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农村小说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①在斗争的发展中来展现人物形象。
在人物描写上,他们不是在静止的状态下消极地描写人物,而是在斗争的发展中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例如《李有才板话》中的老杨的性格,就是在阎家山两个阶级激烈搏战的斗争环境中得到充分表现的。
②善于通过人物言行来显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他们的思想情绪。
对二诸葛、三仙姑这两位“神仙”性格的刻画,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最成功的例证。
③结构上继承与创新并举。
如赵树理小说继承古典小说,平滑说书的方法,大多采用单线发展,但又适应时代的要求,摒弃了传统的章回体,接受了“五四”以来新小说的形式,并融会贯通,使小小说的结构有鲜明而新颖的民族特色,即故事完整:有头有尾,情节连贯,曲折多变,疏密相间,脉络清晰。
④小说语言颇具民族特色。
他们运用的语言完全是活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形象鲜明,风趣幽默,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体地说,就是有着口语化、形象化、个性化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十七年农村小说
精选ppt课件
9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 (1)人物脸谱化 ❖ (2)正中反人物冲突结构 ❖ (3)语言通俗,不加修饰
精选ppt课件
10
山药蛋派(P85-86)
❖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 ❖ 地域:山西太行山一带 ❖ 人物: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 ❖ 名称由来:乡土音调,山西籍作家,以《火花》为
❖ 3.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提出了新的创作要求: 新、短、通。
精选ppt课件
22
(三)、赵树理短篇小说创作
❖ 1、建国初期的短篇,侧重于表现农村新人新 事,批判封建残余思想。以《登记》为代表。
❖ 赵树理的《登记》完全可以看作是以前《小 二黑结婚》的姊妹篇。
❖ 《登记》中的人物主要有:小飞蛾、艾艾, 张木匠、小晚、燕燕、小进。
❖ 村长范登高是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在党内的代 表,是一个正在蜕化的共产党员
❖ 马多寿是一个封建落后保守的富裕中农典型。 他的老婆绰号“常有理”
❖ 袁天成是个处于两条道路中间摇摆的人 ❖ 以党支部书记王金生为代表的先进农民集体
精选ppt课件
33
❖ 它又是一部切合时宜的小说,保持了赵树理 作品一贯的风格,不仅雅俗共赏,而且在政 治上起了巨大的作用。毛主席的讲话和《关 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的发表,使小说 价值倍增。一时人们钦佩赵树理敏锐的眼光, 又竞相把它改编为别的艺术样式。
基地,因此又叫山西派、火花派。 ❖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品社会
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 艺术风格:以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为养料,表
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在叙事手 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 了共同的特点。
第七章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1)人物脸谱化 (2)正中反人物冲突结构 (3)语言通俗,不加修饰
山药蛋派(P85-86)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 地域:山西太行山一带 人物: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 名称由来:乡土音调,山西籍作家,以《火花》为 基地,因此又叫山西派、火花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品社会 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以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为养料,表 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在叙事手 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言
时间:50年代 地域:京、津、冀 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 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 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孙 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 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 现人性美、人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锻炼锻炼》
这篇小说是全国都大跃进,文坛也要放卫星, 人人是诗人,每县一个郭沫若的形势下对农村 情况的反映。 在举国狂热的年头,虽凭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挽 回既倒之狂澜,但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心 和忧国忧民的责任心,迫使他知其不可为而为 之。他不愿独善其身,袖手旁观。 但小说发表后,批评却来势汹汹。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概况
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 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 道路斗争的观念。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四类形象—先 进人物、中间人物、异己分子、地主富农。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药 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评论资料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评论资料一、贺仲明:简述中国新文学乡村题材小说的渊源二、董之林:周立波小说的唯美倾向三、王福湘:《山乡巨变》:左右为难中的艺术创造简述中国新文学乡村题材小说的渊源贺仲明一对于中国新文学的语言成就和发展方向,对于新文学语言于何时成熟以及是否成熟等问题,研究界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我以为,评价新文学语言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本土化的实现。
