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虚词辨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虚词)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虚词)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03.3正确使用词语(虚词)教学目标明确考点要求,掌握正确使用词语(虚词)的方法技巧教学重点正确使用词语(虚词)的几种辨析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做题规律教学过程一考点概要虚词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虽然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很高。

虚词往往没有实在意义,使用十分灵活。

在高考命题中一般与实词合并命题,更多体现在语病辨析题中,要想准确辨析或使用虚词,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二题点讲解(一)正确使用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五看”辨析虚词使用正误1.看词性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只有把握词性,才能准确使用。

例如:“固然”和“诚然”都可充当连词,但“诚然”还可充当副词意思是“实在”。

[例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过分推崇文笔,其实折射出的是一种孱弱的文学观。

文笔差劲不行,但仅仅文笔好,也实在不配自傲。

若沉迷其中,对自己抚词弄句的能耐沾沾自喜,可能耽误自己更上层楼。

退一步说,在随笔里,对文采的推崇应有所节制。

文采若不能与主题、风格水乳交融,只是一种美感噱头,类似汤面上的几根青葱、奶油蛋糕上的几朵花。

A.虽然就算还绝对B.固然即使也充其量C.诚然尽管却或许D.当然如果仍实际上2.看搭配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混用。

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关联词是否搭配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的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

常用关联词语如下: (详见课件)[例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定延续的基本前提。

人类社会的活动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现代汉语词典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现代汉语词典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现代汉语词典一、了解虚词在现代汉语中,虚词是不具有独立意义、无法单独使用,仅能与实词结合使用来构成句子或短语的一类词语。

虚词通常起到连接、修饰、情态或补充等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虚词的用法以及提供一些常用虚词的举例说明。

二、介绍虚词分类和示例2.1 虚助词:是指可以辅助动作或表示状态等含义的虚词。

例如:“着”、“了”、“过”等。

2.1.1 “着”“着”是最常见的一个虚助词之一,它可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者存在某种状态。

“着”在口语中频繁使用,在书面语中主要出现在两个方面:(1)表示持续性动作:例如,“他坐在书桌前写字着。

”(2)表明结果状态:例如,“雪花飘落下来,覆盖住了整个大地。

”这里“覆盖住了整个大地”就是一个结果状态。

2.1.2 “了”“了”通常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了或者有某种变化,“了”在句子中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他昨天来了。

”这里“来了”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已经完成。

(2)表示变化的结果:“天气好了。

”这里“好了”表示天气发生了变化,之前是坏天气,现在变好了。

2.1.3 “过”“过”通常表示经历某个动作或状态并且已经结束。

“过”在句子中使用时常见的场景包括:(1)表示曾经实施过:例如,“我去过北京。

”这里“去过”表示曾经有一次去北京的经历。

(2)用于疑问句中,询问是否曾有某种体验:“你吃过火锅吗?”这里“吃过”表示询问对方是否曾经尝试吃火锅。

2.2 虚词介词虚词介词是一类表达位置、方向、时间、方式等关系的虚词。

以下是几个常见虚词介词及其用法:2.2.1 “在”“在”主要用来表达处于一定空间位置或者正进行某种活动的状态。

例如,“书籍放在桌子上。

”这里“在桌子上”表达书籍存在并放置于桌子上的位置。

2.2.2 “向”“向”表示朝着某个方向或目标进行动作。

例如,“他向前跑去。

”这里“向前”表示他往前跑的方向。

2.3 虚词连词虚词连词是一类用于连接句子、短语或词与非句子成为完整句子的虚词。

现代汉语虚词辨析

现代汉语虚词辨析

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辨析山东省宁阳第二中学潘芝梅邮编:271411 panzhimeimail@1、毕竟:①表示不管怎么样,情况说到底还是这样。

如②强调某种情况最后还是发生了。

③用在前一个分句,强调原因。

④重复“毕竟”前面的词语,表示强调。

如: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在父母面前撒娇。

究竟:①用在问句中表示追究。

②有“毕竟”“终究”的意思,用在陈述句中,表示不管怎样某种事实或结论就是这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③有名词用法,用在陈述句中指事情的结果和原委,中作宾语。

