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教案、教学设计
5.旅游业发展:分析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旅游业在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对其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2)如何利用和保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自然资源?
(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民族文化对其旅游业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
2.设计一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旅游攻略,包括景点介绍、交通方式、住宿推荐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不少于800字。
3.结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分析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4.拍摄一段关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短视频,展示当地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或生活场景,时长不少于3分钟。
此外,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地图阅读和地理信息解读能力。在此基础上,本章节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因材施教,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通过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途径,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下文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您浏览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正文如下: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能识记8个生字,重点理解“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积累7个词语。

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密林,会遇到什么情景。

3、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书写5个生字。

积累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地方,请看(多媒体出示第一节)(1)指名读,她把这两个生字都读正确了,谁做小老师带大家拼读一下,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2)小朋友,这是中国地图(多媒体出示)。

西双版纳在我国的西南边境,那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4个民族,那里彩云飘荡,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优美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3)老师根据图片,让学生理解“边陲”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完成填空西双版纳不仅是(植物王国),还是(动物王国)。

2023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6篇

2023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6篇

2023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6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目标:1.学习__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__。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3.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4.对照手法的使用。

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__。

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学法指导:加强朗读,通过读,了解__内容,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进一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合作、探究(一)走进课本1.注音写字:澜沧()江蕨()菜竹篾()剁()菜妩()媚雪茄()贿赂()()心()神往五彩斑()轻描()写2.读课文,用一个词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

二、合作、探究活动一:细读课文,分析内容。

1、__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2.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小标题的使用有什么作用?活动二: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西双版纳五幅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活动三:西双版纳的景色美,作者的语言更美。

试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词语,并分析。

活动四: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活动五: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我们已充分领略,现在由你来当导游,带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也来畅游一番西双版纳,你会推荐哪个景点?打算怎样介绍?试试看。

要求:1.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2.使用第一人称三、小组合作总结四、课堂练习1.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

(1)河底有很多的石头,我走得东摇西晃,歪来歪去的,脚下一滑,()()没有摔倒,拖鞋()从脚上滑落,漂走了。

(2)这天上午村里的几个朋友帮着他把谷子收回来了,中午()他请客,买来烟酒和肉,()自己家的地里摘来新鲜的蔬菜,鱼()是从自家鱼塘里打的,()(),这么丰盛的一顿饭()没花多少钱。

2.改正下面句中的错别字。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

2. 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了解其生态旅游资源。

3. 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民族文化的认识,包括傣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4. 提高学生对我国地理差异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

2. 教学难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景点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生态旅游资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准备西双版纳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

2. 准备西双版纳的地图,方便学生了解地理位置。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概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西双版纳有什么了解?有哪些印象?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

2. 教师提问:西双版纳的气候、地形对其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影响?环节三:多媒体展示1. 教师播放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生态旅游资源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其美丽。

2. 引导学生分析西双版纳的生态旅游资源特点,讨论其开发与保护的意义。

环节四:小组讨论1.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对其民族文化有哪些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环节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六、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状况,掌握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

2. 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了解其保护意义。

3.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西双版纳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

3. 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4. 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

5. 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和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及旅游资源。

2. 难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保护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

2. 结合地图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旅游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兴趣。

2. 讲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及其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3. 分析西双版纳的地形地貌:结合地图和图片,讲解西双版纳的地形地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探讨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介绍西双版纳的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强调其丰富性和保护重要性。

5. 讲解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意义。

6. 探讨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介绍西双版纳的主要民族及其文化特点,分析民族文化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影响。

7. 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展示西双版纳的旅游景点和特色,让学生了解其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思考西双版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探索西双版纳的自然之美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西双版纳景点的地理位置、自然特色和生态环境。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西双版纳景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色。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世界地图、西双版纳地图、图片资料、投影仪、实地考察的计划。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将世界地图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分组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中国位置,然后找到云南省、西双版纳。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关于西双版纳的猜想。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呈现一些西双版纳景点的照片。

学生观看图片,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特色、植被和动物。

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这些景点的位置。

学生对景点进行分类,例如:自然保护区、河流、湖泊等。

3.探索(3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西双版纳地图和一份景点介绍资料。

学生根据地图上的提示,通过阅读资料,找出对应景点的名字并填写在地图上。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疑惑。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解答他们的问题。

