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案例

合集下载

数学命题的教学设计案例

数学命题的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案例:数学命题的教学学习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解答数学命题,包括判断命题的真假和证明命题的方法。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入数学命题的概念。

例如,假设有命题:“如果一个数是偶数,则它的平方也是偶数。

”让学生思考这个命题的真假以及如何判断它的真假。

讨论命题的特点:与学生一起讨论数学命题的特点,包括命题的组成、命题的真假和命题的证明。

解释什么是真命题、假命题和无法判断的命题。

判断命题的真假: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命题,让他们使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和推理能力判断命题的真假。

鼓励学生提供解释和推理的过程。

证明命题的方法:介绍一些常见的数学证明方法,如直接证明、间接证明、数学归纳法等。

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这些证明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证明的过程和思维方式。

练习:提供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判断命题的真假并进行证明。

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年级设置适当难度的练习。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数学命题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思考数学命题背后的逻辑和推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扩展活动: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数学命题并进行判断和证明。

提供更复杂的命题和证明问题,挑战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讨数学命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数学推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等。

评估方法: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批改学生的练习题和作业,评估他们对数学命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进行小组或个人项目展示,评估学生在设计和解答数学命题方面的表现。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理解数学命题的概念,学会判断命题的真假和运用证明方法解决问题。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

余杭区命题比赛案例

余杭区命题比赛案例

余杭区命题比赛案例
哎呀呀,今天来给大家讲讲余杭区命题比赛案例那些事儿啊!
在余杭区的那次命题比赛中,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啊!就好比一场激烈的足球赛,大家都全力以赴,为了赢得胜利而拼搏。

我记得有个选手小张,他准备命题的时候,那叫一个认真啊,简直就像在雕琢一件艺术品一样,反复思考,不断修改。

他还和其他选手交流呢,“嘿,你觉得我这个命题怎么样啊?有没有啥要改进的地方呀?”另一个选手小李也不甘示弱,他说:“哼,我的命题肯定比你的好,走着瞧吧!”你瞧,这竞争多激烈呀!
还有个王老师,他在构思命题的时候,一会儿紧皱眉头,一会儿又突然露出笑容,像不像在挖掘宝藏的探险家,突然找到了宝贝呀!他的命题角度特别新颖,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深入探究。

比赛现场大家都全神贯注的,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有个选手因为太紧张,手都有点发抖了呢,但还是坚持完成了命题。

最后评选结果出来的时候,那可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啊!获奖的选手兴奋得像中了大奖一样,没获奖的选手也不气馁,他们说:“下次再来,我就
不信我不行!”这就是余杭区命题比赛,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不就跟我们的人生一样嘛,起起伏伏,但只要有激情,有决心,就一定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呀!
我觉得余杭区命题比赛是个非常棒的平台,让大家能够展现自己的才华,也能在竞争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真心希望这样的比赛能越来越多呀!。

生活中的案例命题

生活中的案例命题

生活中的案例命题案例一:夏日的午后,天空没有一片云,没有一丝风,只一片纯粹的蓝,还有头顶上的一轮烈日。

我撑着伞走过街口一家卖雪条的小店,只见那里围着一群小孩,争着抢着要买雪条。

店老板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他脸上挂满笑容,将一根根雪条递给孩子们,嘴上还说:“别急!给你,给你!”或许是老了,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听着有点像破旧的播音机广播的那种声音,让人感觉不太舒服。

那些小孩拿到雪条,一个个跑着离开了。

最后买到雪条的,是一个小女孩,她拿到雪条后,显得很兴奋,一个急转身,刚好一个男孩从她身旁跑过去,将她手中的雪条撞倒掉在地上。

天气很炎热,那雪条躺在地上,很快就被融化成雪水。

那个小男孩看见自己闯祸了,已经跑得远远的。

只有那小女孩蹲在地上,伤心地看着那滩雪水。

一只枯瘦的.手将小女孩扶了起来,只见那个老人摸了摸小女孩的头,又拿了一根雪条给她。

“我……我没有钱了!”女孩犹豫着说,眼睛却紧紧地盯着那根雪条。

老人将雪条递到女孩的手中,笑着说:“这个,是免费的。

”声音还是带着些沙哑,只是这一次,我却觉得他的声音像一阵清风,让人感到非常的凉爽。

“这个,是免费的”,像炎炎夏日的一阵清风,像蓝色的天空又像呼吸的空气……生活中的一切美好都是免费的。

案例二:著名作家梁实秋擅长演讲,他的演讲独具风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演讲。

有一次,主讲人因故迟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

于是,刘真便请在座的梁实秋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

梁实秋本不愿充当这类角色,但校长有令,只好以一副无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说:“过去演京戏,往往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准备。