因为众所周知,新文学是从传统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脱胎而来,它的语言更是受到文言文和翻译文体的强烈影响,要走向自立,不可避免地要经过从外在到内在,从传统到现代的本土化转换过程。
文学语言的本土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生活化。
也就是语言的鲜活自然,是现实生活的直接产物。
因为文学的主要反映对象是现实生活,它的语言就应该以现实人们的语言为基础,通过语言可以折射到现实人们的真实生活。
二是民族性。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体现,本土化的语言应该具有民族文化的精神底蕴,透过语言可以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三是美学化。
语言本土化不是完全回归口语,而应该是对生活语言的提高和净化。
它应该立足于生活,又比生活更美、更凝炼、更生动。
真正成熟的新文学语言,应该是汲取了传统文言文的精粹,又借鉴翻译语的优长,同时又建立在现实大众口语的基础上,是本土生活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具备了这三点,就可以说实现了文学语言的本土化,也才可以说是实现了文学语言的成熟。
本土化是一个基本要求,具体到语言风格和语言方向则可以是多元和丰富的。
也就是说,随文学体裁和创作题材的变化,语言可以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差异,更可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特征。
像知识分子题材,就应该符合知识分子的生活话语,可以书面化一些,文气一些;乡村题材就要符合农民的生活,要尽量避免采用单一的知识分子话语,尤其在直接传达农民口语时更应该如此。
此外,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不同文学体裁对语言的要求不一样,语言的表现内涵也会有所差异。
新文学语言的本土化需要现实生活的滋养,在这当中,有一个绕不过去的路程,那就是对农民语言的吸收和借鉴。
十七年小说讲解
地写出了农村出现的真实情况。
现实主义的方法冲破了作家的历史局限,以它自
己的方式达到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1959年4月,《文艺报》发表署名武养的文章: 《一篇歪曲现实的小说》。此人读了“那些并 不现实的作品后,总有一股无名的热血涌上心 来,久久不能平静。” 第一,象“小腿疼”、“吃不饱”这样典型的 落后的、自私而又懒惰的农村妇女虽然会有, 但不是占农村的大多数,而是极其个别的。 第二,社干部应该是党的化身。然而在作者的 笔下,他们都成了作风恶劣的蛮不讲理汉。 第三,从总的来说,在这篇作品里,作者所持 的态度是错误的。……是对整个社干部的歪曲 和诬蔑。
把党在农村各方面的变革中所起的决定作用忽 视了,因此,纸上的软英是脱离现实的软英, 纸上的封建地主是脱离现实的封建地主,于是 看了这篇小说就好象看了一篇《今古奇观》差 不多。 ——党自强
周扬:记得当时就有人说过,赵树理在作 品中描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严重不纯, 描绘了有此基层干部是混入党内的坏分子, 是化装的地主恶霸。这是赵树理深入生活 的发现,表现了一个作家的卓见和勇敢。
山药蛋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 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荷花淀派
创作特色: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 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 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红旗谱》:梁斌以大革命失败的前后十 年为历史背景,以雄健豪放的笔触勾画 了这部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绘制了 中国共产党旗帜下的农民英雄谱。贫农朱老忠和他 的死对头地主冯老兰令人印象深刻。 《山乡巨变》:周立波描绘了湖南清溪乡 农民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巨变,时 代特色鲜明,南国的风情民俗赋予了小说特 殊的韵味。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2009-03-23 23:14:14)转载分类:学术论文标签:文化————论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深刻反映建国初期中国的社会现实摘要:十七年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创作手法。
十七年文学处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包括其特殊的政治背景以及文化背景。
决定了它在某些程度上有其局限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成为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滋生的土壤,也就是说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有其现实主义的基础,进而我们又不可忽视其现实主义成就。
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深刻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首先是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描绘了当时农村农民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状况,同时在这个特殊的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农民面对国家种种变化以及政策的变动,心理也是非常矛盾的,不知所从。
这一阶段的小说同样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精神世界。
再者它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实,与当时的历史状况相联系,如农业合作化运动,大跃进运动。
至于今,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对于现在的文坛仍然有非常深远的现实和借鉴意义。
