世纪末,日本中等教育结构已基本构筑完成,只是缺少了女子中学部分5、福泽渝吉的教育观有:()A、人的智慧取决于教育如何B、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就可以发挥教育的潜能C、在教育实施上认为应向学生传授一些经世致用之学D、反对向学生传授封建伦理观念正确错误、赫胥黎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提倡科学教育和自由教育,而且他的思想彻底摆脱了宗教的影响,对当时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正确错误1804年《章程》中规定堂区学校毕业生可全部升入县立学校()正确错误、车尔尼雪夫斯基被誉为“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国教师的教师”()正确错误明治政府在中央设立文部省,主管全国宗教事务兼管全国文化教育事业()正确错误。
外国教育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1-2章史前教育及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选择题1.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B)。
A.“拉比”B.“古儒”C.“书吏”D.“教父”2.通常,苏美尔和(A)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A.巴比伦B.印度C.埃及D.中国3.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已有两级。
其中的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A)。
A.读写B.苏美尔文C.文法D.祈祷文4.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被委任为官吏的是(D)。
A.文士学校B.职官学校C.僧侣学校D.宫廷学校5.古代埃及教育中,注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是(C ).A.文士学校B.职官学校C.僧侣学校D.宫廷学校6.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常称为“婆罗门教育”,其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学习(A)。
A.《吠陀》经B.苏美尔文C.文法D.祈祷文7.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言的是(A)。
A.佛教教育B.婆罗门教育C.职官学校D.宫廷学校8.泥板书舍中教师被称为(C);“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D);希伯来的教师称为(A)。
A.拉比B.校父C.专家D.古儒第3章古希腊的教育一、选择题1.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智者派所确立的“三艺”是(D)。
(教育学统考2008年)A.音乐、修辞学、几何学B.文法、辩证法、几何学C.文法、修辞学、天文学D.文法、修辞学、辩证法2.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D)。
A.智育B.美育C.劳动教育D.军事体育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
3.“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和(A)。
A.摔跤B.游泳C.射箭D.骑马斯巴达的公民子女7~18岁,进入国家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
教育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神话、传说。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和史前教育第二节巴比伦的教育第三节古代埃及的教育第四节古代印度的教育第五节古代希伯来的教育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第一节河马时代的教育第二节古风时代的教育第三节古典时代的教育第四节希腊化时期的教育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第一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第四节古罗马的教育思想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第一节基督教教育第二节世俗封建主的教育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经院哲学的发展第四节新型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第六章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第一节拜占廷的教育第二节阿拉伯的教育第三节拜占廷和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第二编近代教育史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第二节新教教育第三节天主教教育第八章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和世界观第二节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第三节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第四节论普及教育第五节论学前教育第六节论教学原则第七节论分科教学第八节论道德教育第九节教育和教学管理思想第九章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第一节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第二节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第三节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第四节17~18世纪的俄国教育第五节17~18世纪的美国教育第十章卢梭的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活动著作第二节论人的天性第三节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第四节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第五节论理想国家的公民教育第十一章佩斯泰洛奇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为教育革新事业奉献的一生第二节论教育目的第三节论教育心理学化第四节论要素教育第五节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第六节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第一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第二节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第三节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第四节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第五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第十三章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与教育活动第二节论教育的基本原则第三节教育的分期与各时期的任务第四节幼儿园教育理论第五节