终究:辨:①词义内容不完全相同。

“毕竟”和“终究”含有“终于”的意思,表示某一行为或情况最后还是发生了,如“乌云毕竟(或终究)遮不住太阳”,而“究竟”没有这一意义。

“究竟”有追究事情真相并加强语气的意义,如“你跑北京究竟花了多少钱”,“毕竟”和“终究”都没有这种意义。

②词性和使用范围不完全相同。

“毕竟”和“终究”都只能用作副词,充当状语,不能用在疑问句里;“究竟”既可作副词充当状语,可以用作名词充当宾语,如“想到门外看个究竟”;用作副词进,一是用于不带“吗”的疑问句,意义与“到底”接近;一是用于陈述句,意同“毕竟”。

③“毕竟”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某一行为或情况最后终于发生了,如“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这句话中的“毕竟”就不能换成“究竟”;“究竟”用在问句里,如“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如此毒手”,便不能换成“毕竟”;“终究”用在能愿动词前面强调某种事态情况最后必将那样发生或出现进,如“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则用“终究”的同义词“毕竟”也不贴切。

2、大概:用于猜测或估计,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侧重于对情况的可能性的推测,也用于对时间、数量的推测。

还有“不精确、不详尽”的形容词用法,和“大致的内容或情况”的名词用法。

大约:侧重于对约数的估计,多用于对数量的推测,也用于对情况的推测。

大致:表示推测语气更侧重于肯定(不是侧重于猜测)。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现代汉语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现代汉语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现代汉语一、虚词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在现代汉语中,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标识语法意义、表达语气或修饰其他成分的词类。

它们通常不具有实际含义,但却在句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功能、分类和举例三个方面来讨论虚词的用法和举例。

二、虚词的功能1. 虚词的连接作用虚词能够将句子中的各个成分连接起来,使其构成一个完整且逻辑连贯的句子。

例如,“和”可以连接两个并列主语、“就”可以连接条件与结果等。

2. 虚词的标识语法意义虚词能够标记出不同成分在句子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是”可以表示主谓关系、“了”可以表示动作完成等。

3. 虚词的表达语气虚词可以表达说话人对某种情感或态度,如“啊”表示惊奇、“吧”表示推测等。

4. 虚词的修饰作用虚词还可修饰其他成分,使其更加精确或丰富,在句子中起到修饰的作用。

比如,“很”可以修饰形容词或副词,表示程度。

三、虚词的分类根据其功能和语法特点,虚词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虚词类别。

1. 助词助词是汉语中最基本的一类虚词,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句子中表达一些文法意义和功能关系。

如:“的”可用于形容词前后修饰名词、“得”可用于动词后修饰程度、“地”可用于副词前修饰动作等。

2. 介词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等成分连用,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目的等关系。

比如:“在”表示发生地点、“对”表示动作对象、“以”表示手段方式等。

3. 连接词连接词能够连接各个句子成分或短语,并在句子之间建立联系。

如:“而且”连接两个并列句、“因为”引导原因状语从句等。

4. 语气助词语气助词主要表达说话人情感色彩和态度,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如:“呢”表示疑问而不确定、“啊”表示感叹或命令等。

四、虚词的举例1. 助词的举例(1)我昨天买了一本很好的书。

这里的“了”起到表示动作完成的助词作用。

(2)他把自己的钱包丢在了电影院。

这里的“在”起到表示行为发生地点的助词作用。

2. 介词的举例(1)我正在图书馆学习。

虚词的名词解释现代汉语

虚词的名词解释现代汉语

虚词的名词解释现代汉语
虚词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汇,是指在句子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和其他词汇或语法结构一起使用的词汇。

在现代汉语中,虚词的使用非常广泛,经常用于表示语气、时间、条件、原因等。

现代汉语虚词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
1. 表示语气的虚词,如“啊”、“哦”、“呢”、“呀”、“吧”、“儿”、“吗”、“所”、“就”、“吧”、“们”、“呢”等。

这些虚词可以单独使用,用于表示不同的语气,如感叹、疑问、肯定、否定、转移等。

2. 表示时间的虚词,如“今天”、“昨天”、“明天”、“后天”、“最近”、“很久以前”等。

这些虚词可以用于表示时间的流逝、时刻的区分、时间段的划分等。

3. 表示条件或目的的虚词,如“只要”、“只要儿”、“只有”、“只要儿”等。

这些虚词可以用于表示条件、条件、目的等,如“只要儿你能学好,就一定会考好成绩。


4. 表示原因的虚词,如“因为”、“由于”、“所以”等。

这些虚词可以用于表示原因、理由、结果等,如“由于考试竞争激烈,所以儿我没有取得好成绩。


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非常频繁,是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虚词的种类和用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

虚词辨析一、什么是虚词虚词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上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1.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