关键字:十七年文学农村题材小说建国初期现实主义成就正文:十七年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与创作手法。
一是反映革命的现实,二是对大众的影响教育。
文学的现实功用被摆在艺术追求之上。
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过程中,可以看出文学在“情节化”与“宗教化”上的深层次结合。
情节是反映现实的,在世俗意义上宣传政策吸引读者。
因此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深刻反映了建国初期的社会现实。
一.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现实主义基础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现实主义基础植根于当时中国国情以及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现状。
十七年小说
山药蛋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 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荷花淀派
创作特色: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 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 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把党在农村各方面的变革中所起的决定作用忽 视了,因此,纸上的软英是脱离现实的软英, 纸上的封建地主是脱离现实的封建地主,于是 看了这篇小说就好象看了一篇《今古奇观》差 不:记得当时就有人说过,赵树理在作 品中描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严重不纯, 描绘了有此基层干部是混入党内的坏分子, 是化装的地主恶霸。这是赵树理深入生活 的发现,表现了一个作家的卓见和勇敢。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红旗谱》:梁斌以大革命失败的前后十 年为历史背景,以雄健豪放的笔触勾画 了这部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绘制了 中国共产党旗帜下的农民英雄谱。贫农朱老忠和他 的死对头地主冯老兰令人印象深刻。 《山乡巨变》:周立波描绘了湖南清溪乡 农民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巨变,时 代特色鲜明,南国的风情民俗赋予了小说 特殊的韵味。
《邪不压正》
小说描写的是中农王聚财一家及其闺女软英在 婚事上的四次波折。
小说发表后《人民日报》同时刊登了两篇读后 感: 这部小说不论从政治上艺术上都是相当成熟的, 它把解放区近三四年来的农民翻身运动绘出了 生动的画面,从面体现了党的政策出现了怎样 的偏差,又怎样得到了纠正…… ——韩北生
(刘少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赵树理的缺陷, 认为光知道一点老百姓的东西不够,还要学 习一些外国的东西。)
十七年农村小说
3、歌颂劳动,歌颂实干精神,反对虚 假浮夸,批判轻视劳动、不安心农业生 产的人,是赵树理短篇小说的又一主要 内容。以《套不住的手》和《实干家潘 永福》为代表。 一九六零年发表的《套不住的手》通过 老农民陈秉正一双劳苦功高的手,一双 套不住的手,歌颂了社会主义时期新型 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具有鲜明的自觉民间立场,他希望自己“写 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字人读, 并通过他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的”,力求写 出“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作品, 用通俗的方式宣传国家意志,同时又通过小 说创作向官方传递民间的声音。
2.在文艺与政治关系上,赵树理认为文艺始 终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他的小说一般都是 问题小说,大多属于工作范畴。主张文学创 作要赶任务。 3.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提出了新的创作要求: 新、短、通。
2.创作背景:
赵树理于一九五一年春天,回到了他熟悉的 根据地太行山长治专区,先后参加了试办农 业生产合作社及老社的扩建工作,在群众工 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三里湾》就 是从山西长治地区试办、扩建农业生产合作 社的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的。
3.《三里湾》中的典型人物。 村长范登高是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在党内的代 表,是一个正在蜕化的共产党员 马多寿是一个封建落后保守的富裕中农典型。 他的老婆绰号“常有理” 袁天成是个处于两条道路中间摇摆的人 以党支部书记王金生为代表的先进农民集体
赵树理对语言的主要追求就是使它能‚说‛,说起 来要琅琅上口,甚至注意音韵的和谐。例如《登记》开 头第一段就是: 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 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 叫艾艾,算到一九五0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 周岁十九。
十七年农村小说
5:在历史的隧洞里摸索。(60年代初)
作品有《广陵散》、《杜子美还家》等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是指1949-1966,建国后到文革前。 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最 多,作品最多,成绩最突出。 代表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 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柳青的《创业史》。
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走那条 路》;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 地上的“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的干预。
(1956-1957)
干预生活的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改 选》、《入党》;突破爱情禁区的作品:《爱情》、 《小巷深处》、《在悬崖上》