4.实地考察(3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地考察计划,进行小组实地考察。

教师安排学生分组,每组由一名学生带领,根据地图寻找所指定的景点,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学生可以使用相机拍照,以备后续讨论和汇报。

5.总结和展示(15分钟)学生回到教室后,各小组轮流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考察发现和拍摄到的照片。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各景点的特色,并呼吁大家保护自然环境。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你最喜欢的景点是什么?为什么?你觉得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需要如何保护?6.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可以介绍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并让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索。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个人或小组的研究和展示。

五、教学反思:1.教师在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地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和猜想,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是地理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体现,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案例“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的形成、发展及作用。

”引导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交流、探讨,渗透性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开发决策的生活、生产经验,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正确的资源观,具有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2.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3.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二、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能运用地图分析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特点及优势。

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技能和方法方面:1、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2、使学生能够利用获得的信息分析影响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对区域环境、经济、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3、依托本案例的学习与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发展观,初步领会一个地区的发展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同时,还要考虑国家政策、社会条件等,注意各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的形成及作用。

难点: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word版第一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与概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掌握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

3.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视频播放法:播放有关西双版纳的纪录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内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

2. 西双版纳的特点:热带雨林气候、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美丽的自然风光。

3. 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橡胶、茶叶、热带水果等。

4. 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傣族、布朗族、基诺族等民族的特色文化。

五、教学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

2. 新课导入: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

4. 观看纪录片:播放有关西双版纳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六、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心得。

第二章:西双版纳的植物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植物资源。

2. 掌握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特点和珍贵植物。

3.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西双版纳的植物资源。

2.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特点和珍贵植物。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视频播放法:播放有关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纪录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教案初中地理

西双版纳教案初中地理

西双版纳教案初中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

教学难点:1. 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2. 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西双版纳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找到云南省,然后指出西双版纳的位置。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西双版纳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

2. 学生结合教材图片,观察西双版纳的地理环境。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气候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2. 教师讲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水资源等,引导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

3. 教师讲解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如傣族的风俗习惯、建筑特色、节日庆典等,引导学生体验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

四、实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关于西双版纳的实例,如旅游资源、农业开发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一幅西双版纳地理分布图。

2. 撰写一篇关于西双版纳的旅游攻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使学生对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实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

有关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3篇

有关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3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有关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习运用小标题构造文章的方法。

2、理解课文对照的手法的运用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疑点:1、学习用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断、用小标题来构造文章。

2、理解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课型及教学思路:(1)课型:诵读、合作研讨(2)教学思路:听读、朗读、研读重点段落,感知课文教具及课时安排:1、教具学具:投影仪、收音机、图片2、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看图片让学生猜出图中的地方。

二、课前热身1、由学生来介绍作者的情况,教师补充总结2、检查预习(学生上台板演)(1)给加点的词注音(投影):沧篾剁饰嵌棰涮(2)解释一些关键的词语:心驰神往轻描淡写妩媚装饰镶嵌三、合作探究(1)学生听录音机读(教师总结朗读的方法,对一些学生读不准的词句,教师采用领读的方法)(4)四边互动互动1:开头一段有何作用?哪些动词用得十分传神?(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2:第一片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热带雨林图?(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3:第二个片段是怎样描绘竹楼外形的?又是如何描绘傣族老人的?(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4:“悠悠野x谷”从谋篇布局来看有什么特点?(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5:野象经过驯化,能为游客表演节目,反映了什么?(学生答,教师总结)四、达标反馈(投影显示)1、做练习(投影题目):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做课后练习一五、学习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复习上一节课讲的内容,提问叫学生回答二、四边互动互动1:作者是怎样描绘傣族人民打谷子和傣族女人在水中嬉戏这两幅风情画?(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2:“笑对生与死”这一片断里的几段话对人生有什么积极影响?有没有消极的方面?(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3:文章五个片断,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具有哪些特点?与总标题有何关系?(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4:课文是怎样运用对照手法的?有何表达效果?(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5:举例说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点。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

一、知识目标:1、认识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

2、掌握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了解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二、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

2、分析西双版纳之所以成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原因。

3、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

64、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状况,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1、旅游业作为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的发展的带动作用。

2、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学难点:旅游业是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

教学准备:教师:上网收集多姿多彩的热带雨林植物和动物,制作成投影片。

学生:收集西双版纳民族风土人情的资料或实物。

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傣族吗,每年4月中旬,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佳节——泼水节。

