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翻译史概述
中国古、近代的翻译工作简介
中国古、近代的翻译工作概述一、中国古代的翻译工作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专人从事翻译工作,远在商周时期就有人开始做类似工作。
香港《文汇报》今日刊发署名“王东峰”的文章,对中国古代的翻译工作进行了梳理。
文章中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又与其它国家保持外交关系和友好往来。
民族相异,国家不同,语言和文字就千差万别,因此,历朝历代都设有专人专职或专门机构从事翻译工作。
仅就官职而言,周代有“寄”、“像”、“译”等;秦汉时期有“九译令”、“译官令”、“译官丞”;南北朝有“译令史”;隋唐时期置“通事舍人”;宋辽金时期分别有“润文史”、“译史”、“通事”;元朝设“怯里马赤(蒙古语,指口语翻译)”;明朝有“译字生”;清朝设“通译官”。
这些翻译人员的级别不高,一些朝代的翻译人员甚至没有品级。
清代的通译官一般为七、八品,光绪年间,各使馆的头等通译官始提高待遇,定为正五品,限额一名,严禁超编。
古代的翻译工作远在商周时期就开始进行了。
据西汉伏胜《尚书大传》载: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像”是翻译官,“重译”就是多次翻译的意思,越裳国包括今越南大部和柬埔寨部分地区,与中国相距遥远,言语不通,所以需要翻译成汉文才能看懂。
从史料记载来看,从南北朝至唐代,官方的翻译机构和译员主要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
南朝梁惠皎《高僧传.佛陀什》云:“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得《弥沙塞律》梵本。
未被翻译而法显迁化。
京邑诸僧闻什既善此学,于是请令出焉,以其年冬十一月集于龙光寺,译为三十四卷,称为《五分律》。
”另外比较著名的,就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他从印度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典520夹、657部。
回到长安后,住大慈恩寺,专心译经,前后共翻译佛经1300多卷,同时,将《老子》等中文经籍译成梵文,传入印度。
宋辽金时期,为了适应对敌国斗争的需要,在生员考试中增加了翻译女真文、契丹文和西夏文的内容。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中国近代翻译史是一段极具历史意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之中,中国的翻译事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对这段翻译史进行历史演进的分析,以期向读者展现出这一时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一、如何定义中国近代翻译史中国近代翻译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中国翻译事业所经历的历史进程。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翻译事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不仅翻译出现了大量的新题材、新领域,而且翻译内容的形式和语言等方面,也都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二、翻译的“穿越时空”特点1、近代中国翻译的国际背景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走上“开放”之路。
随着外国文化的涌入,使得中国人开始对外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由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也促使着中国人对这些文化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解,而翻译就成为了这种理解的重要途径。
2、翻译中的文化“传承”近代中国的翻译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传承”。
中国文化曾被许多外国人称为“成书制度最完善、内涵最厚实的文化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之于世界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不前。
而翻译,则是这种文化传承的“重器”。
三、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1、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界线是“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的划分。
境内翻译以翻译中国古典著作为主,而境外翻译则以翻译外国文化传入中国为主。
这两种翻译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但在当时,由于境外翻译更能体现时代精神和文化现代化,更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2、从“名译派”到“实用主义”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著名的翻译派系便是“名译派”和“实用主义派”。
名译派主张将西方文化翻译成汉语,强调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学价值;而实用主义派则注重翻译的实用性和实际效果,更加重视对外流行、对内发展的利益。
这两种翻译观念在当时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但也为中国翻译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西方近代翻译史-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第二部分西方翻译史概论同中国一样,西方翻译实践也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翻译作为沟通两个民族之间文化交往的最直接途径之一,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方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最早记载于希伯莱人的民族变迁史《圣经·旧约》。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了以色列人旅居埃及,各个民族为实现统一语言之梦建造巴别塔,最后被上帝否决,世间语言陷入混乱的神话。
