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别了, “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含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习重点】: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一、)课前预习1、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结构(4)新闻体裁2、新闻体裁A、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B、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①、when:何时②、 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 what:何事⑤、 why:何因⑥、how:何果C、新闻(消息)的特点: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3、新闻(消息)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一、自主预习:整体感知文本,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分别划分这篇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2.按时间顺序列出英国殖民者在文中的活动。
3.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二、理解质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三、小组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3、《别了,“不列颠尼亚”》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地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四、中心思想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中心思想在于记录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展现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不懈追求。通过描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场景,文章抒发了亿万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历经沧桑之后终于迎来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同时,该文章也强调了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以及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影响。
在文章中,作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角和承载方式,通过描述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维多利亚港湾的情景,巧妙地展现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性时刻。这种写作手法既具有新闻性,又富有文学色彩,使得整篇文章既生动具体,又深刻隽永。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报道,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学习重难点
深入领会新闻报道的结构特点,把握其如何巧妙地融合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以生动展现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体会文章标题的精妙,以及新闻中场景描写与语言情感的深度融合,如何精准传达出作者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此外,难点还在于理解新闻报道如何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既保持新闻的客观性,又充满感染力。
文章在写作视角和场景描述上也非常出色。它巧妙地融合了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细节描写,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的氛围。例如,对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降旗仪式、查尔斯王子出席的告别仪式以及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等场面的描述,都充满了真实感和历史感。
文章还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主观感受的融入。虽然作为新闻报道,需要保持客观和中立,但作者通过细腻的描述和深沉的情感,成功地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到文章中,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香港回归的喜悦和自豪。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一、了解新闻1.新闻的定义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是一种及时准确地报道新的、重要事实的新闻体裁。
一般采用客观报道形式,只用叙述手法。
(有时也适当进行一些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没有特殊的必要,一般不在消息中发表议论和抒情。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2.新闻的特征①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②短: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③快: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④新:内容新鲜,有价值。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3.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发展事件结果4. 新闻正文一般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新闻标题(消息),它是用以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
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它通常被用来借代整篇消息。
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主标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的最主要的部分,主标题在整个标题中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引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前,主要作用是引出主标题。
文字较短,不超过一行。
常见的有三种方式:①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原因、气氛、方法等引出主题。
②直接叙述主干事实的起始部分来引出主标题;③提出疑问和发表议论引出主标题,不写新闻事实。
副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后,主要是用事实对主标题作些补充和解释。
解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标题不写事实,只提出一种论断或疑问,标题所准备的新闻事实,全部写在副标题中。
另一类是,主标题已承担一部分叙事的任务,副标题所作的解释,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灵活。
补充也有两种:一是补充主标题以外的次要事实;二是对主标题所写事实的续报。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英国殖民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
2. 教学内容2.1 课文理解: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2.2 语言知识:让学生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2.3 写作技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写作的能力。
3. 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展示英国国旗,引起学生对英国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3 词汇语法:讲解本文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3.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导学案:1. 学习目标1.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1.2 运用英语进行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2. 学习内容2.1 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2.2 词汇语法: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结构。
3. 学习步骤3.1 预习课文:提前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2 课堂学习:跟随老师的讲解,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和词汇语法。
