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鸡源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鸡源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 图 分 类 号 :8 83 ¥ 5 .1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编 号 :0 4 5 9 (0 ) 9 0 1 — 3 10— 0 02 1 0 —0 4 0 1
1 鸡大 肠埃 希菌 的 耐药现 状
药 性 . 药 物 之 间 的 交叉 耐 药 率 在 3 .%~ 0 % , 罗 沙 各 45 10 氟 星 对其 他 4种药 物 的交 叉耐 药 率最 高 .为 9 % 10 并 6 0 %. 且 不 同药物 之 间的交 叉耐药 率参 差不 齐 。 致菌 株多 重 导 耐药 和交 叉 耐药 的最 主要原 因是 临床 用药 情 况复 杂 . 用 且
相 似 的 药物 具有 部分 或全 部 交叉 耐药性 。 然而 , 几年 随着分 子 生物 学手段 的不 断应 用 , 近 人们 开 始从更 多层 面 来认识 大肠 杆 茵的耐 药性 。 细菌对 不 同结构 类别 或不 同作 用机制 的抗 茵 药物都 能 产生 耐 药性 , 多重耐 药 。 即 关 键词 : 大肠杆 茵 ; 多重耐 药 ; 药机 制 ; 制 策略 耐 控
染 的最常见 病原菌 之一 。 其耐药 菌株 引起的感染 日益增 多 。 大肠 杆 菌病 自 1 9 首次 被 报道 以来 .在 世 界各 地 8 4年 均 有发 生 . 已成 为影 响养 禽业 发展 的 主要疾 病 之一 。其 临 床 症状 和病 理 变化 多样 . 常并 发感 染病毒 性 疾病 或其 他 且
1 5种 抗 菌 药 有 耐 药 性 .对 9 1 ~ 2种 药 物 耐 药 的 耐 菌 株 最
菌耐 药 分 为 两 类 : 一类 。 类 耐 药 性 。 因单 一 耐 药 因 第 单 即 素, 细菌对 一类 抗 菌药 物 的所 有种 类都 耐药 ; 第二 类 , 重 多 耐药 性 . 因质 粒 和染 色体 介 导 的耐 药 因素 。 菌对 多类 抗 细 菌药 物耐药 。 细菌 耐药 性 的起源 。 据 又可将 其分 为 : 固有 耐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维酸 ( 2 %) ,另外 4 3 %的分 离株呈现 四环 素药 敏 试 验 阳性 ,用 P C R检 测 发现 分 离株 中带 t e t A和
t e t B基 因的分别 占4 8 %和 3 2 %,同时带有 t e t A和
[ 作者简介] 教郁 ( 1 9 8 7 - ) , 女, 硕士 , 研究方 向为分子病毒学 。 [ 通 讯作者] 高维凡 ( 1 9 6 3 - ) , 男, 博士, 副教授 , 研 究方 向为分 子
1 大肠杆 菌耐药性现状
6 9 %) 、氨 苄 青 霉 素 ( 6 3 %) 、 甲氧 苄 氨 嘧 啶 近年来 ,随着抗生素及各种化 学合成 药物在 ( 我 国畜牧业 生产 中的广泛应用 ,大量 的抗 生素 、 ( 5 7 %) 、链霉 素 ( 4 5 %) 、恩诺 沙星 ( 3 9 %) 、头抱
断 问世 ,但抗生素 的研制速度远远低 于耐药菌 的 格 门丁 、头孢 曲松 、头孢噻吩 、阿米卡星普遍敏 产生速度 。因此 了解大肠杆菌耐 药状况 ,掌握大 感 ,耐 药率仅为 0 ~1 9 . 5 %。Z a f e r c a n t e k i n 等嘲 报 肠杆菌耐药趋势 ,研究大肠杆菌耐药机理 ,对 控 道 2 0 0 个致病 性大肠杆菌 分离株 的耐 药性表 型为 制耐药菌株的蔓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青霉素 ( 9 4 %) 、萘 啶酮 酸 ( 8 5 . 5 %) 、磺 胺 甲基 异 恶唑 ( 7 0 %) 、 甲氧 氨 苄 嘧 啶/ 磺 胺 甲基 异 恶 唑
致病性大 肠杆菌 为医学和兽医学临床感染 中 水平不 断提 高,给我 国畜牧业 的持续 发展和人类
最 常见 的病 原菌之一 。从发病情况看 ,大肠杆菌 健康带来潜在 的危 害。 国内外各地 均分离得 到耐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刘蔚雯 11动科类丁颖班【摘要】大肠埃希氏菌(E.coli)俗称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致病菌。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持续的不当使用,导致大肠杆菌耐药株的大量出现,使人医临床和兽医临床对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变得十分困难,有时甚至找不到可治之药。

近年来,大肠杆菌的耐药性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重视。

本文对大肠杆菌耐药现状、产生耐药性机制的研究以及减少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措施综述如下。

【关键字】大肠杆菌细菌耐药性抗生素大肠杆菌寄生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大多是肠道的正常菌群。

人和动物出生后数小时即可经口进入消化道后段,大量繁殖而定居,终身伴随,并经粪便不断散播于周围环境。

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致病。

随着抗菌药物长期的大量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抗菌药物的盲目滥用,大肠杆菌耐药株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上不但有增多趋势,而且其耐药性还通过质粒在细菌间传递耐药基因而不断蔓延、变迁。

大肠杆菌的多重交叉耐药株的出现使大肠杆菌的治疗变得十分困难,而且还造成了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问题。

因此,大肠杆菌耐药性问题引起了师姐的广泛关注。

各国学者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探索也从未停止,并从多方面阐述了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以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措施。

1.大肠杆菌耐药性现状1.1家畜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现状自1929年弗来明发现青霉素以来,伴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抗生素在动物疾病防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抗生素和抗菌药被广泛、长期使用,细菌的耐药情况也逐渐凸显出来。