《出埃及记》中记载摩西率领以色列人逃出了埃及,《新约》中耶酥派信途到世界各地传教,例如,保罗曾远到希腊传教,《圣经》成为联系西方各民族间文化联系的重要源泉。
古希腊作为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源头,曾多次与希伯莱文化间有过交际。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载过希腊民族与古埃及民族、希伯莱人和希腊人之间都有交往。
公元前449年古希腊曾与波斯签订卡里阿斯和约,古罗马帝国曾统治西亚地区,留下丰富的神秘的拜占廷文化,欧洲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无疑都要靠译员的作用。
纵观西方翻译史,从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都可以看出两条清晰的脉络。
周作人早年曾指出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两希文明(希伯莱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西方文化和文学的传统来看,《圣经》作为希伯莱文化的代表作品,成为西方宗教、文学、文化、和哲学的重要思想源泉,是翻译家们的首选作品;古希腊文学曾繁荣一时,在戏剧、诗歌、历史、哲学等领域都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以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为最高成就,对古希腊文学、哲学作品、特别是荷马史诗的翻译,成为各国翻译家们另一个重要选材领域;从翻译理论的发展史来看,忠实于原作者还是叛逆、直译还是意译、科学性与艺术性始终是语言学流派与文艺学流派翻译家们探讨的重要话题。
谭载喜将西方翻译理论的演变有两条线索,文艺学流派和语言学流派,施莱尔马赫开启的阐释学翻译理论是第三条线索。
他还将西方翻译史分为六个阶段:1、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罗马人将希腊文学,特别是将古希腊戏剧作品介绍到罗马,形成古罗马文学);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3、中世纪中期,(公元11至12世纪之间,阿拉伯人与基督教徒之间的交往以及西班牙托莱多翻译中心的确立);4、14至16世纪发生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与思想、文学、文化上的大改革;5、17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翻译的稳步发展时期;6、二战以来翻译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俄国近代翻译慨况
18世纪翻译的弊端
• 由于翻译认识上的乐观主义以及颇为流行 的“适应俄国口味”的风气,引起了翻译 实践中的自由主义。为了使译文“适应俄 国口味”,译者可随意改动原作。例如, 翻译法国作品时,有人把原作环境从法国 迁移到俄国,把古罗马人的节日改成俄国 人特有的节日,把法国人名改成俄国人名 等等。
19世纪俄国翻译理论研究实践 代表人物
波捷布尼亚的翻译观
• 一、语言中单个的词不能翻译,词的组合 更不能翻译
• 二、思想与文字表达相互脱离,所译的思 想是从原著思想抽象出来的,它与原著思 想不可能相等,译成另一种文字时,内容 上就必须有所添加
• 一、不任意增改原文 • 二、充分保持原著特点,甚至其缺点
• 三、充分代替原作,使读者通过译作能真 切地、毫无出入地了解外国作品,有可能 对原作作出正确的欣赏和评论。 • 四、
18世纪俄国翻译实践研究
• 罗蒙诺索夫:使外来语俄罗斯化,但不主 张走极端,排斥一切形式的外来语。如果 某些外来术语不能准确的译成俄语,或者 这些术语早已通用,那么,可容许继续存 活下去,但必须把他们改造成最接近俄语 或最便于发音的形式 • 翻译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原著是创作, 译著也是一种创作。对于原著的修辞特点, 译者应尽力也能够再创造出来。
А.К托尔斯泰的翻译观
• 他遵守翻译中的折中原则,即在忠实或准 确性不致损害原文艺术印象的地方尽可能 逐词翻译,但如果逐词译法会在俄文中产 生有悖于原文的印象,那就毫不犹豫地抛 弃逐词译法,因为翻译的不应该是词,也 不应该是个别意思,而主要应当是印象。
别林斯基的翻译观
• 一、选择原文材料时,无论原作或译作都必须 内容充实,即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择内容丰 富的作品作为翻译对象。 • 二、忠实于原文在于忠实于原文精神,而不是 原文字面,反对逐词死译,因为各种语言既然 有各自的特点、性质和措辞手法,在翻译原文 某一形象或句子时,有时就必须加以改动,才 能正确的传达原文意思。 • 三、翻译艺术作品,译者本身必须是艺术家, 只有这样,译者才能像原作著用俄文写作那样 把原作译成俄文,就好比原作者就是俄国人。
近代翻译
• 此外,泰特勒还提出了习语的翻译问题。 • 最后,泰特勒专门论述了优秀译者的标准问题。 • 泰特勒的理论标志着西方翻译史上一个时期的 结束和另一个时期的开始。随着19世纪的到来, 西方翻译界出现了一种极其奥妙的思潮,人们 认为“凡是不值得翻译的东西都不能翻译”。 19世纪对古典作品的复兴和对文字准确性的强 调,连同知识界的排外主义,使得这一时期像 对待其他科目的研究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 一书中,首先给所谓“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 定义,认为在“优秀的翻译”中,“原作的有 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 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 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接着,泰特勒便据 这个定义提出翻译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 (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 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 18世纪初,俄国进入彼得大帝时代。由于 获得对瑞典的几次胜利,国家的版图得到 统一,因此,俄罗斯逐渐成为欧洲最强盛 的国家之一。彼得大帝厉行改革,对外实 行开放,积极发展同西欧国家的经济和文 化交流,吸取西欧的文明。这就有必要大 量掌握和翻译外文材料,致使18世纪翻译 作品的显著增加。