节日期间,无论在竹楼、村寨里,还是在街道、公路上,也不论男女老少,过路行人,到处都是热闹的泼水活动,他们有的端着脸盆,有的提着水桶,互相用手泼水,每个人都是水淋淋的……同学们想知道傣族这个民族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节日吗?他们还有其它习人俗吗?他们生活的地方有什么特征?下面就来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板书: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境内,它是一个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请同学对照地图册把西双版纳找出来,并看看与哪些国家邻。

板书:位置:它地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和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

讨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的西南,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情况如何?结论:全区年平均气温为18 -22度,年降雨量在1200mm以上,相对湿度高,最冷月均温为12-16度大部地区无霜。

整个区具有热带气候特征,是我国大陆上热区面积最大的地区。

由于地形的影响,州内各地垂直变化大,立体气候显著,形成丰富的小气候生境。

八年级地理《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的教案

八年级地理《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提高学生对我国西南边陲地区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旅游资源及旅游特色。

2. 教学难点: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及其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旅游资源。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兴趣。

2. 教学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

(2)介绍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等,分析其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3)展示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如热带雨林、民族风情、佛教文化等,让学生了解其丰富的旅游资源。

3. 案例分析: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如傣族泼水节、野象谷、热带植物园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特色旅游项目。

4.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5. 总结新课: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旅游资源及旅游特色。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西双版纳旅游资源分布图,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2. 结合所学内容,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3. 调查身边的同学,了解他们对西双版纳旅游的认识和期待。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西双版纳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旅游资源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西双版纳旅游特色和旅游业发展影响的理解。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西双版纳的地图、图片和相关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和计算机。

3. 准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相关材料。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6)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6)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生态; 3.了解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 4.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生态;3.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

三、教学重点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入话题,让学生回顾对地理、生态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和目标。

第二步:知识讲解1.地理位置与特点: -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邻近老挝和缅甸,是亚洲热带地区最大的低纬度、雨林型热带植被自然保护区; - 西双版纳气候湿热,年均气温在20-23℃之间,热带季风气候; - 西双版纳是一个生态丰富的地区,拥有大量的动植物资源。

2.自然环境与生态: - 西双版纳是世界三大热带雨林之一,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 - 西双版纳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6%,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之一; - 西双版纳的植被种类多样,有众多热带雨林树种,如大叶黄杨、铁刀木、桃仔木等。

3.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 - 西双版纳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有傣族、景颇族、佤族等; - 西双版纳的傣族文化历史悠久,有独特的服饰、音乐、舞蹈等民俗文化; - 西双版纳的庙会节日丰富多彩,如泼水节、傣年节等。

第三步:实践活动1.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就自己所了解的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进行讨论,并整理出一个小结报告。

2.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的结果,与全班分享。

第四步:拓展延伸1.请学生自主搜索资料,了解西双版纳的当地风土人情、旅游资源等。

2.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一份关于西双版纳的宣传手册或海报。

五、教学方法1.导入和讲解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小组讨论和分享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自主拓展和作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

八年级地理西双版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2. 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及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民族风情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状况。

2. 难点:西双版纳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及民族风情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西双版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看法。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兴趣。

2. 讲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

3. 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思考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4. 展示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让学生感受西双版纳的文化魅力。

5. 开展小组讨论:如何看待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状况,认识到了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重要作用,也领略了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西双版纳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拓展:1. 邀请西双版纳当地的旅游业代表或者民族文化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

2. 组织学生进行西双版纳的旅游模拟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关于西双版纳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练习题。

2. 结合自己的旅游经验,谈谈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看法。

八、课后作业:1. 收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制作手抄报,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民族风情及旅游资源。

2.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民族风情及旅游资源。

2. 难点:对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双版纳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西双版纳的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这个美丽的边境地区。

2. 探究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总结出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

3. 了解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教师介绍西双版纳的主要民族及其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讨论,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

4. 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教师展示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案例,如热带雨林、傣族建筑等。

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案例,了解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

5. 讨论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并进行反思。

7. 作业布置: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成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其他旅游资源,如孟海公园、橄榄坝等。

2.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如亚洲象、绿孔雀等珍稀动物。

音乐教案-走进西双版纳

音乐教案-走进西双版纳

音乐教案-走进西双版纳教案名称:走进西双版纳音乐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西双版纳地区的音乐文化背景;2. 学习西双版纳地区传统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 学习演奏西双版纳传统乐器。