3.3 课后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习题:1. 单选题1.1 下列哪个单词是本文的重要词汇?A. FlagB. ColonyC. IndependenceD. Empire2. 阅读理解A. What happened in 1997?B. Why did it happen?3. 写作练习3.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题目为:“The meaning of independence”。
四、答案:1. 单选题答案:C. Independence2. 阅读理解答案:A. In 1997, Hong Kong was returned to China.B. It happened because Hong Kong was a colony of Britn and after the expiration of the lease, it was returned to China.3. 写作练习答案:(略)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和词汇语法。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第一篇: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1解析《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1.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
2.理解课文标题的深刻内涵,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3.了解本文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增强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
学习难点:了解特写消息的特点,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学习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二、组员合作回顾旧知1.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
3.消息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针对性4.消息的结构:① 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 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 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 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研究课文结构,找出本篇报道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进行分析: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① 交接仪式结束后,英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返回英国,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② “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油轮,停泊在香港港口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如今终于远去了,也就象征着这统治终告结束,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③ “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打印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学习目标】1、实用价值:掌握新闻知识,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标题、细节、情感等方面。
品评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知识链接】文体介绍新闻广义上的新闻概念,专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
它是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诸种新闻文体的总称。
消息狭义上的新闻概念,指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具有及时、真实、短小精悍的特点。
通讯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现手法,详细而形象地报道典型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新闻体裁。
具有新闻性、典型性、生动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的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本文属于新闻特写。
了解背景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
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佳作。
此文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聚焦、记录、报道这一盛事的新闻肯定有不少,为什么这篇能独占鳌头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们将以本文为范例,严格按照新闻结构上的特征来探究其中的奥妙和学习新闻特写的写作;】【教学过程】一、基础落实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凝.重()紫荆.()停泊.()掩.映()世人瞩.目()旗帜.()接载.()降.落()炽.()热2、新闻六要素(也即“5W1H”):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五)分析背景材料
1、这篇新闻在叙述事实的时候,还加入了背景材料。背景材料指新闻事实产生的历史条件、环境条件,以及它和其他相关材料的各种联系。如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注释性材料。第4段就是背景材料,请问这段背景材料起到什么作用?
2、作者称告别仪式为“日落仪式”,为什么说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请结合文本和历史知识回答。
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编号:10)
班级,小组名:,姓名
课题
短新闻两篇
编制人
高一年级组
编制时间
使用时间
导
语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四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短新闻两篇就属于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短新闻两篇就属于消息。一般来讲,新闻的结构呈倒金字塔结构,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叙述的层次和段落,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是了解新闻的结构,提取重要信息。
重点、难点
重点: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难点:新闻报道如何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学法
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
课
堂
训
练
第一课时
(一)解题
请问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有几层含义?
(二)理解导语
1.第一段我们称之为导语,请问在导语中,作者交代了哪个重要事实?
2.作者指出这个事实的什么意义?
2.参观者参观了哪些地方?
3.参观者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探究】
1.第8段写道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请问在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为什么使参观者终生难忘?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旗杆()凝重()掩映()
三、学习内容:
1、通读课文,找出四个场景,讨论并归纳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2、文中提到了几次降旗仪式?最为世人瞩目的是什么?为什么?
3、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结构分析: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和主体可分两部分,试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三)全文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语言庄重而含蓄,有什么深刻含义?
(四)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五)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四、文本探究
香港回归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可以用多个侧面、多个角度选材来表现,本文是如何处理的?
明确: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显得比较新颖。并且在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课题:第二单元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了特写的特点。
2、了解背景材料运用在文章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读课文,找出四个场景,讨论并归纳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知识准备:
1、回忆新闻的特点。
2、搜集香港回归相关素材。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
二、内容梳理