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等。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如:从、自、往、朝、在、当(方向、处所或时间)、把、对、为(对象或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叫、让(被动)等。

3.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动词。

如:和、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只要等。

4.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时间助词,如了、着、过,语气助词,如呢、吗、吧、啊。

5.叹词、象声词从略。

啊咦嗨唉哎呀;呼呼哗啦咪咪二、试题特点高考对虚词的考查全用选择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二是辨别文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

从命题的角度来说,有下列特点:1.注重常用虚词的使用现代汉语的虚词总量比起实词来要少得多。

尽管数量较少,使用频率较高,但高考涉及的虚词是更常用的。

2.注重近义虚词之间微细差别的比较一些常用虚词之间在意义,用法上的差别比较细微,如“再”和“又”、“进而”、“从而”等,高考的试题往往注重这些差别的比较,以求准确使用。

三.方法与指导1、吃准含义虚词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帮助实词造句,其本身的意义不大实在,但并不意味着虚词一点实在意义都没有。

在虚词使用中,我们同样需要吃准虚词的含义。

①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我,否则,我准会办错事。

②岳飞戎马一生,是一位抗金英雄,可终于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

①句中“否则”就是“要不是……就……”的意思,与前面“要不是”语意重复,应该删去。

②句中“终于”有努力获得某种结果之意,而“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显然不是岳飞想努力获得的。

③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高考语文实词虚词辨析解题方法

高考语文实词虚词辨析解题方法

高考语文实词虚词辨析解题方法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实词虚词辨析解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语文实词虚词辨析解题方法例析A.实词现代汉语的词十分丰富,有相当多表达同类概念的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词。

有意义完全相同的,如“生日”与“诞辰”;有意义相近的,如“危害”与“残害”;还有一些多义词只在某个意义上构成交叉的同义关系,如“骄傲”在“荣誉感”上与“自豪”构成同义,在“自高自大”上与“自满”构成同义。

在词语辨析上可以从如下角度去考虑:1、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例如:①在那里,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我国的侵略战争。

(范围最大)②还是在第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去切断敌人的逃路。

(范围较小)③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范围最小)2、词义的轻重不同例如:①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词义较轻)②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

(词义较重)③苏维埃共和国是给他们指出解放道路的可以信赖的灯塔。

(词义最重)3、词义侧重的方面不同例如:①上校同志的话像洪亮的钟声,一句句在大伙儿的心里响着。

(侧重在音域宽宏)②一声长长的嘹亮的呜叫声,从不远的地方传来。

(侧重在音色清脆、高远)③大家又笑起来,比刚才笑得更响亮,更长久。

(侧重在声音响度大)4、词义的个体与集体不同例如:①要想读书看报,至少得掌握最常用的词三千多个。

(表示个体或普遍概念)②一个人如果不认真学习口头和书面语言,他的词汇一定是贫乏的。

(表示集合概念)5、适用对象不同例如:①周正亲切地注视着我,目光中充满了关切,充满了爱护。

②那是标志着学生们对老师衷心爱戴的歌。

③同志们亲手纺的线织的布做成衣服,穿着格外舒适,也格外爱惜。

(例①“爱护”用于对人或物的保护;用于物多指机器、国家财产。

例②“爱戴”只用于人,且限于下对上、群众对领袖、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与拥护。

现代汉语虚词

现代汉语虚词

⑴他在北京。
(动词)——他在北京工作。(介词)
⑵两个人可以比一下。(动词)——你比他高。(介词)
⑶大会通过了有关决议。(动词)
——通过这件事,大家的认识提高了。(介词)
第六页,共46页。
介词3
3、怎样区分介词和动词?
(1)简单方法:
看句中除了这些词之外,还有没有第二个谓语动词,如果有,它 是介词,如果没有则是动词。
3.省略法
1.如果是连词,X和Y可以换位而意义不变;如果是介词,或者 不能换位,或者换位后意义改变。
2.如果是介词,可以在介词之前停顿,并且插入副词状语;如
果是连词,由于跟两边的名词结合都很紧密,所以在连词之 前不能停顿,也不能插入副词状语。
3.连词“和”可以省略,介词“和”不可以省略。
第十二页,共46页。
第十页,共46页。
2、连词的语法特点:
(1)连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只能在连接词、短语、分 句或句子时,表示各种关系,起语法作用。
写不出来的时候不硬写,这是托尔斯泰和鲁迅先生都说过 的。
虽然是四月底的天气,可是夜间还是凉渗渗的。
(2)某些连词经常与副词配合成为一对关联词语,表示连接关 系。
如果马威再问,他就往车下跳啦。 无论研究哪样东西,他都能把研究的成果有条有理地写
[7]窗户朝南。——窗户朝南开。
[8]朵朵葵花向太阳。——朵朵葵花向太阳开。
[9]跟上队伍!——跟党走! [10]这件事不能由你。——这活由你负责。 [11]请拿这本书!——拿这本书看! [12]到黄山经过南京吗?——他们经过南京去上海。 [13] 让他说!——让他说对了。 [14]叫他走!——叫他打了。
第十四页,共46页。
结构助词 1
(三)助词