论学校教育第十四章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第一节19世纪的德国教育第二节19世纪的法国教育第三节19世纪的英国教育第四节19世纪的美国教育第五节19世纪的俄国教育第六节19世纪的日本教育第十五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第一节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第二节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第三节论教育与社会生产第四节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第五节论人的全面发展第六节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编现代教育史第十六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践第一节新教育第二节进步教育第三节实践教育学第四节凯心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教育”理论第十七章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与教育活动第二节轮幼儿的发展第三节论教育的环境及自由纪律与工作第四节幼儿教育的内容第十八章杜威的教育思想第一节时代与生平第二节什么是教育第三节教育的目的第四节课程与教材第五节思维与教学方法第六节道德教育第十九章20世纪前期英法美德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一节英国教育的发展第二节法国教育的发展第三节德国教育的发展第四节美国教育的发展第五节日本教育的发展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教育第一节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1917~1920)第二节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试验(1921~1930)第三节30年代的调整巩固与发展(1931~1941)。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配套题库(第10章 17~18世纪欧洲主要国家和北美的教育——第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吏和统治阶层人物。学校内主要进行古典文教学,但因每所公学都与教会有密切联系,受教 会所支持,因此教学中重视宗教课程和集体的宗教仪式活动。这种学校全靠私人捐助,拥有 大量校产,不受政府资助和干涉。学校设备条件优越,学费高昂,采用寄宿制。不仅一般平 民子弟很少能进入,就连富人也多是有贵族身份因此,他认为每一个具有良好感觉器官的人,
都拥有同样的认识能力,都可以认识真理。他坚信人在智力上生来都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
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爱尔维修以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智力平等说,否定了天赋
不平等的封建传统偏见,并从理论上确认了人人都应享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在反对封
4 / 3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0 岁到 16 岁;16 岁以上,在工作中学习。各阶段的学习都要求注重本国语和科学学科, 使青少年获得作为良好公民所应具备的实际知识。他的国民教育理论对法国乃至西欧各国世 俗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8.被誉为 18 世纪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第二本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是( )。 A.《初级读本》 B.《教育方法手册》 C.《小鲁滨逊漂流记》 D.《泛爱教育杂志》 【答案】A 【解析】1774 年巴西多编出包括多种科学基础知识的《初级读本》,该书附有 100 幅 插图,被誉为 18 世纪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第二本有插图的教科书。此外,他还写有 《教育方法手册》等。他的同事卡姆佩则创作了著名的儿童故事《小鲁滨逊漂流记》,特拉 普还创办了德国最早的教育刊物《泛爱教育杂志》,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被称之为“比英国国家还老的大学”是牛津大学和( )。 A.伦敦教师进修学院 B.国王学院 C.伦敦大学 D.剑桥大学 【答案】D 【解析】牛津大学的建校时间已不可考,但其有记载的最早的授课时间为 1096 年。剑 桥大学的建校时间为 1209 年,均早于 1707 年,即英国国家创建时间。
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式颖版外国教育史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
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
2.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
来源于庸俗进化论。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
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史前教育的概况、(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
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
4.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
“泥板书”。
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
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文字写在“纸草”上。
学校的类型:(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4)文士学校——文书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Note 外国教育史6.古代印度的教育(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
(2)刹帝利,即武士。
(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
(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
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
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
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9章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圣才

4 / 36
圣才电子书
A.培根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弥尔顿
C.洛克D.斯宾塞Fra bibliotek【答案】C
【解析】约翰·洛克是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他的