世界各地均有分离得到耐药家畜源性大肠杆菌的报道。

目前病原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70%以上,对大多数喹诺酮类药的耐药率也达50%以上。

瑞普公司研发中心药敏实验发现,近几年在临床上常用抗菌药物有80%大肠杆菌已对其产生严重的耐药性,处于被淘汰的境地。

在试验中同时发现,家禽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菌株普遍,占所有耐药菌株的50%以上,且仍呈现上升趋势。

二重、三重耐药菌株所占比例下降,而五重、六重、七重耐药菌株占主导优势。

鸡大肠杆菌耐药质粒的研究进展

鸡大肠杆菌耐药质粒的研究进展

] 因子 ( T ) R F ,具 有接 合传 递 、 自身 复 制 基 因 , 作 用类 似 F 因 子 来 源 增 多 ,并 且 易于 传 递 散 播 口。
的抗性。 接合性 R质粒为耐药菌株的流行提供 了物质基础,
耐 药 质 粒 可 通 过 菌 株 问 的接 合 进 行 传 递 。而 质 粒 基 因 的重 组 、 突变 是 引起 细 菌对 新 的抗 生 素产 生耐 药 的主 要 原 因 , 并预 示着 多重 耐药 菌株 感 染 的潜 在 危 险 , 其危 害要 比染 色
1 耐药质粒的分类…
携 带 耐 药 基 因 的 质 粒 称 为 耐 药 质 粒 。耐 药 质 粒 又 根 据 其 能 否 通 过 接 合 作 用 进 行 传 递 而 分 为 两 大 类 : 一类 为接 合 性 质 粒 ,简 称 R 质 粒 。它 由两 部 分 组 成 :( )耐 药性 传 递 1 因子 ,有 转 移 功 能 。( )耐 药 基 因 ,它 决 定宿 主菌 对 药 物 2
耐药性的多样化 。又 由于转座子本 身可 自主插入 ,不受供
体 菌 和 受 体 菌 之 间 亲 缘 关 系 的影 响 ,所 以转 座 子可 使 耐 药 研 究 表 明 , 耐 药 质 粒 可 在 同 属 细 菌 , 亦 可 在 不 同 属 细 菌 问 转 移 ( uv l Co rai 1 9 n, 9 4; 吴 承 龙 . 9 1 8: 黄 瑞 9 等 .9 9 f 接 合 ( ojg t n 是 质 粒 最 主 要 的 转 移 方 式 。 19) 刚。 C nu ai ) o 质 粒 分 为 接 合 性 质 粒 和 非 接 合 性 质 粒 ,接 合 质 粒 能 启 动 自 己从 一 个 宿 主 菌 转 到 另 … 个 宿 主 菌 , 同 时 亦 可 向其 它

大肠杆菌多重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大肠杆菌多重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炎 克雷 白杆 菌 和 大肠 埃希 菌 产生 ,它主 要作 用 于大 多 数青 霉素 , 素 ,碳 青 霉 烯类 不 受 该 酶 作用 ,该 酶不 能 被 8一 内酰 胺 酶抑 制 药
所抑 制 。
代、第2 代 、第3 代 头孢 菌素 和单环类抗生素 ,第4 代头孢菌 1 抗菌药 物作用 位点 的改变或 新作用位 点产生 的耐药 第 1

变 ,从 而 导致 细菌 对 氨基 糖 苷类 中的一 些抗 生 素耐 药 。该 类 抗生 白介 导 的能 量依 赖 性泵 出 系统 ,使细 菌体 内药 物量 不断 减少 ,从 素通 常 具有4 ,5 一 或4 ,6 一 双取 代基 团 ,主 要包 括新 霉 素 、巴龙 霉 而导致 耐药 【 驯 。
4 膜孔蛋 白对抗菌药物的影响
1 . 2 氨基 糖 苷 类 的耐 药 机 制 药物 摄 取 的减少 主 要是 由于膜 的 通透 性 减低 引起 的 ,这 在 假 氨基 糖苷 类 抗生 素 的结合 点在 核糖 体 R N A( r R N A)上 ,而核 单胞 菌 属 及 其他 一 些 非发 酵 革 兰 氏 阴性杆 菌 中较 为 常见 】 。一 般
大肠 杆 菌 的获 得 性耐 药 可分 为 四类 ,对 抗 菌药 物 的耐 药 机理 D 类酶 可 被 B 一 内酰 胺酶 抑 制药 所 抑 制 B一 内酰胺 酶 分 为 四型 :其 可 分 为如 下几 大类 :抗 菌药 物作 用 位点 的改变 或新 作 用 位点 的 产 中 ,重 要者 为第 1 和 Ⅱ型 ,第 1 型酶 有染 色 体介 导 的A m p C  ̄ ] B一
糖体是编码蛋 白质 的中枢 ,是经过周密保护的。通过作用靶位改 的需 氧 革 兰 氏阴性 菌也 具 有适 应 性耐 药 现象 ,在 氨 基糖 苷 类抗 生 变 ,使抗生素进入细菌后不能与之结合而发挥作用 ,这种情况较 素作用下,细菌厌氧呼吸途径的基因调节膜蛋白的变化可能是这 少见 。但r R N A 特定 的 突变 却 是造 成链 霉 素 耐药 性 的一 个原 因【 2 】 。 现象的原因 ] ,因其为细菌固有特性 ,影响到所有氨基糖苷类 最 近 有研 究 p 发现 ,大肠 埃 希 氏菌 中 编码 1 6 S r R N A的基 因发 生 突 抗生素,导致 中度耐药性。另外 ,某些细菌细胞膜存在 I  ̄ I T e t 膜蛋

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

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

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背景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人体肠道中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同时也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细菌之一。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大肠杆菌出现耐药性,甚至出现多重耐药现象。

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

数据来源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某医院2019年6月-12月的临床样本。

收集了3422份大肠杆菌的培养结果和相应的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

方法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以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