虚词的作用及其辨析(现代汉语教学)

虚词的作用及其辨析(现代汉语教学)

(二)连词 2.连词的种类
只连接词和短语的: 和、跟、同、与、及、或等
只连接分句和句子的 即使、既然、尽管、宁可、要么等
既能连接词或短语,又能连接分句或句子的 并、并且、而、而且、或者、只有、因为等Leabharlann (三)助词 1.助词的语法功能
助词共同的特点是:黏着在词或短语上面,表示附加 意义,附着在后面的一律读轻声。
2 时态助词:了、着、过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状态、变化的
了 实现。
如:看了两本、短了一截。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

如:唱着、写着、飞着。 用在部分单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性状的持续。
如:忙着、闲着、亮着。

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经历过某种动作或变化。 如:说过、来过、年轻过。
虚词的作用及其辨析
现代汉语教学
学习要点
一 汉语的虚词系统 二 虚词的辨析与使用
一、汉语的虚词系统
(一)介词
1.介词的语法功能
引进跟谓词有关的对象,跟名词组合成介词短语,主 要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
• 从:从北京(来) • 在:(坐)在椅子上
用:用笔(写) 向:(走)向世界
(一)介词 2.介词的种类
介引受事、施事、伴随、对象的介词 拿、把、将、连、替、被、让等
介引方式、工具、材料、目的的介词 照、依、据、凭、靠、用、以、根据等
介引处所、时间的介词 在、于、当、临、趁、到、自等
(二)连词 1.连词的语法功能
连词的作用是把两个词、短语、分句或句子连接起来, 以显示二者的语义关系。
• (1)小张、小李都来了。——小张和小李都来了。(并列关系) • (2)小张、小李谁都行。——小张或小李谁都行。(选择关系) • (3)因为你说,所以我就说。(原因-结果关系) • (4)如果你说,那么我就说。(假设-推论关系)

现代汉语虚词(分类、用法、区别方法)

现代汉语虚词(分类、用法、区别方法)
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可能、不、没有、 没、必定、必、也许、或许
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A.副词不能和名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如:“一 致的意见”,不能说“一概的意见”。 B、副词不能做谓语,形容词可以。如:“大家的 意见一致”,不能说“大家的意见一概”。 C、副词除“不、也许、没有、未必、一定”等少 数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形容词可以。 D、副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形容词 可以。如:一概不一概?一致不一致?
么、哇”。 注:语气助词一般在句末。
五、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
如:“喂、哟、嗨、哼、哦、哎呀”。 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一般在句首)
六、拟声词:模拟声音的词。
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 啦啦”。
判断方法(模拟人、物发出来的声音)
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 务”,“刚才的情况”。时间副词不能如:“正在的事 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 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 八点钟”,“近来很冷”;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 “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 在早晨;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从曾经、到刚刚。 D、时间名词能与“是”构成“XX是XX”的格式,如:“从 前是从前” 时间副词不能。 练习: A.立刻、马上、正在、早已、从来、即将 B.最近、现在、目前、早上、从前、将来
二、介词: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 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的词。
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 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等。
表示时间的 从、在、由、到、于、趁
表示处所、方向 在、从、打、向、朝、冲、沿着、 顺着