5 / 3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动,以便安定社会秩序,减轻教会负担,创造更多的利润。工作学校中没有文化知识的学习, 只有养成宗教意识的互动和从事纺织品制作等方面的手工业劳动。洛克所拟的劳动学校计划 实质上是压榨贫儿血汗、愚昧他们的心灵、出卖儿童人身的一个赤裸裸的剥削计划,它提出 的每项建议都反映出洛克所代表的一切形式的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敌视态度。作为一种 “教育计划”,与“绅士教育”理论成为极其鲜明的对照,明确地表示出教育的阶级性的规 律。
绅士教育理论中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洛克从反对天赋观念的白板论出发,极为重视教
育的作用,尤其是重视教育在形成人的过程中的作用。他在《教育漫话》中一开始就指出:
“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
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教育的社会意义则在于它关系到国家
的幸福与繁荣。洛克还认为教育发挥其正面作用的场所并不在学校,只有在家庭中聘用优良
的教师,才能避免“恶习熏染”,并得到适合儿童个性的个别指导。
11.1697 年洛克为英国贸易和殖民地事务委员会拟写过一份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 主张开办( )。
A.星期日学校 B.工作学校 C.文法学校 D.公学 【答案】B 【解析】1697 年洛克为英国贸易和殖民地事务委员会拟写过一份《工作学校计划》。 洛克在计划中主张将没有工作而领取教区补助金的贫民家庭的 14 岁以下的子女组织起来劳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上)【圣才出品】

述了伊拉斯谟的教育理论,在书中,伊拉斯谟认为虔诚、德行和智慧是所要培养的人具有
先锋,但是学校特别重视教育。
8.不属于路德新教的教育实践的是( )。 A.梅兰克顿的《萨克森学校计划》 B.斯图谟古典文科中学实践 C.布根哈根的初等学校实践 D.罗耀拉耶稣会学校 【答案】D 【解析】耶稣会是罗耀拉为了维护天主教的地位而创办的,后来成为罗马教廷反抗宗 教改革的有力工具。
9.提出对所有儿童都要实行普及义务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是( )。 A.维多里诺 B.伊拉斯谟 C.拉伯雷 D.莫尔 【答案】D 【解析】十六世纪,欧洲产生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 尔首次系统地提出每个儿童都应接受全面的教育。
2.14 世纪后半叶,一些人文主义者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国家都相继建立起宫 廷学校,其中最享有盛名的是在孟都亚的宫廷里所创建的学校。其创办者是( )。
A.维多利诺 B.伊拉斯谟 C.莫尔 D.拉伯雷 【答案】A
1 / 3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
第 8 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文艺复兴最早发生于( )。 A.意大利 B.古罗马 C.希腊 D.北欧 【答案】A 【解析】欧洲的文艺复兴首先在 14 世纪初期的意大利北部诸城市兴起,15 世纪后期 开始由意大利传播到西班牙以及北欧一些国家。到 16 世纪,文艺复兴遂作为一个新文化 运动在欧洲诸国发展起来。
台
【解析】1423~1448 年期间,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维多利诺应孟都亚侯爵的聘请建立
了孟都亚宫廷学校,又称“快乐之家”,是早期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代表。其主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配套题库(第13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第15章 19世纪欧美主

第13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
”这是()对教育的论述。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裴斯泰洛齐D.斯宾塞【答案】B【解析】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可以区分为两种:“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他将道德的养成看作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并依此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2.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
A.分而治之B.教育先于教学C.教学先于教育D.教育性教学【答案】D【解析】赫尔巴特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他认为,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必须“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即教育性教学。
在这个问题上,赫尔巴特的突出贡献在于:运用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
但在另一方面,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育和教学完全等同起来,也不能不说具有机械论的倾向。
3.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是()。
A.赫尔巴特B.杜威C.夸美纽斯D.卢梭【答案】A【解析】赫尔巴特是继康德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之后,最早系统讲授教育学这门学科的教育家,他的《普通教育学》体系比较完整,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他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4.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的代表。
A.儿童中心论B.教师中心论C.劳动教育中心论D.活动中心论【答案】B【解析】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主张“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现代教育派则主张“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社会中心”。
5.下列选项不属于赫尔巴特的教学体系的是()。
A.管理论B.教学论C.德育论D.智育论【答案】D【解析】赫尔巴特关于教学过程的见解中提出了教育过程的顺序是管理、教学、道德教育,并认定这一顺序是不能更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章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
一、选择题
1.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形成,为英国教育的国家化奠定了基础的法案是()。
A.《初等教育法》
B.《基佐法案》
C.《费里法案》
D.《普通学校法》
【答案】A
【解析】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初等教育法的主要内容有:①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置公立学校;②全国划分学区,由经过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负责监督本学区的教育工作;③各学区有权实施5~12岁儿童的强迫教育;④承认以前各派教会所兴办或管理的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⑤学校里的普通教学与宗教分离。