(一)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通过哪几个场景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材版本单元主题学时总数文本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研读学时 1学案编号年级备课组高一编制教师刘娟审核教师语文组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温故知新知识链接:1、背景介绍: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周婷、杨兴这两位新华社香港分社记者真实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文章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2、“不列颠尼亚”简介不列颠尼亚——是罗马帝国对于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
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称不列颠女神。
“不列颠尼亚”,成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她的现代形象通常是身披盔甲,手持三叉戟和盾,在本文中指“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
3、本文是一篇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文体。
特写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4、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
它能使新闻主干事实充实丰满,解答读者的疑问,揭示事物的意义,为新闻注入知识性、学法指导文本阅读注音并解释词语凝重().掩映()..陈迹()..瞩目().冉冉升起()..易帜().展拓().子夜().1、本文的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分别是哪些段落?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这篇通讯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3、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场景一:场景二:场景三:场景四:文本探究展示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2、为什么要突出“蒙蒙细雨”这一自然环境?3、谈谈第4段中插叙总督府的背景有什么作用?4、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深刻内涵?知识小结自测提升客观试题主观试题最好是典型试题,并有一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总结,既是对上面“过程与方法”(例举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的具体化。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案答案
别了, “不列颠尼亚”导学案答案一、合作探究1. 朗读课文,指出这篇新闻的导语、主体、结语(分别是哪些自然段),理清思路。
明确:(1)导语(第1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撤离香港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2)主体(第2—10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3)结语(第11段):为英国在香港管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2.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明确:①交接仪式结束后,英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不列颠尼亚”号返回英国,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个“别了”是对现实事件的真实描述;②“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油轮,停泊在香港港口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如今终于远去了,也就象征着这统治终告结束,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③“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3.文章三次写到降旗、一次升旗,各有什么意义?明确:①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号角中降下,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治理权结束,香港今后再也不会有港督。
②第二次降旗,标志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结束③第三次降旗,标志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4. 文中第5段“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为何称其为“日落仪式”?这个精彩的镜头借景寓意,精彩在哪里?明确:(1)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正式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没落了。
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2)这是记者捕抓到的有关英军告别仪式的一个典型镜头。
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目标:1、本课目标⑴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和写法。
⑵学习了解本课新闻的语言特点。
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和发现真善美、揭露假恶丑的社会良知,增强社会责任感。
⑷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辨伪存真的新闻素养和能力。
2、本文目标⑴掌握本文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报道的特点。
⑵掌握本文写作特点、技巧及本文选材上的特色。
⑶增强我们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重点难点:⑴学习本课新闻的语言特点。
⑵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辨伪存真的新闻素养和能力。
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1842年8月29日、1860年10月24日、1898年6月9日,英国侵略者用武力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占据了中国的香港本岛加上深圳河以南整个九龙半岛及附近约200多个岛屿、约1071平方公里的地区。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冉冉升起,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在被英国统治一百多年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
二、引导自学⑴自学关于新闻的有关知识⑵自学本课的生字、生词。
⑶学习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自学内容见学生所用《学案》)二、学生阅读课文、研讨交流问题(一)阅读课文(二)研读课文并讨论问题(可先自己研读,然后小组讨论交流)1、学习讨论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意义2、学习讨论理清本文的内容和结构3、学习讨论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三、展示研讨结果:1、学生发言,展示学习研读讨论2、学生发言,对发言内容进行补充和评价。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的理解。
(2)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香港回归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介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
3. 内容分析:(1)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讨论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层含义。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别了,“不领尼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掌握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学生也能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培养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写一篇关于自己祖国的作文。