常见现代汉语虚词辨析

常见现代汉语虚词辨析

常见现代汉语虚词辨析现代汉语虚词数量较多,用法灵活。

许多词区别不在迥异,而在微殊,且使用频繁,考查也较频繁。

对这些常用虚词,要从使用角度看意思和区别,要善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巧记。

1、况且:表进一步申述或增补理由,含“而且”之意。

何况:表几项事物相比,后者尤甚,含“更不用说”之意示例他本身就喜欢足球运动,况且身体素质很差,怎能短时间成足球健将。

昨天,我们四个人就完成了任务,何况今天是五个人☆巧记:“况且”挑理由,即“况且”两边的句子都在说理由,而“何况”则不存在这种情况。

2、关于:介词,引出X围,表关涉。

对于:介词,引出对象,语气较舒缓,常有停顿。

对:介词,引出对象,语气较紧凑,更具强调处置对象的意思示例关于防治“非典”的措施,我认为是及时的,有效的。

对于科技人员的发明,我们应当给予适当奖励。

对哄抬抗“非典”医药用品价格的行为必须坚决打击3、又:副词,表动作重复或继续,表已经重复,已经出现。

再:副词,表动作重复继续,表将要重复,将要出现示例他先看了一会儿书,后来又抄了几篇字,最后才出门去。

先独立思考,自己钻研,再去问老师,效果会更好4、从而:连词,相当于“从此就……”,它的作用是引出前文所述行动的结果。

进而:连词,相当于“进一步”,作用在于在前文所述行动基础上引出下一步行动。

反而:连词,表该怎样未怎样,再突出相反发展方向示例我们坚持了改革开放,从而取得了伟大成就。

我们一定能控制“非典”蔓延,进而彻底战胜它。

大家叫他早点来,他不仅没有早来,反而迟到了二十分钟☆巧记:“从而”起步,“进而”进步,“反而”错步5、不管:表无条件限制,常搭配“都”。

尽管:表有条件限制,常搭配“也”示例不管风雨多大,我都要去上学。

尽管雨很大,我也要去上学☆巧记:无条件“不管”,有条件“尽管”6、由:介词,表引进对象,方位。

由于:介词,表引进原因示例支援的医务人员由X教授带队出发了。

由于气温升高,周围的雪开始融化了□7、终于:副词,表事物种种变化后的结局。

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60例

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60例

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60例1、本来原来“本来”强调理应如此,常与“就”连用。

“原来”表示发现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2、逐渐逐步“逐渐”一般表示自然而然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逐步”用于有意识有步骤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3、偶尔偶然“偶尔”(也写作:“偶而”)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

“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跟“必须”相对。

4、一齐一起“一齐“表示同时,侧重点是时间。

“一起”主要有两个用法:其一,侧重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不是时间。

其二,表示同一个处所。

5、以至以致“以至”一般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递升或递降,有“直到”的意思。

“以致”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

6、往往常常“往往”是对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用于主观愿望。

“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愿望。

因此“常常”可以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则不能。

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

7、才再“才”表示动作已经实现,并强调实现的很晚。

“再”表示动作尚未实现,但将于某时实现。

8、又再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又”用于已经实现的。

“再”用于未来实现的。

9、一概一律这两个词在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

10、已经一经“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一经”表示只要这样说了或这样做了,接着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已经”和“一经”都是副词。

不过用“一经”的句子,“一经”换成“一旦”还解释得通;用“已经”的句子,“已经”绝对不能换成“一旦”。

11、竟然居然都是副词,都有出乎意料,超出常理或常情。

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应该这样而这样”。

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容易这样而这样”。

“竟然”用于主语后面,动词谓语前面。

“竟然”也可以单说成“竟”。

“竟然”常用于口头语体,“竟”则不限。

虚词的名词解释现代汉语并举例说明

虚词的名词解释现代汉语并举例说明

虚词的名词解释现代汉语并举例说明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的词语,其本身意义不具体,但在句法上起到重要的功能。

在现代汉语中,虚词种类繁多,包括了介词、连词、助词、副词等。

下面将对虚词的各类进行解释并举例说明。

1. 介词:介词是一类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关系的虚词。

它通常出现在名词、代词或动词的前面,用来说明其与其他成分的关系。

例如,'在'、'对于'、'通过'等都是常见的介词。

比如:- 我在家里等你。

-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些疑惑。

- 通过努力,他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2. 连词:连词是一类用来连接各种成分的虚词。

它可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等。

例如,'和'、'或'、'但是'等都是常见的连词。

比如:- 我喜欢读书和写作。

- 他可以去旅游,或者在家休息。

- 她很聪明,但是有点内向。

3. 助词:助词是一类用来表示语法关系或起到修饰作用的虚词。

它通常出现在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句子的后面,与前面的词或短语搭配使用。

例如,'了'、'的'、'地'等都是常见的助词。

比如:- 我吃完了饭。

- 这是一个漂亮的花园。

- 他快速地跑了过来。

4. 副词:副词是一类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虚词。

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概念。

例如,'很'、'非常'、'随便'等都是常见的副词。

比如:- 这个电影很有趣。

- 她非常漂亮。

- 请随便坐。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了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使句子更加完整和准确。