1959年4月,《文艺报》发表署名武养的文章: 《一篇歪曲现实的小说》。此人读了“那些并 不现实的作品后,总有一股无名的热血涌上心 来,久久不能平静。” 第一,象“小腿疼”、“吃不饱”这样典型的 落后的、自私而又懒惰的农村妇女虽然会有, 但不是占农村的大多数,而是极其个别的。 第二,社干部应该是党的化身。然而在作者的 笔下,他们都成了作风恶劣的蛮不讲理汉。 第三,从总的来说,在这篇作品里,作者所持 的态度是错误的。……是对整个社干部的歪曲 和诬蔑。
具有鲜明的自觉民间立场,他希望自己“写 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字人读, 并通过他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的”,力求写 出“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作品, 用通俗的方式宣传国家意志,同时又通过小 说创作向官方传递民间的声音。
2.在文艺与政治关系上,赵树理认为文艺始 终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他的小说一般都是 问题小说,大多属于工作范畴。主张文学创 作要赶任务。 3.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提出了新的创作要求: 新、短、通。
十七年农村小说 ppt课件
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是南方农 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情的表现。 ❖ 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
十七年农村小说
14
十七年农村小说
15
赵树理小说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农村小说
1
“十七年”小说概述
❖ 17年小说从题材角度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 农村小说、历史小说、都市小说和工业题材 小说以及非主流小说等多种题材。其中农村 题材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无论是在数量 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占据了主要的位置。这主 要是由于当时的官方文艺的需要:一方面需 要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为中国革命提供历史 的合法性叙述,另一方面需要农村题材的小 说为官方提供现实执政的合法性叙述。
❖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药 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
十七年农村小说
7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 十七年的农村题材创作从内容上几乎都
是以拥护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 化运动、大跃进)的国家意志为时代主 题,带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政治功利性, 这种作品之所以存在文学史的价值是因 为它在民间文化形态上体现出历史、美 学的价值。
时的指导思想是赶任务、写中心,这一指导思想是错 误的。(3):政治运动的阴影笼罩,造成了作家思 想的不开放。
十七年农村小说
3
❖ 2.初步收Βιβλιοθήκη 。(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走那条 路》;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 地上的“战役”》
十七年农村小说
十七年的农村题材创作从内容上几乎都 是以拥护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 化运动、大跃进)的国家意志为时代主 题,带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政治功利性, 这种作品之所以存在文学史的价值是因 为它在民间文化形态上体现出历史、美 学的价值。
农村题材小说的民间化特色
比较真实地表达了民间社会生活面
貌以及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 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概况
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 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 道路斗争的观念。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四类形象—先 进人物、中间人物、异己分子、地主富农。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药 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赵树理小说
“赵树理方向”、“褒贬毁誉之间” 创作概况:《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 创作特点:自觉的农民立场形成了特有的叙事美学 和艺术风格;极具个性的细节现实主义;语言亦土 亦新。 局限与贡献:艺术视野的逼仄,创作方法上对事件 的倚重;真正的农民立场,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 说话。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
短篇小说有:1950年的《登记(建国后第一 篇小说,后被改编为戏剧《罗汉钱》) 1958年的《锻炼锻炼》 1959年的《老定额》 1960年的《套不住的手》 1961年的《实干家潘永福》 1962年的《互相鉴定》 1964年的《卖烟叶》
(二)、赵树理的一些文学思想
1.关于“文摊文学” 赵树理认为“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 下来铺成小摊子。”他还说:“我不想上文坛,不 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 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 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 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这是我的志愿。”
十七年农村小说
十七年的农村题材创作从内容上几乎都 是以拥护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 化运动、大跃进)的国家意志为时代主 题,带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政治功利性, 这种作品之所以存在文学史的价值是因 为它在民间文化形态上体现出历史、美 学的价值。
农村题材小说的民间化特色