教学内容:1. 西双版纳地区的音乐文化背景介绍;2. 西双版纳传统乐器的介绍和演示;3. 学习西双版纳传统乐曲的演奏技巧。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简要介绍西双版纳地区的音乐文化背景,如地理位置、民族特点等。

学习西双版纳传统乐器:2. 向学生介绍西双版纳常见的传统乐器,如葫芦丝、竹弦箜篌、云南鼓等;3. 演示每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和音色特点,并让学生跟随演示进行模仿。

学习西双版纳传统乐曲:4. 选择一首西双版纳传统乐曲,向学生介绍该曲的背景和特点;5. 分解乐曲的各个部分,逐步教授学生演奏的技巧;6. 练习每个部分,然后逐渐组合起来,最后完成整首乐曲的演奏。

巩固与拓展:7. 让学生进行小组演奏,可以选择其他西双版纳传统乐曲进行合奏;8.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尝试将西双版纳音乐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总结:9. 对学生进行回顾和总结,梳理所学的内容和体会;10. 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学习西双版纳音乐,并在平时的演出活动中展示所学的成果。

教学资源:1. 西双版纳音乐的录音、视频等素材;2. 西双版纳传统乐器模型或实体乐器;3. 西双版纳传统乐曲的乐谱或教材。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学习和演奏过程中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模仿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2. 观察学生在合奏或创作中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西双版纳音乐元素;3. 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学习态度的评估。

(三年级)走进西双版纳-教案

(三年级)走进西双版纳-教案

(三年级)走进西双版纳-教案
教学内容:学习葫芦丝吹奏乐曲《金孔雀轻轻跳》。

模仿学习孔雀舞。

了解西双版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教学目标:用舒缓地气息吹奏乐曲,体会乐曲的柔美,能够地吹奏乐曲,表现孔雀轻盈地舞姿,表达对孔雀的喜爱。

会跳傣族舞蹈孔雀舞,动作优美。

教学重难点:葫芦丝吹奏乐曲及打指吹奏方法。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老师微笑面对全体学生:快乐的音乐四十分开始了,欢迎同学们一起进入音乐殿堂!二导入新课▲提问: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山河秀丽,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的生活在一起,你知道都有什么民族吗?今天就让我们乘上音乐快车一起走进云南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去游览一番,好吗!开动火车出发吧!出示[课件:音乐火车],师生一起做火车开了律动。

▲火车到站了,欢迎同学们一起走进西双版纳!栗老师做你们的导游。

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设计西双版纳教学设计导入:播放用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中滚动展示西双版纳的相关图片:大象、竹楼、孔雀、泼水节、竹子、竹筒饭……师:“它们让你想到了什么地方”。

师:有人去过吗?那么,你对西双版纳知道多少呢?。

同学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真不少。

今天,我们就走进云南,走进西双版纳,认识一下这个特色旅游区◎合作探究【了解版纳】一、地理位置师:同学们,我们要学习一个地区,第一步应该找出该地区的哪个地理要素呢?(生答:地理位置)展示“西双版纳地区的地理位置图”。

(学案和课件)利用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找出本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自主完成学案小组合作:分析西双版纳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师:五一假期我们如果到西双版纳旅游,请同学们想一想都应该准备什么?为什么?——这与当地气候密切相关师:那么西双版纳究竟是怎样的气候类型呢?(课件)二、气候类型师:展示“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及“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图”学生自主完成学案学生利用学案提供的地图分析西双版纳地区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

师:课件展示“世界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景观图”12.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却没有像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而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堪称北回归线热带沙漠带上的绿洲,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展示: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深受来自两大洋季风的影响,特别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降水的影响很大,所以西双版纳形成了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三、地形概况师:由于西双版纳地区热量充足、水分充沛,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我国除海南省以外保存最完整的热带雨林景观区,为动植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形成了本区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

师:让我们背起行囊,乘坐直达景洪的飞机,去欣赏一下西双版纳美丽诱人的自然风光吧。

【走进版纳】第一站:西双版纳植物园播放视频师: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哪些代表植物?竹子、板状跟、望天树、绞杀植物、第二站:西双版纳动物园播放视频师: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哪些代表动物?师:西双版纳一块绿色的宝地,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还有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走进西双版纳活动课设计