它们在句法结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了解和正确使用虚词是学习和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要求。

现代汉语之详解虚词

现代汉语之详解虚词

乃⑪于是,就。

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⑤良乃入,具告沛公。

⑥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⑫才,这才。

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

(乃:然后才。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③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⑤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

⑬却。

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③今君乃亡赵走燕。

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⑭是,就是,原来是。

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⑤诸葛亮真乃神人。

⑥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

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⑧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⑨是乃仁术也。

⑮竟然。

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⑯他的。

例:是芋视乃妇也。

⑰乃至,甚至。

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乃:一说竟然。

)⑱可是。

例:①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

②时夫仆俱阴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乃:一说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⑲而,又。

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⑳这样。

例: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⑪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

”(其:他的。

)②恐前后受其敌。

(其:它们的。

)③其夫呓语。

(其:她的。

)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其:他们的。

)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他:她们的。

)⑫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⑬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语文虚词的用法辨析

语文虚词的用法辨析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

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60例

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60例

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60例常用现代现现现辨析虚60例、本原来来1“本”强现理现如此~常“就”现用。

来与“原”表示现现现去不知道或现情有所现现。

来况、逐现逐步2“逐现”一般表示自然而然的现化~可以修现形容现。

“逐步”用于有意现有步现的现化~可以修现形容现。

、偶现偶然3“偶现”;也作,“偶而”,着眼于量~次少有现“现常”相现。

写数数跟“偶然”着眼于意外~一般事理或一般现律上看~事情的现生是意外的~是在现律之外~从跟“必现”相现。

、一现一起4“一现“表示同现~现重点是现现。

“一起”主要有用法,其一~现重的是现作行现的方式~而不是现现。

其二~表示同一现所两个个。

、以至以致5“以至”一般表示现现、程度、范现上的现升或现降~有“直到”的意思。

“以致”表示事物现展的现果~一般指不好的现果。

、往往常常6“往往”是现到目前现止出现的情的现现~有一定的现律性~不能用于主现愿望。

“常常”现现指现况作的重现~不一定有现律性~可以用于主现愿望。

因此“常常”可以用于的事情~“往将来往”现不能。

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现作有现的情、件、现果~“常常”有现现限制。

与况条没、才再 7“才”表示现作已现现现~强现现现的现。

“再”表示现作未现现~但于某现现现。

并很尚将、又再8在表示现作重现或现现现~“又”用于已现现现的。

“再”用于未现现的。

来、一一律概9现现在用于通知、现定现~括事物~可以通用~括人常用“一律”。

两个概概、已现一现10“已现”表示事情完成或现现现去。

“一现”表示只要现现现了或现现做了~接着就现生相现的现果。

会“已现”和“一现”都是副现。

不现用“一现”的句子~“一现”现成“一旦”现解现得通~用“已现”的句子~“已现”现现不能现成“一旦”。

、竟然居然11都是副现~都有出乎意料~超出常理或常情。