具体方法如下:1. 确定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标准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定义是指该菌株对三个或三个以上不同类别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2. 统计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比例在3422份大肠杆菌样本中,有535份(15.64%)为多重耐药菌。

3. 分析不同类型抗生素的耐药性我们统计了五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和利福霉素)的耐药性情况,并绘制了耐药率的柱状图。

结果根据上述方法,我们得出的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结果如下:1. 多重耐药菌比例在3422份大肠杆菌样本中,有535份(15.64%)为多重耐药菌。

2. 不同类型抗生素的耐药性抗生素类型耐药菌数耐药率β-内酰胺类390 11.4%氨基糖苷类91 2.7%四环素类238 7.0%氟喹诺酮类106 3.1%利福霉素28 0.8%抗生素耐药率柱状图抗生素耐药率柱状图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在本医院的检出率较高,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最为普遍。

对于这类菌株的治疗及预防控制需加强,更严格的抗生素使用管理也是必要的。

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与其质粒相关性研究

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与其质粒相关性研究
L i IJn—qn ig
( fc f nma H sa dyi H zuC u t o ig a poic - uh 。 5 0 O e i l ub n r uh ony f n hi rv e H zu 8 0 0 ) i oA n Q n 1
Absr c :Th e itn e t r g n h l s d o 0 sr i so o a aho e i c l s p r td ci ial r ta t e r ssa c o d u sa d t e p a mi f2 tan flc lp t g n c E. o i e a ae lu c l we e y d tr n d. e t s e u t fr ssa c o d u s s o d t a 0 tan fE.c l e a n d r sse o f e k n s o eemi e Th e tr s ls o e itn e t r g h we t2 s i s o h r o i x mi e e itd t v i d f i a ii t r g s d ci ial i d c t g t tt e d g e fr ssa c o d g fE. oiwa eaie e iu a d t e e nt o i d s u e ln c l n ia i ha h e r e o e itn e t r so c l sr l t y s ro s n h r b c u y, n u v I wa e p e o n n o lil e itn e t r g . e r s ls o l s d ma ay i h we a e e wa ih r st h n me o fmu t e r ssa c o d s T e u t fp a mi p a lss s o d t tt r s h g e h p u h n h h d t cin r t ft e p a mi fr ssa e t r g n t e sr iso c l fr ssa c o d g , s e ily i e s an ee to ae o ls d o e itnc o d si h tan fE. oio e it n e t r s e p cal n t t i s h u u h r o ih r d g e fr ssa c o d u s a d t e sanso lil e itn e t r g , e r s hs o e tS g e td t a fh g e e e o e itn e t r g n t i fmu t e r ssa c o d u s Th e u f ts u g se t r h p h t ee wa l s o r lto ft e itn e t r g fp t o e c E.c l wi h ls d o e itn e t r g . h r s a co e c re ain o o r ssa c o d s o ah g mi u o i t t e p a mi fr ssa c o d s h u Ke r s: a h g mi c eihi oi Re it n e t r g P a mi ; reai n y wo d P t o e c Es h rc a c l; ssa c o d u s; l s d Cor lto

微生物综述

微生物综述

大肠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摘要: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产生灭活抗生素的酶、改变靶位蛋白、减少药物的摄取吸收(细胞外膜通透性的改变、细菌药物外排泵)及质粒介导的耐药性等。

而且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对其产生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大肠杆菌;耐药性;作用机制致病性大肠杆菌是人类和动物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原之一,是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的重要致病菌。

大肠杆菌具有可产生β-内酰胺酶和通过接触传播耐药基因的特征,加之在大肠杆菌疾病的防控过程中抗生素广泛盲目滥用,大肠杆菌耐药株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上不但有增多趋势,而且其耐药性还通过质粒在细菌间传递耐药基因而不断蔓延与突变。

使耐药形势越来越严峻。

因此,大肠杆菌耐药性问题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1.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状自1929年弗来明发现青霉素以来,伴随着抗生素和化学抗菌剂的开发使用,各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也日趋严重,而且1940年Abyaham和chain从大肠杆菌体内分离和鉴定出了一种能水解青霉素的酶,至此,人们才了解到即使未使用抗生素之前,大肠杆菌就存在着耐药性。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大肠杆菌可通过耐药因子或R质粒在细菌间传递耐药性的因子。

而且家畜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对于一些临床常用抗生素,普遍出现耐药,如阿莫西林、链霉素等,对某些抗生素的耐药率可达90%以上。

出现大量多重耐药株,部分多重耐药株可耐10 多种抗菌药物。

同时研究发现到野生动物携带了耐药大肠杆菌,说明耐药大肠杆菌已经向环境扩散,由于野生动物流动性较大,尤其是野生鸟类,又易于将耐药大肠杆菌传递给家畜,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耐药大肠杆菌和耐药基因的扩散。

2.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根据细菌耐药性的起源,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为固有耐药,即耐药性的产生并不依赖于抗菌药物的存在,而是细菌细胞所固有的,与细菌的遗传和进化密切相关。

固有耐药性是细菌稳定的遗传特性,它受细菌染色体DNA 控制并且是同属细菌的共同特征,固有耐药性包括自发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和细胞膜药物外输作用引起的耐药性。