比较真实地表达了民间社会生活面
貌以及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 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5:在历史的隧洞里摸索。(60年代初)
作品有《广陵散》、《杜子美还家》等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是指1949-1966,建国后到文革前。 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最 多,作品最多,成绩最突出。 代表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 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柳青的《创业史》。
赵树理小说
“赵树理方向”、“褒贬毁誉之间” 创作概况:《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 创作特点:自觉的农民立场形成了特有的叙事美学 和艺术风格;极具个性的细节现实主义;语言亦土 亦新。 局限与贡献:艺术视野的逼仄,创作方法上对事件 的倚重;真正的农民立场,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 说话。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概况
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 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 道路斗争的观念。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四类形象—先 进人物、中间人物、异己分子、地主富农。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药 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3、歌颂劳动,歌颂实干精神,反对虚 假浮夸,批判轻视劳动、不安心农业生 产的人,是赵树理短篇小说的又一主要 内容。以《套不住的手》和《实干家潘 永福》为代表。 一九六零年发表的《套不住的手》通过 老农民陈秉正一双劳苦功高的手,一双 套不住的手,歌颂了社会主义时期新型 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第三章:十七年小说(
的人民公社运动却是一场以几千年的私有制为 对象的“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一场中国农民 的自我革命,既是共产党对农民的改造,更是 农民的自我革命。 (2)“旧农民”形象 “三大能人”是蛤蟆滩走资本主义发家致富道 路的代表人物。富农姚士杰与富裕中农郭世富 依旧是土改小说中的人物,并无多少新意。 《创业史》中反面人物的道德败坏程度与他们 财富的数量、政治成分的高低成正比。这是政 治道德化在小说中的反映。
与巧妙。小说在揭露“争先社”的矛盾时,把 笔锋集中在以“小腿疼”、“吃不炮”为代表 的落后妇女身上,通过她们的落后行为表现农 村资本主义思想对集体经济的严重危害。 (2)另一种真实:1958年农村大跃进时期的 社会现实:干部横行霸道地欺侮农民,农民消 极怠工和自私自利,农业社“大跃进”并没有 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只能用强制性的手段 对付农民 。
亭面糊也产生了不安和苦恼;王菊生更是大耍 “装病”和“假离婚”的花招;而破坏分子龚 子元则勾结富裕中农张桂秋进行破坏和捣 乱……僻静的清溪乡变得不平静了。小说通过 这些日常生活的情节和场面,将合作化中的矛 盾冲突引进生活各个角落和人们心底,从人们 的相互关系、家庭矛盾、爱情纠葛、内心斗争 中,微妙地反映出来,显示了变革的广泛性和 深刻性,从一个侧面再现了五十年代中期我国 农村历史变动的真实面貌。
比较起来,柳青等更坚定地实行表现“新的人 物,新的世界”的决心,更重视农村中的先进 人物的创造,更富于浪漫的理想的色彩,具有 更大的概括“时代精神”和“历史本质”的雄 心。赵树理等则更倾向于在农村的传统中发掘 那些有生命力的素质。 就创作而言,柳青等所借鉴的,是西方和我国 新文学中“现实主义小说”传统,而赵树理更 推重的是话本、说书等“宣讲”、“说话”的 “本土资源”。
十七年农村小说
1.建国之初:历史的转折和美学的断裂。(1949
-1952)
创作成就:总体水平不高。(1):表现婚姻、家庭、 爱情的小说,如马烽《结婚》、赵树理《登记》; (2):对战争岁月的回忆,如孙犁《风云初记》; (3):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写,如杨朔《三千里江 山》。 创作成就不高的原因:(1):作家没有找到表现辉煌 的方法,不能深入生活,功力浅、层次低;(2):当 时的指导思想是赶任务、写中心,这一指导思想是错 误的。(3):政治运动的阴影笼罩,造索。(60年代初)
作品有《广陵散》、《杜子美还家》等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是指1949-1966,建国后到文革前。 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最 多,作品最多,成绩最突出。 代表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 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柳青的《创业史》。
荷花淀派
时间:50年代 地域:京、津、冀 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 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 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孙 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 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 现人性美、人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短篇小说有:1950年的《登记(建国后第一 篇小说,后被改编为戏剧《罗汉钱》) 1958年的《锻炼锻炼》 1959年的《老定额》 1960年的《套不住的手》 1961年的《实干家潘永福》 1962年的《互相鉴定》 1964年的《卖烟叶》
(二)、赵树理的一些文学思想
1.关于“文摊文学” 赵树理认为“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 下来铺成小摊子。”他还说:“我不想上文坛,不 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 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 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 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这是我的志愿。”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五、《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分析