走进西双版纳活动课设计

《走进西双版纳》活动课设计高新一小尹娟活动内容:音乐活动课活动目标:一、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各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通过葫芦丝的演奏,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突出表现云南地方的音乐及文化特色。

活动重点:展示傣族的音乐及文化特色。

活动难点:在认识了解傣族民族音乐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音乐展示活动。

活动过程:一、组织教学1、听音乐进教室2、常规训练二、导入活动1、导语:今天我们将一起上一节音乐活动课,一起来了解我们云南的少数民族。

2、提问:(1)你知道云南有几个少数民族吗?(2)这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及他们的节日,你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下吗?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讲的非常好,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25个少数民族,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

今天将着重我们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

4、板书课题《走进西双版纳》5、介绍活动:国庆节就要到了,下面我们相约一同走进神奇而美丽的西双版纳。

在旅游之前,我们先通过影片来了解一下美丽的西双版纳。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课件,根据课件播放的内容简单介绍傣族的风土人情。

)解说:(1)位于西南地区的西双版纳,是傣族人民生活的地方,那里气候湿润,土地肥沃。

吉祥如意的生活,如诗如画的环境,培养了傣家人能歌善舞的情趣。

(2)展翅开屏,翩翩起舞的孔雀是傣家人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常见的动物。

而模拟孔雀动作的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代表。

(3)象脚鼓是傣家人特有的一种打击乐器,因为它的形状像象角而得名,人们常伴着象角鼓的鼓点翩翩起舞。

(4)傣族是一个崇尚水的民族,他们认为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

因此,水是傣族的生命之神,他们把水视为美丽、纯洁、幸福的象征。

傣历的新年,就是人们熟悉的泼水节,人们用水洗去一年的灰尘,在新的一年里事事如意。

因为,它们是吉祥的水、幸福的水。

(5)美丽的西双版纳、秀丽的傣家竹楼,是令人神往的旅游圣地。

三、活动展示导语:通过观看影片,我们了解了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西双版纳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in Xishuangbanna
走进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音乐是用各种各样的乐器和声乐技术演奏的,从唱歌到说唱 ; 仅存在器乐作品,仅存在声乐作品以及将唱歌和乐器结合在一起的作品,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本教案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乐感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走进西双版纳
教学内容:
学习葫芦丝吹奏乐曲《金孔雀轻轻跳》。

模仿学习孔雀舞。

了解西双版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教学目标:
1 用舒缓地气息吹奏乐曲,体会乐曲的柔美,能够悠扬地吹奏乐曲,表现孔雀轻盈地舞姿,表达对孔雀的喜爱。

2 会跳傣族舞蹈“孔雀舞”,动作优美。

教学重难点:
葫芦丝吹奏乐曲及“打指”吹奏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老师微笑面对全体学生:“快乐的音乐四十分开始了,欢迎同学们一起进入音乐殿堂!”
二导入新课
▲ 提问: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山河秀丽,五十六个民族
团结的生活在一起,你知道都有什么民族吗?
今天就让我们乘上“音乐快车”一起走进云南傣族自治州—
西双版纳去游览一番,好吗!开动火车出发吧!”
出示[课件:音乐火车],师生一起做“火车开了律动。


▲火车到站了,欢迎同学们一起走进西双版纳!栗老师做你
们的导游。

[设计意图:以祖国的大好河山,民族众多引出,激发学生
热爱祖国之情感,律动“开火车”去旅游到达西双版纳之形式,
迎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爱玩,爱动。

]
三美丽的版纳
出示课题:“走进西双版纳”
出示[课件:美丽的版纳]
▲配乐介绍美丽的版纳:“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
与老挝、缅甸相地邻,面积将近两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重点自
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这里有腾萦蔓绕的原始森林,争奇斗艳
的奇花异草,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还有那精巧别致的傣族竹楼,色彩艳丽的傣族服饰,极具民族特色的傣族歌舞将我们带进了人
间天堂……”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点,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
四“勇闯四关”
▲导入:“同学们,观赏完美丽的版纳风光,接下来让我们玩一个有关‘西双版纳’的闯关游戏,怎麽样?”
“注意是有奖游戏。