111例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111例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宣 传 图 和手 卫 生 警 示 语 等 。 3 5 3 科 学 使 用 抗 生 素 强 调 合 理 使 用 抗 生 素 , 低 耐 药 菌 .. 降 株 的产 生 , 根据 药 敏 试 验 及 患 者 的 实 际 情 况 选 择 用 药 , 格 要 严 控 制 非 必 需 的抗 菌 药 物 应 用 , 早 停 用 抗 菌 药 物 等 。 尽 3 5 4 做好 消毒 隔离 工作 进 一 步 加 强 医 院 消 毒 、 菌 、 离 .. 灭 隔 的管 理 , 加强 病 房 管 理 。严 格 无 菌 操 作 规 程 . 少 不 必 要 的 侵 减 人 性 诊 疗 操 作 ; 强 对 重 危 病 人 的 基 础 护 理 , : 吸 道 、 尿 加 如 呼 泌 道、 皮肤 、 口腔 等 的 护 理 , 强 各 种 留置 导 管 的 观 察 护 理 , 量 加 尽 减 少 管 道 留 置 时 间 , 少 医 源 性 感 染 机 会 ; 制 陪 护 、 视 人 减 限 探 员 , 持病 房 内 空 气 新 鲜 , 好 空 气 、 体 表 面 、 作 人 员 手 的 保 做 物 工 清 洁 消 毒 工 作 , 强 监 督检 查 。 加 3 5 5 制 定 防治 感 染 措 施 将 医 院 感 染 管 理 工 作 纳 入 医 疗 质 .. 量 和综 合 目标 考 核 体 系 中 , 惩 分 明 。 医 院感 染 管 理 人 员 要 及 奖 时掌 握 全 院 的感 染 情 况 , 对 相 关 危 险 因 素 重 点 进 行 目标 性监 针 测 , 随 时有 可 能 暴 发 和 流 行 的 医 院 感 染 苗 头 , 定 可 行 的 预 为 制 防措 施 , 医 院 感 染 控 制在 萌 芽 状 态 。 将

1 67. 1
[ ] 史 文 听 , 文 晶 , 静 峰 , . 4 9例 医 院 感 染 调 查 分 析 3 史 李 等 20 [] 中华 医院 感 染 学 杂 志 ,0 6 1 ( )7 3 5 . J. 2 0 ,6 7 :5 —7 4 [ ] 周 博 峰 , 一 军 . 年 医 院 重 症 监 护 病 房 患 者 下 呼 吸 道 感 4 唐 老

大肠杆菌中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与演化机制研究

大肠杆菌中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与演化机制研究

大肠杆菌中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与演化机制研究抗生素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治疗工具,但其过度使用与滥用导致了抗生素耐药性的迅速发展,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其中,大肠杆菌作为常见的病原菌,其抗生素耐药性已引起广泛关注。

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也可通过食品和水源传播。

在临床治疗中,大肠杆菌是导致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和血流感染等疾病的常见致病菌。

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大肠杆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强,严重威胁到了人类健康。

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与演化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基因水平深入探索。

目前,大肠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主要机制包括基因变异和水平基因转移两种形式。

在基因变异方面,大肠杆菌的某些基因会发生突变,造成药物靶标的结构改变,或者阻止药物与靶标的结合,从而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例如,利福平(Levofloxacin)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能够干扰DNA合成从而杀死细菌。

但一些大肠杆菌产生了靶标蛋白水解酶的突变,使细菌对利福平产生耐药性。

在水平基因转移方面,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可以通过吸收来自其他细菌的耐药基因而获得。

这是由于细菌之间的质粒互相传递,将耐药基因表达出来,从而实现细菌的耐药能力。

此外,在环境中,大肠杆菌还会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获得新的耐药性。

例如,大肠杆菌可以在环境中暴露于许多抗生素,细菌会选择自身利益最大的方案,从而带来了更为复杂的耐药性机制。

基因水平的变化是大肠杆菌耐药性产生与演化的重要机制,也是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核心所在。

然而,不同的大肠杆菌株之间的基因特征也是有所差异的,他们所受环境不同,发生基因变异与水平基因转移的机率也不同,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种类和程度也不尽相同。

在对大肠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中,基因组学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手段。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大肠杆菌基因组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变得更为简便和高效。

通过比对,可以发现不同大肠杆菌株之间的差异,分析其基因水平的变化和耐药性的特征。

禽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禽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猪 源和 鸡源 大 肠杆 菌 的耐 药性 比较 表 明 , 常用抗 对 生 素 的耐药 性 差异 不大 ,可能 是 R 质粒 在 不 同来 源 菌株 间进 行传 递 的 结果 ;不 同时间 比较表 明,抗 生 素大 量使 用 是造 成耐 药率 上 升 的主要 原 因 。 虽然 人 们 不 断 开发 出新 的抗 菌 谱 更 广 的 药物 ,如 头 孢 类 、新 喹诺 酮类 药 物 ,在 临床 上也 有 非常 理想 的报 道 , 但 无 任 何 抗 菌 药 物 对 所 有 致 病 性 大 肠 杆 菌 10 0 %有 效 ,即使 一 些 现在 认 为 有特 效 的药物 ,在 若 干 年后 仍然 可 能变 得毫 无用 处 。 由于 畜 禽 细 菌 的耐 药质 粒 可 以通 过 动 物 饲养
维普资讯
20 年第 5 ( 08 期 总第 16 ) 3期
文献 综述
禽干 巴儿地 依
中 图分 类 号 :¥ 5 .12 826
阿依 古丽 ・ 外孜 汗 ( 新疆喀什市畜牧局 8 - 0 40 ) 40
感 性 ;对呋 喃 妥 因、 多粘 菌素 B 的耐 药性最 低 ;
国 内外 的研究表明禽源性大肠杆菌 的耐药性 复杂 ,各地 报 道 的敏感 药物 和耐 药 性都 有所 不 同 ; 各地 不 同时 间分离 的菌 株 的耐药 性 也有 较大 差异 , 耐 药性 变 化 快 ; 过 去 常用 的一 些 抗 菌 药物 如 链 霉 素 、庆 大 霉素 、氯霉素 等 现在 已成 为许 多地 区 的养 禽 场禁 用药 物 。 已经发 现 从摩洛 哥 分 离 的主 要 致病 血清型的 2 8 5 个禽源大肠杆菌菌株 中,8 . 至少 2% 5 能 抗包 括多 菌粘 素 E 、氟 甲喹 在 内的 1 抗 生素 7种 中 2种 以上药 物 。高菘 等 从我 国 1 省 、市 、 自 8个 治 区分 离鉴 定 出覆 盖 了 6 0个血 清 型 的食 源 性大 肠