• 18世纪是俄国翻译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 折时期。 • 在这一时期,翻译活动的开展有四个特点: • (1)翻译活动得到皇室的支持; • (2)文学家热心于翻译事业; • (3)翻译工作有了一定的组织性; • (4)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
小结
• 本章着重对德、法、英、俄等几个主要欧 洲国家在17至19世纪的翻译作了回顾,并 且指出,特别是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这 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阶段,比文艺复兴时 期又前进了一步。严格地说,这一阶段的 发展并非到19世纪就完结了,实际上,它 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上半叶。
近代翻译文学
林译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 3、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代表 的林译小说所开启的具有现代意义 的叙事模式对清末民初新小说创作 产生了直接影响,在中国小说叙事 模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发 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4、影响和哺育了大批现代作家。
❖ 提高了域外小说在中国 士人心目中的地位。
二、“著译参半”的晚清小说期刊
❖ 《新小说》、《绣像小说》、《新新小说》等小说杂志 以“著译参半”相号召。
❖ 《月月小说》把“译著”放在首位,“撰著”放第二位。
以意译为风尚的时代
❖ 英译自序云:用英人体裁,译意 不译词,惟自信于原文无毫厘之 误。日本森田氏自序亦云:易以 日本格调,然丝毫不失原意,今 吾此译,又纯以中国说部体段代 之,然自信不负森田。果尔,则 此编虽令焦士威尔奴复读之,当 不谓其唐突西子耶。
其后主要以翻译小说和卖
京参加会试,屡试不第。
文卖画为生。
❖
180余种翻
译小说
40余种世界 名著
著述繁多
1914年,商务印务馆推出《林译小说丛书》, 涉及英、法、美、俄、希腊、挪威、瑞士、日本、 比利时、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近百位作家的180 多种作品,包括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狄更斯、 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小仲马、易卜生、塞 万提斯、欧文、斯托夫人、柯南道尔、笛福等世 界著名作家。
二、林译小说举要
❖ 《巴黎茶花女遗事》
❖ [法]小仲马著 ❖ 晓斋主人口译 (王寿昌) ❖ 冷红生笔述 (林纾)
❖ 可怜一卷茶花女,
❖ 以华文之典料,写欧人之 性情……好语穿珠,哀感 顽艳。读者但见马克之花 魂,亚猛之泪渍,小仲马 之文心,冷红生之笔意, 一时都活,为之欲叹为观 止。
中国近现代新闻翻译史综述
中国近现代新闻翻译史综述作者:付曜辉来源:《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04期近年来,新闻翻译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黄勤[1]收集了近27年(1979—2006)来我国新闻翻译研究的论文,总结了我国新闻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认为已有的新闻翻译研究的论文按照主题可以分为:新闻翻译理论、新闻翻译原则、新闻翻译批评、新闻文体特点及翻译方法和书刊评介。
黄文同时指出:“新闻翻译研究在增强学科独立意识的同时,更应加强新闻翻译理论、新闻翻译史、新闻翻译批评和新闻翻译实践四位一体的学科建设。
”我国学者在新闻翻译理论、新闻翻译批评、新闻翻译实践上都有涉足[2],但是新闻翻译史的研究则少之又少。
本文收集整理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翻译历史,探讨近现代新闻翻译的发展踪迹及其特点。
中国近代新闻翻译史(1840—1919)1827—1828年间,有一份中译文对照的报刊《依泾咋说》在当时为葡萄牙所占据的澳门出版。
1833年后,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将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每期必定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多数为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英文报刊在广州大批创刊,如《广州杂志》、《广州周报》等。
林则徐(1785—1850)在禁烟运动期间,为了“探访夷情”以制定“控制之方”,他派人到澳门搜集外国人出版的报纸,并在府中组织了翻译班子,将其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翻译成中文,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后来汇集成册,称为《澳门新闻纸》,其内容大多译自《广州周报》和《广州纪事报》。
林则徐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梁启超、严复等人也曾“广译五洲近事”[3]81-82。
鸦片战争后香港商业性报纸崛起。
香港最早出现的中文商业报纸,大都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育而生的。
中国近代翻译史
梁启超
▲ 生平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 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 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 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
经学、法学、伦理学、 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鲁迅
▲ 生平简介:
▲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 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 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 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 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 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着作约 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 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 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 言。
翻译成就
▲ “严译八大名著”: ▲ 赫胥黎的《天演论》 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
《群学肆言》 约翰穆勒《群已权界论》、《名学》甄 克斯《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 耶芳斯的《名 学浅说》 ▲ 翻译理论: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信、达、 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影响 很大。
翻译成就
▲ 最初他在《新小说》杂志发表小说译作,后任《月月 小说》译述编辑,专事西方小说翻译,以西方侦探小 说译介最勤,最早输入并确立“侦探小说”一词,又首创 以白话直译西方小说,并注重儿童读物译介。
▲ 译著有《毒蛇圈》、《八宝匣》、《失舟得舟》、 《左右敌》、《海底沉珠》、《红痣案》、《含冤花》 等多部小说。《一千零一夜》的欧洲译本是在上世纪 初被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个中译本的译者就是周桂笙。
近代法国翻译史
近代法国翻译史背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西方各国文艺运动进一步深入,17世纪至19世纪先后出现过古典主义、启蒙主义、古典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狂飙运动、现代主义等一个个文艺创作流派,积累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经验和优秀文学作品;政治经济方面,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游世界,英法两国率先在海外开辟殖民地,国家实力强大,特别是英国,圈地运动的实施,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的确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一方面刺激国内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激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翻译的发展。
与此同时,翻译继续发挥其先遣作用,翻译实践活动进一步开展,一方面各国翻译家继续主导西方近代翻译史,为各民族文学体系的确立提供原动力,另一方面,当时优秀文学作品也得到不断翻译,特别是英国文学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西方各国得到翻译,成为西方近代翻译史上不可忽视的主题。
在17世纪后翻译活动在英、法、德、俄等过形成西方翻译史的高潮的同时,翻译家们还展开对翻译理论的探讨,出版多部翻译理论专著,而且在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这是西方近代翻译史最显著的特色。
17世纪(1)概论17世纪是法国翻译重要的发展时期。
此时法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受教育的人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有从事写作、阅读、翻译的欲望,这为翻译实践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由于地理之便,加上与语言、文化的联系,意大利文艺思想在法国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主导法国文学界的是古典主义思潮,作家们的创作实践以古希腊、罗马为学习典范,思想上附庸于宫廷的需求,创作为皇室歌功颂德,追求华丽的文体和美丽的辞藻;在文艺理论上,出现了“古今之争”,以贝洛为代表的厚今薄古派认为,人类是进步的,今人可以超越古人,对古典作品和泥古主义展开抨击;从波瓦洛为代表的崇古派坚持古人的作品是创作的典范,今人可以模仿古人的创作,不应超越。
这一思潮自然影响到翻译家们的思想、作品选择和翻译原则。
为适应宫廷需要,他们大量翻译古典作品,在翻译过程中,或忠实于原文,坚持准确翻译,或改变原文,增加自己的思想和表达形式,追求华丽的文字表达和优美高雅的译文风格;在理论上他们和作家们一道参与“古今之争”。
西方翻译理论史
西方翻译(理论)史概述1.西方翻译史上的5个重大历史时期:1). 古代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 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2). 罗马帝国后期---- 圣.哲罗姆翻译钦定拉丁文版《圣经》与此同时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被译为拉丁语3). 文艺复兴时期(renais sance 14世纪至17世纪初)---- 英国钦定英文版《圣经》4). 近代时期(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大量西方文学名著的互译以及东方的优秀文学作品也被译为西方各国语言5). 现(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翻译活动和组织日趋成熟。
翻译活动空前繁荣:翻译从以往的文学领域扩展到:商业翻译--- 科技翻译--- 机器翻译2.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翻译的语言学派:以语言为核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
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主要集中于英美,代表人物有奈达(Nida)、卡特福德(J.C.Catford)、纽马克(PeterNewmark)、哈蒂姆(Hatim)等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
目的论影响深远,功能学派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目的学派。