3.林震的性格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林震是一个有理想、有朝气、富于原则性 和正义感的青年党员干部。他满怀热情地踏入 社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现象,他感 到困惑,并引发了他的思考和斗争。 林震在作品中还有结构上的作用。作品是 以林震到组织部后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遭遇为 结构线索的;是以他为视角,通过他的眼光, 刻画了一系列官僚主义者,尤其是塑造了颇有 深度的刘世吾的形象。
四、《林海雪原》分析
2.故事情节具有传奇色彩。 “奇袭奶头 山”、“智破威虎山”和“调虎离山捣匪 巢”三次大战的描写。
五、《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分析
1.《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主题思想 小说发表于1956年,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 制下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 小说揭露和描写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主义。 组织部长李宗秦是个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主义 者。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是一个革命热情衰 退,似乎看透了一切,对错误采取冷漠麻木态度 的官僚主义主义者。韩常新是个浅薄的官僚主义 者。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清泉是个饱食终 日无所用心、作风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A.干预现实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 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爬在旗杆 上的人》。 这些小说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 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 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 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针砭 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二、重点分析作品
农村题材小说:《创业史》 革命战争题材小说:《林海雪原》 突破“禁区”的小说:干预生活《组织 部 新来的青年人》、人性人情《红豆》
十七年农村小说
❖ 4.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收获。(1958-1960)
❖ 长篇小说大量涌现:如《创业史》、《苦菜花》、 《红日》、《红岩》、《红旗谱》等。
❖ 原因:(1):长篇小说有相对长的周期,在58年 到60年发表的作品大致仍是56年到57年开始创作的, 是思想解放的结果。(2):经过十年的积累,作 家的思想成熟。
它以三户典型的农家为基本核心全心全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全心全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支书王金生一家三心二意想发展资本主义的村长范登高一家和一心一意做新富农美梦的中农马多寿一家以发展生产兴修水利为冲突焦点从农民的家庭生活劳动生活经济文化生活和党内生活等相当广泛的范围内来反映合作化
十七年农村小说
“十七年”小说概述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概况
❖ 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 ❖ 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
间人物、异己分子、地主富农。 ❖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药
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 十七年的农村题材创作从内容上几乎都 是以拥护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 化运动、大跃进)的国家意志为时代主 题,带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政治功利性, 这种作品之所以存在文学史的价值是因 为它在民间文化形态上体现出历史、美 学的价值。
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是南方农 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情的表现。 ❖ 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
赵树理小说
❖ “赵树理方向”、“褒贬毁誉之间” ❖ 创作概况:《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 ❖ 创作特点:自觉的农民立场形成了特有的叙事美学
和艺术风格;极具个性的细节现实主义;语言亦土 亦新。 ❖ 局限与贡献:艺术视野的逼仄,创作方法上对事件 的倚重;真正的农民立场,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 说话。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
十七年小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登记》
是为配合《婚姻法》的 是为配合《婚姻法》 颁布而写的一部作品。 颁布而写的一部作品。 可以看作《小二黑结婚》 可以看作《小二黑结婚》 的姊妹篇。 的姊妹篇。
这是赵树理建国后的第一篇杰作。 这是赵树理建国后的第一篇杰作。