中药逆转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中药逆转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74中药逆转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刘洋1,张立伟1,郝贺1,朱阵1,2,张永英1,2*,林冬梅1(河北工程大学056021;2.河北省禽病工程中心056021)摘要: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在疾病治疗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近年来随着愈来愈烈的细菌耐药性发展,中药在逆转大肠杆菌耐药研究中积累了一定的成果。

中药成分复杂,且具有低毒、高效、多靶点等特点,为消除细菌耐药性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从中药逆转大肠杆菌耐药机制及效果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发新的逆转大肠杆菌耐药中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药;逆转耐药性;大肠杆菌;作用机制1929年Fleming[1]发现了青霉素后,世界各地开始广泛应用抗生素治疗疾病。

畜禽临床生产中应用抗生素也比较常见,由于不规范使用抗菌素,动物源细菌的耐药谱不断扩大,细菌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其中大肠杆菌更为突出,给畜禽生产和人畜健康带来了重大危害。

研究资料显示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多重耐药菌比例明显增加,对动物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严重威胁,细菌耐药性已然成为现阶段人们亟待解决的难题。

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可逆转大肠杆菌耐药性,但由于其毒性和致突变性,并不适用于临床治疗。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国粹,在治疗人和动物疾病方面积累了几千年的经验,近年来,由于细菌耐药性的迅猛发展,化学抗菌药物的短板逐渐显现,而中药因其成分复杂在逆转耐药方面具备多靶点、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来源于天然植物具有安全低毒、无残留等优点,在逆转大肠杆菌耐药方面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的研究情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综述。

1中药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机制大肠杆菌是动物肠道微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菌群之一,其耐药性的产生有多种途径。

其一菌体内存在可以复制的多个R质粒,同一种质粒会携带多种耐药基因。

其质粒可通过转化、结合、转导方式进行水平传播到其他菌株,也可通过DNA复制垂直传递给子代。

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研究

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研究

本 研 究 对 来 自吉 林 省 不 同 地 区 的 3 O株 鸡 源 致 种 动 物 体 内 呈 现 致 病 作 用 , 为 致 病 性 大 肠 杆 菌 。 病 性 大 肠 杆 菌 的 耐 药 谱 型 与 耐 药 性 做 了分 析 比较 , 成
由致 病 性 大 肠 杆 菌 引 起 的 大 肠 杆 菌 病 在 猪 、鸡 、 在 探 索 耐 药 质 粒 流 传 规 律 方 面 做 了深 入 的 研 究 , 鸭 、 鱼 乃 至 人 类 中 均 有 发 病 的 报 道 。 大 肠 杆 菌 病 为 消 除 其 抗 药 性 提 供 参 考 依 据 。 的 广 泛 流 行 , 不 仅 危 及 人 、 畜 健 康 ,还 造 成 巨大 的 经 济 损 失 , 因 此 , 对 大 肠 杆 菌 及 大 肠 杆 菌 病 的 研 究 是 非 常 必 要 的 ] 。 大 肠 杆 菌 病 之 所 以广 泛 流 行 , 是 因 为 大 肠 杆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材 料 . 111 菌 种 .. 大肠 杆菌 3 O株 系 从 长 春 、四 平 、辽 源 、松 原
药 敏 片 、氨 苄 青 霉 素 。
1 . 试 验 方 法 2
按 包 氏纸 片 平 板 抑 菌 法 对 3 O株 致 病 性 大
目前 已 发 现 携 带 R 质 粒 的细 菌 有 : 葡 萄 球 菌 、 链 肠 杆 菌 的 耐 药 性 进 行 定 性 、 定 量 测 定 。将 1 ̄1 h 6 8 球 菌 、淋 球 菌 、几 乎 整 个 肠 菌 科 、 假 单 胞 杆 菌 、 培 养 菌 液 1 稀 释 后 ,取 01 滴 加 于 普 通 琼 脂 O倍 .ml
菌 含 有 耐 药 质 粒 , 使 大 肠 杆 菌 产 生 对 一 种 或 多 种 四 个 地 区 临 床 表 现 为 典 型 大 肠 杆 菌 病 的鸡 肝 、脾 药 物 的 抗 药 性 ,成 为 抗 药 菌 株 ,致 使 一 些 常 用 抗 或 心 血 中采 取 分 离 而 得 , 经 革 兰 氏 染 色 及 菌 体 形 生 素 作 用 降低 , 导 致 药 物 疗 效 显 著 下 降 。关 于 大 态 培 养 特 征 和 生 化 反 应 鉴 定 , 定 后 大 量 纯 培 养 。 确 肠 杆 菌 对 抗 生 素 的 耐 药 性 问题 , 已在 世 界 范 围 内 引起 重 视 D。 ] 大肠 杆 菌是 由质粒 介 导耐药 性 的细 菌之 一 。 肠 杆 菌 和 痢 疾 杆 菌 之 间 互 相 传 递 。 16 9 2年 此 种 传 递 耐 药 性 的物 质 被 命 名 为 耐 药 因 子 或 R质 粒 , 9 3 16 年 西 德 从 致 病 性 大 肠 杆 菌 中 发 现 了 R 质 粒 。现 在 已知 R质 粒 的宿 主 广 泛 , 以在 多 种 菌 属 中 传 播 , 可 11 .. 培 养 基 2

大肠埃希菌耐药及机制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耐药及机制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耐药及机制研究进展近年来,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简称EC)的药物耐受性越来越高,严重影响公共健康和治疗效果。

大肠杆菌是引起人类和动物肠胃疾病的常见致病菌之一,也是一种常见的肠道营养菌。

然而,它也是一种具有多药耐药性的致病菌,治疗愈发困难。

本文将重点介绍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机制,并介绍相关研究进展。

一、药物的分类及影响针对大肠杆菌感染的药物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然而,由于很多患者缺乏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甚至出现了滥用、过量使用的情况,从而导致大肠杆菌出现了多重药物耐受性。