功能学派主要集中在德国,其代表人物为汉斯.韦米尔(Hans V ermee r) 文化学派“文化学派”在中国翻译界普遍使用,其核心研究范式是“描写/系统/操纵范式”。
从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研究,将翻译文学作为译语文学系统的一部分,并采用描述性的研究范式。
代表人物有詹姆斯.霍尔姆斯Ja mes Homles和英国的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 assne t)阐释学派翻译理论阐释学Hermeneu ti cs是关于理解、解释及其方法论的学科。
中国近代翻译史
中国近代翻译史中国近代翻译史是指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翻译实践及其发展史研究的总称。
翻译实践,是指世界各国之间以文字文本作为媒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中,有三个主要的历史时期:清朝时期,民国时期,和现代时期。
清朝时期(1644-1911),是中国近代翻译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清朝时期,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蓬勃发展,实现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这个阶段中国政府采取了“开放”的政策,让外国文化逐渐流入中国,把外国文学、新闻、历史、技术、医学等进行翻译,宣传外来文化,普及外国知识。
另外,清朝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翻译者,比如:张元干、曾国藩、舒元和章炳麟,他们都利用自己的学识和技能,把外国文学、哲学、历史、新闻、医学等知识,翻译成为中文,普及中国民众。
民国时期(1912-1949),是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民国时期,中国开始拓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开发了多种对外翻译。
中国政府将译制度化,出现了数量较多的翻译机构、翻译协会等。
此外,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翻译家,比如:陈毅、邹容、穆时英等,他们都是中国翻译史上的杰出人物,把许多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现代(1949-今),是中国近代翻译史的第三个历史时期。
现代中国的翻译实践经历了辉煌的发展,其中涉及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不仅是汉英、汉日等语种之间的交流,更包括印度语、法语、俄语等语言之间的交流。
在现代中国,不仅出现了许多翻译机构,专业翻译人员也大量涌现,他们是翻译史上众多伟大的翻译家,如:冯仑、梁实秋、傅雷等,他们的贡献,为中国近代翻译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上述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翻译史,经历了清朝、民国、现代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不仅影响到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为世界文化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多翻译家,通过他们的技术,把外国文学、新闻、历史、技术、医学等知识翻译成中文,他们的贡献,让中国文化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与普及。
因此,中国近代翻译史的研究,不仅可以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更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发生发展,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参与文化交流,推动文明进步,实现中西文化交融。
西方近现代翻译理论
雅克·阿米欧(法语:Jacques Amyot,1513年-1593年),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法国人文主义者。他以翻译古希腊作家的著作 而闻名。他最著名的译著是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 (1559年),这本译著不仅影响法国文学散文,而且,该书英文 转译也为莎士比亚的罗马历史剧提供了历史素材。
(英国)乔治·查普曼(George Chapman)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德语:Erasmus (Desiderius) von Rotterdam,又译埃拉斯默斯,史学界俗称鹿特丹的伊拉 斯谟),生于约1466年10月27日,卒于1536年7月12日),是 中世纪尼德兰(今荷兰和比利时)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 神学家。伊拉斯谟是一个用“纯正”拉丁语写作的古典学者。
---- 《论翻译的方法》 (Ueber die verschiedenen Methoden des Uebersezens)
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August Wilhelm Schlegel 1767年9月8日 – 1845年5月12日),德国诗人、翻译家及批评家, 并且是德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领导者之一,他所翻译的莎士比亚 使得该作家的作品成为了德语经典著作。他不仅在美学、建筑学、 语言学、文艺批评等方面造诣颇深,而且在翻译领域也颇有建树, 堪称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三)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四)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
(五)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
(六)翻译分为三类:
①逐字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②意译
③拟作
他将诗歌翻译分为三类:“逐字译”(metaphrase),“意译” (paraphrase)和“拟作”(imitation)。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史可上溯到西汉哀帝时代,差不多有两千年的历史。