我现在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的。

”话不寻常,引起全场哄堂大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

分析:幽默,流于俗套就成了无厘头;而恰到好处的幽默,则是智慧的闪光,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话题:“语言的妙用”“幽默人生”。

假言命题法律逻辑案例(3篇)

假言命题法律逻辑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乙、丙三人共同拥有一处房产,甲是房产的法定继承人,乙是甲的妻子,丙是甲的子女。

三人共同居住在该房产内。

某日,甲因车祸去世,乙和丙为争夺房产产生纠纷。

乙认为甲去世后,她作为甲的妻子有权继承房产;而丙则认为甲去世后,他作为甲的子女也有权继承房产。

双方争执不下,遂诉至法院。

二、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甲去世后,乙和丙谁有权继承房产。

乙主张甲去世后,她作为甲的妻子有权继承房产,依据是《继承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配偶、子女、父母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丙则主张甲去世后,他作为甲的子女也有权继承房产,依据是《继承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

”双方各执一词,法院需要运用法律逻辑进行判断。

三、法律逻辑分析1. 假言命题的定义假言命题是由一个条件句和一个结论句构成的复合句。

条件句称为“前件”,结论句称为“后件”。

假言命题的逻辑结构为“如果……那么……”。

在法律逻辑中,假言命题常用于表达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

2. 本案假言命题分析(1)乙的假言命题:如果甲去世,那么乙作为甲的妻子有权继承房产。

(2)丙的假言命题:如果甲去世,那么丙作为甲的子女有权继承房产。

3. 法律逻辑推理(1)甲去世是事实,乙和丙的假言命题的前件成立。

(2)根据《继承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乙作为甲的妻子是第一顺序继承人,因此乙的假言命题的后件成立。

(3)根据《继承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丙作为甲的子女也是第一顺序继承人,因此丙的假言命题的后件成立。

4. 法律逻辑结论根据法律逻辑推理,乙和丙的假言命题均成立。

因此,甲去世后,乙和丙均有权继承房产。

四、法院判决根据上述法律逻辑分析,法院判决如下:甲去世后,乙和丙作为甲的配偶和子女,均享有第一顺序继承权。

乙和丙应按照法定继承份额分割房产。

五、案例总结本案通过运用法律逻辑,明确了乙和丙的继承权。

在实际生活中,类似的情况也较为常见。

在处理继承纠纷时,应充分运用法律逻辑,确保案件公正、合理。

法律逻辑案例

法律逻辑案例

参考案例联言命题【某伤害案】某日下午,王某酒后在街边的标语牌处高声吼叫,交通民警某对王某的违章行为予以制止,王某不从。

被告人某系交通队干部,见后前去制止,拉扯中,王某摔倒在地爬起来向路中心走去。

被告怕开过来的车撞到王某,即抓住他的手往后一拉,王某因身体失去平衡,双手乱舞,把被告的警帽碰落。

被告顿时大怒,双手抓住王某的前胸猛一推,王某当即“咧”的一声往后摔倒在水泥地上,被告气仍未消,又踢王某的下肢数脚,王某已毫无反应。

之后,被告同另外几名交通民警将王某拖到人行道放下后,竟自离去,王某躺在人行道上4个多小时,方被同事发现并送回家,已不省人事。

次日到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经解剖,王某头部后枕颅骨骨折10公分,系外伤引起颅出血,导致生命中枢衰竭而亡。

一审法院判决,被告人某的行为已构成伤害罪,以过失伤害罪判处被告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经检察院抗诉,二审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有期徒刑5年。