二、耐药性的机制1、基因突变大肠杆菌传染性很强,易发生基因突变,也是其获得多重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肠杆菌的基因突变可以使其体内的酶失活,或者使药物分子在其细胞内“失效”。

2、质粒传递性耐药基因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菌,其质粒传递性耐药基因是其严重耐药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质粒传递性耐药基因可以跨越不同菌株,从而使不同的菌株拥有类似的耐药性。

3、韧性生理大肠杆菌在恶劣条件下,往往可以进入代谢休眠状态。

这种状态下,其代谢反应变慢,同时还可以封闭细胞壁,抵御药物和其他细胞的攻击,从而保持生命。

4、药物代谢和排泄型的耐药性大肠杆菌中一些酶物质可以诸如利用外源酶来破坏药物类分子。

大肠杆菌还可以通过外部物质和药物的泵输入和抽出来使它们远离细胞,从而保持不受影响。

三、研究进展目前,大肠埃希菌的多重耐药性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问题。

在研究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方面,国内外学者们做出了很多努力,可以说科学家们从各个角度来研究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机制。

1、抗生素的新开发针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新型抗生素成为了目前国内外学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研究显示,某些实验室制成的新型抗生素对诸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耐药菌有效。

2、基因编辑技术针对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性的机理,一些研究者尝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设计出新的物质或方法解决耐药菌的问题,该技术可以有效改变菌体的耐药性。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摘要:随着新的抗菌药物的不断出现和临床应用,引起医院感染的细菌种类也发生着变化,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已成为抗感染治疗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尤其是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的发展越来越令人担忧。

本文就大肠杆菌的研究现状、耐药原因、耐药机制、以及耐药性的消除做一扼要概述,并全面的阐述了细菌耐药性的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细菌自身的原因也有滥用抗生素的原因等。

就以上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对抗细菌耐药性的对策,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研发等,以及对细菌耐药性所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耐药性;大肠杆菌;耐药机制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应用的抗菌药物的日益增多,特别是许多广谱抗生素及新型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细菌耐药性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其中肠杆菌属细菌是目前临床感染中最重要的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更为显著。

细菌的耐药性是普遍存在的,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就细菌本身而言,细菌有显著的适应性和惊人的多变性,除了细菌先天固有的耐药性外,细菌也可以通过接合、转导和转化等方式,由染色体、质粒等介导产生基因突变,从而使细菌产生获得性耐药。

另一方面,就抗生素而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更易筛选出耐药菌株[1]。

因此,适当的检测耐药菌株,了解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对防止和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病原菌特别是耐药菌株的播散和流行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细菌耐药机制细菌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抵制抗菌药物作用: ①产生灭活酶,使抗菌药物失活或结构改变。

细菌产生的灭活酶主有水解酶和钝化酶两大类。

水解酶可破坏药物使之失效,如β内酰胺酶可水解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的β内酰胺环而使药物失效。

这类酶可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

钝化酶又称合成酶,它们多数为革兰阴性菌所产生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钝化酶。

该酶可修饰抗菌药物分子中某些保持抗菌活性所必需的基因,使其与作用靶位核糖体的亲和力大为降低,从而失去其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人和其他动物的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之一、尽管大肠杆菌在人体内是必需的,并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它也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包括腹泻、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大肠杆菌的耐药性问题也日益严峻。

本文将就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展开研究。

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基因水平的耐药性遗传。

大肠杆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耐药性基因,例如水平转移、突变等。

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也是导致大肠杆菌耐药性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多重耐药的大肠杆菌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首先,大肠杆菌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表现出广泛的耐药性。

这主要是由于大肠杆菌产生了β-内酰胺酶,该酶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此外,突变引起的修改通过减少外膜表达的纤毛蛋白(OmpC和OmpF),以限制抗生素的摄入和增加抗生素外排也是大肠杆菌耐药性的重要机制。

其次,大肠杆菌还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

一些菌株上存在能够修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酶,例如磷酸化酶(APH)、乙酰化酶(AAC)和核酸糖基转移酶(ANT)。

这些酶可以使抗生素失去杀菌活性,使得大肠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此外,大肠杆菌还表现出针对其他类别抗生素的耐药性。

例如,四环素和氯霉素,大肠杆菌可以通过表达特殊的泵来对抗这些抗生素的作用。

青霉素类抗生素可以被一些大肠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分解。

而戊巴比妥酸、磺胺类等其他类别抗生素也会产生抗药性。

为了解决大肠杆菌耐药性问题,应采取综合的控制策略。

首先,要控制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宣传,严格规范抗生素的处方行为,减少不必要的使用。

其次,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此外,应加强监测和监管体系,及时了解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细菌,它既能帮助人类消化食物,又能引起各种肠道疾病。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大肠杆菌开始逐渐对药物产生耐药性,这给医疗保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1.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机制大肠杆菌可以通过多种耐药性机制来抵抗抗生素。

其中最常见的是基因突变和质粒介导的水平基因转移。

基因突变会导致大肠杆菌内部的抗生素靶点发生改变,使其不再对药物敏感。

质粒介导的水平基因转移则是指通过质粒传递一些能够解除药物效果的基因到其他细菌中。

这种耐药性机制的发生会导致一些药物对大肠杆菌的治疗效果降低,从而加重疾病的难度。

2. 耐药大肠杆菌的临床影响耐药大肠杆菌的临床影响不容小觑。

首先,它会增加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的难度,因为已经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很难被消毒清除。

其次,耐药性大肠杆菌可以感染各个部位的人体器官,包括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败血症等,这些疾病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最后,由于目前很多抗生素在治疗耐药性大肠杆菌感染时的疗效明显下降,治疗难度和费用也随之提高。

3. 抗耐药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为了减缓耐药大肠杆菌的危害,科学家们在研究不同的抗耐药性大肠杆菌策略。