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第一阶段:东汉桓(huan)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到南北朝,历经四百多年。
中国翻译史的一页是从翻译佛经时揭开的,译者是安世高,波斯(今伊朗)人,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国(西域)人娄迦谶(chen)来中国,他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还出现了一个名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行为。
到了符秦时代,翻译事业出现了一大进步,成为有组织的活动。
在释道安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
道安自己不懂梵文,惟恐翻译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因此在他主持下翻译的《鞞(bi)婆沙》便是一字一句地翻译下来的。
道安在这期间请来了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考证了以前的佛经译者,批评了翻译的文体,检讨了翻译的方法。
他全改以前群家的古直风格,主张意译,改正了过去音译(transliteration)的弱点,并提倡译者署名。
再后来,一个名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来到中国,译了四十九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1.2第二阶段:从随代(公元五九O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的鼎盛时期。
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经都不多,其中有释彦琮(cong)(俗姓李,赵郡人)者,梵文造诣很深。
他对于翻译理论,曾有比较透彻的发挥,认为译者应该:(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二)“襟(jin)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三)“耽于道术,澹(dan)于名利,不欲高炫”。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出发去印度(天竺zhu)求经,十七年后才回国。
第一课时 翻译的历史
第一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东汉至隋唐时期的佛经翻译
西汉哀帝刘欣时期的《浮屠经》当为我国最早的佛 经译本。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大举兴佛,开启了佛教发展的 新高峰,佛经翻译也走入高峰期。 玄奘以后,佛教活动逐渐走向平淡,以潜在方式成 为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佛经翻译日趋衰落。 北宋译经尚有余响,南宋已将近销声匿迹了。
三支:支娄迦谶(支谶)和他的弟子支亮及 再传弟子支谦都博学多闻,以翻译佛经闻名 于世,当时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之说。 支谦不仅译经多,而且对翻译理论有精深的 研究。其所著《法句经序》是现存最早的翻 译理论文字。文中提出了“文”与“质”两 种对立的翻译观,并对质派观点作了细致的 阐述。 Back
现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现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这一时期在翻译范围、形式、规模和成果方面都是 历史上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 理论研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不断向纵深发展,取得 了突破性的进展。 翻译研究更加重视研究翻译过程中所有的重要因素, 包括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因素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 互关系和产生的相互影响,并以此解决翻译中的各 种问题,使翻译这门学科具有较为成熟的学科特征。
鸠摩罗什(350——409)从小熟悉梵文胡语,十几 鸠摩罗什 岁就通晓佛经,主持翻译的佛经多达400多卷。 主张“意译”,其译文不拘原文体制,变通达顺。 但其意译并非没有节制,依然“务在达旨”,达到 了很高的成就,“有天然西域之语趣。” 鸠摩罗什倾向于“不可译论”。他说,改梵为秦, “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 Back
二、西方翻译史概述 西方翻译史概述
西方翻译理论可分为五个时期: 1. 古代时期 2. 中世纪时期(西罗马帝国崩溃至文艺复兴时期) 3. 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14世纪至17世纪 初) 4. 近代时期(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5. 现(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近代翻译史概述
4. 翻译活动的影响:
1. 同文馆:对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丁韪良的译著《万国公法》在当时影响很大,在与西方人有接触 的中国官员中流传甚广,尤其对毕业于同文馆的学生影响更大。其中部分词汇 流传至今,如“民主”和“自治”。
2. 江南制造总局:对于汉语科技词汇的发展贡献巨大。 光学和声学等学科新词都是由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们最先使用起来 的,这些词汇对科技领域现代汉语的形成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1. 翻译活动概述:(背景和目的)
自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对外国侵略者逐步采取屈服的政策,当时的礼 部和理藩院已不能胜任和外国侵略者交涉的任务。
2. 翻译活动:官方
翻译主体:政府机关(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 署或译署,是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总机构)