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在英国初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为英国教育的国家化奠定了基础。
2.“新大学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19世纪50年代开始
B.私立,男女学生均可进入
C.学生多为工商业子弟
D.重视科学、数学和商业
【答案】A
【解析】进入19世纪以后,产业革命带来了文化科学知识的勃兴,功利主义成为重要原则,普遍要求大学能研究、教授新课程。
加上古典大学对非国教派教师的排斥,形成建立新大学的思潮,当时许多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非国教派人士、重视科学发展的世俗学者、以及一些工业资本家中的开明人物都有这种愿望。
在此背景下,英国开展起了“新大学运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英国的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工业繁荣、文化集中的城市成立了新大学。
这些新大学的共同特点是::私立、招收学生无教派及性别限制、采用住宿与走读两种制度、重视科学、数学与商业科目。
进入新大学的学生多为工商业资产阶级子弟。
在新大学运动的推动下,牛津、剑桥大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增设近代科学专业,重视自然科学教学等。
3.斯宾塞的《教育论》是由四篇论文汇集而成的,其中不包括()。
A.《智育》
B.《德育》
C.《体育》
D.《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答案】D
【解析】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理论家。
1861年他出版了《教育论》,主要由《智育》、《德育》、《体育》、《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四篇论文汇集而成的。
4.要求每个乡必须设立一所初等小学,每个城市设立一所高等小学;地方有权征收特别教育税款作为教育经费;坚持所有小学教师必须接受师范教育的训练,国家保证教师获得
最低限度的薪俸的法案是()。
A.《基佐法案》
B.《费里法案》
C.《费舍法案》
D.《福斯特法》
【答案】A
【解析】1833年颁布的《基佐法案》规定:①政府与教会应携手发展初等教育;②公、私立学校应实施相似的道德与宗教教育;③扩大初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凡具有相应知识水平、并向地方行政长官递交由三位咨议官签署的德行证明书且年满18岁的法国公民,皆可开设私立初等学校;④在法国每一区内须设初级小学一所,超过六千人的城市则须设高级小学一所;地方有权征收特别教育税款作为教育经费;⑤坚持所有小学教师必须接受师范教育的训练,国家保证教师获得最低限度。
5.奠定了法国初等教育的免费、义务和世俗化三个原则的教育法案是()。
A.《基佐法案》
B.《费里法案》
C.《费舍法案》
D.《福斯特法》
【答案】B
【解析】1881年和1882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先后提出了两个教育法案,合称为《费里法案》,该法案规定:建立“母育学校”,免除公立的“母育学校”和初定学校的学费和书杂费;6~13岁为义务教育期;免除师范学校的学费;取消公立小学里的宗教课等。
《费里
法案》奠定了法国初定教育的免费、义务、世俗化的三个原则。
6.在西欧各国中,最早把学校(特别是初等学校)管理权转到国家手中的是()。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瑞士
【答案】A
【解析】在西欧各国中,最早把学校(特别是初等学校)管理权转到国家手中的是德国。
最初德国学校完全由教会所掌管。
16世纪末17世纪初,各封建公国开始把初等学校由新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
初等教育管理权的转移是由于各公国实施强迫教育。
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的公园都竞相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
19世纪初,一些公国(如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等)的法令更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强调受教育是国民应尽的义务。
7.于1872年颁布,规定6~14岁的8年初等教育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的法案是()。
A.《福斯特法》
B.《普通学校法》
C.《费舍法案》
D.《基佐法案》
【答案】B
【解析】1872年,德意志帝国颁布了《普通学校法》,规定6~14岁的8年初等教育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
八年制的国民学校是实行强迫义务教育的机构。
法令还对国民教育的
形式、内容和课程设置都作了具体规定。
到19世纪后,德国基本上实施了6~14岁儿童的普及义务教育。
8.第斯多惠关于教学原则的主张不包括()。
A.遵循自然原则
B.遵循文化原则
C.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
D.自我教育原则
【答案】D
【解析】第斯多惠关于教学原则的看法主要有四个方面:①遵循自然原则。
教学必须遵循儿童的天性。
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首先认识人的一般天性和特殊天性,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②遵循文化原则。
在教育时必须注意人在其中诞生和将来生活所在的地点和时间的条件。
③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
教师必须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入与年龄和天性相符舶主动性阶段,以便达到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彻底认识事物的本质。
④直观教学原则。
人的智力发展以及知识的形成都是从观察与感觉外部世界开始的,教学必须贯彻从直观到思维,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9.规定在各城区设立修业两年的初级国民学校、在省城设立5年制的中心国民学校的俄国法案是()。
A.《国民学校章程》
B.《福斯特法》
C.《费里法案》
D.《费舍法案》
【答案】A
【解析】俄国女皇叶·卡德林娜二世(1762~1796在位)为了表明要实施开明政策,于1782年组织了一个国民学校委员会,专门研究国民教育的改革工作。
1786年颁布了这个委员会拟定的《国民学校章程》。
根据这个章程,在省城设立五年制的中心国民学校(仿照奥地利的做法),在县城设立两年制的初级国民学校。
初级国民学校,相当于中心国民学校的前两个年级。
章程规定,初级国民学校和中心国民学校一律免费。
这两种学校为以后俄国城市设立的学校打下基础。
到19世纪初期,许多中心国民学校改为中学,许多初级国民学校改为县立学校。
10.乌申斯基强调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一系列教学原则。
这些原则不包括()。
A.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连贯性原则
D.文化性原则
【答案】D
【解析】乌申斯基认为,教学应该包括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反对古典主义者的观点,主张开设实科课程,如民族语言、历史、地理、数学、自然科学、现代外语等;提倡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并论述了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