选言命题【合同成立案】某农资公司经理某出差时遇上了某化肥厂业务员郭某,某表示可以考虑从该化肥厂买入批钾肥。

双方相互看过证件后,郭某拿出已盖好化肥厂合同专用章的合同文本并填好有关事项、签名,某也在合同上签了名,因当时是出差,某没带合同专用章,约好等某回到公司再盖章,然后传真给郭某。

因合同约定化肥厂在3月15日之前送货上门,化肥厂于3月12日将备好的钾肥送到了农资公司,农资公司却已经从别的厂采购了相同的化肥,拒绝收货。

化肥厂到法院起诉,要求认定双方合同关系成立,判决对方履行合同。

农资公司答辩说,合同上没有盖章,合同还没有成立。

法院审理后,依据《中华人民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32条“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认定双方合同关系成立。

负命题【沉尸葬母案】海峡都市报11月30日报道:两个麻袋套着一具女尸,袋子里装着3块石头。

南安市码头镇大庭村黑石潭,这具女尸大白天惊现河岸边。

杀人抛尸?南安市公安局专案组民警艰苦排查9天后,疑案真相大白——28岁的外来工王小喜(化名)的66岁母亲猝死在出租房中,拮据不堪的他,含泪将遗体装在麻袋里,沉尸“水葬”。

小学数学试卷命题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试卷命题设计案例

一、试卷背景本试卷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设计,旨在考察学生对四则运算、图形认知、逻辑思维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试卷难度适中,既有基础知识的考察,也有对思维的拓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试卷结构1. 基础知识题(20分)2. 应用题(30分)3. 图形认知题(20分)4. 逻辑思维题(20分)5. 综合题(10分)三、试题设计1. 基础知识题(1)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各数中,最大的数是()A. 3.2B. 2.3C. 4.52. 下列各数中,最小的数是()A. 0.8B. 0.85C. 0.75(2)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3.2 +2.5 = ______2. 4.8 - 1.6 = ______3. 2.3 × 0.5 = ______4. 3.6 ÷ 0.6 = ______2. 应用题(每题3分,共30分)(1)小华有10个苹果,小红给了小华2个苹果,小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2)小明家住在5楼,他从1楼走到5楼,每层楼有5个台阶,他一共走了多少个台阶?(3)小刚买了3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8元,他一共花了多少元?(4)小芳的身高是1.2米,她的爸爸身高是1.5米,他们两个人的身高之和是多少米?3. 图形认知题(每题4分,共20分)(1)观察下面的图形,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写出下一个图形是什么。

(2)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画出长为4格,宽为3格的长方形。

(3)将下面的图形进行旋转,写出旋转后的图形。

4. 逻辑思维题(每题5分,共20分)(1)小明、小红、小华、小丽四个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左到右的顺序是:小华、小红、小明、小丽。

请写出他们的位置顺序。

(2)有四个数字:1、2、3、4,将它们组成一个两位数,使得这个两位数最小。

请写出这个两位数。

(3)有五个球,分别是红色、蓝色、绿色、黄色、黑色。

请写出这五个球的颜色顺序。

5. 综合题(每题10分,共10分)(1)小明的年龄是小红的3倍,小红的年龄是小刚的2倍。

法律逻辑直言命题案例题(3篇)

法律逻辑直言命题案例题(3篇)

第1篇命题一:甲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

命题二:乙和丙至少有一个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

命题三:如果甲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那么乙和丙都不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

分析:1. 命题一分析命题一是一个简单的直言命题,表示甲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

根据直言命题的逻辑规则,如果这个命题是真的,那么甲就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

这是一个直接的陈述,不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2. 命题二分析命题二是一个复合直言命题,表示乙和丙至少有一个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

这个命题可以分解为以下两个简单命题:- 乙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

- 丙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

根据逻辑规则,复合命题“至少有一个”等价于“或者...或者...”,因此命题二可以表示为:乙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或者丙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

如果这个命题是真的,那么乙和丙中至少有一个人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

3. 命题三分析命题三是一个条件直言命题,表示如果甲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那么乙和丙都不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

这个命题可以表示为:- 如果甲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则乙不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