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现现现现而现现”。

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容易现现而现现”。

“竟然”用于主现后面~现现现现前面。

“竟然”也可以现现成“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因为”与“由于”在用法上的几点 区别
• 如果只知道这一对词能够表示因果关系,那是远远 不够的,还必须知道下面的一些“规矩”,才能做 到万无一失。 • A、“因为”,只能和“所以”搭配照应;反之, 属误用。 • B、“由于”,既可以和“所以”搭配照应,也可 以和“因而”与“因此”搭配照应。 • C、由“因为”构成的因果复句,可以直接倒装, 而由“由于”构成的因果复句,不能直接倒装。如 下面的例句中的“由于”就属于误用。 • “他没有参加这次考试,由于他工龄少了半年”。
“是否”与“是不是”
• “是否”就是“是不是”,意思完全一样。但在 使用中,也还是有叫不真切的地方的。如下面的 一个句子:
“径自”、“径直”与“竟自”
• 这三个词均为副词。“径自”与“径直”容易发 生混淆,“径自”与“竟自”也容易弄混;而“ 径直”与“竟自”是不会发生混淆的。
• “径自”的意思是表示“自己直接行动”,强调 的是“自己行动”;而“径直”的意思是表示“ 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或者“直接进行某 件事,不再事先费周折”,不管是那个意思,强 调的都是“直接行动”。“竟自”呢?就是“竟 然”,表示的是“出乎意料”。看下面三个例子 :
下面的例子:
• ①默读 要手段。 是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是获取信息的重
• 在这个句子里,应该选填的是“不仅„„而且„„”,为 什么呢?只因为前后两项内容都是说话人要肯定的,而且 强调的是后者。 • ②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 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 路线, 回避问题, 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任何人间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 • 在这个句子里,横线上应选填是“不是„„而是„„”, 道理很简单,不言当自明。
虚词辨析
由12月月考的一道词语辨析题 谈起
词语辨析:反之 相反 例句: 1.在实际演奏中,科学合理的钢琴演奏指法能够获得好的 演奏效果;反之,则导致不好的演奏效果。 解释:“反之”就是“与此相反”,在例句1中,指的 是“不科学的演奏指法则导致不好的演奏效果”。“之” 代替了“不科学的演奏指法”这种情况。 2.我们强调组织纪律性并不反对发展学生个性,反之, 我们还要保护这种个性。 解释:相反指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排斥或对立。反之是 与上边相反的动作行为,这里上下句是递进关系。
• ①我父亲非但没有批评我, 还给了我不少鼓 励。(因“非但没有”的后面跟着的是“批评” ,属于动词,所以横线上选填“反而”是正确的 。当然,在这个句子里,选填“相反”也是正确 的。因为,“相反”,表示的也是递进关系。在 它的前面,还可以出现“恰恰”、“正好”“刚 好”“正”等字眼。) • ②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从根本上说不但没有矛盾 , 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句中的“没有 ”后面跟着的是“矛盾”,“矛盾”属于名词, 因此,可以判断出“没有”是一个动词;所以, 横线上只能选填“相反”。)
• B、大家知道,在递进复句中,有一种叫做“否定 了再否定”的形式,在这种复句中,关联词语通 常是这样的:“不仅不„„反而„„”,或者“ 不但没有„„反而„„”,抑或是“非但不(非 但没有)„„反而„„”。 • 掌握了这一点,我们至少可以在两个方面获得好 处。一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不 仅不”的辨析,很快得察觉到,在第二分句中如 果出现了“而且”,是错误的。二是 选词填空 时,我们又可以很快地排除掉假选项,坚定而自 信地选择“反而”。
关于因而”、“进而” 和“从而”的区 别
• 这是三个极易混淆的连词;其实站得高一点,弄清它们的 区别也还是不难的。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我们就可能站 得高一点。 • A、“因而”只能表因果;如,“由于上学期着重抓了课 堂教学,因而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 B、“进而”,简言之,只能表递进。讲得详细点,它表 示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强调的是进一步的行动 。用于后一分句,它的前面可以用“又”、“再”、“才 ”、“并”等来配合。如,新的教学法先在个别班级进行 试验, 在全校推广。横线上就应选填“进而”;因 为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强调进一步的行动。
“何况”与“况且”的使用不当造成的 语病
• 这一对词的共性是均可表递进。先前的许多书中 对它们的区别讲的过于繁琐,给中学生的辨析带 来一定的障碍。其实,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很清楚 的。记住:在带有“反问语气”和“感叹语气” 的递进复句中,只能用“何况”,而在其它情况 下,二者通用。
• 如下面的例子,就属于二者通用。 • “你身体本来弱,况且(何况)又刚生过病,还 是我去吧”。