戴光中:实际上,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戴光中:实际上,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写中 赶任务”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就是为 心”、“赶任务”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 就是为 政治服务。只是由于他和农民的经济生活传统心理, 政治服务。只是由于他和农民的经济生活传统心理, 风俗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 风俗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由于他自始至终保持坚定 的现实主义精神, 的现实主义精神,才使他能够把对社会问题的敏感与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高度的结合起来,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高度的结合起来,使他所揭示的问 题的客观意义大于他的主观思想, 题的客观意义大于他的主观思想,使故事的小足以暗 示出社会整体性内容的大。 示出社会整体性内容的大。
山药蛋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 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 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初步收获。 1953-1956) 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 李准《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 走那条路》 走那条路》 战争题材: 地道战》 铁道游击队》 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保卫延安》; 抗美援朝题材: 上甘岭》 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上的 战役” “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干预 (1956-1957) 1956-1957) 干预生活作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干预生活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改选》 入党》 《改选》、《入党》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 爱情》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爱情》、《小巷深 在悬崖上》 处》、《在悬崖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地将农民群 体界定为自己作 品的接受对象, 使用纯正的农民 通用语言
回归民间文学的 艺术表现传统, 再造属于农民大 众自己的中国现 代文学
表现一种新的人 物形象、一种新 的生活方式、一 种新的道德规范
解读:“赵树理现象”
• ‚我的语言是被我的出身所决定的。‛
解读:“赵树理现象”
• ‚从我为农民写作以来,——我就开始用农民 的语言写作。我用词是有一定的标准的。我写 一行字,就念给我父母听,他们是农民,没有 读过什么书。他们要是听不懂,我就修改。我 还常去书店走走,了解买我的书的都是些什么 样的人,这样我就能知道我是否有很多的读 者。——这样,从前只有少数知识分子看我的 作品,现在连穷人都普遍能看到了。‛
年轻人花好月圆,扩社开渠圆满成功
袁天成 小俊
王金生
王玉生
马多寿
菊英
范登高
范灵芝
个人解放
王玉梅
马有翼
合作化事业
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
解读视角:人物
新-旧 进步-落后 青年-老辈 女性主义 与 妇女解放 民间语言命名 (绰号):生 存地位/文化 处境/生命状 态/价值指向
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
解读视角:空间
十七年小说概述
现实生活题材:工业建设
• 《铁水奔流》(周立波) • 《百炼成钢》(艾芜) •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 • 《乘风破浪》(草明) • 《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
周立波 (19081979) 原名周绍 仪,湖南 益阳人。
周而复 (19142004), 安 徽旌德人。 1938年毕 业于上海 光华大学 英国文学 系。
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
赵树理:‚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 ‘问题小说’‛ 叙事模式:提出问题——分析矛盾——解 决方法——指导工作 政治意图明显的功利性写作。但文本中间 也有意图空隙和裂缝。如《‚锻炼锻炼‛》:
‚我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
解读:“赵树理现象”
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从起步伊始,就呈现出与‚五四‛新 文学和左翼革命文学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解读:“赵树理现象”
• ‚我既是个农民出身而又上过学校的人,自然是 既不得不与农民说话,又不得不与知识分子说话。 有时从学校回到家乡,向乡间父老兄弟们谈起话 来,一不留心,也往往带一点学生腔调,立刻就 要遭到他们的议论,碰惯了钉子就学了点乖,以 后即使向他们介绍知识分子的话,也要设法把知 识分子的话翻译成他们的话来说,时间久了就变 成了习惯。说话如此,写起文章来便也在这方面 留神——‘然而’听不惯,咱就写成‘可是’; ‘所以’生一点,咱就写成‘因此’,不给他们 换成顺当的字眼,他们就不愿意看。‛
小飞蛾
命运的屈从者 女儿婚姻的推动者 新婚姻法
艾艾 小晚 结婚登记
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
《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描写解 放后农村生产合作化潮流的优秀长篇
小说“从旗杆院说起”,讲述了 1952 年 9 月一个月里发生在三里湾 这个老解放区里围绕着扩社、开渠两 件事而展开的合作化运动
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
3、诗化、散文化的小说也没了生存空间
4、与小说形态的单一相关联的是小说风格的单 一:奔放、雄伟、刚健、热烈
赵树理的小说
出生在山西省 沁水县贫苦农 民家庭
解放后兼任《人民日 报》记者。1950年发 表短篇小说《登记》。 1955年发表长篇小说 《三里湾》
赵树理
青年时代就学于长 治的山西第四师范 学院,接触到新文 学和左翼文学
人物二
‚小腿疼‛
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
高潮1:‚小腿疼‛大闹办公室
高潮2:社员出工变成强制性劳动 高潮3:小腿疼‚偷棉花‛
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
问题小说。抛弃了一切当时粉饰 现实的虚伪写法,实实在在地写 出了农村出现的真实情况
现实主义的方法冲破了作家的历史 局限,以它自己的方式达到了生活 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解读:“赵树理现象”