3. 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六、导学案:【学习目标】1. 能够流畅阅读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一、知识积累:1.什么是新闻?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3.消息的特点: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②短:消息要求短③快:时效性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4.消息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②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介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④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二、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2. 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3.《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4.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三、同步考练1、下列各组词语中相同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劲jìng 劲拔遒劲疾风劲草刚劲挺拔B.泊bó停泊漂泊淡泊名利水泊梁山C.应yīng 应届应聘应声而落应有尽有D.鲜xiān 鲜见鲜有寡廉鲜耻屡见不鲜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淘汰出奇制胜威慑厉兵秣马B.热衷磨肩接踵翱翔相辅相成C.迷惘变换莫测爆炒招摇撞骗D.诙谐头晕目眩嬉笑若及若离3、选择恰当的词填空()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香港防务A.接管B.接手C.接替D.接任4、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在计量单位方面,我国政府取消了传统的“斤”和“两”,代之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千克”和“克”B.第16届国际电动车会议暨展览会主题是“电动车——21世纪的清洁交通工具”,这一主题在环保观念深人心的今天,无疑是很有号召力的然而,电动汽车的使用能否真正解决汽车的污染问题,环保型汽车的发展只有电动车一条出路吗?对于这些问题,目前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C.旧社会,一会儿这个“款”,一会儿那个“费”,万变不离其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都想从农民的口袋里掏钱D.进人21世纪以来,中国邮政对其部分业务进行了调整,从邮寄包裹,EMS特快专递,到邮政汇款、163上网接入服务等等都实现了不同幅度的提速,业务质量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一句话:信函服务较好,汇款差强人意5、下列各句中的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婷、杨兴合作的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报道香港回归的力作B.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C.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D.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四、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①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8226;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②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 a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③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 b 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④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 c 在南海的夜幕中⑤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在画线的a,b,c处填上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易旗冉冉消逝B.易旗慢慢消失C.易帜冉冉消失D.易帜慢慢消逝2、②③自然段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含义?3、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以时间为序,并且精确到小时、分钟,这充分展示了香港回归这一事件的严肃性、重要性B.文中的对比手法不止一处,都表现了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C.作者在记录这一历史事件时,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自豪感D.“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表现出大英帝国156年前气势汹汹地从海上袭来,现在又从海上灰溜溜地逃走4、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曾闹得沸沸扬扬的“三大男高音紫禁城音乐会”所引发的百万拖欠场租纠纷案,昨天有了最终结果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维持原判,由音乐会主办方中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支付故宫博物院场地租用费100万元,并支付利息2001年6月13日,故宫博物院与中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就在故宫午门广场举办“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广场音乐会”事宜签订了《协议书》协议约定,故宫博物院向中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提供午门古建筑区域作为演出活动场地,共计收费200万元合同签订后,中艺公司仅支付了100万元,且延迟一天撤出场地,因此故宫博物院起诉要求中艺公司支付尚欠的租金100万元、延期租用场地费20万元及违约金法院认为,中艺公司举办完“三高”演唱会后,未按协议约定向原告履行支付场地租用费余款的义务,其行为已构成违约五、阅读下列选段,回答810题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8226;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8.选文第一节点明事件时间,在最后说“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如此点出时间有什么作用?9.解释“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这句话的含义10.本文在交代每一事件的时间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具体例子说明六、问题反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文体特征。
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分析文中三次降旗的不同意义,探讨新闻反映的时代精神。
3.体会本文写作视角的独特之处,分析本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合的特点。
一、预习检测1.新闻包括、、、、五个部分。
2.新闻六要素:、、、、、。
3.简要概括本文的导语、主体和结语的内容。
主体(第段),。
结语(第段),。
二、文本研习1.精读主体部分,概括这一部分写了哪些仪式或场景。
2.赏析新闻标题的独特之处。
3.阅读文中写到的三次降旗仪式,分析三次降旗的意义。
4.找出本文融合在现实场景中的背景材料,总结这样写的好处。
5.体会本文写作视角的独特之处三、课后检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落日朱启平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目睹日本代表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
这天天阴,海风轻拂。
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
签字的地方在战舰右侧将领指挥室外的上层甲板上。
签字桌上铺着绿呢台布,每边放一把椅子。
桌子靠里的一面是联合国签字代表团站立的地方,靠外的留给日本代表排列。
桌前左方将排列美国五十位高级海军将领,右方排列五十位高级陆军将领。
桌后架起一个小平台,给拍电影和拍照片的摄影记者们专用。
其余四周都是记者们的天下。
我站在一座在二十毫米口径的机关枪上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离签字桌约两三丈远。
在主甲板的右前方、紧靠舷梯出入口的地方,排列着水兵乐队和陆战队荣誉仪仗队,入口处又排列着一小队精神饱满、体格强壮的水兵。
八点半,乐声大起,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
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
他是坐驱逐舰来的。
军舰的主桅杆上,这时升起一面美国国旗。
联合国代表团在签字桌靠里的一面列队静立。
以中国徐永昌将军为首的五十位海军将领和五十位陆军将领,也分别排列在预先安排好的位置上。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抒情性
在纪实的基础上,作者运 用丰富的文学手法表达了 对香港回归的喜悦、自豪 和期待之情。
象征性
作品通过对“不列颠尼亚 ”号离开香港的描述,象 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和香港新纪元的开始。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梳理
引言
结尾
简述“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的背 景和意义。
总结全文,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 感慨和对未来的展望。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始末
离开背景
1997年,随着香港回归中国的临 近港的历史使命。
离开过程
1997年7月1日,不列颠尼亚号 在香港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 随后缓缓驶离香港水域,标志着 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殖民