- 如果甲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则丙不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

这是一个典型的条件命题,其逻辑形式为“如果P,则Q”。

根据条件命题的逻辑规则,这个命题只有在甲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且乙和丙都不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时才是真的。

如果甲确实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但乙或丙中至少有一个人也是犯罪嫌疑人,那么命题三就是假的。

综合分析:- 如果命题一为真,那么甲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这与命题三中的条件相符,但无法确定乙和丙的情况。

- 如果命题二为真,那么乙和丙中至少有一个人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

这与命题三的条件相矛盾,因为如果甲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根据命题三,乙和丙都不应该是犯罪嫌疑人。

- 如果命题三为真,那么甲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且乙和丙都不是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

这与命题二的条件相矛盾,因为命题二要求乙和丙至少有一个人是犯罪嫌疑人。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优秀教学案例
2. 引入定理的概念,通过讲解定理的定义和定理的证明过程,使学生理解定理的意义。
3. 详细讲解证明的方法和步骤,包括直接证明、反证法和归纳法等,让学生掌握证明的基本方法。
4. 通过示例题目,演示如何运用命题、定理和证明的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学习的实际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定理进行证明,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证明的每一步。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之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些亮点也是我作为特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的结果,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4. 总结归纳环节:在课程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总结归纳环节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理解。
5. 作业小结环节: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业小结环节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机会,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3. 设计一些评估题目,检验学生对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4. 注重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命题的概念,例如:“如果今天是星期五,那么学校放假。”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2. 强调定理证明的重要性,以及定理证明在数学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定理证明的意义。
3. 总结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新课标下作业命题设计”的案例

新课标下作业命题设计”的案例

一、新课标下作业命题设计的必要性随着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新课标正逐步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业命题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课标下,作业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重要手段。

作业命题设计的质量和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课标下作业命题设计的原则和要求1. 紧密结合新课标要求。

作业命题设计必须贴近新课标要求,明确反映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提升的要求。

2. 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作业命题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芳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等因素,合理安排作业的难易程度和任务量,避免过多过难的作业给学生造成负担。

3. 多样化和灵活性。

作业命题应该在题材和形式上多样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作业命题设计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新课标下作业命题设计的实际操作1. 结合课程教学目标。

在做作业命题设计时,要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确保作业命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 考虑学生实际水平。

在设计作业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适当难度的题目,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3. 注重作业命题形式。

除了注重题目的内容,还要注重作业命题的形式,如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确保作业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 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

作业命题设计要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引导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新课标下作业命题设计的评价1. 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好的作业命题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2. 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通过合理的作业命题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语文命题活动教研案例

语文命题活动教研案例

一、背景与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我校语文教研组决定开展一次语文命题活动教研。

本次教研活动的目的是:1. 提高教师命题能力,使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试题;2. 促进教师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等方面的深入理解,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二、活动过程1. 主题确定与分工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语文命题策略研究”。

为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教研组将教师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负责以下内容:A组:研究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B 组:研究学生学情,分析学生能力;C组:研究命题策略,设计试题;D组:整理资料,撰写教研报告。

2. 研究与讨论(1)A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课程标准,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同时,结合教材内容,梳理出各个年级的重点、难点。

(2)B组: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分析学生的能力水平。

(3)C组:根据A组和B组的研究成果,结合命题策略,设计出符合课程标准、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的试题。

(4)D组:收集整理各小组的研究成果,撰写教研报告。

3. 试题设计与评审各小组将设计的试题提交给教研组,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评审。

评审过程中,教师们从试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4. 总结与反思教研活动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分别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其他教师针对各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共同反思。

三、活动成果1.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语文命题策略,包括命题原则、命题内容、命题形式等方面。

2. 提高了教师的命题能力,使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试题。

3. 增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4. 撰写了教研报告,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启示与建议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小学辩论赛法律命题案例(3篇)

小学辩论赛法律命题案例(3篇)

第1篇题目:是否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遵守法律的自觉性,我国部分学校开始尝试在小学阶段开展法律教育。

然而,对于是否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们特此举办一场小学辩论赛,以“是否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为题,进行辩论。