翻译影响:由于参与翻译活动的多为政府官方译员,因而在政府的外 交活动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例如通过再议与俄国签订的丧权辱国的 条约,为国家争回部分领土主权。
2. 翻译活动:官方
翻译主体:政府官员
翻译途径:外国人口述,中国人笔. 奕 1860,奏请创立同文馆。1868年正式成立同文馆。开始只有英文馆,后增设法文馆、 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馆。学员在此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和翻译等。 同文馆师生所译之书据说有二百余种,但常见于记载者: 丁韪良译《万国公法》《陆地战役新选》《西学考略》《格物入门》等。 毕利于: 《法国律例》(《拿破仑法典》第一次中译本) 《化学指南》《化学阐原》(中国最早的化学教科书) 汪凤藻: 《新加坡律例》等等。
3. 翻译活动的影响
① 为后期清朝外事机构的翻译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 促进了西学东渐。先进人士纷纷把向西方学习作为改造和拯救中 国的一剂良药,纷纷提出了自己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思想。 ③ 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近代化进程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为寻求富国强 兵之道而放眼看世界。
第07讲 中国翻译文学史: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
主讲 朱健平
目录
第1节 同文馆和其他翻译机构 第2节 翻译文学的滥觞
第1节 同文馆和其他翻译机构
从19世纪后期至五四运动,在中国翻译 文学史上,是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时期, 是中国翻译文学历史的初级阶段。在这 个阶段,涌现出一批翻译机构和著名的 翻译家及其译作。在诸多的翻译机构中, 最有影响的首推京师同文馆。
查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 言不通,文字难办,一切隔膜,安望其 能妥协。„„闻广东、上海商人,有专 习英、法、美三国文字语言之人,请饬 各该省督抚挑选诚实可靠者,每省各派 二人,共派四人,携带各国书籍来京。 并于八旗选天资聪慧,年在十三四岁以 下者可各四五人,俾资学习。
1 8 6 2 年 , 奕 重 金 聘 请 英 国 教 师 包 尔 腾 ( T.S. Burdon)任教。 开始只有英文馆,学生只有10名,全部是十三四 岁的八旗子弟。 1863年,增设法文馆、俄文馆,学生也是各10名。 1867年,增设天文算学馆,从此开设了一些自然 科学课程,学生增加到120多人。 1872年,增设德文馆。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再设东(日)文馆。
10.广学会
1887年成立,原名“同文书会”、“同文学会”, 由英国传教士韦廉臣(A. Williamson,1829-1890) 在上海创立,1892年改为“广学会”,由李提摩 太(Timothy Richard, 1845-1919)继续主持。主 要译书成员有:韦廉臣、李提摩太、慕维廉、艾约 瑟、林乐知、丁韪良、李佳白等。他们的译印书 籍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 广学会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在华建立的一所较大 规模的翻译出版机构,其规模及出版图书数量均 远远超过京师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
12_第12章_翻译文学
石遗言吾诗将与吾文并肩,吾又不服,痛争一小时。石
遗门外汉,安知文之奥妙!„„六百年中,震川外无一 人敢当我者;持吾诗相较,特狗吠驴鸣。
—— 林纾《林畏庐先生手劄》
一、生平及著述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 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福州 市)人。幼年丧父。嗜书如命。 21岁(1872)在村塾教书。 23岁(1874)师从陈文台学绘画。 28岁(1879)入县学。 31岁(1882)参加福建省乡试,与
严译名著 《天演论》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 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 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 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 交扇,无时而息。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虚,旋 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 已。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 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
翻译标准:信、达、雅
译事三难:信、雅、达。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 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 然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 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 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 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 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46岁(1897)开始译书生涯。 50岁(1901)移居京师,主金台 书院讲席,任五城学堂总教习。 55岁(1906)被京师大学堂聘为 预科和师范馆经学教员。 民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古 文辞。 1913年,辞去北大教职。其后主 要以翻译小说和卖文卖画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