统治正式结束。
历史意义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象征着 香港回归祖国,洗刷了民族百年 耻辱,完成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主体
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叙述了“不列颠 尼亚”号离开香港的过程,包括降旗 、升旗、港督府告别仪式等重要场景 。
关键语句解读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象征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结束,香港回归祖国。 文中对降旗、升旗的场景描写,表达了祖国恢复行使主权的庄严。
港督府告别仪式上的细节描写,展示了香港历史的变迁和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
对历史的反思
通过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引发读者对 历史的反思,思考如何在历史进程中 把握自己的命运。
对未来展望和期待
对未来的期待
文章表达了对香港未来的美好祝愿,展现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激发奋斗精神
通过对未来的展望,激发读者的奋斗精神,让人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国家的发展 和建设中。
04 知识拓展:相关历史事 件及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目标择定】1、通过本文的文体结构来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择定理由:了解本文的特写新闻的文体特征。
)2、分析文本的四个特定场景在特写新闻中的作用。
(择定理由:本文的主体内容解读。
)3、感悟细节描写,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择定理由:通过解读细节描写达成本文的情感目标。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本篇特写新闻通过几种手段见证了香港回归的盛景和英国撤离的历史时刻?1、请从本新闻的五要素来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2、本新闻是从哪四个主要场景来叙写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3、本文的哪些细节描写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1997香港回归直播(全程记录片)3TURiP-在线播放-优酷网。
2、相关电影《婚礼定在回归日》。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1.加粗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羹(gēng)匙漂泊(bó)岑(cén)寂不屑(xiè) B.稔(niǎn)熟丰腴(yù)玉笏(hù)尺牍(dú) C.怜悯(mǐn)吝啬(sè)央凂(mèi)气氛(fèn) D.下乘(shèng)寒砧(zhēn)剑鞘(xiāo)狂吠(fèi)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知名作家任职大学教授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中国当代作家和大学之间的关系长期脱离造成的。
B.不管李安获奖对于中国观众多么兴奋,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制作和精神气质上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国电影。
C.人们关注着解决国营企业的振兴和工人们下岗以及国民经济进一步腾飞。
D.华强集团以过人的胆识和锲而不舍的实践,在荆棘中闯出一条壮大公有制经济、搞好国有企业的路子来。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基本内容。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3)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的主题和情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标注和解释。
3.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让学生通过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理解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 学习重点:(1)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基本内容。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手法;(3)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导学案;(2)通过合作讨论,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3)通过练习题,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历史,珍视和平,增强国家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2)文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手法;(3)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事件的理解;(2)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隐含观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课堂反馈,讲解文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4.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享对文章主旨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5. 练习巩固: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对《别了,“不列领尼亚”》的理解”;2. 预习下节课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案。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以便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手法;3. 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自主学习】1. 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 查找资料,了解文章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3.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 “不列颠尼亚”》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4.体会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二.学习重点
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三.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四. 教学课时:
1课时。
五.写作背景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
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
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六.作家作品
本新闻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是新华社记者。
七.开阔视野: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等。
它是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特殊文体,“具有迅速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它是报纸广播电视常用体裁形式的总称。
概括起来新闻有如下几种特色: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时效性: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讲究时效,尽量缩短“时间差”;新颖性:报道内容必须有价值有意义,它是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人物新风尚等客观事物;准确性:受真实性的制约,这种文体用词准确,叙事恰切,对一些问题的提法与评价要有分寸。
九.知识积累::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颠瞩凝督荆舰
2、解释下列生
掩映:
陈迹:
瞩目:
十.解题:《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有什么独特之处?好在什么地方?十一.整体感知课文:
1、如何理解标题?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地点主要事件
3、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
4.《别了,“不列颠尼亚”》中,作者如何将现实场景描写与历史回顾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有何作用?
十二.重点语句赏析: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富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十三.拓展延伸:
爱国名言:
1.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2.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