二、正方观点正方观点认为,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法律教育。

1. 提高法律意识,预防违法犯罪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法律教育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预防违法犯罪。

2. 培养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法律教育,小学生可以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培养法治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3.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维护自身权益法律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 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法律教育有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社会责任感,为将来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打下基础。

三、反方观点反方观点认为,不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法律教育。

1. 法律知识过于复杂,不适合小学生理解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法律知识较为复杂,难以理解。

过早进行法律教育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2. 影响学习成绩,影响身心发展过多关注法律教育可能会分散小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注意力,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发展。

3.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强制进行法律教育可能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4. 法律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缺乏实用性部分法律教育内容与小学生实际生活脱节,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导致法律教育效果不佳。

四、辩论过程1. 开场陈词正方一辩: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数学命题设计案例一等奖

初中数学命题设计案例一等奖

初中数学命题设计案例一等奖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是七年级第七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第3课时,主要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路程问题。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结合路程问题,进一步学习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分析数量关系,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对学习函数、不等式与其他方程解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借助“画示意图”的方法审题、找等量关系,进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路程问题。

(2)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3、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借助“画示意图”找等量关系,用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路程问题的过程。

知识、方法重要,其获取过程更重要,在教学中不能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中学生经历的观察、分析、交流等活动,不然学生就不具备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只会成为解题工具,所以我把方法获取过程作为本课的重点。

4、教学难点
掌握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审清题意,抽象具体问题中的数学背景,建立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

体会“画示意图”在把握路程问题等量关系的优越性,进而掌握这种方法是学生感到困难的,所以把它是本节课的难点。

图文并茂 别具匠心——一个命题案例的分析

图文并茂 别具匠心——一个命题案例的分析
( 第1 次) ( 第2 次) ( 第3 次)
问题不 适合 以选 择题 为 载体 进 行 考 查 : 部 分 学 生 把 B 选项 的答 案 代入 到原 方程 组 中 , 通 过二 元 一
次 方程组 解 的定 义进 行验 证 , 难 以准 确 测 量 考 生 的真实 思维 水平 .
2 0 1 4年 第 2期
中学数 学教 学
3 1
图 文 并 茂 别 具 匠 心
— — 一
个 命 题 案 例 的分 析
陆 军 ( 邮编: 2 2 5 0 0 0 )
南京师 范 大学 附属 中学新 城初 级 中学
初三 一模 考 试 是学 生经 历 总 复 习后 第 一 次 全 面 了解 自己学业 水 平 的考 试 , 其 作 用 是模 拟 中 考 的过程 , 帮助学生诊断问题 , 完 善 知 识 结 构 并 激励 其做 好 下 一 阶 段 的 复 习. 笔 者 有 幸 参 与 了 2 0 1 3年南 京市 建 邺 区 初 三数 学 第 一 次模 拟 试 卷 的命 制 , 下 面 就 填 空 题 第 四题 的命 制 过 程 , 谈 一 谈有 关命 题 的一些 感 受.
解 和在 理解 的 基 础 上 的应 用 . 与 初 稿 比较 , 强 调
按试 卷双 向细 目标 表 的要 求 : 第 四道 题 题 型 为选择 题 , 分值 2 分, 主要 考查 知识 点 是解 二元 一 次方 程组 , 试题 难度 系数 0 . 9 , 为容 易题 . 2 命题 的 打磨
2 . 2改 变 题 型 的 结 构 形 式 .
小 明 的前 两次 成绩 是 i 1分 和 1 3分 , 则第 三
次 成绩 是 (
A. 9
)分

小学数学优秀试卷命题案例

小学数学优秀试卷命题案例

小学数学优秀试卷命题案例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个数字是最小的自然数?A. 0B. 1C. 2D. 32.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A. 20厘米B. 30厘米C. 40厘米D. 50厘米3. 一个数的5倍是25,这个数是多少?A. 5B. 4C. 3D. 24. 一个班级有36个学生,其中男生占2/3,女生有多少人?A. 12B. 18C. 24D. 365. 一个数加上10等于30,这个数是多少?A. 20B. 21C. 22D. 23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一个数的平方是36,这个数是____。