目前一些研究团队通过选择性压力、温和疗法、物理损伤等途径,在体内体外建立了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模型来阐明其耐药性机制。

此外,一些研究人员还通过研究大肠杆菌的生物学过程,发现了一些新的治疗大肠杆菌感染的方式。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利用大肠杆菌表面的肽酶或抑菌分子可以防止抗生素对细菌的杀伤效应。

除此之外,一些新型抗生素的研发也成为了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的重点之一。

例如,最近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名为恩诺头孢的抗生素,通过对大肠杆菌的一类新靶点进行针对性抑制,其治疗效果已超过了目前的一些抗生素。

这种新型抗生素的研发为治疗耐药性大肠杆菌感染带来了希望。

4. 总结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也在不断推进,但是依然面临挑战。

大肠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大肠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 药现状

类 : 一类 ,单类耐 药性 ,即 因单耐 第 药 因素 ,细 菌 对 一 类 抗 菌 药 物 的 所 有 种 类 都 耐 药 。第 二 类 ,多 重 耐 药 性 , 因 质粒 和 染 色 体 介 导 的 耐 药 因
素 ,细 菌对 多 类 抗 菌 药 物 耐 药 。据
耐药 菌株 的 出现 ,这 给 细 菌性 疾 病 的防 治 工作 提 出 了更 高 的 要 求 和 难 度 。抗 生 素 的广 泛持 续 和 不 当使 用 , 导致 大肠 杆菌 耐药株 的不 断增 多, 耐 药 机 制 的 不断 变 迁 ,特 别 是 大 肠 杆 菌多 重交叉 耐药株 的大 量 出现,

自 l2 年 弗来 明发 现 青霉 素 以 99
来 ,伴 随 着 抗 生 素 和 化 学 抗 菌 剂 的
京 、 天津 地 区 发 生 仔 猪 黄 、 白痢 的
l O个 猪 场 分 离 6 0株 大 肠 杆 菌 , 其 中致 病 性 大肠 杆 菌 5 5株 ,耐药 率 较
开 发 使 用 ,各 种 病 原 菌 对 抗 菌 药 物
病 学 领 域 最 重要 的研 究 对 象 之 一 。
广泛重 视 。
在兽 医上 , 它一年 四季均 可发病 , 、 鸡 鹅 的 发病 率 约 为 l% ~ 6%,大 肠 0 9 杆 菌 有致 病 性 的 占 l% ~ 1%,死 0 5
亡 率 为 3 8 ~ 7 %, 从 河 北 、 北 .% 2
总 之 ,对 抗 冻 蛋 白进 行 更 深 入 的 的 研 究 , 对 于 提 高 人 类 的 生 活 质
9 0年 代 以 前 、2 0世 纪 9 0年 代 、2 进 化 密 切 相 关 。 固有 耐 药性 是 细 菌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教郁,高维凡,胡彩光(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沈阳市,110000)摘要:大肠杆菌是典型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其引起的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耐药性,且耐药谱广,耐药机制复杂,给养鸡业预防和治疗该病带来很大困难。

大肠杆茵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本文对大肠杆菌耐药的现状以及产生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便正确理解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特点及其规律,从而为防治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肠杆菌;耐药性;作用机制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mechanism of Drg-resistance of Escherichia coli Abstract: E.coli is gram-negative bacteria, colibacillosis is a kind of common disease. Escherichia coli strains showed high levels of resistance, resistance spectrum to expand, and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The drug resistant gene is complex and diverse. So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bring a lot of difficulties. Antibiotic resistance is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hot spot. The advances on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 coli resistance are summarized.Thus the trend of the drug-resistance on the E coli resistance can be understood better and the basis for preventing the production of the resistant stains and using drugs reasonablely can be furtherly provided.Keywords: Eescherichia coli; resistance; resistance mechanism致病性大肠杆菌为医学和兽医学临床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

从发病情况看,大肠杆菌病发病率在细菌病引发的疾病中居世界首位。

兽医临床上大肠杆菌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它一年四季均可致病,一直是困扰养殖业发展的常见病、多发病,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大肠杆菌病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应用疫苗及抗生素。

国内外已研制出多种疫苗对大肠杆菌病进行预防,但因大肠杆菌具有多种血清型,仅国内报导就有80余种,应用疫苗对大肠杆菌病进行防治尚不能满足对该病的防治要求。

抗生素在大肠杆菌病预防及治疗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持续及不当使用,大肠杆菌耐药谱不断扩大和耐药水平不断提高,大肠杆菌耐药及多重耐药现象已十分严重。

虽然新型抗生素不断问世,但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低于耐药菌的产生速度。

因此了解大肠杆菌耐药状况,掌握大肠杆菌耐药趋势,研究大肠杆菌耐药机理,对控制耐药菌株的蔓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大肠杆菌耐药性现状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及各种化学合成药物在我国畜牧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大量的抗生素、消毒剂等不断进入水、土壤、河流、沉积物等各种环境中。

使得大肠杆菌耐药谱不断扩大和耐药水平不断提高,给我国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

国内外各地均分离得到耐药家畜源性大肠杆菌,并对这些病原菌进行了耐药谱系的检测。

梅姝等[1]报道分离得到的长春地区127株鹿源大肠杆菌对5种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大多数菌株呈多重耐药性,对阿莫西林、卡耐霉素较为敏感。

宋立等[2]报道分离到禽源大肠杆菌241株,耐药性非常严重,以多重耐药为主,耐10~19种药物的菌株占50%以上,总体上耐药率最高的是萘啶酸(88.1%),其它依次为四环素85.7%、磺胺甲基异恶唑81.0%、复方新诺明77.1%、氨苄西林76.2%、阿莫西林74.3%、链霉素66.2%、氟喹诺酮类57.1%~66.7%、氯霉素52.9%、庆大霉素39.0%、卡那霉素36.2%。