“不是……而是……”与“不仅……而且 ……”的区别
• 这两组关联词语也是需要辨析的。不然,在具体 操作中,也会因为叫不真切而举棋不定,最终失 分的。 • “不是„„而是„„”表明的是并列关系的,是 “肯否并列”,也就是说在这种句式中,说话人 首先是要否定前一分句所说的内容,然后在第二 分句里肯定与第一分句里的内容相对的内容。 • 而“不仅„„而且„„”表明的则是“肯定了再 肯定的递进关系”,也就是说在第一分句里说话 人首先要肯定一个意思,在下一个分句里,进一 步肯定另一个意思。
如下面两个例子:
• ① 他不仅不感激人家的好意,而且反目为仇 。(“而且”必须改为“反而”)
• ②风不但没停, 更大了。(横线上应选填 的是“反而”;因为前文中有“不但没”)
• C、更应注意的是,在“不仅没有”,“不但没” 、“非但没有”„„这样的句式中,“没有”( “没”)的词性!“没有”(“没”)的词性如 果不是否定副词,而是否定动词,后文中的关联 词语,再用“反而”,就是错误的;此刻,应选 用的则是“相反”。相反,“没有”(或“没” )属于否定副词时,“反而”和“相反”,在有 些情况下,是可以互换的。那么如何来辨析“没 有”(或“没”)的词性呢?只要看一下它的后 面跟着的是怎样的词语;后面跟着的若是动词, “没有”(或“没”)是副词,反之,则是动词 。
• D、“所以”与“因而”的前面,不能出现句号, 而“因此”的前面,可以出现句号。掌握了这一点 在选词填空,以及判断在具体的语句中它们是否用 得准确,都是很有意义的。如下面的一个需要我们 选词填空的例子,通过我们对这一点的掌握,就可 以很快排除干扰,选到正确的答案。 • “当前经济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多方面的 原因,但是根本原因在于原有体制的弊端没有消除 。 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只有通过进一步深 化改革才能实现。”在横线上究竟该选填哪一个词 呢?出题者设计的选项里既有“所以”,又有“因 而”,还有“因此”;我们之所以很快地选到了“ 因此”一项,就是因为我们在横线前发现了“句号
• 这一对词的共性也是均能表递进。区别究竟在什 么地方呢?记住:前文中如果出现了“越”这个 字眼,后文就只能用“越发”与之照应,构成 “„„越„„越发„„”的格式;前文如果没有 出现“越”这个字眼,后文中二者通用。
• 如“观众越多,他的演出就越发卖力气”这句话 ,“越发”的使用就符合规范;因为前文中“越 ”出现了。 • 再如“来中国后,琼斯的汉语说得越发(更加) 流利了”,这句话中的“越发”的使用也符合规 范,换成括号里的“更加”也是正确的,因为前 文中没有出现“越”这个字眼。 • 再如下面的例子,就属于病句了。“你越是不许 我笑,我笑得更加厉害了”,句中的“更加”必 须改成“越发”;因为前文中“越”这个字眼已 经出现了。
“径自”、“径直”与“竟自”
• ①才十五岁的小女孩, ! 游过了长江,真不简单
• 句中横线上应选填“竟自”;十五岁的小女孩,照理 说,应很懦弱,可她却游过了长江,太出乎意料了! • ②你 写下去吧,等写完了再说。 • 句中的横线上应选填“径直”;因为句中并没有强调 “自己行动”的意味。 • ③他没等会议结束,就 离去。 • 句中的横线上选填“径自”是对的;照理,“离开会 场”是该打个招呼的,可他没有,不是“自作主张”
• 再如下面的两个例子,就只能用“何况”。
• ①爷爷年逾花甲还在努力学习,何况你还这样年 轻呢!(因为属于带有反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气的递进复句)。
• ②“四人帮”横行时,多少老革命家都蒙受了不 白之冤,何况我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呢!(也是因 为句中带有的是反问语气,如果换成“况且”是 很能迷惑一些人的)。
“越发”与“更加”的使用不当造成的 语病
如下面的例子:
• ① ); 再唱一个(待重复。“唱”的后面不能加“了”
• 又唱了一个(已重复。“唱”的后面可以加“了”;当然 不加也可)。
• ② 再躺一会(待继续。“躺”的后面也不能加“了 ”);
• 又躺了一会(已继续。“躺”的后面自然也可以加“了” 。) • 还记得高考已经考过的那个句子吗?“他拿起望远镜看了 一阵,想了一会,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 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句子加点的“再”就属 于误用。
递进复句中的几种情况
• 众所周知,“不仅(不但、不单、不只)„„而 且(并且)„„”,这样使用是正确的,因为这 是“肯定了再肯定的递进复句”
• “不仅不(不但没有)„„反而(反倒)„„” ,这样搭配着使用也是正确的,因为这是“否定 了再否定的递进复句”
• 在具体的操作中,如果发现情形相反,那就成了 语病。
“反而”、“反之”与“相反”的几点 区别
• “反而”是一个本领不小的连词,在句子里,它既可以表 示转折关系,又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而“反之”则只能表 示,并列关系,与“反而”不能发生混淆。但“相反”就 不行了,它与“反而”既有可以互换的时候,又有非区别 对待的一面,这就有些纠缠。但不管怎么说,掌握了下面 的要领,解决起来,还是不太困难的。 • A、跟上文意思相反或者出乎人的意料时,就该选用“反 而”。如,“经过这场大病,(照理说“身体应当很坏” 才是,可是)他的身体 (横线上应选填的词,全得 由后文讲的情况来决定)比以前好了。(“出人意料”! 所以,横线上的词是“反而”)”。
• 比如“不但我不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反而他 也不知道”,就是一个病句,前文用的是“不仅 ”,后文与它照应的却是“反而”,这是明显错 误,必须改成“而且(或“并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