7. 两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是35,这两个数分别是____和____。

8. 一个数的3/4是12,这个数是____。

9. 一个数的1/5加上4等于9,这个数是____。

10. 一个班级有40个学生,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女生有____人。

三、计算题(每题5分,共30分)11. 计算下列各题,并写出计算过程:(1)56 + 48 - 32(2)42 × 5 - 8712. 计算下列分数的和:(1)1/2 + 1/4(2)2/3 - 1/613. 解下列方程:(1)x + 7 = 14(2)2x - 5 = 914. 计算下列面积和体积:(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求它的面积。

(2)一个长方体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求它的体积。

四、应用题(每题10分,共40分)15. 一个水果店有苹果和橙子两种水果,苹果每斤5元,橙子每斤4元。

小明买了3斤苹果和2斤橙子,一共需要多少钱?16. 一个班级有45名学生,老师决定给每个学生发一本笔记本,每本笔记本的价格是3元。

老师需要准备多少钱?17.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长的1/3,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18. 一个班级有男生和女生,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倍。

如果班级总共有60人,求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五、附加题(每题10分,共10分)19. 一个数列的前三项是1,1,2,从第四项开始,每一项都是前三项的和。

命题设计优秀案例

命题设计优秀案例

命题设计优秀案例摘要:一、引言二、命题设计优秀案例分析1.案例一:环保主题的命题设计2.案例二: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命题设计3.案例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命题设计三、优秀案例的共同特点1.结合时事热点2.注重实际应用3.创新性与挑战性四、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1.培养学生综合素质2.提高教育质量3.鼓励教师创新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命题设计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优秀的命题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通过分析三个命题设计优秀案例,总结其共同特点,并探讨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二、命题设计优秀案例分析1.案例一:环保主题的命题设计以“绿色出行,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命题设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家庭的生活习惯,提出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的具体举措,并进行实施。

此类命题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案例二: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命题设计以“科技改变生活”为主题的命题设计,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科技产品,分析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此类命题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3.案例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命题设计以“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命题设计,要求学生结合地理、历史、政治等多学科知识,分析某城市规划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此类命题设计具有较强的挑战性,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优秀案例的共同特点1.结合时事热点:优秀的命题设计往往会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实际应用:优秀的命题设计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创新性与挑战性:优秀的命题设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1.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具备创新、沟通、合作等能力。

数学命题教学优秀设计案例

数学命题教学优秀设计案例

数学命题教学优秀设计案例课题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目标;(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基本判定方法,并能简单地运用。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

教学过程:本教学方案所依据的教材为现行上海市数学课本(七年级第一学期)。

这套教材打破了原有的教材体系,把几何教学分为直观几何、实验几何,论证几何三个阶段。

七年级第一学期处在实验几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通过操作得出一些几何命题,要求学生逐步学会说理,暂时不要求学生写出严格的证明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贯彻教材的编写意图,具有以下特点:(1)精心设计学生操作活动。

本节课设计了四次学生操作活动。

第一次通过操作验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角不等,则所对的边也不等。

第二次操作把任意三角形剪成含有两个相等角的三角形。

这两次操作为定理的引入作了准备。

第三次操作对所要学习的定理作了验证,使学生对定理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第四次操作是对定理的应用。

通过操作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还动口,有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复习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并验证了它的逆命题的正确性后,直接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是否也相等?”通过操作学生不难发现结论,并用说理的方法对定理进行说明。

接着对定理的条件与结论作分析,指明了定理的适用范围,又结合对例题的讲解区分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强调了这两条定理的区别与联系。

最后通过一组例题和练习,巩固与深化定理的学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

通过图形的运动,变换问题的情境,揭示图形的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尤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例如操作l和操作2中,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操作方案,有助于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在例2、例3中要求学生根据条件猜想出相应的结论,并予以说理,有助于对学生直觉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比较例2、例3说理过程中的异同点,并说明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类比的能力;练习3的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例如练习4中要求学生将一个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分割成多个等腰三角形,有助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1、案例解读·教师作业