细菌对氟苯尼考、奥格门丁、头孢曲松、头孢噻吩、阿米卡星普遍敏感,耐药率仅为0~19.5%。

Zafer cantekin等[3]报道200个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表型为青霉素(94%)、萘啶酮酸(85.5%)、磺胺甲基异恶唑(70%)、甲氧氨苄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69%)、氨苄青霉素(63%)、甲氧苄氨嘧啶(57%)、链霉素(45%)、恩诺沙星(39%)、头抱菌素(37%)、卡那霉素(33%)、氯霉素(20%)、新霉素(11%)、头抱吠辛(2%)、阿莫西林-克拉维酸(2%),另外43%的分离株呈现四环素药敏试验阳性,用PCR检测发现分离株中带tetA和tetB基因的分别占48%和32%,同时带有tetA和tetB基因的分离株占13%。

郑朝朝等[4]报道分离的23株鸡源、14株猪源大肠杆菌氟苯尼考耐药菌株检出率分别为62%和58%,不同动物源floR基因同源性为99.8%,与GenBank报道的floR 基因比较存在3个氨基酸替代,鸡源floR基因在开放阅读框的第439,479,683等位存在点突变,猪源floR基因在开放阅读框的第439,683,1100等位出现点突变。

杨汉春等[5]报道71株鸡源大肠杆菌都对四环素有耐药性,耐药率为100%,对氨苄西林、磺胺、头孢噻吩、三甲氧苄氨嘧啶/磺胺存在高度的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76%、79%、77%、75%;对氯霉素和庆大霉素有中度的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30%和32%;所有菌株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噻呋都敏感。

在71株鸡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菌株中,对4种以上抗菌药物有耐药性的占86%(61/71),其中8耐和9耐菌株占66%(47/71),2耐和3耐菌株占14%(10/71),表现多重耐药特性。

叶满玉等报道根据药敏结果80株大肠杆菌对β-内酞胺类药物耐药率,氨节青霉素87.5%(70/80)、头孢噻吩27.5%(22/80)、头孢西丁3.75%(3/80)、头孢他啶8.25%(66/80)、头孢曲松2.5%(2/80)、头孢噻肟82.5%(66/80)、亚胺培南0%(0/80)、氨曲南2.5%(2/80)、头孢噻夫3.75%(3/80)、头孢吡肟0%(0/80)、头孢泊肟7.5%(6/80)。

杜向党等[6]对豫北地区临床分离的102株鸡源大肠杆茵进行了MICS值测定及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的检测。

结果显示对头孢喹肟、阿米卡星和氟苯尼考的敏感率分别为93.1%、59.8%和54.9%,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达到100%,此外对四环素、多西环素、氨苄西林、恩诺沙星和沙拉沙星的耐药率为78.4%~94.1%。

氟苯尼考耐药基因的分子检测显示,有45.1%的菌株显示floR基因阳性。

刘雅妮等[7]对2009年分离自上海3个鸡饲养场的172株大肠杆菌进行了13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其中耐药率在90%以上的有恩诺沙星(96.5%)、四环素(94.8%)、氨苄西林(94.2%)、庆大霉素(93.6%)、复方新诺明(91.3%);80%以上的有阿米卡星(85.5%)、阿莫西林(82.0%)、氟苯尼考(80.2%);70%以上的磺胺异口恶唑(75.0%)、氧氟沙星(73.8%);50%以上的有头孢唑啉(52.3%);40%以上的有头孢噻呋(41.9%),而对粘杆菌素几乎全部敏感(99.4%)。

孙金福等[8]对自辽宁地区分离的27株禽源大肠杆菌进行耐药谱检测,结果表明氨苄青霉素、安灭菌、青霉素G和四环素的耐药菌株率高达100%,利福平的耐药菌株率达96.3%,氯霉素、红霉素的耐药菌株为70.4%,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氟哌酸的耐药菌株率为59.3%,链霉素的耐药菌株达到63.0%。

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制剂、复达欣、庆大霉素和磷霉素的高敏菌株率分别为100%、77.8%、74.1%和51.9%。

氨基糖苷抗性基因aadA1、aacA4和aph(3、)—Ⅱ的阳性率分别是44.4%、27.8%和55.6%,aadB未捡出。

孙慧等[9]报道由山东地区采集并分离出禽源大肠杆菌共110株,对其进行5种氨基糖昔类抗菌药的敏感性的测定,并采用二重PCR法扩增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aac(3、)-Ib和ant(3、)-Ia基因。

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分离株对链霉素耐药率达92.7%,其次是卡那霉素52.7%,相对敏感的是阿米卡星,耐药率只占19.10%。

PCR扩增结果显示ant(3、)-Ia的检出率为54.55%,aac(6、)-Ib的检出率为16.34%,二者同时检出率为4.55%。

金文杰等[10]对分离保存的216株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检测,结果表明aadAl阳性率高达49.1%,strA和strB的阳性率分别为56%和65.7%,aph(3、)的阳性率为16.2%;近三分之二的被检菌株携带有2种以上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有被检菌株对链霉素耐药率为68.9%,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38.9%。

2.大肠杆菌耐药机制大肠杆菌的耐药可以是天然固有的,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基因突变、基因转移获得。

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即耐药性的产生并不依赖于抗菌药物的存在,而是细菌细胞所固有的,与细菌的遗传和进化密切相关。

固有耐药性包括自发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和细胞膜药物外输作用引起的耐药性。

获得性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是指细菌在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存在下经过基因突变,或细菌在生长过程中由于移动耐药因子的转移而获得的一种表型。

主要包括移动因子和抗菌药压力作用下引起基因突变所导致的耐药性。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机制主要有5种:①抗生素作用位点的改变或新作用位点的产生;②酶对抗生素的修饰和破坏;③增加抗生素从大肠杆菌向细胞外的主动排出作用;④细菌外膜通透性的改变;⑤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一种耐药机制可以对多种抗生素表现为抗性,同一种抗生素也常常出现多种耐药性机制共同抑制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