你们看,这些精美的奖品分别象征着吉祥、平安、快乐,谁能获得它,就能得到好运。

同学们,想不想拥有一件呀?那就让我们一起赶快进入游戏‘勇闯四关’吧!”
[课件:勇闯四关]
第一关:幸运抢答
第二关:争分夺秒
第三关:脱颖而出
第四关:金奖擂台
第一关:幸运抢答
出示[课件5 抢答题],教师读题。

1 西双版纳位于我国哪个省?“开始!” {颁发将品}
2 西双版纳居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那一个民
族?“开始!” {颁发奖品}
3列举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说出两个以上获奖,开始!” {颁发奖品}
4西双版纳有什麽特色乐器?“开始!” {颁发奖品}
[设计意图:以有奖闯关的游戏形式组合教学内容,配合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乐学,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
[课件:闯关成功]
●过渡语:恭喜大家顺利闯过第一关,没有得到奖品的同学不要着急,后面的奖品更精美。

让我们一起进入游戏……
第二关:争分夺秒
出示[课件:视听模唱 ]
规则: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大屏幕为你出示的视听模唱题,通过听音乐旋律,模唱曲谱。

视听模唱(1)
31 35|5—|36 12 |2—|31 35|16 6|21 61| 1—||
视听2遍,时间到;闯关学生模唱;全体学生模唱。

视听模唱(2)
53 56|6—| 3 1 |5—|6 33 |12 2 |16 12 |2—|6 33|12 2|31 61|1—||
视听2遍,时间到;闯关学生模唱;全体学生模唱。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和竞争意识,采用听唱法让学生自学乐曲《金孔雀轻轻跳》旋律部分。

]
[课件:闯关成功]
●过渡语:恭喜大家顺利闯过第二关,进入版纳‘迷人的葫
芦’,送你一首悠扬的葫芦丝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课件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
▲简介:葫芦丝是傣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吹管乐器,声音亲切、优美,被誉为“天籁之声”。

用葫芦丝吹奏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月光溶溶夜,微风轻拂凤尾竹,竹楼中的少女对月抒怀,竹楼外的葫芦声在宁静的夜晚宛如玉珠落盘……
●过渡语: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时,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合着音乐模仿吹奏葫芦丝,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游戏第三关跃跃欲试,拿出葫芦丝练习吹奏一首乐曲《金孔雀轻轻跳》第三关:跃跃欲试葫芦丝吹奏《金孔雀轻轻跳》
出示[课件《金孔雀轻轻跳》曲谱]
说出乐曲拍号(2/4拍),强弱规律,找出曲谱中出现的音。

吹奏音阶,教师做柯农手势。

教师葫芦丝范奏乐曲。

“这首乐曲就是刚才我们视听模唱的两条旋律,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一首非常动听的葫芦丝乐曲,想听栗老师用葫芦丝为大家示范吹奏乐曲《金孔雀轻轻跳》吗?”
6 提问乐曲的情绪如何?乐曲的速度采用了哪一种?”
乐曲优美抒情,速度是中速稍慢,曲调清新流畅,犹如傣家小姑娘与小孔雀那轻巧的舞步,姿态翩翩。

提问: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乐曲?
用柔和、优美的声音演唱旋律,用手指来熟悉葫芦丝指孔。

7 老师逐句指导葫芦丝吹奏乐曲。

乐曲优美,速度是中速稍慢,吹奏时应采用舒缓的气息进行,例如第一乐句:31 35| 5— |,气息圆滑连贯像一道一道美丽的彩虹,同样的方法到最后……; 6 33| 12 2|,这乐句是乐曲中较为欢快的部分,33、第二个2要求单吐,表现音乐地跳跃感。

8 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巡回指导检查吹奏情况。

9 请出学生吹奏,让大家评价,老师表扬优点,纠正不足之处。

10 齐吹奏全曲。

11 学习葫芦丝的“打指”吹奏方法。

如果在吹奏时加上一些特殊指法吹奏,声音就更美了请同学们视听对比以下老师吹奏的两句旋律,那句更好听,更能表现孔雀美丽的舞姿。

指出曲谱中“打指”标记,认识“打指”记号。

老师示范讲解“打指”的吹奏方法。

找学生吹奏,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12 完整地吹奏全曲。

13 吹奏艺术处理:有感情地齐读课题《金孔雀轻轻跳》,孔雀在怎样跳舞,请你说一说,模仿一下;老师总结,指导学
生带上动作表演吹奏葫芦丝。

14 奖励学生,送给每人一个孔雀头饰戴在头上。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