1、案例解读·教师作业

【必做作业】文言文“自主命题式”教学备课案例【命题案例(1)】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1)()(2)()(3)()(4)()(5)()(6)()【预设】通假字(止.有剩骨,“止”同“只”,只有。

)词类活用(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一词多义(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盖以诱敌.,敌方。

恐前.后受其敌,前,前面;狼不敢前.,向前)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选择:之、以)A、 B、C、 D、【预设】之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以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说出文中“其”字的含义(选择不少于4句)。

(1)(2)(3)(4)【预设】①前后受其敌。

(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

(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

(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

(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指屠户)。

⑥屠自后断其股。

(指狼)。

4、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2)【预设】(1)(2)1【命题案例(2)】(2011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命题设计优秀案例

命题设计优秀案例

命题设计优秀案例
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命题设计案例:
1. "如何在手机上保护个人隐私?"
这个命题涉及到了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隐私保护问题,可以引导人们思考如何正确设置手机的隐私配置,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建议。

2. "如何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这个命题引导人们思考大环境问题,培养环保意识,并鼓励人们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机动车辆使用等。

3.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这个命题针对学生群体,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更高效地学习,可以探讨学习方法、时间规划、注意力集中等相关主题,并分享一些有效的学习技巧。

4. "如何创业并成功?"
这个命题适合有创业梦想的人群,引导他们思考创业的各个方面,例如商业模式的设计、市场分析、财务规划等,并提供一些成功创业者的经验教训。

5. "如何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这个命题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问题,引导人们思考如何建立健康的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习惯,并分享一些实用的健康养生知识。

这些优秀命题设计案例都具有以下特点:综合性、实用性、引发思考和创新性,能够引导人们关注现实问题并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获奖案例]
“命题”案例与反思
[课题背景]
“命题”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一书。

[教学目标]
1了解命题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2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会判断命题的真假。

3初步培养学生用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

[重点]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非命题”和“假命题”的区分。

[案例描述]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多媒体展示下列语句:
①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②对顶角相等。

③心灵美的人,大家都喜欢。

④中国的首都是北京。

师问:这四个语句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1: 都是由两部分组成。

生2: 都是说一件事情。

生3:前两句与数学知识有关,后两句与生活中的事有关。

师高兴的: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连它们的区别都找到了。

2 教师再给出一组语句:
①射线DC是∠ADB的平分线吗?
②延长线段AB到C,使BC=AB。

③过点A画直线L的垂线。

④这朵花真美啊!
师问:这组语句与上组语句有什么区别?与同桌交流一下。

生1:上组语句都是陈述句,这组语句有疑问句,有感叹句,也有陈述句。

生2:第一组语句都有两部分内容组成,而第二组语句不
是。

师:看来这位同学语文学得真不错,对语句的分析很到位。

师引导总结:第一组语句的共同点都是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二、探究新知
1 引出课题“命题”
师:正如前面同学所说,命题是一句陈述句,不能是疑问句或感叹句;既可以用数学语言表达,也可以用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或者还能用不同学科的语言表达,它还有更广泛的内涵。

而第二组语句中的第②、③句话虽然是陈述语气,但都不是命题,为什么呢?
2区分题设和命题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第一组语句是由两部分组成,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呢?请举例说明。

生1:第①句话“两直线平行”是一部分,是条件,“内错角相等”是第二部分,是得到的结论。

生2:第②句话“对顶角”是一部分,是条件,“相等”
是另一部分,是结论。

师:“对顶角”作为条件,完整吗?
生齐声答:不完整
师:那么怎么说好呢?
学生尝试完整的说。

师小结: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即你们说的条件,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题设”,那么后接“结论”。

请把“对顶角相等”用“如果…,那么…”来说一下。

生: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师:第二组第②、③句话不是命题,为什么?
生1:第②句话只是一种表示,分不出哪个是题设,哪个是结论,所以不是命题。

生2:第③句话只是做一件事,没有进行判断,没有题设和结论两部分,所以不是命题。

师:你们两位总结的真好。

我们学习了命题,你们自己会编一些命题吗?
学生们纷纷举手
生1:等角的补角相等。

生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生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生4: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生5:末位数是5的整数能被5整除。