• 对于那些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民来说,民歌、鼓词、 评书、戏曲这些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才是他 们获取知识与享受娱乐的唯一渠道。
解读:“赵树理现象”
• 《登记》开头:
诸位朋友们:今天让我来说个新故事。这个故事 题目叫《登记》,要从一个罗汉钱说起。 „„ 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 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娥”。小飞娥生了个女 儿叫“艾艾”,„„庄上有个青年叫“小晚”,正和 艾艾搞恋爱。故事就出在他们两个人身上。
• 老一辈落后的农民宋老定、董守贵、孙喜旺等。 • 农村新人李双双:原型快嘴李翠娥
意义
• 对乡村强势男性文化的反抗与颠覆,女性不再是历史的局 外人而是历史的参与者 • 革命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
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
“门”
门内就是家,家是抵抗外部侵扰的堡垒 家是马多寿单干致富的大本营
“关门”
自我保护 与政权与政策的对抗 谨小慎微与惊慌失措
封建堡垒的大门是关不住的,它必将被浩浩荡荡的合作化大潮冲开
家的瓦解与合作化运动
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
人物一
‚吃不饱‛ 暗示了农民劳动 积极性地下和生 活待遇的低下
• 题材的价值等级
– 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 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类别的严 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连的。
– 划分等级的原则: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 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优于私人生活。
十七年小说概述
题材的分类与等级
• 进行分类的原因 –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革命文学在题材上必 须转移到对‚新的世界,新的人物‛的表现。 –第一次文代会上,周扬的报告:‚民族的、阶 级的斗争与劳动生产成为了作品中压倒一切的 主题,工农兵群众在作品中如在社会中一样取 得了真正主人公的地位。‛
解读:“赵树理现象”
• 分析与比较:
– 赵树理小说以古典式的白描直入主题,没有
一句多余的话,一开始就介绍故事场景和主
要人物,用极简单的叙事交代读者需要了解
的重要信息。
解读:“赵树理现象”
•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开头:
路两旁和洋河北岸一样,稻穗穗密密的挤着。 谷子又肥又高,都齐人肩头了。高粱遮断了一 切,叶子就和玉茭的叶子一样宽。泥土又湿又 黑。从那些庄稼丛里,蒸发出一种气味。走过 了这片地,又到了菜园地里了,水渠在菜园外 边流着,地里是行列整齐的一畦一畦的深绿浅 绿的菜。
十七年小说概述
题材的分类与等级
时间:历史与现实 • 分类的尺度 空间:工、农、兵、学
十七年小说概述
题材的分类与等级
• 分类的实质与依据 这种分类,实质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类别背 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 ‚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
十七年小说概述
题材的分类与等级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
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 《红日》《红岩》 《百合花》 《党费》 《黎明的河边》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
抗美援朝 a、《三千里江山》(杨朔) b、《上甘岭》(陆柱国) c、《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其他历史 a、《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b、《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
十七年小说概述
本时期小说体裁状况
1、状况:趋向两极即短篇与长篇 2、形成原因: 由于自身的‚功能‛ A、短篇 文学刊物的增刊 对短篇形态学的讨论 专事短篇写作的作家 B、长篇 C、评价
十七年小说概述
本时期小说形态
• ‚单一化‛是这一时期小说形态的总体特征。
表现在:
1、言情、武侠小说失去了合法化的地位 2、讽刺、幽默的小说也不能继续推进
革命历史题材 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 其它历史
革命历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 《小城春秋》 《青春之歌》 《三家巷》 《红旗谱》 《党费》 《七根火柴》
1、民主革命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 《风云初记》 《铁道游击队》 《敌后武工队》 《野火春风斗古城》 《苦菜花》
2、抗日战争
解读:“赵树理现象”
• 《暴风骤雨》开头:
七月里的一个清早,太阳刚出来。地里,苞 米和高粱的确青的叶子上,抹上了金子的颜色。 豆叶和西蔓谷上的露水,好像无数银珠似的晃 眼睛。道旁屯落里,做早饭的淡青色的柴烟, 正从土黄屋顶上高高地飘起。一群群牛马,从 屯子里出来,往草甸子走去。一个戴尖顶草帽 的牛倌,骑在一匹儿马的光背上,用鞭子吆喝 牲口,不让它们靠近庄稼地。„„
解读:“赵树理现象”
• 分析与比较:
– 风景描写是现代小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中
隐含着可能作者也没注意到的个体化情感,
但这是高高处于乡村之上的外来者和知识分
子化视点,与农民接受者的距离更远。
解读:“赵树理现象”
• 《秧歌》开头:
一到了这个小镇上,第一先看见长长的一排 茅厕。都是迎面一个木板照壁,架在大石头上 ,半遮着里面背对背的两个坑位。接连不断的 十几个小茅棚,里面一个人也没有。但是有时 候一阵风吹过来,微微发出臭气。下午的阳光 淡淡地晒在屋顶上白苍苍的茅草上。
十七年小说概述
现实生活题材 新的婚姻家庭观 农业合作化 工业建设 干预生活 人情人性
现实题材
十七年小说概述
现实生活题材:新的婚姻家庭观
–《登记》(赵树理) –《结婚》 《一架弹花机》(马烽) –《新事新办》
《强扭的瓜不甜》(谷峪)
十七年小说概述
现实生活题材:农业合作化
• 《不能走那条路》(李准) • 《三里湾》(1955)(赵树理)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 《山乡巨变》(周立波) • 《创业史》(柳青) • 《艳阳天》(浩然) • 《风雷》(陈登科)
解读:“赵树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