生6:等量代换
更有学生回答:好人有好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不到长城非好汉。

师情绪高昂地:大家连成语都用上了,你们能把你们说的话都用“如果…,那么…”来解释一下,并且说出每一句话的题设和结论吗?
(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答……)
师和同学们一起纠正解释有误的语句(出示电脑上所画的多种图形,有的在黑板上画图帮助学生分析),并强调:对于那些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要对其作语法分析,并结合图形区分,把题设由“如果、若、已知”
等词语给出,结论由“那么、则、求证”等词语给出。

师:同学们请再看一个语句,“如果两个角互补,那
么它们是邻补角”,这个语句是命题吗?
生有的答“是”,有的答“不是”
师:它是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吗?
生:是
师:那为什么不是命题呢?
有一生回答:这句话说的不对,如果这两个角不相邻,但它们的和是180°,这两个角就不是邻补角。

所以不是命题。

有一生抢答:这只能说明这个命题是错误的,但它符合命题的概念,所以是命题。

(学生争得面红耳赤,谁都不服输。


这时我适时地提出:同意是命题的同学是正确的,只是它是个假命题,但不能说不是命题。

3、区分真命题和假命题
师出示一组命题,请学生判断它们的真假
①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②负数都小于0
③若22,
>则a b>
a b
④若∠1和∠2是内错角,∠2和∠3是邻补角,则
∠1和∠3 是同旁内角。

⑤有公共顶点且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学生讨论,结合几何图形来判断。

经过讨论,①、②两题多数学生都判断正确,为真命题,对于③、④、⑤题争议比较大,我先请不同学生上黑板上分别画出④、⑤两题的图形来理解,说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然后出示电脑上所画的规范图形,最后得出③、④、⑤题都是假命题,达成了共识。

4、教师归纳
师:命题是一个非真即假(不可兼)的陈述句,有两层意思,首先命题是一个陈述句,而命令句、疑
问句和感叹句都不是命题;其次,凡与事实相符的陈
述句为真语句,而与事实不符的陈述句为假语句。

一个命题不为真,即为假,二者只能取其一。

三、大家来猜一猜
A、B、C、D、E五名同学想猜一猜这次单元测验自己的
数学成绩
A说:“如果我得优,那么B也得优”
B说:“如果我得优,那么C也得优”
C说:“如果我得优,那么D也得优”
D说:“如果我得优,那么E也得优”
大家都没有说错,但只有三人得优,请问同学们得优的是哪三个人?
(这一题以游戏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反思与分析]
一、体现了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的新观点。

这节课所学虽是数学知识,但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除了可以方便地在屏幕上展示大量信息外,还可借助电脑软件绘图,即形象又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另外在讲解命题及对命题的分析中还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知识,包括语法分析、句型分析及对成语的解释,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从侧面了解了学生的喜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如学生自编命题“好人有好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不到长城非好汉”等。

二、制造矛盾冲突,诱发学生主动探索。

上课伊始先制造问题情境,让学生对四句话进行对比,从四句话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初步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然后再出示一组不同的语句让学生再次观察,先发现第二组语句的共同点,同时再次把两组语句进行对比,制造矛盾冲突,再次诱发学生主动探索,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从而总结出“命题”的概念。

其次,在学习真假命题时,师先抛出一假命题,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命题,由于有些学生认为这个命题错误,不是命题,产生争论,从而再次制造矛盾,让学生把命题及真假命题的概念彻底分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课堂结构衔接有序,环环相扣。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开篇首句“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与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运用数学语言的过程,数学语言主要有文字、等式、符号和图形语言等。

在这节课上,主要培养学生会把几种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

数学语言学得好,将大大有利于我们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这节课除了有关命题的文字语言外,还有大量的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尤其是在判断真假命题时,需要借助对命题的符号分析与图形分析才能办到,我通过电脑绘图,在黑板上画图及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几种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一步把握。

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节课的教材很简单,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充分挖掘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和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聪明才智,让学生不断地通过观察、对比、思考、讨论、交流、推理、猜测、验证、发现,从而判断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意见不一致时,争论交流,学生灵感涌现时及时表扬鼓励,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注重个性化思维,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释放激情和潜力,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